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必背古詩詞》讀後感相關作文20篇

《小學生必背古詩詞》讀後感 篇1

讀後感 ,965字

今年暑假我讀了《小學生必背古詩詞》這本書。邊讀邊背,學到了很多知識,特別是裡面的一些名句讓我記憶深刻,而且我還因此在“國學達人”裡做題得分做到了“禮部侍郎”呢!

書中有很多勸慰、警醒世人的詩句。比如“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一句來自漢樂府的《長歌行》,告訴我們要趁著年輕勤奮努力,要不然到老時只有後悔和失望!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的鄭燮(鄭板橋)一首《竹石》“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擲地有聲、寓意深刻。宋代的易安居士李清照發出“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的感慨,愛國之情,溢於言表!而唐代詩人孟郊的《遊子吟》“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則表達了對母親濃濃的感激之情!這些詩句代代相傳,鼓舞激勵了不知道多少的仁人志士!

書中還有很多描寫美景的詩句。“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來自賀知章的《詠柳》,讓人看到了無數剛剛抽出嫩芽的柳葉隨風搖擺,彷彿垂下了千萬條的綠絲帶。楊萬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則因為調皮的蜻蜓的到來賦予了初夏小池的動感之美。“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描述的是一幅深秋美景圖,而“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除了冬季的雪景更表達詩人夜宿農家那種“賓至如歸”的感覺!

讀了這本書,我還認識了很多詩人。初唐四傑之一的駱賓王,七步成詩的曹植,號稱“小李杜”的李商隱和杜牧,“詩聖”杜甫,當然我最喜歡的還是詩仙李白,喜歡他樸實無華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喜歡他“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大氣奔放;喜歡他“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的神來之筆;更喜歡他的恰逢盛世。由此我真誠地祝願我們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越來越繁榮昌盛!

書中的每一首詩都被注入了它獨有的詩魂,彷彿帶我進入了一個千變萬化的世界。你可真是我的寶貝啊——《小學生必背古詩詞》。

于丹重溫最美古詩詞讀後感 篇2

讀後感 ,795字

詩意如畫映於心

心中彷彿一縷陽光透入,溫暖,宜人,又帶有一絲感動。我想讀過這本書的人都會有此感觸吧!書中用如夢幻般唯美的語言帶領我們進入了一個詩意的世界。詩意故而在記憶深處低迴,熟悉而又陌生,卻牽動著我的心。

年華有限,詩意無窮。我喜歡這種淡淡的詩意,就像書中作者所言,“我一直深深地相信,每一箇中國人生命的深處都蟄伏著詩意。”事實亦如是,詩意的世界充滿了浪漫,如畫而映於心。

在詩意的世界中,在這幅畫卷裡,儘管紙張有些破舊,有點模糊,可每一筆勾勒,每一抹痕跡,似乎都記載著跨越千載的情思。何人獨倚明月樓?何人琵琶語凝愁,思如淚,沾衣袖,世人只知琵琶舊,誰嘆那年愁滿頭?詩意的世界,情感總是細膩,朦朧而美好。

夕陽西下,一天流光走到了邊界,馬上就要墜入茫茫黑夜,這一瞬間,人心百轉千回。日出而作,日落而歸。可總有那麼一些人日落不得歸。正如《詩經王風》中所說的“君子于役,不知其期。”短短八個字,道出了多少人思歸不得歸的苦,又讓人懂得了多少悲傷與苦痛。每當斜陽晚照你又是否對著夕陽嘆息哀愁?可惜現在每天都忙碌著生活,哪還會有許多人對著夕陽訴說情思?其實,詩意就在你的心中,如畫般映在心頭,只要你去發現,詩意的世界會被你營造。

水闊山長,辛棄疾曾在登樓時寫下“晚日寒鴉一片愁,柳塘新綠卻溫柔。”他將自己所有的情思寄於樓上。那種愁苦,如今在我眺望遠方時也能體會的到。“城上高樓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柳宗元也依舊用充滿詩意的句子道出一片愁。他們都是如此的令我敬佩。在他們眼裡,風花雪月都是詩,春夏秋冬皆為意。

詩意如畫映於心,在你聽到李清照這個名字,你會想起“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會不禁嘆息到:“風華是一指流沙,蒼老是一段年華。”

在詩意的世界中,你會不動聲色飲茶,踏碎一世繁華的瀟灑,會有執著如淚,滴入破碎的心的唯美,也會有月滿西樓人獨守的靜謐。詩意就這樣如畫映於心。

重溫最美古詩詞讀後感 篇3

讀後感 ,1358字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古國,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孕育了我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中國的傳統文化,形式不拘一格,都有自己深遠的發展過程。我最感興趣的就是中國的古詩詞。

我讀過著名學者于丹的著作《重溫最美古詩詞》。在書中,作者通過大自然的風景,引出與之相關的古詩詞,並作出對古詩詞的理解和個人看法。全書語句流暢、優美,處處散發著詩意,體現了作者對人生的感悟和釋懷。

“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

這是書中正文開篇的第一首詩,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名作《長恨歌》中的一句。通過作者對詩句的解讀,我彷彿身臨其境,看到了唐玄宗離開皇宮前的安然、喜樂,再到安史之亂爆發,唐玄宗離開皇宮後的悵然。只是短短几字,表現出了景物背後的苦楚。雖然唐玄宗的皇宮沒有變,但這種物是人非,今非昔比的落差感,使人感受到的只有無限的淒涼和悲哀。

我讀過李白的《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當看到詩中末尾那句“我醉君復樂,陶然共忘機。”我眼前一亮:陶然而樂,忘卻心機,這是一種多麼高深的精神境界啊!世人稱李白為“謫仙”,不錯的。李白一生,瀟灑自在。他在他自己的世界中奔走四方,有“願為腰下劍,直為斬樓蘭”的志氣,也有“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情懷,所以說李白是一個真正有才氣的人。作者在書中寫到:“才氣,不就是氣場托起來的才華嗎?沒有氣,才華怎麼能流動起來呢?一個人只有才沒有氣,一片死氣沉沉,就是死才華,呆板僵硬,沒有神采。”而李白有著“拂劍朝天去”的瀟灑,有“橫戈探虎穴”的夢想,又有這“陶然共忘機”的心境。這不正是他的氣概嗎?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這是李商隱《錦瑟》中的一句,也是全書結尾的一句。當讀到這句詩時,讓人不住發問:瑟為什麼會有這麼多弦呢?也許當一個人有著無數心事,才會如此發問吧。錦瑟有著這麼多的弦,是因為這一弦一柱都繫著太多太多的回憶。心事如此之多的詩人,隔著似水的流年,回望過往的時光,淚水不住地凝成了詩行。這些思緒和迷離的幻像如同那繁瑣複雜的錦瑟,不知何以緣起,更不知何以緣滅。

作者于丹在書中寫道:“為什麼詩意好像離我們的生活遠了呢?不是明月變了,不是詩意變了,變化的只是我們的心,只是那份悲天憫人的情懷遠了而已。”是啊,如今我們的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街道上車水馬龍,川流不息,有時天空上的灰色代替了湛藍,還有多少人會抬頭望望寂寥已久的明月,舉杯與月暢飲,小酌或酩酊,像年少時不知惆悵地開懷一笑呢?

我喜歡這種在詩海暢遊的感覺,在筆墨香氣中體會納蘭“當時只道是尋常”的深情款款;體會李煜“剪不斷,理還亂”的惆悵;體會李清照“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相思之苦;體會杜甫“漫卷詩書喜欲狂”的欣喜若狂;體會陶淵明“悠然見南山”的抒懷……在詩詞中找回生活的寧靜,去相信詩意是生活中的必需品,活得詩意盎然。

生活因古詩詞而精彩 篇4

國二作文 ,827字

現在,很多同學對古詩詞並不感興趣,然而我認為,古詩詞是古代人民的智慧結晶,吟誦起來朗朗上口,文采飛揚。

四、五歲的時候,我第一次接觸古詩,是《古朗月行》。起初我並不瞭解喜歡它們,認為它們只是一堆毫無規律的字組成一句不通的話。很多詩當時家中都讓背,然而我當時還幼稚的我卻對這些“符號”不屑一顧。

現在回想起來,感到當時的我是多麼的無知與可笑。

剛剛上小學的時候,有一次讓背那首《古朗月行》。我不喜歡這首“破”詩。但又不得不把它背下來。晚上,我躺在床上,眼睛望著無邊的天空,腦子裡迴盪著詩中的語句。忽然,我的眼睛定格在了月亮上,一輪圓月,像白玉盤,又像瑤臺鏡,在青雲端飛舞……腦中的聲音,漸漸地放大,極遠而又極近,極清晰又極模糊,像萬馬奔騰,又像春蠶吐絲。這聲音,久久迴盪在耳邊,不能忘懷。

於是,我對詩詞的嚮往油然而生。從此,我便與詩歌結下不解之緣。

隨著年齡增長,我對古詩詞的認識逐漸加深,理解力逐漸增強。但我對古詩詞美麗意境的嚮往與追求,始終不變。

現在,我會被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的精神所震撼;會為李煜“故國不堪回首明月中”的命運所哀嘆;會被李白“飛流直下三千尺”的氣概所吸引;也會為岳飛“壯志飢餐胡虜肉”的豪情所打動。古詩文給予我的不僅僅是知識,更多的是精神與力量。

同一個地點,床上;同一幅場景,月亮;不同的人,我。腦子裡不再只有李白的幾句詩,還有李煜的“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還有蘇軾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然而默唸著《古朗月行》望月,仍然是最美的意境。

古詩,集古今萬人之智慧,通上下五千年之風采;古詩,你讓我從愚昧到智慧,從無知到淵博,從低谷到文雅。

古詩,生活因你而精彩!

生命的詩情讀後感 篇5

讀後感 ,2263字

【篇一:生命的詩情讀後感】

《生命的詩情》這本書有很多的小故事,也分為好幾個部分。有一部分的標題,當我第一眼看到的時候,就決定先睹為快—活在珍貴的人間。

人的一生,可以視為漫長,也可以視為短暫。有人覺得人生很漫長,是因為他們對人生毫無計劃,而這種人只是一天接著一天混日子罷了。有人覺得人生很短暫,是因為他們對人生有著滿滿的計劃,對以後的人生充滿期待,覺得自己想要完成的事情用一生的時間是完全不夠的。但是我們也許不應該用時間的長短來衡量人生,而應該每天都活得有質量。如果我們每天活得都有意義,那麼即使明天就是生命的盡頭又何妨,因為你已經有太多的東西值得去回味了,人生已經充滿了意義,不會再遺憾了……

暑假的這段時間,發生了許許多多的大事。無論是好幾架飛機的墜機事件,爆發的埃博拉病毒,還是雲南的地震,每件大事都牽掛著我們的心,因為已經有太多的人因為種種的事情離開這個世界了。這更讓我無法想象生命有多脆弱,人生有多短暫。

我要仔細地想一想,我的時間都去哪了?是否在過去的十幾年,我已經浪費了無數的一分一秒?我是否為我的人生制定了一份計劃?

其實之前我每天都毫無計劃,直到老師讓我們制定計劃表,我每天才會按照計劃表做事。可是說實話,有時候不會完全按照計劃表來做事情,可是久而久之計劃慢慢的變成了習慣,漸漸地改變不了了。

學生時代是人一生中知識積累的最佳階段。我們必須以“一寸光陰一寸金”的精神,努力學好知識,珍惜這大好時光。

這篇文章促使我能更加嚴格地要求自己,按照自己制定的學習計劃紮紮實實、步步落實,與自己的實際行動對應,不做“口頭派”。“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篇二:生命的詩情讀後感】

很多事情都是靠人們口口相傳才傳播開的,所以人們也很相信和在意別人的看法。如果當別人都那麼說時,那也會覺得那就是事實了,但有時卻不能憑藉別人都那麼說來判斷。

在《流浪和流浪的人》中,別人都說“我”是“痴寶”,“流浪漢”是“強盜”。可事實上“我”是個親近人的孩子,流浪漢曾經是強盜如今已改過自新,而“別人都那麼說”給他們貼上了“痴寶”和“強盜”的標籤。只有當陌生的他們遇見時,才彼此溫暖著對方。

這讓我想到身邊的一個人,也是一個受著“別人都那麼說”困擾著的人。她是我的一個同學,她很普通,普通的外形,普通的成績,好像也沒什麼特長。她的人緣很糟糕。因為在認識她時,她被發現拿別人的筆,然後偷偷撕掉標記自己用。這讓原本就朋友不多的她,徹底沒了朋友。幾年了,她一直受同學的排斥,沒人一起玩,沒人聊天。雖然之後,她再也沒有幹過那種事,但時不時還是會被嘲諷。我和她即使沒有過結,也漸漸疏遠了她。因為別人都說她就是令人厭煩的人,她的這個標籤被牢牢地貼上了。她也會反抗,但因為她太普通,只能用老師的幫助來武裝自己。

一開始,我也覺得她很煩人,尤其聽了別人的宣傳之後,也覺得如今她無朋友的狀況完全是她自找的。在班上也一度無視她的存在,雖然沒說她的閒話,但也沒把她當做我的同學,她就如每天都在周圍的陌生人一樣。

但漸漸的發現她其實還是有優點的,沒有別人說的那樣討厭。有一次打掃衛生,打掃完地面還要倒垃圾。我最煩倒垃圾了,因為還要走下樓。我站在衛生角,看著滿滿的垃圾桶,愁眉苦臉,嘴裡還碎碎念“煩死了,這麼晚了,不想去……”“那你先回去好了,我幫你倒!”她從前面突然冒了出來。“啊……”怎麼說我和她平時也不熟呀,有些奇怪。但迎著她真誠的眼神,心裡一陣感動。“謝謝!”我笑笑,感激地說道。

她的形象立馬在我眼中提升了不少。後來發現她也挺愛幫老師的忙,跑辦公室很勤。很多同學並不承認她是課代表,而她也沒有糾結於這個職位。她其實不像別人說的那樣,如今我遇到她也會相視一笑。

“別人都那樣說”也不一定是事實,口口相傳中也不乏添油加醋,將一些小事無限放大誇張。有時是要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但也要有自己的判斷,不能因為“別人都那樣說”,而錯怪了一些人……

【篇三:生命的詩情讀後感】

世界上有各種各樣的人,因此,我們的世界有各種各樣的人生。

《生命的詩情》這本書,作者寫了自己親愛的人,寫了家庭的一些變故,以及自己希望改變的事情。對這些我並無更高明的解釋,只是有一些自己的想法與感悟。

我認為,很多時候當“我們愛的人,尊敬的人,離開我們走了”,我們才驀然驚覺地回過頭來,到記憶裡去不斷地回放他們的聲音,撫看他們的影像,而這一切體察和關懷的努力,都不應該成為我們追悼的夢,為何我們不從現在就關懷愛護他們,使之成為一種習慣

當然,我們很難在改變一些事之後,立刻就發現很大的成果。這種立竿見影的事情在生活中並不鮮見。但是,如果用心去發現,用心去改變,一定會發現有所收穫,有所改變。而這過程或長或短,或快或慢,但必須要有耐心,不是所有事都是命運一開始就決定的,而是要靠自己的努力去改變的。所以,改變,需要時間,但它在改變別人的同時,也已漸漸地改變了自己。

在匆匆忙忙往前趕的生活中,我們不妨把目光放慢下來,放到一個一直無名的小蟲子上,一株普通的玉米上,一顆不知怎麼長歪了的胡楊樹上,我們看到了自己施加於這個世界的另一種意義上的“改變”。這些微小而偶然的“改變”並不服務於任何確定的生活規劃,卻同樣地經歷並影響著時間的流變。

生命只有一次,而且說長不長,說短不短。我們應該珍惜身邊的人,不讓他們受苦,多陪陪他們,可不要等到“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之時,才想起身邊那些重要的人。同時,人生很美好,但也很殘缺,但只要我們勇於去改變,殘缺也會是一種美。

生命的詩情讀後感 篇6

讀後感 ,1241字

時光是慢的。閒暇時捧起一書,伴著陽光和淡淡書卷香,靜靜咀嚼著有著溫度的文字,或冷或暖。頁碼逐漸疊加,不覺間書已輕合,卻仍覺得是意猶未盡的。

明明過了孩童時期,卻又不知從何時起,開始偏愛兒童文學。我喜歡那純粹而不帶任何功利性的文字,並無精雕細琢,也並非字字珠璣,卻有著帶領我遠離這塵世喧囂的神奇力量,簡單的文字裡也飽含著對這世界滿心的好奇,由衷的欣喜和最為真摯的愛。

《生命的詩情》正是我尋覓已久的。這本書為“最佳中國少年文學讀本”的其中一冊,收錄了大量相對優秀的文學作品,既不失少兒文學的純真與幻想,也能夠領略其中關於人生、自然、社會、文學的智慧與哲學。一種來自母語的文學營養,成為搭建精神世界的最好材料。我便用書中那些細膩而感性的文字,築起了只屬於我自己的溫暖港灣。

“我們來到這世界,慢慢學著獨自走路。一個人生活的旅程多麼崎嶇而艱難,然而,那些陪伴在我們身邊的親愛的人,讓這生命孤單的旅程有了溫暖的色彩。”這是書中《親愛的人》的引語,也是對陪伴的極好詮釋。誰說不是這樣呢?人生路太長,一路上風雨陽光並存,形單影隻太過孤獨,於是乎,有了這樣一群人——能夠分擔你的憂愁,也能夠分享你的喜悅,帶給你無盡的慰籍的最為親愛的人。

我們迎著陽光走,頰上光愈亮,身後影越濃。我們都在慢慢成長,身後卻總是跟著一片影兒——那些愛我們的人不圖回報的愛和付出。我們開始有點兒不耐煩,試圖擺脫那片影,以證明我們已經長大。

我們開始不知疲倦地走著,想走到離陽光最近的地方,卻無論如何也無法到達。我們有著永遠無法滿足的慾望,只顧向前,卻總是忘了,或者說,不願意停下來,向後看看,看看身後依舊在的被陽光灼著的濃影。《讓記憶安寧》一文中,作者對外婆那份充滿愧疚的想念也是因如此,追求事業,追求著有關自己的一切,卻忘了好好關心一下總惦記著自己的外婆,直至外婆去世才開始悔不當初。事情似乎總是這樣,我們走得太急,影子被陽光灼得慢了下來,又急急忙忙地趕上來,追在我們背後。慢慢地,慢慢地,影子真的跟不上我們了,悄然無聲地就那樣消失了,我們才驀然驚覺,一直在身後的影子不見了。才匆匆地,去尋找屬於你和影子的記憶。可是已經晚了呀,於是只能懊悔,留下無法彌補的遺憾。

母親的嘮叨,父親的教育,弟弟妹妹的調皮搗蛋,這些繁瑣而溫暖的記憶,我們在趕路的過程中何時注意過?所以,請慢下來吧,陽光總會在那裡,而那些愛我們的人不知何時就消失了。請慢下來吧,《我拿什麼還給你,外婆》中外婆給予作者的無法償還的愛,也正是我們所擁有和需要去珍惜的。請停一下吧,往後看看,看看身後從不抱怨的影兒。請停一下吧,等等我們的影兒,多陪陪我們愛的人和愛我們的人。從現在開始,別留遺憾,去感恩那些無法償還的愛,去珍惜那些最親愛的人。

我身後的那片影兒,我那最親愛的人,我將永遠感恩於你們,感恩你們於我的背後承著我走向陽光……

時間,無言;生命,目送——《目送》讀後感 篇7

讀後感 ,1140字

在早晨淺淺的陽光裡,我看見行道樹的影兒散落一地,零零點點碎碎。太陽一步一步地升起,懶懶的鳥兒也登上枝頭,嘰嘰喳喳啾啾。樹兒披著夕陽的光,像夕陽中的新娘。繁星點點帶來夜的光芒。等著時間的推移,你看,夜深了。

一樣的時間模式,重複著每一天,每一年。無言,稍縱,即逝。今天的陽光,明天便是不一樣的,時間在流轉,帶著世間的萬物悄無聲息地做著變化,時間會包裝一切。以至於讓我們感受不到時間的流逝,歲月的蹉跎,所以我們被時間迷惑,還是一如既往的揮霍。悄悄,在彈指間溜走,抓不住他,後悔莫及。

時間讓小生命成長,時間又讓大生命老去。小弟的長大,祖母的老去,讓我往下看,仰望年少的生機;讓我往上看,瞻仰生命的高度。最親愛的人永遠是用他們的背影對著她,我的親人又何嘗不是背對著我?我想,母親有一天或許也會忘記我是誰,也會指著電話機,傻傻地盼望孩子的歸來;我想,我也會哼歌輕輕擁她入睡,那麼甜美;我也會幫愛美的她化妝,輕輕打扮便把她變做美麗的模樣,驚喜地說一聲“你多漂亮”;我會環抱她的身軀,在她耍小脾氣的時候填顆糖放去她的嘴裡。順便回想,兒時,我怎樣在這偉大的女人懷中徜徉。會覺得他更加的美麗,更加的惹人疼愛。

兩個年頭之前,最愛的祖母離開了我。悲傷籠罩了心頭,看不見烏雲縫隙中的太陽。我曾經埋怨時間的無情,掠走我最愛的人。那些天,朝與暮之間,我選擇逃避,逃避害人的時間,逃避無情的世界。只想與祖母在一起久一點,不要那樣快地消失,不然我的心會疼。越發的想起之前祖母與我在一起玩耍的情景,我想,祖母年輕時候也是個美人呢,芊芊細指撩動誘人的頭髮,只是時間讓她變得不堪一擊,一點點的歲月,讓她老去。只是默默的淚水,默默地流,我害怕哪一天,我的親人會像祖母一樣無聲地離去,那樣我的世界裡,還會剩下什麼?我想快點掙脫悲傷地束縛,我奔跑,滿頭大汗的時候,太陽一直陪在我的身邊,我想,生命或許不完全是永恆的,也會老去,像時間一樣,那無言地就這樣遠離。

我更加喜歡在家中享受。深深的衚衕中,到處洋溢著醉人的芳香,在心中,這是花園,滿載兒時的夢。我想留住家中的所有人,拍好多全家福,覆蓋家中的每一個角落,不讓家變的冷清,不讓家變得寂寞。讓家被時間破壞的輕一點,存活的更長久一點。

靜靜的深夜,只有風吹樹葉的聲音,蒼穹中還有一彎明月,難以入眠的我總是幻想明天的未來,此時的現在。等待時間的久一點,讓我詮釋生命的美妙。颯颯的風,總是那麼惹人愛,帶來清涼,帶來時間的安排。風兒,在身邊久一點吧,讓我感覺到你的存在。

輕輕的時間,潺潺地漏,一點一點的不停息;生命伴隨著時間老去,他們像是一對甜蜜的戀人,一起走向長久。

我想我沒有和時間談判的資格。我不忍去碰心裡最柔弱的地方,是時間,是生命,是悄悄的離開,是努力讓他長久一點。

詩經讀後感 篇8

讀後感 ,831字

《詩經》是一枚月亮

早都知道《詩經》是浪漫主義的源頭,但面對那些四字一短句的小段時,卻感覺好無韻味可言,索性就將它丟在一邊,結果讓我錯過了這麼一本有價值的書。

《詩經》是咖啡,那麼《詩經是一枚月亮》則是咖啡伴侶,越嚼越有味,於是,我翻開它享受品咖啡的過程。

《詩經是一枚月亮》的作者是沈文婷,一個細膩溫嫻的女子。她將《詩經》中的文字加以自己的理解表露出來。其中,使我印象最深的有一句:“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宣其室家。”原以為“逃之夭夭”是正確,這裡只不過是引用而已,經過反覆酌想得知,“桃之夭夭”才是最原始的表露。這句詩大概的意思是說,一女子要出嫁穿上桃紅色的嫁衣,心情很愉快,也覺得《桃夭》該是一首歌:“桃花盛開朵朵豔,桃林內外紅纏綿;這位姑娘要出嫁,夫妻和睦樂天天。”重點在這“桃”上,“桃”可以引申為桃花林,桃花運等。

現代社會,有不少人都幻想著自己能有一次美麗的桃花運。可這畢竟是幻想,有幻想就會有落空。有多少女生天真的以為自己能夠有又一次桃花運,然後從此“飛黃騰達”。事實證明80%的女生錯過了自己的青春。假使自己遇到了,能保證你心儀的物件也看中你嗎?女生有了桃花運便會越陷越深,男生有了桃花運只是一次美麗的意外。

生活不是拍偶像劇,男主人公是多麼耀眼,我們更不是黃蓉和郭靖能在桃花島上看桃花。所以,現實點,學著《詩經》中女主人公快樂是因找到了自己的生活。

再者,《詩經》中所描繪的男女主人公之間的愛情是純真的,的確,在那個時代,一個沒有被金錢和地位所汙染的時代,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最樸實,最真誠的。相反地,誰能想到過了幾千年後的今天,我們都在為生活所奔波,所勞累,忘記了我們最初的目標,迷失了自我。若我們都靜下心沉下心來,翻開《詩經是一枚月亮》,你一定不會對《詩經》中枯燥的文字而感到厭倦,找找自己的內心,聆聽自己最真實的聲音。

《詩經》是一個月光寶盒,流注了無限愛意與溫暖,它真是一枚月亮,看見最本質的自我。

一行詩句,無限思量。

真好。

唐詩茗讀後感 篇9

讀後感 ,1229字

清爽的扉頁中,一點點漢字相互磨合成句,句句珠璣,一首首詩自成一體,個個驚天。迷人的水墨氣息透過略黃的紙頁,我在旁賞《唐詩茗》,品詩味,是我在假期中的幸事。

“自在飛花輕似夢,天邊絲雨細如愁。”淡淡的樹影,隔著輕簾,若隱若現。“碧玉小家女,小家女來嫁汝南王。蓮花亂臉色,荷花雜衣香。”江南水鄉採蓮歌女繞過長橋,淺笑顧盼。“讀書消得潑茶香,只當是道尋常。”一襲長袍,一樹蕭秋,殘陽餘暉,孑然一人。於是我不能不佩服古詩人們敏捷思維,不染風塵的品性,將優美的句子化為至理純美名言。唐詩其豪邁文風與清新淡雅味道洗滌人心。

翻開《唐詩茗》,不怕別人說我無趣矯情,唐詩是我國流傳至今的優秀文化,其雖發源於春秋,成熟於唐朝,興盛至今,文化思想價值深遠。當我想放遠目標,欲窮千里目,自然會獨立高樓並欣然更上一層樓。即使沒有壯麗山色,也是衣沾不足惜,但使登樓之願無違。

我無法用詩的格律讚美唐詩,也無法用理解來全面解釋詩的含意,我只知道唐詩,一種娟秀的文體,穿越千年屏障,傳來陣陣書香,給現在世人以啟迪,難道不是古人對生於今天的我們一種贈送,是千年洗滌過的文化瑰寶。

當一個人有高雅的氣節,不苟且於同流合汙的態度,寫出的詩作也不落於俗套,像李白、王維等大詩人。李白不屬於衰敗的唐朝,他超越世俗、要自由,於是他不羈,超脫了凡世將這種精神寫入了詩中,於是李白的詩便飛越了古今,一世的榮辱興衰,飛越了天地八萬裡的悲歡離合。李白鑲入了歷史,他用唐詩作為自己經歷的痕跡,闡釋其人生。

唐詩中的李白教我不畏強權,自我洗滌,而王維等人卻又告訴我隱居山林,與世不爭,無慾無求。可見唐詩不僅是說明事理現象,其實更表達詩人此時的境地、理想。唐詩像水,如同水一般晶瑩靈澈,沁人心脾,洗滌人心,將人從迷茫中指出道路,又像一陣風,吹走風沙,還人一個清靜,讓人在各種誘惑中清醒。

唐詩更多含有國家甌缺,中原動盪之憂,它是一個國家精神文明的象徵,它伴著國家發展,在貞觀、開元盛世有它,在安史之亂也有它,在歷史的洪流中,它從清雅轉入豪邁,像一位幼稚的孩子轉化為風霜老人。我想是不同時代影響詩人,詩人的筆下影響了詩,像李白生於盛唐,終日流連於山水,屬於浪漫主義詩人,詩作筆力雄健,大有為國捐軀之雄偉氣勢而生於晚唐杜甫,憂國憂民,感時傷懷念家悲己,怎奈何一個“愁”字。看來是不同時代影響唐詩,唐詩也能記錄歷史,在後來影響未來,唐詩時刻在變,永不變的只是五言七律的格局。在歷史中,唐詩的詩韻如同春秋時的蛹化為唐朝的彩蝶,越發成熟。

我以詩回想歷史,那曾經的美好回憶,也以唐詩歌傾我們的時代,又以詩回憶那遙遠的歷史,看諸侯吞併,列強爭雄,看塞外長城下黃沙聚起,看琴聲中的止雲停。

春來秋往,詩韻化蝶。因為唐詩的深度,我不會選擇所謂的時髦,因為陣陣書香,才會選擇細細品味!就像紅酒綠茶,入口苦澀,回味甘甜,因為那是唐朝跨躍了時空留下的記憶。

捧著《唐詩茗》,看著窗外嫩綠的枝葉,我便在中國古典文化中,漸行漸遠,一路化蝶。

學習雷鋒好榜樣讀後感 篇10

讀後感 ,1272字

我在老師的指導下讀完了《學習雷鋒好榜樣》這本書。這本書記述了雷鋒叔叔的一生。

雷鋒叔叔把黨比作慈祥的母親,他對黨有說不盡的話,有感不盡的恩。雷鋒曾說過:“為了黨,我願意灑盡鮮血,永不變心”“當黨和人民需要我的時候,我願意獻出自己的一切……”每一句話都是雷鋒的肺腑之言,每一句話無不充滿著雷鋒對黨的無限深情。

雷鋒在日記中這樣寫道“為了忠於黨的事業……今後,我一定要更好地聽從黨的教導,黨叫我幹什麼,我就幹什麼,絕不講價錢……”雷鋒從來都是把黨和國家的利益看得高於一切。

雷鋒是個樂於助人的好人,有一次,他在火車站見到一位白髮蒼蒼的老大娘。這位老大娘是到撫順來看兒子的。雷鋒見老大娘與自己同路,便攙扶著老大娘上了車。老大娘從口袋中掏出一個信封,上面有一個地址,雖然雷鋒不知道在哪兒,卻不停的找,終於找到了老大娘的兒子。雷鋒還在冰水中救過落水的同學,在一個下雨天背同學過橋……當別人遇到困難時,雷鋒總是會義無反顧的伸出援助之手。為別人解決困難,是他人快樂,是雷鋒最快樂、最幸福的事情。

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很多像雷鋒一樣無私奉獻的人們。比如說:老人的守護神—林秀貞。在河北省衡水市南臣贊村,有一位樸實而又平凡的大姐。三十年來,她一直義務贍養與自己無親無故的老人。當時林秀貞的生活並不寬裕,為了讓老人過個溫暖的冬天,貞姐借錢為老人生煤爐;老人身體不好,貞姐就買補品給老人補身子……她像親生女兒一樣盡心盡力地照顧著他們,把能做的都做到了。林秀貞從未後悔過,讓老人安享晚年,是她最大的心願。

勤儉節約、艱苦奮鬥,雷鋒一直遵從這種優良作風。一次,天快暖了,連隊發放夏裝,每人兩套單軍裝,兩套襯衣,兩雙鞋。當司務長把這些東西發給雷鋒的時候,他說:“我只要一套單軍裝,一套襯衣,一雙鞋就夠了。”司務長奇怪的問道:“為什麼只要一套呢?”有一套就夠穿了”雷鋒說,“我現在穿的這套帶補丁的衣服,也比我小時候穿的不知道強多少倍呢!剩下的一套給國家節約了。”

雷鋒精神,代代相傳。歷經風雪,冰凌花開—袁存泉:1974年,出生在遼寧撫順市清原自治縣南山城鎮黑瞎子溝村一個普通家庭。他22歲幫別人拉柴火時,發生意外,神經損壞,導致高位截癱,生活也不能自理。為此,老父親患病死去,妻子也離他而去,剩下老母親,襁褓中的女兒和他。他發憤寫作,在刊物上發表了40餘篇文章,還自費建立了“冰凌花開網”網站。他用自己的親身經歷鼓舞身處困境的人們,以頑強的態度面對生活的困難,揚起生命風帆,激勵人們。如今的袁存泉生活的充實,快樂,身殘志堅,靠著頑強的生命力和自強不息的精神,他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這些寶貴的精神多麼值得我們學習啊!

我們小學生要學習雷鋒的這種精神:從平凡的小事做起,從現在做起,從自我做起。在點滴中感悟人生。

雷鋒精神告訴我們責任與擔當的重要性。一個不能擔當的人是永遠不會成功的。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黨和人民對我們寄予了無限的希望。我們要響應號召,努力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在為共同理想的奮鬥中做出自己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