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聽是一種良好的品質相關作文20篇

傾聽是一種良好的品質 篇1

高三作文 ,655字

曾經有人說:“其實善於傾聽也是一種品質”。我覺得這句話倒出了生活中很多道理。善於傾聽別人的批評,我們會更好的反省自己。

在與他人交談時,聽比說更重要。因為沒個人都有表現自己的慾望,都會爭相陳述自己的觀點。而那些善於傾聽的人不僅在此時獲得了思想的開闊,更贏得了良好的修養。當然有時傾聽會讓人感到不悅,殊不知中國有句老話“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所以傾聽帶給我們的是精神的昇華。

李斯《諫逐客書》中曾寫道:“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傾聽他人意見時也是這樣,不要認為他人的意見用而不理會,他人的意見總有可取之處。歷史上,善於傾聽他人歷來都為人稱道。

唐太宗李世民不記前嫌,委以曾為李建成部下的魏徵以重任。他善於傾聽。深知“忠言逆耳”的道理,最終把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同時成就了唐太宗自己的一世英明,萬事流芳。

相反,《三國演義》中劉備不聽眾大臣的意見,執意攻打吳國為關羽報仇,結果得到了“火燒連營七百里”的下場,最終在白帝城抑鬱而終。

善於傾聽他人的意見是一種睿智,也是一種修養,更是一種人生樂趣!每一次認真的傾聽,都是自身品質的提升,都是一次精神的昇華!

《三國演義》中,曹操雖有奸雄之稱,即使聰明,也還是個廣納謀事,廣泛聽取他人意見,最終贏得三分天下。

同樣,如果孫權不認真聽取魯肅的意見,也許赤壁之戰還未發生孫權就俯首稱臣了。

傾聽是一種良好的品質,在生命的大河裡,只有彙集傾聽的支流那麼我們的水域才會更加寬廣。我們的波濤才會更加澎湃。

善於傾聽,我們會讓自己做得更好!

傾聽是一種境界 篇2

高三作文 ,758字

他,本應是沙場秋點兵,撥堅執銳,氣吞萬里如虎的將軍,無奈他狂妄自大,不懂傾聽,他聽不到敵人的蓄勢待發,聽不到將士的良言,最終憑他醉裡挑燈看劍,也只能淚流滿面。

他,本應該、是佐君王,立偉業,濟天下蒼生的賢士,奈何他比賽了自己的耳朵,他聽不到人民痛苦的掙扎,聽不到黑夜官場一的奸詐,最終只能滿眼煙雨。

傾聽是一種能力,傾聽是一種境界,亦是一種幸福。

詩仙太白抱著“我輩豈是蓬蒿人”的心態,苦讀聖賢書,望己有朝一日,能在朝廷之中大展抱負,即便有力士脫靴,貴妃捧墨,御手調湯,他依然選擇高唱“安能催眉折腰事權貴”,離開官場,為何?他有傾聽的能力,他能傾聽到官場中的勾心鬥角,爾虞我詐,他能傾聽到什麼才是內心中真正的快樂—“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各聲似的。”朱自清先生的傾聽到了一種境界,他能將眼見之實景,身心的感受都聽到。而正因為傾聽到了這一池和河塘月色,那幾日頗不寧靜的性情也得以平復;而正因為傾聽到了這一池和河塘月色,他感受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幸福。而這一切都是傾聽給予的,不是嗎?

曾經無數次幻想過,自己漫步在海邊的沙灘上,沐浴著陽光,親臨著海風,去傾聽大海的呼喚,呼喚那些曾經逝去的美好,帶走當下的一絲哀愁,讓渾濁的心得以淨化,讓疲憊的身子得以休憩。或許這就是我所期望的傾聽。雖然一直未如願但漸漸發現傾聽心靈,亦如傾聽大海一般,讓人感悟良多。每當被塵世煩擾得不堪重負時,就會停止一切活動,菁菁傾聽一下自己背心的呼喚,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幸福,然後一切便會好起來。

沒有去傾聽自然,王維感受不到“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的意境;沒有去傾聽,就不會有伯牙子期高山流水的千古佳話;沒有去傾聽民意,就不會有太宗的開元盛世,沒有去傾聽心靈,就不會尋找到真正的快樂。

傾聽是一種美德 篇3

傾聽是一種美德作文8 ,748字

傾聽,是一種姿態;

傾聽,是一首歌;

傾聽,是一種理解;

傾聽,是一種等待……

生活是一部厚厚的長卷,需要心靈的關注,更需要心靈傾聽。

從教十幾年光景,接觸新課程,我卻是劉姥姥進大觀園—頭一回。

第一次與新課程中的孩子接觸,他們那種敢說、能說、會說的場面,著實讓我大吃一驚,也深深體會到人文教育的魅力!

可是一個階段之後,我發現這群孩子有一個壞習慣—不懂得傾聽,如當甲同學在回答問題時,乙同學沒等他說完之後就開始發表自己的獨特見解,如何扭轉這一局面呢?經過深思之後,我實行了A計劃:

當學生回答問題時,學生還沒把意思表達完,我就接過話茬說:“我明白了……”

當學生犯錯誤辨解時,學生描述到一半,我就接過話來說:“我知道了……”

我的舉動,引起了大部分學生的不滿,這天,有個學生終於忍不住了:“老師,我覺得您應聽他把話說完。”

師:“為什麼?”

生:“如果您不聽他把話說完,您怎麼知道他接下去要說什麼呢?”

生:“對,沒錯,況且我覺得老師您這樣做會打擾他的思路……”

一個“路見不平的勇士”出現之後,其他學生也紛紛表達自己見解。

師:“看來同學都明白別人講話的時候,自已不要隨意打斷,明白要做一名文明的傾聽者,可是老師發現我們班有部分同學這方面做得不大好,如:張三在回答問題,李四沒等張三說完就開始發表自己的看法……”

這時全班同學恍然大悟,終於明白了我這兩天反常舉動的良苦用心。

傾聽是一種美德。教孩子學會傾聽,傾聽他人的話語,傾聽他人的心聲,傾聽他人對世界的理解和對未來的夢想,可以增進溝通,促進理解;教孩子學會傾聽,不隨便打斷他人講話,也不輕易作出評價,讓他人把話說完,把意思表達清楚,當然,教師也應在傾聽中與學生交流,在傾聽中與學生溝通,最終實現教學相長,共創幸福!

靜是一種美好的境界 篇4

國二作文 ,987字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靜,是一種至高而純淨的境界,心中有靜之人,才能在紛擾的塵世中站在雲端,望清世界,也能望清自己。心靜了,才能讀懂自己,聽見自己的內心;心靜了,才能看清世界、未來,才能感受萬物的色彩。

靜,是一種淡然世界的境界。“我們雖然生活在塵網中,但永遠也不要失去想飛的心,不要忘記飛翔的姿勢。”作家林清玄先生便是如他自己所言,從未忘記自己想飛的本心。即使面對死亡,他也只是淡然待之,從不為此慌張,從不為此無措。正是因為他擁有“靜”的內心,他才能在死亡面前毫無畏懼,亦能從死亡中看清這個世界。林清玄老先生是一個禪意之人,生活中他愛賞花,愛吃清淡的食物。走在林間小路上,他也能從路旁綻放的小花中覓得生命的靜意,感受到詩情畫意的禪靜。他淡然地對待這個世界,以一顆清靜心處世,以一顆平淡心待人,感受到萬物的色彩,在一片靜謐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境界。

靜,是一種聽見內心的境界。在靜謐中,我們能感受到自己的內心,聽見自己真正所想要追尋的聲音,擁有靜的心,我們便站在了一個他人無法觸及的境界,追尋到內心所真正需要的美好。蔣方舟曾遇到一位報社社長,他的兒子畢業於一所世界名校,但這位名校畢業生在畢業後竟對他的父親說:“爸,我已經完成了你對我的要求了,現在我要成為一名西餐廚師,我要去追尋我的夢想了。”面對旁人無法理解的決定,作為父親的報社社長卻非常支援兒子,心中滿是自豪。旁人對此不解,究其原因,還是他們心中所追求的始終是金錢和名利,而非真正自己的內心;而這位名校畢業生並未因外界環境而隨波逐流,他堅持了自己的內心,其根本原因,還是他擁有一顆寧靜的心。在這顆寧靜的心中,是他本心所追尋的夢想。正是因為他將自己放在了一個靜的境界中,他所望見的美好自然是與他人不同的。靜下來,聽聽自己的內心,你會發現,原來美好的境界就在此處。

靜,是一種感受生活的境界。作家龍應臺,在剛剛成為一位母親時,面對兒子的調皮,她靜心、耐心地對待,正是因為她靜謐的內心,她在教育孩子時並沒有一絲煩躁之意,而是用心享受教育帶給她的快樂。擁有靜謐的內心,她才能感受到生活帶來的美好色彩。

靜,是一種美好的境界。在靜中,我們看清世界;在靜中,我們找到自己;在靜中,我們感受生活。擁有靜,我們便擁有了一切。

靜是一種美好的境界 篇5

國二作文 ,1040字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靜是午時窗前的一抹暖陽,為你撣去心底的灰塵;靜是吹響在空曠草原上的一聲幽笛,勾勒出萬物的千般色彩;靜是人生路上的一縷芬芳,為你展開無邊的風景。靜,是一種美好的境界。

靜,方能讀懂自己,聽見自己的內心。我們所耳熟能詳的大詩人蘇軾就是這樣。在被流放後,蘇軾拋棄了一生得意與浮躁,選擇用靜來雕琢自己的人生。坐在樹下,開懷暢飲,凝視遠方,讓蘇軾讀懂了自己,明白自己的追求其實是縱情山水,寄情於詩詞。細聞花香,閉目靜思,更讓蘇軾找清了自己的價值,做回了真正的自己。“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不需一言一語,不需隻字片音,蘇軾在靜中沉澱出了淡然與坦率,於是他才能窺見遠方那個真實的自己,聽見自己心湖中的每一絲漣漪所盪漾出的聲聲迴響。由此可見,唯有靜,才能讀懂自己的內心,尋回那個最存粹的自我。

靜,方能看清世界與未來,感受萬物的色彩。著名的文學大家汪曾祺老先生又何嘗不是這樣呢?“靜思往事,如在目底”,汪曾祺老先生親自向我們淋漓盡致地展現了靜的魅力。穿梭於樹林之間,汪曾祺不說話,在靜中體悟到了生命的無窮力量;佇立於家中的陽臺上,汪曾祺不露之言片語,在靜中咀嚼著陽光的甜味;遊走於人流之中,汪曾祺沉默寡言,在靜中品語著人情世故的酸甜苦辣……就如一條默默流淌的江,凍結了冗雜的語言,但你卻能透過他的雙眼看到他對萬物的種種悲憫與思考,這便成了他創作的靈感。他在靜中沉醉,於是世界便更加深刻和多姿地呈現在他的面前,任由他感受和挖掘其中的千般色彩。靜,便由此給人以洞悉世界,感受萬物的力量。

靜,方能專注如一,將一件事做到完美的境界。你一定聽過那首牽動你靈魂的《貝加爾湖畔》吧?它的作者李健正是一個對靜有著深沉熱愛的人。靜,給了他一個無人打擾的至佳環境,也給了他心靈上的滋養。他在靜中默默地、極度專一地做著自己所熱愛的創作,所以他的作品才能給人以最美的享受。就似一滴水,看似渺小,但你卻不得不驚歎於它靜靜執著雕刻世界的力量。李健守候著他的靜,於是他才能把靈魂的參與、精神世界的支撐全部付諸於音樂創作之中,從而將其做到了最完美的境界。

才華在寂靜中造就,品格於寂靜中鑄成。靜,是一種美好的境界,也是成事者交給自己最好的禮物。所以,請時刻將靜作為旅行的朋友,待它為你滋養出一片心靈的淨土,你便也可以回首眺望——你的人生之路開滿了花。

傾聽是一種美德 篇6

國三作文 ,822字

古今中外,無論是治國還是理政,無論是治家還是育人,正是因為有了耐心的傾聽,虛心採納他人的意見和建議,人們才能走上成功之顛。相反,也有很多人卻置別人的意見和建議於不顧,總喜歡一意孤行,最終落得後悔莫及、一敗塗地的下場。所以我認為,傾聽是一種美德。

傾聽,能反思缺點錯誤,並及時糾正。我國曆史上赫赫有名的唐太宗李世民,接受隋煬帝拒諫亡國的教訓,即位後雖然國家還處在戰爭中,但他善於傾聽,廣招賢士,盡力求言,進一步擴大諫官權利,積極鼓勵群臣多提意見和建議。其中大臣魏徵就廷諫了200多次,甚至多次出現致使李世民無法下臺的尷尬場面。正是由於他善於傾聽,積極採取一些治國方略,及時修正一些錯誤抉擇,才能夠實現政通人和的“貞觀之治”。

傾聽,能讓人少走彎路,且儘早成功。大家知道,蘋果公司的創始人喬布斯就是一個善於傾聽、少走彎路的成功人士。喬布斯曾經吸納好朋友巴菲?緣慕ㄒ椋?訊嗥斂倏丶際跤?u>作文https://wWw.ZuoWenwang.Net/知名數碼公司實現技術共享,而沒有固執己見,孤軍奮戰。這一舉措的成功實施使他們公司一躍成為數碼市場最重要的一員。相反,如果喬布斯不能傾聽而是一位自己蠻幹的話,他的創業歷史恐怕會是另一種狀況了。

傾聽,能使一個人頭腦清楚,避免鬧笑話。螳臂擋車的故事,人人耳熟能詳,它威風凜凜,目空一切,總以為自己在草叢界所向披靡、不可一世。它將好朋友螞蚱和蜻蜓的善意勸告置之不理,竟然要與力大無比的馬車一決雌雄,最終導致粉身碎骨不說,至今還遭人恥笑不已。如果它能聽從好朋友的忠告,結果將會大不一樣。

傾聽,能使我們的祖國國泰民安。我國目前仍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祖國賦予人民監督批評權,其目的在於傾聽人民的意見和建議,傾聽老百姓的心聲,從而保障改革創新在健康的道路上順利進行,以真正實現國富民強、全面小康。

傾聽,對於國家來講,能使國運昌達;對於個人來講,能使人生走向輝煌。

傾聽,是一種美德。

傾聽是一種能力 篇7

國一作文 ,890字

“傾聽是一種能力”,許多人都認識這一點,都知道“傾聽”的重要性,但是我認為能夠真正做到的人不多。明朝的大哲學家王守仁先生有一句至理名言:知行合一。就是在講:知道道理很重要,行動更重要。下面我就從“知”與“行”的方面談論一下傾聽這件事。

我們的祖先自從有了溝通交流的能力之後才有了長足的發展與進步。溝通交流的目的是讓自己能夠更好地認識自己,瞭解他人,提升自己的認知能力,取得切切實實的進步,使自己在處理複雜多變的事物關係中作出更為明智的選擇。

傾聽是交流的第一步,沒有傾聽的交流是愚蠢的。就比如媽媽給我講題的時候,往往講到一半,我稍微知道了點皮毛時,就會不耐煩地說:“我知道了,不用講了。”這就沒有好好的傾聽來真正瞭解別人的想法,這種不謙遜的求知態度也導致了在很多題上我始終一知半解。

還有更嚴重的,有的人一直試圖把自己的意見和看法強加給別人,總是以盛氣凌人的口氣糾正對方,這樣一種用自鳴得意的方式證明自己,否定別人的做法一定會導致爭吵,最後變得毫無意義。命名原子的德謨克利特說過:只願說而不願聽是貪婪的一種形式。這樣的人在“我即上帝’的交流習慣的方式下,總是認為自己是對的,卻從來不會審視自己的行為,這樣的人的認知與進步就停滯了。

我們需要通過傾聽來理解別人的感受和需求,沒有人喜歡被挑釁、被攻擊。而“要做一個善於辭令的人,只有一種辦法,即是學會聽人家說話”。所以人際交往的高手,往往都懂得傾聽對方,懂得在言語上剋制。以一種謙遜的低姿態來與人溝通,並且句句切入主題,句句口人心絃,言語之間如沐春風,讓人舒服,受人喜歡,它能更好的表達自己的觀點,說服力更強。所以保持一種傾聽的習慣,遠比盛氣凌人的抬槓高明太多。

“耳朵是通往心靈的路。”我們要通過傾聽充分理解他人,更快捷地達到自己說話的目的。高效的傾聽能更好的取得進步、解決問題。讓我們真正擁有傾聽這種能力,讓傾聽真正成為我們的一部分。

靜是一種美好的境界 篇8

國二作文 ,1039字

靜,是一隻小舟,讓我們通向智慧的大門;靜是一種細膩,是一花一世界,一樹一菩提的感知;靜是一種情感,能讓我們發掘生活中的美好回憶。靜,其實就是一種美好的境界。

靜是一種美好的境界,能讓我們聽到內心的吶喊。我國著名的大思想家王陽明,從小就對儒學有著濃厚的興趣,但是一直被功名世俗所困擾,便將這份想法藏在心底,在被奸臣誣陷後,他便整日整日地坐在竹子前,看竹樹搖曳,聽耳畔潺潺水聲,靜靜地坐著,不斷叩問著自己的心絃,問自己內心所求,最終,他聽到了內心中一直誠摯地吶喊,不畏功名所擾,一心儒學,在靜中生出了無窮智慧,成為了一名偉大的思想家。無獨有偶,我國近代大文學家汪曾祺老先生就曾在自己常常坐在外祖父閒置的書房中靜坐讀書,放空自我,哪怕在文革時期也不例外,閒暇之時,望望窗外璀璨的星河,手捧一本舊書,靜靜地站在那裡,在十多年後,他仍然每天早上泡一杯茶,悠然獨坐,浮想聯翩,或許這就是所謂的美好吧。在這樣一份寧靜中,他成功地聽見了自己內心永不言棄、努力堅強的吶喊,讓他收穫了內心的共鳴。正是因為王陽明面竹而思的一份寧靜,汪曾祺老先生的無事此靜坐,這樣美好的境界,他們才能聽見自己內心的最真摯地那份吶喊,產生共鳴。

靜是一種美好的境界,能讓人們感受萬物的色彩。林清玄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有著不入世俗洪流的思想。平時,他每每會走上街去,一個人慢慢地走著,或者靠樹而站,不急也不慌。有時,他會為一束黃玫瑰而感慨萬千,有時也會為一隻死去的麻雀而備感憂傷。路上人行色匆匆,而他卻不緊不慢,靜靜地聽風吹過樹梢,靜靜地看著天邊火燒紅霞。正是因為林清雲的一份靜心等待懷有一份,靜的美好境界,他的文章中才能無處不體現出生活中的樂趣與感慨,在平凡無趣的生活中增添色彩。也許,靜是一種能使人舒心的美好境界,讓我們感受到生活的色彩。

靜是一種美好的境界,能讓我們看清世界,認識未來。魯迅這個名字定非陌生,他為我們國家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讓國人不再麻木。在他回國之後,在當時許多思想文學家層出不窮的時代,魯迅每晚都會拿起筆桿,點上一支菸,靜靜地伏案寫作,他將自己全身心地浸入文字,有時,一晚也不說一句話,只是心如平鏡般寫作,任窗外風雨蕭瑟也無動於衷。最終,在他靜如止水般的心境下,他漸漸開拓了自己的眼界,認識到世界上的革命趨勢,分析了中國的未來革命走向,成就一代英名。正因為魯迅擁有心靜如水的美好境界,才能使他的眼界更加廣闊,認清世界與未來。

靜,是一種美好的境界,也許,唯有心真正的平靜,才能感受到更好的事物。

靜是一種美好的境界 篇9

國二作文 ,995字

生活於熱鬧繁雜的塵世中,靜下心,閉上眼,就好像聽不到喧鬧的聲音了,好像整個世界在大腦中鋪散開來,從未有過的清淨會把人帶向一種美好的境界。

靜,能聽見內心的聲音。

我國古代詩人劉禹錫的一首《陋室銘》為世人所讚歎,而他本人也確實有這樣一顆寧靜的心。身處陋室,他並沒有浮躁地表達一腔憤懣,反而是憑藉寧靜聽清了內心的聲音。遠離了官場爭鬥,他的平靜令人為之動容。“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續之勞形”。劉禹錫在這樣的環境下傾聽,聽到內心面對苦難的堅強吶喊,聽到了內心對平淡寧靜生活的嚮往。他聽從了自己的內心,留在了簡樸的陋室,找到了心靈的棲息地,也成就了後來《陋室銘》。試想,若當初的劉禹錫不甘於被貶,寫下的是一片悲憤的怨言,那麼,少了靜心帶來的心靈觸動,他是否將會如現今一般被眾人歌頌?

靜,能發現身邊的風景。

書聖王羲之也曾經經歷過人生的低谷。在一次又一次的反覆練習中,他的筆法陷入困境——技法嫻熟卻偏生少了些靈氣。面對這樣的情況,王羲之強忍下內心的煩躁,試圖靜心領悟書法的奧妙。少了幾分急於求成,王羲之漸漸發現了身邊的美景。一花一草,都那麼靈動活潑,千姿百態的植物們在庭院中肆意生長……就這樣,他將花草的姿態融入書法,一筆一劃中都包含了靜心換來的心靈的平和,由此成為了風光無限的大書法家。從浮躁中脫身,方能靜心發現以往被忽略了的風景,而這些風景所帶來的心靈感受,難道不是一種美好的境界嗎?

靜,能感知世界的美好。

著名作家林清玄先生於今年逝世,但,他帶給人們的心靈觸動將通過作品傳遞下去。三十歲功成名就的林先生曾毅然放棄大好前程靜心修禪。後來迴歸俗世,他將自己靜心感知到的真善美寫進書中,影響更多的人。“於繁雜紅塵中,歷經千帆歸來,心仍少年。”幾十年時,林先生不曾為俗世繁華叨擾,靜靜地在一次次偶然的事件中用心去體會生活的意味,仔細探究其中常被人忽略的美好。如果林先生沒能在一派喧囂中守住內心的寧靜,他又如何用心領悟生命,從而發現世界中隱藏著的美好呢?點點滴滴的美好匯聚在一起,成為了保護他平靜的心的保護罩,讓他能在塵世中自我昇華,這,不也是一種美好的境界嗎?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無論何事,都請靜心面對,這樣,一定會收穫心靈的觸動。

靜,是一種美好的境界。

靜是一種美好的境界 篇10

國二作文 ,939字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靜守已心,方能無懼喧囂,方能達到一種高尚的境界!

文學大師林清玄,曾經是一位編輯,那個時候他忙於工作,忙於每天的應酬,交際,有時候一天要開五個會!這時的他,在同行裡小有名氣,在他人眼中已經算得上是功成名就了。可他卻認為自己過於浮躁,開始悉心研究起佛學,以求心靜。漸漸地,在佛學的薰陶下,他的筆峰從旭日東昇轉向明月清風,從劍走鋒芒轉向清秀內斂。文章追求出塵出世,超凡脫俗!此時的他,才真正做到了心如止水,淡泊已心!此時的他,已達到了另一種新的境界!

“我在天空垂釣,釣一片晶瑩剔透的繁星!”梭羅也似這樣一名垂釣者,他活在時代的大背景下,但並未同當時的西方資本主義者一樣,他是超經驗主義的追隨者,當同年代的人都忙於撈金忙於安身立命在這個喧囂的社會中時,他卻心如平湖,波??不驚!始終保持著純淨的內心。同艾默生一樣,奉行超驗主義,在保守初心,寧靜淡雅的一生中,像個專注安靜的釣魚者,最終達到那片至靜至淨的境界,得以出空出世,靜守初心。

“不但有風拂過的湖面,難以映出澄澈美麗的風景。”多少人忙忙碌碌,耗過一生,多少人神色惶惶,不得安寧。有風拂過的湖面,微波漂盪,風起雲湧,巨浪滔天,難有作為。這就好如一個人步入社會,經歷了重重磨難後,仍然無法沉澱下心來。他仍舊將自己置身於混亂之中,不停的有大大小小的麻煩找上門來。即使他在旁人的眼中早已功成名就,早已腰纏萬貫,但是!他卻僅只能停滯在這樣一個膚淺的境界中。

一個人做不到出塵出世,就難以進入真正的“靜”的境界。所謂“靜”,便是一種心如止水的心態。這既是一種狀態,亦是一種能力。它要求人擁有一種定力,能抵禦外界的各種誘惑干擾,明確內心的目標,漫漫人生路,做到靜守已心。閒看花開花落,漫隨雲捲雲舒,這同樣也是一種“靜”的境界!任你變幻莫測,花裡胡哨,我依舊我行我素,淡泊心靜!於此境界之中,漸漸感受世界的大愛,人生的價值,至誠,至靈。一步步走向顛峰,至靜,至淨!

願做一名心靈的垂釣者,純摯寧靜的內心,感受世界的美好,釣起一片繁星。靜,是一種美好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