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老物件——獨輪手推車相關作文20篇

我家的老物件——獨輪手推車 篇1

國小六年級作文 ,744字

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烙印,每一代人都有屬於自己的老物件,我外公家就有一件珍藏了37年的老物件,它就是“農用獨輪手推車”。

每一次,我到外公家都能看見一輛木製的手推車靜靜的靠在天井的牆角邊。有一次,我抑制不住好奇心,纏著外公給我講一講手推車的來歷。很快,外公陷入了回憶,臉上洋溢起笑容,將手推車的故事娓娓道來。

那是1982年,中央下發了“一號檔案”,在農村推行“聯產承包責任制”,俗稱“分田到戶”,外公家也分到了一畝三分田。本就是農活高手的外公更是起早摸黑,用心用力的幹農活,不到一個星期就完成了自家的夏收夏種工作,剩餘的時間到隔壁村幫忙割稻,賺了25元錢,興沖沖的到城裡購回了這輛農用獨輪手推車。

這是一輛獨輪手推車,車架用一條一條的木頭拼接而成,中間一個輪子,輪子上面一個車架,車架兩邊突出,用來放置物品,為了達到平衡,每次運輸時東西都要往兩邊放,這樣手推車才能平穩的推行,否則就會往重的一點倒。真是驚歎於古人的智慧,在工業沒有那麼發達的時期,這樣一輛手推車完全解放了肩膀,告別了肩膀加扁擔的時代,大大提高了運輸能力。

有了這輛手推車,外公如虎添翼。春耕時,外公推著它運送秧苗;夏初時,外公推著他運送肥料;收割時,外公推著他運送糧食。漸漸的外公的手裡有了餘糧,有了餘錢,蓋起了三層小樓房,生活過得越來越滋潤。隨著時代的發展,自動播種機替代了手工插秧,自動收割機代替了人工割稻,農用拖拉機也替代了這輛獨輪手推車。

現在外公年紀大了,也幹不動農活了,手推車也正式退出了歷史舞臺,但是它承載了外公最精彩難忘的時光,見證了改革開放40年來農村翻天覆地的變化,技術的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

我家的老物件 篇2

國一作文 ,1030字

我的家是四世同堂。小時候,家裡最受人尊敬並有威嚴的,便是我已近九十歲的太爺。他和我是最親密的“朋友”。

記得小學時,我每天讓父親送我上下學。春日的細風等來了夏日的陽光,秋季的落葉化作寒冬的銀裝。每一天都不同,但在我的記憶中,一成不變的便是那小區長椅上的灰布袋。每天放學後它都會準時出現在我的眼前—那是太爺的灰布袋。

太爺坐在長椅上,目光永遠朝向我回家的方向,他從來不會“爽約”,只要我走到他面前,太爺便會用蒼老的雙手支撐著膝蓋,慢慢地直起身子,然後轉頭輕輕地提起那已經撐得不能再鼓的灰布袋攥緊遞到我面前。我不用看就知道里面是什麼,因為太爺跟我有著神奇的默契,他能預感到我這一天想吃些什麼。

然後,父親便扶著太爺慢慢地爬上五樓的家,我就跟在他們的身後,小心翼翼地護著,總是擔心太爺摔倒。

太爺家的小區跟我家的小區緊挨著,但都在沒有電梯的五樓,太爺每天都要上下樓幾次,其中必有一次是來我家。太爺的生活非常有規律,他說他每天有三件必做的事:養花、寫字、來看我。

每週末寫作業時,總能聽到輕輕的敲門聲和小心翼翼走到我身後的腳步聲。那個塞得滿滿的灰布袋一如既往放到我面前。學習時、彈琴時、看書時,太爺永遠總是默默地坐在我身邊,靜靜地看著我,從不厭煩。那已經攀滿皺紋的臉上,濃濃的目光卻沒有黯淡。在我的記憶中,太爺的眼睛是最暖的,它沒有被無情的歲月掩蓋,而總是閃爍著一種慈愛,和善的獨一無二的光芒。而那光芒,唯我獨享,因為只有在我面前時,它才會那樣閃爍。

但那只是小時候,長大後,我開始要面子,逐漸厭煩了一個身影總追隨在我身後,我對太爺的感情變了。對他只剩下了無聲的對話與默默地目光。

意外,總是突如其來。在得知太爺因為摔了一跤而使腦中有一種控制吞嚥的神經壞死後,我奔向了醫院。映入眼簾的竟是那被歲月沖刷掉色了的灰布袋裡面,鼓鼓的。那一刻,以前無聲的矛盾瞬間冰釋前嫌。再看向太爺瘦削的臉,我抱怨為何時間要任由皺紋去逼向他,我抱怨為何戲劇性的事件要發生在太爺身上。但,我依舊望見了那沒有被折磨耗盡的柔和的目光,裡面充斥著太多的不捨。

珍惜眼前的人,因為你永遠也不會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先到來。當我意識到的時候,卻已經來不及抓住他。太爺就在那夜溘然長逝。我痛哭了好久好久,太爺卻永遠地閉上了眼睛,再也沒有睜開。而太爺最後一次望著我時的那道目光,已被深深烙印在心底。

後來,我悄悄將那灰布袋留在了身邊,每看到它,總會掀起我心底的深深愧疚。太爺啊太爺,願您在天堂,安好。

我家的老物件 篇3

國一作文 ,945字

這幾日天氣好,奶奶將鹹肉和鹹魚都架在陽臺上晾著,晒的溫溫的。她有時也將自己晾在那兒,好讓身上有股陽光的味道。太陽將溫暖透過一方方玻璃窗送進來,我在一旁不講話,只是靜靜的看著這幾塊鹹肉脫水變老,我有點不敢瞥見奶奶,因為我怕看著看著她也如這鹹肉般老了。

搬過幾次家,家中的老物件大抵都扔了。思索良久,想到奶奶的手藝自我出生以來便未變過,這或許也算得上是個老物件了。

那日早晨,我與爺爺正踞在沙發上看著那電視螢幕忽閃,紅,黃,藍,白,正當入迷之際,嘟嘟的剁肉聲便從廚房中傳出,多少擾了爺爺的興致。我走進廚房,向內把門帶上,奶奶將震斜了的砧板擺正了些,抬頭看我,我望著她笑了笑。她把切好的肉餡倒入一個大碗中,醬油,鹽,都按感覺加入。我望著她,只覺神奇。她用一雙筷子繞圈攪動著肉餡以便入味,那雙如樹皮般蒼老的手極細又極長,關節處十分突出,這使得手顯得凹凸不平又蒼老了些許。

我留在那兒幫奶奶包餃子,奶奶拿出擀好的餃子皮,我感到奇怪,為什麼不買現成的?奶奶似是看出了我的不解,細聲答道:“自己做的餃子皮有韌勁,好吃一點。”她因此一直堅持自己做餃子皮,因為這樣會好吃些,也許這就是老物件為何老了。我與奶奶悶聲包著餃子,廚房的檯面太高,我們只得站著,站久了,奶奶撐了撐腰,骨頭吱吱直響。那一刻我才真的意識到這老物件的主人也老了。我看著奶奶將包好的餃子先下鍋煮著,我則在一旁繼續我的工作。她用一雙木製筷子撥動著那些在沸水中翻騰的餃子,確有些朱自清筆下豆腐的味道了,養在裡面,嫩而滑,彷彿反穿的白狐大衣。在氤氳的熱氣中,我依稀辨出了奶奶臉的輪廓,欲伸手去擋,怕這熱氣把她給騰化了,可她卻顯得更在意這鍋餃子,眯著雙眼,只顧明媚的笑。

餃子漾在水裡咕咕的吐著泡,上面的老餃子被下面的新餃子從鍋的中央頂開來,嚇的四散。奶奶喚我將第一碗餃子端給爺爺,自己卻捧著那幾只不小心煮破的老餃子在陽臺上吃。這裡最接近陽光,彷彿伸手就能扯回一大把。奶奶愛待著這兒,發呆也好,看風景也罷。太陽把光柔軟的打在她的臉上,又從雙眸中反射出來。那張如核桃般蒼老的溝壑分明的臉卻被照得白了些,亮了些,就這樣小小的精神了一會兒。

她屈膝坐下,吱吱的關節聲似又在耳邊迴響。老物件老了,所以它的主人也跟著老了,手中的餃子溫溫的,奶奶的手藝也溫溫的。

我家的老物件 篇4

高一作文 ,810字

一束微光透射過窗,“咔哧,咔哧”,枕邊縫紉機的踏板聲不停歇,卷卷白線在衣洞中泛下條條補紋,機前那彎躬著的背影在老花鏡前埋頭苦幹……

舊紅的縫紉機是奶奶的無價之寶。依稀記得,幼時的我靠在機布上隨著踏板的搖動緩緩進入夢鄉,伴著那哧哧作響的縫補機聲,能聽見奶奶在縫紉機前哼著催我入眠的小曲。醒來時常常看到奶奶用嘴抿了口線,線口成一條尖絲從針線口一穿而入,有時我晃動一下,便會誤了奶奶的事兒,而奶奶也只是露出慈祥的笑容耐心的又再穿一次。

小時候,我的每件衣服都出於奶奶之手,她從手中牽起那五彩的扣子用靈活的身軀在機前不知疲倦地織補著我童年的衣飾,不知有多勤快與歡樂。那縫紉機也是我童年最好奇的玩具,經常趁奶奶不注意,我便拉開兩邊的抽屜,那五彩奪目的扣子是我最歡喜的收藏寶。

“咔哧,咔哧”,踏板的節奏漸漸變慢,而眼前這蒼老的背影卻不及十年前那般靈活。那五彩的鈕釦依然在針線中歡呼雀躍。而我,卻開始嫌棄。慢慢長大,我開始喜歡簡單的風格,那五彩的鈕釦卻成為了同學之間的笑點,每次奶奶辛苦製作後的成果都被我一棄而過,“奶奶,都什麼年代了,誰還弄那麼花巧的鈕釦在衣服上啊,土死了”。又有幾次奶奶翻衣櫃時,幫我心儀的破洞褲縫好。“奶奶,你土不土啊,我們現在流行的是破洞褲,你幫我縫起來幹嘛,多丟人啊”。一次次的嫌棄,在奶奶熾熱的愛上潑上冰冷的水。

曾經在縫紉機前的笑聲為何變成了一聲聲指責,曾經伴著縫紉機的小曲為何變成了一聲聲嘆息。望著角落蒙塵的縫紉機,一旁奶奶的背影是滄桑也是無奈。看著衣櫃裡重被剪開的褲洞,看著衣服上一排簡約同色的鈕釦,我的眼眶不禁慢慢溼透。我明白了,不管我怎麼變,奶奶和我的那段縫紉機的時光是永恆的,那份愛是無可代替的,那臺縫紉機中的愛是最能撥動我們心絃的珍品。

“咔哧,咔哧”,眼前舊紅的縫紉機仍在搖動,記憶猶如時光機般緩緩流回兒時。我靜靜地站在那,伴著這歡快的小曲,眼簾裡那蒼老的背影泛起一道彩虹,暖暖射入我心。

我家的老物件 篇5

國小六年級作文 ,1954字

【我家鄉的老物件】

據說,古老的東西總會發出陣陣清香,他不會像那些舊掉的東西一樣發臭、甚至發黴。我外婆家在一個村子上,那個村子好老好老了,比我的外公外婆還要老得多。它安靜而又喧鬧,歲月的流逝並未將它塵封於地底下,它就那麼一直矗立在那……

總之,它的地下埋藏了多少寶藏,是無人知曉的。

幼兒園時,家裡有一枚太爺爺親手挖出的清朝銅幣,我一直深深的記著它—它很大,大約有小孩的一拳頭大小。它被埋於地下,因此顏色已經發棕黃色。上面的“上下左右”四個位置分別刻上了幾個工整的字,很可惜,幼兒園的我並不認識它們,外公外婆也不識字,所以到現在也沒搞清楚它們到底是什麼。長大了,想研究,卻已太晚了。銅幣圓圓的、扁扁的,分內圈與外圈,外圈刻的是類似於花藤之類的適合紋樣,內圈是一堆奇奇怪怪、雜七雜八的文字、符號。各不相同,無法用言語來形容它們。

我第一次接觸它,是外公外婆在樓下忙活著做飯時,我在樓上看電視。看著看著,覺得無聊透頂。便在家裡“翻房子”(當地土話,意為翻箱倒櫃找東西),但是什麼也沒有翻到。突然,我爬到了床底下—裡面有一袋子我從未見過的東西,開啟一看:黑白照片、皮甲、包、鞋子……這些東西都被儲存的很新,花色靚麗,不知是幹甚用的。驀地,一個又圓又大的東西映入我的眼簾,不錯,就是那枚銅幣。我興奮的拿起它觀察了一陣,左看看右看看,這敲那打的,就差沒用牙齒咬了,卻也沒有看出什麼倪端來。

我抓起它,“突突突”邁著激動地步子下了樓,揪住正在忙碌的外公,硬逼著他給我解釋這個奇怪的“硬幣”。他卻死活都不肯,理都不理我一下。沒辦法,我只好哭著去找外婆。外婆可經不住我的死纏爛打和“楚楚可憐”,才一會兒就妥協了。

外婆把我抱在腿上,一點點向我娓娓道來:

“這是你太爺爺,也是我爸爸,十歲大的時候親手挖出來的。當時還沒有改革開放,這種東西一抓一大把,不足為奇。不過,其他人挖到的幾乎都是《冥銅》(給死人的銅幣,挖到了也不敢拿),而你太爺爺挖到的確實貨真價實的《古銅》。他自然是捨不得給別人的,就一直珍藏在家,被他當成幸運物隨身帶著。等他去世後,所有東西都和他一起埋了,過了大約一個月才發現,這枚他生前最心愛的銅幣沒埋。太奶奶看到了,難免會想起太爺爺。所以,你外公把它收起來了。“

當時,我還小,並未聽懂全部。現在回憶,才算是悟透了。

發現銅幣的第二天,我便趁外婆不注意,將銅幣塞進了口袋,拿到了幼兒園去顯擺。小朋友們看到了,都上前來爭搶,我見狀,趕忙收到口袋裡去,未想,有人正急著要呢!

夕陽西下前,外婆的三輪車如約而至,“鈴鈴鈴“的想著,敲打著歲月的風霜。

“怡可,看到你太爺爺的銅幣了嗎?“外婆望了我一眼,臉上寫著焦急與無奈。

“沒有。“我感覺到了事關重大,小小的腦袋竟是很”正常“的說了謊。

“哎,今天是太爺爺陰間18壽,按理說要把他生前最喜愛的物品‘寄’過去,否則就是大不敬啊。”外婆特意把後果告訴了我,或許並不相信我會這麼乖。

“額……”

我回到家後,一直在糾結於到底是說,還是不說。最終,膽小,決定了我的決定。

晚上,站在陽臺上吹著風。伸手掏出了那枚銅幣,它舊是那個樣,沒有變。對哦,銅幣怎麼會變呢?我真是太傻了。我就這樣,看著它從我手中滑出了一個優美的弧線。

我將它扔了下去,沒有一點聲響。

“久了,久了,就舊了。”

這句話,包括了所有舊舊的東西。我認為,這枚銅幣依舊是嶄新的,並未被塵埃所掩蓋。它是有生命的,它一直在某一個地方無聲地呼吸著,等著下一個人將它拾起;

等待下一次命運。

【我家的老物件】

孔林瀚

我的老家是個落後的地方,走在大街上,就像走在黑白電影裡,到處是黑白的,但是科技發展的太快了,我老家早已一改往日的面貌,而至今,那臺黑白電視,還擺在我家的臥室,就是這臺老式電視,讓我的童年變得有聲有色。

小時候,家裡只有一臺電視,因為電視很老,要一直舉著天線才能看,而這個一隻舉著天線的人,就是媽媽。

我上幼兒園了,一接觸電視就離不開了,都是媽媽舉著天線,然而我仍然不以為然,津津有味的看著。

那天,我正有滋有味的看著動畫節目,“滋滋”兩聲,電視黑了,媽媽扭了半天還是沒反應,最後,遺憾地說:“電視機壞了,看不了了。”

“我不信”,便跳下床來扭電視開關,但是電視沒有一點反應,我一急之下就打媽媽,媽媽沒有理睬我,我也不理她了。

這樣互不理睬了兩天,我感到格外無聊。這是,媽媽突然跑到我面前說:“林林,電視好了,去看吧。”我尖叫地跑到臥室,爸爸阻止我,說:“你被電視迷住了,還不如不去修電視。”我明白了是媽媽把電視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去修的。爸爸走了,老媽偷偷給我看,但還是媽媽幫我舉著天線。

現在,我懂事了,終於知道媽媽為了我付出了很多,那臺電視機像警示鐘一樣提醒我“要愛媽媽”!

我家的老物件 篇6

狀物作文 ,590字

在我的記憶裡,家中是有一件蓑衣的,雖染上了歲月的塵灰,卻一直在我的記憶裡流淌。聽大人們說,這件蓑衣是一位友人贈予父親的,他們家祖傳的手藝,一代又一代地傳承著。那件蓑衣,我只在小時候偷偷穿過,小小的我套著它走在雨裡,好像裹著一件大大的披風。蓑衣的毛兒整齊地彈動著,好似在與雨絲共舞。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於古人們而言,蓑衣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件必需品。跨過千年時光的淺流,我彷彿看見小孩子穿著蓑衣賓士過田野,濺起點點泥漬;農人們穿著蓑衣,坐在田埂上,嘴裡叼著一根菸,雲淡風輕;一對男女並肩走在阡陌邊,穿著蓑衣,在朦朧的雨季,情意綿長。雨把一條街下空了,街邊瞎子的胡琴也停了,連忙穿上蓑衣,摸索著前方的路,漸行漸遠。

那時候,手藝人還很受歡迎,每每出去遊街串巷,總能賣出不少件蓑衣,鄰里鄰外的也就因此而熟識了。

但,不知幾時起,蓑衣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鮮少被人們所提及。

後來,它又重新出現在了人們的視線裡,卻是在城市的一隅,在那燈紅酒綠裡,成為了人們的消遣。有人再次穿起它,卻只是出於好奇、娛樂,或是一種新的“時尚”。

也有人緬懷過去,提出將它放在博物館裡,也許這一想法會被實現,畢竟它曾經有著赫赫功績,但沒人能預知那一刻將會在何時到來?也許是明天,也許在那遙遙無期的未來……

我相信,終將會有那麼一天,有那麼一位男子,在江南的雨季,重新穿起它,走在三月的細雨裡。

我家的老物件 篇7

狀物作文 ,3807字

奶奶坐在沙發上,手指一遍一遍的從幾張糧票上拂過,這是幾十年前的糧票了,充滿著奶奶美好的回憶。

這些糧票是爺爺從部隊寄回來的,票色有些發黃了,上面寫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糧食部—軍用限定支票100壹佰斤。而“100壹佰斤”這六個字寫得特別大,寫在糧票的正中間。邊上還畫了一座大工廠,工廠上飄著縷縷青煙,彷彿在不停的生產著。

奶奶說當時買糧食要票,買酒要票,買肉要票,買自行車要票,連一分錢一盒的火柴都要票。當時家中有兩個六七歲的孩子,吃糧比較快,爺爺長期不在家,奶奶讓鄰居幫忙照顧孩子,一大早拿著糧票和錢,提著籃子出門了。雖然去的很早,但因為每天的供應量有限,所有人都想買到糧食,早早的糧店門口已有許多人排起了隊伍。

奶奶說,每每遇到冬天寒風呼嘯,排隊是最折磨人的,於是很多人用些籃子磚頭等物品位,找個稍微暖和的地方避寒。聽到這兒不禁怔住了,幹什麼都要票,吃飯叫個外賣不就行了嗎?奶奶樂了,當時大家吃飯都難吃上,哪裡有多餘的糧食做外賣呀!

我面對著這張現在看來毫不起眼的幾張票,無法理解在當時居然關係到一年全家人的口糧。而有了票,還要一大早去排隊。現在科技發展有了網際網路,可以足不出戶在網上購物,要買的生活用品隨處可見毫不限量,我們在享用時不要忘記當年的辛苦與艱難。

這些糧票,見證著那段辛苦的生活;這些糧票是那個時代的歷史;這張糧票也是當時生活的烙印,值得我們珍藏。

【我家的老物件--木質鋼琴】

陶俊成

我家有個老物件,放在家裡大客廳的一個角落裡。這是一個木質的鋼琴,它外邊刷了一層黑色的油漆,上面貼著兩個有點生鏽的大字“珠峰”。

雖說已經是個老物件了,但依舊油光發亮,沒有絲毫劃痕,腳踏板上被布包裹著,又套了一層塑料。鋼琴的琴鍵,黑白相間,像波浪似的一高一低,每個琴鍵摸起來十分光滑。

小時候,它是哥哥用來嚇我的道具,有件事我至今也沒有忘記,屬於我的黑歷史啊!一天晚上我吃了晚飯,坐在地板上搭積木。忽然,哥哥的朋友葉哥哥抱著積木桶跑到哥哥房間裡,我什麼也沒想就跟了進去。突然門關了,燈滅了,什麼聲音也沒有。小時候我最怕黑了,立馬癱坐在地上,我聽見鋼琴開啟的聲音,一串低音在耳邊響起,這下我被完全嚇破了,哭了起來。

這架鋼琴是我童年的見證。

這架鋼琴,現在是我向哥哥炫耀的資本。哥哥因為沒有堅持練琴,現在都不會彈琴了,而我這位堅持不懈琴童,小學五年就考過了鋼琴十級,完全碾壓了零級的哥哥。

這架鋼琴,和我成了好朋友。看著鋼琴,我的心裡就有滿滿的成就感,為了向自己親愛的哥哥展示我的才藝,我天天和他微信通話,讓他聽聽我的琴聲。我從中悟出一個道理:做事要堅持不懈,才有可能成功。

這架鋼琴對我來說不只是一個老物件,它是我童年的見證者,更是我的好朋友。如果再過二三十年,我依然要讓它像現在一樣閃閃發亮。

【我們家的老物件--補襪器】

曲家澤

我家的補襪器是我姥姥的姥爺親手製作的,已經傳了四代了,我們一代一代的傳下來,故事也有很多

補襪器是由木頭做的外型,像一個鞋子。背上釘了一個木條,褐黃的,表面光滑發亮,連釘子也被磨平了,一看就能看出它飽經風霜。用的時候,將襪子套在上面,漏洞的地方輕輕一捏,再用針一針一線的縫起來,襪子不一會就補好了。

一天,姥姥手撫摸著補襪器說道:“想當年大家生活都很困難,襪子破洞都不捨得扔,家家用補襪器修,那時……”我一聽便來勁,等著姥姥講關於補襪器的故事。“那時我還小,天天就在外面瘋玩,襪子上破洞多,我的姥爺便做了這個補襪器。”

姥姥深吸了一口氣繼續說,“有一天我玩耍後回到家,只見姥爺坐在床上,拿著一塊木頭,手上的刻刀飛快的削著,一塊底板很快便削出來了。”姥姥說:“隨後,一個如鞋頭一樣的木頭削了下來,很快後跟也做好了。我的姥爺再用砂紙磨光滑,變成了現在的樣子。現在,就是拿出一個千瘡百孔的襪子,將襪之往補襪器上一套,便一針一線的將襪子縫好了。”姥姥講到這裡目光柔和極了,我一看便知道姥姥在想太姥爺和太姥姥。

一天我放學回家,將髒衣服放進洗衣籃。這時姥姥走出來,在洗衣籃旁邊無意中看到我的襪子。眼尖的姥姥發現襪子腳後跟的一個洞,她笑著說“你不是想看縫襪子嗎?正好用你的襪子來試一試。”說著便把我拉到床前,取出補襪器,手腕熟練地一翻將襪子套上,用針縫過去再穿過來。姥姥縫著襪子,我想,當年太姥姥大概也是這樣的吧。穿上姥姥補好的襪子,一點也不硌腳,這個補襪器真好,既省錢又好用。

我家的補襪器,有愛有溫暖。它經歷了風霜滄桑,記錄了上一輩的艱辛,上一輩的樸素。我們要將它傳下去,傳的不僅是補襪器,傳承的還是一種傳統。

【我家的老物件--檀木箱子】

符依萱

在我的書房裡,有一個龐然大物---檀木箱子。它是我婆婆的婆婆親手做的,相傳已經四代人了。

它全身呈深紅色,全用檀木做的,上面刻著花一樣的紋路,摸起來凹凸不平,很有質感。站在離箱子三米遠的地方,都能聞到它那獨特的香味。如果你走人我的書房,一定被瀰漫著的香味陶醉。因為檀木是防蟲蛀的,所以經過了一個世紀依舊光滑明亮,沒有一絲破損,沒有一絲劃痕。在箱子中央,有一把銅鎖,上面佈滿了歲月的痕跡,但使用時依然很順利。

看著這箱子,我彷彿想起了婆婆經常掛在嘴邊的那個故事。

那是陰雲密佈的秋天,田裡鬧起了蟲災。太婆只有小學文化,不知道檀木是防蟲的,所以當蟲群朝家裡飛來時,她無比驚慌衝入家裡,但蟲群還是把家中包圍。太婆趴在這裝滿回憶的箱子上,身體鋪面箱面,生怕蟲群把這個寶貝疙瘩吞噬掉。家中任誰也拉不開她,任誰也說不動她,直到蟲群消散。

這個箱子也裝了許多許多的回憶。箱子分為兩格,第一格里裝著許多“紙片片”,有糧票、油票、古銅幣、照片,還有我爸爸媽媽的結婚照呢。第二格就不同了,裡面裝著各種重要的本本:我的學生證,我的出生證明,婆婆年輕的照片……

檀木香是媽媽的回憶,婆婆的回憶,更是太婆的回憶,這以後也會是我的回憶。也許婆婆每次開啟檀木香,看著她那笑容如花的照片,心裡會泛起一陣甜蜜,她那時是多麼快樂,多麼幸福啊!我每次看著這放在檀木箱裡,光潔如新的出生證明,就強烈的感受到父母對我濃濃的愛。

【我們家的老物件-藤椅】

張雨涵

我們家裡有一個三代相傳的老物件,就是我們真愛如寶的藤椅。

“真漂亮呀!”奶奶小心翼翼的撫摸著她那光滑而又發亮的藤椅。那藤椅是用細長的竹子拼起來的,旁邊還有兩個把手。它的顏色是深紅色的,那原本挺拔的竹子也漸漸變彎變舊,它承載著長輩的汗水與辛勞。

我總是纏著奶奶問著藤椅的故事,奶奶總是說長大了再對我說。那一天,奶奶飽含深情的、慢慢的說“這張藤椅是你太奶奶攢了一個月的錢給我買的,這張藤椅當時藤椅十分貴重,兒時的我一高興,竟把藤椅摔缺了一小塊兒呢。”

“嘿,今天太陽真好呀!”奶奶把藤椅小心的拉到她的小院子裡,拿了一雙鞋板,帶上她的老花鏡,拿著繡花針,開始一針一線的縫製,準備給我做一雙拖鞋。到現在我們家還穿著奶奶縫的鞋子,那陽光的照射,那雙拖鞋似乎暖暖的,那裡承載著奶奶的愛。奶奶坐在藤椅上拿著針穿進一個洞,再穿過來,反反覆覆的做著一個動作,仔仔細細的、不知疲倦的納著鞋底。溫暖的陽光照在她身上,伴著藤椅發出的嘎嘎聲,一切都那麼美好。奶奶縫著鞋,畢竟奶奶老了,縫著縫著,不知不覺也就睡著了。

到了晚上,奶奶又躺在她那老藤椅上,吹著絲絲涼風。奶奶抬頭望著那美麗的、閃亮的星星,不由得笑了。奶奶撫摸著她那光滑的藤椅不由自主地說,“藤椅呀,你真是我忠實的夥伴呀,你陪了我30多年,謝謝你呀,我的老朋友。”

這就是我們家的老物件,它承載著奶奶的美好記憶,還有奶奶的愛哩,我要把它傳下去。

【我家的老物件-老飯盒】

我家有一個老物件,每次經過書房,我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它是一個老飯盒,是我外公傳下來的。

飽經風霜的它,表面上十分粗糙,像一位老者微笑著望著我。因為年代久遠,已經不容易開啟,每次只能小心地扒開一條縫朝裡面看,一片黑乎乎的,隱約能看見一些黑色的斑點。看著看著,我又回憶起外公講述的他的故事……

外公說,那時他上大學,每天中午自帶飯盒去食堂,食堂裡的師傅就會把米放進他的飯盒裡。外公家裡有七個兄弟姐妹,都在上學,家裡生活清苦,每次食堂的師傅放好米還沒有蒸時,外公就會從裡面抓出一把米出來,這樣每天抓一把,一星期就能攢一整盒的米了。外公每週把自己省下的一飯盒米帶回家,給平時不捨得吃米的太婆婆吃。那一天,外公把省下的米捧在手上興沖沖的跑回家,他還要告訴太婆婆,他又考了第一。可走進家門,看見病床上臉色蠟黃、毫無血色的母親,他愣住了。“哐當”飯盒和米掉在地上。外公總跟我一遍遍講述著這個故事,我每次聽的都熱淚盈眶。

那個飯盒在外公工作後還用了很長時間。外公說,看到這個飯盒就想到太婆婆。家人都十分珍惜它,一代又一代的人細心保護著這個飯盒,一遍又一遍的輕輕擦著上面剛落的灰塵。一天晚上,媽媽捧著那個飯盒嚴肅地對我說,這個飯盒是外公傳給我的,現在我要把它傳給你,你要保管好它呀!接過媽媽手裡的那個飯盒,我手上多了一份責任。這個飯盒,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飯盒,它裝滿了艱辛,它是時光隧道的見證。它是外公成長同舟共濟的朋友,它的故事像一杯咖啡,令人回味。

這就是我們家的老物件,一個飯盒。它的裡面傳遞著一代又一代人的愛。新一任“保護人”的我,要把這份愛的家風傳遞下去。

我家的老物件 篇8

國小六年級作文 ,102字

我不由好奇,千年前發生了什麼故事,為什麼這些錢幣埋藏在長江底下。我也想穿越,到古代看看,看看古人怎麼鑄造錢幣的,看看大書法家的提筆,看看嶄新漂亮的古錢幣。

我家的老物件 篇9

國小五年級作文 ,470字

我家有一杆老秤,它是上世紀六十年代的桿秤。桿秤工作原理很簡單,就是利用槓桿原理測量物品的重量。它有一根很硬的木杆,上面是一排密密的刻度,還有一個秤砣和秤鉤。這秤鉤幹嘛用的呢?毋庸置疑,秤鉤上面掛要稱的東西。通過調整秤砣的位置達到槓桿平衡後,觀察秤砣的刻度位置,讀出對應重量即可。

說起桿秤啊,它是在兩千年前被古人發明出來的。到了唐朝,秤上又多了錢、分、釐等單位,七分為一釐,七釐為一錢,七錢為一兩,十六兩為一斤。

為什麼在古代是十六兩為一斤呢?古人把在天上的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再外加福壽祿,合在一起就是十六。這也是古人為什麼賣東西不敢缺斤少兩的原因,天上的十三星是少不了的,誰又願意少去自己的福氣、壽命和財富呢?

但我家的桿秤是十兩一斤的,為什麼呢?因為在1959年時,國家將一斤由十六兩改成了十兩,所以現在見到的桿秤都是十兩一斤的了。

千百年來,桿秤在中國的經濟和科技方面,作用極高,使用範圍廣泛。真是勞動人民的智慧是無窮無盡的呀。

爺爺奶奶從安徽來到杭州定居時,什麼都沒拿,只帶了這把秤。每當看到它,爺爺奶奶就會想起老家的生活和親人。

我家的老物件 篇10

國小四年級作文 ,575字

建國七十週年啦!我們全家坐在沙發上一邊看“大閱兵”,一邊談論著過去的生活。

聽爸爸說,我們家還真儲存著一個老物件。說著,爸爸便拉上我來到地下室。我十分好奇,究竟是什麼寶貝?只見爸爸翻箱倒櫃,小心翼翼地提出來一個黑乎乎的“方盒子”。這是個……電視機!我拎了拎,沉甸甸的,爸爸把它搬回了家,準備給我講講它的故事。

爸爸告訴我,這是在八十年代的時候,爺爺託人買回來的“西湖牌”電視機,那時候電視機可不是家家戶戶都有的,在家裡算是一個大件,可比現在買一輛豪華轎車還了不起呢!

我蹲在地上仔細瞅了瞅“這傢伙”,它的螢幕實在小得可憐,角上還有幾條裂縫,它的頭頂上還插著兩根天線,就像天線寶寶一樣。我問爸爸:“這玩意兒沒遙控器,咋使?”爸爸回答:“只要轉上面的旋鈕就能調頻道了,那時只有兩三個電視訊道。”啥?跟現在的彩電比真是差太遠了。

爸爸小時候最喜歡看《霍元甲》這部電視劇。每逢傍晚,他都會吆喝鄰居家的小夥伴來家裡看電視,每當振奮人心的主題曲《萬里長城永不倒》響起時,小夥伴們總會激動地跳起來,儘管電視畫面是黑白的,有時候還模糊不清,但是大家仍看得津津有味。

現在我們的祖國變得繁榮富強,科技也越來越先進,家家戶戶都有了大螢幕液晶電視。但是,這臺黑白電視機增添了爸爸的童年生活,也給一家子帶來了幸福和快樂!雖然它已經十分老舊,但它永遠儲存著一個孩子快樂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