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行勵志文章

  很多人都喜歡騎行,因為追求,因為同伴,那麼都有哪些呢?一起來看看吧。

  :人生就像一場騎行

  作者:你好嗎十月

  我以前一直覺得自己是個運氣不佳的女生,沒有與生俱來的美貌,也沒有什麼家庭背景可供炫耀,就連搶紅包,100元的最多也只搶到過7毛……

  8年前,在一錘定音的高考,我幾乎是遭遇了滑鐵盧,從小到大唯一一次的作文跑題獻給了高考、答題卡塗錯、強項數學到考場上也出現重大失誤。曾經所有人都認為我能上重點大學,結果我命歸一個非常不起眼的小二本;6年前,初戀男友的父母嫌棄我各方面條件不好,他聽從父母的安排,非婉地把我踹了;4年前,考研,報考了本專業全國前五的學校,結果以微弱的分差和嚮往的學校擦肩而過……

  還有各種大大小小的事情,一行人走路,鳥屎就能夠不偏不倚地命中我;穿高跟鞋參加聚會,走到一半腳一崴,鞋跟掉了……終於,我願意承認,自己是運氣不好;可是,我不願意人生全憑運氣。

  於是,8年前,我到了那個不起眼的小二本,但我從未放棄過自己的夢想。我以年年專業第一的成績來縫補那年高考給我留下的傷疤;6年前,初戀男友把我甩了,我就用忙碌的生活充實自己,學化妝也繼續看書來提高自己;

  4年前,我接受了調劑,來到了一座陌生的城市,開始我的研究生生涯。專業成績依舊拔尖,並經常參與各種實踐;2年前,研究生畢業,得到一家大型公司老闆的賞識,工作至今,一切順利,同時已擁有美滿家庭。

  是的,運氣這東西我不能左右;我也願意承認,有時,這是我為自己實力不夠以及偶爾的軟弱找的藉口。所以這些年我才拼了命,用自己能夠左右的努力和勤奮來填補運氣的一再缺席,才能夠將曾經不願提及的過去在如今雲淡風輕地說出。

  失敗的原因有千萬種,我不怕輸給命運,最怕的就是輸給那個不肯向上的自己。

  :騎行川藏線的意義

  川藏線,是連通四川成都與西藏拉薩之間的公路,有南線和北線之分。騎行者口中的川藏線多為南線,相對北線而言,南線路況較好,風光也更為秀美,經過的地方也多為人口稠密的地方,路上補給比較方便,更適合騎行。

  用單車丈量這條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公路,已經成為了眾多騎行愛好者的夢,隨著海拔的升降,地理結構的變化和氣候的差異,川藏線就像一幅次第展開的美麗的畫卷,這幅畫上有雪山、草原、原始森林、大江大河和神祕的藏區,同時也有懸崖、峭壁、險灘和自然災難。多少人是因為這條公路而接觸騎行,愛上騎行。無論是剛買到單車的新手,還是已經有了一定騎行經驗的前輩,都對川藏線有著無限的憧憬,甚至很多已經幾次出入川藏線的人,依然隨時準備著再次踏上征程。

  很多人不理解這些騎行者不惜人力、財力、精力用單車來往於這條公路上的意義究竟在哪裡。當他們帶著不解的眼神,詢問那些騎行者的時候,卻不能得到一個統一的答案。每個在川藏線上攀爬的車手,對這條公路都有著各自的理解。也許那是新都橋的黃葉,也許那是雅魯藏布江的河水,也許那是毛埡草原上的海子……那些曾經被設為電腦桌面的畫面,就這樣實實在在地出現在了眼前,設想了無數個與它相遇的美好場景,沒想到會是在一個不經意的轉彎之後。騎行者欣賞著這次不算美麗的邂逅,斑斕的風鏡擋住了溼潤的眼眶,兩行熱淚卻已滑落臉頰。騎行川藏,車手們永遠期待著轉彎後未知的風景和那份莫名的感動。

  熟悉川藏騎行的人一定聽過“川藏死飛哥”這個人,他騎著一輛死飛自行車死飛車,向前蹬車是前進,向後蹬車是後退,不蹬車飛輪不會動,且沒有剎車反騎川藏線。死飛車上不能裝貨架,這位死飛哥就揹著他的行李:車把手斷了,就綁一根雙節棍代替;可最後,就連車的前叉都壞了一根。“川藏死飛哥”已經成為了眾多騎行者,死飛愛好者的偶像。喜歡死飛的騎行者,一定對速度有著強烈的渴望,在陡坡繁多的川藏線上,俯身衝下30公里的長下坡,沒有了剎車片對速度的限制,路兩旁的景物疾速飛向了身後。凌厲的風聲在此刻的騎行者耳中,就像是一首激昂的進行曲,在鼓舞著他繼續體驗飛翔的感覺。騎行川藏,總會有一個剎那,讓騎行者們擁有“像風一樣自由”的感覺,那份疾速的快感被這些勇敢的車手們所追逐。

  80後的蘇州姑娘寧寧,和隊友騎行兩千三百多公里最終到達了西藏。他們用無數次的蹬踏,征服了12座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雪山。這些從平原地區過來的都市車手,將自己的汗水灑在了蜿蜒的盤山路上。爬坡時劇烈的心跳,暴晒後龜裂的嘴脣,雨雪天氣時瑟瑟發抖的雙腿……也曾讓他們一度想到退縮,返回氧氣充足的地方,迴歸平淡的生活。但當騎行者們抬抬頭,山尖的浮雲似乎給了他們力量,咬咬牙,進行又一次的衝刺。最終,他們適應了高原稀薄的氧氣環境,克服了海拔升降帶來的變幻莫測的天氣,當他們顫抖著舉起自己的愛車,喘著粗氣與汗津津的隊友一起站在山巔的海拔牌旁邊合影時,夕陽的餘暉勾勒出他們金色的輪廓,這是勝利者的顏色。騎行川藏,他們所戰勝的不僅僅是山峰。

  既然有登頂的喜悅,那必然也會有觸底的懊惱。2142千米的路途不會是一帆風順的,那個使單車失去平衡的石塊,就躲在川藏線的某個角落,等待著騎行者的到來,給他們一個頭破血流。身體觸地的那一秒,是真正意義上的與川藏線“親密接觸”,這次接觸有些沉重。一路跌跌撞撞,堅強的騎行者走完了全程,身上已經傷痕累累。代表著一次次失誤的醜陋傷疤,扭曲而堅硬,成為了騎行者身體的一部分,代替著他們曾經嬌嫩的肌膚。騎行川藏,一路的坎坷是騎行者們成長的催化劑,無論年齡幾何,這都是一次蛻變的旅途。

  川藏線上的自行車隊很多,幾乎每個去過川藏線的人,都會在路上或者旅店中遇到騎行的車隊。車鈴敲響了他們的友誼之鐘,很多人在騎行的隊伍裡相遇、相識、相知,甚至相愛。他們在這條美麗而且危險的公路上互相扶持,一個微笑,一個豎起的大拇指,一聲“加油”都將成為各自前進的動力。爭執和歡笑都化作了泥濘山路上的淺淺車轍,穿著騎行服的背影,肩並肩消失在路的盡頭,是川藏線上別樣的美景。騎行川藏線,是為了那一份難以割捨的情感,這份情感和川藏線上的天空一樣湛藍,和高原上的空氣一樣純淨。

  結束了一天的騎行,疲憊的車手們找到落腳之處,圍坐在藏民開的客棧中。昏暗的燈光映出一張張晒傷的面龐,兩片高原的“紅霞”訴說著騎行的艱辛。堅硬而潮溼的床板上,承載過一個又一個騎行夢想。川藏線上的每個藏包,對在旅途中的騎行者來講,都是一個溫暖的家,逃脫了都市的喧囂,離開了燈紅酒綠,在這個陌生但是親切的家中,享受一份勞累後的酣睡。騎行者們在這座高高的舞臺上,用18寸的鋼鐵車架和牙盤的滴答聲,演繹了一個個動人的故事。這些故事,五味雜陳,一如人生。

  :生命的騎行

  他之所以引起我的注意,是因為他根本就不像在用餐,而是像在品餐,就像在品茶,在享受地品咂生活。其他人來也匆匆,去也匆匆,而他仍然在那裡淡定從容有滋有味兒地用餐。他的這個樣子,多少有些讓人不解,不就是幾根油條,一碗豆腐腦嗎?值得這樣嗎?裡邊又沒有山珍海味。我不由得陡起好奇之心與他攀談起來。還沒有說上幾句話,就讓我大吃一驚,繼而令我肅然起敬。

  原來,這個老先生已經81歲了,家住北京城。距離這個小城整整120裡地。奇的是他每天早晨都要來到這裡吃早點,而且是騎自行車來,而且已經這樣十幾年了。他看我一臉驚愕不相信的樣子,便順手將身份證拿給了我,反應之敏捷,目光之迅疾,手腳之有力,誰也不會相信這會是個耄耋老者,然而,這的確是白紙黑字真真切切的事實。我不由得讚歎連聲,並好奇地和老先生聊了起來。

  他原來的生活可不是這樣的,每天躺在病床上,輸液,沒完沒了地輸液,醫院判他最多還能活兩年,告訴他喜歡吃什麼就吃點什麼,回家等著去吧!治也是白花錢。他的心緒真是糟糕到了極點,他的心裡沒有一點陽光,再加上日復一日的用藥,一波接一波的痛苦。彷彿永遠也看不到頭的黑暗,終於讓他對治療失去了信心和耐心。他無論如何也要回家,回到那個無限美好,無限舒適的小家,那裡永遠寧靜,永遠開心,永遠好夢,永遠屬於他,永遠能夠棲息他的生命和靈魂的小窩。他終於回家了,兒女們傾其所有的誠心和孝心。變著花樣地給他做好吃的,但他覺得似乎都不夠味兒,總覺得缺了點什麼,在期待與遺憾中他想起了那個京東小城,想起了那碗豆腐腦,他的心裡頓時泛起了一股春天般的暖流,他的臉上浮起了難得的笑意。這是一段非常美好的記憶,平時幾乎都想不起來了,但是他卻永遠也不會忘記,那是曾經窘迫的日子,那是曾經難堪的歲月,是那個小城那個好心的人家給了他一碗豆腐腦,讓他活了下來,讓他沒有在數九寒天凍死。那個豆腐腦太好吃了,那個小城太好了,他此時就想去,吃那個世界上最好吃的豆腐腦。於是子女們便一路陪著他來到這個於他而言具有特殊意義的地方。他們凌晨3點就起床了,到這裡整整用了6個小時!這一次雖然很累,但是老人家卻非常愉快,精神大好,儼然病去了一半似地,子女們也明顯受到了鼓舞,覺得這次小城之行來得值,他決意此後還要來,要天天來,這一來就來到了如今。由於子女們工作都挺忙,他又十分熟悉這裡的一切,逐漸地就自己騎自行車來了。

  騎在車上,向容自然地浮現出來,他爽朗的聲音彷彿也提高了八度。他的表情明確無誤地告訴我,他勝利了。是的,他真的勝利了。老人的精神越來越好,走路越來越快,說話越來越洪亮,他不但活過了兩年。10年,如今已超過了20年,且越活越棒,越活越年輕。最後,老人深情地說,我要感謝我的家人,我要感謝這個小城和這裡的豆腐腦早點,我還要特別感謝我這輛自行車,是他給了我健康,給了我快樂,給了我信心,給我了長壽。我的今天都是它給我的,我還要永遠和它一起來這裡吃早點!

  老人此時已是淚光閃閃,讓我也深受感染。每天100多裡地的騎行,已經成了老人的一種生命方式,不斷地騎著,不斷地轉著,不斷地延伸著生命的長度,不斷地延伸著生命的意義,不斷延伸著激情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