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渡人讀後感相關作文20篇

生存、死亡與愛——《擺渡人》讀後感 篇1

讀後感 ,966字

當我們直面生存、死亡與愛,哪一個會是最終的選擇?如果生命進入再次的輪迴,你又願意為此付出怎樣的代價?

十五歲的單親女孩迪倫獨自踏上一列火車去尋找自己的生父,不料遭遇了一場火車事故,當她爬出火車殘骸時,卻發現世界已經變成一片荒原。她以為她是唯一的倖存者,但她卻是唯一的逝世者。走出火車殘骸的僅僅是她的靈魂而已。在一片荒原的世界裡,迪倫見到了她的靈魂擺渡人—崔斯坦。他帶領著她,保護著她,穿越茫茫荒原,護送她的靈魂到達應該去的地方。不同於以往任何一個被擺渡的靈魂,在知道自己已經死亡的事實後,迪倫沒有頹廢和消沉,而是淡定地接受了死亡的事實。她在崔斯坦的引領下,與如影隨形的惡魔們勇敢抗爭,從最開始的依靠、信賴,慢慢變成了純潔的愛戀。

被擺渡的靈魂愛上了自己的靈魂擺渡人。

可是這份愛註定不被允許,迪倫有自己的歸宿,崔斯坦有自己的使命。當迪倫跨越擺渡的重點邊界線時,卻沒有看到答應與她一起離開的崔斯坦。痛苦欲絕的迪倫最終決定冒險嘗試任何靈魂都沒有做過的事情—返回崔斯坦的世界,去尋找自己的靈魂擺渡人,自己的愛人。

又是一條充滿未知和艱險的路,為了愛,迪倫選擇了一場可能讓自己灰飛煙滅的豪賭,儘管前途未卜,但她依然步履堅定。

上天還是眷顧了這對有情人。在茫茫荒原中,迪倫找到了朝思暮想的崔斯坦,她盡力勸說崔斯坦跟自己回到另一個世界,一個屬於她的世界。儘管這是一件從未有過的事,儘管一切都充滿未知的風險,一切都有悖常理,但崔斯坦願意冒險嘗試,只因他曾答應過迪倫決不會失去她,一定要保護她!

這一次,迪倫成了崔斯坦的擺渡人,帶領著他義無反顧地找到了自己身故的那列火車,去尋找自己的身體。為了不再一次失去崔斯坦,迪倫在進入火車殘骸後就緊緊抓著崔斯坦的手,可行走在錯亂不堪、漆黑一片的車廂時,不慎摔倒的迪倫還是丟開了崔斯坦的手。再次醒來的迪倫如願回到了人間,滿心卻是失去崔斯坦的痛哭。她為丟開崔斯坦的手而懊悔不已,卻看見向自己走來的崔斯坦對她說:“原來你在這裡。”因為迪倫的需要,所以崔斯坦一直存在和陪伴,陪伴她的靈魂,陪伴她的人,用陪伴守護她一生。

迪倫是幸運的,因為她有崔斯坦,擺渡了她的靈魂,擺渡了她的人生。

如果命運是一條孤獨的河流,誰會是你的擺渡人?用不變的承諾,勇往直前的行動,擺渡你的靈魂,陪你抵達幸福的彼岸。

擺渡人讀後感 篇2

讀後感 ,866字

我們都是自己的擺渡人

靜謐的湖水,一葉小舟飄行,頭頂是滾滾的烏雲,金色的陽光從雲中射下,湖水被映襯著,閃著溫暖的光芒,而陽光的盡頭是烏黑翻滾的水波。這個封面似乎是一個人的心靈或是主人公迪倫的靈魂深處,身處黑暗,卻總有一片光明在牽引著她不斷前行,這片光明便是她心底因愛而生的倔強信念。

初始,迪倫還是個孩子,擔憂早飯的好壞,恐懼同學的嘲笑,尤其是在選擇是否帶上泰迪熊上火車時,幾次拿起,放下,取出,放進,充分展示了一個小女孩心理世界的脆弱、恐懼,猶疑不安。此時,她的內心是一片荒原,唯有愛,可以澆灌它茂密生長。

然而在遇到火車的意外後,她與擺渡人崔斯坦相遇了,在他的幫助下,她安全的通過了荒原,而她也從一開始的依賴變成對崔斯坦的暗生情愫,迪倫那內心的荒漠開始萌發出綠芽。

然而迪倫在穿過荒原後,仍忘不了崔斯坦。在知道可以返回那裡後,是去是留,她有點猶豫不決,如果再度折返,她很有可能再次死亡,徹底魂飛魄散。但一想起那雙鑽藍色的眼睛及帶給她的濃濃溫暖,她選擇了出發。

故事發展到這裡,崔斯坦和迪倫的身份已經發生奇妙的轉換,崔斯坦曾帶領迪倫穿越荒原,抵達人們心中所向往的美麗天堂。而這個女孩卻執意放棄輕鬆的生活,重回險象環生的荒原,只是為了找到他,和他廝守終生。

他們之中到底誰才是真正的擺渡人?究竟是循規蹈矩,一成不變的崔斯坦?還是古靈精怪,永遠充滿奇思妙想的迪倫?也許,每個人需要的那個人,都會是自己的擺渡人吧。

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中說,“怯懦囚禁人的靈魂,希望令你感受自由。強者自救,聖人渡人。”

而迪倫用生命與靈魂的不懈追求告訴我們,禁錮我們的從來都不是有形的枷鎖或隔門,而是來自我們心底的怯懦,對未知世界的恐懼與擔憂。你的信念決定自己的人生,只有無所畏懼的自由靈魂,才能抵達甚至改變美好的彼岸。真正的救贖,來自心靈的自我成長與非凡勇氣。

初讀之下,感覺這是一部關於愛情的小說,細細咀嚼,它是一個小女孩心靈的成長史。因為愛的匱乏,她的心是一片荒原;因為愛的豐盛,她蛻變成一個勇敢堅強的人。有愛的陽光,即使是荒原,也會生長出綠色。

《擺渡人》讀後感 篇3

讀後感 ,1181字

“如果我真的存在,也是因為你需要我。”《擺渡人》裡的他該是存在的吧。在我的眼裡,他不是上帝的使者,也不是無感情,無靈魂的機器,而是一個被封鎖靈力的人,是一個受苦受難的可憐人。他的存在,是為渡人。迪倫的存在,才是為了渡他。靈魂因被需要而有意義。

他本是冷血、無情的人,甚至可以說他不是人,因為他不會同情一個突遭變故的靈魂,他沒有溫度,沒有感情,不知冷暖、飢寒甚至沒有名字沒有形態,可能他就是一個擺渡靈魂的機器吧。可是迪倫說:“那天我在木屋等你,我看到一個個像蠕蟲一樣艱難爬行的靈魂,頭頂有一點點亮光,我的亮光是你吧。”那份信任,那份純潔竟然把這個機器照亮了,他是她的光,而她才是他的暖。他可能一開始只是為了完成那不知為何的使命,於是機械地帶她走,不去理會她的累,她的怨,她的煩,她的憂。但為了她免於惡魔的襲擊,他竟然義無反顧地捨棄自己,哪怕被拖入地獄,被惡魔們毒打,侮辱……是的,他變了,他擁有了鮮活的靈魂!所以是他救了她,更是她救了他。

崔斯坦答應她:我陪你,我一直都在。可是跨過那道靈魂的分界,他只能看著她西斯底裡的哭喊,心如刀絞。有一種欺騙是因為愛,而這愛不斷溢位眼淚,苦澀無奈卻又感人至深。

這眼淚裡,有深情,有他們彼此存在的意義。

從小到大,一直讀書,除了寫不完的作業,就是做不完的習題。因此,很長一段時間,我一直在想,活著到底有何意義。難道就是為了讀書,為了工作,為了有飯吃,有房子住,然後死去?這生命到底有何意義,如果真是這樣,造物主是在跟我們開玩笑嗎?活著就是為了活著,有意思嗎?

那天我馬上考試了,因為有事回了趟家,半夜12點,終於結束一天的戰鬥,可是突然想到還有很多東西要背,於是急匆匆告訴爸爸:“明天早上五點叫我哦,還要讀書呢!”

可是一覺醒來,天大亮了,六點多了!“為什麼不叫我起床,這麼晚了!”我紅著眼睛跟父親對峙,他卻什麼都不回答……

我氣沖沖地把門摔得山響,急不可耐地收拾東西。可是再一回頭,滿桌子的飯菜,還有我最愛吃的酸菜魚!旁邊的櫃子上還有我一週的零用錢。眼淚一瞬間充斥我的眼眶,拿起那錢,竟不知道怎麼收起。看著那菜,也不知如何下筷。

越長大越孤單,我有越來越多的心事,越來越多的苦惱,可是也越來越覺得自己幸福,因為我有愛我的父母。這世間種種太過紛繁複雜,而就生命意義而言,我著實不懂,更不知何年何月,能參透一二。但我知道愛讓我活著,也讓我覺得有意義。如果人真有靈魂,那給我靈魂溫度的是我的父母。

基督教一直告誡世人,我們皆有罪,靈魂不滅,這肉體,不過受戒的皮囊,這靈魂是要昇天堂的。那麼世間種種都是為了讓我們靈魂歷劫,我一直不願去臆測這其中真假,當然也無從知曉。人死燈滅,形神俱滅,只求為人一世,靈肉安寧。如果活著有靈魂,那是因為有愛的溫度,如果死後還有靈魂,那是因為有擺渡人的召喚和需要,“如果我真的存在,那是因為你需要我”。

《擺渡人》讀後感 篇4

國二作文 ,646字

新華書店的一次活動讓我第一次接觸到了擺渡人這本書,而在聽到好友對它的評價後更是引起了我對這本書的興趣,迫切地想要讀這本書。幾天後,書到了,我也立刻開始了書中遨遊。

書中講的是一位叫迪倫的倔強小姑娘在火車上意外身亡,於是開始了從人間通往冥界的旅途。而在這途中保護她的是帥氣而又冷若冰霜的靈魂擺渡人—崔斯坦。途中,他們墜入了愛河,而在迪倫走到終點後才知道自己可能再也無法見到崔斯坦了,於是,她冒著靈魂被毀的危險,重返荒原,踏上了尋找崔斯坦的旅程。最終,迪倫成功地找到了崔斯坦並帶著他一起來到人間,變成了真實的人。

文中的崔斯坦是個很典型的形象,生活中有時也會碰到這種人。他們冷若冰霜,不容他人靠近他們的情感半分,使人不由得想遠離。但是這種人並不都是天生的,大多數都是因為之後情感的培養或受了較大的心靈創傷才會這樣。文中的崔斯坦便是如此,開始時他會盡力去安慰死者,同情死者,但是每當這些靈魂死去或者離開,他就感覺自己內心的情感失去一部分,之後便不再去同情他們了。

俗話說“心病還得心藥醫”,文中的女主人公—迪倫便給了崔斯坦這心藥。她不像其他死者,得知自己死後放聲大哭或是抱怨一定是哪裡出錯了,而是堅強地忍了下來,反而對崔斯坦之前的經歷而同情,對他不是一個“人”而難過。她把崔斯坦過去對死者的感情通過愛的方式還給了崔斯坦,用愛把崔斯坦的內心填滿,感化了崔斯坦,從而使崔斯坦最終也像人一樣學會了去愛。

我明白了,生活中的人更是要去愛別人,用愛感化他人,因為只有愛才是最好的心藥。

擺渡人讀後感 篇5

讀後感 ,672字

前幾天,我看了一本令我非常感動的書—《擺渡人》,文中善良的迪倫以及捨身救人的崔斯坦觸動我的心絃。

《擺渡人》主要講述了迪倫和崔斯坦之間的故事。迪倫發生車禍死亡而來到“荒原”,準備開始生命新的輪迴。她以為她是唯一的倖存者,但她卻是唯一的逝世者,走出火車殘骸的僅僅是她的靈魂而已。崔斯坦是擺渡人,幫助她渡過荒原,保護她不被惡魔捉走。當他們歷經艱辛抵達靈魂居住的地方後,迪倫卻開始想念崔斯坦,最終成功與崔斯坦復活並重回人類世界。

我忘不了書中那一幕—迪倫在得知自己曾經死亡後,並沒有像常人一樣傷心、自暴自棄,也沒有責怪任何人,而是剛強地承受了一切痛苦,以笑容面對他人,以樂觀面對生活!難道這不令人震驚嗎?一個人,在面對死亡時,能用如此樂觀的心態面對一切,似乎沒有什麼能傷害她的心靈。她樂觀向上的心態,還感染了其他人—她使往昔冰冷的崔斯坦不再沒有任何表情,而是變得陽光溫暖、積極向上,找回了屬於自己的快樂。難道這些樂觀的人生態度不值得我們學習嗎?

回想自己,在三年級的一次語文考試中,語文平時成績名列前茅的我竟然只考了80。5分。當時,我一度情緒低落。媽媽鼓勵我說:“寶貝,不要洩氣,只要認真複習,下次一定能考好!”我聽了,樂觀起來,更加認真學習。接下來的考試,我果然考了全班第一。這一切,多虧了媽媽的鼓勵,多虧了我樂觀向上的心態。

不要讓昨天的淚水擋住今天的陽光。在生活中,儘管我們會遇到很多挫折和不如意,但每一天都是嶄新的開始,每一次都是全新的機遇,只要我們擁有一顆樂觀的心,微笑面對它們,生活就一定會更加美好!

擺渡人讀後感 篇6

讀後感 ,1746字

如果我真的存在,也是因為你需要我。—題記

初次瞭解“擺渡”這一新穎詞彙,是網上聽聞張嘉佳導演的電影,有些可惜,週末繁忙,卻抽不出時間去看,或是姐姐去教書,家中就沒了“時髦”的人了,也就失了這藝術薰陶的活動,又一次接觸,是班中同學所寫的《擺渡自己》,在老師的引導下,就決定買了這本書。

“擺渡”,就是特定的擺渡人將靈魂帶往他們的“家”,通俗來講,不就是有一位上天安排的引路人,把你的靈魂送去安全處,使你不至於魂飛魄散,而是可以通過門,去尋找那些已故親人的靈魂,如果他們的靈魂未被惡鬼吞噬的情況下,初次看來,其實這樣的生活是非常好的,每天不必擔心很多,不需要進食,也不需要睡眠,可以很放鬆地拜訪那些已故之人,每天都會接觸到新鮮的面孔,瞭解不同的事。

可再仔細想想,這不過是一個重複的過程,儘管開始會倍感新鮮,但時間久了,還是會枯燥乏味的,如此看來,人這一生真是較為可悲,生時每天忙於機械化的工作,操勞家庭,死後仍要再機械般地殘喘著。

此書並非同之前我曾看過的書一般,更多的是通過迪倫這個過早成熟的女孩的故事來講述一些人生道理,這就隱射出許多社會問題,比如在學校中人人漠不關心,嘲笑挖苦同學,老師不尊重學生等。

迪倫她是悲慘的,父母的離異使得她缺少了父愛,沒有了父親這座堅固的靠山,母親又在醫院忙於工作,她也只能強大自己,叛逆並非無理,是她想宣洩自己遭受的不公,她對自己的父親充滿幻想,也對她的旅程充滿期待,命中註定,她不會順利地見到自己的父親,火車遭遇事故,也並沒察覺到自己已經遠離人世,隧道出口,崔斯坦等待著這位毫不認識自己的女孩,他們的相遇,並非只是巧合,只能是他,成為迪倫的擺渡人。在明白自己已毫無退路後,只好跟隨著崔斯坦。在第一處安全屋前,她便感受到了惡鬼和食腐者的恐怖與殘忍,崔斯坦也向她說明了真相,她是事故中唯一沒有逃出來的人,所以有時候,命運是非常殘酷的,許多事都是無法預估的,你不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麼,更無法去對此做好準備。

一路上充滿驚險,在山谷中,成千上萬的惡魔在聚集著想要抓住她,為此,崔斯坦被他們所纏住,迪倫在失去了自己的嚮導後悲痛欲絕,但她仍在安全屋內等著,無助地等待了一天後,崔斯坦面目全非地出現在了她的面前,她第一次擁抱了異性,可見內心是如此的歡喜,在路途上,她喜歡上了這個一路保護她的擺渡人,而崔斯坦為了她能安全抵達她的最終歸所,向她撒了一個謊。湖上,他划動著破舊的小艇穿過這類似瀝青般的黑色的粘稠的湖水,在船上,迪倫問了他多久會到終點,此時只剩下一天的時間了,她是多麼地捨不得崔斯坦,路途上已經離不開他了,可想到明天就會和他分離,內心格外的焦躁不安,天氣也隨之暴躁起來,湖水不停地翻湧著,船翻了,她在毫無意識的情況下沉入了湖中,崔斯坦從湖中探出頭,呼喊著她的名字,卻無人迴應,潛入水中,一把抓住了她的頭髮,帶到了岸邊,他再一次救了她,第二天他們繼續上路,果然不久後,分界線就在不遠處,崔斯坦向她表明了自己的心意,她也迴應了他,深情的親吻後迎來的卻是無盡的失望和痛苦,她知道,他欺騙了她,崔斯坦只能隔著分界線,看著她獨自一人痛苦,她卻看不到他。

崔斯坦悵然地去迎接他的下一個靈魂,迪倫到達後去尋找了崔斯坦曾和她提過的一個二戰士兵喬納斯的靈魂,和他聊後,想找回崔斯坦的慾望就更強了,喬納斯帶她去見了在這兒待了很久的靈魂,伊萊扎,在和她的交談中,她下定決心穿過門去尋找崔斯坦。

可這就意味著,她必須再重新穿過荒野,這次,她是獨自一人了,一旦被魔鬼抓到,靈魂就會灰飛煙滅。回頭,她艱難地穿過那片湖,到達了安全屋,崔斯坦也正在帶領著新的靈魂穿越荒野,他們相遇了,迪倫大喊著他的名字,他鬆開了靈魂的手,轉瞬間,惡鬼把靈魂拽了下去,為此,他們都深感內疚,而後,她向崔斯坦提出了自己的想法,雖然他對此深感疑慮,在她的鼓勵下,還是同意了,路上他們遇到了一個跟丟擺渡人的靈魂,迪倫為了救下那個小孩,險些喪命,最終,他們再次回到了火車事故的地點,上帝終究是眷顧她的,醒來後,她躺在擔架上,不遠處,崔斯坦還是蹲坐在隧道口那,她上前和他打了聲招呼,“嗨。”

“原來你在這。”

“我在這裡。”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擺渡人,陪伴著你,為你披荊斬棘,指引你通向終點,那是多麼美好的事啊!

擺渡人讀後感 篇7

讀後感 ,790字

如果命運是一條孤獨的河流,誰會是你的靈魂擺渡人?

這是一個離奇的故事:單親女孩迪倫,15歲的世界一片狼藉:與母親無話可說,在學校備受捉弄,唯一好友也轉學離開。這一切都讓迪倫對生活愈覺無望。她決定去看望從未謀面的父親,不了路上失事,爬出殘骸後,卻是一片荒原。

初見此書是在書店無意閒逛,看到譯者竟與父同名,且舊聞其大名,並買下細讀。書讀到最後:他們再一次相遇了,他抓著她的手說:嗨,原來你在這裡。迪倫回答說:我在這裡。只覺那一刻,山崩、海枯、石爛、命轉。

乍看,這是一本人類心靈的成長史;細品,才發現其中的愛與信念。迪倫,因為愛的匱乏,她的心是一片無盡的荒原,穿過荒原後,因為愛的豐盈,她蛻變為一個勇敢堅強的“擺渡人”。而崔斯坦呢?他看透世人、遍閱人世,他不會流血、不會死去,但他的心,又何嘗不也是一片荒原?他渡過形形色色的人,卻只是過眼雲煙、本職工作而已。而迪倫的出現,使他為之心動、充實,“我是一個……人。”更加演繹了渡人亦是渡己。

合上書,腦中浮現了錢鍾書對楊絳的那句話:“沒遇到你之前,我沒想過結婚,遇見你,結婚這事我沒想過和別人。”錢楊相識前,楊是貴府千金大小姐,“不知靦洗兒時面,曾取紅花與雪無”;錢是青衣大褂白書生,眉宇間“蔚然而深秀”。結為伉儷後,他們在生活中安逸,“賭書消得潑茶香”;他們在危難中相守,“衣帶漸寬終不悔”。錢鍾書曾用一句話,概括他與楊絳的愛情:“絕無僅有的結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這對文壇伉儷的愛情,不僅有碧桃花下、新月如鉤的浪漫,更融合了兩人心有靈犀的默契與堅守。縱然斯人已逝,而楊絳先生的深情依舊在歲月的輪迴中靜水流深,生生不息。他擁抱對方的未來,卻也讓自己的明天靠了港。渡人,渡己!

時間一直走,沒有盡頭,只有路口,在青山綠水之間,我想牽著你的手,走過這座橋,橋上是綠葉紅花,橋下是流水人家,橋的那頭是青絲,橋的這頭是白髮。

擺渡人讀後感 篇8

讀後感 ,939字

今天我合上這本書的最後一頁,心潮澎湃,感慨萬千,特寫下此書評。

整本書以“生死”“靈魂”“命運”“愛情”“改變”為情感基調,成功地渲染了一種幽寂蒼涼的荒原景象,卻講述著扣人心懸又溫暖勵志的純真愛情。兩者形成一種鮮明對比,這是為何?這其中又蘊含著怎樣的深刻的道理?

迪倫本是一個生活一團糟、自卑、處處與人為敵的缺乏安全感的單親女孩,在生活不如意的情況下尋找親生父親,卻在坐火車的過程中遇到了意外,機緣巧合之下來到一個陌生的荒原,遇到一個年齡相仿的陌生男孩。迪倫這樣的女孩,在這樣一個無依無靠前路渺茫的地方是何等的絕望和崩潰!可那個男孩兒——擺渡人的出現卻改變了她的一切。

崔斯坦是這個荒原的靈魂擺渡人。他唯一的使命便是護送靈魂走出荒原,她沒有親朋好友,沒有感情,甚至連自己的樣子都要由其他人決定。可以說崔斯坦和迪倫的境遇同樣悲慘,那麼什麼樣的力量可以改變彼此?是愛。

或許崔斯坦和迪倫都是彼此靈魂的擺渡人。在這片充滿陰森和恐怖的荒原上,是崔斯坦的出現,讓迪倫得到安全感,變得自信自強、積極向上;是迪倫的出現讓崔斯坦感受到人情冷暖,關懷與愛,也學會了如何去愛別人。他們共同與惡魔做鬥爭;共同度過無數個孤獨寂寞的在安全屋的夜晚;共同爬過每一座山,穿過荊棘,渡過沼澤、死水。兩人都是彼此前進的力量,所以說兩人的相愛是必然的。

整部書並沒有用太多華麗的詞藻來堆砌,卻把每個人的性格和心理活動刻畫得十分到位,我們讀著讀著總能情不自禁地代入人物。不論是謝迪倫潑辣卻善良天真,還是寫崔斯坦能獲得表面下那顆情竇初開的內心,都極為傳神。這本書的語言簡潔而又靈動,生動又不庸俗,這足以吸引更多讀者去看這本書。

這本書的主旨或是:如果命運是一條孤獨的河流,誰是你靈魂的擺渡人?在生離死別,在命運抉擇下,在重重考驗下,你何去何從?或許這本書沒有一些英國報社吹噓的那麼驚世駭俗,但足足是一本救贖人性,治癒心靈的唯美愛情。

看《擺渡人》這本書,值。它振奮人心,教會我們如何去愛別人,愛生活,並積極過好每一天,走好自己的路,做到自己的最好,成為自己靈魂的擺渡人。

擺渡人讀後感 篇9

讀後感 ,1116字

《擺渡人》是我最喜歡的書之一,書中那種超越生死的愛情的力量,使我深受感動。而當初讀這本書,還是因為母親的推薦。

這書講述了一個叫迪倫的女孩兒看望她父親時,火車意外失事,她不幸身亡。她自己卻不自知,跟著一名叫“崔斯坦”的男孩——實際上是她靈魂的擺渡人,來到荒原。在介於人間與天堂的荒原,滿是危險與意外,還有惡鬼侵襲。他們成為了彼此的依靠,迪倫與崔斯坦之間擦出了愛情的火花。

而迪倫被崔斯坦送到了天堂後,他們要面對的是永恆的分別。迪倫卻堅定而勇敢,獨自一人從安逸的天堂,回到了危機四伏的荒原,去尋找崔斯坦。她憑著自己的信念,以及對崔斯坦的思念與愛,躲過了惡鬼的追擊,獨自劃過大湖爬過高山,終於找到了崔斯坦,並與他一同回到人間,開始了他們的美好生活。

書中最讓我感動的,便是迪倫的決心與勇氣。人類總是畏懼死亡的。在天堂中,要你有堅定的信念,任意開啟一扇門,都可以回到荒原。縱使無數人嘗試過,卻未有人成功,因為在他們內心深處,總還是不願意離開安全的天堂。可當迪倫轉動門把手時,門在她的手上輕輕鬆鬆就開了。這便是跨越生死的信念與力量啊!迪倫不害怕嗎?她當然是有所恐懼的。可當她憶起在荒原時,安全屋外冷風呼嘯,惡鬼飄蕩,而她與崔斯坦互為依靠,相互陪伴,成為彼此的全部那些時光,想到崔斯坦深遂的眼睛,淡淡的笑容,心中便充滿了前行的勇氣。在感動之餘,我也不禁對“愛”的力量,產生敬佩。

書中崔斯坦有這樣一句話“如果我真的存在,也是因為你需要我”的確。崔斯坦為了不讓自己對擺渡過去的靈魂產生不捨,便封閉了自己的內心,變得冷漠而疏離。而迪倫的出現,又讓他有些找回了曾經那個“對靈魂有感情”的自己。擺渡人在擺渡靈魂時,會變成他們最喜愛、最容易接受的樣子,而在擺渡迪倫之後的靈魂,崔斯坦的容顏卻沒有改變。迪倫,是他生命中的烙印,極深而永不消逝。

他們二人之間的感情,不僅是愛情,更是相互陪伴,永不分離。他們的思想與感情,在經歷磨難後,更深刻的結合在了一起。他們,便是彼此精神上的唯一。山城歲月長,荒原雖佈滿危險,卻是屬於他們二人的另一個世界。那裡,他們的情感最為聖潔,不摻雜一分雜質,在那片世界,即使肉體消逝,這種超越生死,高於愛情的情感也將隨著山川草木,永遠地延續下去。

這個史詩般的故事,無比動人心絃。它令人激動、恐懼、溫暖,迴歸人性,引人深思。命運無法預料的轉變,面對死亡與愛的抉擇……驚心動魄,感人至深。

這,便是《擺渡人》,它超越生死的信念與愛,使我感動不已。很顯然,這不是一本輕易放得下的書。

擺渡人讀後感 篇10

讀後感 ,857字

黑暗,無盡的黑暗。她摸索著,走著。她不想,也不敢去想腳下粘稠的液體是什麼。下了火車,終於走出了漫長的隧道,她看到了一個男孩兒。

十五歲的迪倫生活在單親家庭。尖酸刻薄的母親,嘲諷她的老師和同學。她受夠了這一切,決定去找她的父親。

一場火車車禍後,迪倫在爬出火車後遇到了一個男孩兒。這場相遇,讓迪倫平靜而枯燥的生活掀起了驚濤駭浪。

擺渡人為穿越荒原的靈魂提供保護。崔斯坦是迪倫的擺渡人,他心地善良,卻疏於表達。他不知道,這個叫迪倫的女孩兒將會使他的命運發生巨大的改變。

人死後會是什麼樣子?意識喪失,無法思考,無法行動?迪倫的靈魂逸出軀體,被崔斯坦引導著,去尋找荒原盡頭的“家”。這次的路途中,有信任,有猜疑,有恐懼,有離別。崔斯坦不知已經引導了多少個靈魂。但他從來沒有像對待迪倫這樣,真正全心全意地去引導過一個靈魂。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影響著對方。

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迪倫終要到達目的地,那個被稱為“家”的地方。那是崔斯坦不能逾越的禁地。崔斯坦為了讓迪倫有勇氣獨自越過那道屏障,告訴迪倫,他會陪著她。這是為迪倫編織出的“善意的謊言”嗎?還是因為心中不安而說出的話?或許都不是……

這是一本關於抉擇的書。面對死亡、生存和信任,你會做出怎樣的抉擇?

在生死抉擇面前,相信心中的直覺,不被恐懼矇蔽內心;在殘酷的現實面前,也要保留最初的信任,不在黑暗中迷失方向。

擺渡人像一座燈塔,靈魂像迷失的內心。燈塔引導迷失的內心,去尋找那個最初的內心。有時找到方向的內心,也能夠讓燈塔的光去照亮更多的地方。

《擺渡人》像一束光,能夠照亮人的心中那灰暗的空間。它教會人們愛,怎樣去接受愛,怎樣去回報愛。它讓我學會如何抉擇,如何接納他人的內心世界。

《擺渡人》震撼心靈,感人至深。他敢於去挖掘人內心的黑暗,也能夠用獨特的文字去照亮人們的思想,讓我們學會抉擇,學會信任,學會去愛。

擺渡人就是那片海中的燈塔……

擺渡人讀後感 篇11

讀後感 ,530字

旅途中的陪伴

每一個鐫刻著愛和善意的靈魂,都會成為我們生命中的擺渡人。

《擺渡人》這本書講述了一個叫迪倫的女孩因為某種原因死了以後,她的靈魂來到荒原。她遇見了自己靈魂的擺渡人——一個名叫崔斯坦的男孩,他們一起渡過重重難關、抵達了目的地,可迪倫卻發現自己對崔斯坦產生了異樣的感情,她便返回去找崔斯坦,兩人齊心協力從荒原中逃回了人類世界。

可這一幕好巧不巧的被另一個擺渡人蘇姍娜看到了,蘇姍娜便欺騙了一個靈魂傑克,二個人也逃了出來。

四個人齊心協力將殘缺的入口炸燬了,也解決了不少惡魂,讓人類世界恢復了往日的平靜。

崔斯坦和迪倫兩人都是真心的,且也彌補了他們所犯下的錯誤,所以就被審判者留在了這個世界,可蘇姍娜欺騙了自己負責的靈魂而被送回荒原接受懲罰。

這部書是國作家克萊爾的治癒型別的小說。它深刻的揭示了人性,在利益面前,一切都好像不重要,人們都顯得那麼自私。但人也會展現自己美好的一面:愛和善意。

所謂擺渡人,就是指引你方向的人,使你在人生路上走得不是那麼艱辛。

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都會遇到屬於自己的擺渡人,他們在自己有困難時,給予引導或援手,使自己不誤入歧途,讓生命不再困難。

如果命運是一條孤獨的河流,誰會是你靈魂的擺渡人?

擺渡人讀後感 篇12

讀後感 ,677字

穿梭

如果我真的存在,只是因為你需要我。

——題記

我們都是偉大的宇宙中的一粒半徑不超過微米的塵埃,在日月的輪迴中追趕著遠方,不知下一秒會發生些什麼,亦不知會遇見誰。

命運是個頑強的老頭,放下一個個路障,望著我們跌倒,再給了我們一記重擊之後,卻顯得那麼無辜。

《擺渡人》中,迪倫遇到了她的擺渡人———崔斯坦,一個有血有肉的荒原中的人,也存在於喬納斯等人的荒原中,除卻一顆自由的內心,他甚至連步伐都控制不了。常說:“讀一本好書就像與作者對話”,可我並不知道克萊爾的想法。反而,我會不由自主地相信周圍的一切都是我自己心中的荒原,而誰,會是我靈魂的擺渡人?

如果說生命是一片荒原,那我們這一生都在尋找荒原和故地的交界。在那裡遇見離去的故人或是舊物。像往常一樣地生活,活在另一個國度中,充滿曾經失去的美好,像行屍走肉一樣,我更喜歡現實。

迪倫最後做到了,滿懷勇氣和毅力,所以她找到了幸福。並不是荒原之後碰見薩利,而是重新回到了人間,現實中的溫暖更容易使人屈服。在克服魔鬼和荊棘之後,失而復得的溫暖更叫人珍惜。

我不知道誰是我的擺渡人,但至少他存在於我心中的荒原,臆想崔斯坦的溫暖帥氣,又或勝於他。將《擺渡人》理解為在荒原中尋求交界或是從荒原重返人間似乎都不為過,除卻荒原,夢想就是那顆閃亮的光球,它保護我們遠離魔鬼的折磨和如梗在喉的痛苦,引導我們走向我們最終的歸屬,而在現實中,那些成功的人,或就是超越維度的引力的掙脫者,沐浴在陽光下,享受著和煦和自由。

終此一世,尋覓他。

擺渡人讀後感 篇13

讀後感 ,1611字

《擺渡人》是一部心靈治癒系的小說。起先,看到書名時,我還以為擺渡人的意思僅僅是在船上,拿著船漿,在河上渡人過對岸的人。看完了整本書才明白,“擺渡人”還有更深一層的意思,那就是那個默默為你指明前進的道路、帶你經歷挫折與坎坷的人。

在《擺渡人》中,迪倫是一個15歲的單親小女孩,生活一片狼藉——母親對她總是愛理不理的,在學校裡同學經常捉弄她,唯一談得來的好朋友也因為轉學而離開。這一切的一切讓迪倫悲痛萬分。於是,她決定去看望久未謀面的父親,可是,路上突發事故,一車子的人不幸身亡,而她的靈魂還存活在。她的靈魂拼命爬出火車殘骸之後,驚恐地發現眼前是一片荒原。從這時候開始,她的靈魂便遇到了她命運的擺渡人——崔斯坦。崔斯坦不是人,也並非神,確切地說,他的正職是將死後的人的靈魂穿過有魔鬼撕扯的荒原平安送達天堂。但是,迪倫並未發現自己死了,相反她以為崔斯坦要帶自己去找人救援。在荒原上,迪倫和崔斯坦度過了重重困難,擺脫魔鬼的糾纏,崔斯坦一直保護著迪倫,支援她,安慰她,幫助迪倫渡過難關。漸漸地迪倫喜歡上了崔斯坦,但崔斯坦有著自己的工作,他還要去保護更多的人,儘管這樣,崔斯坦還是喜歡上了這個他一直保護著的女孩。終於,他們到達了目的地,命運還是殘酷地把他們兩人分開了。執著的迪倫就是不相信命運,於是,她又踏上了可怕的荒原,與崔斯坦一起回到了現實,永遠幸福下去!

書中的情節一波三折,一次次經過荒原,進入木屋,又一次次從木屋出來到下一個站點,把我帶入一次次的驚險之中,我的心情被著故事的情節撥動著。迪倫的堅定執著,崔斯坦的勇敢無畏,讓我無比佩服。書中有一句話令我難以忘懷——“如果生命是一條孤獨的河流,誰會是你靈魂的擺渡人?”這句話引人深思,生命長河中,總是需要有一個人,為我們指明一條前進的道路,幫助我們去做出選擇。

記得小時候,我和奶奶一起住在鄉村,那時,我還十分的內向,不太愛交朋友。有同學來找我玩時,我總把他們排斥在外。可是,當我看到同學們開開心心地玩在一起,有說有笑時,我又十分羨慕,心中也渴望融入他們的世界裡。奶奶見我那副樣子,輕輕地笑了笑,拉著我走到後院,倒了兩杯茶,一杯給我,一杯自己拿著。她讓我聞聞茶香,和藹地摸摸我的頭:“孫女,知道這茶裡面加了什麼嗎?”我聞了聞茶香,又噘了一口,細細地品著,可卻不知道茶里加了什麼,只覺得這茶比往日的香得多,我心中充滿疑惑:“奶奶這茶裡面加了什麼啊?”奶奶語重心長地說:“這茶裡面加了菊花,加了菊花的茶比一般的茶都要香,但是,並非所有的菊花都可以入茶,只有開得好的菊花,被蜜蜂和蝴蝶精心採過了花粉,才可以成為入茶的菊花。你現在就像那未開好的菊花一般,將自己的內心封閉起來,不讓蜜蜂和蝴蝶進入你的世界,你就無法體會到友誼的珍貴與快樂了!”我萬分震驚地看著奶奶,奶奶的話如同警鈴一般,驚醒了我這個沉睡在夢中的人,我心中的霧霾一下子被奶奶揮去。“我孫女會有好多朋友的!”奶奶笑著提醒我。

現在想來,我才明白,奶奶就是我那時候的擺渡人,在我孤獨無助,沒有朋友的時候,是她為我指了一條正確的道路,讓我打開了自己的世界,願意讓他人進入我的心中。現在,我已經結識了不少朋友,也漸漸明白了友誼的可貴。

記得我曾經聽說過這樣句話:“上帝在為了幫助孤苦無依的靈魂順利找到回家的路,便給每個靈魂安排了一個擺渡人。”當我們孤獨無依的時候,身邊總會出現一些人默默幫助我們,悄悄給我們力量,陪著我們一起經歷挫折與磨難,他們就像崔斯坦保護每一個靈魂到天堂一樣,他們也一路地保護著我們,我們應該好好珍惜身邊的“擺渡人”,感謝他們的傾心幫助與關心!

擺渡人讀後感 篇14

讀後感 ,780字

當我們面對生存、死亡與愛,哪個會是我們最終的選擇?如果生命再次輪迴,你又願為此付出怎樣的代價?請在克萊爾•麥克福爾寫的《擺渡人》當中尋找答案吧!

克萊爾麥克福爾居住在蘇格蘭拉斯哥南部,是英國文壇備受矚目的實力作家。《擺渡人》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也是令4萬讀者靈魂震顫的心靈治癒小說。

本書描寫了單親女孩迪倫生活在一個令她痛苦的世界裡。因為一場交通事故,而讓她遇見了她靈魂的擺渡人。命運從他們相遇的那刻起,發生了無法預料的轉變。

這本書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便是那片荒原。這片荒原上的天氣變化是隨著逝者的心情變化而變化。你哭泣,天空便狂風大作,陰雨綿綿;你歡笑,身邊就是燦爛的暖陽,鶯歌燕舞;你低落,溫度下降,烏雲密佈。你用什麼樣的心情看待荒原,荒原便會加倍給你體驗。荒原的一切都是你心境的折射。

荒原如此,人生何嘗不是如此?保持好的心態,荒原也可以百花齊放,也可以豔陽高照。環境能改變人,人也能改變環境。你覺得環境對你不利,你可以嘗試著改變自己,你便會發現周圍的環境也會隨之改變。在困境中,我們只有保持一顆積極向上的心,才可以取得成功,得到內心的幸福。

本書中崔斯坦是迪倫的擺渡人,但反過來也可以說迪倫是崔斯坦的擺渡人。因為一路上,是迪倫引導崔斯釋放工作的壓力,讓他學會尋找內心深處的愛,改變了他一成不變的單調的工作和生活,也讓他勇敢地向這樣消極的生活挑戰。現在的人們也是如此。有的人為生活奔波,低頭趕路;有的人泡在網咖,沉迷網路;有的人遊手好閒,瘋狂酗酒,賭博……在茫茫紅塵中早已迷失了自我,靈魂無處安放,真是如行屍走肉一般。難道他們不是迫切需要靈魂擺渡人嗎?那會是誰?其實就是自己。如果命運是一條孤獨的河流,誰會是你靈魂的擺渡人?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擺渡人。

只要堅持信念,克服內心恐懼,不忘初心,穿越荒原,才會彼岸花開。

《小豬搖擺夫人》讀後感 篇15

讀後感 ,539字

有一位瘦小的女人,她叫小豬搖擺夫人。她有著一個“底朝天”的屋子,一個農場,她喜歡孩子,人們都說,她是一位有魔力的女人……

小豬搖擺夫人有一隻會說話的鸚鵡,治療多嘴的孩子;一袋小蘿蔔種子,治療不愛乾淨的孩子;許多大小不一的碗,治療挑食的毛病……一些平常物品或者一些我們不用要扔掉的東西,在小豬搖擺夫人的手裡,卻會變成治療壞毛病的寶貝。

這就是《小豬搖擺夫人》,一本引人著迷、情節曲折生動、人物特點各不相同、令人回味無窮的好書。這本書文字質樸,卻蘊藏著一個個讓人在歡笑中傷感,快樂中明白的深厚道理。

我知道,世界上根本沒有“小豬搖擺夫人”,這都是作者編的。可是我心裡就有一個小搖擺夫人,一位可愛善良、喜歡孩子、小動物的夫人。她擁有魔法,擁有著歡樂,擁有著一顆智慧而又純潔的心靈。

有了《小豬搖擺夫人》的陪伴,我的世界不再無趣,而是活了起來;在我眼裡,小豬搖擺夫人已是我童年的夥伴,小豬搖擺夫人已經住進我的心裡。

歡樂,幻想,童年,魔法……書籍把它們連在一起,成就了一個孩子的夢想。《小豬搖擺夫人》,一本讓童年有彩虹的書,一本讓靈魂瀰漫著芳香的書。

影子的交流,心靈的靠近——《偷影子的人》讀後感 篇16

讀後感 ,752字

“有些人只擁吻影子,於是只有幸福的幻影。”著名法國作家李維寫的《偷影子的人》使我的內心久久無法平靜。

書中主要寫的是:一個老是受班上同學欺負的瘦弱小男孩,因為擁有一種特殊能力而強大:他能‘偷別人的影子’,因而能看見他人心事,聽見人們心中不願意說出口的祕密。他開始成為需要幫助者的心靈夥伴,為每個偷來的影子找到點亮生命的小小光芒。

在書中,作者用完美的筆觸寫出了男孩與女孩克蕾兒之間令人沉醉的美麗邂逅;也寫出了男孩與好朋友呂克之間美好的友情。但是,讓我為之感動,讓我的心靈泛起波瀾的是男孩和母親之間的親情。

從我們咿呀學語,到邁出人生的一步,到說出一個完整的詞,這些瞬間都藏在母親的內心深處。她用那最溫柔的目光看著我們長大。也許她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細心,但是她卻付出了自己所有的耐心細心,就像那無私的太陽照耀著大地,就像無聲的春雨滋潤著萬物,但是,我覺得她更像一根鐵杵,在我們身上磨光了她的青春年華和美麗的容顏,直到磨成了一根鋒芒的細針也也不曾停下為我們辛勤的腳步。

“她添了皺紋,但眼中閃耀著永不老去的溫柔。父母到了某個年紀總會變老,但他們的容顏會深深烙印在你的腦海裡,只要閉上眼睛,想著他們,就能浮現出他們昔日的臉龐,彷彿我們對他們的愛,能讓時光停頓。”一個個呆呆的笑容,一步步笨拙的腳步……那些我們記不清的,或是我們忘記的瞬間卻雋永的牢牢刻在她的心底。

她為生計奔波,為生活操勞。可是曾幾何時,我們還與她無理的爭吵,對待她的提醒卻是草草敷衍,這些都是母愛對我們的包容。讀了這本書,我更能理解母親,更能理解母愛的偉大。從現在做起,學著體貼父母,試著為他們分擔,學著控制自己的情緒,用耐心撫平親情的裂口。

“有些人只擁吻影子,於是只有幸福的幻影。”現在我們應該擁抱自己愛的人,感受幸福的真實,讓溫暖環繞。

《學雷鋒,做有道德的人》讀後感 篇17

讀後感 ,992字

讀《學雷鋒,做有道德的人》,有這麼一句話讓我感觸頗深:“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去!”的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為人民服務是做不完的!我們應用有限的生命為人民多做些好事,做有益於人民的事,這樣生命才有價值和意義。

“雷鋒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車。”助人為樂,是正直善良的懷著道德義務感去做,主動給他人無私幫助,是種忘我的精神,我們要把它貫穿在生活中。

雷鋒對自己生活要求苛刻,但是對那些生活困難需要幫助的人卻大方。那年雷鋒知道遼陽地區遭到百年不遇的大洪災,他腦海裡閃出一個捐款的念頭,他立刻跑到儲蓄所把自己兩年來在工廠,部隊積攢下的200元寄給了災區人民。他常說:“人民的困難,就是我的困難,幫助人們客服困難,獻出自己的力量,是我應盡的責任。”

在我們這個有著13億人的泱泱大國裡,像雷鋒這樣人不計其數。2012年是一個平凡的一年,在這一年中湧現了許多值得我們大家讚美的事,學習的人。最美老師—張麗麗,為了救出自己的學生,當危險來臨的一瞬間她毅然用自己身體挽住了學生的生命,但自己卻失去了一雙腿。吳菊萍,託舉生命的最美媽媽,危險裹挾生命呼嘯而來,母性的天平容不得剎那搖擺。她挺身而出,接住生命。孟佩傑,遵守孝道的平凡女孩,在貧困中任勞任怨,樂觀開朗,用青春的朝氣迎接這種種不幸,在艱難;裡,他無言無悔,堅守清貧讓傳統的孝道充滿每個細節。雖然艱辛填滿四千多個日子,可她的笑容依然燦爛如花。

向雷鋒學習,就要從做好每一件小事開始,從身邊最平凡的小事做起:撿起地上的一片紙屑,你就是一個愛清潔的環保小衛士;幫助身邊有困難的老人,你就是一個有愛心的人;珍惜每一分鐘,勤奮學習,努力工作,你就是一個愛學習的標兵;見到老師,問一聲好,你就是一個懂文明,講道德的人;過母親節時,你送給媽媽一束康乃馨,或為她端上一杯熱氣騰騰的茶水;獻上一曲動聽的歌等等,來表達你對媽媽的愛。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學雷鋒,做有道德的人的具體表現。這一切,不僅讓別人得到了快樂,你自己同樣也享受著快樂的。

“學雷鋒,做有道德的人。”聽上去很偉大,行動上做一個有道德的人並不難。只要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我相信,一天、半天、一小時、一分鐘,甚至就在那麼一秒鐘,只要持之以恆的去做一件件有道德的事,你終將會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讓我們像雷鋒叔叔一樣,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時時刻刻為他人著想,去爭做做有道德的人吧!

《紅玫瑰旅館的客人》讀後感 篇18

讀後感 ,728字

這是一個常人的身體到達不了的聖地—紅玫瑰旅館。作者安房直子為我們輕輕地講述了這樣一個美麗的故事:

一個年輕的作家在走出屋子,進入林中時,碰見了一個一輩子也不可能碰見的人—她小說中的男主角北村治。從此她成為了自己故事的旁觀者,看著自己寫了開頭的一個故事漸漸延續……

這個故事充滿了神奇色彩:風和鹿是夫婦,更為驚奇的是男主角卻喜歡上了一隻白狐狸。這事放在誰身上都會瘋了的,更何況那個北村治正是“她”筆下的男主角呀!我不知道作者是以怎樣的心情去和一隻狐狸爭北村治的。在美食比賽中,北村治為狐狸採摘紅玫瑰,那一刻,我也與作者一起,心顫動著。作者明白了一切,明白北村治是喜歡狐狸的。這時候,我看見了插圖中的作者的“大愛”!她退出了這場人類與動物的競爭,她輸了!儘管狐狸的蛋糕烤焦了,花瓣散了一地。可是,作者明白她輸了,輸在北村治根本不喜歡她。

從故事的主人公身上,我看到了一種大愛,一種催人淚下的大愛。這個故事裡,沒有是非善惡,大家都是好人,同一出發點的好人!主人公最終還是把北村治讓給了狐狸,在那次比賽中,作者完全可以憑自己的蛋糕成為北村治的妻子的,可她沒有這麼做,而是把自己的蛋糕連同北村治一起讓給了狐狸,只要愛的人幸福,一切都值,哪怕自己很難過。

這個故事讓我想起一個像陽光一般溫暖的新聞:一個50歲的老伯為了給自己的兒子籌大學學費,瞞著兒子去賣血,對兒子謊稱是賣蜈蚣掙的錢。等兒子明白事情真相後,老爹只說了這樣一句話:我痛但快樂著。那個被北村治傷害了的作者喚起了我們對愛的認識,那一衣衫破爛的老爹喚起了我們對“愛”的認識……

無論親人,無論伴侶,其實有一種愛並不用說出來,就像爸爸對自己的孩子一樣。我們是一直被寵愛著的,因為大愛無聲!

如果可以偷走影子——《偷影子的人》讀後感 篇19

讀後感 ,1057字

《偷影子的人》是法國作家馬克李維所著的一部溫馨感人的小說。沒有華麗絢麗的詞語,沒有扣人心絃的冒險情節,但那淡淡的平實的語言著實動人。

這本書講述的是一個老是受班上同學欺負的瘦弱小男孩,因為擁有一種特殊能力而強大:他能“偷別人的影子”,因而能看見他人心事,聽見人們心中不願意說出口的祕密。他開始成為需要幫助者的心靈夥伴,為每個偷來的影子點亮生命的小小光芒。

他在父親離開後認為自己不夠優秀而留不住父親,因而更加的內疚封閉自己,在這時他卻發現自己有和影子對話的能力,而也正因為此,他了解了許多表面假象下真實的故事—譬如伊凡、馬克、呂克和那個不能說話的克蕾兒。男孩幫助那些人,就像閣樓上的影子所請求的那樣—“為每一個你所偷來的影子找到點亮生命的小小光芒,為它們找回隱匿的記憶拼圖”。在逐漸長大的過程中,小男孩做到了,他原諒了欺負幼年自己的馬克,影印了自己媽媽的信給伊凡,並說服了呂克的爸爸讓呂克習醫……然而,他卻辜負了海灘上等待了他四年的女孩。

女孩的影子告訴男孩因為無法開口講話,她孤獨、自卑。男孩告訴她,每一個夏天他都要來陪她,可是他最終沒能做到。所以在多年後,男孩不經意間回到了當年那片海灘,看到克蕾兒留下的紙條上的話語<u>“我等了你四個夏天,你沒有信守承諾,你再也沒有回來。風箏死了,我將它埋葬在這裡,誰知道呢,也許有一天你會找到它。”不知道姓氏的克蕾兒,男孩沒有忘記,已沒有忘記那段青梅竹馬的回憶,一個允諾卻未實現的諾言。

作者好似願意於這平凡單調的人生中給出一點兒奇蹟,男孩找到的克蕾兒,實現了最初給克蕾兒的諾言。並且那個久未謀面的父親原來也是每年都寫信給他,所有的遺憾不足原來都是誤會一場,心下的坦然與欣喜讓男孩終於可以放棄多年心頭的陰霾。

這不是一個充滿幻想的童話,這是一份成長筆記,這其中有愛、有恨、有原諒、有悔恨、有遺憾,苦辣酸甜統統都來一遍,成長不亦如此。

最動人的是男孩母親為了瞞下自己生病而快要逝去的事實,而騙自己的兒子自己與朋友結伴去旅行了。最後等待男孩的是殯儀館中冰冷的一體。或許,少年時我們都在想著逃離,逃離父母的束縛,等長大後,才發現父母已白髮蒼蒼,而做兒女的已忽略了太多太多。

書的首頁有一句話:“你偷走了我的影子,不論你在哪裡,我都會一直想著你。”因而在感嘆作者的想象力的同時,不得不會思考,如果可以偷走影子,我們會做些什麼,是否有男孩一般的善心,是否懂得感恩世間一切,是否好好疼惜父母—在讀懂影子的話語之後。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 篇20

讀後感 ,1550字

在看到這本書的書名的時候,“追風箏的人”,我曾以為這是一本能讓我輕鬆的書,畢竟風箏承載了我童年時太多的快樂和美好回憶,但是在結束閱讀後,我的心情很沉重!它細膩的文字讓我在閱讀時並不只是一個旁觀者,它讓我因為阿米爾的怯懦而憤怒羞愧,它讓我因為哈桑從男孩到男人不變的忠誠而感動。

《追風箏的人》這本書,我無法定義它是悲情還是溫馨。文章主人公哈桑和阿米爾,他們是僕和主,是兄和弟,是低賤和高貴。

在那裡,一個名為喀布林的地方,一群孩子追著斷了線的風箏,在大街小巷裡追逐,哈桑卻早已知道風箏會落在何處,阿米爾問哈桑他知道的原因,哈桑能肯定地回答他就是知道,還反問了阿米爾,“我什麼時候騙過你?”阿米爾輕聲說,“我怎麼知道有沒有騙過我。”哈桑對阿米爾絕對的忠誠,阿米爾給予哈桑的卻只是懷疑。為此哈桑發誓,“為了你,我寧可啃爛泥。”阿米爾卻還是不信,他進一步確定,“你真的會為我啃爛泥?”哈桑堅定的說,“我肯定!”然後又說,“但是你又怎麼能忍心讓我啃爛泥。”不談論他身為僕的忠誠,僅僅是朋友之間,哈桑給予他的還有真誠,這不是因為阿米爾擁有的財富,僅僅因為兩個孩子之間的友誼!

在阿米爾通過贏得鬥風箏比賽得到父親的認可時,哈桑承諾阿米爾一定會追到風箏,“為你,千千萬萬遍!”哈桑總是說著這句話,這句讓多少人感動的忠誠之言啊!哈桑的確是當地追風箏的高手,風箏追到了,但哈桑卻被幾個年齡大些的孩子侮辱,阿米爾躲在暗處親眼目睹了一切,他卻不曾挺身而出保護哈桑。到底是他的怯懦還是他身為主的身份在作祟?或者這只是人性的一部分?故事還在繼續,阿米爾開始被羞愧和痛苦折磨,陷入了對自己自私、怯懦的自責中而不能自拔。為了逃避這樣的情緒,他將莫須有的偷竊罪名強壓在哈桑的身上,讓父親趕走他們,哈桑也毫無怨言地承認了偷竊行為黯然離開。對哈桑的背叛使阿米爾付出了人生中最慘痛的代價,二十六年的沉重的罪惡感、悔恨與痛苦一直折磨著他。這也暴露了人性的虛偽和脆弱。風箏在阿米爾的回憶反覆出現,每次看到飛翔在高空的風箏,都會提醒他的友誼、成功、痛苦和失望以及他當初對哈桑的背叛。

以至於多少年後,阿米爾知道了哈桑與他是同父異母的兄弟,但那時,哈桑早已因為守護喀布林那所阿米爾的房子而死於塔利班殘暴分子的槍下。哈桑離開了,但哈桑的兒子索拉博還在充滿硝煙的喀布林等待他去救贖。

阿米爾小時候因為戰爭不得已與父親逃到了美國,他們在美國開始了新生活。阿米爾從小就愛寫小說,但阿米爾的父親並不支援他,認為這是他懦弱的表現。到了美國他還是沒有放棄他一直追尋的夢想。在經歷戰爭又到異鄉奮鬥的他們把美國當作一個埋葬往事的地方,但阿米爾卻沒埋葬夢想和當年與哈桑相處的點點滴滴。一個下午,阿米爾接到了來自父親生前好友阿辛汗的電話,就是那時他得知了哈桑的身世與索拉博的存在。阿辛汗給他指了條明路:“那兒有再次成為好人的路。”阿米爾戰勝了怯懦,冒著生命的危險,從被塔利班佔領的喀布林救回了哈桑的兒子索拉博。在異國他鄉,阿米爾和哈桑的兒子放風箏,他向索拉博讚揚哈桑,也承認了自己一直逃避的事實—哈桑的勇敢!在與另外一隻風箏相鬥取得勝利後,阿米爾承諾會為索拉博追回風箏,他說著當初哈桑對他的忠誠表白,“為你,千千萬萬遍!”

一個人擁有自己的靈魂和人性,同時它們築成了自己的夢想,夢想引領成長!《追風箏的人》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哈桑夢想著母愛、友誼、自由;阿米爾夢想著父親的認可、自己小說的成功、遺失的美好人性;阿米爾和哈桑的父親夢想著事業、利益……不論你的夢想是否高尚,是否遠大,即使是一次考試0。5分的進步,即使是一份獨立完成的晚飯,更甚是一次成功的登山,請擁緊它們,向著陽光奔去,衝著未來跑去!不用怕,不用退,不後悔,不孤單!因為成長一路,夢想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