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診斷學的學習方法

  中醫診斷學是中醫學體系中的主要內容,是中醫學專業的基礎課、主幹課,是執業業醫師的必考課目,學習方法對學習中醫診斷學是很重要的,下面由小編給你帶來關於,希望對你有幫助!

  1、熟練掌握中醫基礎理論

  中醫基礎理論是中醫學的靈魂,它是中醫對人體生命活動規律的認識及其應用的知識與法則。中醫診斷學的診病方法和辨證步驟,無處不貫穿著中醫的整體觀念、陰陽五行、髒象學說、氣血津液、病因病機等基本理論。以臨床診斷腎臟病證為例,中醫基礎理論認為:腰為腎之府,腎主藏精,主持人體生殖、生長及發育,主水,主納氣,在體為骨,生髓充腦,其華在發,開竅於耳及二陰。因此,運用到臨床上,凡以人體生長、發育及生殖機能障礙,水液代謝失常,呼吸功能減退和腦、髓、骨、發、耳及二便異常為主的病變,皆屬腎臟病證之範疇。故腎病之表現以腰痠腿軟、耳鳴耳聾、齒搖發脫、男子精少不育、女子經閉不孕、水腫、喘咳、二便排洩異常為定位症狀。可見,要學好中醫診斷學,必須博極醫源,在熟悉、精通中醫基本理論的前提下,溫故知新,融會貫通,才能將診斷、辨證技能用於臨床。

  2、學會中醫辨證思維方式

  中醫學對疾病的認識和診斷深受中國古代文化、哲學思想的影響,深深地打上了中國傳統文化、哲學和辯證思維的烙印。中醫診斷的思維方法,是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以常達變,以變識病,揆度奇恆,取類比象,四診合參,進行綜合分析,從而達到辨證求本的目的。從診斷邏輯來看,診斷即是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認識過程;從辨證起點而言,就是從八綱的陰陽開始,概括了整體機能病變中最抽象、最單純的關係。八綱確立後即對病位、病性、病勢、病機等有了大概的瞭解,再以臟腑、經絡、氣血津液、衛氣營血、六經、三焦辨證,取得對疾病的表裡、寒熱,虛實等範疇更深更細的認識,從而達到對疾病認識的多樣性的統一。這樣認識的疾病,已不是症狀、體徵雜亂的總和,而是有條理地綜合起來的有關疾病本質的概括,是對疾病本質的認識。因此,要提高臨床診斷水平,不僅要有淵博的醫學知識,還要有中醫的辨證思維方式。

  3、在理解的基礎上強化記憶

  要掌握一門課程的知識,首先通過聆聽教師的講解,對其主要內容有正確的理解和認識,然後在此基礎上必須有意識地反覆多次地複習思考、消化吸收以強化記憶。這不僅是學習中醫診斷,也是學習中醫的一種有效方法。沒有一定醫學知識的積累,對病人出現的各種症狀、體徵等則無從判斷和分析,必會茫茫然不知所措。記憶要講究一定方法,如脈診中常見病脈共28 種,每一種脈象的名稱均有特定的含義,如芤脈,芤即為古代蔥之意,理解了這個字的含義,就很容易記憶並體會芤脈“浮大中空,如按蔥管”的脈象特徵了。另外辨證的內容很多,重點的八綱、氣血津液、臟腑辨證三大辨證方法涉及的證型已多達百餘個,對於各證型的記憶,要區分主症與兼症,主症就是該證候的辨證要點,是與其他證候區別的標誌,需要重點記憶,而兼證是某一類證候的共同特點,任何病證只要同屬於某一類證候,它的兼症就相同或大同小異,可以統一掌握,不必一個個去死記硬背。

  4、自己動手分析歸納整理

  教師授課時為了全課程的系統性、完整性和條理性,大多以章為綱,以節為目,基本按順序進行。而大家課後複習時,則應根據自己的理解和記憶方法,多動腦、多動手,要學會對學習的內容重新進行分析歸納和整理。養成既看書又動筆的好習慣。如臟腑辨證,教材所列證型近60 餘個,按《教學大綱》的規定,全部屬於掌握內容,記憶難度較大,在學習過程中,同學們可自己動手打破教材原有次序,將其歸納為氣虛、血虛、陰虛、陽虛、實熱、溼熱、痰濁等幾大類,如氣虛證共同症狀有少氣懶言,神疲乏力,面色淡白,自汗,動則加重,舌淡苔白,脈虛弱等症,在此基礎上兼有咳嗽氣喘痰多者則為肺氣虛;兼有心悸怔忡胸悶者則為心氣虛;兼有食少腹脹便溏者則為脾氣虛,兼有腰痠腿軟耳鳴者則為腎氣虛。先抓住各大證的基礎證,再結合各臟腑的主證,則可做到診斷和鑑別診斷快速準確。

  5、重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中醫診斷學是一門經驗性、實踐性很強的應用型學科,對臨床病證辨證論治的理解和掌握並非課堂的理論教學能夠全部解決,要把中醫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真正轉化為自己掌握的基本技能,必須多次、反覆地進行臨床實踐。因此,要學好診斷並熟練地應用於臨床,僅有深厚的理論知識還不夠,必須注重不斷地進行臨床實踐,反覆驗證,才可得心應手,運用自如,切中病情,獲得針對病人最確切、最精當的診斷。因此,主動、積極地參與實驗課及病案分析的模擬訓練課,以及後續臨床課程的臨床見習課,將所學的理論知識用於解決臨床實踐所遇到的實際問題,使感性和理性交替轉化、不斷深入,是學好中醫診斷學這門課程的重要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