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相關作文20篇

走在撒哈拉——《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 篇1

讀後感 ,652字

從記事起就知道爺爺家有個書櫥,書櫥很大,卻不全是書,上面是書,下面放的是雜物,書雖然不多,卻滿是經典,有些視野已經泛了黃,打了卷兒,翻起時還能聽見清脆的聲音,像是要碎了一樣。

小時候不識字,不喜歡那些書。漸漸長大後,也會去拿幾本來翻翻看看,比起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閒適淡遠,還是更喜歡書櫥裡那本最不起眼的《撒哈拉的故事》,喜歡那片三毛荷西向往自由的撒哈拉沙漠。

《撒哈拉的故事》中的三毛說走就走,智慧勇敢,特立獨行且真實,在另外一個國度的三毛,沒有知己,沒有朋友,經常出差的荷西也不在身邊,孤獨的享受著沙漠,但她卻有著對生活的憧憬,對沙漠的熱愛。

從垃圾箱裡撿來輪胎當沙發,用做棺材的舊木材當家具,與不友好的鄰居和平相處,這大抵是熱愛和無畏的支撐,三毛的精神我是學不來的。三個月前的這段日子,是最難捱的日子,就像走在貧瘠廣曠的沙漠,一個人埋頭練習,一整天在畫室裡不說一句話,一遍遍沖洗畫筆,水漫過手指,手指被浸泡地發白,孤獨、寂寞、緊張,卻又夾雜著興奮和熱愛。

孤獨或寂寞這類的字眼,三毛從未提及,但我卻真真切切地感受地到,讓人深切體會到在這詩意的生活的背後有初來的困窘和別樣的艱辛,更有對沙漠生活的熱愛。三毛常說:“生命不在於長短,而是在於是否痛快地活過。”離八十歲還早的我們,或許應該學習三毛,有勇氣嘗試新的事物,做自己想做的事,或許有一天,我會像三毛一樣義無反顧地背起旅行包,走向那片有她有荷西的“撒哈拉”。

三毛,享受自由並承受得起孤獨的行者,感謝三毛,讓我有幸與你一起走過撒哈拉。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 篇2

讀後感 ,816字

流動的沙漠

前世的鄉愁,這是三毛奔赴撒哈拉的理由。而我,少見這種愁感出現在這本書中。

聽聞三毛這名字,腦中首先浮現的是動畫片《三毛流浪記》的三毛形象,而後才遲鈍地去接觸這現實中的作家三毛。

動畫片的那三根毛髮給人一種漂泊無依、心地卻善良的純粹之感。同樣,作家三毛十分純粹,感覺就像七八歲的小女孩,一種歡脫奔瀉到底。對,就是歡脫這個現代化的詞彙,完完全全就是三毛的感覺。不知是由於歡樂而產生的自由感,還是因自由而歡樂?倒像只錦鯉,小巧純色的那種,任性遊。

“哇,指甲油補人牙齒!他嚇得全部頭髮刷一下完全豎起來,像漫畫裡的人物一樣好看極了。我看他如此,一面笑一面跑到安全地帶,等他想起來要追時,這個巫醫已經逃之夭夭了。”短短的一段文字,感覺就好像是度過了愉快一天的小女孩順手記下的日子,沒有太多的矯飾或硬生生扯進成熟的孤獨感,文縐縐的華美詞藻更是少見。

我很羨慕三毛,但沒有敬仰之情。我閱讀她的作品就好像閱讀鄰家女孩的快樂事蹟,沒有高高在上的教誨和難以理解的文字。她很歡脫,很快活,在所愛的土地上做各種各樣的事,與各樣的人們來往。她的幸福和自由是可以傳閱的,而不是讓人費盡心思去設身處地。

三毛的鄉愁來自於沙漠而不是海灘。同是夏天,人聲鼎沸的陽光沙灘未必比寂寥的沙漠涼快。沙漠是個小自閉,三毛卻熱鬧個不停,沙漠會微笑,而不是手舞足蹈。沙漠性偏冷,有種獨特的神祕感。三毛和沙漠是朋友,三毛也是沙漠。

沙漠並非一種一成不變的事物,她是有生命的,她和三毛一樣曾經叛逆卻依舊單純。其實她很喧鬧,彷彿從不落寞。沙漠應是輕盈的,風一吹便能飛起來,掛在樹梢上等下一陣風。沙漠也很不羈。

三毛如此,人人如此。只是有些人承受風沙太厲,傷了筋骨,害怕起風來。有些人被樹枝牢牢地掛住了。有些人,變成了綠洲,變成了風沙。世界便如此存在了。畢竟,流沙是少數,晶瑩純粹,化為近在咫尺的虛渺的銀河。所以啊,沙漠和星星很美,卻只有沙灘更擠滿了人,也不乏獨有的椰汁香甜。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 篇3

讀後感 ,616字

撒哈拉,一個地處北非的沙漠,這兒只有熾熱、刺眼的陽光和乾旱的沙土,人們稱之為“死亡沙漠”。但有一個人,用筆寫出了這裡獨特的美麗,和純樸的人們。他就是三毛。她寫的《撒哈拉的故事》由十七篇短文組成,記錄了她與她的愛人—荷西在撒哈拉里發生的趣事。這本書沒有華麗的修辭,也沒有精彩的情節,但它用卻用最平凡的語句把“純樸”展現得淋漓盡致。

書中最令我難忘的章節,是那一篇《結婚記》這篇文章記錄了荷西與三毛結婚儀式的整個過程。結婚前,三毛在最後一個單身夜只是想著回去裝桌子,做窗簾;結婚時,她甚至因為在場人太多而緊張;結婚後,原本可以住國家旅館,但她卻回了家,只因為住一晚國家旅館的錢可以買一星期的菜。這整片文章都透露這兩個字—“簡樸”。

這篇文章中,荷西、荷西同事送的禮物最令我印象深刻。這兩件禮物,在三毛眼裡,一個是“真豪華,真豪華”的駱駝頭骨,一個是“太幸福了”的沙漠中的奶油蛋糕,這足以表達出三毛的知足和純樸

面對這些,我不禁捫心自問,在這這個物質橫飛的世界,我們是否能抵抗得住物質的誘惑?在這些誘惑前全身而退呢?也許有人會說:“簡樸不能當飯吃,簡樸不能當錢花,又要簡樸有什麼用?”我卻想說,雖然簡樸不能當飯吃,不能當錢花,但它能淨化我們的心靈,面對名利,金錢的誘惑能全身而退,不深陷泥潭,這難道不夠嗎?

“天下之事,常成於勤儉而敗於奢靡。”不錯,在這世界上,我們應當簡樸,這樣,才能不陷入那些奢侈、奢靡的泥潭。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 篇4

讀後感 ,966字

浪漫的善良

一直對三毛疏於瞭解,只聽說過她的灑脫與執著,於是我懷著興奮的心情翻開了《撒哈拉的故事》,品味她在異國他鄉的生活。

雖然在這本書中更多的是簡單平實的語言,卻能夠把奇異的沙漠和浪漫的生活描寫得淋漓盡致。真可以說讀起來令人舒暢,放下時讓人為之震撼。

初讀伴著輕鬆的心情,《沙漠中的飯店》、《懸壺濟世》、《沙漠觀浴記》等展現了在沙漠生活的趣味,也使我覺得荒涼的大漠別有一番風情。到了《娃娃新娘》、《荒山之夜》、《死果》,漸漸暴露出來的是沙漠的殘酷,我一度放下了書,不願再去感受三毛那艱苦的日子。再次拿起它,讀了《沙巴軍曹》、《啞奴》等又令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

我記憶最深刻的就是三毛的善良。她在《芳鄰》中寫到了和撒哈拉威人做鄰居的經歷,他們總是來要千奇百怪的東西,又偷吃天台上的水。不過,三毛並不氣惱,反而感謝這些鄰居讓她沙漠的日子變得五光十色。在《啞奴》中,三毛不顧當地人的勸告和啞奴一家人成為了好朋友,一直無私地接濟他們,卻在羞愧自己無法幫他們脫離奴隸的生活。同時,窮得連身體都不屬於自己的啞奴全力的回報,也令我動容。

我最難以想象的是三毛的勇氣和對於生活的熱忱。正是她的勇敢和熱情,即使遠離繁華的大都市,置身沙漠這樣惡劣的環境中,她也能把與荷西的日子過得有滋有味。在《素人漁夫》中,三毛荷西迫於生計,開車到很遠處抓魚來賣。儘管非常累,到最後反而賠了錢,兩個人還是去飯店開開心心地大吃了一頓。正像三毛所說的那樣,她愛上了“這片大漠詩意的蒼涼”。

在《白手成家》中,三毛敘寫了從剛進入陌生又簡陋的房子的灰心,到後來被別人誇讚她的房子別出心裁的驕傲。她和荷西用裝棺材的木板做傢俱,又慢慢地攢錢為小屋添置用品,條件上的困難可想而知,他們卻從不放棄對生活情趣的嚮往和追求。三毛眷戀大沙漠就像是前生的故鄉,再多的艱辛也磨不滅心中的希望。

在《哭泣的駱駝》中,三毛以戰爭為背景,寫出了巴西里、沙伊達等人的悲慘經歷。沙伊達“沉靜的微笑,像一輪初升的明月,突然籠罩了一室的光華”,然而她“漆黑得深不見底的大眼睛”在聽見巴西里的死訊後卻變得了無生趣,這樣一個脫俗的美女淪落為當時政治糾紛的犧牲品。我讀出了三毛深深的憂傷。

閱讀《撒哈拉的故事》讓我感悟到三毛對生活的美好追求和無限熱愛,她是沙漠中一朵常開的花,也是這世界上一段值得品味的傳奇。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 篇5

讀後感 ,1086字

沙漠情懷

一張照片帶著前世的鄉愁,一次邂逅擁著半生的悸動。她以優美的姿態飛躍進貧瘠的大漠,褪去了繁華的光鮮,用著質樸的態度生活。佛說:前世五百次的擦肩而過,換來今世的一次相遇。她笑著撲進大漠的懷裡,或許不止五百次的擦肩而過,更為五百次的相遇,相識,相知與相愛。

這個英姿颯爽的女子毅然地拋棄了安逸的生活,和苦戀她的荷西在大漠的懷中安居落定。簡陋的房屋是他們愛情的見證者,他們將人生中最神聖的婚禮獻給了無言的大漠,炙熱的情感迸發出無盡的動力,於是一個完整而又精緻的家展現。三毛以點滴的攢聚開始,帶著愛意佈置她的窩巢。這樣,他們愛的凝聚赫然成為了一個真正藝術上的宮殿。

生命從來就不是轟轟烈烈的展現,它是細水長流的欣欣向榮。在那一片荒寂的貧瘠之地,炊煙裊裊,落日的恢弘見證著撒哈拉威人一代一代的生老病死。黃沙細流,繾捲起緩慢的歲月蒼生。而在大漠守護的深處,傳統的陋習根深蒂固,禁錮著女人的堅持,禁錮著婚姻的可笑,禁錮著啞奴的自由。

無盡的黃沙上有寂寞的大風嗚咽的吹過,夕陽殘血,悽豔蒼涼。她知道,撒哈拉這個多年的夢中情人終於被她遇見,同她相守。

隱藏在夕陽下的,撒哈拉沙漠的夜是蒼涼而又絕望的,她恐懼著吞噬了她丈夫的泥沼,絕望壓迫著她的神經:“荷西,荷西—”一聲聲悲慼的呼喚,一步步生存的希望,他們的愛擺脫了死亡的邀請。無言的大漠目送著年輕的夫婦遠離,寂寞與悲慼在他們的身後哭號。

恐懼,未知的惡毒詛咒降臨。一條平凡無奇的項鍊隱隱的透著死亡的威脅,過敏,眼疾,嘔吐,頭暈等經常發生的小病都可以在不經意之間奪取人的生命。一切的巧合足以推翻唯物主義的殿堂。未知的最為可怕,所以人們對於科學解釋不了的現象都會閉口不談,唯恐犯了禁忌。噩夢之後,一切平靜了許多,生活依舊。

大漠的枯燥乏味卻依然有人為止深愛。愛,是最迷茫的話題。總有人肯為之飛蛾撲火。沙崙的愛是渺茫的,這個木訥的年輕人一直靜待他的妻子,他夢中的溫柔之鄉。可到頭來留給他的只是空泛的幻想,一絲渺茫的希望。沙崙一直都明白,一切都是他的空想,可他甘願抓著這泡沫,為的就是有家有愛的溫暖。最後的最後,他奔向遠方去尋找愛的殿堂。

人說沙漠是枯燥的,但在三毛眼裡它是固執的。荒涼,死寂,沒有歡笑,沒有哀樂,就這樣靜默著,等待著。終於,它等到了知己,同三毛一起,同固執己見的撒哈拉威人一起,紮根於沙漠的深處,望著遠方的落日。

完美,幸福。三毛有幸遇見了大漠,而大漠亦有幸遇見了三毛。無論是平凡的落日,還是繁華的街道,這都是生活,生命的旅程。就正如她自己所說:“生命的過程,無論是陽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嚐嚐是什麼滋味”。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 篇6

讀後感 ,1030字

淡黃色的封面,封面中右處寫著“撒哈拉的故事”,題目的下方印著作者的名字—三毛,左上角印著“三毛全集”的字樣,除此之外再沒有多餘的圖案和文字。可就是這本看似平凡無奇的小書裡深藏著撒哈拉的祕密,令我深陷其中,無法自拔。

撒哈拉的祕密令人驚奇。

這裡常年乾旱,當地的居民渾身上下充斥著令人作嘔的氣味。直到一個名為“泉”的浴場出現,撒哈拉人洗澡的祕密才被作者挖掘:他們準備好冷水,在溫度極高的房間用石片來回颳去身上的汙泥再用冷水清洗。那濃稠的黑汁順著面板滴落地板,形成一小塊汙塊。更加無法想象的是他們用水管伸入體內來清洗身體內部。

這種特別的洗澡方式令我感到驚奇,我難以想象住在沙漠裡的居民三到四年只是洗一次澡。這兒可是撒哈拉沙漠!陽光刺眼,黃沙漫天。試想下,在炎炎烈日下全身汗溼,黃沙飄到衣服裡卻不能洗澡,刺鼻汗臭味終年環繞全身。別說是三到四年,就連三到四天洗一次澡,都讓人難以接受。這本書讓我知道了一滴水是多麼的珍貴,隨隨便便就把水浪費是多麼可恥的一種行為。

撒哈拉的祕密醜陋無比。

這裡的小女孩十歲就要結婚,父母像販賣人口一樣把女兒“嫁”出去。所謂的結婚初夜,僅僅是新郎通過暴力奪走小女孩的貞操,在女孩的心底劃上一道不可磨滅的傷疤。

看到這裡我感到心寒,閉塞落後的習俗下,每個人都是一副醜惡的嘴臉,就這樣目睹著暴力的發生卻沒人阻止。也許是習慣了吧,習慣了這種事情的發生漸漸也就習以為常。這種行為已經和犯罪掛鉤,但在撒哈拉,這種醜陋的習俗將繼續延續下去。這本書讓我懂得了自己是多麼的幸運,我生活在一個法制的國家,這裡和平安定,小女孩的經歷不會在我的身邊發生。

撒哈拉的祕密有趣可愛。

當三毛裝修好她和荷西的家時,來拜訪的客人源源不斷—荷西的同事,周邊的鄰居,周邊商店打工的小夥子……他們給這個沙漠帶來無限的生機活力,也給三毛帶來困擾。同事在家裡嚐到獨一無二的美味中國菜,鄰居無賴的借走生活用品,不僅如此還放羊踏破了三毛家的屋頂……

書中最有趣的描寫是,鄰居借不到東西時會故意流露出可憐的表情,那小眼睛裡發出乞求的目光。但一旦把東西借出,它就如潑出去的水一樣一去難回,真是無可奈何卻又有趣。這本書讓我認識到撒哈拉居民的可愛,他們雖然有些無賴但卻充滿著當地的風情。

《撒哈拉的故事》就像是一座巨大的寶藏等待著人們來尋找,每個讀完這本書的人都會有自己獨特的感受,就像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種哈姆雷特一樣。對我而言,它神祕,它悲傷,它有趣,它值得一讀。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 篇7

讀後感 ,799字

放寒假後徹底自由了的我,像是受了什麼刺激一樣,三毛的書一本一本地下單,一本一本地狼吞虎嚥地讀下去。因為她的浪漫、真性情和勇敢瀟灑,我牢牢地記住了這個愛讀書、愛旅行的她—三毛。

我讀過很多她的書—例如《雨季不再來》、《流星雨》、《我的寶貝》等很多中,我還是最喜歡她的《撒哈拉的故事》。在這本書裡,我看到了一個灑脫隨性,有夢想,執著的三毛。

這本書講的都是三毛與她的丈夫荷西一起在沙漠中生活時的所見所聞。整本書裡的麼一個故事,無不充滿了浪漫、濃情的異域情調。字裡行間,“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沙漠地貌和當地特有的風土人情。(其實煙不是直的,也沒有長河。)

這本書裡的每一個故事都能顯出作者對生活的熱愛。書中所寫的故事並不所有都完全是幸福和溫馨的,在沙漠裡,有許多苦難需要度過。

在這本書裡,我最記憶深刻的一篇文章就是《啞奴》。當地人思想落後而迷信,總是十分驕傲,以自己的利益為重。然,善良者有之,啞奴一家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因為是奴隸,啞奴生來就必須為財主做事,聽憑財主任意差遣,為財主賺錢做事。三毛看不慣當地人踐踏人權,與善良有禮的啞奴成為好友,常常給予啞奴幫助。正如啞奴用手語所說,“我的身體雖是不自由的,但我的心是自由的。”儘管他有一身本領,他終究脫離不去奴隸的身份。被財主賣走的那天,三毛哭著送給他一條毛毯,眼睜睜看著他被綁在車上運走,漸漸變成天邊的一個小黑點。

三毛很嚮往自由,她不會讓自己被束縛在一片狹小的天地,她喜歡我行我素,所以才會有撒哈拉的故事,才會有在她裝點下異常美麗的沙漠。擺脫塵世的束縛、只做自己,沒有一顆堅定的心和非凡的勇氣,是萬萬不能做到的,縱使做到了,亦很難堅持下去。但三毛做到了,也堅持了了。從她的身上我開始感受也感悟到了對生活的執著、追求和熱愛。我學會了無論生活中有多大的困難,我也要抱著樂觀的心態去面對自己的人生,過著自己想要的生活和自由。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 篇8

讀後感 ,789字

每想你一次,天上飄落一粒沙,從此形成了撒哈拉。每想你一次,天上就掉下一滴水,於是形成了太平洋。——三毛

當熱愛流浪的三毛決定到撒哈拉沙漠生活時,支援她這個瘋狂決定的人,除了她的父親還有一個人,那就是荷西。他甚至在三毛去撒哈拉之前,便提前在那面的磷礦公司找到了工作,租好了房子,並且打點好一切,等待著她。

三毛的文字直白,清爽,樸實,靈動。不做太多粉飾,沒有生硬的哲理,只是自然地向人展現沙漠生活的原貌和趣味。讀《撒哈拉的故事》,就好像聽朋友講他動人的生活經歷,彷彿身臨其境。

其實上世紀70年代的西屬撒哈拉,並不是像照片上看上去那麼美。那裡黃沙滾滾,物資奇缺,落後骯髒,交通閉塞,生活條件十分惡劣。但即便如此,三毛還是義無反顧的留下來,經營著他們的小家。一是源於三毛對沙漠的執著和熱愛,二是她被這裡的風情以及當地人樂觀開朗的個性所感染,吸引。

這是三毛初到撒哈拉的感受,無論生活條件多麼艱辛,總會有人甘之如飴,這對於三毛接下來的生活給予了莫大的鼓勵。

在《撒哈拉的故事》中,透過字裡行間,我們可以看到那個自由不羈,熱愛生活,不為艱辛所困的三毛,以及她筆下流淌出的綺麗的風土人情,滿滿的異域情調。當一個人真的熱愛生活時,再貧窮,再乏味的生活也會過的有聲有色,富有詩意。三毛便是如此,她有一顆向善向美,玲瓏剔透的心,在這凡塵俗世中自由進出。當她詩意的種子散落在平淡的日子裡,就能讓時光開出明豔的花兒。

三毛將撒哈拉視為“前世的鄉愁”,“夢中的情人”,她覺得自己前世或許是荒漠中的一粒沙,或許是沙漠泉水裡的一滴水,抑或是高空中的一隻飛鳥,撒哈拉是她的夢,她的情感寄託,是她魂牽夢縈的思念與牽掛,是她心之所繫,命之所在。

她說,心若沒有棲息的地方,到哪裡都是在流浪。於是,她停下了流浪的腳步,把心留在了撒哈拉。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 篇9

讀後感 ,784字

沙漠中那一片綠洲

莎士比亞曾今說過:“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中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裡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

小時候,媽媽經常跟我說:“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書,就像我的好朋友,從小,伴我一起長大。

它如一堆明火,溫暖了人們的心;書,它如一位領路人,帶我走進了智慧的王國;書,它猶如一面鏡子,照射出了世界的五光十色。書帶我打開了書的大門,帶我走進了書的海洋。《撒哈拉的故事》是出自臺灣著名作家陳平的筆下,她的筆名叫三毛。她是個喜愛沙漠的女子。因為他生前看到了一張撒哈拉沙漠的照片,感受到了前世的鄉愁,於是決定搬去住,苦戀她的荷西也二話不說的跟去了,然後在沙漠結了婚,寫出了這一系列分靡無數讀者的散文作品,把沙漠中的狂野和激情四射的沙漠生活,淋漓盡致地用文章表達了出來。接著,安定的歸屬卻突然急轉而下,與摯愛的荷西錐心的死別,讓他差點也放棄生命,直到去了一趟中南美旅遊,才終於重新提筆寫作。接著她嘗試寫劇本,填歌詞,每次出手都會是文章變得栩栩如生。

在書中,貧窮而荒蕪的沙漠對三毛產生了無窮的誘惑,三毛在這麼惡劣的環境還是不向惡勢力低頭,還是一如既往地生活在沙漠中:住在墳場中的破土房,沒有水,用水泥水糊的牆,在外撿破爛當家具……在這篇小說中,我最為感動的片段是“懸壺濟世”,三毛靠她略知毛皮的醫術,幫助了沙漠中的人民康復,還免費開了教課班與“藥店”,使得沙漠中的人生病少,使得生活在黑暗痛苦中的人民恢復了健康,她無私奉獻的精神使我最為感動。

最後,三毛又像兒時般不按理出牌,逃到無人知曉的地方去了。她就是我們心中,最浪漫,最真性,最勇敢瀟灑的——三毛。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 篇10

讀後感 ,1648字

智慧、勇敢和道德

翻開這本書,一種樸實平凡的情感撲面而來,一種令人感動的男女之情躍然紙上,在三毛心中荷西是最懂自己的,最遷就自己的,更是自己獨一無二的愛。

勇敢的三毛拋棄了繁華都市的種種,毅然決然的來到了非洲的撒哈拉。面對悽豔寂寥的大沙漠,她幾乎不能自已,滿心的熱血與幻想被那捲起的黃沙打亂,面對著殘陽如血,面對著廣袤無垠,她沒有離開,而是堅定的走向了沙漠的腹地。三毛去撒哈拉,荷西也追隨而至。他看出三毛去沙漠之意已決,就先在沙漠的磷礦公司找了個職位,提前在沙漠等著三毛了。三毛逐漸愛上了沙漠的狂暴與沉靜,愛上了沙漠美麗的星空,她用手中的筆給孤寂的大沙漠添加了一筆神奇的而溫暖的色彩。

她成了一個快樂的家庭主婦,在那大沙漠裡,沒有太多的水,只有沙子,甚至沒有傢俱沒有床,但是她還是活的快樂,她用中餐款待荷西,用一道道的菜證明了她的聰明,她的愛,下廚款待上級更是得到了荷西的好評。她是智慧的,用小小的食材卻收穫了生活中無盡的感動與歡樂;她教鄰居的女孩子們認字,用簡單的醫療知識解除他們的病苦一次又一次用奇特的方法幫鄰居們解除病痛,她是個聰明的女子,也容易和別人相處,就好像她所說的:“朋友之間,相求小事,順水人情,理當成全。過分要求,得寸進尺,是存心喪失朋友最快得捷徑。”或許就是她那積極的心態和友好的態度使她贏得了一次次珍貴的友誼;她曾一個人跟著運水車,深入沙漠腹地,瞭解真正的沙漠人的生活,看見那些令人乍舌的生活情景,她沒有嫌棄,更多的是同情與珍惜;還有就是寫三毛和荷西傍晚去撿化石驚險一幕。當時荷西抱住石頭,半身陷在泥潭裡,三毛想辦法救他時卻遇到歹徒,她一邊開車拼命甩掉他們,之後還要獨自一人在零下幾度的寒冷夜裡卸下車輪胎,用自己的長裙作為繩子把荷西拉上來,經歷過整夜的折騰,渾身上下凍得發紫,但終於是得救了,我也長舒了一口氣。

在《沙巴軍曹》中,給我的感受最深,透過筆墨我看到了生活在沙漠腹地,無人問津的偏僻角落,忍受著人性的血腥,生活的困苦,內心的譴責與遺憾,然而卻無法改變,更無濟於事,唯有在這片荒涼的沙漠耗盡自己的內心困苦,更是耗盡了生命,在軍曹看來,他不配有任何東西甚至名字,唯有追隨他的戰友們,才是他最終的歸宿。儘管他最恨的是撒哈拉威人,但他卻是為了保護幾個撒哈拉小孩,而終被炸成了碎片。“第二天,這個軍曹的屍體,被放進棺木中,靜靜地安葬在已經挖空了的公墓裡,他的兄弟們早已離開了,在別的土地上安睡了,而他,沒有趕得上他們,卻靜靜地被埋葬在撒哈拉的土地上,這一片他又愛而又恨的土地做了他永久的故鄉。”看到這裡內心被震撼,滿心的憤懣不平與不捨,而更加珍惜幸福的生活,學會了體會生命中的小幸福與小感動。

在《哭泣的駱駝》中,感受到了三毛心中無限的悲哀,那幾行文字至今仍歷歷在目,“我蹲在遠遠的沙地上,不停的發著抖,發著抖,四周暗得快看不清他們了。風,突然沒有了聲音,我漸漸的什麼也看不見,只聽見屠宰房裡駱駝嘶叫的悲鳴越來越響,越來越高,整個的天空,漸漸充滿了駱駝們哭波著的巨大的回聲,像雷鳴似的向我罩下來。”這樣美好的女子,最終的結局卻是悲慘的,她和她的愛人——民族英雄巴西里被自己人出賣遇害。令所有人為之動容的憤怒與無奈,在天空與沙漠之間徘徊,摻雜著那駱駝的悲鳴嘶吼聲。

看過這本書之後,感覺到了生活的另一種層次,那裡只有自由,自由,我喜歡三毛,說是她的樸實文字,不如說是她那不羈的靈魂,與隨性的生活方式,追從內心的腳步,是當下身處社會中人內心的願望,藉著她的文字,也好似流浪了一段時間。

最為感動的便是三毛的性格和與荷西的愛情,世上本沒有完美的事,再奇的女子,也要在人間煙火中尋找情感的寄託。三毛選擇了荷西,選擇了她最能伸手觸控的幸福。這是三毛作為一個女人最快樂的一段時光,三毛選擇了沙漠,荷西選擇了三毛,不論是真是假,都讓我看見了那個深愛三毛的荷西,和將這段摯愛捧於手心的三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