備課讀書心得語文

  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保證,只有進行有效的備課,我們才能順利開展教學工作。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吧。

  備課讀書心得篇一

  現在教師的備課眼中心中裝的全是學生,教師在辦公室談如何上某一課之前談到的多數話題是學生,“這樣講學生能否接受,……我考慮來在我們班不能這樣講!”“這一課在那個班得分兩課時,否則效果差,……”下課談論還是學生的問題,“果然這樣講不行,我就想著來這一題大部分學生考慮不到……”這種情況是可喜的。我本人平素的備課也力求做到這一點。下面簡單地談談我的一點認識。

  備課備匯入語 匯入是在課堂上使學生進入學習狀態的第一個環節,在此階段,須要調動學生的注意、動機等諸多心理因素,誘發學生的課堂參與,因此教師備課時要精心設計好一段開場白。幾句精彩的開場白能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想一想怎樣讓學生在課堂中感覺到你的聆聽,怎樣讓學生在課堂中更投入到你的課堂學習互動中,開場漂亮了,給了學生以新喜,可想而知會帶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教師以自己充滿童真的語言能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在輕鬆愉快的交流氛圍中為課堂教學的展開增添了趣味性、生動性,從而有利於學生更好地投入新課的學習。語文教師在備課時一定要在開場白上下下工夫,才能設計出一堂好課,講出來後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幾年來的備課我一直把開場看得很重,這不僅僅是匯入的需要,更是品味的需要。這幾年由於趙本山的“俗”文化的深入人心,社會俗了,學生也俗了。學生課外調侃能賽過農村波婦了,課堂發言、集體活動就“文”不起來了。讓學生“文”,彷彿語 文老師責無旁待,“文”的方式彷彿也很多,但我以為最為有效的當是開場白。如《孤獨之旅》可以這樣匯入“成長的道路總是那樣的崎嶇不平,成長的故事總是那樣的動人心絃。回首走過的滄桑歲月,我們會從幼小的心靈中讀出那份灑脫與堅強;我們也會從成長的瞬間感受到那份無奈與感傷。文章描述了一個小看因家道中落而失學,不得不跟隨父親到蘆葦蕩裡放鴨所經歷的一段孤獨生活。生活的艱苦、精神的寂寞,壓迫著他,同時也錘鍊著他的身心。在一場暴風雨後,他覺得自己‘突然地長大了,堅強了’”。當然也可以這樣匯入:“一提到孤獨二字,我們總會感到淒涼、酸苦,每天都是陽光燦爛的日子該多好。可是小小少年總要長高,煩惱和孤獨總會尾隨我們而來。如果說成長需要付出代價的話,那麼孤獨也應是我們無法迴避的人生題目,孤獨會使生命更加燦爛。今天我們一起走進曹文軒的《孤獨之旅》,去體驗少年杜小康在放鴨生活中所經歷的一段孤獨。”

  我說這兩個匯入都可以,但若用第一個,下面的學生會唏噓不已,聽慣了俗的,再一文起來,便是一種陶冶。

  我的這一文化學生而不是俗化的思想,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備課也即是備學生。一切從學生出發,一切為了學生。在新課程的課堂教學中,我認為備課的重點應轉移到學生的發展上來。教師在熟悉教材以後,首先要考慮的是學生。教師不僅要考慮課堂上讓學生學什麼,怎樣學,更應考慮這樣的學習對學生的發展有什麼作用,要時時把學生的需要放在首位。如對教材的處理是否能吸引學生學習;問題的設計是否能啟用學生的思維;教學方式是否有利於學生主動探究;練習的設計是不是預見了學生的錯誤;教學過程有沒有給學生留下足夠的自主活動的時間和空間等。在備課魯迅的故鄉時,我考慮到學生在小學裡面學過少年閏土這篇課文,於是在處理教材上,可以以此為切入點,少年閏土有哪些讓人津津樂道的性格優點,給你留下的深刻印象是什麼,我想這樣考慮學生會有許多話要說,接著說這一課也交待了老年閏土的情況,大家想不想知道。這樣處理和設計也是心中一直在學生身上,這麼長的課文怎麼能一下子調動學生,讓學生一下子進入狀態。那一學期在備魯迅的另一篇課文社戲的時候在處理和設計上也頗動了一番腦筋,長文章,妙切入,為了能很快地吸引住,一上課,我引雙喜看戲歸來偷豆時說的一句話:“阿發阿發,這邊是你家的,這邊是六一家的,我們偷哪一家的呢?”有動作,有神情,立刻吸引住了學生。其二、怎樣讓學生更好地分析閏土和楊二嫂,我多在朗讀上尤其達兩個人物的語言朗讀上 一定要做好示範朗讀。那一年在備課朱自清的背影時,在考慮如何讓學生搞清楚四次背影上,我絞盡腦汁,後來我設計處理成讓學生當導演去拍攝這四次背影,從後來看學生果然情緒高漲且效果很好。這些年來我一直教授兩個班的語文課,考慮到這兩個班的具體情況,在備課時也是有所側重有所取捨的。

  總之,要從學生的發展著眼,真正在備課的每一環節都想著學生的發展,想著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服務。

  備課讀書心得篇二

  語文備課是一個傳統的話題,也是一個永恆的話題。時代的發展,理念的更新,備課的話題就常談常新,不斷引發新的問題的思考,甚至備課的思維方式、思維方法也隨之有所變化。讀了於永正老師的《個性化備課經驗》一書,我找到了備課中的幾條寶貴經驗,也認識到了自己原來備課所走入的誤區,下面就與大家一起交流一下自己讀書的心得體會。

  名師們的課堂各具特色,於漪的深情、魏書生的民主、竇桂梅老師的激情等等。提及到名師的備課經驗,我覺得他們身上最可貴的是他們的備課精神,他們一絲不苟的態度,精益求精的精神,嚴謹精密的構思確實值得我們學習。他們的每堂課都那麼操縱自如,精彩紛呈,令人回味無窮,仔細讀書我們不難體會到其中的祕訣很簡單,那就是備課。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也是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的基礎。

  ***一***備課不等於寫教案,但教案一定要寫

  備課包括鑽研教材、蒐集資訊、瞭解學生、考慮教學思路和教學方法、寫教案等,寫教案只是備課的最後一個環節,就是把鑽研教材等方面的所思所得,把教學的目的要求、重點難點、教學過程和方法以及蒐集到的有關教學的資訊記錄下來。教案一定要寫,只是可以不拘泥於形式記,這相當於“作戰計劃”。教學目標要記,過程要記,關鍵詞語的處理及體會要記,老師要講的重要的話要記,重要的參考資料也寫下來。不管是什麼形式,底線必須是有效服務於自己的教學。

  ***二***隱性備課最重要----備課與心於老師把備課分為隱性和顯性兩部分。如果說寫教案是顯性的,那麼,鑽研教材、查閱資料、蒐集資訊、備學生、思考教法則是隱性的了。而練好紮實的“內功”,就是做好隱性備課,那如何做好隱性備課呢?

  第一步:鑽研教材,要在深入解讀文字上下功夫。永正老師說過:“鑽研教材是備課的最重要一環。這法兒那法兒,鑽研不好教材就沒法兒。”簡簡單單的一句話卻道出了語文備課的根本。一篇文章拿到手,我們先做什麼?首先要理解字詞句在課文中的意思,邊讀邊畫出生字、新詞及含義深刻的句子。隨著悟性的提高,有些關鍵詞語,寫得精彩之處,以及課文的重點、難點,也會很快抓住。我們要把把備課過程作為自己學習的過程,自我提高的過程。備課如同打井,只有深鑽,才能得水,也只有細細思考,才有可能構建有特色的課堂。

  第二步:朗讀課文。通常教師備課大都是瀏覽、默讀教材,很少開口誦讀。於老師也指出:“朗讀是鑽研教材最重要的一環。不讀到‘其意皆出吾心’,‘其意皆出吾口’是不罷休的,朗讀好了,鑽研教材就成功了一大半。” 選入教材中的文學作品,大多是經典之作,內蘊較為豐富,走馬觀花似的閱讀,自然無法領略其豐美、深邃的情感意趣。“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語文教師備課,首先要多讀。教師備課時,於老師特別強調要“開口備課”——也就是大聲地有感情地把課文讀出來。力求把課文讀“活”,因為老師朗讀水平有多高,學生就會有多高,甚至超過老師。師生朗讀得精彩的課堂,必然是充滿生機的、充滿靈性的、富有情趣的課堂。

  第三步:正確領會作者遣詞造句、謀篇佈局的意圖。教材中所選文章都是精品,語言運用得準確、生動就更不要說了。對於作者推敲、錘鍊文字的匠心,一定要細心琢磨、體會。每篇課文都有不同的謀篇佈局方法,也要把握好,以便引導學生去感悟、去學習、去運用。老師領悟得深,學生才能領悟得深,甚至在老師的引導下,超常發揮。否則,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鑑賞能力就會成為一句空話。

  ***三***課前、課中、課後都需要備課

  備課不僅是上課前的事情,在上課的同時,其實教師依然需要備課,只不過這時的備課變成了一種有機的調整,變成了靈動的生成而已。學生在生成,教師隨著學生的生成也在生成,課堂中我們應及時調整思路和方法,而學生們會在教師充滿智慧的引領下,在學習研討的氣氛中,碰撞靈感,生成自己新的智慧。另外,要讓備課本成為“教育日記”。於老師特別強調要寫教後反思。他說:“寫教學反思實際上是對自己的備課及實施的總結。認真寫三年教案的人,不一定成為優秀老師;但認真寫三年教學反思的人,必定成為有思想的教師,說不定還能寫出一個專家來。”長遠的備課,就是這樣,從這次教學中總結經驗,為下次再上課做好準備。

  記得蘇霍姆林斯基聽了一位歷史老師講課,很感動,問他是什麼時候備課的,這位老師回答說:“備了一輩子。”一個好的教師,隨時隨地都要為備課做準備。

  備課讀書心得篇三

  集體備課是教學工作的重要環節,集體備課有利於發揮教師集體的智慧,彌補教師個人備課中的不足,提高整體的教學水平;有利於教師掌握教學規律,積累教學經驗,提高自身業務水平。我們要把讓它成為我們教學行為和學生學習方式的“點子庫”,成為啟用課堂活力的關鍵因素;同時也能通過這種途徑切實減輕教師備課負擔,從而達到大幅度、大面積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目的。集體備課在我們教學當中如若落到了實處,收效將是非常大的,如何將集體備課不流於形式,將是我們共同探討的一個問題。

  我覺得集體備課若要有實效,首先應該具備的一點應該是備課組老師彼此間的信任與坦誠。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會有些私心,但假若每個人都將自己的所思所想毫無保留的拿出來,那麼,每位教師都會有巨大的收益,比較自己的個人想法和大家的集思廣益,其實每位老師都從中受益了。若都能做到真誠地將自己的經驗與教訓都拿出來與大家分享,每位老師的思想就由一種經驗變成了幾種經驗。

  其次,每次集體備課都確定一個主題,在集體備課前將主題確定,告訴每位老師,提前將自己的發言材料準備好。在每次的集體備課中都確定一位主備人,主備人介紹自己的教學構思,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教法,學法,教學時數,教學構思,教學設計等,其他成員進行補充、刪減、矯正,初步形成教學設計預案,最後備課組長總結,主備人要對議課、說課活動作詳細記錄。其他的老師們也應該有書面的發言講話材料。我總覺得,腦海中的思想就算自己覺得已經很成熟了,但要將它說出來,要說的有條理有重點還是需要一個整理的階段,將它寫成書面的東西,是非常有必要的。

  再次,在每次集體備課時,我覺得還應該回饋一下前次集體備課的主題,反饋一下實際的教學效果。這樣,及時研討再及時回饋形成完整的教學流程,這樣才能有好的收穫。

  新課程改革在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同時,也要求教師自主、合作、探究,形成研討氛圍,發揮“集團效應”的優勢。

  以前我們都是“各備各課”,每個老師在平時都是專注於自己備課,每週一次的教研組活動主要解決本組存在的普遍的問題,老師在日常教學中的心得體會通常是“私下交流”。自從我校開展校本教研,以初一年級組為單位,成立了“備課小組”以來,老師們的這種交流逐漸由無意識變成有意識;由無組織變成有組織;由科組負責全盤工作變為科組統籌,備課組落實。老師們慢慢地品嚐到集體備課的甜頭:集體備課增加了老師學習的機會,集體備課以年級組為單位,充分考慮了學生的學和老師的教。眾所周知,同一年段的孩子其心理特徵大致相同,老師所採用的教育方式也相近。以年級組為單位進行集體備課,老師們可以就自己在教學中遇到的疑難提出來與同級組的老師商量,而其他老師也可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提出自己的看法;集體備課有利於發揮集體的智慧,彌補各位教師備課過程的不足,取長補短,提高教學的整體水平。集體備課中有一個“集體研討”的機會,因為大家是同級組的同事,沒有領導在場,在輕鬆的氛圍中,大家可以暢所欲言,交流更充分。

  我從教學實踐中認識到,集體的智慧是無窮的,只有誠心誠意地合作,才能創造出優良的成績。同時,工作環境也會因合作更加和諧,從而我們的心理會更健康。 “ 路漫漫其修遠兮 ” ,教學之路任重而道遠,我們備課組成員將會繼續努力,力爭發揚長處,注意改正不適,在新的學期裡把各項工作做得更好,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為學校建設做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