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消失的報亭讀後感相關作文20篇

正在消失的報亭讀後感 篇1

讀後感 ,669字

報紙,絕對是一個時代的記憶,它的發明到現在估計已經上百年的歷史,還記得五四青年舉著報紙、舉著旗幟為國家而吶喊的場景嗎?還記得上世紀80-90年代豆漿油條捎帶一份報紙的生意嗎,在網路沒出現以前,報紙絕對是媒體的半壁江山,剩下的可能都去看電視新聞了。

現在,網際網路出現了,報紙是否還能存活下去,答案是肯定得,只不過,再也沒有當初什麼報刊亭了,報刊亭的消失不意味著報紙的消失。它還可以為最大的群體學生而服務,可以將網路優秀文章剪輯下來,列印成文稿,供旅客、學生、縣城文化活動中心的人們去看。

而且現在辦報紙門檻的降低,則需要更加精確的針對目標人群,對學生就要把握顧客心理,他們需要的是什麼,就提供什麼,例如國家訊息,主席大事要有,作者投稿也要有,這可以間接增加個人知名度與報紙銷量,有可能就是作者提前買幾十份送給他的親朋好友。

說實話,我也就讀過學校裡的二手報紙,但是這樣是傳播速率最快、對紙張最節約,而且報紙有免費化的趨勢,可以上網,做網路報紙,雙管齊下,網路與紙質版同時發行,針對企事業單位、公務人員、教育行業、公交系統、各大媒體公司定向銷售可能比單一的報刊亭去銷售比較好。

還是一句話,現在的紙質報紙只是人們快節奏生活中的一個調劑,是人們情懷的體現,是精神文明的象徵。要想恢復當初盛況絕對不可能,就像大家去商場買衣服,只要電商平臺做的足夠好的情況下,實體商店註定倒閉。就是這麼個道理,美國早就實現了報刊的定向投遞。報刊只能作為人流量大地區小賣部的副業,它永遠不可能成為一個人的主業了。以上雜談希望大家多多指正,同時希望某些建議能夠採納。

會消失的青春讀後感 篇2

讀後感 ,881字

在人生中,有段時光總令人懷念,而在這段時光中,會遇見不同的人和事。現在是否記得那些曾經與自己並肩邊一起走過的同學與朋友,還有當初言下的夢想和誓言,也許早就消失在記憶之中蕩然無存。

《會消失的青春》中他講的是,一位普通女孩在學校遇上兩位女孩,結交為朋友,許諾下考同一所學校的願望,最後又各自分散的故事。

她們三個在我眼裡看來是幸運的。性格不合都能結成好朋友,並且帶著同一個夢想前進。這何不讓人珍惜?但漸漸自己只是一味的在快樂中徘徊停轉,享受著每一天的快樂。慢慢忘記時間在飛快流逝,一秒,一分,一時,一天……毫不關切。

可能自己還沒有學會珍惜,現在也已忘記什麼叫做珍惜。我失去了太多,他總像個小偷,總是在我不經意的瞬間,偷走,還沒來得及去反應就悄無聲息的溜走了……

友情是需要千錘百煉的,就像一塊普通的石頭經過不斷磨練,不斷敲打,最後才發現原來是一塊鑽石。而她們之間的友情也正像這塊石頭。“友情。”他不是個東西,也不是工具。他只是一種無法用語言來述說描述的感情,他很特殊,能給她們三個帶來喜怒哀樂也包括我自己。

“以後我們三個一起考同一所學校,加油!”看似簡單的話語,卻包含著三個人一個共同的夢想。夢想,不是兒戲,更不是戲耍。他像一座路牌佇立在路的前方,又像指南針為自己標明路的方向,更是自己前進的方向和動力,失去方向前方的路只是迷茫,失去動力那麼接下來的路,該如何繼續走下去?

夢想有很多種,所以趁新鮮去嘗試,去努力,後來才發現不適合或不想繼續就放棄了,這樣跟“玩弄”有什麼區別?

“青春如花一般綻放,有的花一般凋零。”生命也既是如此。花開有聲,花落無聲,生命本來就是花開花落的過程,正因為這個過程生命才會有意義,。人如花一樣,花猶如夢,應該懷著夢想去拼搏去奮鬥,讓夢想開出不一樣的花。

“她曾經跟我說過:‘青春都如一場傾城盛宴,濃妝豔抹著登場,又奢華低調著落幕。’而我說:‘如果可以讓我悄無聲息的來,在全無悲威的謝落。’”普通的話句只能是普通,平凡的故事只有平凡,一樣的字形都是一樣。

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獨一無二的東西,只要自認為青春是精彩的,他一定就是精彩的。

《丟失的東西》讀後感 篇3

讀後感 ,586字

《丟失的東西》這篇短文講述了:“我”從梨攤子中走過,腳一滑,趕緊扶住一個木箱,才沒摔倒,便順手從梨箱中拿了一個黃澄澄的,散發出香味的梨。回到家裡,爸爸嚴厲地教育了“我”,讓“我”明天把梨還給阿姨,把丟失的東西找回來的故事。

我深有感觸,其實生活中也有很多諸如此類的事情,我們需要做到的是:要誠實,不能隨便拿別人的東西,這樣才能得到同學、家長、老師的信任,才能在學習生活中發揮自己的長處,假如人的一生都能這樣,那麼你的一生都會很快樂。人都有犯錯的時候,我也曾經犯過這樣的事情。

那是一個陽光燦爛的星期六,我和媽媽一同到信用社去辦事,媽媽排隊等候時,我看到另一個櫃檯上放著一支白色的圓珠筆,上面畫著藍色的天空、綠綠的草地、雪白的雲朵和兩隻可愛的小白兔在玩耍,我便趁人不注意時,偷偷把它放進了我的口袋。當時我的心砰砰直跳,恨不得馬上回到家。好不容易才等到媽媽辦完事,走出信用社的大門,我終於鬆了一口氣,得意洋洋的拿出那支圓珠筆給媽媽看,本來以為媽媽也會說這支筆很漂亮,誰知媽媽問明筆的來歷後,叫我立即把圓珠筆還給信用社的阿姨,我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把這支筆交給了阿姨。隨後,媽媽還給我講了許多有關誠實的故事,還跟我說了:“小時偷針,大時偷金”的道理,這些我都深深的記在了心裡,從來沒拿過別人的東西。

同學們,讓我們都來做一個誠實的人,不隨便拿別人的東西,這樣我們的校園將更加美好。

丟失的東西讀後感 篇4

讀後感 ,796字

讀了《丟失的東西》這篇短文之後,我發覺我們失去的東西太多了,而不需要的東西又存在。

這篇短文寫的是一天晚上,“我”走在賣梨的攤子中,突然腳下一滑,眼看就要摔倒了,“我”扶住了一個木箱。當“我”發現木箱時,“我”看見了梨,於是“我”的手情不自禁地抓了一個梨。“我”邊走邊左思右想,這梨怎麼辦呢?想著想著,“我”到了家,爸爸看見“我”手中的梨,就問“我”梨從哪兒來的。“我”把事情吞吞吐吐地跟他說了。他聽了之後,讓“我”明天去把梨還了回去,並找回一個珍貴的東西。那天“我”還梨時,終於找回了這個珍貴的東西——誠實。

現代人失去的東西非常多,如:寬容、誠信、尊老愛幼、見義勇為、樂善好施……就說說學校裡的某些同學吧。張三和李四在一起玩兒,張三一不小心碰了李四一下,李四的髒話便脫口而出,說不好還會拳腳相加。原本要好的兩個同學為了一點小事情而失去了珍貴的友誼。失去誠信的同學也不少。雙休日小明盡情地玩耍,把作業堆在一邊,到了星期一來學校時,老師問他作業為什麼不交。他找了一個藉口——忘帶了。如果小明如實地講出其中的原因,他也就不會失去了這麼寶貴的東西。

我認為同學們失去了這麼多珍貴的東西,非常不值,因為這些都是無價之寶啊。我希望丟失“珍貴的東西”的同學們儘快把它挽回,而把不需要的東西“扔掉”。

讀了《丟失的東西》這篇短文,我明白了一個深刻的道理:要做個誠實的孩子,要勇於改正錯誤。

絞刑架下的報告讀後感 篇5

讀後感 ,953字

俗話說:“風浪裡試舵手,困難中識英雄”“疾風知勁草,困難顯英雄”都反映了在困難中才能更可以識得真正的英雄,識得他的精神。

有位英雄,你若知道他,瞭解了他時,你的思想也可以得以昇華,他就是《絞刑架下的報告》中的作者伏契克。

伏契克,他是一位優秀的共產主義戰士,革命的新聞工作者,作家和評論家,一九零三年二月二十三日生於布拉格的斯米霍夫工人區的工人家庭。他剛滿十八歲就加入了誕生不久的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後來他被黨指派為文藝與政治評論週報《創造》的總編輯和黨中央機關報《紅色權利報》的編輯,他一直在出色的忘我完成革命工作。

由於判徒出賣,他於一九四二年四月不增被捕。敵人用盡各種酷刑,軟硬兼施,他經受住了肉體上和精神上最嚴峻的考驗,毫不動搖自己的信念。他被關了四百一十一天,一九四三年九月八日被殺。

他在獄中,並沒有停止鬥爭,他在獄中,忍受重大的痛苦,裝出快樂的心情。不僅使敵人感到憤怒,也反映了一個共產黨員面對困難的樂觀心態,不怕困難的精神。

有的人若遭到致命的打擊他會服輸,叛變自己的隊伍,投降於敵人,他們都受不住這種打擊。

但伏契克卻不同,我想他受到的折磨是我們無法想象的,不敢想象的,他遍體鱗傷,體無完膚,但他向敵人低頭了嗎?沒有!他的革命決心與信心仍然不變,並且,他寫出了《絞刑架下的報告》,鼓勵其他人繼續戰鬥。

面對死亡的威脅,他還是能笑的出口,有冷靜的心態,如果看過那本書的人都知道,在其中大量寫了心理描寫,一個瀕臨死亡的人,會有平常人那樣冷靜的心態嗎?

第八章中有一句話這樣說道:“在龐克拉茨監獄度過的四百一十一天快得不可思議”一個在獄中受苦的人想來,心情一定非常差,也就是說這四百一十一天是漫長的,但對於他來說,時間過的飛快,這又一次證明了他每天在獄中還做著鬥爭,使他的生活充實和快樂。

他從始到終,沒有露出自己的一絲痛苦,他有著一顆遇事沉著冷靜的心,他對任何事都經過思考,所謂的“三思而後行”。

他這種熱愛祖國,熱愛人民,不怕困難,不怕犧牲,具有樂觀的心態,鎮定自如的精神,值得後人學習,我們應懂得“人無法選擇生命,但堅持要走到最後一步。

在殘酷的環境中,更突出這位英雄的偉大。

正在消逝的文化 篇6

國二作文 ,981字

炒米餅已經有上百年的歷史,好吃的炒米餅咬下去口感獨特,入口甘香鬆化,還有杏仁的脆口,滋味無窮,讓人不會忘記這感覺!如果讓我吃的話,我可以吃一大包。每天放學回來吃一兩個,就會感覺很滿足,一個炒米餅入口,一天的疲倦就消失了。

傳統炒米餅的配方是食用植物油、黃奶油、炒米粉、杏仁、白芝麻、白砂糖等。這樣做出來的炒米餅才是最正宗、最好吃的炒米餅!我在家裡試過做,可是都不是那種味道,所以我很想學,這樣我就可以隨時隨地都能吃到正宗的炒米餅。但是一直都找不到師傅,因為現在會做炒米餅的人也越來越少了,希望在未來我的夢想會實現。我也希望吃了我做的炒米餅,人們也會喜歡上這種傳統的小吃。其實以前有一些店鋪是專門賣炒米餅,可是因為鋪價高,賣炒米餅不賺錢,導致只能關門大吉,這樣後代的人就不知道這種小吃曾經存在過,慢慢地人們就會淡忘這種小吃,於是這種小吃也就漸漸消逝了,成為一種記憶中的傳說。

為什麼這像炒米餅這些傳統文化會消逝呢?雖然有很多的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有兩個:一、沒有人願意繼承這些技術,而是追求所謂科技的創新,讓中國更加現代化,跟上世界的腳步,但是人不能忘本,畢竟這是陪伴我們長大的東西;二、鋪價高,迫使經營者只能關門,人們再也吃不到這些好吃的東西了,現在的中國人眼中只有錢,認為有了錢就了不起,就能成為最富裕的國家,就是因為這樣錯誤的思想,導致人們都忘記了最初的東西,忘記了傳統文化需要有人去傳承。

所以我在這裡呼籲:希望更多的人來保護傳統文化,使人們意識到傳統文化的重要性,發現其中的趣味。我建議人們一定要力爭做到如下幾點:

第一、建立一個節目,是讓繼承人來教大家傳統的小吃,讓每家每戶都能體會到小吃的美味;

第二、增加小吃的店鋪,而且租金少一點,讓更多的人能嚐到這些美食;

第三、多發展關於這方面的遊戲,讓人們樂在其中,感受其中的樂趣,學到更多的東西;

第四、每家每戶在家做完後,可以拍照發到網上去,讓人們選出做得最漂亮、好吃的小吃,增加人們的興趣度。

我相信,如果這樣做,在不久的將來,一定可以保護好這些傳統文化,不管是傳統建築物還是傳統小吃,都是值得我們保護的,這些都是祖先創造的財富,為的就是能讓我們能有地方睡、有東西吃,先人們的用心良苦我們一定要牢記,讓我們把這些傳統文化儲存下去,讓它們成為中國的驕傲。

正在消逝的傳統文化 篇7

國一作文 ,758字

“民以食為天”這是大家眾所周知的一句名言。那麼,每一個地方都有自己的飲食文化。但隨著時代發展,我們逐漸淡忘了一些中國的飲食文化。

隨著科技不斷髮達,經濟變得繁榮,高樓大廈代替了低矮房屋,而一些飲食文化也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便捷的洋快餐。這讓我們不瞭解飲食文化,甚至是不知道哪些屬於傳統的飲食文化。

我先給大家舉一個例子,就是一種廣州人都吃過的東西—艇仔粥,也許大家都會問艇仔粥到處都有得吃,哪裡算消逝?那你們就大錯特錯了。因為正宗的廣州艇仔粥是在碼頭或小河邊開或停著一艘小艇上賣的,而現在的艇仔粥都變成普通的粥,沒有了老西關的特色,失去了文化氣息,所以這種飲食文化就這樣消逝。

這種大家都熟知的飲食文化沒有被真正傳承下來,就更別說一些大家不知道的飲食文化了。

我想問大家一個問題:“你們知道冰室是什麼呢?”,我猜很多人都不知道,冰室是一種專門吃各種雪糕或冰棍及其製成的甜品的一個店鋪。以前,在廣州有很多,現在就剩下兩三家了,但在一些廣場也會見到“冰室”的身影,不過他們其實是茶餐廳的代名詞,已經不是真正意義的冰室了。

由此可見,一種種飲食文化正在消逝,而我們卻還沒有意識到,更沒有采取行動去挽救它們。但世界上許多國家並不像我們一樣,比如說日本,他們雖然已經有很多快餐,但他們大部分人依然保留他們的飲食文化—吃壽司和便當。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區別?這是因為日本人懂得保護和傳承自己的傳統飲食文化,而我們卻任飲食文化在逐漸消逝,甚至破壞它。

飲食文化是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我們中國人靈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們每一個人都有義務保護並傳承它們,不要把我們祖先的智慧的結晶丟掉。

最後我想呼籲大家行動起來:我們要努力將飲食文化傳承給下去,讓世世代代傳承下去,不要讓這些美好的飲食文化繼續消逝!

正在消逝的古建築 篇8

國二作文 ,1361字

古老的建築是什麼?在我的心中,它是凝固的音樂,是無聲的歷史思想,代表著曾經的一段時代。那一棟棟的建築,濃縮了文化和藝術的精華,是中國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那一棟棟的建築,見證了時代的變更,是歷史文化的縮影。

俄羅斯作家果戈裡說過:“建築是世界的年鑑,當歌曲和傳說都緘默的時候,只有它還在說話。“這足以說明古老建築需要保護。

在福建福州,有一個著名的古建築—戚公祠。明朝中期,抗倭名將戚繼光率“戚家軍“到台州抗擊倭寇,九戰痛擊倭寇,其中在新河三四次,每次都大敗倭寇,保得當地一方平安。新河百姓為了紀念他,在其戰鬥過的地方—披雲山腳下建立了戚公祠。所以當我們看到戚公祠,似乎可以感受到它正氣宇軒昂地向我們介紹戚繼光帶領著戚家軍殺得敵人丟盔棄甲的戰史。這就是活著的建築,它向人們訴說著歷史。

清光緒年間,法國軍隊闖入馬尾港,企圖侵佔福州。福建水師倉促應戰,結果死難人數達千餘人,烈士被安放在了馬尾昭忠祠,並立碑紀念。當我們來到馬尾昭忠祠,我們會感受到,它正語氣凝重地向我們敘談福建水師遭到法國軍隊突襲奮起反抗的悲壯歷史。

而林文忠公祠是林則徐的家祠,也是後人祭祀、傳承林則徐精神的地方。當我們來到林文忠祠,我們便感受到,它正眉飛色舞地向我們講起,林公則徐氣壯山河的壯舉—指揮軍民在虎門銷煙的歷史。

福建的開元寺是中國東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蹟,也是福建省內規模最大的佛教寺院。當我們來到開元寺,它正自豪得意地向我們表述,大鐵佛是我們的先人掌握高超的冶鑄技術的證明—古建築有著豐富的人文內涵。這些歷史悠久,有豐富內涵的古建築是科技文化知識與藝術的結合體,也是歷史的載體。這也說明,古建築需要我們的保護。

但在時代不斷變遷的今天,我們仍然一直在保護古建築嗎?隨著科技日益發展,以及人們審美的變化,老建築的危機接憧而來……

幾個月前,上海的老建築被拆遷,在拆遷的廢墟上,出現了十幾幅富有深刻含義的塗鴉,引起了人們的注意。這些作品是兩位藝術家畫的,他們對上海的舊建築,有著別樣的留戀。在創作中,他們意識到了市民對老房子生活的留戀,是在寫實的傷口上,撒一點憂傷的鹽。

幾天前,我在廣州大學城中,偶然發現一座寺廟。它那暗紅色的磚瓦,古樸的外形吸引了我。我不禁起了興趣,便決定進去看看。剛踏入院子,裡面便傳來一陣陣的嘈雜聲,裡面為什麼會這麼吵?我感到很奇怪,繼續往裡走。到裡面,發現寺廟中已被人破壞,破爛的寺廟中還有一大堆人抽著煙,嘻嘻哈哈的笑,圍著幾張桌子,桌旁的人正在打麻將。這難道是保護古建築的表現嗎?

騎樓,也是廣州建築的標誌。但現在,廣州市經濟迅猛發展,城市不斷擴張,交通量大大增加,許多老騎樓也被拆遷,不久之後,騎樓是不是越來越少?在不久後的將來,騎樓會不會消失,只在我們心中留下一個的回憶?

在我看來,古建築其實是一個民族、一座城市的生動面孔,也是生活在歷史之中的一部分人的共同記憶。海德格爾也曾說過,生存即居住,而棲居的基本特徵就是保護。保護好古建築,就是儲存歷史,儲存城市的文脈,儲存歷史文化名城無形的優良傳統。

因此,在城市不斷髮展、經濟不斷髮展的過程中,古建築不斷消逝,保護好古建築,保護好傳統街區,保護好文物,保護好名城,同樣也是我們所有人的重要責任,讓中華歷史文化源遠流長。

正在消逝的漢族文化 篇9

國小六年級作文 ,1231字

眾所周知,中國大部分地區都是漢族的生活區域。大家也知道,每個民族都有有自己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為什麼很多少數民族的文化得以流傳,而現在漢族的傳統文化卻正在逐漸消逝呢?

這個問題讓我百思不得其解,下面我提出一些自己的見聞和思考。

首先讓我們來對比兩幅圖畫,這是前些天我親眼目睹的圖畫。第一幅畫中,在疏林薄霧中,掩映著幾處屋舍、小橋、流水、老樹、扁舟,柳樹的枝頭剛剛泛出嫩綠,畫上一群身著漢服的人神態各異,有的人正悠然的在地裡勞作,有的人正聚在一起對弈,有的人正在寫字畫畫,有的人邊走邊欣賞著身邊的風景,有人的三五成群的喝茶吟詩,有的人在互相行禮;而第二幅畫中,高樓大廈矗立在現代都市的每個地方,街上的人們行色匆匆,城市被緊張與匆忙籠罩著。

我們現在人們的處境就如第二幅圖畫,悠然自得的神態去哪兒了?飄香的茶哪兒去了?我們的漢服哪兒去了?不得不說,漢族的文化正從我們的視野與現實生活中漸漸淡去,彷彿有一種無形的力量將它硬生生拽下來。但是,那股力量是什麼呢?是西方文化的侵入?還是人們對自身傳統文化漠視?

我想問的是:如果身為一個漢族人,我們連自己的傳統文化都不甚瞭解,就算了解了,也羞於去實踐、傳播,而是崇洋媚外,去追求西方潮流氣派的洋文化,那麼我的傳統文化考誰來傳播呢?這種現狀不值得引起人們的重視和注意嗎?

身為漢族人的我們,是有責任重新振興漢族文化的,但是現代人太習慣西方的生活方式、快節奏的工作和學習,忙的忘記了漢族的歷史和傳統文化。我想,一個國家或一個民族如果失去了它原有的歷史文化,就像一頂皇冠,失去了炫彩奪目的珠寶一樣,就不可能再閃光。

舉一個例子,就如我們漢族最基本的禮儀文化現在也得不到很好的傳承。就像尊祖敬老是我們漢族人最基本的禮儀,可是我們在家裡卻像個小皇帝一樣,讓家裡的長輩們伺服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我們漢族古俗,有尊師之禮、成人之禮、婚嫁之禮、揖讓之禮、迎客之禮、但現在這些禮儀都簡化甚至消逝了。而另一個漢族人的代表,漢族的特有服飾文化—漢服,在都市裡已經很難找到了,大家都穿著西裝和休閒的衣服穿梭於都市裡,偶爾在街頭零星的看到一個穿漢族衣服的女子和男子,大家都會用異樣的眼光盯著他,要不就會覺得那人在拍戲或用英語問你是來自己日本還是韓國,這真是我們漢族人的悲哀啊。

再看看鄰國的日本和韓國,他們穿著和服和韓服走在街頭巷尾,或正式的場合下,沒有誰投以異樣的目光。要知道,他們現在穿的服裝正是我們漢族人在盛唐和明朝的衣服。我們的國家有56個民族,當55個民族穿上節日盛裝的時候,我們漢民族穿上的卻是西方人的衣服,穿的是西裝,請問,代表我們漢民族的衣服哪裡去?是不是已經消逝了呢?

面對正在消逝的漢族傳統文化,我在這裡這並不是想批評誰,我只想說,請保持我們漢族人良好的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剔其糟粕,不要讓我們漢族先輩智慧的結晶在現代繁華的都市中逐漸沉沒和消逝。我們要一起努力,將漢民族文化瑰寶傳承下去,在21世紀裡綻放奪目的光芒。

正在消逝的毛筆字 篇10

國一作文 ,1269字

一橫一豎,寫下了爺孫倆握毛筆在宣紙上龍飛鳳舞;一點一提,寫下了壯士們在戰場上灑熱血的英雄形象;一撇一捺,寫下了婆媳之間繡花織布的融洽和諧……

毛筆字端莊大方,記錄了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精彩故事,展現了祖國的光輝榮耀,記載了了中華民族曾經有過的悲慘過去。但是毛筆字正在我們的生活中日漸消逝。

毛筆字,隨著一個個朝代的逐漸演變:從甲骨文進化成金文,又從小篆變成了草書,變成了行書、隸書、楷書。每一種字型都意味著一個國家的衰落,或是興起,意味著一個朝代的變更。不知不覺中,已有許多種字型開始無形消逝,正如傳統的書寫方式也慢慢地消失,在人們心中遺忘,取而代之的是硬筆字。毛筆字已經成為人們心中的傳統過去,或許早已抹去了本應屬於它的象徵意義。

其實毛筆是中國獨有的書寫工具,傳統的毛筆是古人必備的文房四寶,在表達中華書法、繪畫的特殊韻味上具有與眾不同的魁力。中國的書法和繪畫,都與毛筆使用分不開。毛筆字作為書寫方式,其歷史非常久遠,早在新石器時代的彩陶上就有過毛筆描繪的痕跡。雖然西周以上迄今尚未見有毛筆的實物,但從史前的彩陶花紋、商代的甲骨文等上可看到些許用毛筆的痕跡。東周的竹木簡、縑帛上已廣泛使用毛筆來書寫。可見毛筆作為書寫工具,一直傳承下來。

小時候,在鄉村庭院之中。爺爺握著我小巧玲瓏的手掌,提著毛筆,領著我寫毛筆字。毛筆字很優美、很精確、很利落。有提的時候,一提即收尾,從不拖泥帶水;稍有綿延之意時,拉長延伸……

那時候,爺爺嘆了口氣對我說:“孫女啊,知道嗎?像你那麼大的時候,我們都是寫毛筆字的,毛筆字最美了!”說完,便輕輕地放下毛筆,走回屋內。

我望著爺爺漸漸離去的背影,回味著他說的那番話,細細品味著那句話:“毛筆字最美了!”深秋的黃色落葉,輕輕飄落在宣紙上;微微的秋風吹過,吹起了毛筆墨水的淡淡澀味……

綠葉變成黃葉,又被冬雪覆蓋,一年一年逝去,我也開始慢慢長大……

現在的我已經能寫出一手不錯的毛筆字了,就像爺爺說的那樣,毛筆字方正優美,每一個筆畫都像蘊含了一段故事。從倉頡造字開始,我們身為華夏子孫就不應忘記這段光輝的歷史,更不應該忘記我們傳統的書寫方式。因為有了文字,我們有了更加方便的溝通。因為有了硬筆字,我們的字型變得更加簡練、方便。可是,硬筆字已是現代書寫工具,而毛筆字則更是一種古老歷史的象徵。

其實毛筆字不僅是一種書寫方式,也是一種感情的表達方式。古代時候,詩人們用毛筆寫詩:

李白的奔放飄逸灑脫,寫出了他的豪情壯志;曹操的慷慨悲涼,寫出了他的遠大抱負;杜甫的沉鬱,對人民百姓的關注和同情。

現在雖然有也有人在學寫毛筆字,可他們只不過為求一手好字,並沒有真正感受到毛筆字的魅力。在毛筆字的世界裡,唯有多參與才能繁榮其藝術,保持它的生命力,不讓它消逝。但這個過程很顯然更為複雜,需要的是我們對傳統文化多一點耐心,一點一滴地做下去,而不是急功近利地直接獲取書法所帶來的收益。

毛筆字,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花身,我們不僅不能忘記這個傳統,更不應讓它失傳,毛筆字最精確、最美麗、最耐人尋味,它是我們的驕傲,是不能消逝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