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教育實踐活動學習計劃

  學校實施教育實踐活動有助於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時間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那麼應該如何制定完善的計劃呢?下面是由小編整理的,希望對您有用。

  篇一

  為更好地貫徹《中學德育大綱》、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適應新形勢,進一步加強和改進中小學生德育工作的意見》的精神,使學生接觸社會、瞭解社會,在社會實踐中逐步掌握正確認識社會的觀點、方法,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培養公民道德意識,增強社會責任感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特制定本校學生德育基地社會活動計劃。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人才培養為中心”。根據經濟發展對各類人才的需要,引導學生積極參加各類實踐活動,成為適應社會主義建設需要的各級各類人才,通過實踐教育活動,豐富活躍學校德育工作,增強中學生德育工作的吸引力,針對性和實效性。

  二、基本任務:

  通過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和勞動技術教育,確立正確的成才觀,增強勞動觀念,提高勞動技能發展智力,成長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有技能、懂技術、會管理,適應社會主義事業發展需要的合格未來建設者。

  三、組織領導:

  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由學校校德育工作領導小組負責組織,由分管德育工作的校長和德育處牽頭,由各年級組制訂社會實踐活動的實施計劃。

  校內的實踐活動由德育處、學生會、團委負責組織,校外的社會實踐活動由校長室根據實際情況與相關掛鉤單位聯絡。

  四、活動形式:

  社會調查、生產實習、軍事訓練、公益勞動、社群服務、科技文化活動、志願者活動、勤工儉學等多種形式。

  五、相關安排:

  1、七年級新生的軍事訓練。由學校與部隊聯絡,利用第一學年開學初,組織新生的軍訓工作。讓學生通過軍訓,學習軍事知識,瞭解國防和外交形勢,進行熱愛人民解放軍的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增加學生的國防意識,提高學生執行革命紀律的自覺性,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的品質和高度的集體主義觀念,對新生進行寢務的規範化訓練。軍訓的專案由軍訓領導小組確定。

  2、學生的校內實踐活動。由德育處、團支部統一佈置和檢查評比。活動內容包括校內常規勞動衛生、衛生監督、公物管理,也含有學校重大活動以及運動會、文藝匯演等活動的安全秩序執勤等工作。

  3、開展科技實踐活動。 組織學生參與校內、外各類型別的科技實踐,積極開展小發明、小製作、小創造、小設計、小論文等創造發明活動。通過科技實踐,擴大學生知識視野,提高理論與實際結合、動腦思維和創造才能。

  4、學生的社群服務活動。由德育處具體負責聯絡和組織。活動內容包括社群勞動服務、尊老助殘、社群文化建設以及相關的調研活動。

  5、假期的社會實踐活動。由德育處和團委具體負責。倡導學生利用寒暑假自主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活動內容包括家務勞動、生產實習、社會公益活動、科技文化活動、勤工儉學、鄉風民俗調查以及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調查等。要求學生撰寫假期生活小結或調查報告。

  6、德育基地的實踐活動。校德育工作領導小組根據本地社會政治經濟文化事業的發展情況,結合學校教育工作的實際情況,有計劃地建立校外德育活動實踐基地,採用定期和不定期的方式讓學生到基地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學校確定以每年的四月份為社會實踐活動月,有計劃、有主題地分年級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每次活動,由年級分管領導、年級組牽頭,由年級組長制訂詳細的活動計劃,在加強安全、文明、守紀等方面教育的情況下,認認真真地開展活動。活動結束後,各年級組要認真收集材料,做好實踐總結,確保實踐效果。對集中活動不能顧及的德育基地,政教處要有總體的安排,並利用合適的時間,帶領相關年級或相關同學,不定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

  7、所有教育工作者都要高度重視校內教育和校外教育的結合,認真落實學校安排的各項社會實踐活動,把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等校外教育活動當作加強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徑,把實踐活動作為德育教育的載體。在生動的實踐活動中深化強化德育;要把思想教育作為實踐活動的重要內容,把文化教育、理想教育、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教育貫穿於整個實踐活動中,提高實踐活動的思想性、教育性,並要將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表現作為評價學生素質的一項重要內容。

  篇二

  為認真開展素質教育,全面落實教育體育局20xx年綜合實踐活動,加強我校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管理工作,讓學生走近自然、接觸社會,開闊視野、增長知識,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時間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現就我校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制定以下方案:

  一、指導思想和目的

  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是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有機結合的重要載體。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要堅持以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加強學生思想道德建設,培養現代化建設所需人才為指導思想,通過有計劃、有組織、有選擇的社會實踐活動,提高廣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及認識、分析、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為學生主動適應社會發展需要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社會實踐活動的主要形式和內容

  ***一***社會實踐活動總時間,一般每學年不少於10天。社會實踐活動所需時間,利用課內、課外和節假日時間解決,課內時間由綜合實踐課程計劃中規定的時間解決。

  ***二***社會實踐活動可採取學校組織和班級、學生自行聯絡等多種形式進行,包括社會調查***參觀訪問***、生活體驗、國防教育、安全演練、公益勞動、社群服務、環保活動、交通實踐活動、科技文化活動、志願者活動、勤工儉學等活動。

  ***三***低年級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以校內外有計劃的活動為主,以學校和家庭為主要實踐場所,重在體驗;中、高年級的社會實踐活動包括社會調查***參觀訪問***、社群服務、國防教育、公益勞動、環保活動、交通實踐活動、科技文化活動等,以社群和校外教育場所為主要實踐陣地,外出活動一般應在市行政區內。

  ***四***鼓勵教師創新社會實踐活動方式。

  三、組織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的原則

  ***一***堅持教育性和實踐性相結合的原則。社會實踐活動,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的原則,遵循不同年齡段學生的認知規律和身心特點,遵循教育教學規律,引導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和生產勞動,把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實現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有機結合。

  ***二***堅持主體性和指導性相結合的原則。學生是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主體,在社會實踐活動中,應充分調動其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學生主動探索、研究問題的動機和興趣,培養學生自主發展、自主創新的意識和實踐能力。同時,教師應教給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基本技能,幫助學生正確分析實踐活動中遇到的問題,啟發學生在實踐中探索、鑑別、思考、研究和發展。在實踐活動中教師應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紀律教育、心理教育和法制教育。

  ***三***堅持時代性和創新性相結合的原則。社會實踐活動的內容要貼近學生學習和生活實際,緊密聯絡學校創“合格+特長”學生活動,把握時代脈搏,突出人文、科技、國防、文明、環保等意識和能力的培養,注重學生創新精神和特長的培養。

  ***四***堅持安全性和嚴密性相結合的原則。保證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的安全,是全社會的責任。班主任和輔導教師是學生實踐活動主要責任人。在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時要制定切實可行的安全措施,分工嚴謹,有條件可以邀請家長參與管理,防止安全事故的發生。教師和家長***監護人***要教給學生自救和自我保護方法,增強學生安全防範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到社會實踐場所***含校外教育場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德育基地、生產實踐教育基地、社群等***班主任要和社會實踐場所在保證設施安全的基礎上,向學生講清與實踐內容相關的操作程式、安全制度,培養學生安全生產和操作的意識。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出現的安全問題按教育部頒發的《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和《鄭州市中小學校學生人身傷害事故預防與處理條例》的相關精神解決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