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時代,失控的可別是我們自己相關作文20篇

智慧時代,失控的可別是我們自己 篇1

國二作文 ,995字

人工智慧飛速發展的時代,在智慧產品如浪潮般湧現的同時,我們也面臨著對計算機“失控”的恐慌。“阿爾法-go”機器人接連打敗世界圍棋高手,谷歌實驗證明了計算機創造獨立語言體系的速度……這樣的新聞背後,是人類對於計算機具備和自己同等甚至更強的思考能力後,脫離人類控制甚至控制人類的擔憂。對此問題,蘋果公司總裁庫克表示,相比於計算機像人類一般思考,他更擔心人類像計算機一樣思考。如果人類在智慧時代將自己的思維與機器同化,失去了價值觀和同情心,那麼人類自己將有可能比計算機更先失控。

在超人工智慧成為大勢所趨的今天,人類的思考方式又在朝著哪個方向發展呢?人工智慧在不斷髮展的過程中擁有了更復雜的邏輯體系,計算機通過大量的資料分析和智慧學習模擬人腦精密的神經網路,而這一切恰恰是由人類的意願所驅動的。資訊的高度發達和智慧的創新應用以加倍的速度提高我們做事的效率,也讓我們的生活節奏越發緊湊起來。可差強人意的是,機械化節奏的慣性使我們追求效率卻遺忘了公平,訊息的潮流沒讓我們開拓眼界卻迷失在紛繁的價值叢林中,對未來的擔憂體現的更多是力圖自保的自我中心意識而不是對於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責任擔當。當人類超越基本生存法則的道德準則沒有了,當“他人不在我之外”的“仁”的本性沒有了,當人類得以緊密相連應對時代危機的紐帶沒有了,我們也就失去了最後的,也是唯一的,阻擋人工智慧失控潛在危險的防線。人類的失控,比計算機的失控更為致命。智慧時代,在憂慮科技所帶來隱患的同時,相信也無人希望人類因自身的原因陷入被科技反控的深淵。

防止計算機和人類的雙重失控,我想,現在尚為時不晚,何況,堅守我們原來的思考方式,本就是應對人工智慧失控的正確通道。計算機本就是人類的發明和工具,人工智慧技術進步的方向原本就掌握在人類手中,關鍵在於,人類應正確利用人工智慧。只要人工智慧的操縱者還保留著人類應有的思考方式,將人工智慧的思維導向人性“善”的一面,超人工智慧的計算機必能與人類和諧相處。從另一個角度想,人工智慧的“失控”也未必就是人類的世界末日。凱文凯利認為計算機的失控是一種必然—“在我看來,這卻是最好的結局”。若是人工智慧真正得以與人類站在同樣的高度,人類是否能放下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以尊重的態度對待這些我們自己一手創造的能思考的“生命體”呢?

智慧時代,亦步亦趨的同時勿忘反省:失控的可別是我們自己。

被網路操控的生活是我們想要的嗎 篇2

被網路操控的生活是我 ,700字

在移動網際網路大為發展的今天,我們的生活逐漸被網路所控制,人與人之間交流雖然頻繁但不真實,沒有了面對面的微笑取而代之是表情符號的泛濫—這就是碎片化的交流。我想說網路的發達不能完全代替字裡行間的友情和情親。

小學課程中就有書信格式的教學,我們都學會了書面記錄感情和思想、學業的進步,然後用小小郵票傳遞給遠方的親朋好友,然後用期盼的心情等待著遠方的回信。郵遞員帶來遠方的信箋,工工整整的字跡,豐富多彩的內容,精心組織的話語,讓閱讀的人能身臨其境,腦中可以勾勒出美好的畫面,這種生活現在離我們漸行漸遠,當下在網路時代中,我們通過伊妹兒、QQ、微信、MSN等聊天軟體,可以實時的瞭解好友的動態和心情,但這些卻未必是真實的,聊天中可以任意刪除、撤銷自己的發言,可有選擇性的開放自己,而書信就不能實時的修改,一旦落筆寄出能看到內容的只有收信的人,信中所有內容都記錄你寫信時的真實感受,這種真實感是當下聊天軟體無法企及的。

學歷閱讀越高,會寫的字卻越來越少,各種輸入法讓我們離開了面對信紙落筆的自豪。父輩們一手好字能博得好友的片片喝彩,而我們在書寫時常常因為個別非常用字無法寫出而愁眉不展,字跡字型一概不管,只要能表達出意思就算大功告成。這樣的我們讓父輩們搖頭痛惜,中國書寫文化將被網路所摧毀。

網路帶來了社會的進步,網路節約了人力物力,網路加快了生活節奏,但是能安安靜靜的坐下來,展開一張薄薄的信紙,工工整整記錄下自己的內心,通過閱讀和書寫來提高我們的修養,加深朋友間的友情,用書寫來彌補碎片化交流的不足是我們在將來生活中所要提高的個人修養。

網路時代的我們要與時俱進,不忘初心,真實感人,弘揚國粹。

碎片化,碎的是生活還是我們自己 篇3

碎片化,碎的是生活還 ,1688字

在暑假裡,我可以說是沉迷於手機。有時是一邊寫作業,一邊“刷屏”;有時是把一整個上午時間都用來玩手機。久而久之,我發現同樣都是“看微博刷朋友圈打遊戲看小說”,前者竟然顯得我的一天非常充實,而當我突然換成後者的生活方式時,幹完這一系列工序就變得異常空虛無聊、無所事事。

我很驚訝,而這時,我發現了一個詞—“碎片化”,心中坦然,原來是生活碎片化了呀。就這樣,我也就沒再深究下去,迷迷糊糊過了半個月的日子。一天在我刷完屏後百無聊賴之時,正隨手翻看日曆,突然意識到—暑假早已過去三分之一了,而我的作業完成度還沒三分之一,我訝然了。開始思考起真的是生活碎片化了嗎?

在我知道“碎片化”這個概念之前,我一直明白浪費時間是可恥的道理。

可隨著手機、電腦的橫空出世,移動網際網路大為發展的今天,許多人包括從前的我在睡覺前、如廁時、地鐵上刷手機刷得昏天黑地時,都會美其名曰“我們在抓緊時間不放鬆,利用任何機會在學習”。但是這個暑假裡的新發現瞬間揭開了曾經所謂的“抓緊時間不放鬆”的真實面目,我們迷失在碎片化的迷宮裡了。

專注力—我的第一塊碎片。我寫作業時有個特殊的習慣,總喜歡把手機放在邊上,這樣就造成了好幾次出現以下情況:這是一道有難度的數學題,光靠腦子想想不出來,於是決定在草稿紙上演算一下。這時瞥見訊息提示燈在閃爍,不自覺地拿起手機看了看,原本只是想看看就放下手機繼續做題,結果變成刷屏,最後一發不可收拾了,到頭來之前思考的解題步驟忘光光了。類似的事情簡直就像夜空裡的星星數不勝數。

深入思考—我的第二塊碎片。我發現這塊碎片是在預習語文課文時發現的。通常在預習課文前,我都會將課文內容讀一遍從而瞭解課文大意,然後再找幾個不認識的字詞,對它進行注音和解釋,最後感同身受理解人物感情,寫好中心思想,就算完成預習了。第二天老師對課文裡的內容進行提問,比如:xxx段的作用;xx句用了什麼描寫,它的好處是;你是怎麼理解標題的等等問題。我開始有些慌張,因為在我預習是完全沒想到這幾點,只是一掃而過,並未多做思考。這是如何使得的呢?再舉個例子,平時網上會有許多心靈雞湯,剛開始我會慢慢看,理解一下意思;可漸漸的由於一些原因,時間變得緊湊起來,我對於這些東西就是“一目十行”,然後怕以後會用得上就收到收藏夾裡了;這樣的情況最後演變為,一看到心靈雞湯想都不想就收入收藏夾裡。事實上收藏夾裡的這些東西,最後只能隨風泯滅,因為我從來不看。是的,這兩件事真的很嘲諷。

隨著第二塊碎片的消失導致書信、交談、閱讀等豐富靈魂的活動變得彌足珍貴,這樣的生活可以說是摧毀了靈魂的渴求。我們缺乏深度的思考,我們無法通過深層次的閱讀來獲取需要的精神食糧,反而對於任何有用或沒用的東西都處以讓其自生自滅的態度。而且我們還會產生錯覺,認為一天過得忙碌又飽滿充實,其實當你真正問他們,那你們一天做了什麼事的時候,他們往往會突然噎住,摸著腦袋像在腦海裡找尋今天工作的蛛絲馬跡。

由此觀之,倘若再這樣下去我們的靈魂或許就會在碎片的海洋中迷失方向乃至窒息、孤獨地死去,留下一具空虛的軀殼。

原來這“碎片化”碎的是我們自身啊,那這樣下去不行,得想個主意來解決他。苦思冥想,細細琢磨,我有個大膽的想法。資訊時代的降臨是不可避免的,這是一種進步,沒有進步的人類就只能退化,所以我們不能怪是生活所迫,要從自身改變。很多人都有個誤解,他們認為,要完成一件事需要一整塊大把的時間才行,其實非也。舉個例子,如果你打算寫一篇幾千字的文章,可是很難有一大塊時間讓你坐下來安靜地完成。那麼如何去做呢?你可以預留一個寫作時間,在動筆之前,先利用一切碎片時間來進行構思,積攢素材,最終把積攢的內容銜接在一起,自然一口氣寫幾千字幾萬字都不在話下了。集腋成裘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高爾基說過:“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長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貴,最容易被人忽視,而又最令人後悔的就是時間。”在這個時代,我們應是時間的主人,又怎能被時間所支配呢?所以把握好碎片時間,成就充實人生。

智慧時代下真正的隱患:思考力缺失 篇4

國一作文 ,932字

科技發展,時代更迭。從一切靠雙手創造財富的遠古時代到如今靠“智慧化”說話的資訊時代,人類的聰慧與善思功不可沒。可隨著人工智慧的出現,不少人在享受智慧化生活的同時開始暗暗擔憂:人工智慧會不會有一天變得與人類無二?會不會那些科幻電影中AI消滅人類的情節真正上演?

蘋果公司總裁庫克認為,他並不擔心人工智慧會讓計算機像人類一樣思考。相反地,人類若長此以往依賴高科技帶來的產物,他更擔心失去了思考能力的人類會喪失人的價值觀和同情心,罔顧後果。

的確,如今AI技術剛剛起步,人工智慧成為地球主宰的想法未免顯得遙遙無期,讓一堆電了化資料擁有人類複雜的三觀更是天方夜譚。可若未來人類像計算機一樣思考機械化,變得遲鈍化,是非不分麻木不仁,人類終究會自已走向滅亡。

古代春秋戰國時期的人類正是思想最活躍的時候,不僅諸子百家爭鳴,據考證,同一時期內外國的思想哲學也正發展到最高潮的時候。儒家的孔孟學說,道家的“無為”思想,兵家的《孫子兵法》,還有釋迦牟尼的佛教,帕拉圖的哲學理論……這些偉人的思考造就了那個輝煌的時代,也讓歷史的車輪飛速前進。可是到了如今,信仰缺失,人們的思考能力除了上班學習時不得不運轉,自已主觀上自發的思考還都集中在一些社交軟體與網路上,在一些毫無營養的話題下脣槍舌戰,長此以往如何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如今還有網路暴力、網路低齡化等一系列問題,是非不辨毫無同情心的一代又一代如何促進人類發展?

所以說與其杞人憂天般得擔心人工智慧是否會影響人類的社會,不如把這份心思多放在一些有意義的思考上——世界上有很多需要深思的現象與問題。凝鍊精華,去除精粕,孕育智慧。正是因為思考,諸葛亮才有力挽狂瀾,三分天下的壯舉推動了歷史;正是因為思考,牛頓才能因蘋果掉落從而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使人類能進一步探索世界奧祕……正是憑藉思考,我們才能自已把握自已的未來,人類的未來,不會淪落為“機械大腦”。

笛卡爾曾說過,我思故我在。人類的思考像座橋能讓我們通向新知識,我們應慧眼識珠,發現智慧時代下的真正隱患,避免走向思考喪失的極端。

智慧時代下的人間珍寶 篇5

國一作文 ,832字

蘋果八在釋出會後正式上市,圍棋人機大戰中柯潔不敵AlphaGo,形形色色的智慧機器人被廣泛應用到工業、科技、服務等各個領域……這一切都在昭示著智慧時代的飛速前進與發展。

然而,在人工智慧迅猛發展的同時,人們在世俗之趨中急急向前湧進,卻不知不覺間失去了些什麼。蘋果公司總裁庫克曾說:“我不擔心人工智慧會讓計算機像人類一樣思考,我更擔心人類像計算機一樣思考,失去了價值觀和同情心,罔顧後果。”

如今,曾只在電影中出現的具有人類情感的機器人已一步步走向現實。而原本就擁有著感情、思想、真誠、善良等珍寶的人類本身,卻逐漸向高效而冰冷的電子機器靠近。當人們開始追逐利益、效率,將其置於道德之上,而將價值觀、同情心、信譽諸多人性棄之不顧,那麼當人類志得意滿地打造著這個智慧時代的同時,時代早已悄無聲息地講我們變成另一類智慧又愚蠢的機器人。

從最初的三鹿奶粉摻入三聚氰胺使含氮量升高卻導致大量嬰兒死亡,再到地溝油以人們難以想象的方式氾濫重複使用,到現如今,從食品安全問題擴大到各行各業層出不窮的欺騙、偽劣、造假……一條條令人心寒意冷的新聞在電視上滾動播放,不斷曝光的產品黑幕使得群眾人心惶惶。

我不解,為何人們在掌握了計算機的新時代技術後,並非利用其智慧與便捷去建設創新的世界,卻投機取巧,以損人利己之計去追求自身利益?這些不顧後果的行為,就好像人類才是最無情冰冷的機器,而真情就像潘多拉之盒中的希望一樣,被壓在了黑暗的盒底。

一位作家曾說:“人燒成了灰,成分就跟磷灰石差不多,但人們賦予每一個生命意義,生死、光陰,思想與真情……我們和一堆化學成分的區別,就在於這一點‘意義’。”當捨己為人之事仍不絕於耳,當世界不公時仍有正義之士敢於發聲,會讓我們充滿希望又滿懷感激地相信:人類依舊保有著屬於我們的思考與真心,保有著我們的那一點“意義”。

世界仍不乏把握初心者,為智慧時代開闢一片全新的燦爛星海。歷史的洪流滾滾前進,而人類最珍貴的品質將會像永不消逝的砂石一般,沉在河底熠熠發光。

人工智慧時代的擔憂 篇6

國一作文 ,981字

現如今,人工智慧的發達程度令人驚駭,在社會大眾都在為人工智慧有一天擁有自己的意識而憂慮時,蘋果公司總裁庫克卻認為:我不擔心人工智慧會讓計算機像人類一樣思考,我更擔心人類像計算機一樣思考,失去了價值觀和同情心,罔顧後果。不同於庫克,我對人工智慧時代的擔憂不是人類如何思考,而是人類的思考是否會減弱。

在前陣子倍受矚目的阿爾法狗和韓國頂級圍棋選手的人機大戰中,計算機戰勝了人類引起一片譁然。不少人都在擔心人工智慧的發達也許有一天會反噬人類,然而我認為,人機對戰中計算機的獲勝只能說明它足夠智慧,並不代表它能像人類一樣思考,它甚至不能思考,一切只是能思考的人類為它編寫的程式。

與之相反,若是人類像計算機一樣思考,那樣的場景可能比計算機像人類一樣思考更可怕。若是人們失去了價值觀和同情心,罔顧後果,人們的心變得機械冰冷,人們對情感感到麻木,那和行屍走肉有什麼區別?當我們失去了生而為人就被賦予的人情味,那我們又憑什麼被稱之為人類?

最可怕的東西,人們最應感到畏懼的不是科技,而是人心。

如果一個人失去價值觀,那麼他將沒有道德底線,視法律秩序為無物,他會變成一個壞人;如果一個人失去同情心,他將失去對情緒的感知力,麻木不仁,做事不計後果,他會時一個十分危險的人。我們很難想象,一個人變成如上的樣子。

所幸的是我認為人類並不會像庫克擔心的那樣像計算機一樣思考。即使在人工智慧時代,社會之間的人情味不會變淡。即使我們手握智慧手機,但在手機裡另一頭與我們對話的是真真實實的人,我們之間依舊相互交流,溝通感情。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價值觀也許會有所改變,但我們不會失去它,我們從小受到的關於道德人性的教育已經深深地刻在我們的心中。同樣,我們也不會失去同情心,因為人的大腦不是由機器程式設計的,我們總是受情感主宰的。

我擔憂的卻是人類是否會因為人工智慧的出現而漸漸失去思考的能力。因為隨著人工智慧可以代替人類做越來越多的事情,幫助人類解決越來越多的問題,除了那些走在科技前沿的人,普通的只享受其帶來便利的老百姓大眾會不會因此失去思考的能力?尤其是在中國的反智現象,鍵盤俠等層出不窮,讓人尤其擔憂人們思考力的減弱。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民族,任何一個社會若是失去民眾的思考力那麼無論科技如何發達,這個國家,民族,社會都是倒退的。

人工智慧還在不斷髮展,而我們對此的擔憂也還會繼續……

人工智慧時代下的同化與異化 篇7

國一作文 ,959字

隨著工業40的逐步推進、深入,人工智慧的概念一再被提及乃至應用到生活實際。從阿爾法狗大敗人類棋手到各類手機內建的語音助手,人類在不斷設法同化計算機—即用“AI”讓計算機像人類一樣思考。這彷彿夠令人們緊張了,“‘AI’革命”、人工智慧控制人類。然而,恰如庫克所言,我們應當警惕的是另一種同化。人工智慧時代下,計算機對人的同化才是人類如臨的大敵。

生活中,我們時常會遇到這樣的人:凡事精打細算、講究最佳策略卻遇事冷漠、自我中心。他們甚至為了自身利益而罔顧因此對他人所造成的後果,迴圈往復地機械操作著每一件其主觀肯定的流程。這類計算機同化下的精緻利己主義者無疑是遭人厭惡的,是社會的害群之馬。歸根結底,乃是計算機對人類的同化才導致了今人與前人的異化。

同化之本,當是價值觀的同化。人有三觀,三觀正則人不歪。計算機的一大重要組成部分即演算法—運算某個程式的邏輯順序。計算機本是人類製造以供使用的工具,演算法也是人類依據自然科學的規律編碼而成,是以最優解為根本目的的。而現如今,人們推崇的是演算法而非價值觀。從修改同學志願,到寢室內下毒,這一件件悲劇不正是因為當事人摒棄了其價值觀的判斷、取捨,選取了某個他所認為的“最優解”嗎?沒有了價值觀的約束,演算法得出的“解”會是答案嗎?失去了價值觀,人變得如同一臺臺直立行走的計算機。

與此同時,同化也在同情心、同理心上進行著。計算機是冰冷、生硬的工業造物,而人類是熱血流淌的血肉之軀。而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將自己的心臟換成了“機械芯”,從此不問人情冷暖。魯迅筆下的看客在新時代以新的面貌、新的形式呈現在世人面前—受機械同化的、無同情心的人。他們機械地接收資訊、機械地進行運算、機械地進行輸出。何其可怖!

當一個人失去了價值觀和同情心後,他還剩下什麼?我不禁想起千年前那個經典的悖論—當一艘船上所有的木板都被更換以後,這艘船還是原來的那艘船嗎?我想,當一個人全身上下都被計算機同化過後,他已經就是一臺計算機了,他已徹底與人類異化而絕緣了。那麼,讓我們設想一下:當人類完完全全像計算機一樣思考呢?嗬!還擔心什麼人工智慧威脅人類?人類就是人工智慧啊。

請重視起人工智慧這個同化與被同化的話題吧,莫讓“救救人類”的呼聲最終迴響在計算機房。

智慧時代,我們仍需堅守的是什麼? 篇8

國三作文 ,880字

現如今,人工智慧異軍突起、妄圖毀滅人類與世界的電影情節比比皆是。人們對於未來的人工智慧也有著擔優。但蘋果公司總裁庫克擔心的卻是人類會像計算機那樣思考,失去價格觀與同情心。

不可否認的是,庫克所言似乎真的快成為當下人類的發展趨勢,問題相較於“科學怪人”和“智慧大軍”更值得我們去思考與重視。

有一句老話說“人心都是肉做的”,而計算機則是由冷冰冰的金屬製成的。人是有血有肉的、生來就富有情感與獨立的思維的,而計算機的所謂“人性化”,也都是人賦予的。

曹操代葬關羽,即使關羽曾過他五關斬他六將,重情重義,實乃一世梟雄。陶公生活清苦仍不為五斗米折腰,這是骨氣與對信念的堅守。蘇軾連連遭貶奔波流蕩仍能吟誦出“一蓑煙雨任平生”,這是豁達與價值觀。還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李太白,“高山流水”的伯牙於期……這些佳話,都是以人性為基礎的。反觀計算機,它只會接收指令,再根據指令一板一眼完成份內之事,其餘一概置若罔聞。畢竟我們還未聽說過計算機做出有“人性”的事。

但令人心寒的是,越來越多的人在社會的洪流中迷失了自我,變得卑躬屈膝、低聲下氣,對於有困難的人選擇“明哲保身”,視若無睹,甚至是在網路上大放厥詞,成為語言毫無邏輯,觀點又極為“強盜”的鍵盤俠。

“看見老人摔倒不要扶”,這可以說是非常能體現人們同情心下降的一句話了。因為一部分人的心存惡念,導致大部分人像計算機一樣,再不理會身外之事。人們對於任何人都施以防備,社會的人際關係會更復雜與緊張,矛盾也將越來越多,那些只以自我為中心的、沒有情感的人處理方式也會更偏激。若是社會長期處於“火藥桶”的狀態,人們再沒有情感與人性,造成的傷害也與導軍突起無異。連人所獨具的情感與思想都無法堅守,更不必談創造佳話。

《三字經》言“人之初性本善”,荀子道“人這初性本惡”。從古代我們便談討著人性的話題,不同的靈魂有著碰撞。最能蟹動我們的,也是人的故事,而非某臺計算機開發成功。時代在變化,科技在進步。請不要讓高科技控制我們的思維,作為一個“人”,需用一輩子於去堅守和完善的,便是集豐富情感,獨立思維,社會人性於一體的、只屬於自己的靈魂。

人工智慧時代 篇9

國一作文 ,908字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科技也越來越發達,使用計算機的頻率也逐漸上升,我們好像已經離不開它了。那我們真的合理使用它了嗎?

相反的是,人工智慧帶來的快捷與方便使人們過度依賴於它。在學習方面,有同學圖個輕鬆,回家作業不認真做,又怕老師不滿意,所以直接上網搜答案。他們覺得這樣準確率又高,又不用動腦,何樂而不為呢?這是人們對於自我的放縱,把有助於學習的先進軟體轉變成了無益甚至有害的功能,導致最後不但沒有屬於自己的思考方式與思維能力,還欺騙了老師。在交友方面,大多數人認為微信和QQ是萬能的,有事直接在這兩個軟體上說就好,見面敘舊什麼的太麻煩了,或者說,直接組團打遊戲豈不更好?所以,由於這些想法與依賴,你與“誠信”一詞說拜拜了,你與親朋好友也漸漸疏遠了。

計算機網路容易導致人們淺陋無知與盲從。有調查顯示,絕大多數的人都會被八卦娛樂或是標題奇葩的文章所吸引,只有小部分的人回去細讀有關社會與國家發展的長文。甚至自從網路上曝出“碰瓷”事件後,走在路上看見有人摔倒了,一些年紀大的長輩無法靠自己的力量站起來的,好多人只會在旁圍觀或是拍照,卻不敢去助人一臂之力。由於網路的發達,會將事態擴大,放大負面的新聞,卻很少有提及樂於助人、積極正面的例子,給了大多數人人與人之間無法相互信任的認識,換來的只是人性的冷漠,心與“友善”一詞又說再見了。

我們天天在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背得這麼流利,那真正做到的,又有多少?我們的心應該是充滿溫暖與熱情的,而不是像計算機一樣思考,熾熱的心變得僵硬與冰冷。

人比計算機多的是一份情感。我記得“開學第一課”裡有一個比賽,是人和計算機比賽彈鋼琴,看誰彈得更好。我們知道計算機是已經設定好的,它不會出錯,這是它的優勢,但最後我們都認為人彈得更好,這是為什麼呢?就是因為人擁有情感,所以他的音樂裡包含了很多東西:一路以來的堅持、對於鋼琴的熱愛、對於音樂的理解……這些都是計算機沒有的。

綜上,我覺得人工智慧雖然能為人類、社會造福,但如果我們不好好利用,會起反作用效果。我們可以採納計算機的一些思考成果,但我們也需要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價值觀與情感。這樣,才能營造一個和諧社會,一個充滿意義的人工智慧時代。

人工智慧時代我們需要怎樣地思考 篇10

國二作文 ,922字

自舉世矚目的人與人工智慧機器人的圍棋對決後,人工智慧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關注。甚至有人預測未來的許多職業,特別是技術類職業,很可能會被人工智慧取代。也有人擔心人工智慧會通過圖靈測試後掀起科幻片中的人機大戰。而蘋果公司總裁庫克更關心的是人類會怎樣思考。這確實是個重要的問題,因為無論時代如何變遷,人的思考,都不應該拋棄價值觀和同情心。曾有人提出過這樣的問題:如果交通實現人工智慧化的運作模式,當遇到緊急情況,如在高速公路上不得不選擇撞車或撞人,人工智慧會如何取捨?這是一個價值觀的問題,但是人工智慧尚且沒有“價值觀”的概念。這或許就是人與人工智慧的不同之處。人類是有價值觀,有本能的個體,這也決定了人的種種行為和選擇。所以當我們去思考的時候,就不能拋開價值觀去思考。

人人的價值觀各不相同,但是價值取向是多數人的利益,心懷社會與天下,才是人們應有的價值觀。而這些,都不會是一臺計算機會有的。換個角度來說,人工智慧本身就是科學家本著造福全人類的價值觀的產物。

除了價值觀,人與計算機、人工智慧最大的不同就是人類是帶著同情心去思考的。同情心並非只是像楊絳先生同情“老王”那樣的社會底層人物的悲憫情懷,更多的是一種情感和思想的共鳴。

曾讀著名作家韓少功的文章《當機器人成立作家協會》,其中提到當機器人能夠通過大量的詩詞輸入產生自己的“詩詞”“文章”。難道將來人文職業也會被機器人取代嗎?在我看來,顯然不會,雖然機器人能夠作出詩詞文章,但是這並非人類的舞文弄墨。人類的詩文是情感表達的產物,而機器人不過是程式碼的輸出。除此之外,人與人工智慧對於文學的輸入過程也不一樣。試想,人工智慧如何理解“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豪情壯志?如何品出“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的那絲酸澀的離愁別緒?但是,人類有同情心,可以產生情感的共鳴,可以感受“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物我兩忘的情懷。

法國思想家帕斯卡爾曾說“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蘆葦。”人的思想,當屬價值觀和同情心為最重要的部分。倘若失去了價值觀和同情心,人還不如計算機來得強大。

在人工智慧發展的時代,人類應該抱著價值觀和同情心去思考。否則,計算機在進步,人卻在退化。庫克的觀點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