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父親的札記讀後感相關作文20篇

一位父親的札記讀後感 篇1

讀後感 ,670字

所謂魔鬼的傷痕,其實是天使的指紋。(題記)

妞妞,一個只在這人世間活了562天便夭折的小女孩。

她的母親,在懷孕5個月時感冒,醫生執意要照大量的X光。妞妞出生後,左眼瞳孔與別的孩子不同,最終被確診為惡性眼底腫瘤。雖然她父母給了她以最細心的照顧,可最終還是沒能挽回妞妞的生命。作者非常真實地記錄了他在那段日子裡的感受,從妞妞出生的喜悅,到得知妞妞患有惡性眼底腫瘤的絕望,再到決心為她傾其所有的樂觀,到妞妞離世的悲傷。雖然我們看到的只是書面上的文字,但在這字裡行間裡,無不瀰漫著父愛母愛的氣息。

看完整本書,我感覺自己成長了許多,也思考了許多,對人生,對死亡的思考。相較於妞妞來說,我們是幸運的,我們有著健全的身體,健康的生命,我們享受到了她沒有享受過的美好生活,也沒有體驗過她被病痛折磨,一步步被死神帶走的痛苦經歷。

而妞妞,剛剛來到這個世界上,還沒來得及享受這美麗人間帶給她的新奇,就已經失去了尋找光明的眼睛。她不懂得生的快樂,死的悲傷,更不懂得生命的意義,於是面對病魔纏身,仍舊天真無邪地笑。但是換一個角度去想,也許這對於她自己來說,不是一件壞事。畢竟她還只有一歲半,還沒有洞察生命的能力,不知道自己將要消失在這人世間,也不會悲傷。在她的生命裡,悲傷,沒有立足之地,快樂開心充滿了她的一生。天使般降臨,最終又飛回了神聖的天堂。來時是一張白紙,到這大染缸裡來,沒有被任何顏色沾染玷汙過,又神聖地走了。

妞妞帶給我們最大的啟示就是對生命的珍惜。上天無法疼愛所有的善良,也無法懲罰所有的傷害,也許只有善待生命,珍惜生命,才是人生價值的最好體現!

一個父親的札記讀後感 篇2

讀後感 ,607字

認真地看完這本書,我的內心有很多感慨,我的年齡不算太大也不算太小,或許有很多人世間的道理還無法理解,但這本書深深的戳中了我的內心。

對於健康成長到15歲的我,妞妞相對來說是非常不幸的,一出生就患有絕症,只活到了一歲半。這本書以一個父親的角度,講述了作者從成為一名父親的喜悅,到失去女兒的痛苦與悲傷。沒有那種呼天搶地的大喜大悲,它就是像是拉家常式地娓娓道來,不過於煽情的渲染,不過於誇張的溢美,它用自己直擊心靈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對生命的追問,對死亡的思考。這不僅是一本不幸的父親悼念他早夭愛女的書,更是一本頌揚生命,緬懷和反省生命的一本書籍。

迎來了一個小生命,卻沒有能夠好好的守護她。失去了女兒,再是失去了妻子,失去了以往的那個家庭,更是失去了以往的日子。周國平用他的言語道出了生活的殘酷,但是在他的筆下,妞妞不僅是他的心肝寶貝兒,更是他所欽佩和敬畏的生命。但是他所賦予期盼的生命,卻被殘酷的現實奪去了。人們為妞妞而感到痛苦,但是換個角度來想,孩子不明白什麼是死亡,什麼是痛苦,這不是更好嗎!單純而快樂的享受這個世界,哪怕時間並不長久,那種感受卻依然溫暖在心。對於妞妞父親所做出的那個決定,我是贊同的。做手術或許能夠延長妞妞的生命,但卻不能給予她光明的世界,不能給予她生命中最美好的時光。這是很悲傷的。

生命其實並不脆弱,脆弱的,其實只是我們的心靈,享受這個世界,以樂觀的狀態,去面對世界,你會比想象中的,更快樂!

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讀後感 篇3

讀後感 ,730字

曾經有幸拜讀過周國平先生的很多篇散文,大多數都是與哲學思考有關,比較偏向於理性的思考。給我的感覺就是彷彿看見了一個充滿智慧的思想者。

但是,今天看完這本書後,周國平先生在我心中的形象有了一個巨大的重新整理。因為在這本書裡不僅是一個思想者,更是一個偉大的父親。

人生是一個過程,結果對於每一個人都是一樣的,因為有死亡的背景,所以生命才應該得到認真的尊重。

妞妞,多麼可愛的一個小生命,宛若從天國降臨下來的天使。天真,率真,一塵不染。但是,就是這麼一個才剛剛萌芽的生命,卻被死亡畫上了詭異的詛咒,落入了無邊黑暗的陷阱。

“寧可做平庸的父親,不做傑出的哲學家。”妞妞的生父周國平願意放棄其他人所遙不可及的身份來換取一次當父親的權利。盡心竭力的照顧,一絲不苟的關心,直到妞妞閉上雙眼的最後一刻。一個父親眼睜睜地看著自己心愛的女兒一步一步的漸行漸遠,這需要多磨大的勇氣和愛呀!

一個人只有真正領略了平常苦難中的絕望,才會明白,一切美化苦難的言辭是多麼浮誇,一切炫耀苦難的姿態是多麼做作。

從一開始的激動盼望,到新兒出生時的喜悅,照顧時的辛苦而幸福,再到得知噩耗時的絕望,手術前的猶豫徘徊,和女兒離世前的深痛訣別。一幅幅揪心的畫面一次次敲擊著我們軀殼之內的靈魂。生命如此美好卻又是如此脆弱。

讀完這篇文章,熱淚盈眶,雖然年齡小,不可能有感同身受的體會,但是,這熠熠生輝的人性卻是能產生共鳴。世間是一片苦海,每個人都是一片孤島。只有愛,才是這孤島之間唯一的聯絡吧。

最後再把這篇文章的最後一段送給大家,希望大家能為之共勉。

“人生不可挽回的事情太多。既然活著。還得朝前走。經歷過巨大苦難的人有權利證明,創造幸福與承受苦難是同一種能力。沒有被苦難壓倒,這不是恥辱,而是光榮。”

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讀後感 篇4

讀後感 ,615字

起初,是被這個書名給吸引了,札記意為讀書時摘記的要點以及所寫的心得。我的心中不由地產生一個疑問,不是我們讀他的書嗎?所以不應該是我們寫札記嗎?於是我帶著這個疑問翻開了書本。

妞妞是一個可愛、惹人疼愛的孩子,她一出生就得了視網膜母細胞瘤,這種病在嬰兒中的發病率僅僅只有一萬二千分之一,就這種不足萬分之一概率的病讓她的一生蒙上了一層厚厚的陰影。從那以後,他的父母也在為她動手術還是不動手術之間徘徊。

剛發現這個病的時候,也是動手術的最佳時機,但她的父母看了很多殘疾人在社會上難以生活的報道,以及醫生建議不動手術,所以他們錯過了最佳的時機。之後,他們發現妞妞可能是具有音樂天賦,剛想用動手術的方式來挽救她的性命時,卻已經晚了。

眾所周知,癌是死亡的象徵,而且患了癌症的人要承受著巨大的痛苦,但妞妞很堅強。疼痛能忍的時候,她就會忍著,一個人坐在床上默默地承受著。實在忍不住時,她才會哭出來並喊著:“磕著了!磕著了!”她對音樂特別的喜愛,對文字特別的敏感,每次聽音樂時都能準確地預報下一首,每次父母說出一個全新的片語,她都能記住。

看完整本書,我終於理解了題目,也許周國平先生是將妞妞看作了一本書,而他從妞妞中懂得了太多太多,所以才會取名為“一個父親的札記”。

我覺得無論我們處在怎樣的困境中,都應該像妞妞那樣堅強,能忍就忍,忍不住也只是小聲哼幾句。在面臨選擇時,應該儘快做出適宜的選擇,而不是之後來後悔。

妞妞,再見!願你在天堂過得愉快!

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讀後感 篇5

讀後感 ,717字

在這冬天,我翻開了這本從未謀面的書。它是由中國著名理學家周國平所寫,他在書中以自己的女兒妞妞為主人公,寫出了這本感動世人的著作。此書講述了他的女兒因母體的原因,患上了先天性的眼部腫瘤,她的父母忍痛放棄了手術治療,選擇了讓女兒在光明中度過人生的短短18個多月,而周國平就記錄下了這522個日日夜夜妞妞的成長,直至她離開人世的一刻。

有人評價這本書是一本小說,此書卻沒有一絲虛構,有人說這是周國平對對生命理學方面的思考,可這本書僅僅只是描述一個小女孩從出生到死亡的點滴。沒有人能夠琢磨出這本書的題材,但每個人都應知道這本書的用意和作者的感情。

妞妞是可悲的,卻也是幸運的。可悲的是她在同齡人還在享受溫暖時,卻遭受著眼瘤病痛的折磨,也比任何人都更早的面對死亡。可幸運的是,她有一對慈愛的父母,他們不會拋棄她,他們教會她儘早的認識世界上的事物,可對於隨著年齡增長也逐漸長大的腫瘤,妞妞也只是揉揉眼睛,繼續用最透徹,最清晰的雙眼認識這個陌生的世界。

在看完這本書後,我的心情十分沉重,緩緩合上這本書,掂在手中,彷彿感受到了一份沉甸甸的重量,這本記錄了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的522天,讓我讀懂了許多。也許許多人會對妞妞感到惋惜,可從另一個方面來思考,這何嘗不是妞妞的幸運呢?妞妞還不到兩歲,還沒有洞察世界的能力,她不明白大人們的難過,不明白成年人的悲傷,在她的認識中,只有快樂,可能周國平當時的選擇是正確的,與其讓妞妞在黑暗和悲傷中度過漫長的一生,不如在這短暫的生命中享受無憂無慮的時光,這或許對於一個一歲多的兒童來說,可能這是一個更加好的選擇。

周國平在書中寫到“我愛我的女兒勝於愛一切哲學”這是一個父親內心的想法,它體現了這個世界上最無私的愛。

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讀後感 篇6

讀後感 ,728字

拖老師佈置的作業,我不得不去看那些令我不耐煩又人生哲理一大堆的名著書籍。最開始我看的是《成長的歲月》。但我卻對這本書籍並無感,更寫不出讀後感。我原想編一下內心的感受,可當我翻開作業清單,我被一本書名給吸引住了眼線。《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我承認著本書名很普通,一看就只是一位父親對濃濃的女兒的父愛。可我就是被這樣普通而又一目瞭然的書籍吸引了,我當即在手機中搜索這本書,我甚至都未看簡介,我現在也不明白我當時是還抱著一種怎樣的心情去閱讀的。

開頭講述一位普通父親對女兒降生的喜悅,及寵愛,我當時看到這位父親對女兒的外貌描寫遍知道了(你的小臉白白淨淨的,透著一股靈氣。有時候,片刻之間,你的臉上會閃過千百種表情;微笑,冷笑,橫眉蔑視,皺眉厭煩,眼睛彎成月牙形的嬌媚……)。但厄運卻降臨於妞妞的眼睛……當時看到這時,只覺這孩子的命運太可憐,竟活不了幾年。可當我看到那位父親的反應我卻明白,最痛苦,最不甘的不是妞妞啊,而是生她,期盼她降生的父母啊。在不久前還高興女兒的降生,還訴說著將來對女兒的期盼與寵愛。可這卻被那位醫生手中的病例單的字眼中,給活生生的擊碎了。我無法說什麼,也感受不到那樣極致的痛苦。我只知道一個溫馨而又幸福的家庭破碎了,一個才出生不久的嬰兒被判了死刑。

這本書中,作者有許多對世間,對事物的探討,但你會發現,那些探討都是作者或多或少的從女兒妞妞身上得到的。在札記之二中的《命運之感》,就是作者從妞妞出生變身患絕症的慘劇而引發對命運的感嘆。可以說,是妞妞短暫的一生帶給他對人生的更深一層理解。

這本書沒有華麗的語言,沒有充實的內容,但我卻讀到一位父親在陪伴女兒短暫生命過程中那一絲絲感嘆與痛惜,或許,到最後還有釋然。還有對生命的珍惜。

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讀後感 篇7

讀後感 ,942字

生命是一個過程,結果都是一樣的---對任何人都是。如果以死士為背景,這個過程豈不是太可笑了嗎?

夭折的嬰兒,到底是一無所失,還是失去了他本漫長的一生?壽終正寢的老人,究竟是失去了他曾漫長的一生還是一無所失?都不是,無論什麼年齡的死都是無法計算和比較的,因為略去過程,開頭和結尾都是相同的。不過是先生然後是死,老人看過了一生的繁華和落寞,嬰兒在不會留戀的年華離開,一定程度上,這段生命是一樣的。

《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這本書講的是一個雙眼多發性視網膜母細胞瘤的小女孩,她生命的長度僅有562天,她從生到死的過程中,只有一次生日,也只有一次飄零。多想給這個小女孩抱怨命運的不公,但這就是上天的安排。命運,就是如此神祕、荒謬,而又不可輕視,如果有人問:妞妞幸福嗎?

不幸福,這是我首先想到的,但我同時也會猶豫,因為世上一切都是相對而言的。妞妞又是幸福的,她有一個深深愛著她的父親,她實在不知留戀生命的年歲離開的,這或許又是上帝給她的恩賜。人生沒有絕對的幸與不幸,上帝只是給了你生命這個整體,生命的起始終結一樣不能少。你又有什麼理由去抱怨呢?如果堅持絕對的看待一個事物,是不是很愚蠢呢?

解成是雞尾酒中的物質,它們可以被稀釋到生活這杯生命連同他的快樂和痛苦都是虛幻的——這個觀念對快樂是一種打擊,對痛苦未嘗不是一個安慰。所以說,妞妞不是可以用幸與不幸來衡量的生命,她只是在這個世界上的一個過客——其實我們哪個人又不是呢?。她走馬觀花的看完這個世界,沒有留戀更不存在遺憾。一定程度上快樂和痛苦可以理淡酒,也可以直接被放進濃濃的酒精。生命、快樂和痛苦始終都在不同的比例間來回的徘徊著。

周國平——一個父親,他把對女兒的愛寫入書中。他說:對於我來說,這不是一本書,而是一座墳。我壘築它是為了離開她,從那裡出發走向新的生活。一個父親的愛是如山般沉重的,周先生卻用土又把這沉重的山給掩埋了。

人生,哪怕是走一個過程,也該走圓滿。惜時、惜愛、惜一切,因為當你失去時,就真的失去了。佛說看破紅塵,但也該陷入生命;我說快樂生活,但也該珍惜一切。

莫讓過程成為遺憾,當身邊的東西開始慢慢離開時,是否還能慢慢品味它曾經帶給你的一切呢?

一位母親的寬容讀後感 篇8

讀後感 ,900字

兩個少年犯出於好奇,點燃了一片叢林,想要看看消防警察撲火時是怎麼驚慌的。意想不到的是,一位年輕的消防警察在滅火中竟被大火燒死了。而警察的母親卻下了一個讓人無法理解的決定——寬恕了這兩個少年犯。這是一個多麼艱難而崇高的選擇啊!

母親的選擇之所以艱難,是因為母親年輕喪夫,好不容易才含辛茹苦地把孩子撫養大。孩子當上了警察,有了一份工作,母親多麼欣慰!可剛上崗第一週,兒子就被兩個孩子的惡作劇奪取了生命。多麼殘酷的打擊!大火奪去的不僅僅是母親的兒子,而是母親的全部世界!

母親的選擇之所以崇高,是因為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面對不可饒恕的兩個少年犯,受害最深的母親完全有資格要求抓住並嚴懲他們。但是她並沒有這麼做,而是以自己失子的剜心之痛設身處地為兩個少年犯的母親著想,她不希望看到另外兩個家庭再破碎,永遠處於痛失兒子的陰影中。因此當記者把鏡頭對向母親時,在場的人都認為母親會訴說心中的悲涼與憤怒,誰知,她卻說出了寬恕少年犯的話,還讓他們早點回家,免得家中的母親掛念。這是多麼博大的胸懷,閃耀著仁愛的光芒!可以想象,如果母親選擇嚴懲,那麼兩個少年犯就會自殺,又會有兩個家庭陷入極度悲傷之中。

母親以她的博愛感化了兩個少年犯,他們認這位母親為心靈上的母親,母親也因此得到了全社會的讚頌和尊敬。這使我想起了“六尺巷”的故事。清朝的大學士張英家有三尺地沒有圍在圍牆內,隔壁的鄰居重建房子時想將三尺地佔為己有。張英的家屬不樂意了,寫信給張英。誰知張英的回信這樣寫:“千里來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鄰居被張英的大度和寬容感動了,也主動退進三尺。這著名的“六尺巷”的故事也就成了千古佳話。

然而我們的生活中,往往有同學因為一件小事而斤斤計較,甚至吵得不可開交。比如掃地自己掃得多一些啦,別人不小心踩到自己了,都要吵一吵。這些人與文中的這位母親相比,是多麼渺小啊!

生活中需要寬容,俗話說“退一步海闊天空”,只有大家都學會寬容,多一份寬容,我們的社會才會和諧美好。

讀《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有感 篇9

讀後感 ,2072字

坐在窗前,合上書,感受到陽光照在臉上那暖暖的感覺,我想起了你,妞妞。

妞妞,你一定不知道你的爸爸媽媽在得知有了你這個小生命時的激動與欣喜,你還未出世,他們就已經習慣和你天天對話,小DADA,你媽媽在你還沒出生時是這樣叫你的。名字只是一種稱呼,但若是從愛自己的人口中說出來,那種幸福一直可以蔓延到你的心底。

似乎聽到了你的第一聲啼哭,妞妞,又嫩又亮,“一點沒有悲傷的含義”。是啊,沒有悲傷,那該是多麼快樂的一件事,被這個世界浸漬久了,還有多少人記得快樂的滋味。也許你真的是天使,真的具有化解悲傷的力量。你在哪兒,哪兒就有歡笑。倘若沒有你,這個世界是多麼沉寂。

還記得你剛出生的那段時光嗎,妞妞?那可能是你生命中最幸福的時光,沒有病痛的折磨,沒有黑暗的壓迫,你可以自由自在地看天,看地,看世界,還有最愛你的父母。那時的你記清他們的樣子了嗎?妞妞,沒有誰能預料到將來,此時你的爸爸媽媽,正體會著初為人母人父的幸福和充實,一大家子都圍著你轉,你的一小點動靜都牽動著他們的心。當一切都沉浸在溫馨中時,誰都不知,病魔把手伸向了你……

你媽媽一個無心的發現卻帶領你們這令人羨慕的一家走向了一個無盡恐懼的深淵。眼底惡性腫瘤,那是種什麼感覺,就好像是你正為你買了高層新房而歡喜雀躍的時候,卻不小心失足掉了下去。你的父母的內心世界已經崩塌,因為他們都認清了一個事實——你活不長了。理智與情感的衝突與對峙,不知讓他們度過了多少個不眠之夜。妞妞,你看,世界多麼假,他多會開玩笑,而你,依舊在爸爸的懷抱中甜甜睡去,夢中傳來你清脆的笑聲……

妞妞,不得不承認,你的爸爸和媽媽真的真的很愛你,刻骨銘心的愛,愛到骨子裡去了。他們承受著巨大的哀痛和絕望,在你面前逗你笑,在你背後卻偷偷掉淚。當父母看著自己的心肝寶貝一天天被病痛折磨著,過著倒計時般的日子,他們的心在滴血啊,那種想把痛苦轉移到自己身上而無能為力的悲痛可想而知。

命運從來不在我們的掌握之內,人只能在這種無力感中放任自流,並且為自己的渺小卑微和縹緲無形而深深自憐

但你不知道,純潔幼小的你不知什麼是病,更不知自己離死亡的距離越來越近。你還是那個調皮可愛的妞妞,你總是拿爸爸的眼鏡,你總是欺負珍兒,還那麼小,你就練就了一張伶牙利嘴,伴著的,還有你的歡笑聲,毫無雜質的,天使般的笑。

隨著你一天天的長大,你從你的自說自話漸漸成長到可以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意思。“爸爸”“媽媽”——這是你最先學會講的兩個稱呼。雖簡單,但他們的分量在你心中卻和自己的生命一樣重要。我幾乎可以想象從你嘴裡吐出的這兩個稱呼是多麼甜美,你邊叫還拍著小手,咧著嘴笑,而你的爸媽那時肯定激動的要跳起來,多麼幸福的定格啊。你叫的那麼起勁,傾盡全力似的,彷彿在宣示著他們是你的,誰也搶不走,我想你的爸爸媽媽再喊你妞妞時,一定也在宣示著他們的所有權,誰也不能把你奪走。可是在疾病面前,任是再強大的人類也束手無策。一聲聲的“爸爸”“媽媽”帶給他們的,是興奮和喜悅,有誰能說不是痛苦和折磨,多麼可愛的骨肉,終將離他們遠去。

現實幹澀地叫人流淚。

妞妞,在你爸爸的書中,你儼然成了一個小音樂家。你一個勁的說“聽音樂”,不厭其煩地一遍一遍的聽著同一個調子。音樂是心靈的旋律。你擁有那獨特的音樂天賦,對音樂這個朋友的依賴,更可以說是一種心靈的寄託。即便在病入膏肓之際,你依然不忘“聽音樂”,在昏睡中依然可以準確的說“音樂沒了”。你就像是音樂的天使,不是一首插曲,卻深深改變了愛你的人的生命旋律。

幼小的你不會喊痛,只會學著媽媽的話說“磕著了”、“癢”、“妞妞癢死了”,睜著眼睛已經不能看到亮亮了,令我痛徹心肺。特別是看到書中這一幕的時候,我蘊含著的淚終於不自主地流了下來:

“有時候,她輕輕喊一聲‘爸爸’,我也輕聲應答,然後又是寂靜。輕微的一呼一應,宛若耳語和遊絲,在茫茫宇宙間無人聽見,不留痕跡,卻愈發使我感到了訣別的分量。

可是我又聽見了妞妞的輕聲呼喚:‘爸爸。’

我俯下身,她伸手抓摸我的臉和嘴脣,把小手伸進我的嘴裡。

‘爸爸心疼。’她說,聲音很小,但我一字字聽得分明。我流著淚舔吻她的小手,那隻沾滿我的淚水和唾沫的溫柔的小手。”

懂事的可人兒,妞妞,還那麼小,你已經學會如何去愛人,雖然只是簡單的表達,但是我卻不得不為這種父女間的真情對話所打動。一句句的“爸爸疼妞妞哭”,起初還不明白你的意思,後來才知道,你說的是倒裝句——“妞妞哭,爸爸疼”。

再一次潸然淚下。

離你離開時隔九年了,雖知這麼做已經沒用,可我還想把我最真摯的祝福送給你,妞妞,“死是不存在的”不是嗎?

抬頭看天,藍藍的,白雲相間,多美啊。現在的你一定是那朵最美的雲朵。看著它,我笑了,遠處彷彿聽見銀鈴般悅耳的歡笑,夾雜著幼稚的娃娃聲——燈燈亮了,燈燈滅了。

看見你的身影,忽隱忽現,在陽光下變得透明,亮亮也在呢,小小的眼睛又圓又亮,像是亙古的明亮,永遠都不會黯淡下來。

想你了,妞妞。

好想好想你……

父親的老師讀後感 篇10

讀後感 ,673字

父親的老師是溫琴佐克羅塞蒂先生,他已經八十四歲了。辛勤耕耘教書的他,共教了六十多年。但最後因為手抖得厲害而不得不離開學校。他愛學生以至於珍藏了每一位他教過學生的一份作業,作為紀念。父親則因老師一個飽含保護、寬容、疼愛的手勢而對老師終生難忘,所以要帶“我”一同去看望老師。

父親的老師用一生熱愛他的工作,熱愛他所有的學生;而父親也因為一個細節對老師永生難忘,讓父親倍加尊敬老師。

這個故事選自《愛的教育》,文章真實感人。我在讀故事時彷彿自己就是小主人公恩里科,跟隨父親拜訪年邁的老師,被父親和老師之間的深情所感動,每看一次都讓我熱淚盈眶。

書中,因為一個手勢讓恩里科的父親對老師永生難忘。對此,我感同身受。老師,您可曾知道,時至今日,讓我難忘的不是您精彩的授課,也不是您在我作文字上留下的行行評語,而是當我不經意犯錯時,您春風化雨般的愛滋潤著我。

記得,剛升入三年級第一次拍集體照,我忘記了穿統一服裝。我怎麼竟忘了這麼重要的事呢?照片是要刊登在學校月報上,全班就我一個人服裝特殊,多影響班集體呀!因此,整個上午老師的講課我沒有聽進去。中午,我懷著忐忑的心情向呂老師道歉。本以為老師會狠狠地批評我,卻沒想到老師平和地說:“沒關係。看,我也穿藍色,你和我站在一起吧!”我長舒一口氣,提到嗓子眼的心終於放下!

您可能早已忘記這件事,但卻因為觸動我內心而讓我難以忘懷。我想這就是我到目前為止最難忘的一幕。

我想引用書中的一句話作為這篇文章的結尾,“除了‘父母’,‘老師’是一個人和另一個人之間可能有的最無私、最美好的稱呼了。”老師,我們愛您!

成長是一種美麗的疼痛讀後感 篇11

讀後感 ,1126字

那些絢麗時光

成長—是我們每個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為成長我們退去了稚嫩;因為成長我們的思想逐漸變得成熟;因為成長我們為生活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經驗……然而,成長的時光並非是純粹快樂的,快樂與苦澀似乎總是形影不離,也正是因為有愛、有恨、有歡笑、有淚水,那些成長的時光才變得無為俱全,旖旎多姿。

我們這個花季的年齡,正值成長過程中最耀眼的一段。我和許多同齡人一樣也許多多少少是覺得自己長大了許多,但從未仔細地考慮更多。似乎我們總是把成長看作自然,看作習慣,依舊活在屬於自己的那個小小的世界裡,做著彩虹似的夢,追逐著年輕的夢想。如果要說我對成長開始有了新的認識,那完全歸結於劉墉的著作《成長是一種美麗的疼痛》給我帶來的啟示。

“每個比賽都是比技巧、比耐力、比運氣也比體力的。從跌倒的地方站起來。”我們的生活常常充滿著競爭,我們每個人都想在競爭中佔據不敗之地。然而很多時候的很多事情使我們常常受挫。劉墉這樣寫道:“充滿競爭的世界,已經推在你的面前,我們只能給你祝福,卻已跟不上你的腳步了。”這是一個父親對女兒的忠告。我的父母也對我說過許多類似的話。我知道這是所有父母的心聲,因為我們在迎接著挑戰,我們需要奮鬥,父母只能默默地為我們祈禱,我們自己地成長沒有誰可以代替。是地,失敗並不可怕,能夠從哪跌倒就從哪爬起來地人永遠都是強者。

“問問你自己:要別人認真、尊重我,最好的方法,是我先以身作則,表現得一絲不苟。”我們找個年齡有我們的驕傲和自尊,也有我們的倔強和叛逆。我們渴望得到別人的尊重,同時我們有時會表現得傲視一切。在紛繁複雜的世界中,我們常常會遭受到別人的不理解,或是會受到很大的委屈。很多時候我們會選擇抱怨宣洩自己的不滿。現在,我明白了,一個人只有先尊重自己,自己先特別認真,才能贏得他人的尊重。

“再試一次就成功:有一天,每個人都說你沒希望的時候,不要氣餒,再試一次!”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常常會受到打擊,這種打擊也許來自於自己對失敗的厭惡和恐懼,也許來自於別人的惡意批評和嘲笑。當我們第一次遭遇失敗時我們仍會信心十足的去嘗試下一次,第二次,第三次遇到失敗我們也許依舊堅持,但若是幾十次之後,我們的信心開始動搖,上百次失敗之後,我們會選擇放棄。也許我們就差這最後一次嘗試,正如劉墉所說:“再試一次,很可能,你這一次,就成功了。”

《成長是一種美麗的疼痛》是劉墉為他女兒創作的一本書。裡面的每一個故事都對成長有不同的詮釋。我記得畢淑敏在《我的四季》噌這樣寫過:“只要我愛你,恨過、歡笑過、哭泣過、徹悟過……那麼晴天將多於勞作……”我們成長的歲月是一段絢麗多彩的時光,哪怕這段時光有些疼痛與苦澀卻依舊美麗讓人青春,因為成長是一種美麗的疼痛……

一隻獵雕的遭遇讀後感 篇12

讀後感 ,888字

堅持讓你走向成功

《一隻獵雕的遭遇》是著名動物小說家沈石溪寫的,主要講了一隻獵雕巴薩查被主人先後賣到誘雕和配雕的人手上,巴薩查企圖逃跑,在晚上練了上百次的逃跑計劃,本以為是完美無缺的,但是不小心被抓了回來,並把它的雙翅剪了,巴薩查並沒放棄,終於逃了出去,為了讓翅膀重新長出來,它忍辱負重,在翅膀沒長全時與狼搏殺,在緊要關頭它重返藍天,在雪山遇到了主人正被狼包圍,它並把主人救了出來,他們去雪山打獵遇上了暴風雪,巴薩查用自己的血補充了主人的能量。

這隻獵雕巴薩查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它的堅持不懈,不怕困難,捨己為人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我覺得巴薩查是一隻有責任心的雕,因為它不負別人的重望,把那隻雕的孩子培養成了三隻健壯的雕,但被那三隻雕給逐出了家門,巴薩查想去報仇,它夜晚時去報仇,但它看見那三隻雕時,心軟了,這畢竟是它一手培養成的,它最終還是走了,巴薩查也是一隻不出賣同伴的雕,自從它被賣到誘雕那裡時,它死活不動,即使誘雕人不給它吃,不給它喝,它都不幫他。

讀了這本書,我就想起了我自己。有一次我要學騎自行車,媽媽於是就幫我買了一輛,我和我朋友一直在學,一直學到晚上,我的朋友已經快學會了,而我卻仍然不會騎,我就灰心了,到了第二天,我和我朋友又一起學騎自行車,不到兩個小時我的朋友卻已經學會了,而我還在起跑線上不停的徘徊,我回到家裡,唉聲嘆氣地坐到了床上。媽媽一眼就看出了我的心思,一邊炒菜一邊說:“做什麼事情都要堅持不懈,不怕困難,勇往直前地向一個目標不斷衝刺和努力,這樣才會取得成功,不要在最難的地方說放棄,如果這樣的話那個人就永遠也不會成功。”當時我知道媽媽在說誰,我知道媽媽一定是不想讓我放棄。於是,一有空,我就推起自行車來到無人的路上,經過了幾十次的摔倒,幾十次的爬起,手摔破了,膝蓋摔腫了……我的經驗累積得越來越多了,直到有一天,我終於學會了騎車,我高興得大聲叫了起來。我沒有辜負媽媽對我的期望,媽媽是想讓我懂得,就像巴薩查那樣,只有堅持不懈,無論什麼樣的困難和過不去的坎都可以過去。

讀了這《一隻獵雕的遭遇》,我深深感到:只要堅持不懈。永不放棄,就一定可以成功的。

一隻離群的蜜蜂讀後感 篇13

讀後感 ,608字

讀完《一隻離群的蜜蜂》一文,眼前又浮現出那隻憤憤離群的小蜜蜂。它讓我明白了許多,就像一顆融化在嘴裡的糖,先是淡淡的,讓我明白了不能像這隻蜜蜂那樣自以為是;然後,甜味漸漸出來,讓我明白了要團結一致;甜味越來越濃,我想到了自己,以前的自己不就是那隻小蜜蜂嗎?

時光飛逝,雖然那件事已經成為往事,但至今讓我記憶猶新。三年級時,我有幾個好朋友,大家在一起玩得非常開心,可不知不覺中我卻變得如那隻小蜜蜂一樣,僅僅因為一次遊戲,因為我的自以為是,我失去了一段友情。

記得當時我們玩的是紅領巾綁腳遊戲,分成兩組,看哪一組先到終點。比賽開始後,我所在的這一組一路過關斬將,沒有人停頓、沒有人摔倒,一路通暢。陽光下,我們節奏地踩著步法統一前進,最終贏得了比賽。可這時,我們卻爭起了功勞。她們都說自己出的力多,我不服氣便大聲喊道:“我出的力才是最大的!”但其他人卻說:“難道只有你功勞大,我們沒功勞?”這句話讓我生氣了,我一氣之下說:“我功勞沒有行了吧,我走,我不信我走了你們還能贏。”說完,我就氣沖沖地走了。可一晚過後,我便後悔了。

我失去朋友的同時也明白了更深的道理:人生的道路很長,總要與別人合作,只靠自己總會有做不成的事。一個人的力量是微弱的,但許多人團結在一起,那力量便是無窮的。一滴水的力量是微弱的,但是很多滴水的力量就可以匯成河,所以我們不應該像那隻離群的蜜蜂,誇大自己的功勞,居功自傲,我們要懂得,團隊的力量才是巨大的。

一隻獵雕的遭遇讀後感 篇14

讀後感 ,488字

生命的意義

我常常在思考,生命是什麼?而這本《一隻獵雕的遭遇》告訴了我答案。

它講述了一隻名叫“巴薩查”的獵雕,從高處跌落時被一個叫“達魯魯”的人所救,認了他為主人。後來又因為主人的誤會,輾轉到了許多人家。它從一隻獵雕變成了可恥的誘雕,又到拘束的種雕,再到艱苦的野雕,最後又重新成了達魯魯的獵雕,後來為了救主人,犧牲了自己的生命。

巴薩查—這隻重情重義的金雕,只在世上存活了五年。做獵雕時,面對主人錯誤的命令,它堅持向著道德,朝著正義;做種雕時,面對舒適而可恥的生活,它嚮往著自由;做野雕時,面對著艱苦又惡劣的環境,它選擇堅持。

以前,我認為在世界上,人類是最偉大的,看了這本書後,我反而覺得許多人比不過動物,不具有動物的品質。在種雕生涯中,巴薩查不貪圖安逸的生活,捨去如此良好的生活環境,到艱苦的野外去生存。一開始,我百思不得其解。後來,我漸漸明白,在巴薩查心中,自由才是最好的。是的!“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

我反覆地閱讀這本書,每看一遍都有新的啟示,也解開了我成長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困惑。生命的意義,是真理,是正義,是自由,是堅持!

做一顆蒼涼的白菜讀後感 篇15

讀後感 ,666字

颯颯秋風,綠葉變黃,黃葉飄落,最後化為一份養料融入哺育自己的土地,散發出一股腐朽的氣息;金碧輝煌,翡翠依舊,青翠欲滴,所雕刻成的綠葉在閃亮的燈光下休憩,不腐不朽。

大多數人應該會喜歡那不腐不朽的翡翠綠葉,將它珍重地呵護在精緻的玻璃匣子裡,只敢遠觀不敢褻玩。而我卻喜歡那真實的綠葉。我們可以撫摸它,可以把玩它,甚至可以把它撕碎開來,輕嗅那清新的氣味。它有著作為葉應有的本質,它能夠在秋風中優雅地飄落,它可以在土地上慢慢地腐爛,化作一絲養料。就這樣如此平凡,普通,但這才是真正的葉。

坦然地暴露出真實的自己,還是把真實的自己隱藏在華麗的外表下,這是一個永恆的、無解的命題。但我知道,我一定會選擇顯露出真實的自己,就像有一篇文章裡所寫的那樣,“做一顆蒼涼的白菜”,而不是毫無瑕疵的,看似完美的。

有人說,極少數的和尚能夠修到肉身不腐。他們在預感死亡來臨前就拒絕進食,只飲服草藥。最後坐化才能達到不腐。有俗人香客便驚異他功力深到,給他灌以金身,高坐殿堂之上。

在不朽的金身包裹下,其實只是一具空殼罷了。很難理解為什麼在一輩子的清修之後,卻要如此刻意地留下這金身屍首呢?死了可以坐定,卻無論如何不能想。不能唸誦經文,普度不了眾生。化解不了苦難。卻還讓人花費大價錢,最後被供奉在高臺上。再來看那普普通通的的人,生老病死,屍體腐爛,但也是會有人記得他(她)。也不需要任何偽裝、外表,真實的存在過,最後真實的消逝而去。

我們真實的活在當下,真實的存在著,與周圍真實的人交往著。但我們是否能夠活出真實的自己?擺脫那虛偽的外衣吧,讓我們做最真實的自己。

一百個人的十年讀後感 篇16

讀後感 ,1517字

這些天忙裡偷閒,拜讀了馮驥才老先生的這本書。不為別的,只因我對文革瞭解的太少太少。

文革這個名詞,離我們並不遙遠,甚至只有短短的數十年而已。但即便如此,我們這一輩的人也猶如霧裡看花,看不真切。明明身邊不乏聽到這個名詞,歷史教科書上也多次提到這一事件。但這彷彿都流於表面,當你想進一步更全面瞭解的時候。卻會遇見一些阻滯,社會上不容易看到詳細的細節,家中的一些長輩也從不提及,對此有些避諱。就這樣,我也一直沒能瞭解真實的文革。甚至以為就單單是四人幫掀風作浪的故事而已。但讀了這本書我才瞭解了一個真實的文革。

為什麼我覺得他的書很真實呢。首先,他用的是紀實的內容體裁,他直接把書信和電話中的談話如實記錄。其次,它收錄了不同階層的人的自白。有小孩,有工人,有知青,有農民,有資本家,有科學家,甚至有紅衛兵。當這些人的人生故事交織縱橫在一起。就構成了一幅龐大而清晰的歷史畫卷。這幅畫卷十分巨大,但絕不模糊。其中每個人的命運都清清楚楚。

舉個例子,一個工程師,他叫梅老闆(化名)。他是一個熱愛生活的科學家,還未文革之時在工作之餘喜歡同他的愛人和同事開展一些高雅的文藝活動。然而在當時就被一些有心人默默記了下來。文革一開始就被他人舉報為裡通外國的叛國罪,沒經過任何合法的法律程式,無視憲法的尊嚴胡編亂造,好好的文藝活動被曲解成“裴多菲俱樂部”“做特務發電報”,並在臭名昭著的“六十三廠”陷害折磨致死。這是一件多麼令人髮指的,荒謬的事情啊!更加荒謬的事情還不僅僅於此:評價毛主席語錄的大學生被打成反革命分子;一個面癱的不會笑的人因在毛主席面前不笑被人誣陷為反革命;一次拉練因打壞了一個毛主席塑像而全員跪了幾個小時;收房租的賬本被稱為“變天賬”;把內容含有毛主席照片的書籍墊在屁股下被稱為“現行反革命”……當時的人們在民主與法治被肆意破壞下的中國,秉著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的“崇高”心態,以自身利益為目的,把流毒無窮的聰明用在羅織罪名打擊異己之中,無數好人因為各種奇葩原因深陷牢獄之災,而惡人則逍遙法外,借毛主席名義肆意作亂,在當時,就是一個群魔亂舞的社會。

上面的這段話準確來說是片面的,只能算半個文革。因為其實作惡的,並非單單就是惡人。有些人作了惡,害了人。但其實他們大部分沒有認識到事件的本質。他們是懷著對黨的絕對忠誠與對領導的絕對敬意去辦這些事的,他們可能覺得這是對的,從馮老先生《一個紅衛兵的自白》就可以看出來。他們受了一些壞人的蠱惑,本質上並不是要存心作惡。這種人是無辜的。

但是最讓我感觸良多或者說是憤怒的是前一種人。正如馮老先生在書中所說:在一些無辜遭受牢獄之災深陷獄中十餘年後,他們被告知,一切責任都歸於四人幫頭上,一切都過去了。大家文革之中還是“階級敵人”之後就又得笑臉相迎。在法律上這些存心做惡的惡人又成為了“堂堂正正”“清清白白”的“好公民”“好領導”。是的,我們應該學會放下仇恨,與仇人舉杯和解,因為要建成一個富強文明民主和諧的新社會需要這些人,也因為在當時法律制度的不健全下法不責眾。但是在道德的法庭上這些人是有罪的。他們帶給受害者的創傷很可能是一輩子也不能回覆的。

說到這就要談一個有趣的現象,在本書作者收到的素材在中全都是受害者而非加害者,作者甚至願意留出版面等待一個懺悔者的出現,可惜的是,他沒有等到。我也不知作何感想。只想拿德國與日本在整體上對於二戰的態度比較。我覺得本書的啟示就是“再美好的謊言也只能掩蓋傷痛,只有殘酷的真相才能治癒心靈”。雖然時間可以讓人淡忘,但無論是被害者的苦痛與加害者的罪孽卻不是那麼容易洗清的。我只想對那些為了自身利益陷害他人的人說:正視歷史,負起本該屬於自己的責任才是對待生命的正確態度。

《永不變老的日記》讀後感 篇17

國小四年級作文 ,418字

暑假前班級組織了閱讀《永不變老的日記》的微信活動,活動方式讓我感覺很新穎,假期我又認真重讀了一遍《永不變老的日記》這本書。

這本書講了一個叫凱瑟琳的奶奶在13歲時候寫的日記,她計劃將在她曾孫女14歲的時候送她做為生日禮物。日記主要講了凱瑟琳在13歲的時候,遭遇了逃跑的黑奴,熱心的她送給了黑奴一床被子。但是繼母發現後讓她親自做了一床被子。

凱瑟琳有個好朋友,她叫凱西,她們曾經一起做衣服,做襪子,一起談天南地北,可是凱西突然離世,凱瑟琳傷心欲絕,可以說是對凱瑟琳說是極大的打擊,以至於在日記的最後一部分,每一個角落都流露出對凱西的懷念。

凱瑟琳的媽媽在她10歲的時候發熱病去世了,她爸爸給她找了個叫海厄姆的夫人當繼母。凱瑟琳過了很久才被繼母堅持不懈的努力付出和用心感化下敞開心扉的接受她。

整本書用日記的形式講了一個孩子的成長故事,在這本書裡讓我真正的感受到:我們都要用堅強的毅力和樂觀的心態面對困難,克服困難,任何困難最終都會被克服。

母親的故事讀後感 篇18

讀後感 ,647字

讀了《母親的故事》,我感受到了母愛的偉大。

這篇文章的主要內容是一個孩子生病了,死神要把孩子帶走,母親追了出去。在路上,母親失去了自己的眼睛、頭髮,並且為了救兒子不惜用自己的胸膛來溫暖荊棘。可當她得知自己的孩子如果被救活的話,孩子承受的痛苦會遠遠超過她的想像時,她讓死神把自己的孩子帶走了。

我的心揪成了一團,這是一種怎麼的愛啊?我被那位母親深深感動了,母愛是偉大而又無私的,但我也有一點不理解,為什麼母親捨不得讓孩子痛苦呢?如果孩子和母親一起來承擔痛苦,那會怎麼樣呢?

直到我在電視上看到了一條新聞,一個孩子得了白血病,醫生想告訴孩子實情,可母親卻對醫生說:“不要告訴他,我不希望他痛苦。”她獨自忍受著內心的煎熬,在孩子面前始終保持著樂觀的樣子,揹著孩子卻忍不住偷偷地哭泣。孩子去世前一個晚上,他問媽媽:“媽媽,我什麼時候才能出院回家呀?”媽媽笑著對他說:“過幾天就可以回家了。”第二天,孩子去世了,媽媽哭著說:“我並不後悔沒有告訴他實情,如果當初就讓他知道,或許在最後一個晚上他就會很痛苦,很失望。但是現在,至少他在離開的時候是對未來充滿希望的。”我忽然明白,哪怕一切痛苦都由母親自己來承擔,她也不希望孩子有一絲的痛苦。

在生活中,記得有一次我發燒了,很難受。媽媽為了減輕我的痛苦,一直在身邊陪著我,給我講故事,幫我擦拭身體降溫,直到我安然睡去,她自己一晚上都沒有睡。我的母親和文中的母親一樣偉大。

《母親的故事》讓我知道:母愛是世界上最溫暖的情感,偉大而無私,它陪伴著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

一隻獵雕的遭遇讀後感 篇19

讀後感 ,520字

生命,有什麼意義呢?這個問題常常困擾著我,令我百思不得其解。《一隻獵雕的遭遇》這本書告訴了我答案。

這本書講述了一隻金雕,被主人遺棄,輾轉了許多人家,重回大自然,又見到主人併為他奉獻出生命的故事。

金雕巴薩查在主人發出錯誤指令仍然遵守道義,它面對甘甜的水、美味的食物與背叛種族而獲得之間;在自由與拘束卻可以吃飽喝足之間,它會選擇前者;在面臨危機時,它臨危不懼,勇敢地選擇了自己前進的道路。

古今中外,有多少人和巴薩查一樣?幾乎沒有。許多人,包括我自己在內,總是自以為是,認為人類才是世界上最高階的生靈。沈石溪的這本書使我改變了原先的想法。沒錯,在智商上,我們遠勝於其他動物。但許多動物許多時候,做出來的許多事情,會使我們的人類—所謂“最高階”的生靈吃驚。如果在權益與道德之間選擇一個,我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前者,我相信許多人都會有這樣的選擇。如果說動物比我們高尚的話,我們又有何“最高階”可言?正是因為我們心中有“貪婪”這一根刺,所以我們遠不如其它動物過得幸福。

遵守道義、不被利益收買、堅持不懈、臨危不懼……這不正是我們一直以來所尋找的生命的意義嗎?

如果我們能夠做到這幾點,我們的生命更有意義。讓我們的生活,綻放出七彩的光芒吧!

父愛的空間讀後感 篇20

讀後感 ,835字

青灰色的天泛著白,清冽如水的冬陽裹住了小小的陽臺。落地窗上覆著一層薄薄的水汽,早起無事的我偶然翻開一卷書。這是我與《父愛的空間》這篇文章的初次相遇。

文章不過2000多字,也沒有什麼重大的生活事件,所記的無非是作者馬三棗幼時與父親相處的點點滴滴(不管它是不是藝術創作。請原諒我從感覺出發,把它看作一篇寫實的文章)。文章讓我感觸最深的是,一輩子文弱的父親,卻給了作者自由的發展空間,讓作者成了一個精神強大的人。

當鄰家小孩拿著木質手槍,騎在爸爸脖子上,威風凜凜的時候,作者的父親卻帶著兒子沉浸在油墨氣息中。從書店回家的路上,父親折了一枝作者眼裡最美的紫丁香,枝頭上那一簇簇、如煙如詩的丁香,也薰染了作者的書香童年和記憶裡江南水鄉般溫潤的父親。高中時,母親去世,作者理科薄弱,於是冒著上文學院沒有文憑可能找不到好工作的風險,而選擇了自己熱愛的文學。並不富裕的父親默默地給予了最大的支援,彷彿一切天經地義。

這是一種放手的愛,給予兒子追求的空間,不強迫作者活成他所想要的樣子。這也是對兒子最好的教育,是最寬容,最明智的大愛。

去年網上瘋傳的一張照片:一位平凡的父親將雨傘傾在年幼的兒子頭上,而他卻早已被大雨淋溼。父母像無畏的戰士,將兒女擋在身後,對抗風風雨雨。這是一種愛!然而還有一種愛,默默無聲,只是在你最需要的時候,給你一個點頭的動作,給你一個支援的眼神,甚至只是在你背後目送著你腳步生澀的走在通往理想的路上。這樣的愛生活裡更多,也更有價值!

於是我想到了自己的父母,父母似乎也沒有在我的記憶裡留下驚天動地的偉業和讓人淚流滿面的感動,有的只是細微的關愛,是生活裡的一聲叮嚀一杯牛奶和一朵微笑,可我真的想不起,我哪一次的願望父母沒有滿足我,比如一本喜愛的書一場喜愛的電影甚至一次心儀的旅行,還有累的時候我想偷一會懶……

桌上臘梅似有似無的清香將我喚回,我起身,倒一杯溫水輕輕放在父母床頭。那被我翻開的筆記上留著一列淡淡的字跡:“如果不能抓住時光,那就讓我抓住現在的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