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教育之虛榮心惹的禍》讀後感相關作文20篇

《愛的教育之虛榮心惹的禍》讀後感 篇1

國小三年級作文 ,364字

看了《愛的教育》這本書,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故事是《虛榮心惹的禍》。

故事說的是“我”的同學瓦梯尼在路上走著,看見一個衣著普通的小男孩,瓦梯尼就虛榮的向他炫耀自己的衣著、金懷錶、海狸帽子和靴子。可小男孩對於瓦梯尼的炫耀不理不睬,直到最後瓦梯尼才發現小男孩是個盲人。瓦梯尼在回家的路上,一直在為這事感到內疚,一路悶悶不樂。

看了這個故事,我感到心情很沉重。對比自己,我就是瓦梯尼這樣的型別。在生活中我也是個愛慕虛榮的人,也喜歡穿著名牌與人攀比,最愛說的口頭禪是“我這可是美國進口貨……”。這個故事讓我深深地感受到虛榮心的危害非常大。它會把你變成一個只在乎自己的感受不為他人著想,甚至為了自己去傷害別人的人。

爸爸曾經告訴我,為我取名“子謙”是寓意“謙謙君子”。我決定從現在開始,明確自己的目標,增強自尊心,擺脫虛榮心,做一個謙虛的人!

都是虛榮心惹的禍 篇2

國小五年級作文 ,707字

虛榮,是人的劣性之一。自古以來,因虛榮所致,多少王侯將相遭萬民唾罵,多少富賈貴商死於非命。而我,也著實受過一次虛榮的摧殘,教訓深刻,記憶猶新。

那還是小學的時候,一次合唱比賽,我們班主任要求每人提一個服裝上的建議,由此來確定我們班合唱的服裝。和每次一樣,我還是順著大眾意願寫了個校服交差了事。但某些有想法的人就不一樣了,並且可怕的是班主任同意了他們的意見,穿白襯衫配黑色西褲。這裡便不得不插一句了,雖然校服不怎麼好看,但是比較寬鬆舒適,襯衫西褲就不一樣了,不僅比較緊身而且土氣了一些。

不過,因為是班主任的命令,還是全體乖乖遵守了。比賽當天,我著實是感到了不適。首先,我很胖,西褲是拉拉鍊的,這實在使我感到困難。其次,白襯衫容易髒,但又時值夏天,穿多了熱,所以第三節課比賽時,袖子已被筆油塗畫得不成樣子了。不過,班主任很滿意,因為我們班在全校算得上是最統一的服裝了,這同時也使我們暫時忘記了痛,滿足自身的虛榮。

真正比賽開始便是不僅僅看服裝打扮而是拼實力了。唉,我們班確實沒有幾個會唱歌的。所以,儘管我們班的服裝很棒,但還是隻得到三等獎。

班主任是愛慕虛榮的,一看沒得到預期的名次,便在班裡大發雷霆,質問我們為什麼不在賽前多加練習,可是又是誰催我們置辦那無用的服裝的呢?

虛榮心是可怕的。在宋朝時朱熹的兒子也愛慕虛榮,每日購置昂貴的玉帶。有一天朱熹問兒子:“你買那麼多玉帶子有什麼用呢?”

兒子回答:“戴在身上向外人炫耀啊!”

朱熹聽後笑了:“將他人的眼福加在自身負擔之上,不是愚蠢嗎?”

是啊,虛榮是給他人看的,只有真才實學才是自己的!

記暑假愛國教育之旅 篇3

國小六年級作文 ,1161字

今天,我們一家人來到泌陽縣焦竹園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進行一次愛國教育之旅。

到了目的地,一座四合院映在我眼前。房前左邊一整片的竹林,鬱鬱蔥蔥;房前右邊是一個大廣場,在廣場的南邊是一面黨旗,黨旗與四合院遙遙相望。

我們先進四合院參觀。雖說是四合院,可也是三進三出,一院連著一院。從參觀導向圖來看,每個院落分工精細,有作戰室、宣傳部、組織部、住室等。我迫不及待的想一處一處看個夠,便懷著激動的心情處處瞻仰。

首先來到王國華住室,一進屋裡面就看到了牆上掛著的戰爭時期的人物和簡介。那牆上的人物有仝中玉、王國華、周駿鳴等等。看到衣著簡樸的他們,我瞬間充滿感激,都是這些人讓我們過上幸福和平的生活,我們要好好感謝他們。屋子裡牆還掛著一些畫,有高山流水和小亭子,還有鹿、虎、牛這些小動物,還有紅軍的抗日小調,“站好吹起來,衝鋒向前進,我們要做一個抗日的軍人,同志們,同志們。公路,鐵路破壞他,敵人要打垮。打走鬼子兵,一直下關東, 城頭上站著兩位大將軍威風凜凜是那個朱德,毛澤東。”說起來朱德這個大將領,我就喜歡他,因為他英勇善戰,關心戰士,愛護群眾,勇於擔當。

我們又去了兵器室,裡面有軍號和矛頭,還有手槍和煙彈。作戰室裡面還有一個地形圖,上面有許多山、營地、紅旗, 作戰室牆上掛著毛澤東,朱德、劉少奇的照片,還有一幅“鄧焦保衛戰” 的介紹。我懷著對歷史的好奇心,把保衛戰細細看來。

鄧焦保衛戰發生在1938年1月8日,豫西南13縣聯防主任別廷芳令其部下吳定遠帶領一個加強團1300餘人,從西南、西北、正西三路從鄂豫邊省委和由紅軍游擊隊改編的豫南人民抗日軍獨立團駐地鄧莊鋪,在焦竹園發起突然襲擊。

焦竹園鄧莊鋪保衛戰是三年游擊戰爭中鄂豫邊軍民同國民黨部隊規模最大的一次戰鬥,戰鬥的勝利保衛了鄂豫邊省委和根據地廣大人民群眾,寫下了鄂豫邊革命鬥爭史輝煌的一頁。

看到這些,我體會到中國戰爭歷史的偉大,人民武裝力量燎原之勢的強大,和平安定美好生活的來之不易。

懷著對先烈的敬仰,我們來到教育基地廣場。廣場最南面修建一面黨旗,黨旗底座上刻著“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八個鎏金大字。黨旗的一面是黨徽,另一面鑲刻著入黨誓詞:“我志願加入中國共產黨,擁護黨的綱領,執行黨的決定,嚴守黨的紀律,保守黨的祕密,對黨忠誠,積極工作,為共產主義奮鬥終身,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永不叛黨。”站在誓詞前,我讀了一遍又一遍,將它銘記於心,並立志見於行動。

要離開這裡了,我對這裡充滿留戀與不捨,敬仰與崇拜。這次參觀對我的人生將產生不可磨滅的影響,我會樹立遠大的理想,為人民謀幸福,為理想努力奮鬥,做一個有崇高信仰的人。我會時刻記著,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勵志前行。

影子的交流,心靈的靠近——《偷影子的人》讀後感 篇4

讀後感 ,752字

“有些人只擁吻影子,於是只有幸福的幻影。”著名法國作家李維寫的《偷影子的人》使我的內心久久無法平靜。

書中主要寫的是:一個老是受班上同學欺負的瘦弱小男孩,因為擁有一種特殊能力而強大:他能‘偷別人的影子’,因而能看見他人心事,聽見人們心中不願意說出口的祕密。他開始成為需要幫助者的心靈夥伴,為每個偷來的影子找到點亮生命的小小光芒。

在書中,作者用完美的筆觸寫出了男孩與女孩克蕾兒之間令人沉醉的美麗邂逅;也寫出了男孩與好朋友呂克之間美好的友情。但是,讓我為之感動,讓我的心靈泛起波瀾的是男孩和母親之間的親情。

從我們咿呀學語,到邁出人生的一步,到說出一個完整的詞,這些瞬間都藏在母親的內心深處。她用那最溫柔的目光看著我們長大。也許她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細心,但是她卻付出了自己所有的耐心細心,就像那無私的太陽照耀著大地,就像無聲的春雨滋潤著萬物,但是,我覺得她更像一根鐵杵,在我們身上磨光了她的青春年華和美麗的容顏,直到磨成了一根鋒芒的細針也也不曾停下為我們辛勤的腳步。

“她添了皺紋,但眼中閃耀著永不老去的溫柔。父母到了某個年紀總會變老,但他們的容顏會深深烙印在你的腦海裡,只要閉上眼睛,想著他們,就能浮現出他們昔日的臉龐,彷彿我們對他們的愛,能讓時光停頓。”一個個呆呆的笑容,一步步笨拙的腳步……那些我們記不清的,或是我們忘記的瞬間卻雋永的牢牢刻在她的心底。

她為生計奔波,為生活操勞。可是曾幾何時,我們還與她無理的爭吵,對待她的提醒卻是草草敷衍,這些都是母愛對我們的包容。讀了這本書,我更能理解母親,更能理解母愛的偉大。從現在做起,學著體貼父母,試著為他們分擔,學著控制自己的情緒,用耐心撫平親情的裂口。

“有些人只擁吻影子,於是只有幸福的幻影。”現在我們應該擁抱自己愛的人,感受幸福的真實,讓溫暖環繞。

愛與被愛——《活了一百萬次的貓》讀後感 篇5

讀後感 ,1417字

人們一說起貓,腦海中大概就會浮現這樣一幅畫面:在漆黑的夜晚,一隻黑貓在屋簷上踱著優雅的步子,皎潔的月光投在它的身上,映照出它光滑的皮毛,最後它在屋簷上跳躍了幾次,便沒入黑暗中,消失得無影無蹤。傳說貓有九條命,那麼如果有一隻貓活了一百萬次,又會怎樣呢?

這隻活了一百萬次的貓是一隻擁有著漂亮花紋和碧綠大眼的虎斑貓。但它總是那麼孤傲,冷淡,不可一世。

它本是一隻活潑的可愛的貓,當它得知自己可以死而復生時,是多麼的欣喜。然而,死而復生的生命實在過於漫長。它在經歷過幾十次後,起初的新鮮感逐漸消退,留下的只是無盡的空虛與寂寞。生命的漫長也使它對生死變得麻木,無所畏懼。或許有人會問:為什麼擁有漫長的生命還會空虛?我想這大概是所有生物的本性。他們在享受特權的過程中,由一開始的感激、欣喜慢慢覺得理所當然,本應如此。當這一切成為習慣後,他們會覺得自己就應該擁有這樣的待遇。於是,他們由最初的相互給予變成了後來的個人的單方面的索取。

各種原因導致死亡,然後重生,周而復始。或許是對自己寂寞的遷怒,或許是單純的毫無根源的討厭,它開始消極的對待生活。人們都覺得,這真是一隻不懂得滿足的貓。它明明比那些撿食垃圾為生的貓幸運多了。然而這恰恰是這隻貓消極的原因:當它享受了被愛、被寵後,漸漸內心的慾望不斷膨脹,它希望得到家貓不應該擁有的東西—自由。可是,世間安得雙全法?它又怎能既享受被愛的過程還奢求著自由呢?

可是它不是普通的貓。所以當它活到一百萬次的時候,它終於得到了夢寐以求的自由,它終於屬於自己了。這時的貓,儘管沒有錦衣玉食,但是它仍覺得這是它活了一百萬次以來最好的生活。他在雜草中、灌木叢中穿梭,遊樂。與它同行的還有其他的野貓。當它在野貓中說出它活了一百萬次的時候,公貓崇拜它,母貓愛慕它。可是前九十多萬次的生活早已讓它習慣了這種被包圍、被讚賞的感覺,於是它不屑一顧。它的虛榮心、優越感以及特殊性讓它覺得自己應該找尋一個和它一樣偉大的母貓共度此生。

可以說它是被上天眷顧的。在一次遊玩過程中,有一隻孤傲的與其他貓格格不入的母貓闖進了它的視線。母貓對它的經歷一點也不驚訝,也沒有表現出它期待的愛慕。它有些不甘心,極力地表現自己。最後還是低下高傲的頭,懇求母貓和自己一起生活。它倆生了好多的小貓,並一起撫養、關愛它們。這樣,虎斑貓從一個放蕩不羈追求自由的野貓成為了一個稱職的丈夫和父親。它不再孤傲、冷淡,變得溫柔、耐心。它還懂得了它以前的主人為它落淚的原因。這時虎斑貓的生命得以昇華,它曾被愛過,現在它學會了付出自己的愛。

可是有一天,母貓老死了。虎斑貓抱著它慟哭了一整天。最終它抱著母貓不再動彈,安詳地等待著死亡,因為它認為,沒有愛,渾渾噩噩地活又有什麼用呢?

貓的一生分為愛與被愛。我們似乎在它成長的過程中也感受到了我們自身的天性。

我們心安理得地享受著父母給予我們的愛,卻從來沒想到去做點什麼來把我們的愛回報給父母,甚至連愛的語言也羞於或吝於表達。更有甚者,當父母做的不合乎我們心意的時候,我們還會蠻不講理地向他們發脾氣。很多人在經歷坎坷之後,才慢慢地懂付出的價值,但"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只徒留無盡的遺憾。請趕快為你的父母獻一份愛心吧,也許是一份簡單的早餐,也許是一份小小的生日禮物,甚者只是一聲問候、一個微笑、作業簿上的一個滿分。

一味的享受卻不付出,只會讓人變的越來越麻木;而只有付出過後,才懂得了愛的真正含義。

《心靈是一棵會開花的樹》讀後感 篇6

讀後感 ,586字

《心靈是棵會開花的樹》這本書是趙麗巨集寫的散文集,本書共收集散文25篇,其中,我最喜歡這篇散文—《寬容》。

《寬容》這篇散文這要寫了:在作者五六歲的時候,和弄堂的一個小男孩發生爭執,結果,小男孩用磚頭把“我”打的頭破血流,還動了手術。作者懷恨在心,就從牆上畫了一個小男孩,每天用彈弓射畫在牆上的小男孩,父親給他說了一句話:“你要記住,對人寬容,是一種美德”

沒錯,對人寬容,是一種美德,我小時候,也發生過同樣的事情。

大約在我六七歲的時候,我和一個朋友在那玩,我們在討論一個人,而他,和我那個好朋友幾乎有不共戴天的仇。

他說:“你那個朋友,我看還是別跟他玩了吧”正說著,他還打了我一下,而且下手還很重。

他打了我,還不讓我跟我最好的朋友在一起玩,我真怒了,上去就給他了一拳,他說是不小心打的我,他見我打他,就用力把我推開了,一下子讓我摔在地上,胳膊磕出血了。回家後,氣不過,就從一張紙條上寫上那個朋友的名字,站到瓶子上,又用玩具手槍打那個瓶子,結果,瓶子沒打到,倒把自己打著了。

爸爸發現後,對我說,:“你打中過那個瓶子嗎?”“沒”

“那你射中過自己嗎”

“射中過”

爸爸說:“你想和別人和你摔得一樣嗎?然而你受到的傷害更大,對他寬容就是對自己寬容”。

寬容是每個人都應該有的,對人寬容就是一種美德,也許別人給你的傷害是不小心的,而在這個時候,你就應該:寬容。

愛花的牛讀後感 篇7

讀後感 ,690字

《愛花的牛》?你看到題目也很奇怪吧。一開始我猜難道是愛吃花的牛?一看封面,是一頭強壯的公牛拿著一朵花,在嗅著花的芬香。它周圍滿是白色的花朵。那花和牛會撞出怎樣的故事呢?

這個幽默的故事發生在西班牙,遠處的小公牛正衝著地上的烏龜噴著氣,追著蝴蝶,更遠一點的在抵角。而故事的主人公費迪南卻喜歡靜靜地坐著,聞聞花香。牧場外那棵櫟樹下,是它的世外桃源。就如有人千萬遍地痴讀《紅樓夢》一樣,別的牛翹首盼望著去參加馬德里的鬥牛大賽。這是他們最想達到的目標,儘管這畢生的榮耀也許要付出生命的代價。可費迪南依然坐在樹蔭下聞著花香……

出乎意料,費迪南被選去參加鬥牛大賽。賽場上,千萬觀眾屏息注視著“凶猛之牛”,想像著驚心動魄的戰鬥……然而,費迪南靜靜地坐下來聞著臺下女士們的花香,任憑激它,無動於衷。無奈,只好將它送回,繼續聞著花香,幸福地生活……

有人認為費迪南是一頭胸無大志的牛;有人認為費迪南是全世界和平友好的象徵,具有反戰精神;也有人說想起莊子的“無用之用論”—“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莊子用“樹木不成材,卻終享天年”來解釋“無用之用”。

有人認為費迪南去決戰鬥牛士,一舉成名才“有用”,殊不知“無用”的愛好對於費迪南就是“有用”,正是因為喜愛聞花香才讓它安全歸來,過著幸福的日子!

我們學習是頭等“有用”,可不要覺得誠實、分享、善良、勞動等品質是“無用”的。生活中這些被認為掌握“有用”技能的人往往是被“無用”的人所領導。漢高祖劉邦帶兵打仗和戰無不勝不如韓信;運籌帷幄和決勝千里不如張良;冶理國家和安撫百姓不如蕭何,卻得到無數英豪死心塌地的輔佐!誰能說他無用呢?

問道中學生心中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讀後感 篇8

讀後感 ,895字

一個偶然的機會,我讀到了這本書—《問道中學生心中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書本的內容使我知道了許多。

“富強、民主、文明”是國家層面。提到的富國,輔佐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管子,無論在思想上還是實踐上都是“聖人之師”。管子在輔佐齊桓公時幫助了他不少。管子認為治理國家首先要使人民富裕,人民富裕後就好治國。以百姓為根本,百姓得到治理則國家穩定。

現在中國處於發展中國家,逐步走到了國際舞臺的中央,很多國家都對中國懷有敵意,例如美國。美國想使國家變得更富有,在世界上稱霸,因此常常挑唆別的國家打仗,來買美國的武器。中國對外援的幫助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你和小國關打不好,大國又虎視眈眈地看著你,這個國家就成了一個“孤家寡人”。但是中國對這個外援不是“大水漫灌”,而是有針對性地改善。

“民主”我認為對一個國家至關重要。民主並不是“多人數暴政”,處罰一個人不是因為百姓說他該死他就該死,這是需要調查。有人會疑惑“文明”到底是怎麼理解呢。

梁啟超認為:文明是人類創造的積極成果的總和,標誌著社會進步的程度,而達到越來越文明的狀態是我們努力追求的方向。我認為理解文明可以多維度來理解它。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等。我們的社會正在像文明邁進,我們個人也是需要努力的。我們應該完善個人修養,努力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道德的標準。

有人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它是把標尺,規範著每一個公民的一言一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是說說而已,我們要用行動證明,我們少年需要一起努力,弘揚民族精神。

友善,我覺得應該有一個度。一家店鋪賣的是盜版書,一位學生髮現了,想要商家退貨,並給差評,他的一位同學說如果態度好就給好評吧。那位學生說賣盜版書本身就是違法行為還給好評?就應該曝光他!我覺得友善是應該有的,但友善需要一個度,一個底線。

社會需要很多正能量,在學校中也有很多正能量:優秀的三好學生,優秀幹部,文明班級等。這些都是學校的正能量,學校需要這些正能量。

一個國家想要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只有凝聚正能量。我們的社會需要凝聚正能量才能自由、平等、公正、法制。一個人要變得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需要正能量樹立榜樣。

心底的窗讀後感 篇9

讀後感 ,447字

讀了《心底的窗》這篇文章,我有了很大的啟發。

文章的主人公黃永玉,年輕時命運多舛。文革時,他被批鬥,非常絕望,曾想一死了之。和黃家交好的一位老花匠,不畏被牽連,每天都給黃永玉送一束鮮花,並對他說:“花兒草兒,沾上什麼髒東西,抖落兩下就沒有了,人也可以活的像植物一樣乾淨新鮮。”

老人的話讓黃永玉豁然開朗。他回到房間,在自家的牆壁上作畫,畫了大大的窗子,又畫了無數的繁花綠葉,人一進屋立刻感到陽光明媚。從此以後,無論生活如何佈滿陰霾,他總能推開自己的那扇窗戶,他讓陽光投射進來。他也以其樂觀豁達的生活態度,成為年輕人最喜歡的畫家之一。

這篇文章讓我明白,生活如果充滿了困難,自己要學會創造美好的東西。我們要向黃永玉學習,人也可以活的像植物一樣乾淨、新鮮。是悲是喜,是歡樂還是孤單的……心情,是我們成長過程中一定會遇到的,都是外在的表現,這是一種心境。不要放棄,我們用廣闊的心胸、樂觀的生活態度來面對各種困難,這也是滿滿的收穫呀!我相信,經歷過困難一定會鍛鍊我們的心態,可以經受更大的風浪走向成功。

愛因斯坦的夢讀後感 篇10

讀後感 ,661字

《愛因斯坦的夢》這個故事引發了我對時間和速度的深層思考。如果既想比別人享受更多的時間,又想在做事情上比別人快,這種想雙贏的想法讓人很頭疼。

這篇文章帶我進入了一個奇怪的世界,一頭撞進這個世界的人可得好好躲避那些高速行駛的房屋,它們的速度都相當於一輛動車,“屋子公寓腳踏飛輪,歪頭側身駛過蓬渥夫廣場”,郵政局沒有在郵政街,而是在鐵軌上像火車一樣地飛馳……這些怪象都揭示了一個道理,速度、時間等於金錢。

但是為什麼要這麼痴迷於速度?因為在這個世界上,時間對於運動的人要流逝地慢一些,如果1秒鐘幹完的事,你0。1秒幹完,就比別人多出了0。9秒的時間;假如一輛高速火車,從上海到重慶要三小時,而在這個高速運轉的世界裡一分鐘就能到,相當於就多出2小時59分的時間。這樣一天比別人多幾分鐘幾小時,相當於就延長了自己的生命。但是,如果你在街上飛快地跑過,另外一個人從你身邊擦肩而過,你會覺得別人比你用的時間少,留下的時間比你長,在這個追求速度的世界裡,你將會繼續更快地追趕,但是,你越快,就覺得別人比你更快,這個道理就像從飛馳的火車窗戶裡看窗外的樹一樣,雖然樹沒有速度,但是火車飛馳起來,就感到樹比火車跑得還快,這真讓人糟心!因此,有的人寒了心,再不探頭窗外,不再跟別人做速度的競爭,自在地按自己的速度,放鬆地生活,坐在桌前幹活,放放音樂,活得倒也自在。

有人認為,倫敦的大本鐘才是真正的時間,因為它紋絲不動,但另一些人指出,在泰晤士河上乘船看一片雲,大鐘也在動,時間同樣在流逝。

《風會記得一朵花的香》讀後感 篇11

讀後感 ,788字

一個人的存在,到底對誰很重要?這世上,總有一些人記得你,就像風會記得一朵花的香。凡來塵往,莫不如此。

—題記

人的一生中有無數的過客,你是否早已淡忘,你是否還能想起,尋找遙遠的安慰……

《風會記得一朵花的香》是一篇令我尤為感嘆的文章。文章由三個小片段構成,每一篇都令人流連忘返,感動萬分。

第一片段講述作者在陽臺下看到的兩雙拖鞋,一雙藍、一雙紅相依偎在磚堆。作者偶然未看見那兩雙拖鞋,心情也隨之變得異常冷清與寂寥,當重“見”他們時,心裡騰出歡喜來。第二片段講述的是在路邊賣桂花糕的老人,作者誇讚他的手藝精湛,提出跟他學習,便一口答應。老人漸漸的淡忘了她,但作者卻忘不了桂花糕的香,每每看到老人心裡便覺得安然。第三片段講述一個買雜糧餅的女人,作者常賣,他們便熟識了。作者出去開會,一走半個多月,回來遇見時,女人驚喜地說好久未見了,作者便愣住了。

兩個人未曾相識,但在偶然間記住了對方,愛,便是這部散文的主旋律。

在我們身邊,這種例子也是常有的,也同樣像作者一樣,對自己並不相識的人而感同身受,有一絲牽掛和留念。

從這篇文章中也同樣感受到了人們的真善美,感受到了人與人之間的心靈相通。那對夫婦只是作者生命與愛情的拖鞋,漸漸的,變成了對那對夫婦的關愛,儘管那對夫婦並不認識作者,但換來的只是作者內心的安慰。

童年時,奶奶常領著我去樓下買豆花,一聽見“打豆腐”就會飛奔下去,漸漸的,我們與打豆腐的阿姨熟識了,買豆花時,常常與我們說說笑笑。如今,那位賣豆花的阿姨頭上布了不少白色的髮絲,漸漸的老了,我也逐漸長大了,她叫賣的次數也減少了,我也很少去買了。一次偶然的機會,我遇上了她,我們倆也只是擦肩而過,雖然她早已把我淡忘,但我還一直惦記著她,惦記著她那美味的豆腐花,屬於童年的味道……

生活與人生一樣,對我們來說都是模糊的,但我們唯一能做的,也只有珍惜!

—後記

《風會記得一朵花的香》讀後感 篇12

讀後感 ,788字

一個人的存在,到底對誰很重要?這世上,總有一些人記得你,就像風會記得一朵花的香。凡來塵往,莫不如此。

—題記

人的一生中有無數的過客,你是否早已淡忘,你是否還能想起,尋找遙遠的安慰……

《風會記得一朵花的香》是一篇令我尤為感嘆的文章。文章由三個小片段構成,每一篇都令人流連忘返,感動萬分。

第一片段講述作者在陽臺下看到的兩雙拖鞋,一雙藍、一雙紅相依偎在磚堆。作者偶然未看見那兩雙拖鞋,心情也隨之變得異常冷清與寂寥,當重“見”他們時,心裡騰出歡喜來。第二片段講述的是在路邊賣桂花糕的老人,作者誇讚他的手藝精湛,提出跟他學習,便一口答應。老人漸漸的淡忘了她,但作者卻忘不了桂花糕的香,每每看到老人心裡便覺得安然。第三片段講述一個買雜糧餅的女人,作者常賣,他們便熟識了。作者出去開會,一走半個多月,回來遇見時,女人驚喜地說好久未見了,作者便愣住了。

兩個人未曾相識,但在偶然間記住了對方,愛,便是這部散文的主旋律。

在我們身邊,這種例子也是常有的,也同樣像作者一樣,對自己並不相識的人而感同身受,有一絲牽掛和留念。

從這篇文章中也同樣感受到了人們的真善美,感受到了人與人之間的心靈相通。那對夫婦只是作者生命與愛情的拖鞋,漸漸的,變成了對那對夫婦的關愛,儘管那對夫婦並不認識作者,但換來的只是作者內心的安慰。

童年時,奶奶常領著我去樓下買豆花,一聽見“打豆腐”就會飛奔下去,漸漸的,我們與打豆腐的阿姨熟識了,買豆花時,常常與我們說說笑笑。如今,那位賣豆花的阿姨頭上布了不少白色的髮絲,漸漸的老了,我也逐漸長大了,她叫賣的次數也減少了,我也很少去買了。一次偶然的機會,我遇上了她,我們倆也只是擦肩而過,雖然她早已把我淡忘,但我還一直惦記著她,惦記著她那美味的豆腐花,屬於童年的味道……

生活與人生一樣,對我們來說都是模糊的,但我們唯一能做的,也只有珍惜!

—後記

《真正的賊》讀後感 篇13

讀後感 ,646字

同學們,你們知道一個小偷是怎樣從好人變成壞人的嗎?一開始,我並不知道,但我看了這本書後,我就知道了,原來小偷一開始也是一個好人。這本書的題目就叫《真正的賊》。

這本書的主人公加文原本是一個善良誠實的金庫守護員,但自從皇家金庫裡的寶物一連二,二連三的被偷走後,大家就開始懷疑加文。但真正的賊,卻是另外一個人。這個賊,一開始只偷了一件寶物,但他發現沒人注意到他偷了東西。於是,他就偷了又偷,越偷越多。到最後,當他發現事情鬧大了後,才後悔莫及。其實,我們身邊的小偷也是這樣的。他們剛開始的時候只偷一點點,後面,偷習慣了,就越偷越大。只要一不偷,就手癢癢。直到被關進監獄後,才來後悔。

俗話說,“小時偷針,大時偷金”小的時候,你像針一樣小的東西,長大了,你就養成了習慣,變成了偷錢。所以,從小養成一個好習慣也是很重要的。其實,每個人剛來到這個世上時,都是善良的人。只是他們從小都不聽爸爸媽媽的勸告,養成了不好的習慣。長大後,便走上了歪路。等他知道自己做錯了的時候,他的一生就要結束了,後悔也來不及了。書本上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一個人只要活得誠實有信用,就等於有了一大筆財富。”同學們,其實爸爸媽媽說我們,教育我們,都是為了我們好。我們應該聽爸爸媽媽的話,養成一個好習慣,等我們長大後,就算我們不是富翁,只要我們是一個善良、誠實的人,爸爸媽媽也會為我們驕傲的。

現在還不聽爸爸媽媽勸告的同學,現在聽話,為時不晚;如果,等你長大後才來改正,那麼為時已晚。

同學們,好好聽爸爸媽媽的話。讓我們一起努力吧!

《學雷鋒,做有道德的人》讀後感 篇14

讀後感 ,992字

讀《學雷鋒,做有道德的人》,有這麼一句話讓我感觸頗深:“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去!”的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為人民服務是做不完的!我們應用有限的生命為人民多做些好事,做有益於人民的事,這樣生命才有價值和意義。

“雷鋒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車。”助人為樂,是正直善良的懷著道德義務感去做,主動給他人無私幫助,是種忘我的精神,我們要把它貫穿在生活中。

雷鋒對自己生活要求苛刻,但是對那些生活困難需要幫助的人卻大方。那年雷鋒知道遼陽地區遭到百年不遇的大洪災,他腦海裡閃出一個捐款的念頭,他立刻跑到儲蓄所把自己兩年來在工廠,部隊積攢下的200元寄給了災區人民。他常說:“人民的困難,就是我的困難,幫助人們客服困難,獻出自己的力量,是我應盡的責任。”

在我們這個有著13億人的泱泱大國裡,像雷鋒這樣人不計其數。2012年是一個平凡的一年,在這一年中湧現了許多值得我們大家讚美的事,學習的人。最美老師—張麗麗,為了救出自己的學生,當危險來臨的一瞬間她毅然用自己身體挽住了學生的生命,但自己卻失去了一雙腿。吳菊萍,託舉生命的最美媽媽,危險裹挾生命呼嘯而來,母性的天平容不得剎那搖擺。她挺身而出,接住生命。孟佩傑,遵守孝道的平凡女孩,在貧困中任勞任怨,樂觀開朗,用青春的朝氣迎接這種種不幸,在艱難;裡,他無言無悔,堅守清貧讓傳統的孝道充滿每個細節。雖然艱辛填滿四千多個日子,可她的笑容依然燦爛如花。

向雷鋒學習,就要從做好每一件小事開始,從身邊最平凡的小事做起:撿起地上的一片紙屑,你就是一個愛清潔的環保小衛士;幫助身邊有困難的老人,你就是一個有愛心的人;珍惜每一分鐘,勤奮學習,努力工作,你就是一個愛學習的標兵;見到老師,問一聲好,你就是一個懂文明,講道德的人;過母親節時,你送給媽媽一束康乃馨,或為她端上一杯熱氣騰騰的茶水;獻上一曲動聽的歌等等,來表達你對媽媽的愛。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學雷鋒,做有道德的人的具體表現。這一切,不僅讓別人得到了快樂,你自己同樣也享受著快樂的。

“學雷鋒,做有道德的人。”聽上去很偉大,行動上做一個有道德的人並不難。只要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我相信,一天、半天、一小時、一分鐘,甚至就在那麼一秒鐘,只要持之以恆的去做一件件有道德的事,你終將會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讓我們像雷鋒叔叔一樣,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時時刻刻為他人著想,去爭做做有道德的人吧!

《那個年代的我》讀後感 篇15

讀後感 ,478字

這個寒假,我讀《那個年代的我》著了迷,一個寒假我反覆讀了一遍又一遍。作者沈石溪幼年成長的經歷讓我久久不能忘懷。

《那個年代的我》講述了作者沈石溪幼年成長的經歷、生命的感悟和情感的糾葛。其中一個故事講述作者與偷雞摸狗的孩子在一起瘋玩。六年級時,他跟一個叫“小猴子”的人在一起玩耍。因玩得太累,口渴,便密議去偷西瓜,結果被人抓住送往派出所。

奶奶把沈石溪領回家後勸他不要和小猴子一起玩,並告訴作者心腸冷毒的人會毀了自己。“從小偷針,長大偷金。”偷東西是不對的,作者很聽話,主動疏遠了小猴子。而小猴子卻沒有改正錯誤,一錯再錯,終因殺人而被槍斃。

由此我想到了自己一年級時,經常和小紅一起玩。有一天,我看見小紅沒寫作業,便也跟著不寫作業,在她的影響下,一連好幾次不寫作業,學習成績嚴重下滑。媽媽知道後,狠狠地教育了我一番,我改正了錯誤,以後也跟小紅漸漸疏遠了。我的經歷和作者實在是太相似了,想起一錯再錯的小猴子,我立刻將《那個年代的我》推薦給小紅,希望她能改正錯誤。

俗話說得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以後,我要多交一些好的朋友,跟著良師益友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一樣的馬,不一樣的童年——《童年的馬》讀後感 篇16

讀後感 ,1434字

曾幾何時,有一匹馬,它有著藍而深邃的眼睛,灰藍布似的嘴,光潔的白毛,強健而優美的體型……就是這樣美麗的一匹馬,留給了“我”與維利酸甜不一的童年回憶……

故事《童年的馬》由長大後的在德國的“我”,參觀漢斯一家的農場寫起。忽遇的一匹美麗白馬,使曾經的那匹拉車大白馬在腦海中浮現出來……儘管家鄉和萊茵河畔之間的距離很遙遠,童年和此時此刻之間的歲月很悠長,但彼此交相輝映,兩個不同的故事,因為同樣的白馬,被交織在了一起。

文中的“我”與小維利有著截然不同童年。“我”的童年,是在鄉下的田埂、河邊的淺灘上度過。大白馬吃的,是“一些碎穀草和糠粉,用水拌著”;大白馬沒有馬鞍,是“光腚馬”;猴子似的“我們”,“褲子打滿了補丁,紅紅綠綠的布料映在河水裡,差不多沒有一個穿鞋的”。生活樸素,簡單,卻又充實。

美麗的萊茵河畔,駿馬飛馳的農場所承載的,是維利的童年。馬槽中的“機制飼料,那樣子有點像感冒膠囊,長條形,暗綠色,很硬”;全副武裝的小賽馬,有著“極合體極講究的小馬鞍、馬鐙,有彩色鞍墊,額上垂下了紅色的絲質纓穗”;維利穿著“白衣、馬靴、頭盔,手提一副小馬鞭”,生活富裕,充實,多彩。

同樣的年華里,遇見同樣的白馬,懷著同樣的天真爛漫,卻有著物質差距如此懸殊的童年,未免讓人唏噓不已。

故事中,當“我們”這些孩子欣賞、撫摸著大白馬時,“飼養員老木頭咕咕噥噥地走過來,用手扳開我們幾個小傢伙,說:‘踢著!不怕踢著?’”;當哥哥為了取悅女友,擅自騎馬而墜馬破相後,羅玲子因為哥哥滿臉傷疤離開了他;年幼的“我”竟將責任全部推給大白馬,一度動過殺掉它的念頭……

飼養員老木頭的好心保護,無形中疏遠了孩子們與大白馬的感情,抑制了孩子們對自然的探索,將好奇和思索的萌芽扼殺在了襁褓之中。羅玲子以貌取人,愛上的僅僅是哥哥英俊的外貌,是一種膚淺且不負責任的愛。不會騎馬的哥哥為取悅女友擅自騎馬,一味逞能,意氣用事,沒有考慮安全和後果,導致墜馬的悲劇。哥哥的日漸墮落,也在“我”幼小的心靈中,蒙上了一層深灰色的陰影,為長大後的“我”對小動物心生戒備埋下了伏筆。

而德國農場裡的故事又是怎樣的呢?當“我們”參觀著農場時,“那個老太太大叫著,兩手揮舞著奔向黑馬,摟住馬的脖子。”;維利的進行騎術表演結束後,童心未泯的客人們,在跑道旁為維利和他的小賽馬歡呼雀躍著,漢斯夫婦和妹妹瑪麗,激動地吻著維利,“幸福驕傲地快哭了”……

漢斯和客人們,言傳身教,用實際行動告訴孩子們親於自然,熱愛自然,那位德國老太太依然富有活力,可能就是因為對生活仍有一顆好奇心吧。小維利表演馬術時,“我”所想到的,是可怕的意外;而漢斯夫婦用欣慰的目光,鼓勵著維利追尋著自己的夢想,沒有因愛而將維利緊緊護在身邊。在鼓勵聲中成長的孩子,心中怎會不充滿著對生活的期待和熱愛呢?

兩個對比鮮明的小故事,引起了我們更深層的思考:我們循規蹈矩的生活,是不是丟失了些什麼?

有時候,身處大千世界的我們,因為都市中繁忙的節奏,因為樓宇間繁華的燈火,被矇住了眼睛,遮住了心靈,漸漸淡忘起很多:對生活的追求、對自然的熱愛……流沙般飛逝了。馬兒的故事,彷彿喚醒了心中那份最初的單純,那份赤裸裸地來到這世間時的單純,像一灣清澈的湖水映在心頭,開啟了我們對美、尊重、責任、愛和人生的呼喚。

童年,是心中一塊充滿故事的草地,有藍悠悠的天,白柔柔的雲,一個小小的自己靜靜地坐著,歪著腦袋,銜著草梗,沉浸在自己的童話裡。對了,還有一匹馬兒,一匹自由馳騁的白色馬兒。

如果可以偷走影子——《偷影子的人》讀後感 篇17

讀後感 ,1057字

《偷影子的人》是法國作家馬克李維所著的一部溫馨感人的小說。沒有華麗絢麗的詞語,沒有扣人心絃的冒險情節,但那淡淡的平實的語言著實動人。

這本書講述的是一個老是受班上同學欺負的瘦弱小男孩,因為擁有一種特殊能力而強大:他能“偷別人的影子”,因而能看見他人心事,聽見人們心中不願意說出口的祕密。他開始成為需要幫助者的心靈夥伴,為每個偷來的影子點亮生命的小小光芒。

他在父親離開後認為自己不夠優秀而留不住父親,因而更加的內疚封閉自己,在這時他卻發現自己有和影子對話的能力,而也正因為此,他了解了許多表面假象下真實的故事—譬如伊凡、馬克、呂克和那個不能說話的克蕾兒。男孩幫助那些人,就像閣樓上的影子所請求的那樣—“為每一個你所偷來的影子找到點亮生命的小小光芒,為它們找回隱匿的記憶拼圖”。在逐漸長大的過程中,小男孩做到了,他原諒了欺負幼年自己的馬克,影印了自己媽媽的信給伊凡,並說服了呂克的爸爸讓呂克習醫……然而,他卻辜負了海灘上等待了他四年的女孩。

女孩的影子告訴男孩因為無法開口講話,她孤獨、自卑。男孩告訴她,每一個夏天他都要來陪她,可是他最終沒能做到。所以在多年後,男孩不經意間回到了當年那片海灘,看到克蕾兒留下的紙條上的話語<u>“我等了你四個夏天,你沒有信守承諾,你再也沒有回來。風箏死了,我將它埋葬在這裡,誰知道呢,也許有一天你會找到它。”不知道姓氏的克蕾兒,男孩沒有忘記,已沒有忘記那段青梅竹馬的回憶,一個允諾卻未實現的諾言。

作者好似願意於這平凡單調的人生中給出一點兒奇蹟,男孩找到的克蕾兒,實現了最初給克蕾兒的諾言。並且那個久未謀面的父親原來也是每年都寫信給他,所有的遺憾不足原來都是誤會一場,心下的坦然與欣喜讓男孩終於可以放棄多年心頭的陰霾。

這不是一個充滿幻想的童話,這是一份成長筆記,這其中有愛、有恨、有原諒、有悔恨、有遺憾,苦辣酸甜統統都來一遍,成長不亦如此。

最動人的是男孩母親為了瞞下自己生病而快要逝去的事實,而騙自己的兒子自己與朋友結伴去旅行了。最後等待男孩的是殯儀館中冰冷的一體。或許,少年時我們都在想著逃離,逃離父母的束縛,等長大後,才發現父母已白髮蒼蒼,而做兒女的已忽略了太多太多。

書的首頁有一句話:“你偷走了我的影子,不論你在哪裡,我都會一直想著你。”因而在感嘆作者的想象力的同時,不得不會思考,如果可以偷走影子,我們會做些什麼,是否有男孩一般的善心,是否懂得感恩世間一切,是否好好疼惜父母—在讀懂影子的話語之後。

《吃狼奶的羊》讀後感 篇18

讀後感 ,2078字

【篇一:《吃狼奶的羊》讀後感】

假期裡,我和孩子一起讀了《吃狼奶的羊》,感觸頗深。隨著閱讀的深入,我和孩子都被這本書深深地吸引了,我們被作者沈石溪帶進了一個奇妙的動物王國,結識了一隻有善心的母狼,和它養育的一隻與眾不同的吃了狼奶的羊。

在文章中,可憐的小山羊流火雲剛出生就失去了母親,被母狼烏雲飛收養之後,又因為不被狼群認可,再次失去了庇護傘,開始了獨立謀生的生活。在狼群中長大的流火雲不同於普通的山羊,它既有狼的勇敢、機智,又有羊的仁慈,更可貴的是心中裝有大愛。他成功解救了即將被豺吃掉的小黑羊;二話沒說擔當起陪護母羊蘇丹紫生產的責任;和小黑羊一起擺脫金錢豹追逐,保護了母羊五彩河和她的羊寶寶;被黑熊撕咬;被狼群圍堵。面對曾經撫養過自己的狼群,他放棄了丟掉同伴逃生的機會,即使在被頭羊麻花角從紅石巖頂入狼群的時候,流火雲依然為羊群著想,為了給羊群爭取逃跑的時間,它用盡所有的力氣一個勁往前跑……野山羊敬仰它,狼群敬仰它,我也敬仰它,敬仰它的善良、勇敢、機智和胸有大愛。是獨特的成長經歷造就了流火雲這種善良、堅強、勇敢而又敢於擔當的完美性格。

合上書,我陷入的沉思,想的最多的是現在孩子的教育問題。記得京劇《紅燈記》裡有一句唱詞“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確實如此,說教的效果總不如親身體驗更能觸及心靈。通過辨證法去理解“窮”,窮是極地,窮是前進的動力,窮人的孩子很懂事,從小目睹父母的辛勞、體驗生活的困苦,得知“熱愛生活”的道理,有著奮鬥與吃苦的自覺,窮人的孩子知道感恩,很重視感情。而現在優越的生活,往往會在無形中讓我們驕縱孩子,孩子在“蜜罐”中更是自我放縱,不要說積極上進,更是極有可能連最基本的做人準則都不會遵守。

我反對溺愛孩子,因為父母是孩子的保護傘,但不是永遠的保護傘,為了孩子著想,應該適當地讓孩子吃點“苦”,受點“累”,遭受點“挫折”,把溫室中的花草培育成不懼風雨吹打的參天大樹,讓孩子以後能適應競爭激烈的社會。記得孩子小的時候,每項娛樂性的運動我都讓孩子嘗試,增加孩子的膽量;見到需要幫助的人,我會伸出援助之手,讓孩子耳濡目染變得善良;遇到問題敢於承擔責任,決不推卸責任,讓孩子學會擔當;培養孩子讀書的興趣,開闊孩子的視野;引導孩子學點特長,增加孩子生活的情趣。這所有的這一切,凝聚了我對孩子的期望與祝福。

我知道,教育孩子是一項龐大而艱鉅的工程,需要我們且行且思。《吃狼奶的羊》讓我更加堅定了自己的信念:既給孩子創造幸福美好的生活,又要給她創設自己面對困難、解決困難的機會,努力讓孩子成為一個善良的人、誠實的人、有趣的人、勇敢有擔當的人。

【篇二:愛的光輝—讀《吃狼奶的羊》有感作文】

今年暑假,在老師推薦閱讀的書裡面,我最喜歡動物小說大王沈石溪寫的《吃狼奶的羊》。一看到書名我就感覺特別好奇,印象中狼是一種凶殘、狡猾、奸詐的動物,最喜歡吃小羊了,怎麼可能讓羊吃自己的奶呢?帶著這個疑問,我迫不及待地打開了這本書。

書中講述了一隻叫烏雲飛的母狼剛成為四隻小狼崽的媽媽,由於遭遇山體滑坡,轉瞬間便失去了可愛的孩子,收養了剛出生不久就失去母親的小山羊。小山羊在狼群中克服種種困難,經歷重重磨難,慢慢成長的故事。

這本書中的一個個故事引人入勝,非常成功地刻畫了一個善良、勇敢堅強的小山羊形象,讓人深深地敬佩。但我感受最深的是母狼對小山羊的愛。母狼收養小山羊後遭到了狼群的強烈反對。在母狼的再三懇求下,狼王不情願地接受了小羊羔和狼群一起生活。但暴風雪不期而至,狼群無法忍受寒冷和飢餓的雙重摺磨,要吃掉小羊羔流火雲。可母狼為了掩護小羊羔順利逃生,想盡計策,最後與狼群進行了殊死搏鬥。小山羊獲救了,但母狼卻被狼群撕成肉片吃掉了……

看到這裡,我淚眼模糊,我被母狼對小羊羔的愛深深地感動了。儘管狼最喜歡吃羊,可是一次無意識的餵奶,讓母狼把小羊羔當成了自己的孩子,並一直守護它。甚至為了一個沒有血緣關係且非同類的小山羊失去了最寶貴的生命。我佩服母狼的母愛,更佩服母狼的勇氣。

我不禁想到了媽媽的愛,翻看媽媽記錄的我的成長日記,從我呱呱墜地到斷奶,將近一年的時間裡,我的吃喝拉撒睡全離不開媽媽無微不至的照料,吃飯前媽媽總是先將我餵飽了她再吃,有時我晚上餓了,媽媽不管多累多困總是第一時間爬起來給我餵奶,等我睡著了,媽媽卻被我折騰得沒有了睡意。在這一年中,媽媽沒有睡過一個囫圇覺。儘管很辛苦,媽媽還利用空閒時間給我寫成長日記,從媽媽圖文並茂的記錄中,我看到了自己一個月一個月地長高,看到自己的第一次翻身、第一次叫爸爸媽媽、第一次爬、第一次坐起來、第一次小手握住了玩具……一篇篇文字,一張張相片,我感受到了媽媽無私的愛。可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我經常惹媽媽生氣,比如寫作業拖拉、彈鋼琴讓媽媽催著,有時還跟媽媽頂嘴,想想真是不應該啊。

這本小說所展現的母愛是偉大的,她可以衝破一切世俗的偏見,甚至可以跨越種族的界限,“鴉知反哺,羊知跪乳”,何況是我們人呢?所以,親愛的媽媽,我一定努力改正自己的缺點,孝敬您,做一個懂事的孩子,永遠生活在您偉大母愛的光輝裡!

《你是我不及的夢》讀後感 篇19

讀後感 ,870字

“孤獨的長跑者”再一次拉回到了撒哈拉,與三毛同樣痴情於撒哈拉的上河溫為我們展現了一種鍥而不捨的堅毅品質。而“戀愛中的女人”一章則又筆鋒轉到了另一幅畫面,讓我感受到雲門舞集的震撼……三毛最終沒能擺脫荷西之死的陰影,陷入了抑鬱症,最終結束了自己的生命。1991年1月4日,三毛終於逃到了沒有人知道的地方,離開了她深愛的世間和人們。

旅行和寫作是三毛選擇的人生,她將一生都奉獻給了她所愛的人們,記得有這樣一句話“三毛就如一個不識人間煙火的精靈,一不小心在人間走了48年,又回到了天堂,去陪伴她所愛的人,她所熱愛的筆。”的確,從荷西的百合花到月牙泉的單純女子,從奈及利亞的叢林到記憶中的關渡,從讀者弟弟永不屈服的勇氣到學生們合力織的百福被……她留下了每一點精彩,每一份感動。

“也許是我太多情,我想知道一朵花為什麼會開,一隻鳥為什麼會飛,一位藝術家為什麼會為了畫筆、文字和舞蹈而甘付終生……我記得撒哈拉的朋友,月牙泉的女子,記得奈及利亞的叢林,記憶中的關渡,清泉的山間小屋……記得塵世間那許多不滅的情緣,那一草一木一沙和許多的歡樂哀愁……”三毛用她的筆叩開了我的心扉,讓我能放下一切,用心靈去傾聽她的故事。

她就是我們心中最浪漫、最真性情、最勇敢瀟灑的—永遠的三毛。三毛,讓我“動了凡心”的人,是我永遠不及的夢。這或許就是我讀完這本書時三毛給我留下的最深的印象,不需要白落梅那般優美的辭藻,不需要曹雪芹那般細膩的刻畫,她用最真摯的情感將自己的故事講給我們聽。《你是我不及的夢》不僅讓我感動,讓我震撼,更多的是以親身經歷教會我堅強、勇敢、執著和探索。她似一株最美的花朵悄悄綻放在心頭,稍一用心,便能感受到她那細膩撲鼻的馨香。

也許曾經的我願去感受林徽因的才思,願去聆聽學習龍應臺對安德烈的教誨,願去感受納蘭容若那“人生若只如初見”的細膩情懷。現在的我很慶幸多了一位心靈上的伴侶—三毛,我願跟著她去看奈及利亞的叢林,去感受單純女子所生活的月牙泉,去做一位真性情的沙漠流浪者……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 篇20

讀後感 ,1550字

在看到這本書的書名的時候,“追風箏的人”,我曾以為這是一本能讓我輕鬆的書,畢竟風箏承載了我童年時太多的快樂和美好回憶,但是在結束閱讀後,我的心情很沉重!它細膩的文字讓我在閱讀時並不只是一個旁觀者,它讓我因為阿米爾的怯懦而憤怒羞愧,它讓我因為哈桑從男孩到男人不變的忠誠而感動。

《追風箏的人》這本書,我無法定義它是悲情還是溫馨。文章主人公哈桑和阿米爾,他們是僕和主,是兄和弟,是低賤和高貴。

在那裡,一個名為喀布林的地方,一群孩子追著斷了線的風箏,在大街小巷裡追逐,哈桑卻早已知道風箏會落在何處,阿米爾問哈桑他知道的原因,哈桑能肯定地回答他就是知道,還反問了阿米爾,“我什麼時候騙過你?”阿米爾輕聲說,“我怎麼知道有沒有騙過我。”哈桑對阿米爾絕對的忠誠,阿米爾給予哈桑的卻只是懷疑。為此哈桑發誓,“為了你,我寧可啃爛泥。”阿米爾卻還是不信,他進一步確定,“你真的會為我啃爛泥?”哈桑堅定的說,“我肯定!”然後又說,“但是你又怎麼能忍心讓我啃爛泥。”不談論他身為僕的忠誠,僅僅是朋友之間,哈桑給予他的還有真誠,這不是因為阿米爾擁有的財富,僅僅因為兩個孩子之間的友誼!

在阿米爾通過贏得鬥風箏比賽得到父親的認可時,哈桑承諾阿米爾一定會追到風箏,“為你,千千萬萬遍!”哈桑總是說著這句話,這句讓多少人感動的忠誠之言啊!哈桑的確是當地追風箏的高手,風箏追到了,但哈桑卻被幾個年齡大些的孩子侮辱,阿米爾躲在暗處親眼目睹了一切,他卻不曾挺身而出保護哈桑。到底是他的怯懦還是他身為主的身份在作祟?或者這只是人性的一部分?故事還在繼續,阿米爾開始被羞愧和痛苦折磨,陷入了對自己自私、怯懦的自責中而不能自拔。為了逃避這樣的情緒,他將莫須有的偷竊罪名強壓在哈桑的身上,讓父親趕走他們,哈桑也毫無怨言地承認了偷竊行為黯然離開。對哈桑的背叛使阿米爾付出了人生中最慘痛的代價,二十六年的沉重的罪惡感、悔恨與痛苦一直折磨著他。這也暴露了人性的虛偽和脆弱。風箏在阿米爾的回憶反覆出現,每次看到飛翔在高空的風箏,都會提醒他的友誼、成功、痛苦和失望以及他當初對哈桑的背叛。

以至於多少年後,阿米爾知道了哈桑與他是同父異母的兄弟,但那時,哈桑早已因為守護喀布林那所阿米爾的房子而死於塔利班殘暴分子的槍下。哈桑離開了,但哈桑的兒子索拉博還在充滿硝煙的喀布林等待他去救贖。

阿米爾小時候因為戰爭不得已與父親逃到了美國,他們在美國開始了新生活。阿米爾從小就愛寫小說,但阿米爾的父親並不支援他,認為這是他懦弱的表現。到了美國他還是沒有放棄他一直追尋的夢想。在經歷戰爭又到異鄉奮鬥的他們把美國當作一個埋葬往事的地方,但阿米爾卻沒埋葬夢想和當年與哈桑相處的點點滴滴。一個下午,阿米爾接到了來自父親生前好友阿辛汗的電話,就是那時他得知了哈桑的身世與索拉博的存在。阿辛汗給他指了條明路:“那兒有再次成為好人的路。”阿米爾戰勝了怯懦,冒著生命的危險,從被塔利班佔領的喀布林救回了哈桑的兒子索拉博。在異國他鄉,阿米爾和哈桑的兒子放風箏,他向索拉博讚揚哈桑,也承認了自己一直逃避的事實—哈桑的勇敢!在與另外一隻風箏相鬥取得勝利後,阿米爾承諾會為索拉博追回風箏,他說著當初哈桑對他的忠誠表白,“為你,千千萬萬遍!”

一個人擁有自己的靈魂和人性,同時它們築成了自己的夢想,夢想引領成長!《追風箏的人》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哈桑夢想著母愛、友誼、自由;阿米爾夢想著父親的認可、自己小說的成功、遺失的美好人性;阿米爾和哈桑的父親夢想著事業、利益……不論你的夢想是否高尚,是否遠大,即使是一次考試0。5分的進步,即使是一份獨立完成的晚飯,更甚是一次成功的登山,請擁緊它們,向著陽光奔去,衝著未來跑去!不用怕,不用退,不後悔,不孤單!因為成長一路,夢想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