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讓“堵”遮蔽你的生活相關作文20篇

不要讓“堵”遮蔽你的生活 篇1

高三作文 ,786字

不要因為堵車而毀壞你的心情,不要因為堵嘴而典當你的良知,不要因為堵心而荒廢你的人生。堵事何其多,換一種方式存活,不讓要“堵”遮蔽你的生活。

跨越“堵”需要一種昂仰向上的信念,而不是盲從的信念。曾看到一則漫畫,講述的是兒子在蘋果樹下讀書,而父母卻在樹上扔蘋果砸兒子,其中父親說了一句話:“不信把兒子砸不成第二個牛頓”。這幅漫畫諷刺那些父母面對兒子成績上的“堵”,採取了一種荒謬的做法,這無一不是盲從信念在作崇。因此昂仰向上的信念對跨越堵的門檻是不容忽視的。

跨越“堵”需要智慧,而不是愚從。“我為自己代言”,提到這句激人奮進的廣告詞,想必大家已經知道是陳歐了吧!陳歐是80後,卻活出了不一樣的80風彩,在畢業就意味著失業的時代,在諸多畢業生為工作在白領階層而擠破腦袋時,而陳歐卻選擇與自己朋友合夥開化妝店,僅三年就成績突出,當他人質疑時,陳歐說:“我不是水瓶座,要善變通。”而如今的陳歐名利兼收,這都是變通的智慧。面對畢業就業的“堵”,陳歐靠的是智慧,而不是愚從。世間通往就業的路有多條,關鍵是你選擇哪條。“堵”的大小在於你處理問題的智慧,不要坐等機會,只想坐收漁利。

跨越“堵”需要勇氣,而不是怯懦。電子研究家高錕一生研究非導體材料,當傳統學說認為光不能在玻璃中傳播時,他大膽質疑,儘管研究路上一路嘲諷,譏笑相伴,他卻不予理會,經過多次試驗,長期研究,他用實踐證明了自己的猜想,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光電子學,推動了電子革命,贏來了網際網路時代。當初的他如果沒有質疑權威的勇氣,沒有勤于思考的勇氣,沒有越挫越勇的勇氣,或許今天我們的生活不會如此便捷,不會如此美好。正是面對“學術研究的堵”,成就了這一巨星。

缺少跨越“堵”的信念,世界會變得縹緲;缺少跨越“堵”的智慧,世界會變得膚淺,缺少跨越“堵”的勇氣,世界會變得脆弱。

不要讓“堵”遮蔽你的生活,用“堵”點亮生活。

讓微笑溫暖你的生活 篇2

高一作文 ,715字

不知何時,我越來越覺得當自己不開心時,總感覺環境冰冷十分,自己彷彿置身於冰窖之中,然而,當我開心時,生活中的一切彷彿都美麗地展示在陽光下,溫暖明媚,大好風光盡在眼前。我不禁疑惑,這究竟是為什麼呢?細細思考,終知道這無疑是一個心態問題。

當我們難過時,隨淚水一同產生的是黑暗的氤氳,這會使我們心生惆悵。這種惆悵感會使我們看待問題消極悲觀,只能看到事情的陰暗面,看不到黑暗背後的光明。然而烏雲背後是晴天,用微笑去掃除內心的陰霾,用微笑去驅逐昏暗的愁雲,我們便能看到希望的所在,就能觸控到生活中溫暖的點點滴滴。

那麼,問題又來了,我們應該如何才能微笑地對待生活呢?換言之,我們微笑地對待生活需要什麼呢?經過無數生活的考驗,我總結了以下幾點。

首先,心態要擺正。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尤為重要。我們應清楚地認識到,有得必有失,失去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去面對,對此,我們應以勇面得失,積極奮發。

其次,自我排解也不容缺少。雖說我們做到心態正確能讓我們少很多不必要的愁緒,然而,愁緒是難免的,此時的我們就要學會排解自己的苦悶。例如精神勝利法、運動解壓法等等。

最後,學會觀察與深究愁緒的來源。古語有云: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同樣,要想順利地解決愁緒,知道其根源對我們採取正確的方法來解決問題有一定的推進作用,甚至,能做到防範於未然。因此,我們要學會留心觀察自己心態的變化以及其變化的原因。

種子不落在肥土而落在瓦礫中,樂觀的種子決不會悲觀和嘆氣,因為有了阻力才能磨鍊。毛毛蟲不直接飛翔而要掙脫繭,樂觀的蟲子絕不會傷心和惆悵,因為有了束縛才能蛻變。我們也應一樣,讓我們把生活中的苦與愁,傷與悲,隨發洩的淚水逝去,而讓微笑溫暖我們的生活吧!

別讓手機綁架了你的生活 篇3

高二作文 ,843字

現在的人,大部分都過著一種收集人生。

早上登入微博,寫下一天的計劃;中午瀏覽網頁,瞭解新聞大事件;下午看手機電視、掌上圖書,充實頭腦,放鬆心情;晚上吃飯,拍照上傳,發條說說,與全世界說晚安。

如果只看手機上的網頁的記錄,這是忙碌的一天,這是一個懂得生活的人。但是,將時空轉到現實,你會發現,這個人的一天其實無聊又乏味。他唯一做的事,只是手捧手機,低頭不語,這便是我們在地鐵上、飯店裡、電梯裡常常見到的“低頭族”,他們都是被手機綁架了的人。

被手機綁架,大多數人不但不奮起反抗,反而還樂在其中,盡享當“人質”的樂趣。“手機中的世界可比現實社會要精彩,即使被綁架也是幸福的。”有些人這樣說。的確,手機中的頁面比現實中的白紙黑字更豐富多彩,手機中的遊戲也比現實中平淡無奇的生活更讓人振奮,連手機中的人都比現實中的人要志同道合,親切得多。因此,手機綁架了那些“低頭族”,並且奪去了一些“低頭族”的生命。例如,過馬路低頭看手機被車撞死;一邊看手機,一邊走路,結果掉進了水裡溺死。手機終究是一個冷冰冰的機器而已,但當你按下關機鍵,抬起雙眼,你會發現,現實中你的人生是如此蒼白,而這一切,都源於你對虛擬世界的沉迷,對現實世界的冷漠。

有些人面對手機的“綁架”奮起反抗,把手機關進“監獄”。每逢親友聚會,便將手機統統扔進籠子裡,規定誰都不準再碰它。這樣有趣的行為,將人們從手機的控制下解救出來了。但也有不少手機還未“刑滿釋放”便“越獄”。其實要防止“越獄”,首先我們自己要“越獄”,打破重重心牆,衝破人心的牢籠,真正敞開心扉,面對我們身邊的人和事,認真工作學習,才會發現原來其中還有這麼多樂趣;留心觀察生活,才會發現原來風景就在我們身邊,敞開心扉,才會發現原來自己就在眼前。

別讓手機“綁架”了你的生活,下次起床,先別顧著發微博,先欣賞一下美麗的日出;下次聊天,先別顧著登微博,先看一下身邊有沒有有趣的人;下次聚會,先別顧著晒照片,先看一下想念許久的容顏;下次旅遊,先別忙著拍照,先欣賞一下華麗的風景。

別讓碎片化侵蝕你的生活 篇4

別讓碎片化侵蝕你的生 ,1286字

仔細回憶一下,你已經有多少時間沒有很專注的做一件事了?又有多少精力花在了手機與電腦上?

在這個混亂繁瑣的年代裡,已經很少有人會靜下心來,專注的做一件事。人們把更加多的精力,花在了QQ,微博,微信上。

有人做過一個測算,中國人每九十秒就會翻看一次手機,我們在無意識當中,已經成為了手機的奴隸,成為了創造碎片化生活的元凶。

那麼碎片化生活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每個人看手機的時間很短,因此手機報、微博,篇幅都很短。這使得人們的注意力變得越來越短,我們也很難有耐心投入的做一件事,更多的耐心可能就花在用短短三十秒的時間去看一段段子。

所有的時間都變得零零碎碎,東拼西湊,這就是碎片化生活的形成。

其中,我也曾是元凶中的一員。

小學四年級的時候,同學偶然問起我:“微信能加個好友嗎。”我愣了一愣,沒想到現在有人四年級就有了手機與微信賬號,在我眼裡這是一件十分稀奇的事,我湊到她耳旁小聲問她:“你們……現在都有微信賬號的嗎?”她似乎有些詫異:“現在不管男女老少都應該有微信啊,QQ啊什麼的。要是沒有,彷彿就和整個世界脫節了一樣,什麼都不知道,什麼都不瞭解,那可不行。”

這一句話讓我一直耿耿於懷,於是我讓爸爸幫我買了一部手機,註冊了微信,QQ,微博賬號。

自從和網際網路有了接觸,我的世界開始變得多姿多彩起來,大到了解國家大事,小到看看娛樂段子。我深深沉浸在被網際網路所帶來的快樂之中。但生活也漸漸變得繁瑣起來。

沒有多久的時間,我已經完全離不開了手機,每週週末早上天色剛剛亮起來,我就拿起一旁在充電的手機刷起微博來,吃飯的時候刷一刷,睡覺前刷一刷……

周而復始,無休無盡,生活完全被機械化了,這種狀態讓我變得十分麻木,明知道自己應該幹什麼,自己這樣做不對,但卻還是沒有辦法控制自己的手去點開那一篇篇文章。

沒有了目標,沒有了理想,突然整個世界就像是一幅兒童隨手亂圖的塗鴉,雖然任然有著色彩,卻雜亂無章,沒有了理性的思緒。

知道所有的色彩攪拌在一起是什麼顏色嗎?沒錯,黑色。

我開始陷入極度的絕望與恐懼中,我現在就和一臺智慧機器沒什麼差別:用機械眼讀取資訊,用機械臂在短短几分鐘內作出三種決定,轉發,評論或跳過。看無聊了就把手機放下,完全把讀取資訊當做一種消遣。

我拿起一本書,卻發現我已經完全失去了閱讀的能力。我一頁一頁的翻著,卻無法把注意力完全放在書上,看完一頁忘一頁,腦袋裡空空蕩蕩。腦內的細胞彷彿都在和手機做抵抗,我感受到了一種從未有過的痛苦,是因為腦內糾結帶來的痛苦,更是因為失去了耐心閱讀的能力感到懊惱。沒有想到。沒錯,一開始確實是網際網路給我帶來了快樂,現在卻讓我如此痛苦的竟然也是它。

是網際網路帶來了碎片化的生活嗎?當然不是。網際網路本是一個讓人們瞭解更多資訊的地方,但我們卻把時間耗在這裡面,甚至迷失了自我。我們才是真正的創造碎片化生活的元凶。

手機電腦類的現代工具可以利用,但決不能對其產生依賴,甚至被其控制。

是時候把這些碎片拼接起來了,來吧,關上手機,或是靜靜地看一本書,或是彈一會兒鋼琴,又或是畫一會兒畫。讓我們的心靈時刻保持清靜,讓碎片化的生活得到改變。

莫讓碎片化“碎片化”你的生活 篇5

莫讓碎片化“碎片化” ,809字

癱在床上,嘬一兩口外賣的飲料,在淘寶上將第28件商品加入購物車,轉眼又切到微信畫面,對朋友圈中的段子捧腹大笑。這是現代人的生活。生活被重重擊碎了,散落一地,每一個碎片都只是隻言片語,卻被人當作全部。對50字的謠言信以為真,又對50字的闢謠深信不疑;對200字的節選感動不已,原著卻無人問津。被撲面而來的碎片化資訊填滿,誰又想去了解複雜的“原本”呢?誰又覺得這“值得”呢?碎片化,使資訊更加簡短,縮減到只剩寥寥幾句,將一切像快餐般遞上。人們“吃”得滿滿當當,覺得能更快了解更多,實為一樁美差,可卻不料,自己肚內的東西竟毫無營養!思想家恩格斯說:“物質無非是各種物的總和,而其概念就是從這一總和中抽象出來的。”碎片化集結成一個整體,而整體才是這些碎片真正應是的東西。單獨的碎片無法代表原本的事物,它什麼都不能代表。唯有“原本”二字才是本質,才是人們應當花時間去仔細瞭解的閃光之物。

鄭燮在家書中寫道:“讀書以過目成誦為能,最是不濟事。”那是因為不精選書籍閱讀,一股腦記下,只會讓腦內充滿“陳詞濫調”甚至“胡言亂語”。而今,隨著網際網路如同“爆炸”般的發展,各種各樣,無論是非好歹的言語鋪天蓋地,讓人避之不及。若正巧被顛倒黑白的碎片擊中,又食之若飴,自以為快速瞭解了事實而沾沾自喜,實在是飲鴆止渴!若無法辨明是非,又易被流言蜚語打動,那掉在碎片化的時代,彷彿是掉入了滿是玻璃渣的桶中!

這是資訊化的時代,碎片化乃是常事,但是這個世界本不是碎片。還原本物,看清真實,才是對一段資訊的尊重,也是對自己的尊重。“人的意識不僅反映世界,並且創造客觀世界。”列寧是這樣定義“世界”的。縱使碎片化已是現今社會的一個標誌,莫讓碎片化“碎片化”你的生活!人依然能在資訊狂流中站穩腳,在快速的發展中靜靜地,沏上一杯茶,取一本書來讀,約兩三個好友坐在一起,細細地品味一件事情“全部”的魅力,還原這大千世界,將色彩完美調和成一體,完完整整的樣子。

別讓碎片化生活毀了你的生活 篇6

別讓碎片化生活毀了你 ,370字

現如今,“碎片化”這種形式的生活方式充斥在人們的生活中,例如“碎片化閱讀”、“碎片化閱讀”、“碎片化生活”等等。

這已經成為了一種社會風俗。

“碎片化”當然有許多好處,例如節約了許多時間,在一些空閒時間,你依舊可以幹你要乾的事。

但是”碎片化生活“是建立在智慧手機上的。

而且,當你習慣於碎片化的生活時,你還能安靜的放下手機,與家人好好的吃一頓飯,還是安靜的看一本書嗎?

當你沉浸在“碎片話的生活”是,你也會離家人越來越遠,越來越遠。

所以說,在碎片化生活風靡時,不要完全被智慧手機支配了自我。有的時候,古典一點更好。

比如說,和家人一起吃一頓飯,或者在咖啡館裡喝一杯下午茶,看一本小說,又何嘗不是一種享受呢?

所以說,在享受“碎片化生活”所帶來的樂趣的同時,別忘記了在空閒時間享受生活,和與家人在一起的快樂。

別讓碎片化生活毀了你的生活。

別讓平淡充斥你的生活 篇7

高二作文 ,1288字

人的一生總想著琴棋書畫詩酒花,最終卻逃不過柴米油鹽醬醋茶。

誰說逃不過?

——題記

一提到追求,每個人都能侃侃而談到夢想、未來,即便是生活,也少不了對青山綠水的嚮往,亦或是用奮鬥忙碌換來的奢華。可她,偏偏在柴米油鹽醬醋茶中活出琴棋書畫詩酒花的優雅灑脫。

她是隔壁的大娘,五十出頭,不算太老,雖說早已過了如詩如夢的青春年華,眉宇間卻依然淌著不俗的風雲。這是不同於同齡老太太的,那種自然而然流露出來的年輕與活力,足以讓我想到了她年輕時的朝氣蓬勃。五十多年的歲月侵蝕,時光老人必然在她的眼角、額頭鐫刻下了深深的皺紋,可這似乎成了米開朗琪羅作品上必不可少的美化。

我不太喜歡和外人說話,卻總在碰到她時喊她一聲“大娘”,她也永遠會笑眯眯的迴應我。週末回家時碰巧遇到她逛街回來。一聲“大娘”後,她熱情的把我叫住:“快過來看看大娘今天新買的衣服。”她洋溢在臉上的笑容使我不忍拒絕,於是放慢腳步和她分享只屬於她的小小快樂,寒冷的天將她的臉凍得通紅,卻沒有將她朗朗的笑聲凝結在空氣中,她像一個四五歲得到獎勵的孩子,把新買的春裝穿到身上。雖然不是一件多麼複雜顯眼的外套,卻也不是她這個年齡的人都能駕馭得了的,我只能說她敢於把這樣的年輕的外套穿在身上,並穿出了一種不同的風雅。

“嗯,很好看,整個人都顯得有精神了。”我回應著她。

“好看嗎?真的好看嗎?”她好像有點不敢相信,但顯然很喜歡我誇她年輕。當然,誰願意承認歲月劃過的傷痕呢?

“真的,大娘。真的既年輕又漂亮。”我的點頭消除了她目光裡的疑惑。我攬過了她的胳膊,向著家的方向走去。

她的生活過的自然不是那麼闊手闊腳,但我從來不乏在她臉上看到生活的本質:有時因為雞毛蒜皮的小事而苦惱,卻永遠推不倒開心樂觀的主旋律。她的女兒已經出嫁,所以老兩口也算少了份負擔,生活也自然過的隨性起來。少了柴米油鹽醬醋茶的愁,多了琴棋書畫詩酒花的雅。她熱衷於廣場舞,只要天氣允許,從來不肯缺席;她會在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繡一會十字繡,打會毛衣,然後又學學插畫:她甚至會去麻將館搓上那麼一兩圈麻將,只為添點樂子;在過年時和女兒一家去KTV唱那麼幾首老歌……最令我驚訝的是,她還會從每個月抽出一到兩天的時間,只為了去離家兩小時車程的圖書館借本書。她五十多歲了,日子卻從不乏各種情趣,令我驚奇、令我欽佩,彷彿她生命中的另外一場演出才剛剛開始。

作者傑克·凱魯亞克曾經說過:“我只喜歡這一類人,他們的生活狂放不羈,說起話來熱情洋溢,對生活十分苛求,渴望擁有一切,他們對平凡事物不屑一顧,但他們渴望燃燒,享神話中巨型的黃色羅馬蠟燭那樣燃燒,渴望爆炸,像行星撞擊那樣在爆炸中發出藍色的光,令人驚歎不已。”我想:隔壁大娘就是這樣的人。

人的生活不能少了柴米油鹽醬醋茶的平淡,但更不能少了一個人對琴棋書畫詩酒花的追求。所以,別讓平淡充斥你的生活。

閱讀為你的生活添一筆色彩 篇8

國二作文 ,1080字

一本書,一個故事;一本書,一個道理;一本書,一盞心燈;一本書,一段經歷;一本書,一種人生。

—題記

一本書,看似平凡卻能給一個人帶來精神上的變化,這就是書的魅力。

書好似一杯茶,小口小口地去品,嚥下後,發覺一陣清香湧上,讓人忍不住想再次去品嚐那淡淡的茶香。書又好像一位人生的導師,在你困惑無助的時候指引你前進的方向。書,是你悲傷時心靈的一味良藥,為你撫平心中的憂傷,讓你找到一片心靈的淨土。

俗話說得好,“腹有詩書氣自華。”在我看來,書帶給人的影響都在這句話裡了。何為“腹有詩書氣自華”?當一個人經常讀書時,你會發現他有了一些微妙的變化,那是一種氣質的昇華,你會發現他有了一種沉穩、優雅的氣質,是由內而外地散發出來的一種氣場,給人端莊大方、彬彬有禮的感覺。我認為這是書的一個很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從精神上、心靈上真正地改變一個人。多讀書也能陶冶性情,讓你從浮躁的心境中走出來,變得冷靜,讓你在躁動不安的人群中找到一片寧靜。

書總是以不同的方式讓你明白一些道理去感悟人生。我個人認為,大部分中國書籍是以間接的方式來表達,讓人感到意味深長,在讀者悟透時,總給人一種“原來如此”的感覺。而國外書籍則是那種直接的,直擊人的靈魂深處的或是具有諷刺意義的。相比之下中國的書籍表達較為含蓄,而國外的書籍則是一針見血。但不管怎樣,書總是以不同的方式讓我們瞭解這個世界。

書帶給人們的是精神的傳承,是能量與信念的傳遞,它讓我們學會了保爾為革命的奮不顧身,學會了海倫凯勒面對困難時的樂觀堅強,學會了魯濱遜在荒島上的絕境求生,學會了小豆豆的純真善良……書用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情節,不同的人物性格,豐富我們的精神世界,帶給我們不同的感受,讓我們從客觀、冷靜的角度去看待這個社會。

當今社會如此喧鬧嘈雜,很多人為了追名逐利而忘記了自己的精神世界,當他們終於在物質方面充盈了自己時,內心卻是空洞的,這就叫“文盲”。在這裡“文盲”二字不是不認字的意思,而是他不閱讀或不用心閱讀、領悟書裡的內容。他的物質生活十分富裕,但他的精神世界卻是貧乏的。這樣,即使一個人有再大的成就,也不過是一個物質生活豐富的“文盲”罷了。

多閱讀,即使你平凡甚至貧困,閱讀將會給你帶來一大筆精神財富。多閱讀,它可以讓女生成為一位優雅大方、彬彬有禮的大家閨秀,可以讓男生成為一名溫文爾雅的紳士。

試想,當你坐在陽臺上,茶几上放一杯清茶,手中捧一本書,感受陽光在紙質的書頁上跳躍,品味茶的清香,品味書中人生的千姿百態,那時你會感覺生活如此愜意美好。

多閱讀!讓書為你的生活添一筆色彩。

你的生活被碎片化了嗎? 篇9

你的生活被碎片化了嗎 ,881字

似水年華,時代的變遷導致現在的大部分的人們,像一個深不見底的無底洞;貪婪的讓人害怕,幼稚得讓人無奈。

寫這篇文章前,我先說個奶奶給我講的,他們那時候的生活背景:買米買菜,需要糧票,而昂貴的肉,對於清苦人家來說,一年都吃不到都不是個稀奇事兒。不上學的時候就要幫家中分擔農活兒……那時候,她才8歲。

假如說,你是名記者,你採訪一名中年人,在他孩童時代,是什麼樣的生活?那麼,他也許會這樣回答:“那時候啊,沒有任何電子科技產品,肉類對他們來說就是神聖的,奢侈的東西一般。那時候,上學的路很陡,經常走山路,跨泥田。不上學時,要下地幹農活而,有時候家裡忙不過來,連學也不能去上,那時候,上學是件多快樂多夢想的事啊,總想著要考上大學……”

但是,你如果訪問一名孩子,他的生活怎麼樣?那你可能就會聽到類似於“爸爸媽媽逼我上什麼什麼課……”這種回答不少見,總是徘徊於孩子的嘴中。

這就是以往的生活與現在的生活的差別,天壤之別。

而有個很好的例子:以前,一本書是多麼珍貴,看了一遍又一遍,都不覺得膩,當作是稀世珍寶似的對待!現在呢?大部分的孩子喜歡漫畫,喜歡插圖書,書卻是看完就隨手一放,導致找不到。

或許,現在的生活是以往生活在那些年代的孩子們所沒有的,更是不敢奢求的!

而確實,資訊化的社會給我們帶來了方便。要說什麼重要的事,不需要當面告知,發條資訊就解決了;閒著無聊,網上也有許多好友等你來結交……

科技不斷的發展,發明的人考慮到了其中的利與弊,我們呢?例如:手機盯太久了,眼睛就會勞累,痠痛,導致視力“唰唰”地下降;許許多多建議方便的支付軟體,卻讓個人資訊外露;甚至有更離譜的,因為遊戲而自殺,失去了性命的青少年……

還記得前段時間,有一個14歲的少年,因為沉迷於王者榮耀(一款手遊),排位賽連輸13場,要跳樓自殺,可當警方趕來時,卻什麼事也沒發生。原因呢?原因就是這個少年恰巧贏了一場比賽……現在,無論是物質條件,還是生活條件,無論哪一樣都足以勝過以往。所以,親愛的朋友們啊,好好珍惜吧,享受中繼續努力下去!不要再抱怨生活,不要在慾求不滿!想想以前,再和現在對比一下吧!

凝聚你的生活 篇10

凝聚你的生活作文80 ,826字

連飯都吃不上的人們會遇上碎片化的生活嗎?在封閉的山村裡生活的人會遇上碎片化的生活嗎?因此,想要遇上碎片化的生活也並不是那麼容易的吧,首先,基本生活要求要被滿足,其次,你要被足量的外界資訊衝擊。

基本要求被滿足後,人們開始尋求能使自己更快樂的事物;而外界資訊湧入,讓人們不經意間被巨大的資訊洪流包圍。處在其中的人們興奮的發現,原來世界如此的豐富。

於是要做的事便多了起來,但時間卻是不變的,那麼每一件事被分配到的時間便越來越少,以至“碎片化。”

我們可以將這一現象的出現歸咎於網路的發展,但不可以全然怪罪於它。據我瞭解,年級至中年一代人中很大一部分用於手機是為了做社交,發朋友圈,逛貼吧這類令人短時間很快樂的事,而又由於這些事情所需的時間並不多,顯得其“價效比”很高。人們便樂於抓住一切機會,即碎片化的時間,去用手機上網。然而這些事情對於人們獲取長久且積累性的知識是無益的,在手機裡沒人能看到完整的,可被積累的知識。不是因為沒有,而是因為時間被碎片化了。但對於某些老年人,如我外婆,她用手機的唯二目的是與兒女聯絡,和看戲。那麼對於她來說,時間便不再是碎片化的了,她可以連續4小時上網看黃梅戲而不做其他事情,那麼在她身上,資訊,或知識便是被大段大段儲存下來。若換成一個愛學習的人,這類知識將成為他自身的一部分,而不是左眼進右眼出的流動性“碎片”了。

在經歷碎片化生活的人,很多一部分都會抱怨自己,或抱怨自己的生活,“時間太緊”“事情太多”或是在不由自主消費掉時間後發現,自己除了消耗了時間一事無成,除了“增進”了虛擬友誼之外沒有實際收穫,這真的能怪時代嗎?這真的能怪網際網路嗎?當我們意識到這點時,就應該真的去改變一下了。

從今天起,把用於社交,刷圈的時間節省下來,積成一長段時間,專注地做一件事。你以為你會不適應新節奏而躁動不安?那你更應該去嘗試一下了,感受專注思考後無與倫比的,充實而非空虛的,快樂。

行動吧,從自己身上,凝聚破碎的生活,克服這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