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友之道相關作文20篇

所謂交友之道 篇1

高一作文 ,817字

俗話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

人要在社會中生存,進步,沒有朋友,那是不可能的。

何謂“交友之道”,歷史告訴了我們很多。

一曲《高山流水》,促成了伯牙與子期的可貴友情。所謂知音難覓,摯友難求,對於伯牙與子期來說,音樂架起了他們友誼的橋樑。他們以琴為筆,化曲為話,向對方訴說著覓得知音的喜悅與無憾。

他們告訴我們,興趣相投,可以結為知己。

自古“負荊請罪”流傳不息,而這個故事的主角正是廉頗與藺相如。起初,廉頗不滿藺相如一介文人,單憑口舌就能身居高位,受皇上賞識,而自己冒生命之險,戰場殺敵才能拼得一武將的低位。於是他經常向藺相如找茬挑釁,還四處散播謠言說他壞話。但在護和氏璧一事後,藺相如的機敏才智,不畏死的膽識讓廉頗佩服得五體投地。為了之前的詆譭和出言不遜,於是他負荊請罪,促成了後來二人文武並用,結交成友的佳話。

他們告訴我們,瞭解對方,方能結交成友。

唐太宗與魏徵可謂是歷史上一對有名的冤家。唐太宗統治下的繁榮盛世,自古以來,為人讚頌與稱道。殊不知,他的清明治世,背後卻是魏徵冒死直諫。魏徵早在唐太宗還是秦王時就已是他的門客,為李世民出謀劃策,直至李世民登基為王,魏徵依舊做著他的諫臣。誰有能料想,他們二人時常鬧矛盾呢?魏徵的直言不諱,敢於直諫乃至死諫時常觸怒唐太宗想殺了他,但他仍舊直諫。兩人就這樣吵吵鬧鬧,換來了盛世。

他們告訴我們,直言不諱,沒有隱瞞,乃是真正的朋友。

一代偉大領袖毛澤東與開國元勳周恩來二人的感情,也是令人豔羨。昔日同學並肩作戰,帶領中國走向了新紀元,雖有過矛盾,嫌隙,渙然冰釋後,仍舊是朋友。無需點明,相視一笑,已是明瞭。他們共同面對敵人的刁難,面對國內的危機。有困難,他們一起扛;有喜悅,他們一起樂。他們攜手,共創了偉大的中國。

他們告訴我們,有福共享,有難同當,有此知己,足矣。

“士為知己者死”,是朋友最好的寫照;福禍同當,是朋友最好的擔當;直言不諱,是朋友最好的溝通。

此所謂,交友之道。

把握好交友之道 篇2

高一作文 ,768字

好朋友,你是嫁妝,我我最寶貝的收藏。

當我跌斷翅膀的時候,你不扶我,但陪我學會忍痛。

當我跌進深淵的時候,你激勵我創造天堂的力量……

朋友是人一生中最值得珍惜與擁有的。把握好交友之道,讓人生聞到幸福的芬芳。

把握好交友之道,要敢於正視別人的批評。

謙謙君子,溫潤如玉。元稹與白居易是歷史上傳為佳話的摯友。元稹作詩時常常有不當之處,白居易總會提出嚴厲的批評,元稹非但不生氣,還虛心採納他的建議,於是二人共同進步,在詩壇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把握好交友之道,要善於聽取朋友的意見。

朋友如老師一般,給海倫凱勒的生活中撒滿了陽光。沙利文老師和海倫不僅是師生關係,更是親密無間的朋友。可當海倫脾氣暴躁犯了錯誤時,沙利文總會提出許多建議,讓海倫嘗試改變,而海倫也努力嘗試,收穫了一份長遠的友情。

魏徵如唐太宗的一面鏡子,純潔了他們之間的友誼。雖然為君臣身份,但魏徵與太宗的確是一對朋友。每當諫臣上奏之時,太宗總會吸納正確的意見,這友情不僅是二人的見證,也是唐朝興旺的見證。

把握好交友之道,要學會選擇,學會取捨。

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一味諂媚的話語背後可能是尖刀;聽起來刺耳的忠言可能才是治癒心房的良藥。

在春秋戰國,諸侯爭霸,戰火紛飛,硝煙瀰漫,鮑叔牙不為個人私利推薦朋友管仲,他的選擇被證明是明智的。

民國時期,孫中山與軍閥中那些所謂的朋友,最後得到的卻是自己流亡海外,果實卻被他人竊取。

作為當代的中學生,在待人接物處事方面,我們也需要把握好交友之道,不要被虛偽的假話、好話矇蔽了雙耳;不要被虛假的外表欺騙了雙眼。做出正確的選擇,正視朋友的批評,聽取朋友的意見,我們才能真正交到摯友,交到對自己有益的朋友。

朋友似清泉,溫潤人的心。

朋友似暖陽,溫暖人的心。

把握好交友之道,可以無悔地吟謳:好朋友,我是嫁妝,請把我帶在你的身旁。

交友之道 篇3

國小五年級作文 ,661字

步入初中大校門,小學同學70多張熟悉的面孔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50多張陌生的臉龐。幸運的是,這其中還有幾位熟悉的小學同班好友,除此之外,我還想再結交幾位新朋友。

初到教室,我開始觀察每一位同學。觀察每位同學的談吐、觀察每位同學的舉止、觀察每位同學的品行……,感覺大家很都特別,可是,到底和誰交朋友呢?我該怎麼做呢?

直到今天下午,謝老師在課堂上的一席話,令我茅塞頓開、恍然大悟,困擾我許久的問題,也得以解決。

謝老師走進教室,帶領我們學習了兩篇有關朋友的文章:《管鮑之交》和《割席斷交》。讓我明白一個好的朋友,應該具備的優良的品質!老師講到:交友時,益友有三種!友真——朋友要為人正直,不能自私自利;友諒——朋友能夠體諒和包容夥伴,有一顆寬廣的胸襟,不拘小節,急別人之所急、想別人之所想;友多聞——見多識廣得人,生活學習中能夠給予別人很多的幫助。

損友也有三種:友便辟,講的是慣用拍馬屁討好別人的人;友善柔,明處不說,暗處胡亂說的人;友便佞,只知道說一些花言巧語,而無法落實到行動上得人。

諸葛亮也曾在給劉禪的《出師表》中,這樣寫道:“親小人,遠賢臣,漢室傾頹;親賢臣,遠小人,漢室興隆。”正所謂“近朱者赤,而近墨者黑。”我們也要親益友,遠損友。

希望大家都能尋找到我們身邊的那些友真、友諒、友多聞的益友。當然,我自己要首先成為擁有益友品質的人,才能交到更多的益友夥伴。

取得之道,人生境界 篇4

高三作文 ,748字

得我所應得,棄我所不必得,以所得善吾身,以不必得明吾心,知足者方可常樂也。

人生在世,不必說以後將踏足的社會,就目前而言,存在著許多令我們心動的事物。這些華麗的誘惑震顫著我們的內心世界,取與舍的矛盾時時衝上腦波。我們是真得想得到,那些近乎不勞而獲的美或許足以衝破我們人生的底線,然而天上不會掉餡餅,天底下更沒有免費的午餐,當我們取得“掉下來”的好處時。令我們有所失的事也在暗暗發生。得我所應得,貴在一種理性的心理。

欽佩孟子,他是智者,將取捨之道參透得淋漓盡致。“魚與熊掌不可兼得”,他亦能將所得之物加之於身,善其身心。人之所以高貴是因為其人生價值的完美體現,然而,取得之後,我們也要刻意地將其用之於身,以實現我們所得之物的真正價值。

取捨的境界還在於懂得放手,懂得捨棄。我們一定會經歷某個時間,這個時間裡,我們取捨難辨,守住還是放棄,這是一個問題。當生活把我們拋進一口深井,此時唯有去掉纏於身上的金銀飾物—金錢、名利、聲望—才可緣壁爬上,我們會選擇什麼,答案或許因人而異。然而結果是肯定的,選擇生存,就必須拋棄那些於己不會太有利的東西。懂得放手,懂得捨棄,是一種智慧,更是一種境界,亦是一種明示內心,昇華靈魂的靈丹妙藥。

其實很羨慕陶淵明,他為自己的人生做了取捨,拋棄了聲望與俸祿,選擇歸隱田園,從此“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放棄了富貴卻得到一生清閒與安然。生命固然可貴,是我們每個人所緊緊抓住的,然而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為生死做了理性的取捨,名垂千古。

知足者常樂。理性取捨的最高境界,安然守住自己的靈魂,讓所得之物真正有效於我們平凡的人生,讓其絢麗多彩;捨棄本不屬於自己的東西,以豁達的心境面對生活。

學會取得,懂得取得,是人生的一種境界。

讀《父親的為人之道》有感 篇5

讀後感 ,713字

讀畢全文,我的眼睛泛起淚光,似哭非哭。我被文中的父親所感動了!雖然,父親很愛布克,作者也很愛布克,作者一家甚至把布克當成了家中一員!雖然布克只是一條狗,但僅因為它是一條狗,所以才更引起我們的注意!

相信不少人都養過寵物。可在養之前,可否有人曾想過,在你面前的是怎樣的一價責任,你將會肩負著一份怎樣的責任?!你是否知道,一但你養了它們,你把它們接回家之後就要好好照顧它,給它養老送終,要知道,在你手中的是一條活生生的生命。你總不能說想不要它就不要它吧!是否有想過,有一天你也“淪落”到要人贍養的地步,別人也要將你“置諸死”的話,你怎麼辦?!你會開心嗎?!我想,世界上不會有哪個人會願意被人遺棄的!當然,文中父親遇到他的發友克萊格特乞求他把布克賣給他時,他也堅決不同意。但是,當克萊格特說了這麼一句話的時候,父親並沒猶豫便毫無條件地把狗送給他了。當時,克萊格特對比爾說“我們愛這隻狗。每晚,我妻子在孩子的臥室中給它放了張床。我們會給它養老送終的。我給你多少錢都行,比爾。”為什麼之前克萊格特這麼乞求父親,而父親都不肯把克買給他呢?而卻因為一句話而沒多想便答應把狗送給他?是因為父親很愛布克,但是,他知道有人比他更有愛布克!可是,換成是自己的話,我們能如此“偉大”嗎?可能很多人不但不會,而且很可能會為此爭個你死我活!

記著,我們不能如此“霸道”!在世界上不能把一個生活永遠握住不放,除非愛它併為它工作,如果自己不能做到的話,那麼這樣東西就應屬於比我們更愛它的人!同時,從父親身上我學會了很重要的東西—逝去的教訓比什麼都重要。在倒黴的時候,作為一個人應當肯於努力、犧牲、胸懷寬廣;並且,珍視最珍貴的東西並保護你愛的人們。

交友帶給我快樂 篇6

國一作文 ,593字

說起能讓我快樂的事那還真不少,但帶給我快樂最多的還是交友。

剛剛升入初中不久,我就想交個好朋友,我在想:“誰會成為我的朋友呢?”我於是每天觀察,發現有個人與我的性格非常接近。那麼這個人是誰呢?我先不告訴你。一會兒你就知道了:

我與他相識後,每天都在一起玩,踢足球、打籃球,他幫我體育,漸漸地他的學習陷入了低谷,每天在哪裡沮喪,似乎要放棄了自己,可作為朋友,我得幫他,於是我對他說:“我幫……”他一把攔住我,告訴我:“不用了,都這樣了,可能在學好嗎。”

我回家後一直在想:“朋友,你學習就真的不想提嗎?”我當時都有想與他絕交。可到了一節體育課缺改變了我的看法。

他在那節體育課上,攔住我對我說:“桶哥,我最近學習一點都不好,你能幫幫我嗎”我爽快地答應了。我每天都在小涼亭那裡那他學習。語法,公式……他終於發現並保持了學習的樂趣了。我每天也很努力,認真閱讀語法書,概念書,輔導書,做好筆記,每天像個小老師似的幫他學習。

時間越來越長,越來越長。他忽然又反感了,不想學了。我對他說:“那古代鐵杵都磨成針了,你學習咋不行呢?”他忽然悔悟了。虛心學習。漸漸有了起色,從10來分到20分。單詞10個錯10個到錯8個。這不馬上考試了,現在在那裡專心複習呢。

從這以後,我倆的關係更近了。

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它若不學,我也會受影響,他的成績提高了,令我很高興,讓我認識到了交友帶給我的快樂

智者的成功之道 篇7

高二作文 ,932字

才高八斗為何卻不能高就?檢視一下亂世三國就可以輕而易舉地找到答案。原因主要有二:一個是天定的—不遇明主,另一個是人定的—缺少謙遜。而後者是個可變之數,也是成就才高者的主要原因。

“亂世出英雄”,在三國這個亂世能人才輩出,但並不是每個“能人”都能成為英雄,“能人”成英雄就取決於其“才高而不自詡,居功而不自傲”的態度。

著名的三國“雞肋”事件演繹了一場引人深思的好戲。才華橫溢的楊修是一個極愛顯才華的人,有一次在曹操營帳中,曹操正為打仗不能得勝而煩惱,餐後無意說出“雞肋”一詞,而楊修卻自以為是地用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意思教唆夏侯敦退兵,最後被曹操以擾亂軍心的罪名處斬。有研究三國的學者分析,楊修之死並非因為一時意氣,無心之失,而是因為他愛出風頭,驕傲自詡的性格招惹的殺身之禍。“聰明絕頂”的他卻不懂得“看破而不說破”的為臣道理,在曹操面前每每鋒芒畢露,不知收斂,所以才被曹操忌恨從而設計“雞肋”陷阱殺害。

這就是才高者失敗的原因之一—才高自詡,而著名的“許攸顯功”則引證了後一個“智者”失敗的原因。

在著名的官渡之戰中,許攸捨棄了不聽諫言的袁紹,投奔曹操,曹操舒尊降貴赤腳迎許攸,而許攸也確實在這次戰役起了重大作用,為曹操取得勝利。但戰後的他卻不懂收斂,逢人就說自己的功勞,甚至在曹操面前也不惜損害曹操面子,大言其功,最終又是落得個身首異處的下場。

楊修、許攸等例子不勝列舉,死因都一致為為缺少謙遜態度,驕傲自詡,而在反面,同事曹操的許荀攸卻可以堪稱謙遜的楷模。

荀攸一生輔助曹操爭霸天下,徵張繡、戰袁紹、擒呂布、定烏桓、為曹操雄霸北方無不作出重要貢獻,作出非凡功勞。但是荀攸為人卻十分淡薄緘默,不爭權奪利,不爭風頭,不爭高低,為曹操策劃奇策十二而不揚。所以他一生穩穩當當、平步青雲,被曹操評價為“外愚內智,外怯內勇,外弱內強,不成善,無施勞,智可及,愚不可及,雖顏子,寧武不能過也。”還被史家稱為“張良、陳平第二”流芳百世。可見,才高而不自詡,居功而不自傲不但可以保身,還能成就一番非凡的事業。

有道是“滿招損,謙受益”,人如果想獲得成功就必須懂得謙遜做人的道理,並把它貫徹得徹徹底底,才高者如是,芸芸眾生也莫不如是。

孝之道,貴以專 篇8

國三作文 ,768字

兒時,我曾聽隔壁的姐姐對她媽媽說:“媽媽,你現在對我這麼好,我卻無法回報您,媽媽,我愛您,雖然我現在在讀書,但是我將來一定要讓您過好日子,不讓您受風吹雨打……”我聽後便跑回家,對媽媽說:“媽媽,您苦嗎“您累嗎”我想讀書,我要上大學,將來把您捧在手心裡!”媽媽聽後,熱淚滿眶的說:“好孩子,你長大了,孝順了!”我好奇的問:“媽媽,‘笑’是什麼啊?我沒笑啊?”媽媽說:“傻孩子,不是哭笑的笑,孝順是一種傳統美德!”

對呀,我國有孝的傳統,孝敬父母的人歷來被人們所稱道,所尊敬,不孝子孫經常被人們譴責。所以,我們要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孝親敬長的優良傳統。

說到孝,我們首先應該孝敬我們的父母。

父母給予我們生命,含辛茹苦的哺育我們成長,教我們做人,父母有恩於我們,可我們卻難報那三春暉。所以,我們要從現在開始,從小事做起,去孝敬他們。

我們心裡應該時時刻刻想著父母。父母累了,就給他們捶捶背,洗洗腳。父母管教我們,我們應該接受,我們要體諒父母的辛苦,理解父母的艱辛,心裡時常想著他們,在家裡,做力所能及的事,在學校好好學習。

這是我認為對父母最好的孝敬方法。但是,一個孝字,不單是隻針對於自己的父母,還有長輩以及其他人,所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我們還要孝敬其他長輩。

爺爺奶奶年紀大了,行動不方便,我們應該多幫他們處理生活瑣事,經常陪他們談心、散步、鍛鍊,讓他們有一個愉快的晚年。

對自己的長輩如此,對別人的長輩更應該如此,如果每個人都懂得孝敬老人,那麼,這個世界將多麼和諧美好啊!

孝,雖說只是簡簡單單一個字,但是卻很難做到,因為孝需要我們的付出。

孝,寫起來,筆畫不多,卻需要我們持之以恆,一日兩日的孝順,也許很容易,對自己的親人孝順,也很容易,可社會需要的是持之以恆的、廣義的孝!

讓我們加入“孝”的行列,持之以恆的去做一個孝順的孩子吧!

藏與露之道 篇9

高三作文 ,868字

木秀於林而摧,生靈萬物皆有此理,真正的成熟是一種鋒芒不露的隱忍,更是點點暗芒藏於刀刃,出鞘即見血的一擊必得。藏與露如太極的黑與白,相互調和,相互促進,至其平衡,方得大道。

“東坡何罪?獨以名太高。”蘇轍曾如此評價自己的兄長,而蘇軾也曾被仁宗稱其有宰相之才。而東坡的性子又太過急躁,始終亢言直論,不稍隱諱,遇不愜心意之事,便覺得“如蠅在食,吐之方快。”鋒芒畢露,不加掩飾的處事風格致使這樣一個才情恣意,才高八斗的大詩人,被小人萬般猜疑,深陷烏臺詩案,囚於監獄,終發配黃州。

觀之蘇轍的一生,其人亦才華橫溢,而仕途相比之蘇軾不知平坦了太多。子由沉默寡言,穩重內斂,比起東坡的才華外露,他更懂得“藏”之理。在東坡監禁解除後,他用手捂住東坡的嘴,含三緘其口之意,勸其收斂鋒芒。也正是他諳熟藏之必要,才能在王安石新政廢除後,重返朝廷,發揮自己的政治才能。

我們仰止東坡光風霽月的品行,以及對狗苟蠅營勾當的不屑與反抗,然這一份豪放不羈所引發的禍事,卻值得我們深思。

藏與露之道隱於人,也隱於動物的生活中,動物身上的啟迪是值得我們慢慢品味,細細品嚐的。《狼圖騰》中狼群圍捕黃羊的一幕真是令人熱血沸騰,震撼不已。狼群是隱忍的,能等待黃羊吃飽喝足,肚皮滾滾方才出擊;狼群是機敏的,抓住那霎時的機遇,伸出利爪,以雷霆萬頃的一擊將黃羊趕入暗藏危機的雪坑中。於是,黃羊被困,於是,狼群大獲全勝。被尊為圖騰的狼群,以一次又一次的勝利演繹出藏露之道的奧祕。

相比藏露之道的應用自如,那麼火魚便是那愚笨不化,只知鋒芒的蠢物。一隻火魚遭逢襲擊,便噴出綠色火焰。然後整個魚群也噴出火舌,保護同伴,殊不知漁民正因如此才抓得住它們的蹤跡,將它們一網打盡。待火焰熄滅,火魚下一次噴火之力尚未積蓄時,便是它們的死期之日。

黑白調和,藏露相間。藏住鋒刃的尖利,露其古樸;藏住礫石的稜角,露其圓滑,藏住風光奪彩,咄咄逼人的為人態度,露出通達人情,八面玲瓏的處事風格。就像釀造一罈美酒,需經過淹旬曠月,滄海桑田的輪迴變遷,輕啟,方得醇香,而藏與露,仍需時間的打磨,慢慢調和,終成大道。

宿舍相處之道 篇10

抒情作文 ,470字

隨著長大,在外讀書,免不了的就是集體生活,跟來自全國各地的人成為舍友,是一種緣分,也是一種挑戰。所謂緣分,你們本是來自五湖四海,如果不是考入同一學校,或許一輩子都不可能認識,可是就是這樣陰差陽錯,我們終究還是相遇了。再說挑戰,正因為來自不同的地方,大家都有著各自的生活習慣和自己特別的性格,我們要彼此適應,相互磨合,這樣宿舍生活才能夠穩定和諧,大家一起和睦相處。

就像晚上我在寫文章,一個舍友在語音,聲音特別大,而且還很嘈雜,我其實很無奈,又不好去說什麼,大晚上的弄得大家心裡都不舒坦,那樣會很尷尬。於是我靜靜的戴上耳機,沉醉在自己的世界裡。有些時候,彼此各退一步,並不代表著妥協懦弱,反而是一種更加大度的表現,因為只有彼此包容,宿舍生活才能夠更加和諧。

其實,大家在一起生活,難免會有磕磕絆絆,小吵小鬧,只要是不傷了和氣,還是可以適當存在的,畢竟小吵怡情,大吵傷身嘛。

就像,雖然在一塊的時候會有些爭執,但是分開後還是會彼此想念,假期還是會忍不住聯絡。與其等到了離開才發現失去,倒不如現在就好好珍惜,畢竟歲月漫長,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去走。

談交友 篇11

高三作文 ,891字

俗話說:“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可見交友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正因為重要,交友就應該慎重,切勿誤交。

賊友不可交。賊友,俗稱“狐朋狗友”。這種朋友的特點是“利則相攘,患則相傾”,其人生哲學是“人人為我”。當你有利可圖,或有權可用,或有勢可仗時,他們會蝟集於你的身邊,吹你,捧你,滿足你的虛榮,刺激你的物慾,投其所好誘你一步步滑向罪惡的深淵,然後再下一塊大石,拍拍手,去尋另一個目標。古人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正是賊友的活畫像。交這樣的朋友,其結果,輕者事業無成,碌碌一生;重者則可能誤入泥淖,自我毀滅。

密友可以交。密友,就是親密無間的知心朋友。這種朋友“緩急可共,生死可託”,因而歷來為不少人所推崇。荊軻赴死的故事流傳千古,便是明證。但密友所重,其情往往側重於“哥兒們”感情,其義則往往表現為江湖義氣。這種“哥兒們”義氣,往往因情害理,誤事誤國。三國時的劉備,因關羽被害,不聽孔明勸告,一意孤行,大興報仇之師,結果被東吳火燒連營七百里,只落得白帝託孤的下場,這便是為哥兒們義氣所溺的沉痛的一例。

與密友相似但有本質不同的是畏友。相似的是,二者都不是惟利是圖的結合;不同的是前者以“情”為紐帶,而後者則以“道”為準則。古人為畏友下的定義是“道義相砥,過失相規”,意思是說,這種朋友不僅可以在事業上給你幫助,而且能在你有了過失時及時提出警告和規勸。俗話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但由於“當局”的緣故,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及時地發現過失,也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勇敢地正視缺點,彌補過失的。這就需要一些清醒的畏友,從旁指出病症,幫助療治,使自己“過而能改”,少走人生的彎路。從這個意義上說,畏友之為友,已經超出了一般朋友意義上的幫助和友愛,也洗去了“不期同日生,但求同日死”的江湖色彩。其意義小可立身修德,大則益國利民。無疑,這樣的朋友應多交、廣交。

在商潮澎湃的今天,舊的道德規範正被打破,新生的又尚未健全,我們正處在價值觀重建的新時代。因而,摒絕賊友,慎交密友,廣結畏友,對於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顯得重要。只有這樣,我們的人生航船才能免於觸礁,順利前進。

學之道 篇12

國二作文 ,128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