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宣上人頻見過原文賞析

朝代唐代 詩人韓愈

三百六旬長擾擾,不衝風雨即塵埃。
久慚朝士無裨補,空愧高僧數往來。
學道窮年何所得,吟詩竟日未能回。
天寒古寺遊人少,紅葉窗前有幾堆。

寫人 抒情 心情

譯文

譯文
廣宣上人一年到頭不停地來拜訪我,風雨無阻灰塵也難擋。
一直都很慚愧對朝中大臣沒有什麼助益,也辜負了高僧屢屢造訪的心意。
經年累月學習儒家聖人之道卻沒有太多的收穫,整日吟詩也顧不上回到住所。
天氣寒冷寺廟中的遊人很少,不知道窗前堆積了多少紅葉。

註釋
廣宣上人:生平不詳。上人,對僧侶的尊稱。
三百六旬:一年到頭,這裡是經常之意。擾擾:忙亂的樣子。
衝:冒過,撞過。
慚:一作“為”。朝士:朝官。裨(bì)補:有所補益。
道:這裡指儒家之道。
回:回來,或者理解為回覆。

參考資料:

1、孫建軍等主編.《全唐詩》選注 (1-16冊):線裝書局,2002.01:2722 2、張敏傑,張瑞麒編著.韓愈:五洲傳播出版社,2008.07:69-73

賞析

  詩的首聯把“擾擾”和“風雨”、“塵埃”放在一起形成鮮明對比,刻畫出殷勤來訪、奔走於權貴之門的上人形象。“擾擾”表明了詩人無奈而不堪的心情。《詩經·風雨》中有“風雨悽悽,雞鳴喈喈。既見君子,雲胡不夷”,表達見到朋友時平靜又喜悅的心情。詩人在這句中也暗用“風雨”的典故,卻是在委婉表達對廣宣上人頻頻造訪的不滿。

  頷聯說到自己辜負了高僧屢屢造訪的心意,說的顯然是反話,可以理解為是對廣宣上人拜訪的委婉謝絕。“慚”、“愧”連用,詩人在自謙的同時,表達出他和上人在立身處世問題上的不同見解,他們之間有不可逾越的隔閡。

  頸聯仍是自謙,說自己讀書沒有收穫。其中的“未能回”可以理解為沒有回去,或者也可以理解為廣宣上人以詩相贈,詩人自謙才疏學淺,整日推敲也無法答覆。不管怎麼說,這都是對廣宣上人的回絕。詩人強調他學習的是儒家聖道,推崇的是孔孟之學,暗含他和上人之間有“道不同不相為謀”的意思。

  尾聯提到了“紅葉”有幾堆,在王維《山中》有“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句,“天寒紅葉”的意象刻畫出清冷寂寞的初冬景象。詩人化用王維詩意,表達他對上人的微諷之意。廣宣上人的住所是寺廟,但他整日在外奔走,以至於很少待在寺廟之中。詩人說紅葉堆積,無人打掃,旨在勸這位上人當回到寺廟之中。這仍然是在委婉表達對廣宣上人的不滿。

  韓愈一生以弘揚儒家之道為己任,排斥佛老等學說。但偏偏有所謂高僧廣宣上人,頻頻以詩文討教。詩人出於禮貌,又不能不略為敷衍,但內心深處對於這種奔走於權貴之門的僧人,是非常無奈而又鄙薄的。詩題中的“頻”字已經表達出不耐之情。詩人採用了委婉暗示的手法,向廣宣上人說明他的態度。詩人自謙的語氣一以貫之,他在暗示廣宣,你我之間的過多交往對雙方都沒有太多益處。最深處的原因是各自堅守的大道不同,各自安身立命的所在不同。詩的結尾用意巧妙,意在譏諷僧人終日不歸。詩人說天寒寺冷,紅葉堆積,希望點醒廣宣上人:既然號稱高僧,就應該在寺廟中潛修佛理,弘揚佛法,不必終日奔走在外、蹤跡難尋。這首詩還意在傳達一種詩人所謂“聰明不及於前時,道德有負於初心”的人生感喟(韓愈《〈五箴〉小序》語)。整首詩平易坦蕩,不用事,不屈己徇人,言語之間頗能體現溫柔敦厚的詩教精神。

參考資料:

1、張敏傑,張瑞麒編著.韓愈:五洲傳播出版社,2008.07:69-73

創作背景

  這首詩作於唐憲宗元和九年(814),此時詩人在京城任職。廣宣上人是一位很活躍的詩僧,以詩文和京城中的士大夫結交。詩人對廣宣上人的頻頻造訪甚感厭煩,因此寫下了這首詩。   

參考資料:
1、張敏傑,張瑞麒編著.韓愈:五洲傳播出版社,2008.07:69-73

賞析

  詩的首聯把“擾擾”和“風雨”、“塵埃”放在一起形成鮮明對比,刻畫出殷勤來訪、奔走於權貴之門的上人形象。“擾擾”表明了詩人無奈而不堪的心情。《詩經·風雨》中有“風雨悽悽,雞鳴喈喈。既見君子,雲胡不夷”,表達見到朋友時平靜又喜悅的心情。詩人在這句中也暗用“風雨”的典故,卻是在委婉表達對廣宣上人頻頻造訪的不滿。

  頷聯說到自己辜負了高僧屢屢造訪的心意,說的顯然是反話,可以理解為是對廣宣上人拜訪的委婉謝絕。“慚”、“愧”連用,詩人在自謙的同時,表達出他和上人在立身處世問題上的不同見解,他們之間有不可逾越的隔閡。

  頸聯仍是自謙,說自己讀書沒有收穫。其中的“未能回”可以理解為沒有回去,或者也可以理解為廣宣上人以詩相贈,詩人自謙才疏學淺,整日推敲也無法答覆。不管怎麼說,這都是對廣宣上人的回絕。詩人強調他學習的是儒家聖道,推崇的是孔孟之學,暗含他和上人之間有“道不同不相為謀”的意思。

  尾聯提到了“紅葉”有幾堆,在王維《山中》有“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句,“天寒紅葉”的意象刻畫出清冷寂寞的初冬景象。詩人化用王維詩意,表達他對上人的微諷之意。廣宣上人的住所是寺廟,但他整日在外奔走,以至於很少待在寺廟之中。詩人說紅葉堆積,無人打掃,旨在勸這位上人當回到寺廟之中。這仍然是在委婉表達對廣宣上人的不滿。

  韓愈一生以弘揚儒家之道為己任,排斥佛老等學說。但偏偏有所謂高僧廣宣上人,頻頻以詩文討教。詩人出於禮貌,又不能不略為敷衍,但內心深處對於這種奔走於權貴之門的僧人,是非常無奈而又鄙薄的。詩題中的“頻”字已經表達出不耐之情。詩人採用了委婉暗示的手法,向廣宣上人說明他的態度。詩人自謙的語氣一以貫之,他在暗示廣宣,你我之間的過多交往對雙方都沒有太多益處。最深處的原因是各自堅守的大道不同,各自安身立命的所在不同。詩的結尾用意巧妙,意在譏諷僧人終日不歸。詩人說天寒寺冷,紅葉堆積,希望點醒廣宣上人:既然號稱高僧,就應該在寺廟中潛修佛理,弘揚佛法,不必終日奔走在外、蹤跡難尋。這首詩還意在傳達一種詩人所謂“聰明不及於前時,道德有負於初心”的人生感喟(韓愈《〈五箴〉小序》語)。整首詩平易坦蕩,不用事,不屈己徇人,言語之間頗能體現溫柔敦厚的詩教精神。

參考資料:

1、張敏傑,張瑞麒編著.韓愈:五洲傳播出版社,2008.07:69-73

創作背景

  這首詩作於唐憲宗元和九年(814),此時詩人在京城任職。廣宣上人是一位很活躍的詩僧,以詩文和京城中的士大夫結交。詩人對廣宣上人的頻頻造訪甚感厭煩,因此寫下了這首詩。   

參考資料:
1、張敏傑,張瑞麒編著.韓愈:五洲傳播出版社,2008.07:69-73

詩人韓愈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河陽(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漢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諡號“文”,又稱韓文公。他與柳宗元同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破駢為散,擴大文言文的表達功能。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鉅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裡。韓愈在思想上是中國“道統”觀念的確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