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肯傳》讀後感相關作文20篇

《林肯傳》讀後感 篇1

讀後感 ,1238字

讀完了《阿伯拉罕林肯傳》,對林肯的一生的成長經歷有了一定的認識。偉人之所以為偉人有他的不同於凡人之處,但他首先是一個凡人。林肯是以凡人入場,以卑微之身份,從一片洪荒中走來,走過飄泊的年代,走過戰爭的年代,成長為一代傑出的總統,一個偉大的人物,一個走在時代前列的人。

林肯是美國第16任總統,這位總統領導了拯救聯邦和結束奴隸制度的偉大斗爭。馬克思曾這樣評價過他:“他是一位達到了偉大境界而仍然保持自己優良品質的罕有的人物。這位出類拔萃和道德高尚的人竟是那樣謙虛,以致只有在他成為殉道者倒下去之後,全世界才發現他是一位英雄。”他似乎習慣於一次次的失敗和一次次遭人恥笑的經歷,他似乎也從不忘自己應該持續的對莎士比亞的激情和充滿風趣卻又不失風度的幽默笑話,更有他那可以稱之為天生般的演講口才和優美地遣詞造句的手法。當小販,他可以為多收了別人5美分而走上幾十里路去還錢;當律師,他可以無償地無私地為正義的一方服務,無論他做什麼,從不忘職業道德的真理。在政治之路上,他從社會的最底層,直至權力的頂峰。在每一次升級的攀登當中,林肯都不可避免地走上了一條荊棘密佈的道路。似乎,順利與他無緣,失利與他結緣。幸運的是,他最終還是迎來了人生的巔峰,成為了美立堅合眾國的總統。林肯,用他的人性光輝和智慧證明了自己就會是一個國家的偉大總統,一個最受人崇敬的總統。

如果要我總結一下我究竟從這本書中獲得了什麼,我只想說,人格是鍛煉出來的,偉大的胸懷是練就的。生命只有一次,但只要做個真正的人,做對得起歷史對得起國家和人民的事,那麼就不枉此生不虛此行。偉人首先是普通人,因為他做了偉大的事才成其為偉人,而他能夠做成偉大的事,和他自己有關和他所處的時代有關和他所遇到的機遇有關。因為這樣,每個人都有了自己存在的理由。我們無法成為完人,但是我們能夠成為更加完善的人;我們無法都成為偉人,但是我們能夠在歷史的長河中反射一點人類智慧和心靈的光芒。

現代青少年心理極其脆弱,自殺、離家出走等事件時有發生,令人擔憂,人們不禁感嘆:難道祖國的花朵就這麼經不起風雨?當你迷惘時、痛苦時、失意時、—那麼就請你看看《林肯傳》吧。這個偉大的男人忍受過人類所能忍受的最多的創傷和煎熬,他的善良仁慈和正義的心,也未能給他帶來過一天的幸福或者快樂,他的艱苦奮鬥,他的隱忍,他的深深的哀傷,為美國人民帶來了和平和統一,卻也終結了自己的生命。林肯走了,他彷彿也帶走了人間所有的不幸和悲慘的故事,帶走了人間所有無奈和掙扎。

在自信力,堅毅,忠誠,把事情搞定的能力之外,我突然發現我忽略了一件東西,一件和自信力一樣,屬於人間偉大的領袖們的東西,那就是:寬容。林肯從不批評任何人,對於悲慘的生活他也從無怨言,儘管他時刻處於深深的悲哀之中,但他卻總是為別人帶來歡笑。對於林肯那因寬容而生的隱忍,任何悲傷的筆調都難以形容,但我從內心深處崇敬著這種隱忍的偉大。相信當你看過《林肯傳》之後,也會對林肯的寬容產生永生難忘的印象!

林肯傳讀後感 篇2

讀後感 ,777字

微笑著面對世界

有人說:“生活是一面鏡子,你對它笑,它便對你笑;反之,你若對它哭泣抱怨,那麼它對你也只有哭泣抱怨。”當我讀完《林肯傳》後,想想確實如此。

《林肯傳》敘述的是這樣一個人:他21歲生意失敗,22歲參加議員競選失敗,24歲再次競選失敗,26歲心愛的人逝去,28歲精神崩潰……面對這一次次失敗,他沒有抱怨,沒有膽怯,更沒有退縮,而是迎難而上,微笑著面對,終於在一次競選中,年已52歲的他在眾多侯選人中脫穎而出,最後當上了總統,這個人就是亞伯拉罕林肯。

由此看來,面對失敗,逃避不是辦法。因此,我們不妨換個角度,把品嚐失敗看作是吃苦瓜,味道雖苦,卻別有風味和藥效,能吃出健康來。失敗,也有積極的一面。試想,如果沒有那麼多的失敗,如果不把失敗看作是走向成功的必要步驟,如果不能坦然地面對如此多的失敗,那麼林肯可能還是一個平民,亦或是一個普通的總統。是巨大的失敗造就了他巨大的成功。由此看來,難道失敗不是開啟成功之門的金鑰匙嗎?

我們為什麼不微笑著面對世界呢?失敗是促使人奮發的反動力。李時珍從小刻苦學醫,立志要編一部詳實可信的藥書,長大後他更是翻山越嶺,嚐了無數多的藥草,縱然面對很多困難,他也毫不氣餒,而是以失敗為反動力,繼續鑽研下去,終於寫下了流傳千古的鉅著—《本草綱目》。失敗是收穫智慧的源泉。愛因斯坦4歲才會說話,7歲才會認字,老師給他的評語是:“反應遲鈍,不合群,思想不切實際。”他也曾遭到退學的命運。或許正是平庸的資質讓他在生活中註定要遭到更多的失敗,但他在無數失敗中成長,在失敗中糾正錯誤,積累經驗,最後終於走向了成功……無數的事實證明:如果不能微笑著面對失敗,在失敗面前退縮不前,就很難有所作為。

是的,從《林肯傳》中我們不難知道:微笑是一種境界。微笑著面對失敗的人,失去的是自己的煩惱,贏得的則是整個世界!

富蘭克林自傳讀後感 篇3

讀後感 ,1033字

這本書講述了富蘭克林從一位貧困家庭的孩子在經歷種種磨難後成為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通才的成長經歷。它是美國傳記文學的開山之作,而且還使自傳成為一種全新的文學體裁。它是一部影響了幾代美國人、歷經兩百餘年經久不衰的勵志奇書,它包含了人生奮鬥與成功的真知灼見,以及諸種善與美的道德真諦,被公認為是改變了無數人命運的美國精神讀本。

富蘭克林是美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外交家和科學家、實業家。出生在波士頓一個皁燭製造商家庭。他通過自己的努力,利用一切空閒時間刻苦自學,通曉了法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和拉丁語,還大量閱讀了歐洲各國的歷史、哲學、文學著作,對自然科學和政治經濟學也有很深的研究,最終成為他那個時代的佼佼者,並領導美國人民完成了獨立革命,成為和喬治·華盛頓同享盛譽的領袖人物。他是美國最偉大的先驅者和美國民主的締造者之一,是美國獨立運動的領導人,曾參與起草並簽署了《獨立宣言》和《美國憲法》。他不僅是美利堅合眾國的締造者之一,更因其光輝的人性而名垂史冊,受到各路大師的推崇。

他在20多歲的時候,就提出以十三項美德來完善自己的人格修養,使自己在為人處世、待人接物方面臻於完美。分別是:節制、沉默寡言、生活有序、決心、儉樸、勤勉、誠懇、公正、中庸、清潔、平靜、貞潔和謙遜。他一直在盡力地做到這些,儘管他也很難完全滿足要求,但他還是堅持不懈。這一舉動改變了富蘭克林的人生軌跡,使他後來成為世人仰慕的精神楷模,就連世界著名的成功學大師對他也推崇備至,將他列為成功人生的導師。世界各國青年深受其影響,許多人因為這本書而改變了自己的人生。

在那些平淡的語句裡,我明白了人不能被惰性所征服。人的一生是奮鬥的一生,有的人一生過得很偉大,有的人一生過得很瑣碎。如果每天庸庸碌碌,沒有理想,從此停止進步,那未來的一輩子都將是一堆瑣碎。我們要擁有自己偉大的理想,經過不懈努力把每天平凡的日子堆砌成偉大的人生。

俗話說得好,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看書可以提高一個人的智慧。提升我們的品德修養,提升自己的內涵和素質。而不是成為一個繡花枕頭,空有其外表,無真才實學。金玉其外敗絮其中。正如一句話所說: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對待每本書的態度和理解都不同。那些文字樸實無華卻別有一種吸引力,使人沉浸其中無法自拔。每個人對這本書的理解都不同,但我們都被他所深深震撼,明白他為何能名垂青史。

我們都應該用自己的努力去實現人生理想,克服內心的惰性,向偉人致敬!

林徽因傳讀後感 篇4

讀後感 ,1211字

允我預支一段如蓮時光

幾場梅雨,幾卷荷風,江南已是煙雨迷離。院子裡溫潤的青苔在雨中純淨生長。這個季節,許多人都在打聽關於蓮荷的訊息,以及茉莉在黃昏浮動的神祕幽香。不知多少人會記得有個女子,曾經走過人間四月天,又與蓮開的夏季有過相濡以沫的約定。

她叫林徽因,是許多人夢中期待的白蓮。她在雨霧之都倫敦,有過一場空前絕後的愛戀。她愛過三個男子。愛得清醒,也愛得平靜。徐志摩為她徜徉在康橋,深情地等待一場舊夢可以歸來;樑思成與她攜手走過千山萬水,為完成使命相約白頭;金嶽霖為她終身不娶,痴心不悔守候一生。

想起林徽因,總在人間四月,春水煮茗,桃柳抽芽,有一種輕靈和鮮妍的美麗。明淨的眼眸、秀麗的面容、優雅的姿態、斐然的才情,使她眾人公認的美麗女神。有些人的美麗是與生俱來的,有些人則需要蛻變的過程。林徽因屬於前者,彷彿任何時候她帶給人的感覺,永遠都是那麼清新如一,而她的詩,亦如此。

"這是秋天,秋天/風還該是溫軟/太陽仍笑著那微笑/閃著金銀,誇耀/他實在無多了的/最奢侈的早晚!/……/這葉落了的秋天/聽風扯緊了絃索自歌挽/這夜,這夜,這慘的變換!”

1933年的秋天,那個如白蓮般聖潔的女子寫了這首著名的長詩《秋天,這秋天》。多少人被這首詩深深感動,縱是這蕭瑟之季,亦沒有秋風秋雨煞人的悲傷。在林徽因的內心深處,哪怕是懷念一個逝去的故人也是溫軟而柔情的。在她眼裡,秋天是一場華麗的宴席,秋天有驕傲的果實,有走過莊周夢的蝴蝶。然而秋天也是一首輓歌,是一場離合夢幻的交變。對於季節交替,隨意更迭,林徽因始終懷著感恩之心。她不肯做那悲情女子,不願對過往低頭,所以她喜歡懷舊,卻不會沉迷。這樣一個美好的女子,也許我們應該留她更多的祝福。無論她飄至人世間的哪個角落,都希望她可以日日平安,歲歲逢春。

事業上的成就讓更多人對林徽因刮目相看。她不是一個只會風花雪月的嬌柔女子,她深諳民間百態,懂得人情冷暖。這位秀外慧中的民國才女,總是以她非凡的魅力讓人一見傾心—她是許多男子夢中的紅蓮,沒有讓自己活到雞皮鶴髮,更沒有讓自己被流光收拾得七零八落。彷彿在任何時候,她都擁有那份出塵的美,又安然在世俗深處,和我們一起共度流年。於是這個美好的女子被裝幀在人間四月,歲月早已泛黃,而她卻蒼翠依舊。

終於明白,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那些相約同行的人,一起走過雨季,度過年華,但有一天終究在某個渡口分離。紅塵陌上,獨自行走,綠蘿拂過衣襟,白雪打溼諾言。山和水可以兩兩相忘,日與月可以毫無瓜葛。那時,只一個人的浮世清歡,一個人的細水長流。

真正的平靜,不是避開車馬喧囂,而是在心中修籬種菊。儘管如流往事,每一天都濤聲依舊。只要我們消除執念,便可寂靜安然。願每個人在紛呈世相中不會迷失荒徑,可以端坐磐石上,醉倒落花前。

如果可以,請讓我預支一段如蓮的時光,哪怕將來某一天加倍償還。雨季,何時開始,何時停歇,無從知曉。但我知道,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林徽因傳讀後感 篇5

讀後感 ,913字

你曾與蓮開的夏季有過相濡以沫的約定,你曾讓煙雨塵封在書卷的詞章裡,你曾笑看春風,走過了人間的四月天。

世間所有的相遇和回眸都是一種緣分,只是緣深緣淺,任由誰都

無從把握,聚散無由。“她讓徐志摩懷想了一生,讓樑思成寵愛了一生,讓金嶽霖默默地記掛了一生,更讓世間形色男子仰慕了一生。”像林徽因這樣溫柔而又聰慧的女子,自然成了許多人夢中期待的白蓮。

十四歲那年的林徽因已然成了一位娉婷女子,樑思成初見她時,“雙眸清亮有神彩,五官精緻有雕琢之美,左頰有笑靨”。從此他一直立於原地相守,待她停下腳步。

而那場康橋絕戀,讓我在紫陌紅塵之中聽信緣分。那日她隨父親林長民去倫敦讀書,從此誤了她的一生。那個氣度不凡的男子徐志摩為她的綽約風姿深深傾倒,再難相忘。

還有那個為林徽因守候一生、寂寞一生、緘默一生的金嶽霖,即使是在徽因過世後,他還請老友吃飯,說“今天是徽因的生日”,無不讓人潸然淚下。

但那是林徽因,是那個可以用一種優雅平和的姿態端然於紅塵之上的林徽因。她只想在年華初好的時候夢一回,夢一回就好。

她終究是淡然的,她想要的僅僅是一份真實的情感,是可以一起牽手漫步的溫暖,是為她洗手做羹湯的幸福。所以此生註定與徐志摩擦肩。

林徽因與樑思成二人一同漂洋過海,比翼雙飛。他問她“為什麼是我?”她回:“答案很長,我得用一生去回答你,準備好聽我了嗎?”林徽因就像謎一樣美麗,也許因了這句話,讓樑思成細細地守候呵護她一生了。

也許她依戀的是單純簡潔的生活,柴米油鹽醬醋茶,琴棋書畫詩酒花;也許她依戀的是實實在在的樑思成,沒有驚濤駭浪的情感,卻安定美好。

沒關係,生命本就是一場輪迴,來來去去,何曾有過絲毫停歇。人生難得一從容,只願你我隨遇而安。

這世間沒有隻開不落的花,沒有隻起不落的人生。太多的遺憾,卻也由不得你我去放任快樂。

徐志摩的死剜去了她在世間最後一顆真心。那個煮茗需要的薪火,那盞夜歸照明的路燈,已然成為她生命的過客,連同自己,有一天也要將生命交還給歲月。

她依舊安然在世俗深處,和我們一起共度平淡流年。這個女子,被裝幀在人間四月,蒼翠如初。

人間四月豔陽天,人生有情月長圓,也許不必將世間冷暖嚐遍,也可視前世過往如雲煙。

林徽因傳讀後感 篇6

讀後感 ,980字

我說你是人間的四月天,笑聲點亮了四面風,輕靈、在春的光豔中交舞著變換。——林徽因

時光微涼,那一場遠去的往事被春水浸泡,秋風吹拂,早已洗淨鉛華,清絕明淨。小院裡潤溼的青苔上,一柄泛黃的油紙傘,遮住了低過屋簷的光陰。誰還記得,曾有個女子,在這個季節,悠悠走過人間四月天。

她就是林徽因,那個讓徐志摩愛了一輩子,讓樑思成寵了一輩子,讓金嶽霖記掛了一輩子,以及讓世界所有男子期盼一輩子的女子。

那年四月,林家大院的一聲啼哭,讓所有人綻開了笑臉,林徽因誕生。祖父欣喜的看著她,鄭重的為她取名:大姒嗣徽音,則百斯男。從此以後這個詩意的名字被歷史永遠的記住。

林徽因六歲來到北京,進入京師學堂讀書,十二歲全家遷往天津,林徽因獨身一人留在北京讀書。十三歲,林徽因初見樑思成,十五歲,林徽因隨父親來到英國,在康橋見到了徐志摩,十六歲,她毅然回國,與樑思成成為當時的佳人才子。十八歲,她與樑思成在溫哥華完婚,從此開始了浪漫的人生之旅。

她跟隨樑思成,在加拿大讀完課程,兩人又雙雙回到北大任職,同時,她發現了自家對建築狂熱的喜愛。後來,她為雲南大學設計宿舍,再後來,還參與設計了國徽。

她一生經歷了戰火時代的洗禮,病痛的折磨。她在病榻上寫詩,帶著殘弱的身軀四處考察,並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最後,她在同仁醫院安然病逝。

有人說,林徽因一直活在四月天,無論百花盛開,還是秋葉凋零,她始終有著不會老去的容顏。

是的,她經歷了所有女子夢寐以求,但求之不得的一生,她在波濤中安然前行,從山溫水暖的江南到氣勢磅礴的北京,從浪漫柔情的康橋到小橋流水的宋家莊,從溫婉的詩人到堅強的建築學家。

可是,人們只有看到了她光彩的一面,又有誰明白她的苦楚?她在康橋的猶豫不決,傷痛欲絕誰能看得到?她在病榻上臥聽風雨的孤獨寂寞誰能感受到?她拖著病軀奔走于山林之中誰又做得到?

她的光彩,是付出了一生髮出的光,是經營了半生的偶然。

人只有將寂寞坐斷,才可以重拾熱鬧,把悲傷過盡,才可以重見歡顏,把苦澀嚐遍,就會自讓回甘。

當我們回首歷史,並不只是看到一個絕世女子,一個建築學家,而是看到一種精神,一種永不磨滅的精神,熠熠閃光。

時光學會了沉默,因為它懂得,再完美的故事也要散場,但林徽因——我說你是人間的四月天,笑聲點亮了四面風,輕靈、在春的光豔中交舞著變換。

《水滸傳》讀後感 篇7

讀後感 ,652字

暑假裡所有作業完成以後,我迫不及待捧起老媽送給我的《水滸傳》,津津有味的讀了起來。這是一本描寫北宋農民起義的長篇小說,裡面一個個引人入勝的故事,牢牢地吸引住了我的眼球,使我感嘆不已。

小說描寫的是北宋末年,宋江和他的兄弟們奮起反抗黑暗的封建統治,並取得一系列勝利的故事。小說塑造了宋江、吳用、林沖、魯智深、武松等一大批性格鮮明的梁山英雄。這本書很多故事情節我們都耳熟能詳,如:拳打鎮吳西、倒拔垂楊柳、智取生成綱、武松打虎、大鬧清風寨等。

看了《水滸傳》這本書之後,在它的字裡行間,我們總能找到一個“義”字。梁山伯的英雄好漢們,個個深情重義。生活中,當朋友有難時,他們一定會伸出援助之手,為朋友赴湯蹈火,兩面插刀。這是一梁山好漢們的“兄弟之義”。黑暗的封建統治下,民不聊生,梁山伯的英雄好漢們就扯起造反的大旗,為民眾打抱不平、出生入死、向天請命、替天行道,這是梁山好漢的為民的“國家大義”。正是因為秉持著這一腔大義熱血,梁山的英雄好漢們才剷除地痞惡霸,貪官汙史,反抗封建的黑暗統治,誓將“打抱不平、出生入死、向天請命、替天行道”進行到底。當然,後來梁山的招安也多多少少受了這種“大義”的影響。

梁山英雄好漢們的“義”教會我在生活中不僅要對自己的朋友講義氣,朋友有困難的時候一定要主動相助,而且對於社會上的那些不良惡習和和風氣,要勇敢的提出自己的意見,這才是真正的“義”。

所以,我非常喜歡讀《水滸傳》,那些緊張曲折而又富有生活氣息的故事,那些帶有傳奇色彩而又栩栩如生的人物,會永遠停駐在我的心中,永不磨滅!

《皮皮魯傳》讀後感 篇8

讀後感 ,415字

《皮皮魯傳》這本書的作者是鄭淵潔,書的情節和內容對我有很大的吸引力,我只要有時間就看,下課看,閱讀課看,睡前也看。看完這本書這麼多天了,我清晰地記得那些故事:《皮皮魯外傳》、《皮皮魯和童話節》、《紅塔樂園》、《皮皮魯日記》、《名畫風波》、《夢中人》、《幻影號》、《閃電!閃電!》、《Z星球日記》。

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幻影號。我對皮皮魯很崇拜,因為我也有這樣的性格,也是很喜歡冒險的。他講了皮皮魯得到小神馬—幻影號後,在馬路上飛奔,一直被警察抓。可是幻影號太厲害了,警察不但抓不到幻影號,還經常被耍。後來,他和他的同學一起去幹世界大事……

我們應該學習這種冒險、勇於嘗試的精神,並且運用到學習中。比如做數學題的時候,可以嘗試用不同的方法,這樣會使我們的思維更活躍,大腦更聰明。

另外,皮皮魯還有勇敢、調皮、見義勇為的性格,很多方面都值得我們去學習,我也幻想成為像皮皮魯這樣的人,成為正義的化身,在同學們之間傳播正能量。

《岳飛傳》讀後感 篇9

讀後感 ,907字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所以我們要經常讀書。我最喜歡的一本書是《岳飛傳》。這個故事令我讀了就有愛不釋手的感覺,這個故事也是在告訴我們“愛國高於一切”的道理。本篇故事以主人公岳飛來說明熱愛祖國的道理。讀後讓我印象最深,忘不了那位精忠報國的岳飛,也忘不了那奸詐貪婪的奸臣秦檜。

岳飛小的時候,就天資聰穎,文武雙全,可是他的家裡遭到了洪水,家破人亡,他和媽媽一起到了一個人的家裡,從小一起和幾位富孩子一起學習知識,練習武術,他們的師傅周侗把自己所有的武功傳授給了岳飛等人,岳飛的武功在其他三位少年之上,於是,周侗便十分欣賞岳飛的才能。便叫岳飛參加選拔為報效國家的人才。主考官被小樑王的三錠銀子迷住了,便打算讓小樑王勝利。從這裡可以看出主考官是多麼的貪婪。最後,小樑王不但沒有勝利,反而讓岳飛贏得了勝利,這也給了貪官一個狠狠地教訓。

岳飛和兄弟們被選上以後,皇帝便讓岳飛當一個小官,等立了功便把他升官。當時的女真族反動起義,在他們的地方建立了一個小國—大金國。從那時候起,岳飛便成立了抗金兵的偉大英雄。

在青龍山帶領幾百官兵設下埋伏,擊退了金兵的十萬大兵,這是一件多麼了不起的事情。皇帝便升了岳飛的官,更加信任岳飛,而岳飛也不驕傲自大,多次立下戰功。後來,金國皇帝的四兒子金兀朮以萬夫不當之勇殺到了長安城,金兀朮的軍師哈迷蚩差點被岳飛活捉,金兀朮率領金兵多次被戰敗。

岳飛也是一個治軍嚴謹的人。一次岳飛在牛頭山保駕,他的大兒子岳雲,看到城牆上掛著免戰牌,便一下把免戰牌打碎了,岳飛十分生氣,便下令把岳雲殺掉。從這裡可以看出岳飛是多麼的治軍嚴謹,對兒子也一視同仁。從此,金國便傳開了一句名言“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由此可見,岳飛帶領的軍隊是多麼英勇,有著萬夫不當之勇。後來岳飛被秦檜設了個莫須有的罪名殘忍的殺害了,令人惋惜。

岳飛還說:“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這是岳飛真實的寫照。

在我們中國像岳飛一樣的英雄,有邱少雲和王小二。他們的愛國精神永遠留在人世間!我非常敬佩岳飛,我要學習岳飛的精神,在學習中堅持不懈,刻苦學習,在學習的基礎上也要懷有愛國的心,將來長大成為一個成功人士。

水泊幾許英雄志,梁山曾憶好漢歌——《水滸傳》讀後感 篇10

讀後感 ,545字

魯智深拳打鎮關西、梁山泊好漢劫法場、朱仝義釋宋江……此番種種,皆為義也。更有宋江於國之義,親遞毒酒與李逵;李逵亦有義,毫不眨眼服下。只一《水滸》,全繫於義。

第三眼著眼於社會風氣與民主。

琵琶鐵板,高唱大江東去;尋常巷陌,追效金戈鐵馬。本以華夏族人總溫婉和順、文質彬彬、老實如黃牛,忽聞《水滸》方知,咱華夏男兒也有眾多英雄好漢,提槍舞棍樣樣在行,更有綠林好漢如雲,英雄如雨,實是志與日月齊明,意共天塹長流。風氣不再是忍氣吞聲,而是敢作敢為、敢作敢當。

皇權社會,常是隻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百姓常是被百般壓榨奴役,大氣也不敢喘一聲。水滸中更是宋朝,重文抑武,百姓也多是文弱秀才,只知百般求得君主賞識。水泊漢子,多蔑視官府,從不買賬。這一百單八好漢一出,即有民主先聲之意,梁啟超曾這樣評價本書:“《水滸》一書,為中國小說中錚錚者,道武俠之模範,使社會受其餘賜,實施耐庵之功也。”

誠然殺人放火、擾亂法度的行為是略有矯枉過正之意,但是仍有其進步意義。它使悶聲勞作的清朝百姓得以知道還可有這一種活法。

對水滸也只是粗讀,細節也未曾細細體會。但也有好處,便是全域性觀強。文尾,略寫幾字以記心得

舉薄酒而寄狂,吟短句而感慨。鵬飛樑山泊,冰心鐵骨伴取山間磐石;雲凌蓼兒窪,青山綠水留的風中豪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