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成語故事及解析

  同學們在平時多看一些總會有所收穫的,那麼都有哪些呢?一起來看看吧。

  :德高望重

  北宋時期,有個名叫富弼的人,字彥國。他出身貧寒,從小讀書勤奮,知識淵博,舉止豁達,氣概不凡。當時有位前輩見過他後,讚歎說:“這是輔佐帝王的賢才啊!”

  富弼二十六歲踏上仕途。四十多年裡,他對北宋王朝竭誠盡忠,在處理外交、邊防、監察刑獄、賑濟災民等事務中,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不斷加官晉爵,先後擔任過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宰相,成為天子倚重、百官景仰的名臣。

  仁宗慶曆二年1042年,北方的契丹國屯兵邊境,要求宋朝割讓關南的大片領土。朝廷決定任命富弼為報聘使者前往敵營談判。在交涉中,他不顧個人的安危,慷慨陳詞,列舉兩國數十年來結盟友好的歷史,勸說契丹王放棄割地的要求,成功地維護了本國的利益。他先後兩次奉命出使,第一次赴任,正逢女兒因病去世;第二次上路,又聞報小兒子出生,他都沒有回家看上一眼。歸國以後,朝廷為了褒揚他的功績,先後授予他樞密直學士、翰林學士和樞密副使等要職,他都謙遜地再三辭謝,不肯就任。

  慶曆八年1048年,黃河在商胡決口,洪水氾濫成災,河北六七十萬災民倉皇南下,湧向京東地區。當時,富弼正遭到政敵的讒言誹謗,貶謫到青州為官,他在境內騰出公私房屋十多萬間來分散安排災民,並出榜向當地百姓募集糧食,加上官倉中的全部存糧,都運送到各地散發。到第二年,河北小麥大熟,很多災民都扶老攜幼返回家鄉。富弼為國家招募到兵員一萬多人,民間頌聲載道。天子特派使者前來慰勞,並授任他為禮部侍郎,富弼卻辭謝說:“這是臣應盡的職責。”

  富弼為人謹恭慈和,即使當了宰相以後,也從不居功自傲,以勢傲人。無論下屬官員或平民百姓前來謁見,他都以平等之禮相待。神宗熙寧五年1072年,富弼年老退休,長期隱居洛陽。一天,他乘小轎外出,經過天津橋時被市民發現,馬上紛紛跟隨觀看,使熱鬧的集市頃刻之間變得空無一人。

  司馬光曾稱頌他說:“三世輔臣,德高望重。”這個評價是非常符合事實的。

  ——《辭人對小殿札子》

  【求解驛站】意指道德高、聲望重。多用來稱頌年老而有名望的人。

  【活學活用】王校長~,同學們都很喜歡他。

  【妙語點撥】在北宋的宰相中,富弼和文彥博是老壽星:文彥博活到92歲,富弼活到80歲。八十載悠悠歲月,六十年官宦生涯,富弼的人生長河可謂波瀾壯闊。這裡擷取的幾朵浪花,可以觀照到他勤學苦讀,克己奉公,為官清正,賑濟災民,視民如子,謹恭慈和,無愧於“三世輔臣,德高望重”的稱號。

  【近義】德隆望重、年高德劭

  【反義】無名鼠輩、德淺行薄

  :風聲鶴唳 草木皆兵

  唳:鳥鳴。聽到風聲和鶴叫聲,都疑心是追兵。草木皆兵:把草和樹木都當做了敵人的兵將。形容人在極度驚慌時疑神疑鬼。《晉書·謝玄傳》:“聞風聲鶴唳,皆以為王師已至。”《晉書·苻堅載記》:“堅與苻融登城而望王師,見部陣齊整,將士精銳;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類人形。”

  故事:

  公元316年,西晉王朝滅亡。公元357年,苻堅稱大秦天王,滅前燕、前涼及代國,最終統一北方。在南方,琅琊王司馬睿在建康今南京稱帝,建立東晉王朝。東晉佔有今漢水、淮河以南的大部分地區。這樣,形成了秦晉南北對峙的局面。

  公元383年五月,苻堅不顧群臣反對,決意攻取東晉。八月,苻堅率步兵六十餘萬、騎兵二十七萬、“羽林軍”三萬餘騎;前後千里,旌鼓相望,直逼東晉。苻堅驕狂地說,以此強兵百萬,“投鞭可以斷流”,何愁東晉不滅?晉武帝則採納了謝安、桓衝等人的主張,堅決抵抗。他派將軍謝石、謝玄等率兵八萬沿淮河西進,以拒秦軍;又派將軍胡彬率領水軍五千增援戰略要地壽陽今安徽壽縣。

  同年十日十八日,秦軍前鋒攻佔壽陽。胡彬所部水軍走到半路,得知壽陽失守,退守硤石在壽縣西北二十五里〕。秦軍為了阻擋晉軍主力西進,又派兵五萬進至洛澗今安徽懷遠縣以南之洛水,並在洛口設定木柵,阻斷淮河交通。胡彬因困守硤石,糧食用盡,處境十分艱難,寫信要求謝石增援。不料胡彬的信被秦軍進獲。苻堅認為晉軍兵力很少,糧食十分困難,應該抓緊進攻,遂把主力留在項城今河南項城縣境,帶了八千騎兵趕到壽陽。苻堅先派尚書朱序到晉軍勸降。朱序原來是東晉防守襄陽的將領,襄陽失守時被俘。朱序到晉軍以後,不僅沒有勸降,反而透露了秦軍情況,並且建議說,如果秦兵百萬全部到達,晉軍難以抵抗,應趁它還沒有到齊,迅速出擊,打擊它的前鋒,大軍就會潰散。

  晉軍將領謝石、謝玄聽從了朱序的建議,於十一月派劉牢之率精兵五千進攻洛澗。劉牢之分兵一部到秦軍側後,斷敵退路,親自率兵強渡洛澗,夜襲秦軍大營。秦軍抵擋不住。主將樑成戰死,五萬秦兵大潰,搶渡淮水,淹死一萬五千餘人。洛澗的勝利,鼓舞了晉軍的士氣。晉軍乘勝追擊,一舉推至淝水東岸,與秦兵隔河對峙。苻堅登上壽陽城頭,望見東晉軍隊佈陣嚴整,心中暗暗吃驚。又見淝水東面八公山上草木搖動,以為都是埋伏的晉兵,不由連連感嘆:“此亦勁敵澗謂弱也”。

  洛澗失利後,秦軍沿著淝水西岸佈陣,阻止晉軍反攻。晉軍將領謝玄派人對苻堅的弟弟苻融說;如果你把軍隊稍向後撤,讓出一塊地方,使晉軍渡過淝水,兩軍一決勝負!秦軍諸將都認為不能讓晉軍渡河,但符堅卻說:可以稍退一步,等到晉軍兵馬渡河至一半時突然襲擊,再用鐵騎數十萬攻擊,一定可以取勝。於是苻融指揮秦軍後撤。秦軍本來內部不穩,這一撤,秦軍以為前鋒被打敗了,頓時大亂,一潰千里,不可遏止。晉軍以精銳八千涉渡肥水,展開猛烈攻擊。符堅中流箭,臨陣斬苻融。晉軍乘勢迫擊,秦軍人馬相踏,投水死者不可勝計,肥水為之不流。其他軍眾棄甲,晝夜潰退,聽到風聲鶴唳,以為是東晉追兵,草行露宿,飢寒交迫,死去十分之七八。及至洛陽,只剩下10餘萬人。出自《晉書·謝玄傳》

  :簞食瓢飲

  孔子一生共收了三千名學生,其中得意門生有七十二個。而在這七十二人中,他最喜愛和器重的是顏回。顏回身材不高,性格內向,沉靜寡言。

  顏回對孔子十分尊敬。他對孔子的教誨身體力行,有了錯誤就努力改正,從不再犯第二次。孔子曾經說過:“自從我收了顏回這個學生,其他的學生對我更親了。”

  孔子對顏回的德行也很尊敬。仁愛是儒學的核心精神,孔子對於顏回的仁愛曾給予高度的肯定:“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意思是“顏回這個人的心可以在長時間內不離開仁德,其餘的學生則只能在短時間內保持這樣”。

  有一次,孔子帶著一些學生周遊列國,在路過匡邑的時候,突然遭到匡人的圍困。顏回和其他幾個跟著孔子一起周遊的學生被衝散了,等到危險過去,顏回趕到孔子身邊。孔子說:“顏回,我以為你已經死了呢!”顏回認真地說:“先生在,我做學生的怎麼敢死呢!”孔子聽了非常感動。

  又一次,孔子問顏回道:“顏回,你家裡窮,房子也小,為什麼不去求個一官半職呢?”顏回回答說:“學生有些薄田,雖然收入不多,但吃穿已經夠了,而且還有琴瑟可以娛樂。只要能學到老師的道德學問,何必出去做什麼官呢?”聽了顏回的回答,孔子感嘆地對學生們說:“顏回吃的是一竹筐飯,喝的是一瓢水,住在那麼簡陋的小巷子裡。別人忍受不了,他卻十分樂觀。他真是一個賢德的人呀!”

  遺憾的是,顏回二十九歲時,即頭髮全白,不久便與世長辭。死時,家中貧窮得竟買不起棺木,其父央求孔子賣掉馬車來葬顏回,孔子未許,原因是有才無才,都是我的弟子,別人死的時候我沒有這樣做,那麼在顏回身上,我也不該例外。後來眾同窗中有家境顯赫者欲厚葬顏回,孔子也不許,然而終究還是厚葬了,孔子因此而嘆息:顏回視我如同父親一般,我卻不能拿顏回當兒子,這不是我的原因啊,是你的同學們要這樣做的啊。由此可見,顏回不單是為孔子所器重,在同窗中也是極被敬重的。

  後來,人們根據孔子所言:“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顏回也不改其樂”,引申出“簞食瓢飲”的成語。

  ——《論語·雍也》

  【求解驛站】一簞食物,一瓢湯水。指貧苦的生活。簞,古代盛飯的圓形竹器。

  【活學活用】物質慾望是沒有極限的,為了保持清廉,必要時過一過~的生活很有好處。

  【妙語點撥】雖然生活條件很貧苦,但顏回卻安貧樂道、自得其樂,追求心靈上的充實,因此孔子稱讚其是賢德之人。據史書記載,孔子的父母妻兒去世時,他都沒有流淚,但顏回死時,他卻雙手捶胸,痛哭流涕,感慨他的英年早逝。不難看出,聖賢孔子對喪失顏回這個得意門生的扼腕之情。現實生活中,我們要學習顏回淡泊名利、專心求學、安貧樂道的品質與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