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讀後感相關作文20篇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讀後感 篇1

讀後感 ,722字

82年前,魯迅用犀利如刀的筆和熱情似火的文,向全世界疾呼:中國人不會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誆騙,中國的筋骨與脊樑依舊在支援著中國人的信仰!

即使當時的中國天昏地暗,即使當時的人民掙扎於水深火熱之中,即使當時的東北瀕臨瓜分,中國,中國人,中國精神,中國人民的自信也不會倒下!

初讀文章時,我並沒有很理解魯迅筆下文字中蘊藏的深意,只是直白地認為魯迅只是在讚頌那些仁人志士,反駁那些一味“求神拜佛,懷古傷今”的人,但我也深知魯迅的文章,並不只是說些皮毛,道些淺理,再細讀幾遍,“自信力”這個字眼,彷彿有了幾分姿色。

“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他們有確信,不自欺,他們在前赴後繼地戰鬥,不過一面總在被摧殘,被抹殺,消滅於黑暗中,不能為大家所知道罷了。”

以上這幾句話,魯迅不光有對勞苦人民,對為民請命的革命先驅的讚揚,我還讀出了當時的國人心頭有萬千仇恨急於言表,卻被黑暗織的大網牢牢籠罩,越反抗那網越緊,但中國人民放棄了嗎?沒有!中國依舊有那些引路人,而他們就將魯迅口中的“自信力”彙集於一身。這些人沒有屈服,因為中國人的血脈裡沒有畏懼,中國人不會畏首畏尾!

魯迅用強有力的信念,教會中國人自信,也教會了我,儘管現在的天不再灰暗,現在的空氣不再汙濁,但現在的我們是否還有自信力呢?常常害怕面對失敗,害怕遭受否認的我是否做到自信了呢?我還做得不夠好,害怕,膽怯,這不就是懦弱,這不就是畏首畏尾嗎?這與整天求神拜佛,懷古傷今的人沒有兩樣!魯迅告訴我要將自信力刻在心間,千千萬萬中國榜樣告訴我,不要做畏首畏尾的人。

讀魯迅,讀國人,讀自信,我相信不再畏首畏尾才是真正讀出了魯迅文字下的情思吧!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讀後感 篇2

讀後感 ,565字

說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則可,倘若加於全體,那簡直是汙衊。

讀魯迅的文章,大概也有些日子了。從《朝花夕拾》,到《吶喊》《彷徨》,再到《野草》,若自大些,也要說自己對魯迅論略知一二了。前些日子,新聞要講魯迅的文章,便又拿出了《朝花夕拾》,細細品味了一遍,他的文章,每一次用心品讀,都能品出不一樣的韻味來,但無論是嫉貓如仇,還是懷念過往的魯迅,亦或是憤世嫉俗的魯迅,都必將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讀完這篇文章,心中不免起了些波瀾,中國人真的失掉自信力了嗎?非也,若非這樣說,那畢竟是小部分人,那些徹夜守衛邊疆的戰士,冒著大雪指揮交通的交警,甚至是每天認真工作的市民,都是中國人自信力的體現,在我看來,每日過的充實而非碌碌無為便是自信力了,畢竟,你如何叫每天辛勤工作的人為失掉自信力了呢?

但至於開頭引的一句話,放在今天也是不為過的,所有事物都是雙面性的人也是這樣,有好的也定有差的,但如果評論一件事物是好是壞,若非中心便是看佔的比重大的那一面,這社會也是這樣,大多數人的自信力和和少數人的自欺力決定了這個社會終究還是以好為主的,所以,中國人失掉自信力,這種片面的說法,未免顯得荒謬。

那些一面被摧殘,另一面繼續前仆後繼的戰鬥的人,不正是千千萬萬個魯迅嗎?這些中國的筋骨和脊樑,必將一代代流傳下去,千古流芳。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讀後感 篇3

讀後感 ,549字

“要論中國人,必須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誆騙,卻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樑”。

——摘自原文

1840年,鴉片戰爭打開了中國閉關鎖國的大門,自從這之後,中國便被一次次侵略,簽訂了多少不平等的條約,東北三省也一步步淪陷,但是中國在這樣巨大的危機中發生了巨大的轉變,一步步走向富強,這最大的原因便是自信力。

因為自信力,中國一步步崛起,因為自信力,中國可以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因為自信力,中國一直位於世界國家的前列。自信力,是中國的脊樑!在危難之中,一個個愛國志士憤然挺身,他們不畏犧牲,用自己的血肉之軀鑄成堅固的城牆,保衛中國,這些都是因為自信力,是對自己的自信,對國家的自信,對中華民族的自信!

魯迅,李大釗這些偉大的人物,是當之無愧的“中華魂”,魯迅可以用筆作武器,棄醫從文,一生都為改變整個民族的命運忙碌著,“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李大釗也是中國革命的先軀,臨危不懼,忠厚朴實,他的精神是我們每一個人所崇敬的。而這些偉大的人物為什麼可以一直堅持著投身於革命事業呢?因為自信!

作為新時代的開拓者,我們是未來的主載者,不更應該自信嗎?自信地面對困難,向全世界證明,中國人是有自信力的!

中國人失掉自信了嗎讀後感 篇4

讀後感 ,2771字

【篇一:中國人失掉自信了嗎讀後感】

19世紀的中國,晚清的封建統治者已經窮途末路。1840年,廣州海面的炮聲驚天震地,中國開始淪為列強的半殖民地。無數民族英雄、愛國分子奮起抵抗,我們是有自信力的中華民族。

1931年9月18日,日本的炮火指向東北,民族危機嚴重。國民黨方面,蔣介石發出所謂“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主張剿共。這引起了社會各界愛國人士的強烈不滿。日本藉此加緊了對華侵略,完全侵佔東北並向中原逼近。救亡圖存的時刻到了!魯迅先生拿起他那犀利有力的筆,畫出了黑暗勢力的鬼臉,鼓舞人民前仆後繼、自信滿滿地同帝國主義列強鬥爭。

自古以來,中華民族便是一個有自信力的民族。在明朝,倭寇肆意侵略我國東南沿海,湧現出了像戚繼光等一批抗倭英雄,倭寇再也不敢侵擾中國;鴉片戰爭一觸即發,林則徐以驚人的力量,在虎門銷煙,展現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自信力。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是有自信力的民族。眼下,中華民族團結一致,英勇鬥爭,怎怕日本帝國主義?

自信是一種力量,我們永遠在前進的路上,就永遠不能丟掉自信。21世紀的今天,戰火硝煙已經過去,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依然要靠自信的力量。生活中,我們做任何事都不可失掉自信。毛澤東曾說過“要在戰略上藐視敵人”,的確,我們面對強大的對手、艱難的困境時,與其嘆氣悲傷,何不大聲地告訴自己:“我一定能征服它!”

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自信力的民族。前途充滿挑戰,我們要不畏一切,永遠在路上!

【篇二:中國人失掉自信了嗎讀後感】

“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虛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時就找不出分明的結果來,它可以令人更長久的麻醉著自己。”正如文中所說,現在的社會上流行著各種迷信的言論,它明明是錯誤的,卻為何會深受追捧,原因應該就是那句話“它可以令人更長久的麻醉著自己”。這些人在一個虛擬的世界裡去追求一些虛妄的東西,但這都可以說是一種盲目的“自欺力”!

中國“地大物博”,有人自欺,同時也一定有人“自信”。對於魯迅所言“中國人自信”,我是非常認同的。上下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不缺少自信的人才。諸葛孔明,臥龍先生,他飽讀詩書,學富五車,因為有知識,有才幹,所以他非常自信。草船借箭,夜觀天象,不急不躁,僅僅幾個時辰便巧得十萬餘支箭。空城計,也是依靠他的自信,在城頭臨危不亂,一人嚇退數萬雄兵,我認為這就是自信。

秦始皇有能力,有實力,所以自信。一統八方,踏平六國,完成了統一中國的壯舉,秦國之所以能從一個不起眼的小國,轉變成雄霸天下的強國,正是源於秦始皇的雄心壯志和那份獨到的自信。

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自信的力量是龐大的,所以在中國被帝國主義壓迫的時候,在中國最黑暗的時候,魯迅寫下了這篇文章____《中國人失掉自信了嗎》。也可以說,這篇文章的宗旨,正是要喚醒人們在壓迫下幾乎喪失的自尊和自信。

自信力是國人最不能缺少的力量之一,如果一個人沒有了自信,也就不會成功;如果中國失去了自信,民族復興也就無從談起。所以自信的力量不言而喻,這是中國復興的必由之路,強國之路,是一切發展的活力源泉。

諸葛亮的自信從何而來?是知識。秦始皇的自信從何而來?是能力。知識和能力是自信的兩大重要來源。作為新世紀的主人,我們更要多學習以增長知識,多實踐以提高能力,勝不驕敗不餒,讓自信的光芒照耀在屬於我們自己的中國夢裡!

【篇三:中國人失掉自信了嗎讀後感】

說起中國,印象裡總被喻為沉睡的雄獅,它一直在等待一個恰當的時機甦醒,一聲怒吼震徹天際。

說起中國人,炎黃子孫,華夏兒女,龍的傳人。江河為脈,群山為骨,撐起一個強大的民族。那麼,這個民族的魂魄是什麼?是自信的人民,是堅定的信念,更是不屈的脊樑。從古至今,中國以自信完成著一個又一個夢想,漫漫前行路上一個又一個腳印見證了歲月的崢嶸與輝煌。

近代,民族危機日漸加劇,內憂外患之下,中國被戴上“東亞病夫”的的帽子。中華民族怎會甘心於病弱的嘲諷,我們堅定地發展體育事業。從“一個人的奧運”到突破世界紀錄;從第一塊金牌到奪得奧運主辦權,國民的自信,被一點點聚攏,到今天,已躋世界體育大國之列。自信力佔了上風,我們不再需要金牌來證明自己,盡力了,就無憾,里約奧運“首日無金也精彩”的點贊聲,是大國氣度的體現,是國民自信的提高,更是奧運精神展現的中華健兒的脊樑!

飛天,人類的追求,時代的嚮往。古時,是嫦娥舞月的神話;後來,是理論的大膽實踐;現代,是毛爺爺語定乾坤的堅定;如今,是頂尖科技的創新。自信的國人用非常的毅力實現了到太空看一看的夢想,“東方紅一號”是聽得見看得見的勳章。科學家突破一道道技術難關,“神舟五號”送去了國人堅定的聲向。人才重重選拔、層層培養,新一代航天人將“天宮一號”送入軌道,圍繞蔚藍的星球遙遙想望。這些,是航天人的事業,是科學家的自豪,是華夏民族驕傲的脊樑!

中國,自強的國家、自信的民族,我們擁有浴火的力量,我們也擁有不屈的脊樑!

【篇四:中國人失掉自信了嗎讀後感】

如今的中國,已然傲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成為騰飛的中華巨龍,但是多少年前的中國卻是遭受著一切迫害,汙衊,流亡。

曾經的中國地大物博,人民自誇,之後又改變相信國聯,在“九一八”事變之後,又相信那些虛無縹緲的神學。不禁有人感嘆,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不,沒有”因為人道主義戰士站出來怒吼,他就是魯迅。“要論中國人必須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誆騙,卻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樑,自信力的有無,狀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為據,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是的,東方的巨龍沒有沉睡,它將會覺醒,中國人會挺起脊樑,中國革命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勝利了,擺脫了封建專制的壓迫,他具有自信力,對革命美好前景的必勝信念。所以,他贏了,戰勝了教條,固步自封的封建主義。毛澤東領導的中國共產黨有必勝信念,有堅定信心,挺起脊樑,活出了中國人的自信,將日本帝國主義趕出了中國。帶領中國走上一條光明大道。還有鄧小平,在頂著恢復殘損的中國重壓之下,依然自信滿滿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使中國進入了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新社會。

“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中國人從被壓迫中走出來了,並擁有著自信力開闢了新的富強之路。中國人挺起了脊樑活出了我們中國獨有的中國範!

中國好家風溫良恭儉讓讀後感 篇5

讀後感 ,738字

又到生日,媽媽送我的禮物是一套《中國好家風》全集。

讀這本書,就像是聽一位智者向你講述一個個動人的家風故事,當讀到“謙遜溫和的李文靖公”時,我懂得一個令人敬佩的人,善不是靠拳頭或暴力來制止他人。而是用“溫和”這劑良藥。“溫和”是一種家風。

當讀到“善良的郭翻”時,無論是面對他人的無理要求,還是主動幫助陌生人,無不體現他的高尚。古人云:愛人者,人恆愛之。這讓我想起我的媽媽,她言傳身教的助人為樂讓我學到很多。因為行善,我也很快樂。“善良”是一種家風。

當讀到“唐太宗教子敬師”時,他不僅恭敬自持,還教導子女待人恭敬,尊師敬師。在生活中,我偶爾會因為老師的懲罰覺得委屈和不公,但媽媽說:“這都是“愛”,因為愛才有要求,有期待,真正愛你的人會因你的退步而焦慮,因你的進步而高興,於是我漸漸釋然,也尊重身邊的每一個人,“恭敬”是一種家風。

當讀到”宋太祖教女知儉樸”時,趙匡胤身為大宋開國皇帝,以身作則,厲行節儉,富貴之後不忘本,心繫百姓,不失為一代明君。生活中,我們應學習這種節儉,不要大手大腳。“節儉”是一種家風。

當我讀到這兒,我想到我的家風,從小媽媽就教導我要溫和待人,尊老愛幼,禮貌謙讓,勤儉節約,她以身作則,潛移默化的影響著我。好家風成就了中國這個古老偉大的民族,它是我們人生中最寶貴的財富,讓我們一起做一個品格高尚、誠實守信、無私奉獻,為“大家”——國家奉獻的人!

中國少年兒童百科全書讀後感 篇6

讀後感 ,676字

種下一顆夢想的種子

我喜歡看《少年特戰隊》,因為裡面有勇敢的大龍;也喜歡看《舒克貝塔傳》,因為裡面有聰明的舒克貝塔;還喜歡看《查理九世》,因為裡面有愛冒險的DoDo冒險隊。不過,我最喜歡的書還是《中國少年兒童百科全書》,因為這是一個知識大寶庫,裡面有許許多多的知識。

這本書裡面講了宇宙、地球、動植物、軍事、醫學、藝術、歷史等知識,以前所未有的海量內容,構造了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水乳交融的斑斕景觀。

其中,我最喜歡軍事篇,我想,以前中國共產黨就是用這些武器打跑日軍的,所以軍人就成了我的偶像。書上說,機槍是一種帶槍座或者槍架,能連續射擊的槍,以前也叫機關槍。機槍的射程也比步槍遠得多,而且火力猛、殺傷力大,因此得到了“槍中之王”的稱號。看到它,讓我想起有一次去海軍基地參觀,一名海軍士兵給我們表演如何拆裝機槍。他拉下彈匣,兩三下就把機槍拆成小零件,又迅速把機槍給裝上,讓我們大開眼界。

在軍事篇中,我還認識了步槍,總想有機會見見這寶貝。今年暑假,在參加安全小專家警營體驗夏令營中,我當了一回小警察,和步槍有了親密接觸。在打CS戰中,我拿到了模擬步槍。它有長長的彈匣,細細的槍口。我想,這樣的步槍威力應該很大。打CS時,子彈如雨一樣朝我們飛過來。我們躲在網後面,一動也不敢動。這時,我端著步槍朝對方射擊,才發現槍裡的子彈用光了,我知道了槍的子彈是有限的,用完了還得重新裝彈。當一名士兵真不容易。

每當我翻開這本書,看到軍事知識時,我想當兵的願望就更強烈了。是這本書,在我的心中種下了一顆夢想的種子,我希望,將來可以當一名軍人。

中國人沒有失去自信力 篇7

國三作文 ,477字

魯迅先生的《中國人失去自信力了嗎》一文深深震撼了許許多多的中國人,使我們從沉睡中覺醒,我想問中國人的自信力在哪?中國人真的失去自信力了嗎?

在中國歷史上,湧現了許許多多的英雄人物,他們的英雄事蹟深深感染著我們。我們學習他們的精神,我們傳承他們的精神。

雷鋒,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典範,作為一名普通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士,雷鋒在短暫的一生中幫助了無數人。一部可歌可泣的《雷鋒日記》令無數讀者為之動容。“雷鋒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

雷鋒身上所具有的大愛的胸懷、忘我的精神、進取的銳氣,這便是中國人沒有失去自信力的最好寫照。

王進喜,甘肅玉門人,中國石油工人的代表,他為祖國石油工業的發展和社會主義建設立下了汗馬功勞,創造了巨大的財富。

除了物質的財富,他還為我們留下了精神財富—鐵人精神。鐵人精神是“愛國、創業、求實、奉獻”。大慶精神是人格濃縮,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便是中國人沒有失去自信力的最好體現。

從古至今,還有許許多多像雷鋒、王進喜這樣的人格存在,他們便是中國人沒有失去自信力的最好體現。

中國人失去自信力了嗎?沒有!

中國工農西路軍紀念館觀後感 篇8

觀後感 ,612字

今天我們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在老師的帶領下我們乘車去烈士墓園。轉眼間,便到了那。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矗立在蒼松翠柏間的烈士英雄紀念碑,碑上攜刻著徐向前親筆題寫的“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碑”幾個大字,碑的旁邊還有烈士光榮事蹟,整個烈士墓園裡顯得莊嚴而肅穆。

掃墓活動開始了,我們在沉寂的松柏中間默哀了3分鐘。後來我們參觀了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館,進入紀念館,映入眼簾的是青海烈士的名冊等,接著是由雕塑家何鄂創作的西路紅軍第五軍“血戰高臺”的塑像;幾個頭裹繃帶的戰士正瞄準馬匪。畫面體現了紅西路軍血戰高臺的情景。掉向東面是紅西路軍第五軍董振堂,政治部主任楊克明這兩位烈士的雕像。堂內還有許多烈士以前用過的東西都將作為歷史的見證。

在這些烈士中,有很多感人的例項。紅五軍政治部主任楊克明犧牲時,他的妻子正在千里之外,每天看著他中學時的照片和楊克明工作時用的公文包,這一看,足足看了30年,白髮蒼蒼的妻子最終等來的卻是一個噩耗—自己丈夫早已離世,妻子悲痛欲絕。無論是男是女都是中國的英雄。

這些紅軍將士,為了建設新中國,為了我們安定祥和的今天,他們拋頭顱灑熱血,犧牲了自已的生命;表現了革命戰士勇敢戰鬥和頑強不屈的精神。他們的事蹟,值得我們新一代學習;他們的品格,激勵著我們永遠向前。我們一定要繼承他們的革命遺志,認真學習,奮勇拼搏,早日學好本領,努力成為國家建設的棟樑之才,回報國家,為構建和諧美好社會主義國家作貢出獻。

在平凡中折射出的不平凡——《憶昔》讀後感 篇9

讀後感 ,950字

生活中處處皆有美,現下,人們都向往著華麗的一切—市中心的大樓、奢華的包裝、一輛豪車甚至是高大上的話語。繁華的街市車水馬龍,卻也會有風光暗淡的一角,住著最真實的老百姓。

汪曾祺在書中展現的凡人凡事卻給予我們感動,像極了一江平靜的春水,映現著人與人之間最真誠最溫暖的情感。

寒假第二天便去買了這本《憶昔》,此前對汪曾祺的瞭解就是他的《邂逅集》以及他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大散文家。書上的標籤中寫著沈從文的一段話:他的文章應當說比幾個大師都還認真有深度,有思想也有文才!“大器晚成”,古人早已言之。最可愛的還是態度,“寵辱不驚”!讀書之前在網上了解到他是一個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由此對這本書的好奇感倍增。書中第一輯的第一篇是自報家門,全書主要包括汪曾祺的家人以及自己,還有遇見過、交往過的各色人物。沒有華麗的辭藻,卻能勾住我的心。“凡事都是這樣,要能適應、習慣、湊合。”就像假牙對於汪曾祺一樣,既然改變了那就慢慢習慣吧。開頭總會格格不入,慢慢地能渾然一體就好了。還有一段是出自多年父子成兄弟,“兒女是屬於他們自己的。他們的現在,和他們的未來,都應由他們自己來設計。一個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的孩子的父親是愚蠢的,而且,可惡!另外作為一個父親,應該儘量保持一點童心。”這段寫出了作者與父親相處關係,正如多年父子成兄弟,這也是我們所向往的一種親子關係,尊敬卻不畏懼。

汪曾祺博學多識,興趣廣泛,愛好書畫,也通醫道,同時對戲劇和民間文藝也有深入地鑽研。在我的眼中,汪曾祺是個奇才,老師曾說過,讀一本書之前,先要了解它的作者,愛上作者才會真正讀懂一本書。而我也正這樣深深地折服在汪曾祺的文字之下。所謂每一個作家都是有故事的人,而汪曾祺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深感現代社會生活的喧囂和緊張,在書中不難體會到他對寧靜、閒適、恬淡的那份嚮往,僅僅是通過最樸實的文字、最淳樸的情感。

《憶昔》是汪曾祺集之一,是回憶性散文,行文中透著淡泊的寧靜,即便是人生的酸甜苦辣、是我們曾不屑一顧的小事,也能被他寫出不同的韻味。這個寒假,一本汪曾祺的《憶昔》在寧靜的午後,感受那樣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美。

平凡是真實,是煩躁一天後最值得的休憩,汪曾祺的文字正是在平凡中折射出不平凡,折射出深度。

《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讀後感 篇10

讀後感 ,628字

讀了《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這本書,讓我懂得了很多知識。比如:抗金英雄岳飛,愛國詩人文天祥,尊敬老師的顏回和好讀書的匡衡……

岳飛的大名我早就聽說了,他武藝高強,愛國如愛家,英勇殺敵等。每當我在電視上看見他時,他殺敵的眼神,殺敵的氣勢都令我震驚。他的戰功顯赫,一下子就收復了蔡州、陳州、鄭州、郾城、朱仙鎮等很多失地,這讓我很佩服他。他是為了國家為了人民才這麼英勇殺敵,無所畏懼的。

除岳飛外,我最喜歡的就是愛國詩人文天祥。文天祥賣了自己的家產,來讓百姓加入他的抗敵隊伍。就這一點,換做是我,我肯定很難做到,反正國家亡不亡滅不滅的我一個人也解決不了。但我讀到文天祥說的話和寫的詩時,我才知道“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道理,文天祥是多麼深沉地愛著自己的國家啊!以前,我不懂,只把“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句詩用來耍酷,但現在我知道,這句話不是隨隨便便說的,所以,我很敬佩文天祥。

讀到顏回吃炭灰時,我心裡想:幹嘛要吃炭灰,倒掉一點飯也沒關係,反正老師也不知道。之後,顏回的解釋讓我知道他珍惜糧食,尊敬老師。我要向顏回學習。

“鑿壁借光”這個故事讓我知道了書的重要。讀到匡衡借書讀的時候,我心裡想:幹嘛要借書讀,不讀書不是更輕鬆嗎?但是,我又讀到匡衡鑿壁借光來讀書時,我才知道匡衡是多麼愛書,多麼渴求知識。最後,匡衡成為了漢元帝的宰相。我也要向匡衡一樣愛讀書,增長自己的才幹。

《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這本書讓我明白了很多道理,真是我的良師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