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傳之貝多芬傳》讀後感相關作文20篇

命不由天——《名人傳》讀後感 篇1

讀後感 ,855字

讀了《名人傳》後,內心久久不能平靜。

看完這本著作後,文中體現了我國先哲孟子說過:“天將降大任於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從這個意義上說,《名人傳》不僅是一部文學著作,而且在提高人們對歷史偉人認識,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

其中音樂巨人貝多芬。令我感觸最深,貝多芬人生坎坷,但他卻能擺脫這一切令人難以想象的困難。建立至偉而不朽的作品—《命運交響曲》。他令人相信命運是把握在自己手上的。

作者羅曼罗蘭指出人生是艱苦的,生命充滿了貧困、憂慮、孤獨和辛勞,人們彼此隔膜,不懂的互相安慰,所以他要寫作《名人傳》要把為人的心靈獻給受苦受難的人們,使他們得以安慰和鼓舞。

讀後這位偉人的著作後,使我更對“命不由天”這個詞的堅定。

從小我就懷著自卑的心理。總是覺得不如別人。無論在家庭、學校、生活等都是一路坎坷。在學校我嘗試參加不少課外或年級裡的各項比賽。但總是高興地進入考場,愁眉苦臉地出來。當我經受一次又一次的挫折後,是我性格更加自卑,無法與別人溝通,心理壓力便更加大了。總是埋怨,為什麼我的人生一直都是坎坷的呢,別人的卻這麼一帆風順?老天呀!你太不公平了吧?

直至,同學介紹我看了《名人傳》這本名著後,我才知道沒原來世界還有許多比自己坎坷的人。就像文中的音樂巨人貝多芬。

原來,他經歷過耳聾、失明等不同程度的疾病。尤其是當一名音樂家失去聽覺後,怎麼去創作音樂呢?但,這一切困難難不倒貝多芬,最終他建立了不朽的《命運交響曲》。

貝多芬正因為它具有不屈不饒,意志堅強的精神,才成為了世界名人。如果我與他相比,豈不是小菜一碟嗎?是他,他告訴我,做人不要相信命運,無論你家境多麼貧窮,只要懷著一顆意志堅定的心,什麼事情便迎刃而解,人生有了坎坷才有成長的經驗。所以我不要在挫折面前低頭。

同學們,當“千里馬”沒遇到“伯樂”,它是否要自暴自棄呢?

做人嘛,應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伯樂”不賞識我,自有人會賞識自我的。所以我會很理直氣壯地對你說:“我們的命運絕對不是由您這老天決定。”

名人傳讀後感 篇2

讀後感 ,1736字

為藝術做傳

音樂,雕塑繪畫、寫作這三樣毫無疑問可以說是藝術的代名詞。而羅曼罗蘭為沉醉與藝術的三人而寫的傳記,便可以說是為藝術做傳。

羅曼罗蘭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法國著名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思想家、政治家、社會活動家和音樂史學家。20世紀初,羅蘭有感於世風日趨頹糜,為讓世人“呼吸英雄的氣息”,為具有巨大精神力量的英雄樹碑立傳,他把變革現實的希望寄託於“英雄人物”的力量,連續寫了幾部名人傳記。在這些傳記裡,作者極力頌揚他們渴望自由、主持正義的精神,讚美他們以造福人類為己任,為堅持真理和信仰而受苦受難的鋼鐵般意志。

《名人傳》是由《貝多芬傳》、《米開朗基羅傳》、《托爾斯泰傳》組成。傳記裡的三個人物,一個是音樂殿堂的璀璨明星,一個是文藝復興時期傑出的雕塑大師,一個是文學史上極具影響力的作家。相對於他們不同的職業,有一點是相同的:他們都在人生憂患困頓的征途上,為尋求真理和正義,為追求和表達藝術的完美和真諦,獻出了畢生的精力。羅曼罗蘭把這三位偉大的天才稱為英雄。他所謂的英雄,不是那些靠自己的武力征服世界的人而是用行動和思想影響和改變世界的人。

“通過痛苦,得到歡樂”。路德維希冯贝多芬出身貧寒,父親是一個不聰明且酗酒的男高音歌手。用暴力迫使貝多芬學習鋼琴,母親在貝多芬17歲時就去世了,使得他不得不挑起家庭的重擔。他憑著自己超乎尋常的毅力完成了大量膾炙人口的作品。如:《月光奏鳴曲》、《第九交響樂》。等他把自由、平等、博愛看做是自己的人生信條和奮鬥目標。

“就像熱離不開火一樣,美也無法離開永恆;我讚頌一切來源於它或是與之相似的東西”。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是一位多才多藝的藝術大師。他出身於一個貴族家庭,但6歲時喪母,被寄養在一個石匠家裡,與雕刻結下了不解之緣。1501年,他在佛羅倫薩雕刻了《大衛》,是他無數心血的結晶。1508年為西斯廷教堂創作了壁畫《創世紀》,歷盡四年的時光。米開朗琪羅一生創作了很多出色的雕塑和繪畫作品,成為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最偉大的藝術家之一。他經常夜以繼日、廢寢忘食的工作,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藝術。他每一件作品的誕生過程都是相當漫長的,他不在意自己作品的完成速度,而是精益求精的對每一件作品傾盡心血。

“美與愛是生存的兩大意義”。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俄國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文學史上奪目的里程碑。1828年出生在一個有名望的貴族世家,後來繼承了爵位。他兩歲喪母,九歲喪父,由姑母監護長大,童年和少年時代受過嚴格的貴族家庭教育。早期他以自己為原型創作了自傳體三部曲。60年代初,他的創作進入高潮,完成了史詩性長篇鉅著《戰爭與和平》,70年代撰寫了《安娜卡列尼娜》。1899年寫成了長篇小說《復活》,可以說是作者一生思想和藝術探索的總結。高爾基曾說,托爾斯泰哪怕多活一天也是這世界的財富。

羅蘭在《名人傳》中,再現了一個地域一個時期的社會風貌,透過種種渾濁的人生圖景,褒貶人性的善惡,並揭示出蘊涵其中的人類永恆的本質心理、生活哲理和價值觀念。

生命本身就是一種缺憾的藝術。書中的英雄人物身上有著一種淳樸的毅力和堅強,或許也夾雜著一絲無奈與隱忍,但卻有一股力量—一股鬥爭與征服的力量。他們經歷了無數的艱難和挫折,仍然沒有失去生活的信心;他們為了追求一種更大的快樂,滿足一種強烈的願望,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價。生命的缺憾在於太過短暫,但英雄的人物即使死了,也會像流星一樣,用自己的光劃破沉沉的夜空,在善良、仁慈、堅持、美麗、不朽的追求中獲得永生。

用生命凝練而成的藝術,滲透了飛蛾撲火般的生之激情,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在有限的時間中追尋無限生存價值和意義的信念。這種精神是一種悲壯的激情,是一首以熱血和生命高唱著的撼人心絃的歌。曲終而命竭。然而,整個世界都在靜靜的聆聽,歷史也在無盡蒼穹中微笑。

我想,藝術品之所以從歷史長河中踏浪而來,跨時間跨地點點燃無數充滿激情的熱血之心,是因為它們蘊含了作者的靈魂。為藝術而生的靈魂,將隨著這些藝術品用行動和思想影響和改變世界,繼續為這世界歌唱。餘音繞樑,永垂不朽。

名人傳讀後感 篇3

讀後感 ,969字

這本書介紹的是德國音樂家貝多芬,義大利畫家和雕塑家米開朗琪羅,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苦難和坎坷的一生謳歌了他們與命運鬥爭的崇高精神。

與命運爭鬥的貝多芬

他,矮小的身材,土紅色的闊臉龐,額頭凸起,頭髮濃密,雙眼閃爍著一種神奇的力量,眼球小而深陷,興奮或激怒是會突然變大放射著一道道粗野的光芒,似乎帶著什麼奇妙真理,右下額有一個深深的酒窩,笑起來顯得很極其不對稱……

這面容平凡的人就是貝多芬,一個出生在父親為男歌手愛酗酒,母親是個女僕的貧窮家庭中的貝多芬,他的一生就是在向命運挑戰的一生,童年和少年時代生活貧苦並沒有磨滅他的音樂才華,成年的貝多芬在維也納刻苦學習,可後來他聽覺漸漸消退,他的愛情也走到了盡頭,可是面對這樣巨大的困難,貝多芬沒有屈服,他靠自己的努力,扭轉了自己的命運,同時也創造出了無數的樂曲成為了世界頂級的音樂寶典。

他說過“一心向善,愛自由高於一切,就是為了最高權力者,也絕不背叛真理”。

他的堅強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使我感動、敬佩萬分,我彷彿就能感到貝多芬一直在與災運抗爭,與思想抗爭,他對藝術的熱愛,追求促使他的生命擁有力。

與夢想共存的米開朗琪羅

他的故鄉在佛羅倫薩,在那裡有一座座黑沉沉的宮殿,塔樓像長矛一樣直戳天空,山丘蜿蜒,一叢叢小杉樹和橄欖樹起伏著。那裡,人們狂熱、驕傲、易怒彼此猜忌容不下任何自由的思想,而米開朗琪羅卻胸懷寬廣,豪放不勒,完全不同於其他人。

那是一張充滿憂傷和疑慮的臉,額頭凸出,佈滿皺紋,小而敏銳的眼睛顏色常常變化,鼻子又寬又直鼻翼下是深深的皺紋,顴骨凸起,面頰塌陷,分佈者稀疏的鬍鬚。

他是個天才,可天才的自由被教皇緊緊的束博,因為天才的聰穎所以非常多的人找他,讓他雕刻,他的每一天都用在了雕刻身上,甚至失去了吃飯睡覺的時間和與朋友家人相處的時間。

米開朗琪羅告訴了我要永遠追求自己的夢想,併為之努力。

為理想奮鬥的列夫托爾斯泰

他生活在富裕的貴族家庭,有一個美滿的家庭和文學天賦,他完全可以享受榮華富貴,可他卻到了社會的最底層去寫作,就是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在82歲高齡時懷揣著69盧布、毅然離家出走的托爾斯泰不幸因風寒感染肺炎,在此與世長辭……,他出版了下層人民三部曲,最終,俄國下層人民戰勝了沙皇俄國。

《名人傳》告訴了我,要有他們一樣的精神,有夢想就要追!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

名人傳讀後感 篇4

讀後感 ,1014字

假期裡,我讀了《名人傳》這本書。讀完後,我獲益匪淺。

這本書介紹了貝多芬、米開朗基羅和托爾斯泰三位名人苦難坎坷的一生。他們身上不屈不撓的精神,堅韌不拔的意志非常值得我們學習。貝多芬出生後不久母親去世,父親酗酒,年幼的他開始獨自承擔家庭的重任。法國大革命爆發後,他去波恩大學學習。不幸的是,在26歲那年,他患了耳聾。這對任何一位音樂家都是毀滅性的打擊。但他卻扼住了命運的咽喉,憑著對音樂的執著和熱愛,成為世界著名的音樂家。米開朗基羅是義大利著名的雕塑家。小學時,米開朗基羅因喜愛素描所以經常被人看不起,還多次遭到父親的毒打。1489年,他去雕塑學校研讀,老師非常賞識他。他努力學習雕刻可卻被教皇徵去替他造陵墓,他忍受著學非所用的痛苦,但他並未放棄對雕塑的追求,最終成為著名的雕塑家。托爾斯泰3歲喪母,10歲喪父。但他並沒有消極悲觀,而是刻苦鑽研。並創作出《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等著名的長篇小說。

讀了這本書後,我深受啟發,古今中外多少成功者都是在挫折中獲得成功的。舜出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正如孟子所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這些名人原來都出身貧寒,經過一番挫折後才獲得成功的。

我們在小學課本中曾學過一個叫談遷的人。他完成《國榷》的底稿後,底稿被小偷偷走了。但他沒有被厄運所擊倒,而是四處奔波,收集資料,花了三年時間,終於完成了《國榷》。在英國,也有一位史學家的命運與談遷極為相似。他就是《法國大革命史》的作者卡萊爾。卡萊爾經過多年的努力,終於完成了《法國大革命史》的全部文稿。他將這底稿全部託付給自己最信賴的朋友米爾,請他提出寶貴的意見。可是底稿卻被米爾的女傭當廢紙燒成灰燼了,而卡萊爾又沒有一絲底稿。開始他十分沮喪,但是他又重新振作起來,嘔心瀝血地寫出《法國大革命史》。讀了這則故事,我為卡萊爾越挫越勇的精神感到敬佩。

“古今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必有堅韌不拔之志。”當我們遭受挫折和坎坷之時,我們應想想這些名人的事蹟。咬緊牙關,勇往直前。當我們遭受苦難與災害時,我們與其怨天尤人,不如努力奮鬥,與其羨慕偉人,不如學習偉人人格的偉大,讓自己的人生充滿意義,與其靠浮躁和急功近利所取得曇花一現的成就,不如堅持自己的信念、真理和正義,讓自己躋身人類中的不朽者之列。

名人傳讀後感 篇5

讀後感 ,679字

你只要開啟《名人傳》,生命的烈火就會撲面而來。

英雄並不只是以思想或強力稱雄的人,心靈偉大的人也是英雄,羅曼罗蘭在貝多芬身上發現的“英雄氣息”,是他偉大的人格,在肉體和心靈的雙重痛苦的重壓下仍然保持著的不屈不撓的高昂鬥爭精神,巨大的創造力和道德標準,任何時候都決不向命運屈服。

貝多芬作為一個音樂大師,他需要敏銳的聽覺,但在他還不到三十歲的時候,耳朵就開始變聾,內臟也有一些疾病,貝多芬還不得不忍受感情的折磨。第一次,他愛上了居麗艾塔居西爾第,她卻在兩年後另嫁他人。這大大加重了貝多芬的病情。但他卻沒有屈服,貝多芬以頑強的毅力投入創作,寫出了一系列輝煌的作品。

貝多芬戰勝了死亡,在以後的日子裡,他又與一個熱愛著他的姑娘訂了婚,體會到愛情的甜蜜,但後來婚約解除,他又陷入無邊無際的孤獨之中,從此他以全部精力創作,無論是成功還是困窘,都無法阻擋他前進的腳步,他熱愛自己的事業。

米開朗琪羅是一個極其矛盾的悲劇人物,他以無窮的精力來追求藝術盡善盡美。可是,他的精神卻很軟弱,他就已經十分衰老了,而且對敵人、朋友、親人都產生猜疑,這使他很孤獨,他厭惡自己的懦弱,他不快樂,這位天才藝術家死於貧病和孤獨,死前一週他還在站著工作,他是“天才的工具和犧牲品”。

托爾斯泰擁有純粹的基督教徒的靈魂,儘管他有種種矛盾和弱點,但他有博愛精神。托爾斯泰是—如他在信中自稱的,“那個在一切名稱中最美、最甜蜜的一個—”我們的弟兄。

他們各有各自值得稱頌的地方。貝多芬的鬥爭精神、米開朗琪羅對於真善美的追求以及托爾斯泰的博愛是我們崇拜的恐龍精神。

名人傳讀後感 篇6

讀後感 ,1010字

即使身在黑暗裡,也能找到自我,不丟初心,《名人傳》中的三位名人,很好地為我們詮釋了這句話:貝多芬、米開朗琪羅、托爾斯泰,人類群星閃耀時,他們站在巔峰,為這個世界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蹟。

羅曼羅蘭為感嘆19、20世紀的混亂,寫下了這篇不朽名著《名人傳》,這本書是由羅曼羅蘭的《貝多芬傳》《米開朗琪羅傳》和《托爾斯泰傳》組成,無論在當時還是後世都產生了廣泛地影響,在這三部傳記中,羅曼。羅蘭緊緊把握住這三位擁有各自領域的藝木家的共同之處,著力刻畫他們為追求真善美而長期忍受苦難的心路歷程,真實樸素地敘述了三位名人不朽事蹟。德國音樂家貝多芬、義大利藝術家米開朗、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他們困苦的一生,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遺產。

他們為了事業擠盡一切,甚至是自己的生命,他們不想卑微,他們希望能儘自己的所能,為自己的國家乃至整個歐洲作貢獻。在這本《名人傳》中最令我感動的就是貝多芬的故事。貝多芬是個音樂天才,他的天分很早就被他的父親發現了。他父親運用暴力強迫貝多芬練習各種樂器,痛苦中長大的貝多芬也是幸這的。法國大革命爆發時,貝多芬曾遇見莫扎特,並相互交流,繼續拜海頓為老師。後來,貝多芬漸漸嶄露頭角,就在貝多芬離成功越來越近時,災難再度來臨,貝多芬耳朵的聽覺越來越衰弱,他的內臟也受著猛烈的苦痛煎熬,但他仍然瞞著所有人,一直到再也掩飾不下去了。才致函洽豐格勒醫生和呵曼達牧師這而位好友,貝多芬耳聾程度是漸漸增加的,但是有絕對聾,可謂,貝多芬的作品幾乎都是耳聾後寫的,貝多芬用他剛強的心志,以一種不可抗拒的氣勢去除愁悶的思想、最後變成著名人物。

於肖邦、莫扎特等音樂家來說,我以為貝多芬的音樂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面對不安的社會背景,貝多芬的創作中大都包含了對祖國的滿腔熱枕以及對社會的悲憤,他把這些事都融進了音樂,巧妙有力地表現出來。音樂真的很神奇,你可以完全地信任他它,依賴他它。將想談的話說給它聽,他宅會為你的話作最好的詮釋,它有生命。

貝多芬性格古怪,但正是因為古怪的性格,他才能完全與藝術融為一體。他孤獨嗎?或許是的,他一生追求愛與美,終於得到了心愛之人,卻只是瞬間即逝的幸福。曲終人醉,他的一生孤苦伶仃的,只有一個醜陋、卑鄙的侄子。

他將所有的精神寄託,全部投入了音樂。幸運的是音樂沒有辜負貝多芬,他們相互扶持,走完了一生。

所有的成功都需要付出很多,《名人傳》為我們樹立了一個榜樣,光輝的背後,往往是我們想象不到的汗水。

《名人傳》讀後感 篇7

讀後感 ,657字

《名人傳》是法國作家羅曼羅蘭寫的。讀完這本書,我的心靈被深深地震撼了。這本書主要是寫三位非常著名的藝術家,音樂家貝多芬,雕塑家米開朗基羅,和作家托爾斯泰的故事。

貝多芬出生貧窮,四歲時被迫整天不斷的練習鋼琴,他的內心受到了沉重的打擊,但他還是堅持不懈練習。就在他離成功很近的時候,疾病無情地降臨在他身上,他的聽覺越來越弱,內臟也承受著痛苦的折磨。雖然他的身體越來越弱,但他還是創作了不朽的傳世之作《第九交響曲》。此曲讓我至今感覺悅耳動聽!而且大部分優秀作品也是在他耳聾之後創作的。貝多芬最終戰勝疾病,戰勝痛苦,他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不肯屈服於命運,他改變了自己。他的精神震驚了全世界,也震驚了我。假如我生病了,我就不會像他那麼認真的去學習,他這種不向命運低頭的精神很值得我去學習。

米開朗基羅看起來比貝多芬幸福,他不殘疾也不貧窮,從小時候就接受貴族教育,很有文化素養。但他的父親看不起他,經過他的懇求後,父親終於答應可以讓他進入佛羅倫薩最大的一個畫室學習。他非常刻苦的學習,最終得到了很高的成就,成為了一個著名的雕塑家。我也要向他學習堅持不懈的精神。

下面就來說說托爾斯泰的故事吧。他不同於前兩位藝術家,她出生於貴族家庭,擁有一個美滿幸福的家庭,受過良好的教育,有很高的文學素養。他也獲得很大的成就,但是他不在乎自己擁有的一切。他不願享受生活,不想虛度年華,他想體現自己的生命價值,弘揚真正的基督精神。

看完這本書,讓我懂得了不要向命運屈服,要掌握住自己的命運,只要堅持不懈的努力,總會有成功的一天。

名人傳讀後感 篇8

讀後感 ,380字

今天我看了一本關於名人的書《名人傳》,裡面寫了貝多芬、米開朗琪羅、列夫多爾斯泰這三個人的故事,可有趣了呢,跟我一起去看看吧!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列夫托爾斯泰對偉人的回憶,裡面講了他不到十歲,父母親就去世了,他就和哥哥一起生活,在這期間,每一天晚上,列夫托爾斯泰不斷地看書、讀書、學習,因此,他比她哥哥厲害,能出版幾本書,到了後來,有兩個人收留了他們。

列夫托爾斯泰他沒有父母親都這麼厲害,而我們,有父母都不能這麼厲害,還有他有時吃不了一頓飽飯,早餐甚至都沒有的吃,而我們,頓頓都吃得飽,早餐也很豐盛,但這並不能使我們變得比他厲害。

我們平時應該多看書,多學習,要“溫故而知新”,就好像,週末的空餘時間,我們可以多翻開書本複習教過的課文。我們都要像列夫托爾斯泰那樣,做一個對我們祖國有用的人。

名人傳讀後感 篇9

讀後感 ,701字

“讓人們‘呼吸英雄的氣息’”這是在羅曼。羅蘭的著作《名人傳》譯序中的一句話,飽含著《名人傳》這部文學鉅著的創造初衷,也揭開了歷史上三位名人的神祕面紗。

而這三位名人—英雄作曲家貝多芬、天才雕塑家米開朗琪羅,還有小說家烈夫托爾斯泰,這三位藝術史上的巨人,都有著偉大而又曲折的一生。

貝多芬,《名人傳》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人,他的一生如果換作任何一位普通人來過的話,不是瀕臨崩潰,就是瀕臨死亡。可是,貝多芬活了下來。

他的童年時光單調且枯燥,他沒有享受過一天美好的童年時光,他的父親十分嚴厲,為得只是滿足自己的虛榮心。他整天將貝多芬關在家裡,讓一個4歲的孩子不停地訓練小提琴與羽管鋼琴,甚至用體罰來壓制貝多芬的玩耍天性。可貝多芬雖然身處十分悲慘的童年中,但是他的天賦也驚人的顯現出來了。

這時他悲慘而偉大的一生中也拉開了帷幕。17歲那年母親因病去世,貝多芬因此精神上受到了極大壓力,他扛了下來。他輾轉多路來到了音樂之都—維也納,他的音樂之路也如約開啟。然而就在日子漸漸好轉之際,上天給他開了一個巨大的玩笑—耳聾。

這無賴是一個巨大的悲懼。放在一個普通人身上,這也許是個可怕的事。但放在一個音樂巨人身上,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打擊。但這仍沒能打擊這個巨人,反而使他更加強大。他繼而創造了著名的《英雄交響曲》。無不體現著貝多芬的內心強大!我曾聽過這首曲子,他那輝煌偉大的旋律震驚了我。我感慨一個失聰的音樂家,仍能創造這樣的佳作,無不體現貝多芬的努力奮鬥與對音樂有多麼高的領悟。

貝多芬的一生雖然坎坷,但他一生都在追求幸福,他用善良的心態接受了這一生,也創造了一段有著傳奇色彩的一生。

名人傳讀後感 篇10

讀後感 ,975字

寂中的紅日,磨難中的雄魂

成功是在挫折的土壤中生長出來的絢麗花朵。

——題記

“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這一聲吶喊,似乎在告訴我們,磨難的降臨是成功的開始,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挫折的打擊只會讓人生更加精彩!

英雄是那些戰勝挫折,挑戰命運,征服自己的人。貝多芬、米開朗琪羅、托爾斯泰,他們都是英雄。

貝多芬——為受傷窒息的心靈歌唱。

貝多芬,他的一生坎坷,經濟的困擾,疾病的折磨,伴他終生。他是不幸的,也是幸運的。他與莫扎特同樣都是舉世聞名的音樂家,而貝多芬更是靠著堅定的信念,衝破重重障礙一步步走向成功。

他的童年是孤獨淒涼的,他的音樂天賦是父親玩轉在手中的賺錢工具,小小的年紀擔負起家庭的重任,他沒有哭過,沒有叫累,而是堅強勇敢地面對,用瘦小的身軀,支撐起整個家庭。一位音樂家最重要的就是耳朵,但不幸的是,病魔奪走了他雙耳的聽力。禍不單行,他沒有了聽力,疾病也向他襲來,黑暗籠罩了他的世界。絕望的山谷似乎要阻斷他前行的路,可最終也擋不住他對音樂的熱愛。在黑暗的一角,一輪紅日正冉冉升起,他看到了希望,慢慢站起來,用琴聲訴說著自己的情感,奏響生命的樂章。

在藝術的舞臺,他創作的曲子,常常贏得了一陣陣熱烈的掌聲。直至臨終時,還創作了舉世聞名的《歡樂頌》。一些偉大的作品的誕生,讓我們永遠記住了這位征服命運的音樂家。

想想現在的我們,童年過得充實快樂,朋友的關心,父母的呵護時刻包圍著我們。這些貝多芬都沒有,但他樂觀面對艱難的生活,沒有停下追求夢想的步伐。在貝多芬孤獨的身影出現在社會大舞臺上時,我們也許像那嬌弱的鳥兒一樣還在巢中等待母親的餵食。

走進人生的花季,我決心要像貝多芬一樣,在挫折中經受磨練,用堅強樂觀的心態,迎接明天的風雨!

我們也要向自己的目標前進,堅強戰勝困難,迎來紅日。

一部《名人傳》,是一首不朽的心靈頌歌。在書中,我認識了貝多芬,當然還有那位偉大的雕塑家、畫家,還有那位享譽世界文壇的作家。

米開朗琪羅在動盪的社會中,種種的磨難,依舊堅持自己的真理,自己的信念,自己的理想。

托爾斯泰生於一個貴族家庭,但他抨擊黑暗,熱愛自己的文學,自己的生活,不管道路多麼困難重重,他都迎難而上,向著夢想不斷前進。

我要為他們歌唱!

看遠方,黑寂中,一輪紅日正慢慢升起。

名人傳讀後感 篇11

讀後感 ,1457字

扼住命運的咽喉

命運真的是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東西,人的一生或悲或喜或苦或樂,就像降臨人間時的家庭背景,是原本就固定好的,但人的一生也不會總活在命運中,譬如我們任何人都可以靠自己的努力,擁有每個人不同的成就與未來。正所說,命運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是可以扼制的。

當遇到自己不能輕易克服的困難,弱者大都抱著試一試的態度,久了就放棄,然後說這也許是自己命中註定的浩劫,而浩劫是存在於每個人身上,是人所不能控制與約束的,以此作為失敗者的慰藉與矇蔽。而強者會出於本能地堅定地說自己一定要克服,接著一小步一小步地去完成實現,以達到自己想要的目的。

強者與弱者的區別在於:是否相信命運,扼住命運的咽喉。命運其實一直都在我們自己手裡,失敗與成功的關鍵是你如何把握你手中的命運。

堅持

就如偉大的德國音樂家貝多芬先生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絕不能讓命運使我屈服。”事實上,他真的做到了。

《貝多芬傳》將貝多芬不屈服於命運的精神品質描繪地淋漓盡致。

他的童年不完美,十歲喪母,從小急於名利的父親逼他練琴。二十六歲時開始便已感到聽覺日漸衰弱,這個訊息對於一個音樂家來說是個多麼大的噩耗!但源於他對生活的熱愛與對藝術的執著追求,他喪失聽力的苦痛與絕望漸漸消失,生活的苦難與內心的孤獨變成了他的創作力量的源泉,成為他堅持下去的動力。他扼住了命運的喉嚨。以至於在他四十六歲時聽覺完全喪失時,他還能依然堅持音樂創作。

隱忍

《貝多芬傳》是《名人傳》的三部曲之一,《名人傳》顧名思義,講述了三個英雄偉人奇蹟故事的傳記。其中除貝多芬先生外,還包括米開朗基羅與托爾斯泰先生。

第二位是講述的是來自義大利的米開朗基羅先生。

與貝多芬相比,米開朗基羅生活得不算太痛苦,他有很高的文化素養與藝術功底,接受著貴族教育,他沒有聽力的喪失,沒有病痛的折磨,但卻在精神上比貝多芬多幾倍的負累。他不得不依附於他所不願依附的教皇,不得不為教皇們服務。當他和教皇們鬧彆扭時總是他先低頭,這種屈辱對於自傲的他來說無疑是種殘酷的折磨。在精神方面,他是沒有自由的,是受著壓迫與剝削的。

但他在受壓迫、受精神的摧殘的同時,他同樣依然成為了一名著名而偉大的畫家、雕塑家、詩人、建築師。米開朗基羅是偉大的,是堅忍的。他扼住了命運的咽喉。

仁善

第三位是講述的是來自俄國的托爾斯泰先生。

托爾斯泰是上層人士,他有著高等教育,高等學識,高等地位,高等生活。擁有著大多數人所沒有的財富與地位。但他常常羞愧難當,厭倦自己所處的生活。他常常關心下層百姓,他無疑是善良的,是仁善的。不合群的他難免被開除了教籍。在他生命的最後時刻,他離家出走,最終去世在了外面的火車站。即使他被開除了教籍,但他依然是一位赫赫有名的,他也是偉大的,他為世間播撒了愛與仁善的光輝。

三位偉人,分居在三個不同的國家,生活在不同的時代,擁有不同的經歷,經歷著不同的故事,卻有共同的美好品質,譜寫了他們共同對生活理解的詩篇。

我不相信命運冥冥中是註定的,我相信命運真的是可以扼制的,貝多芬可以在耳聾而又煎受著身體的折磨時創作出美麗的樂譜;米開朗基羅可以在受屈辱受精神的壓迫時成為一位偉大的畫家、雕塑家、詩人、建築師;托爾斯泰可以在開除教籍,忍受著沙皇政府的不滿的同時,成為一位偉大的眾所周知的文學家。所以,我們也要主宰自己的命運,要無愧地命運說我可以。面對困難,我不願再退縮再逃避,因為世上沒有越不過的山,沒有跨不過的坎。

我也相信,堅持、隱忍、仁善,將會在我未來生活中一一展現。

名人傳讀後感 篇12

讀後感 ,839字

翻開《名人傳》,在首篇的引言中有這樣一段話:“我們周圍的空氣多沉重,老大的歐羅巴在重濁與腐敗的氣氛中昏迷不醒。鄙俗的物質主義鎮壓著思想,阻撓著政府與個人的行動,社會在乖巧卑下的自私自利中窒息而死。人類喘不過氣來,開啟窗子吧!讓自由的空氣重新進來!呼吸一下英雄們的氣息!

顯然,羅曼羅蘭眼中的英雄,並非以思想或強力稱雄的人,而只是靠心靈而偉大的人。他們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們身上具有偉大的品格,具有對人類深沉而真摯的愛。他們或身受病痛的折磨或遭受悲慘的境遇,或因內心的不安或惶恐。這種種的折磨幾乎使他們窒息。貝多芬用“痛苦換了歡樂”的音樂,米開朗琪羅用一生的精力創造出偉大精緻的作品。列夫托爾斯泰始終關心世間的渺小與悲痛。藉以傳播愛的種子和寬容的理想。這正是三個偉人的一生,也並非人們所猜想的那種轟轟烈烈。在成功成名的同時,他們也承受著常人無法想象的痛苦。

貝多芬的音樂夢。在他的耳朵失聰時破滅,可他依舊靠著堅強的意志和對音樂的熱切渴望,扼住了命運的咽喉,將個人身心的慘痛昇華為一支又一支的樂曲。

米開朗琪羅的雕塑夢。他是一個憂鬱症患者,也是一個享受痛苦,捨棄歡樂的英雄,一方面皇室的逼迫,使他幾乎放棄生命。對他而言,生命就是恐怖的地獄。就是這樣,他在不斷地反抗死亡,反抗內心的痛苦中,創造出了崇高的藝術品。列夫托爾斯泰的文學夢,他相貌醜陋,身材矮小,從小就不被人理解。但是,他最終在群山環抱的高加索山的清幽環境中清醒了過來,創造出一系列優秀的作品,但他依舊沒有停止對自己的解剖,他同情下層人們,又對他們缺乏信心,他這一生都在內心的掙扎的痛苦中度過,最後,他死在了一個不知名的小地方,卻為人類留下了偉大的作品。

如今,多少的莘莘學習懷揣著自己的夢想,在理想的道路上前進,或許他們也會遇到同樣的困難,但是我相信,一個人的偉大不僅因為他的作品為人稱讚,也因為他的經歷會給人們的心靈以永久的洗滌。這就是羅曼羅蘭在《名人傳》裡留給我們永恆的精神光芒。

名人傳讀後感 篇13

讀後感 ,827字

讀了《名人傳》這本書,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在書中,我們能感受到音樂大師倔強,不屈不饒的性格;。感受到雕塑家米開朗琪羅的內心豐富,思想唯美;感受到偉大作家。思想家托爾斯泰為了自己祖國甘願奉獻出自己的生命的高尚人格。讓我們呼吸到英雄的氣息,激勵我們奮發向上,堅強不屈。

貝多芬的生活道路上充滿了荊棘和坎坷。幾歲時,他母親病逝,父親又酗酒,他過早地挑起生活的重擔,從小培養了倔強、傲岸的性格,後來,他離開故鄉去維也納,開始音樂創作。但殘暴悲慘的鬥爭還未結束。他的耳朵失聰,耳聾對於音樂家來說是無法彌補的災難,不但影響工作,而且使他從此過著孤獨淒涼的生活,還可能受到敵人的汙衊,他還不斷經受著情感的折磨,但挫折並沒有把堅強不屈的貝多芬打敗,“我將扼住命運的咽喉,不允許他毀滅我!”美好的想想使他對生活充滿信心和力量,個敢於向命運挑戰,並以頑強的意志戰勝了這些痛苦。

在愛情生活上,他再度受挫。他渴望幸福美滿的婚姻生活,但卻連遭失敗,承受著感情的折磨。他帶著心靈上的痛苦全身投入音樂事業中。一生中寫下了眾多優秀作品,《命運交響曲》、《英雄交響曲》、《第九交響曲》等,都是激勵人們自尊自信的歌曲,他的偉大之處就是,雖然他自身遭到挫折和不幸的,但它卻能用音樂去喚起自己和更多奮鬥的決心,激勵人們要向命運挑戰,不屈不饒。貝多芬的一生是“用痛苦換來的歡樂。”

偉大音樂家貝多芬、雕塑家米開朗琪羅和偉大作家托爾泰都在自己的事業而奮鬥,從未放棄過自己的理想,他們之所以成為偉人,是他們具有高尚品格和頑強奮鬥的精神。他們都不是天生的完人,曾經經歷過種種的痛苦和磨難,在逆境中崛起的名人。孟子曾說過:“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勞其筋骨,餓其體膚……”我們也應該學習名人的高尚品格和奉獻精神,直麵人生挫折,接受人生的考驗,不屈不饒,堅定自己的理想,做一個自信的強人。

名人傳讀後感 篇14

讀後感 ,783字

讀完《名人傳》這本書,我的心靈被深深地顫動了。這本書講了德國偉大音樂家貝多芬、文藝復興時代義大利雕塑家米開朗琪羅以及俄羅斯文壇巨匠托爾斯泰,他們在困難面前,從來沒有放棄過。他們強大的生命力,讓他們勇敢地與困難作鬥爭。

貝多芬是一位外表結實,內心脆弱的音樂家,他一生坎坷不平,從小就輟學,出身貧寒,聽覺衰退……他始終活在痛苦中,幸福似乎從來都不在他身上長久地停留。這似乎是上天對他的考驗,從而使他在音樂上有了異乎尋常造詣。可是他以自己頑強的精神,戰勝了疾病,戰勝了痛苦,創造了生命的輝煌。

而義大利雕塑家米開朗琪羅,表面上應該比命運坎坷的貝多芬要好多了,可是米開朗琪羅一直承受著精神上的巨大痛苦。這一痛苦有的來自於他的家庭,有的來自於那些王公貴族,他們總是希望從米開朗琪羅身上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卻從未在意過他的感受。最終,米開朗琪羅在痛苦中日益消沉,找不到前進的方向。

托爾斯泰出生於富貴人家,他擁有一個幸福美滿家庭,還有他超人的文學天賦。他已經獲得了成功,可是他把自己看得十分醜陋。他不願意享受幸福美滿生活,也不願意虛度光陰。他寫了許許多多的書,如《復活》、《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

我還最喜歡其中的一句名言,“他是個不幸的人,他生活充滿痛苦,世界給予他的沒有歡樂,只有孤獨,殘廢,和貧窮,而他卻給予世界創造性的歡樂”!這歡樂是用苦難造就的,就像他那句震撼人心的名言所說的,那句能作為他一生的總結,能夠作為所有英勇的心靈的格言:“歡樂由痛苦獲得。”

看了這本書,我懂得了一個道理:有些事如果認真去做,可能難事就會變成易事;如果不認真去做,易事也可能變成難事,只要我們不屈服於命運,總有一天我們會改變命運,因為命運是由自己掌握的。

名人傳讀後感 篇15

讀後感 ,828字

英雄未必要去衝鋒陷陣,也未要在疆場搏殺,未必要振臂一呼,應者雲集,英雄可以是戰死沙場,鼓舞士氣百戰百捷的將軍,也可以是身殘志堅為夢犧牲,勇於挑戰自我的精神偉人。

法國作家羅曼·羅蘭所作的《名人傳》中就寫了三位英雄:貝多芬、米朗基羅、列夫·托爾斯泰。他並沒有對他們的生平做以敘述。而是著重寫了三位英雄在追求藝術與夢想路上的坎坷與磨難。他們不屈於命運,也不拘泥於現狀,他們積極進取、勇於開拓。

貝多芬幼年可以說很不幸。被父親用暴力開發音樂天分,失去親愛的母親,但等待他的卻是幸福墜入深淵的痛苦。之後他偶遇了莫扎特,拜海頓為師,人生正值幸福之時,命運卻使他再次墜入深淵。他的耳朵正慢慢失去聽覺,內臟也被劇烈的疼痛折磨。之後他感情受挫。他又向深淵滑進了一步,但他在漆黑的淵底創作,用近乎崩潰的神經支撐,最終寫出了不朽佳作。他的一生坎坷多磨,但他都以頑強的意志支撐,不斷在黑暗中前進,在無聲的世界裡創造繞樑之音。英雄以他的精神對抗病痛。

米開朗基羅是一位文藝復興時代的大師,他長於雕塑、繪畫、建築。他為藝術付出他寶貴的生命。他的作品展現著那個時代最美好的精神品質。他出身於一個有聲望的家族,但他精神上很痛苦。他目睹國家被外族入侵,人民受苦。而他幾乎沒有自由,只得附於教皇。他的藝術作品可以說得上是最偉大的作品之一。他為藝術付出了太多,也為理想付出了太多,他值得別人尊敬,被稱為“英雄”。

列夫·托爾斯泰是俄國小說家。可以說年輕時的他人生已經很圓滿了。但他並不喜歡這些,他追求的是“生命的真諦”。他敢於挑戰一切權威,把沙皇批判地體完膚。他在文學上造詣頗高,作為一個文人,他無可挑剔,勇於批判。稱他為“英雄”並不為過。

在生命這條無盡頭的長河,曾激盪過無數耀眼的浪花,正是這些如《名人傳》裡的英雄,他們帶給我們精神的啟迪和震撼,也留下了永垂不朽的故事!

《名人傳》讀後感 篇16

讀後感 ,514字

《名人傳》這本書法國的思想家,文學家羅曼羅蘭寫的。這本書中的《貝多芬傳》主要寫了貝多芬小的時候,他的父親想用他的音樂天賦,把他炫耀的如同一個神童,逼迫他學習音樂,壓得他透不過氣來。

1787年,他失去母親。他對於他的童年,對於他在1787年童年時待過的地方,始終留有一種溫馨而淒涼的回憶。他被迫離開波恩,來到了維也納定居下來。

在1796到1800年間,貝多芬的聽力越來越差。但是他並沒有放棄,貝多芬在愁苦時依靠創作作品來發洩,來使自己能快樂一些,同時也希望自己可以好起來。他創作了《第三奏鳴曲》,《七重奏》,《第一交響樂》,《引子》等作品。

1801年,一位姑娘的魅力改變了貝多芬,但段愛情使他更加感受到自己的殘疾之苦。貝多芬又活了二十五年。他那堅強的性格不可能屈服於挫折。1802年他所寫的偉大作品有:《葬禮進行曲》,《幻想奏鳴曲》,《第二奏鳴曲》等。最後,在貝多芬的堅持和努力下,他克服了重重困難。成為了世界著名的音樂家。

貝多芬熱愛祖國,極度尊重,為人民著想,堅持不懈,不屈服於挫折。這種種品質,每一個都值得我們去學習。

不管怎麼樣,要堅持自己熱愛的事物。不要輕易放棄。

“有志者,事競成!”

居里夫人傳讀後感 篇17

讀後感 ,455字

“弱者等待時機,強者製造時機。”

這是居里夫人的名言。居里夫人是我最敬仰的一位科學家,暑假裡,我有幸讀了《居里夫人傳》一書,使我更加了解她,更加敬佩她。

居里夫人彷彿是一朵在曠野中迎風怒放的鏗鏘玫瑰,執著而堅定。她是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女性,她是第一個獲得兩次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她是法國索爾邦大學第一位女性教授,她是……可是她的科學研究是多麼艱苦啊,她在一個既類似馬廄,又宛如馬鈴薯般簡陋的房子裡工作,如果沒有工作臺上的一些化學儀器,我們無論怎樣也想不到這是一個實驗室。而居里夫人就在這種情況下發現和提煉了鐳。

居里夫人一生獲得的榮譽很多,但她將名聲、財富視若浮雲。她不僅把自己所掌握的全部有關鐳的知識無條件地告訴給所有求教於她的人,還把自己付出艱辛勞動取得的鐳鹽和獲得的獎金,送給了醫院,最有趣的是她把好多獎章、獎盃拿來給女兒當玩具。愛因斯坦評價她說:“在我認識的所有名人裡,居里夫人是唯一不被盛名所顛倒的人。”

居里夫人是我學習的榜樣,我要學她堅定、善良,不重名利,做一個真正的強者,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居里夫人傳》讀後感 篇18

讀後感 ,938字

“居里夫人是近代科學史上的一個奇蹟,她猶如一顆光芒四射、璀璨耀眼的巨星劃過科學的星空,留下永久的光耀。”封面的文字震撼著我,在這個寒假,出於對居里夫人這個傳奇名字的好奇,我仔細閱讀了《居里夫人傳》一書。

從書中,我知道:居里夫人原名瑪麗婭?斯可羅多夫斯卡婭,是法國物理學家,探究放射性現象,發現了鐳、釙兩種放射性元素,一生兩度獲諾貝爾獎。這位偉大的科學家,以自己的勤奮和天賦,在物理學和化學領域,都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因此成為唯一一位在兩個不同領域、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著名科學家。

書中講述的是居里夫人平凡而偉大的一生。作者艾芙?居里向讀者詳細介紹了她的母親在科學領域取得優異的成績與她崇高的品質、她不怕困難、鍥而不捨的工作精神、她的處事態度分不開,在不知不覺中,這些也影響著作為女兒的作者自己。合上書頁,我覺得居里夫人對困苦災難的忍耐和忘我的工作精神盪滌著我的心靈,如同一股催我奮發的力量,指引我向前、向前。

書中說:“幸福需要享受,但有時候,幸福也會輕而易舉的擊敗一個人。承受幸福,是要珍視幸福而不是一味的沉澱其中,如同面對一罈陳年老酒,一飲而盡往往會爛醉如泥不省人事,只有細品慢咂,才會品出真正的香醇甜美。”說得真是精彩極了,人生中,有許許多多的承受,對疾病、痛苦、壓力的承受需要的是鍥而不捨的毅力、勇往直前的果敢;對幸福、榮譽、讚美的承受需要的是不驕不躁的平和,孜孜進取的行動。在生活中,我們會告誡自己要克服困難,迎難而上,可又有幾個在榮譽和讚美面前不會驕傲自滿呢!

“不要在人我是非中彼此摩擦。有些話語稱起來不重,但稍有不慎,便會重重地壓到別人心上;當然,也要訓練自己,不要輕易被別人的話扎傷。”是呀,平時生活中,我們的很多傷心、難過不就是因為太在乎了嗎?原來,一個人的快樂,不是因為他擁有的多,而是因為他計較的少。多是負擔,是另一種失去;少非不足,是另一種有餘;捨棄也不一定是失去,而是另一種更寬闊的擁有。

全書讀完,很多發人深思的精彩語句仍在腦中縈繞,有一句話,最為清晰,“我從來不曾有過幸運,將來也永遠不指望幸運,我的最高原則是:不論對任何困難都決不屈服!”多麼有力的話語!我相信,只要我們像居里夫人一樣,對任何困難都不屈服,一定會取得收穫!取得成功!取得成就!

《撒切爾夫人傳》讀後感 篇19

讀後感 ,638字

今年暑假,我讀的印象最深一本書是《撒切爾夫人傳》。

撒切爾夫人原名瑪格麗特。希爾達。羅伯茨,她是英國史上唯一一位女總統,也是唯一一位在英國連任總統11年的總統,可見她是一位女中豪傑,更是一位人才和女強人啊!可是,誰會想象的到這麼一位傑出的女人竟然是一位雜貨店老闆的女兒!

之所以她能成為一代女強人,是因為她自幼就勤奮好學,很少出去玩,將自己玩的時間全都用來看政治書,搞實驗,練琴。在遇到挫折時,遇到人的嘲笑時,她總是會以樂觀的心態去解決問題,讓人們對她刮目相看。

我最喜歡這本書中的一句名言;“政治已經融入到我的血液當中去了。”這句名言給了我很大的動力,它給我的啟發是:只要心中有夢想,只要意志夠堅定,只要努力向上,就一定能完成自己的心願。為此,我會好好地珍藏這句名言的的。我相信,這句名言能鼓舞我完成我的夢想,鼓舞我要為我的夢想而奮鬥!

讀完這本名人傳後,我總結了一下撒切爾夫人成功的原因:

1、她心中有夢,如果她沒有完成自己,她會找出自己有待改進的地方,並且再次去完成這個夢想,直到她最後完成了這個夢想。

2、她勤奮好學,做自己喜歡或想做的事情時,她會做到直到她認為滿意了為止。

3、她生活開朗樂觀積極向上,敢於挑戰強者。

4、她像鐵人一樣,擁有鐵一樣的意志與精神。

我從中領悟出的道理是:人要敢於挑戰強者才能進步;夢想沒有完成沒關係,只要不斷地找出沒完成夢想的原因並改進這些問題,有朝一日,夢想一定能完成的;勤奮好學,精益求精,才能做好事情。

居里夫人傳讀後感500字 篇20

讀後感 ,3275字

【篇一:居里夫人傳讀後感500字】

何海清

在寒假裡,我讀了《居里夫人的故事》這本書後,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居里夫人的堅持不懈和無私奉獻。一個人如果想有所成就,必須要付出艱苦的努力並一直堅持不懈,而居里夫人就是這樣一位偉人。

居里夫人小時候的生活雖然艱苦貧窮,但她能一直很努力地讀書。居里夫人來到巴黎求學時,穿著破舊的衣裳,住著簡陋的小房子,用茶水和麵包充飢。有一次在圖書館裡看書,居然忘記吃飯,結果昏倒在圖書館裡。這是多麼刻苦認真的精神啊!平常我們在做作業時,總是怕苦怕累怕多,不願意多思考研究,而居里夫人在如此艱苦的條件下認真學習、思考,實在是令我太佩服了!

記得有一次,體育期末考試,老師告訴我們說考試內容是四百米長跑,而這項是我最不擅長的,想到這裡,我緊張極了,真想放棄。沒過多久就聽到監考老師大聲喊道:“5號、6號準備考試。”聽到自己的號,我心裡更害怕了,對面的選手信心百倍,而我卻不敢站到跑道上。我突然想起媽媽告訴我的一句話:“每一件艱難的事情開始都是要勇敢的邁出那第一步”。是的,我也可以做到。

“各就各位——預備——跑!”一聽到這個口令,我馬上飛跑起來了,害怕的念頭不見了,生怕落在對手後面,剛開始我對自己很有信心,一分一秒過去了,漸漸地,我感覺腳步越來越重,口乾舌燥,真想坐下來休息。我突然想起居里夫人的故事“要堅持不懈、要堅持、堅持”。終於我用最後一點力氣跑完了全程。

居里夫人和丈夫皮埃爾很熱愛科學,他們一起發現了“釙”、“鐳”,他們在發現的過程中也吃了很多苦,有人想用巨資買下“鐳”,但居里夫人卻堅決不賣。他們視名利為浮雲,一心為科學做奉獻。

居里夫人她那不屈不撓的精神、嚴謹的工作作風、堅持不懈的性格,對科學執著的精神,令我終身受益。

【篇二:居里夫人傳讀後感500字】

李奕璇

寒假裡,我閱讀了一部世界經典名著《居里夫人的故事》,“居里夫人”這個名字在世界上家喻戶曉,她是人類科學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

提起居里夫人,大家都知道,是她發現了“鐳”,她是世界上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女科學家,第一個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巨匠,她的生平表面上看起來一帆風順,實則異常艱難。

當居里夫人還是那個叫瑪麗亞的女孩時,她天資聰穎,俄語是世界上最難學的語言之一,可是她讀兩遍俄文詩歌,就能一字不誤地背誦出來。更可貴的是,她學習專心致志、忘我投入。為了支付姐姐在國外的讀書費用,十八歲的她隻身去偏僻的鄉下做家庭教師。她二十四歲去巴黎尋夢時,由於生活的清貧,學習的過度用功,常常暈倒,可是即使如此,她卻不去關心自己的身體,而是繼續勤奮刻苦學習著。

居里夫人就這樣一路勤奮學習,努力工作著,一路不知道疲倦,不畏艱險地踏著自己搭建的天梯向著成功的頂峰攀登著,不斷地折射出她那非凡的光輝,照亮著他人,照耀著世界。她雖然離我們遠去,但她卻影響著後世千千萬萬的人,她的精神永遠激勵著人們奮勇向前。

還記得在我上三年級的時候,媽媽給我報名上了書法學習班,一開始,由於剛剛接觸毛筆字,寫的非常難看,點不像點,橫不像橫,好端端的一個字,被我寫得七扭八歪,於是我就不想練了。老師看出了我的心思,他告訴我,學習任何東西都需要堅持,都需要有耐心,並不怕吃苦,只有這樣才能學到真本領。在老師的教育下,我認真的從點、橫、撇、捺基本筆畫練起,每天堅持練一個小時,就是禮拜天和節假日也不列外。經過兩年多的練習,我的毛筆字也寫的像模像樣了。回想起這些,我懂得了“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道理。

今後,我要像居里夫人那樣,做事要堅持,用頑強的精神來克服學習道路上的困難,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篇三:居里夫人傳讀後感500字】

魏歆??/p>

今年寒假裡,我讀了《居里夫人》這本書。這本書裡寫了居里夫人為了夢想、為了家人而不懈努力,直至成功的輝煌歷程。

我跟著作者的視角,彷彿被帶到了居里夫人居住和工作的地方,她吃的如此簡單,住的如此簡陋。我本以為科學家住的非常豪華、吃的非常豐富。可是,居里夫人卻恰恰相反。她就算是出去旅遊,也是在旅遊的過程中尋找需要或者沒被發現的物質。

她發現了鐳以後,更加有激情做科學研究,甚至獲得了諾貝爾獎。悲哀的是,這些榮譽卻不曾使她感到快樂,成為名人之後,記者的頻繁採訪使她原本安逸的研究生活被打破,她感到厭煩。而對比當下,人們的急功近利與居里夫人的淡泊名利形成了一種對比,更是對人心浮躁的一種諷刺。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的那句“即使人變成了沒有靈魂的軀殼,也必須不斷工作下去。”這是皮埃爾的名言。居里夫人做到了,她為自己的科學研究奮鬥了一生。皮埃爾死後,她又忍住痛苦,用這句話來勉勵自己,讓自己勇敢地面對生活。

在今後的日子裡,我要好好學習,一步一個腳印,做好每一件事情。當我遇到困難的時候,要堅持不懈,學習居里夫人偉大的精神,做一個堅強不屈的人。

【篇四:居里夫人傳讀後感500字】

常景堯

寒假裡,我翻開了《居里夫人傳》一書,細細地品味了居里夫人那艱難而又充滿成就的一生。之後,居里夫人那堅持不懈、無私奉獻的偉大形象便定格在了我的心中。

居里夫人出生於被奴役中的波蘭,四歲時母親被肺結核奪去了生命,父親一人撐起了整個家。十九歲時,居里夫人去巴黎求學,從此與“科學”結下了不解之緣,並發現了鐳和釙兩種重要的元素,從而獲得了諾貝爾獎。

然而居里夫人的科學實驗過程卻是異常艱難的:在沒有助手的情況下,她自己扛來了一袋袋沉重的廢渣,把這些廢渣倒入盛有瀝青的桶裡,使勁地攪拌。在攪拌的過程中,居里夫人原本光滑細膩的手被腐蝕的傷痕累累。在無數次的艱難實驗中,居里夫人幾乎是屢戰屢敗,可她卻毫不氣餒。終於,在第三年的時候將這些元素分離成功,“鐳”也就此誕生了。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在我認識的名人中,只有居里夫人不為盛名而顛倒是非。”的確如此,居里夫人在發現了鐳之後,一舉成名。各行各業的人都登門拜訪,有來取經的,有來採訪的,甚至還有人想出高價將此技術買走。對此,居里夫人厭煩不已,並將其拒之門外。此外,居里夫人也沒有為自己的研究成果申請專利,因為她不願違背科學研究的初衷。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居里夫人的事蹟令人欽佩不已,而我們現在有著便捷又舒適的生活環境。所以,在學習上一定要學習居里夫人那堅韌不拔的精神,認準目標,鑽進去、展開來,相信不久的將來我們一定能夠到達勝利的彼岸。

【篇五:居里夫人傳讀後感500字】

孔小孜

寒假期間,我懷著敬佩的心情讀完了《居里夫人傳》。讀完這本書後,我激動的心情久久不能平息,感覺到我找到了學習上的楷模,生活中的榜樣。

居里夫人的童年是貧窮的、屈辱的。她1867年誕生在荷蘭一個普通人的家庭裡。她發現了鐳和釙兩種天然放射性元素,一生獲得兩次諾貝爾獎,為世界作出了巨大貢獻。

居里夫人雖然家庭貧寒,但她不放棄,努力拼搏,在工作上不懈努力,把所有時間都放在了工作上,最終發現了鐳。

居里夫人有著極其認真的工作態度,謙遜的品格,堅定的意志力。愛因斯坦曾經說過:“這是一位堅強、高尚的偉大女性,唯一未被榮譽摧毀的人。”在我們身邊,有很多這樣的同學,一但取得好成績就驕傲,不再努力學習。而居里夫人就算取得天大的成功、獎項,也不會為它們所迷惑。

這本書中,有句讓我感動的話:弱者坐待時機,強者製造時機。居里夫人之所以能發明鐳,是因為她製造時機,讓自己有時間去研究、去實驗,而不是在那兒抱怨時間太少。有理想我們就要努力奮鬥,不要留有遺憾。以後,我們要學習居里夫人的精神,樹立目標,努力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