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鋼琴讀後感相關作文20篇

再見鋼琴讀後感 篇1

讀後感 ,1020字

星期天的早晨,天剛矇矇亮,一陣陣柔和的秋風輕輕地吹動著開始掉落的樹葉。一片片落葉猶如一個個小精靈般在空中翩翩起舞,悄無聲息地散落在地面。我坐在陽臺的搖椅上,手裡捧著一本散發著油墨香的兒童文學作品看得入神,它的名字叫《再見,鋼琴》。

這本書主要講了小主人公皮卡小時候的一些有趣的事。皮卡從小跟奶奶生活在油麻地,他四歲時,爸爸媽媽就把他接回了北京,開始了新的生活。皮卡跟別的小朋友一樣,都要上幼兒園。他在幼兒園裡非常聽話,樂於助人。過了一段時間,媽媽送他去了鋼琴班,皮卡在這方面很有天賦。在那兒,他還認識了一位既是好朋友又是競爭對手的小女孩絮絮。但當絮絮被她爸爸接走時,失落痛苦中的皮卡對鋼琴瞬間沒有了興趣,從此再也不肯碰鋼琴。朋友的離去,讓初涉人世的皮卡懵懂中對世界感到迷惑甚至迷惘,這也許就是成長的煩惱吧!

讀完這本書,讓我感受到最深的不是孩子成長中的迷惘和煩惱,而是小皮卡身上的一些品性,它感染了我。我覺得皮卡是一個樂於助人、懂事聽話的小男孩。他對每一件事情都特別認真,即使遇到了再大的困難,也會堅持下來。他知道只有具備堅持不懈的精神才能把事情做好。是啊,沒有堅持,做事半途而廢,三心二意,又怎能有完美的結局呢?相信皮卡日後定能從迷惘中重生,通過自己的堅持,創造出屬於自己的一番美好天地。

生活何嘗不是如此。就拿總所周知的大發明家愛迪生來講,如果沒有他數十年如一日的堅持,又怎會有以後的一個又一個奇蹟呢?愛迪生曾經花了整整十年的時間去研製電池。其間不斷遭受失敗,但他一直咬牙堅持。經過了5萬次左右的實驗,終於取得了成功。發明了蓄電池後,愛迪生為了發明電燈,先後試驗過幾千種材料,歷經了數千次的失敗,但他沒有放棄,最終找到了合適的金屬,給人類帶來了光明,獲得“發明大王”的美稱。像這樣的事例還有很多,如古代的司馬遷,受宮刑之後,克服病痛,發奮著書,堅持不懈,終有《史記》傳世;毛澤東、孫中山、拿破崙、華盛頓等,這些歷史上成就大業的人物,哪個不是如此啊!

讀完這本書,也讓我聯想到了自己。我從4歲開始學鋼琴,很多次想放棄,可在媽媽的勸說下,我堅持了下來。現在的我能彈出很多美妙的樂曲,甚至可以獨立開鋼琴演奏會。我真的好開心,我的堅持是值得的。試想一下,如果當時我放棄了,怎會有現在的快樂呢?

水滴能穿石,繩鋸可斷木,只要能堅持,相信必會創造出屬於自己的奇蹟。我可以,你也可以,讓我們在堅持之下一起創造人生的奇蹟吧!

再見鋼琴讀後感 篇2

讀後感 ,726字

“皮卡歪歪扭扭地走過來了,那也是你走路的樣子,也是所有長成大人的人曾經走路的樣子……”是呀,皮卡就是每個人小時候的影子,我們都是這樣走過來的。看著他就彷彿看見了小時候的我。

那段成長的時光,是多麼純真而美好啊。我的童年經歷和皮卡很像,體會皮卡的成長時光,就好像重溫了我的童年。什麼怕一個人睡覺,和幼兒園裡的老師瘋玩,模仿別人卻鬧了個大笑話……令我記憶猶新的是第一章《一個人的夜晚》。講述了皮卡要開始獨自睡一張床,雖然他十分懷念在鄉下和奶奶姑姑一起睡的日子。我又何嘗不是這樣,即使自己睡單人床,半夜也會爬到媽媽床上。可是人要學著長大,不能一味的回憶過去。人生就是這樣,克服了一個困難,又會有一個新問題等待解決,不斷迎刃而解,我們也就長大了。

一個個故事的結束,皮卡也在一點一點的長大。最後,連那優美的鋼琴曲也變成了回憶……童年彷彿離我很遙遠,但是又感覺觸手可及。轉眼間,我已經12歲了,那些有趣的事都成了回憶,學業繁忙了,更沒有太多的時間玩了。這本書讓我重新體會了一段成長的歲月,讓我深刻體會到真的要抓緊時間,時間一去不復返,珍惜時間啊!就像飄兒說的那樣:“不知怎的,總是想流淚,我知道這不是沙子迷住了眼睛,而是一種叫做成長的東西在折磨我。”我們每個人,包括皮卡,都走過了快樂的童年時光,現在還有未來身邊還會有很多快樂的事情發生,好好把握,讓生活美好起來

皮卡,我想對你說:“皮卡,童年的時光很短暫,一定要好好珍惜。成長是一次沒有返程的旅行,所以要快樂的度過每一天!”

再見,鋼琴!再見,童年!

讀再見鋼琴有感 篇3

讀後感 ,788字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讀書使人增長見識,讀書使人陶冶情操,讀書使人變得聰慧,讀書的樂趣有很多。今年暑假,我看了一本書——《再見,鋼琴》。看完這本書後,我感觸很深,不禁思緒萬千。

這本書講的是:皮卡從油麻地回到了北京,回到了爸爸媽媽的身邊生活。皮卡要學會單獨入睡;爸爸媽媽會開車帶著他和哥哥兜風;皮卡上幼兒園,和杜夏老師、小朋友們瘋玩;爸爸媽媽逼著他學鋼琴……

細讀了這本書後,我被皮卡骨子裡不服輸的勁兒感動著,他把這種勁兒從鄉下帶到了城市,用到了練習鋼琴上。皮卡身上的那股勁兒就是一種堅持到底,永不放棄的精神。堅持和放棄,本就是一對反義詞,前者常常促成成功,後者往往帶來失敗。被深埋地下的種子只有堅持衝破泥土,才能獲得重生;被失敗挫折屢屢打擊的人只有不放棄自己的信念,才能可能成功。

這讓我不禁想起了自己練琴的經歷。一年級暑假的時候,我被父母拉去學鋼琴,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的興趣慢慢淡了,很多次吵著哭著說不練了。我因為練琴,玩的時間減半,睡覺的時間推遲。我無數次想放棄,特別是備考十級的時候,彷彿置身於人間地獄,那時候正是夏天,坐著不動都大汗淋漓,更何況一天要練六七個小時。但功夫不負有心人,六年下來,我還是有收穫的。現在,我能輕鬆愉悅地彈曲子了。現在想起來,真的很欣慰自己堅持下來了。

許許多多的體壇健將也用行動闡述了這個道理:因為有許海峰的堅持,才實現了中國奧運獎牌零的突破的夢想;因為有鄧亞萍的堅持,才使她成為兵乒球史上排名世界第一時間最長的女運動員;因為有女排姑娘的堅持,才使中國女排一次又一次為國爭光……

從皮卡身上,我明白了無論做任何事情,要想成功,一定要堅持下去,絕不可輕易放棄。有句話說得好:“堅持下去獲成功,半途而廢得失敗。”只有不言放棄,方能成功。

聽琴讀後感 篇4

讀後感 ,739字

知音

學過琴的人想必都知道,比起彈琴,更難的是聽琴。因為彈琴注重的是手指、眼睛和大腦的配合,最多再加入一些心靈的感受,那樣便是很了不起的演奏家了。而聽琴,不是靠耳朵,而是純粹只靠心靈的感受。當你什麼也不知道的情況下,猛然流淌出一首曲子,你便能從中聽出曲調的內容和演奏者此刻的心境,那你便是“大家”了。

蔡邕便是這樣一個奇才。

“吳地有用桐木為柴燒飯的人,蔡邕聽到柴火噼啪爆裂的聲音,知道這木柴是做琴的好材料。於是就討來把它製作成琴,琴音果然優美,而琴尾還是被燒焦了的,因此當時的人們給它取名叫做‘焦尾琴’。”《古典的中國》是如此介紹四大名琴之一—“焦尾琴”以及其主蔡邕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絡的。

蔡邕從烈火中討回桐木,正如伯樂解救千里馬,他們都是彼此的知音。

是蔡邕成就了焦尾琴,還是焦尾琴出彩了蔡邕?我不知道。如果沒有蔡邕,名垂千古的焦尾琴可能早已在烈火中焚盡,到如今連灰也不剩。可以這麼說,蔡邕賦予了焦尾琴生命,賦予了焦尾琴光彩,賦予了焦尾琴榮譽,賦予了焦尾琴輝煌,賦予了它太多太多。而焦尾琴同樣也使蔡邕名留青史,如果沒有焦尾琴,誰還會記得在滾滾歷史長河中有這樣一個蔡邕?

蔡邕懂琴。他可以從木料的爆裂聲中聽出木料的作用。對於別人而言,桐木只是普通的柴火,但對於蔡邕來說,桐木便是一件珍寶。他可以從琴音中聽出一個人的喜怒哀樂,甚至是此刻的想法。他能從雄壯渾厚中聽出志存高遠,他能從悠揚小調中聽出綿綿情思,他能從清幽曠遠中聽出獨居世外,他甚至能從錚錚琴音中聽出暗藏殺機。

琴懂蔡邕。它可以默默配合著蔡邕,陪伴著蔡邕。在他悲傷之際,安慰他疲勞的心;在他開心之餘,抒發他的快樂,為他創造出最美的樂章。

知音難覓,因為如此,也顯得彌足珍貴。而我們,又何時能找到自己的知音呢?

低音提琴讀後感 篇5

讀後感 ,289字

暑假裡我讀了低音提琴這本書。

這本書寫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個父親,父親的名字叫賀米拉梅先生,他童年的夢想是低音提琴夢,他一直想實現這個夢想,於是他就把他的夢想強加到他的女兒身上,讓他的女兒學提琴,但是她的女兒夏洛特不喜歡提琴,她也不敢反駁她的父親。經過漫長的內心掙扎她終於爆發了,把自己想法告訴了她的父親。拉梅先生是一個慈愛的父親,他也很快領悟了自己的失誤,支援夏洛特做她自己想做的事情,追求自己的夢想。最終夏洛特拿了跆拳道的綠帶。拉梅先生為此還是感到很驕傲。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父母和孩子之間要經常溝通,提出的問題能夠虛心的接受,互相理解,許多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低音提琴讀後感 篇6

讀後感 ,226字

我寒假讀了好幾本書,《低音提琴》這本書是讓我印象最深的一本。

這本書主要講的內容是,拉梅先生讓自己的孩子夏洛特替自己實現小時候的夢想—他的低音提琴夢,但是他忘了“強扭的瓜不甜”,夏洛特並不“熱愛”低音提琴,她把低音提琴還給了爸爸。

夏洛特喜歡唱歌,她學了一段時間,但她最後去學了跆拳道,而且已經拿到了綠帶,她的爸爸拉梅先生感到十分自豪!

等我長大了,我一定會虛心接受我孩子的意見,尊重他的想法,給他愛和自由,因為小時候我的爸爸就是這麼做的!

低音提琴讀後感 篇7

讀後感 ,471字

寒假中,我讀了《低音提琴》這本書,我非常喜歡裡面的小主人公—拉梅先生的女兒夏洛特,因為我跟她有兩個特點非常像:一個是我也沒有音樂細胞,對音樂不感冒。第二個嘛,我跟夏洛特一樣,現在也是跆拳道綠帶選手,呵呵。

其實,我的媽媽一開始也像書中的拉梅先生一樣,想讓我學習一樣樂器。鋼琴?電子琴?小提琴?古箏?架子鼓?……媽媽不厭其煩地一一徵求我的意見,期待著我能從中選出一兩樣感興趣的出來練習。但是我明確地告訴媽媽:我是真的、真的對音樂沒有興趣!

幸運的是,我的媽媽並沒有像拉梅先生那樣逼著我學習樂器,而是尊重了我的想法,並選擇了喜歡並擅長的體能類專案—跆拳道讓我學習。媽媽說:“堅持自己的夢想其實是一件特別艱苦的事情,所以首先一定要有興趣,才能更好地走下去!”媽媽還說:作為家長,不能讓孩子代替自己去完成夢想,自己也不能代替孩子去完成夢想,她們能做的,就是給我們支援和鼓勵,給我們的夢想插上愛和自己的翅膀。

我很慶幸自己有這樣的好媽媽,我一定會像書上的夏洛特一樣,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夢想,堅持不懈地努力,爭取早日練成跆拳道黑帶。

《寫作文不再靠爸媽》讀後感 篇8

讀後感 ,435字

《寫作文不再靠爸媽》的主人公是韓昌飛。他的爸爸是名小說家,但他卻對寫作一竅不通。並不擅長寫作的他接到了寫校刊的任務,眼看交稿的日子越來越近,他的腦子像灌了糨糊一樣,什麼都寫不出來,最終只能放棄校刊。老師鼓勵昌飛參加黑塞老師的寫作社團,他猶豫再三,勇敢地加入了社團。最終,他喜歡上了寫作,也喜歡上了寫作社團。

讀了這本書以後,我發現昌飛和我在寫作上有著同樣的困難,我就拿1月29日的那次來舉例吧!我是先在電腦上寫的,我用了一個多小時才寫了兩段,還牛頭不對馬嘴,只能一筆勾消了。我那天有事要做,所以很晚才回家,到家後還花了兩、三個小時才寫完。但我看了這本書以後,明白了一些寫作的技巧,其中有一樣就是每天寫一篇文章,但我怕我沒時間。於是我決定有時間就寫,我覺得這樣對我的寫作能力肯定會有幫助,而且我以後寫作時就不會無從下手了,我還會多一些業餘時間,這真是兩全其美啊!

我覺得這本書非常好看,所以我希望大家也看一下這本書,特別是對寫作反感的同學會,會寫作在考卷上就能贏不少分呢!

看不見的愛讀後感 篇9

讀後感 ,863字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人生是一條漫漫長廊,書就是支撐你一走到底的神器。茫然時,她為你指點迷津;無助時,她為你積蓄力量;悲傷時,她為你鼓勁加油……每個假期,《閱讀年選》都是我的摯友。一篇篇短文,或告訴我生命的可貴,或教會我戰勝困難的方法,或叮囑我牢記做人的根本。其中,《看不見的愛》更讓我深有感觸,它讓我懂得——什麼,才是真正的愛!

書中那個夏天的傍晚讓我終生難忘:“我”出去散步,只見一個十歲的小男孩在玩彈弓,旁邊是他的母親,離他們七八米遠的地方有一個玻璃瓶。小男孩的彈弓水平不行,向左偏了一米。“我”輕輕地走過去:“需要我教他嗎?”他母親笑了笑,輕聲說:“謝謝,不用,他看不見!”“我”怔住了:“他,他怎麼會打中呢?”那位母親平靜地說:“沒關係,只要他做了。”男孩不斷地拉弓,母親不厭其煩地幫孩子撿沒打中的石子,一次又一次,終於,我聽到了瓶子破裂的聲音……

這就是母愛,看不見的愛,是那麼深沉,那麼令人感動。我想,當那位母親得知兒子雙目失明時,一定是每日以淚洗面吧,但生活的考驗並沒有打倒他們,是愛的力量鼓舞著這位堅強的媽媽站起來,勇敢地面對坎坷,用自己的愛和智慧與孩子一起,打造幸福的明天!

想想我的媽媽,又何嘗不是如此。她為我的付出,是我一輩子也回報不了的。為了讓我學好才藝,媽媽無論寒冬臘月還是盛夏酷暑,總是不辭勞苦地接送我。因為愛我,媽媽就這樣默默付出,毫無怨言。而我,不能讓媽媽孤軍奮戰,我要刻苦練習,持之以恆。正是這種看不見的愛在我和媽媽之間湧動,才會讓我們彼此品嚐到生活中努力付出後的甘甜。那一張張證書,不就是一份份沉甸甸的愛嗎?母愛如此偉大,請愛自己的媽媽吧!

其實,在任何一個不經意間,只要我們心中有愛,就請用行動好好珍惜!這樣,你會感受到為愛付出的幸福!

再別康橋讀後感 篇10

讀後感 ,745字

尋找逝去的夢

翻開那本詩集,徐志摩的《再別康橋》在我的指尖停駐。我輕聲地朗讀起來,彷彿也漫步在康橋那盪漾的河畔,夏蟲的聲音為我伴奏。

“尋夢?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裡放歌。”

哦,夢!一個遙遠的名字。徐志摩再回康橋,是不是也是為了尋夢呢?他在康橋的那兩年,是如此的優哉遊哉。那時,他有他的理想,他的生活是充實的,對明天是充滿希望的。可眼前的生活卻是如此的無可奈何,讓他疲憊,感傷。

生活的確是如此殘酷,會使一個人失去理想。徐志摩失去理想使他感到疲憊,而我失去了理想,竟是如此的迷茫。

小時候,我曾經仰望星空,對著繁星說,我要成為一位勇於獻身的科學家。可是,我漸漸地長大了,我開始瞭解生活的不易,也認識到了成為一位科學家的艱辛與作為一位科學家的孤獨。我開始懷疑小時候的夢,那是不是隻是一個無知孩子的妄想?

成為了一位初中生,我開始無暇顧及兒時的夢想,眼前的壓力讓我喘不過氣來,我的夢變成了“考出好成績”、“考上好高中”。兒時的夢想在生活的重壓下是如此遙不可及,“不切實際”。

也許,當我真正完成“考上好高中“的夢想時,還會有一個又一個夢想在等著我,我會更加忘卻那個遙遠的夢,最終,平凡地度過這一生,那個夢想再也沒有實現的一天。我是否應該回過頭去,去尋找那個即將逝去的夢想?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面對生活的困境,徐志摩選擇悄悄地走了,悄悄地離開了他逝去的夢想。而我,願意回過頭去,去尋找那個逝去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