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碎片化而論:碎片化的罪與罰相關作文20篇

就碎片化而論:碎片化的罪與罰 篇1

就碎片化而論:碎片化 ,905字

1、廣義的碎片化

“碎片化”這個詞對我來說倒並不算陌生,但也是似懂非懂,顯得十分茫然。如果單就它字面上的意思大概就是生活因資訊而變得零散了。總有人說我們現代人一天接受到的資訊是古人一輩子所聽聞的,只是資訊變得越發的雜亂,也有人說這是見多識廣。我倒也對此欣然接受,可鄭板橋說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於是碎片化就成了“問題”,在現代社會中無法避免,又飽受詬病。

2、分類討論

細說碎片化,那首要就是“資訊”,對於資訊的獲取的根本—閱讀,那自然要介紹一下。隨著網路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資訊被我們所接觸,閱讀就變得快速,輕鬆與容易。可以說變成這樣的原因那無非就是人們認為自己的時間越來越寶貴,或說是懶,而不願意花時間和精力來讀。講一例項吧,現在有一種行業流行起來了,它的根本目的就是節約時間,通過把一本長篇大論濃縮成幾句話的本事,而深受“讀者”喜愛。說實話一開始我還不信,這還真是發揚了鄭板橋的主張。生活質量提高了,就要追求更高的精神層面。這是時代所驅,可這種碎片化的閱讀是否是有價值的呢?就我而言並不這麼認為,一百個讀者就有一百個哈姆雷特,讀書這東西呢,還是自己體會吧。

第二大原因就是經濟了,經濟的發展離不開資訊,各種網購平臺就是很好的例子,網購的出現使足不出戶成為了可能,就像現在我一樣,買的時候是因為別人的推薦以及自己的喜愛,但買回來就沒了當初的興致,隨手一放而已。這麼便捷的購物體驗,使得樂趣也減少了。碎片化就是如此,但這也需要經濟的支撐,如果現在連溫飽都是問題的話,就不會這樣了。隨著“改革開放”的程序,經濟著實在發展,只是各階層人士的發展速度不一樣,所以造成了富的人越富,窮的人越窮,經濟碎片化就由此展開。所以各種商品有了分層,就手機來說,出現了低端機,中端機和高階機。這種層次的出現,終究會激起消費者的自尊心,為了在面子上過的去,只能在最基本的東西上限制自己,或說是他人發現不了的地方。碎片化就是這樣—零零散散的。

碎片化的發展是必然的,但是隻有被大眾所接受,才是合理的吧。或許碎片化把“大眾”這兩個字也變得模糊不清了—只有絕對是自己的利益,而沒有絕對屬於大家的利益吧。

碎片化的利與弊 篇2

記敘文 ,747字

在這個電子技術、資訊飛速發展的時代,時間對於每個人來說,都顯得太短暫。時間猶如碎片一般,零星分佈在我們的生活中。每一天都如拼圖一般,拼拼湊湊、忙忙碌碌。所謂“碎片化”,原意指完整的東西破成諸多零塊,而現在用於形容我們的生活。打遊戲、網購都算是碎片化生活。這些原本可能用來工作或學習的時間,如今分割給了許多並不重要的事物上。

現如今,碎片化的生活已成為一種常態,它影響著整個社會的生活方式與節奏。而“碎片化”的產生,有利,也有弊。碎片化生活,讓人們能充分利用空閒的時刻,哪怕只有一分鐘,也都能利用起來。就如背單詞,若是認真地坐在桌前,耗時久,效果也不見得好;而如果能利用坐地鐵、擠公交,或睡前幾分鐘的時間,長久積累下來,一定能見效用。又譬如練習聽力,長時間一定會感到枯燥,而若是能充分利用好零散的時間,只要堅持,便一定能收穫成功。

然而,碎片化生活對讀書帶來了許多弊端。讀書,一定要靜下心來,慢慢體會,才能明白其中蘊含的道理。如今的碎片化生活,將讀書的時間分割了出來,變成細碎短暫的讀書時間。長此以往,文章中值得反覆斟酌的語句便不會吸引讀者的目光。而讀者在閱讀時,也缺少了自我思考的能力。一本好書,便毀在了碎片化的閱讀中。這看似提高了我們的讀書效果,實則卻並沒有帶給我們靈魂的深思。

處於碎片化時代中的我們,或許無法改變這一生活模式,但卻能努力適應它。碎片化時代,我們應有自己的獨立判斷,在大量資訊蜂擁而至時,學會擇優劣汰,拒絕盲目從眾。

碎片化生活的時代才剛開始,有著許多難辨真假的誘惑,顯得有些茫然。可任何新事物的出現,都有著一番規律,也是對人的考驗。只要內心堅定、清晰,便一定能充實自我。生活充滿了碎片化模式的太多物品,形形色色,其實只要心無旁騖、不被外界干擾,那麼便能很快適應這個時代了。

碎片化的利與弊 篇3

碎片化的利與弊作文8 ,842字

碎片化,是用來描繪當前中國精神生活的一種形象性的說法。所謂“碎片化”,原意為完整的東西破成諸多零塊,而在此專指資訊,也是我國資訊傳播手段逐漸多元化的一個表現。

碎片化,曾經飽受詬病的一個詞,被人評為是對現代人浮躁心理的刻意迎合,不僅將資訊分割得支離破碎,而且看似為人們節省了不少時間,其實是將現代人所有的空餘時間都搶走了。有些人一拿起手機後,開啟朋友圈或微博微信後的幾十分鐘裡,雙眼就牢牢地粘在了那上面,雖然接受了很多的資訊,但大多都是無用和淺顯的,最後腦子裡什麼都不會剩下。

然而碎片化的閱讀卻並非是一無是處的,相反可以給人們帶來諸多好處。

誠然,碎片化的閱讀方式註定了它無法像傳統媒體那樣,將一件事情一絲不苟並且洋洋灑灑地寫上幾千字,從原因剖析到結果以及後續影響,因為它是“碎片”,所以它的“營養”遠不足報紙、廣播。

但是碎片化閱讀的用處,不在於獲得“豐富的資訊”,而在於得到“大量有效資訊”。對於絕大多數現代人而言,“碎片化”使他們能夠也只能夠知道最新的但也是最淺的資訊,至於隱藏在資訊背後的則不得而知,可是這已經足夠了。如果不是真正想要透徹地瞭解某一件事的話,碎片化的優勢是很明顯的。

如果用傳統的紙質媒體描寫一件事怎麼樣?以一件境外旅遊發生衝突的報道為例,紙質媒體可能會用一個版面詳細地描述前因後果,並且用刻板但是嚴謹的文字將這件事以巨集觀的角度展示給人們。那如果是碎片化呢?

“沒送到地方,就叫我們下車。不幹!我們坐著不動。爭執,用蹩腳的英語爭執,雞同鴨講。看著冷清的街面,心虛,就喊同伴下車結賬。”—金華日報《越南三輪車歷險記》2

通過對短句的大量使用,寥寥幾個字就說清了一篇可能長達幾百字的報道,只是想要了解事情經過的人,讀到這裡就可以不讀了,很多人很本不願仔細閱讀細節內容。

因此我認為,雖然碎片化仍舊不是主流,也確實會有這樣那樣的弊端,但是它無疑是開啟各類媒體未來傳播新途徑的一扇門。我們不應該用飽含偏見的眼光去看它,而是要試著將傳統媒體與碎片化結合。

碎片化的利與弊 篇4

碎片化的利與弊作文8 ,861字

在這個科技越來越先進的時代,幾乎人人都有手機電腦,這也意味著每個人都可以通過網路來尋找自己想要的東西,再也不需要去瀏覽整體,立刻就能找到自己需要的部分,這也導致了現在的碎片化生活。

碎片化生活包含了碎片化的閱讀,碎片化的交往,碎片化的資訊等,碎片化對於人們的生活有利也有弊,好處在於加快了人們處理事務的能力,不用浪費太多的時間在沒有任何用處的部分。然而正是這種加快,導致了人們不再關注整體,對於身邊的事物不再那麼關心,只關心於自己眼前那一塊小小的熒光屏上顯示的自己感興趣的事物。

在我看來,對於人們影響最大的是碎片化的閱讀,這種閱讀方式讓人們沒有完整地去閱讀一篇文章,對於學生而言這樣碎片化的閱讀,使得他們不會靜下心來好好閱讀一篇文章,沒有辦法讓自己沉浸在文字中,難以感受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這種影響對於10後的孩子們應該是最明顯的,對於他們,他們一出生就接觸了電腦手機等機器,一出生便收到了碎片化思維的影響。對於其他人,對某一個領域的知識僅僅是通過朋友圈,報紙,網路等形式碎片化地去了解,明明只是理解了一小部分,卻在和別人談論這些知識的時候假裝自己很瞭解。只有通過深入的學習,才能真正地掌握知識,僅是碎片化地學習,只會讓自己的思維更加懶散。以上的幾點是我認為的碎片化閱讀的危害,但也並不是說碎片化閱讀沒有一絲好處。碎片化的閱讀加快了部分人處理資訊的能力,可以讓他們在短時間內處理大量的資訊,抓住資訊的重點,而不用整篇閱讀,提升了工作效率。

碎片化的交往可能對於人們影響僅次於碎片化閱讀,因為目前網路上的各種社交工具,使得人們往往只通過網路來互相瞭解,甚至有的時候,節日裡親朋好友相聚在飯桌上,彼此間連言語的交流都沒有,每個人都盯著自己的手機,只有在自己的朋友圈裡有有趣的事情的時候才會和周圍的人交流幾句。這樣的交流,往往會讓人們在面對面交流的時候更加的緊張不安,甚至有時候都會害怕去和陌生人交談,寧願所有的事情都自己做,不願開口去尋求別人幫助。

碎片化的思維不斷地滲透進我們的生活,對於這種思維,不知我們該接受還是抵制。

時間碎片化的利與弊 篇5

時間碎片化的利與弊作 ,626字

時間碎片化是一個比較新穎的詞彙,可以說,它是隨著網路發展而慢慢傳播開來的,也可以說這個詞彙就是因為移動網際網路大為發展而誕生的。我認為碎片化時間可以理解為原本無法被利用,可是在網際網路的幫助下能夠利用手機來瀏覽新聞、玩遊戲、看電子書的時間。

關於碎片化時間,我認為是利大於弊的,因為原本這些時間都是沒有得到充分利用的“潛力股”,在網路的幫助下,這段時間能使我獲得很多原本獲得不了的知識和資訊,就拿看新聞作例子,我能利用坐地鐵的時間來看至少四到五個新聞,而如果我沒有利用移動網際網路,那麼我就看不到這些。以前我沒有好好利用這些時間,導致我當時的一天的時間很緊湊,每天總是那樣一做完功課,就只有所剩不多的一個多小時的休息時間,然後就倒頭大睡。而如今,我有了更多的時間來分配我的課外活動,我可以在碎片化時間看新聞、電子書,在睡前看一會兒書,預習一下課文,生活比以前更加豐富多彩。

而有利就有弊,我認為碎片化時間最大的弊也正是他的利,因為這些時間被充分利用,原本緊繃的一天安排也變得鬆弛起來,我也明顯地感受到我的心態變化,以前我總是因為想要有更多的休息時間而努力做功課,又因為想要少一點訂正而更加專心,但是現在我有更多的時間做其它事,因此我常常會分神,或稍微休息一會兒,我也常常聯絡不上同學,這也有可能是因為他們現在也和我一樣有更多的選擇而不是繁忙中有秩序的生活。

總而言之,碎片化時間有利也有弊,但是隻要能控制好自己,規劃好一天的計劃,就能運用好碎片化時間。

碎片化的利與弊 篇6

碎片化的利與弊作文9 ,862字

我們正生活在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資訊化大時代,資訊大爆炸帶來無窮無盡的碎片化資訊,時代的快速發展帶來被精確切割成以分秒來計算的碎片時間,碎片化閱讀、碎片化社交等這類社會現象層出不窮。

這樣的局面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幸運,亦是我們的弊病。碎片化資訊讓我們能在極短的時間內瞭解新生的事物,從而在不斷變化的世界中跟上時代的步伐。碎片化社交能讓我們在虛擬網路世界中快速建立與他人的聯絡。客觀來說,碎片化能幫助我們快速地應對世界的變化,正是碎片化才讓我們整個社會跟上了世界的整體程序。

然而,當所有的事物都變成了能被切割的工具時,高速發展帶給我們的就成了令人生畏的異化。社交的碎片化將原本在陽光下嬉笑歡鬧、在樹蔭下並肩同行的我們推向了黑夜中刺眼的手機螢幕前,而我們所關注的物件也從身邊的人轉向了網際網路社會中形形色色的陌生人。我們不斷地刷著微博,就連手機推送號上的心靈雞湯也成了我們腦海中根生蒂固的信仰。我們為娛樂圈明星的婚禮所興奮不已,卻要等到QQ推送訊息後才猛然發現今天原來是某個朋友的生日,然後跟風在那人的留言板上覆制貼上留下一句冰冷的“生日快樂”。

資訊的碎片化原本並不可怕,就像波茲曼和赫胥黎最擔心的不在於洶湧而來的資訊,而是人們在技術對感官的刺激下喪失自我。開始時是我們在利用網際網路獲取更多資訊,但是我們逐漸被網際網路所控制了。人們開始借用網路來打發和消磨時間,不用考慮資訊的價值型與真實性,人們便在此時喪失了自我思考的能力。同時,碎片資訊這種缺乏系統性、全面性、缺乏上下文的資訊,再加上偏激的、帶有情緒的解讀,往往會引導資訊接收人走向誤區,從而引發各種不必要的矛盾與糾紛。

我認為,對於碎片化的生活方式切不能全盤否定,但也不能完全照搬。我們要做的是在碎片化中保持對事物整體的思考,絕不能淪為“盲人摸象”、“管中窺豹”,對大千世界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人們感到痛苦的不是他們用笑聲取代了思考,而是他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笑以及為什麼不再思考”這是《娛樂至死》對時代的拷問。有趣的是,在“碎片化至死”上,我們也能看到這句話的影子。

碎片化的利與弊 篇7

碎片化的利與弊作文1 ,1206字

現如今,碎片化一詞已離不開我們的生活,似乎無論身處在什麼崗位、什麼身份都要與這“碎片化”有些關聯。當然,在我看來,碎片化的生活有益也有弊,同時也是體現一個人的自身修養乃至一個國家的文化氛圍。

“碎片化”可以有效利用時間。魯迅先生曾說道:“時間就像海綿裡的水,擠一擠總是有的。”那麼碎片的時間就如同這海綿裡尚存的水。在這個生活節奏極快的都市中,總有人在抱怨時間總是過的那麼快。實際上,願意去“擠”的人終會獲得需要的時間。魯迅一生創作無數對後人有價值的佳作,但在創作的同時,我相信,他也總在利用碎片化的時間選擇閱讀。思想觀念的提升與高度總離不開見識的多少。那麼在瑣碎的時間中,他定是在“聞”與“看”中提高文學素養,增加他的見識與內涵。而在《回憶魯迅先生》中,魯迅先生品評蕭紅服飾這個細節也正體現在利用碎片化的時間,他認真觀察著周圍,細緻入微也就有了審美觀的形成,諸如此類。審美觀念的養成也是他利用碎片時間看的“閒書”。可見,在整塊時間的間隙中如何有效利用時間,我想“碎片化”便是最好的選擇。

但與此同時,從碎片中得到了寶貴的時間若無自制力亦會被消磨殆盡。

“碎片化”需控制得當否則亦會誤人誤事。當一個毫無自控能力的人身處於碎片化的生活中,那麼他定然無法靜下心沉浸於自己的學業或工作中。沒有自制力,那麼在大大小小的“碎片”中不知所措,總會不分輕重地去選擇不是最重要的或者是選擇娛樂,那麼久而久之會產生一種感覺“等再過一分鐘就去…”實際上過了這一分鐘仍會有下一分鐘,那麼就無法停下娛樂去完成自己當下最重要的事,則會一直因小失大。因此,“碎片”需要合理安排,分清主次,切莫本來倒置而耽誤生活乃至人生中最重要的事。

因此,通過對“碎片”的認知與分配中,不唯看出一個人身上擁有哪些品質。

“碎片化”能夠體現自身素養。“碎片”在生活中時時刻刻都可見,也可以通過觀察一個人對於生活中與他人共享的“碎片”會如同對待,那麼也可知他的一部分素養。在英國的地鐵上,無論年齡的大小,許多人都會拿出隨身攜帶的一本口袋書開始翻閱,這碎片的時間也體現出英國民眾的自我管理的良好自身素質。同時,在中國的地鐵中這樣的現象極少,而亂象卻頻發。我想這就是為何提及英國人總會想到紳士二字了吧。雖然僅僅是短暫的“碎片”但如同選擇,如何利用卻能夠反映一個氛圍以及一個人的某種品質。“碎片”雖小,但透過微小的事物可以看到背後的一些事物的本質。雖然並不能夠了解的全面,但第一印象也會令人牢記。所以,利用身邊的“碎片”做一些有意義的事,在“碎片”中慢慢學習他人,提高自己的素養這也是給予了他人一個好的氛圍,那麼我相信,從“碎片”的小事也能夠感染到周圍的人們。

“碎片化”對於我們有利亦有弊,但是使它成為利還是弊的主動權是緊握在我們手中的。那麼,從身邊的每一份小碎片開始提升自我,從內及外的改造自我逐漸把好氛圍傳遞給身邊的人,那麼國民素質也會漸漸提升,再無劣根性一說。

碎片化的利與弊 篇8

碎片化的利與弊作文8 ,804字

在被忙碌與壓力充斥著的現代,一切都顯得匆忙和無奈,人們越來越缺失屬於自己支配的時間,只能碎片化地做自己想做的事。

那麼既然已經遇上碎片化的生活,影響著人們的心態與認知,究竟怎麼樣才能更好的生活呢?我認為不能一概而論,而是要用辯證的態度去看待碎片化對我們的影響。

生活需要碎片化,我們也離不開碎片化。

早高峰的地鐵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在用手機裡的軟體學習,可能是背單詞亦或是看書,而這就是充分利用了碎片化的時間,是非常有益的。比起那些在上下班途中與朋友扯家常聊八卦的人來說,前者無疑能學到更多的東西,在利用碎片化時間的同時得到自我修養的提升。我認為那些善於利用時間的人得到的收穫也會非常多。既然離不開碎片化,那就充分利用它。越來越多的碎片,也能在最終拼出一大片,這和利用其來學習道理是一樣的。

在利用碎片化的同時,也請認知它給我們帶來的影響。

碎片化不一定是有利的,他也會給我們帶來一定的麻煩,傷仲永就是個很好的例子,方仲永因天賦異稟而被父親當成搖錢樹,到處謀得錢財,可憐的仲永沒有屬於自己學習的時間而“泯然眾人”,這就是碎片化對我們的不利,因為缺失屬於自己的生活而只能碎片化,但是碎片化往往沒有一鼓作氣,專心致志地做一件事來的有用的多。

要用理性的思維對待碎片化,用客觀的心態充分將其與生活相融合。

雖然我們的生活逐漸都被碎片化了,但是正如魯迅先生說的那樣,時間就像海綿裡的水,只要願擠總還是有的,所以即使再忙,當你有了一個目標,並且想去完成的時候,總還是有屬於自己的時間來支配,這個時候就需要充分地利用碎片和整體的私人空間了,例如想要提高英語就能在碎片化的時間背單詞和片語,在擁有完整的時間裡做語法閱讀,相信這樣利用自己的時間一定能比單用碎片化來的高效有用的多。

所以當我們能夠用辯證的態度和觀點對待“碎片化的生活”,併為之付諸行動時,就能夠得到一個自我境界的提升,並且能夠充實自己,讓自己的人生更有意義。

碎片化的利與弊 篇9

碎片化的利與弊作文1 ,983字

在手機和網路風行後,有人提出了碎片化的生活這一概念。這無疑是十分貼切的貓叔。手機的出現就好像往我們石頭塊般的生活裡注入清水和西沙。這樣似乎大大利用了時間。但真的沒有問題嗎。

首先我們得承認,手機確實是偉大的發明。網路購物、手機支付、地圖查詢等功能大大發表了生活。各種新聞、資訊、詞條、知識都能信手拈來。比起在圖書館上躥下跳,有手機顯得便利多了。

可是是否有人發現,他似乎在侵佔我們的生活?碎片化的時間固然一直有。但用來幹什麼卻不太好說。每天花在手機上的時間,豈止碎片?

以閱讀為例。作為一個十七八的小夥子。我也愛網路文學。我發現自己能不知不覺讀下幾千章小說。直到有一天,我在app上下載了易中天先生的《祖先》。對於此類文史作品,網路碎片閱讀似乎有點不合適了。我常常記不得先前的內容,對於書中以上古到先秦的等等贅述,只記得很小一部分。邏輯鏈條支離破碎。我關上手機,倚著頭想。

閱讀從表面上看,只是一頁頁往後翻。但它包含了你的思考。從書上接受,然後思考,最後變成你的內涵。這個過程往往需要一定的心理狀態。極少有人能拿起書便靜下心,投生於知識。人們往往需要一個過渡階段。才能入定。然碎片閱讀完美迴避了這個問題。你幾乎無法入定。網路小說之所以火,在於情節與描寫。他沒有內涵。你不必思考,只需翻頁。你得到的是低階的視覺感受,但缺失的是內心思考。

我給碎片閱讀總結為快短粗。翻頁快,時間短,內容粗。這其實已經背離了閱讀的意義。

同樣的,還有社交。

我記得有篇課文《巢谷傳》中的巢谷彷彿大半輩子都在跋山涉水。只為與友人相見。我看完第一感覺很難過,因為他窮極一生的事,我們現在只需花幾秒。

古人十分看重社交。尤其是文人。“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現在只需搖一搖,你能找到世界各地的故人。

很長一段時間裡,我都很嚮往古人的生活。東坡被貶卻能今日賞黃菊,明日遊赤壁;歐陽修天天寬行簡政,帶領一眾人上山喝酒行令。快意人生,瀟灑恣意。青山綠水間有知己好友相伴;嬉笑怒罵中夾雜著酒令聲和流水聲。那樣的生活確實令人嚮往。可如今呢?

踏歌縱酒攜侶遊?有了微信都不愁。美好的場景瞬間變成了一白一綠兩排氣泡。縱情山水的喜悅只寄託於獲贊數……這樣的碎片社交,還能為人喜愛嗎?

我們必須承認科技進步帶來的便利。但閒暇之餘,是否應該想想如何把握這碎片化的生活呢?我想,只要正確把握,生活依舊多彩。

碎片化的利與弊 篇10

碎片化的利與弊作文8 ,777字

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科技的發展,我們的生活越來越碎片化。碎片化的時間;碎片化的購物;碎片化的學習……那麼,碎片化到底是好是壞呢?

碎片化是描述當前中國社會傳播語境的一種形象性說法,也可以將碎片化理解為一種“多元化”。

生活中一些無用的間斷了的時間如:等公交車,等地鐵,銀行排隊中……這些碎片化的時間在網際網路盛行今天,我們可以把這些零碎的時間利用起來。如看電影、聽音樂、看新聞、投資等。碎片化的時間不但可以消除無聊,而且還可以為我們帶來巨大的價值。也許,你在等車過程中無意間看到一個數學公式,下一次考試就正好用到了;又也許,你在吃飯食堂排隊買飯的過程中看到了一條新聞,發現你投資的股票要跌了,你及時丟擲,避免了一筆不小的損失。這些都是生活中特別常見的例子,正是這些看似無用的點滴細碎時間卻產生如此大的變化,這在二十年前甚至十年前都是完全無法想象的。而現如今,我們的生活早已經離不開碎片化了。

碎片化的購物讓人們買東西方便了很多;碎片化的閱讀讓人每時每刻都可以讀到經典;碎片化的學習讓學生們可以更加有效的利用每分每秒……碎片化無時無刻不充斥著我們的生活。碎片化給生活提供的了便捷,更是增添了無限樂趣。當大家都在為碎片化點讚的同時是否考慮過過渡碎片化的弊端呢?

不久前我讀過一篇文章:一個公司的老員工,在十年前他一次只能面對一位客戶。而現在,他要一邊打電話,一邊用QQ回答客戶的提問,還要一邊在微信上跟老闆彙報工作。每天回到家還有一大堆電話,根本忙不過來。碎片化的閱讀讓人把所有文章都泛泛而讀,很少有人去品讀文章。碎片化的學習讓人們少了思維和邏輯推理連貫性帶來的樂趣。快餐文化更是無營養可言。

在這個世界上,有人正在用碎片化的生活一點一點提升自己,讓自己變的更好;當然也有人在用碎片化生活一點一點把自己推向毀滅。

碎片化生活到底是好是壞?決定權把握在你自己手中。

網路——生活碎片化的罪魁禍首 篇11

網路——生活碎片化的 ,912字

在當今時代,網路發展迅速,使得我們的生活變得碎片化,有多少人已經很久沒有讀過一本紙質書了,還有多少人仍用自己有限的能力,來解決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些困難。

網路這樣東西,每個人都有對它獨到的見解,有人說它方便了人們的生活,可以在網路上得到關於各個方面的資訊,也有人說,網路就是害人的,現在網路遊戲越來越多,而遊戲的玩家也變得越來越低齡化,不少小學生甚至初高中的學生都沉迷其中,無法自拔,還有不少學生成天守在手機旁,一有什麼動靜便開啟看看,生怕漏掉一個與別人聊天的機會,他們已經與現實社會脫節,而天天聊天常用流行口頭語,便使人們聊天甚至任何需要用到語言的地方都太過口頭化,越來越偏離一種高雅的語言方式。

而網路發展得太快,人們可以在網路上查詢到任何的資訊,網路詐騙以及各種騙人的手段層出不窮,更有許多虛假的訊息,幾個人看了之後不知道是假的,反而覺得很有趣,於是一傳十,十傳百,不過多久,一個惡意的訊息便被人們所熟知且深信不疑。

不過網路也使人集思廣益,許多人在一個問題上可以發表不同的看法,可是,就在發現了網路的好處之時,一些學生髮現有些作業答案可以直接搜到,而他們完成作業,僅僅只是用手機一拍,把答案一抄,原本網友們的努力和心血卻轉變成了學生們順利獲得答案的一種絕妙的途徑。

網路的發展,更使人無法堅持的完成一件事,也讓更多的人喪失了自己解決困難的一種能力,網路使我們的生活逐漸碎片化,也是我們原本良好的生活狀態逐漸瓦解,在當今社會,每天能有一個小時的紙質書的閱讀,簡直就是個天大的笑話,手機放在旁邊,一亮,都要去看看,心思全花在與別人聊天,和一些毫無意義的事上,我們一天真正花在網路上的時間有多久,把天天看一下,看一下的時間全部累積起來,你一定會驚訝,每天要檢查多少次的QQ,微信甚至微博,多看多聊對自己幾乎是毫無用處,曾記得愛迪生說過:世界上最大的浪費時間,莫過於浪費時間。當然,有人會說勞逸結合,但不能本末倒置,先把正事,必須要做的事做完,速度快,效率高,剩下的時間你想休息就休息。

網路是一把雙刃劍,用得好對於自己的好處很多,反之,則會毀了自己的一生。用對地方,網路可以是一個很好的幫手。請記住,不要被網路牽著鼻子走。

中華文化的古與今 篇12

高一作文 ,1053字

“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刻在中華文化特徵上兩個熠熠生輝的詞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的根,滋養著我們民族的靈魂,成為民族團結奮鬥發展的精神力量,引導中華民族應付各種挑戰,適應形勢各種變化,創造了燦爛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

翻開《中華上下五千年》,我略有所悟。

從這本書中我領略到了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層出不窮的仁人志士,熠熠生輝的中華美德,世代傳承的民族精神:抗倭名將戚繼光、精忠報國的岳雲;屈原“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李白“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英雄豪傑匡扶正義,為民族利益嘔心瀝血,為民族尊嚴獻身成仁,共同鑄成可歌可泣的中華歷史篇章。

在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的歷史中,更令我心生欽佩的是三國丞相諸葛亮與中國偉大的領袖毛澤東主席。

劉備去世後,丞相諸葛亮受遺詔輔佐劉禪,事無鉅細,都必躬親,後寫了震撼人心的《出師表》。作為丞相,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美德,難道不讓人由衷敬佩嗎?

毛澤東在中國即將存亡之際挺身而出,領導中國共產黨參與抗日戰爭與解放戰爭,使中華人民共和國得以壯美地成立。一句“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他以及那個年代的人們面對困難迎刃而上,為和平解放不畏犧牲。

這些美德,這些精神,在中華民族薪火相傳,永不泯滅。

中華文化在五千多年中源遠流長地發展。在當下社會,弘揚並傳承中華文化已從娃娃抓起,從學齡前教育到義務教育及與其同行的應試教育,《弟子規》《論語》等中華文化篇目已深入中國人的心:“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是孝順父母的最重要體現之一;“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更是長輩對後輩從小的教導……但諸如兒女毆打父母等與“百善孝為先”背馳而行的做法著實令人費解與感到心寒。

經過五千多年的沉澱與洗禮,中華文化固然有它可敬可贊可傳承的地方,但一些落後思想還需淘汰。孔子“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在中華文化發展中產生一定影響的重男輕女思想,在現在是不應傳承、不應追捧的。毛澤東說,繼承中華文化要“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繼承其民主性的精華”。所以,中華文化還需批判性地繼承。

他還說:“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今天,億萬中國人民正以新的風貌跨入新的世紀,中國正在實現民族復興的中國夢的社會主義大國,中華文化已經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

中華美德、民族精神等共同形成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在古燦爛輝煌,在今愈發生輝。當下,全國人民豪情滿懷、信心百倍,為中華文化的傳承而努力。

論公開課的利與弊 篇13

國二作文 ,480字

今天上午,我班又迎來了一次歷史公開課。似乎很順利,老師課後也對我們表示了讚揚。可對學生來說,公開課真的一定有好處嗎?

先來談談其好處。由於公開課一般來說較為重大。據我所知,今天的公開課還是市一級的,課堂氣氛莊重,大家更是踴躍的發言,老師也很好的發揮出水平,師生配合,對學習提供很大幫助。

但就我個人而言,並不想成為所謂的“公開課專業戶”。首先是因為部分任課老師自身水平未必有我們平時的老師水平高。比如今天課上,我提出的問題,顯然老師沒有經過仔細研究。而史料記載表明,李大釗為張作霖所害,這一點老師的講法可能存在一定問題。

再一點是公開課流於表面,質量不見得好於平時課堂。平時,老師常會“溫故而知新”在開新課前複習舊的知識,這對掌握知識大有益處。而在公開課上,因為時間及其他因素,老師往往會直接去講新課。而有公開課堂積極了說是“莊重”,說的消極一點是做作,從本質上來說就是一種自欺欺人的行為。

當然,也不能因此否認公開課存在之必要性及其好處,但還是那句話,就我個人而言,平平常常才是真。

老家變化的喜與憂 篇14

國三作文 ,831字

清明節跟爸爸媽媽回了一趟老家,終於圓了我多年的“回鄉夢”。

老家就在百里開外的一個美麗的小山村。平日裡聽爸爸描述說,村子四面是巍峨陡峭的高山,中間是一大片開闊平整的坪地。一條小溪流,像輕盈的綢帶,自西向東蜿蜒流過村莊。這裡有山有水,可稱得上是塊風水寶地。

百聞不如一見,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條寬闊的水泥路,一路暢通無阻,車子很快就把我們送到老家大門口。過去,連線老家和鎮上的是一條崎嶇陡峭的山路,最陡峭的地方就在懸崖邊上,僅夠一人側身通過。現在可好了,道路四通八達,過去要走整整四個小時的山路,現在只要四十分鐘就到了。

老家給我的第二個大驚喜是村裡的小樓房。幾乎所有的舊房子都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棟棟嶄新漂亮的小洋房。造型比縣城的還要別緻洋氣。走進裡面,各式各樣的家用電器,應有盡有。小叔家更是講究排場,寬敞舒適的客廳,光是一套沙發就值幾萬塊錢。客廳旁邊的家庭影院,奢華大氣,撼人心魄。誰說農村人不會享受生活?

老家的巨大變化,讓我大開眼界。但,老家的某些方面也讓我心情沉重,高興不起來。

村尾的大坪地,已經不種地了。那裡現在是一座採石場,半座山被生生的砍削下來,四面堆滿白花花的大石頭,兩臺機器不停地轟鳴著,完全蓋住了大自然裡的流水聲、鳥鳴聲,聽著讓人煩躁。一層灰濛濛的塵土,飄在空中,看著特別刺眼。據說是村裡把閒著的土地租給外面的人,雖然也給村民們帶來一定的收入,但村莊原有的和諧寧靜被破壞了。

因為是清明,在外面打工的紛紛回鄉掃墓,村裡一下熱鬧起來。要是在平日,村裡大多是留守婦女、老人和兒童,他們自稱一年都在過三個節:三八婦女節、九九重陽節和六一兒童節。偌大的一個村莊,除了機器的轟鳴聲,就再沒有其他聲音,彷彿一座空蕩蕩、冷清清的鳥巢。村裡失去了生機與活力,就連家裡養的雞和狗都懶得發出聲音。

這就是我的老家!我為老家的生活改善感到由衷地高興,同時也為老家的生態環境和生存現狀感到深深的憂慮,正如那句歌詞唱道:讓我歡喜讓我憂!

老家變化的喜與憂 篇15

國三作文 ,831字

清明節跟爸爸媽媽回了一趟老家,終於圓了我多年的“回鄉夢”。

老家就在百里開外的一個美麗的小山村。平日裡聽爸爸描述說,村子四面是巍峨陡峭的高山,中間是一大片開闊平整的坪地。一條小溪流,像輕盈的綢帶,自西向東蜿蜒流過村莊。這裡有山有水,可稱得上是塊風水寶地。

百聞不如一見,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條寬闊的水泥路,一路暢通無阻,車子很快就把我們送到老家大門口。過去,連線老家和鎮上的是一條崎嶇陡峭的山路,最陡峭的地方就在懸崖邊上,僅夠一人側身通過。現在可好了,道路四通八達,過去要走整整四個小時的山路,現在只要四十分鐘就到了。

老家給我的第二個大驚喜是村裡的小樓房。幾乎所有的舊房子都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棟棟嶄新漂亮的小洋房。造型比縣城的還要別緻洋氣。走進裡面,各式各樣的家用電器,應有盡有。小叔家更是講究排場,寬敞舒適的客廳,光是一套沙發就值幾萬塊錢。客廳旁邊的家庭影院,奢華大氣,撼人心魄。誰說農村人不會享受生活?

老家的巨大變化,讓我大開眼界。但,老家的某些方面也讓我心情沉重,高興不起來。

村尾的大坪地,已經不種地了。那裡現在是一座採石場,半座山被生生的砍削下來,四面堆滿白花花的大石頭,兩臺機器不停地轟鳴著,完全蓋住了大自然裡的流水聲、鳥鳴聲,聽著讓人煩躁。一層灰濛濛的塵土,飄在空中,看著特別刺眼。據說是村裡把閒著的土地租給外面的人,雖然也給村民們帶來一定的收入,但村莊原有的和諧寧靜被破壞了。

因為是清明,在外面打工的紛紛回鄉掃墓,村裡一下熱鬧起來。要是在平日,村裡大多是留守婦女、老人和兒童,他們自稱一年都在過三個節:三八婦女節、九九重陽節和六一兒童節。偌大的一個村莊,除了機器的轟鳴聲,就再沒有其他聲音,彷彿一座空蕩蕩、冷清清的鳥巢。村裡失去了生機與活力,就連家裡養的雞和狗都懶得發出聲音。

這就是我的老家!我為老家的生活改善感到由衷地高興,同時也為老家的生態環境和生存現狀感到深深的憂慮,正如那句歌詞唱道:讓我歡喜讓我憂!

生活本就是碎片化的 篇16

生活本就是碎片化的作 ,747字

生活本就是碎片化的。

早晨起床,伸個懶腰,調整狀態的這段時間是碎片化的;離開家門,走到路邊等公交車,這段等待的時間是碎片化的;中午奔到食堂,排隊買飯的時間是碎片化的……

生活本就是碎片化的,並不是網際網路打碎的。

華羅庚每天早上啃包子等圖書館開門的時間裡在想數學題,才有了他後來的成就;牛頓在煮雞蛋的時候仍在思考物理問題,才有了他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

生活本就是碎片化的,網際網路只是抓住了人們碎片化的時間,將他們用碎片化的活動填充起來,加以利用罷了。網際網路並不是什麼撕碎人們時間的惡魔。

早上起床,翻一翻新聞,瞭解睡夢中世界上發生的事情;等公交車的時候,拿出單詞軟體背幾個單詞;食堂排隊的時候,翻翻科技論壇,看看有沒有什麼感興趣的話題……這並沒有什麼問題。之所以有人抱怨,“網際網路奪走了我的時間!”,“網際網路碎片化了我的生活!”,是因為他們不會管理自己的時間,不會甄別網際網路上的內容是否有價值,拿整塊的時間去做碎片化、垃圾化的事情:刷朋友圈,一刷就是好幾個小時;看網路小說看到半夜兩三點,影響第二天正常的工作生活……

但我想提醒這些人,在抱怨網際網路造成的困擾時,不要忘了網際網路帶給人的便利:是網際網路,讓人能足不出戶買到自己想要的東西,讓人能與世界各地的朋友保持聯絡,讓人能隨時隨地獲得自己想要的資訊。那些一邊享受著網際網路的便利,一邊抨擊網際網路帶來的影響的人,可謂“過河拆橋”,顛倒黑白。

我們應該怎樣利用好網際網路的優勢,同時又不讓網際網路影響我們的正常生活呢?我認為應該做到以下幾點,第一,拒絕低質量的閱讀。網上的碎片化閱讀資源雖然多,但我們能做到不受誘惑。第二,管理、規劃好自己的時間,不把整塊的時間拿來社交、瀏覽諮詢。

技術本身是無罪的,有罪的是使用技術的人。

碎片化的生活,零散而不零亂 篇17

碎片化的生活,零散而 ,880字

在當今這個移動網際網路大為發展的世界,人們的生活逐漸變得越來越碎片化。碎片化的本意為完整的東西被分成諸多零塊。

現在,人們在生活中往往會制定一些計劃,規劃每天的時間,這就是一種碎片化:將一天的時間分成許多小的時間,精細到每分鐘。人們還常常會將一件事劃分成幾塊分別完成,讀書學習也是如此,

有一個故事,裡面寫了一位學生覺得要背的書太多太長,老師問他:“你吃麵包時,麵包太大,一口吞不下怎麼辦?”“把麵包掰成幾塊吃啊”學生如是回答道。“所以你背書也可以一段一段的背啊”。這個小故事中的例子之生活中非常的普遍,也很普通,但這就是一種典型的碎片化。

如果讓一個普通人來描述他過去的生活,簡單的幾句話:白天看報紙,晚上看電視。但是現在,人們的生活被很多碎片化的不同事情所切分。導致這樣生活的理由有很多,但最主要的我認為還是因為現在人們的生活很忙碌,每個人都有很多事要去忙,這時候,如何妥善的把這些事平均分佈到一天的時間中就有必要了。

如果你不相信,那我舉一個例子。就拿現在那些莘莘學子來說,他們中大部分人平日的衣、食、住、行都是由他們的母親一手包辦的,而這些母親,她們有的是有工作的,也有的是專門的家庭主婦,無論是哪種,她們都是非常忙的。這時候,她們就需要有條不紊的把時間分配到不同的事上,從早飯到晚飯,從送孩子到接孩子,從打掃衛生到洗衣洗碗……她們只有抓緊時間,儘量把握好每分每秒。

碎片化也不只是單單地把一樣事物分解成小的事物,我們還可以將碎片化理解為一種“多元化”。社會在向多元化走去,人口的增長,不同人不同的想法都在促使著社會多元化。同樣的一部電影,不同的人看了會有不同的想法,甚至是大相徑庭。同樣面對這些問題的還有報紙、書籍、雜誌、媒體、記者……

為了應對這樣的問題,社會做出了轉變,離開了原來的道路,卻走上了一條新的道路。電視訊道的日益增多、報紙版面的逐漸擴張、廣播媒體的復興、專業雜誌的層出不窮……

我認為,這樣的碎片化並不是什麼壞事,雖然你咋看會覺得零散,但它卻不亂。真正的碎片化並不會因為事情的多而讓人感到手忙腳亂,它是有條有序的,可以隨時拆開或合成。

論碎片化的利弊 篇18

論碎片化的利弊作文1 ,1033字

碎片化的生活是社會上的趨勢,但有人認為碎片化的生活有優點是普通生活所無法比擬的,有益處;但我認為,碎片化生活缺點大,不會持久成為常態。比如原來我們生活中有大段的完整時間學習,但在網路普及下更多的人會選擇瀏覽碎片的知識從而學習,這樣的“學習”比從前的效果差上不是一點。大家各執一詞,但各自觀點的證據都不明確,使人說不出誰更有道理。所以我這次將來把碎片化生活的優缺點對比,來證明碎片化生活並不好。

首先從碎片化生活的優點來講,最主要就只有這一點:更多時間。碎片化的時間原本便客觀存在,如公交車上的時間、散步的時間、短暫的午休時間……這些時間在過去或因時間過短,或因利用起來太麻煩總被擱置在一旁,並不能被很好的應用。但現在技術發展,手機變得普及,背書、做卷子之類的學習任務,只要開啟手機,隨時隨地都能完成。有了更多可以運用的時間,我們的學習或工作壓力都能得到緩解。

其次是碎片化生活的缺點:

1、效率不高

在上文中我們提到過,碎片化生活在從前無法得到普及,就是因為在時間和空間上都有很大的侷限性。更有話說“一心不能二用”,在走路的同時背書很難協調精力,往往事倍功半。現在手機雖然在硬體上解決了問題,但是不論是背書還是學習,效率都會很低。和這些比起來,更多的時間似乎也不能彌補這一致命缺陷。

2、碎片化資訊容易給人錯誤的理解

“斷章取義”這個詞大家應該都明白是什麼意思。資訊時代的今天篩選資訊固然方便不少,但篩選出的資訊都是碎片,可能並不能讓人們正確的理解。就例如在百度上搜索:“Raise是什麼意思?”往往會有許多同學選擇這種答案“……raise的意思是……”然而在多數情況下,真正的答案是“在X種條件下,raise表示……”由於當今人們對搜尋引擎的依賴與信任[1],多數人一定不會去細看整個答案,從而導致人們的誤解。

3、親情變淡

這一點一定很多人都在電視中看到過類似的廣告。在碎片化生活得以被利用的今天,我相信覺得多數人一定會選擇用這些碎片化的時間工作而非與親戚們聊天。且不說親戚之間的感情,就說父母。子女至大城市打工的老人並不在少數,加上子女繁忙,老人們可以說是在精神上被“關了起來”。在這種情況下更容易輕信陌生人,會造成較為嚴重的後果。“百善孝為先”,我個人認為,這是不太好的。

通過這幾個優缺點的分析,我已經得出了自己結論:

“碎片化的生活”是現在社會上的趨勢,可以帶來更多可利用的時間。但從缺點講,這個優點不算什麼。碎片化生活弊大於利,這個趨勢並不會保持太久。

論碎片化的閱讀 篇19

論碎片化的閱讀作文6 ,641字

在移動網際網路大為發展的今天,我們的生活逐漸被碎片化了—碎片化的時間,碎片化的閱讀,碎片化的購物,碎片化的社交……碎片化的生活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我們的心態與認知。

今天就來說說碎片化的閱讀,大家知道什麼是碎片化的閱讀嗎?碎片化的閱讀就是利用手機、電子書等閱讀一些零零碎碎、斷斷續續的文章或新聞,這就是碎片化的閱讀。

但是我個人認為這並不好,傳統的閱讀方式比碎片化的閱讀方式好。因為閱讀的本質是為了學習或瞭解各種各樣的事情,而手機上的新聞或文章,都是容易讓人產生誤解的。比如我們有時候看新聞或頭條,有沒有發現有的標題是假標題,讓我們對這個標題產生濃烈的興趣,點進去卻發現標題和內容完全不符,這些標題就是為了引起人們的注意來獲取點選率。再比如你看電子書就是為了消磨時間的,就這樣不連貫的看、去瀏覽,過了幾天你就忘記了所看到的東西了,而傳統的閱讀你就會靜下心來,仔仔細細地把一本書慢慢讀完,而且能讓人記憶更加牢固。所以說碎片化的閱讀內容散亂不容易記憶。還有的時候,你看到了標題就自認為已經知道了全部內容,看了第一條評論就又自己追加評論上去,這樣就容易產生誤解,所以我們應該把事情的來龍去脈瞭解清楚,再發表正確的評論才對。

現在科技飛速發展,電子裝置也大大的方便了我們的生活,但是也有很大的弊端,不容小覷,我還是比較喜歡傳統的閱讀方式。因為它能使我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給我帶來無限的樂趣,讓我豐富了課外知識。在接下去的生活中,我們應該提倡有益的學習方式,儘量避免碎片化的閱讀。

在碎片化的生活中擷英而行 篇20

在碎片化的生活中擷英 ,866字

這是一個碎片化的時代。碎片化的時間、碎片化的閱讀、碎片化的購物、碎片化的社交……我們的生活正在被一段段簡短的新聞碎片拼湊成一紙斑駁,我們的思想正在被一條條精悍的話語指導,我們的感情通過幾個漢字與符號在指揮發送之間聯絡,遇上碎片化的生活,我們是乘流而行,還是佇立原地?

正如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到的那樣,語言破碎流離,為這個時代打下深深的烙印,碎片化閱讀成為大眾閱讀的趨勢。我們在急促的生活節奏下擠出一點精力享用的速成心靈雞湯給人生覆上一層浮華。畢竟,雞湯雖好,但不管飽。

碎片化閱讀,反映出破碎的生活,暴露了時代文化生活的弊端。早晚刷幾條推廣微博,公交車上隨意一瞥今日新聞,下班放學後用電子書秒殺網路小說,雖能把碎片化時間利用起來,卻猶如囫圇吞棗,但是浮躁無味不美“一邊汲取了資訊,一邊打亂了邏輯”,得不償失;又好比吃快餐,容易上癮卻缺乏營養。碎片化的閱讀,難以帶給人內心的震撼與精神的洗禮,更不必說靈魂的淨化與提升。

但,我們並不是無能為力的,不必用詩人歐陽江河的所謂“我故意寫長詩,對抗碎片化的生活”,但也不能放任自己,不撥開眼前的迷霧,用笑聲代替思考。我們應該做的,是要擷英拾萃,撥開浮雲望見星空,利用科技的便捷充實內心的藍圖,在碎片化的時間裡選擇與自己生活高度相關,自己高度關注的那部分內容。那些碎片化的語段和文字,只要肯耐心尋味,就有可能擷句中之精華,並藉此到達更高境界。正因這樣,一個字、一段詞、一抹清明、一片溫暖便會在我們與文字的真誠相擁中遇見,再深深銘記。正如學者費勇所言:“碎片化時代應該做小而美的事,我不排斥碎片化時代,我們該考慮怎麼樣才能夠把自己修煉得更完美。”毋庸諱言,我們無法阻擋時代的洪流,無法於“碎片化時代”的席捲裹挾中脫身,但對我而言,利用海綿裡擠出的時間,對抗碎片般的閱讀並不是難題:刷幾條勵志微博,摘抄幾段富有哲理的短句,而閒暇時靜下心讀一本好書已然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也是我以最真誠的方式來堅持那顆一塵不染的初心……

因此,在碎片化的生活中,我選擇撥開雲霧,乘著時代的湍流,一路擷英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