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消逝的野生動物相關作文20篇

正在消逝的野生動物 篇1

國一作文 ,952字

在當今追求物質利益的時代,有許許多多珍貴的東西正在快速地消逝,如祠堂、中式婚禮、名人故居等,本文我要談的是野生動物正在不斷消逝。

有許多野生動物數量已經大範圍減少,野生動物的銳減與人類有著密切的關係,正是因為人類的隨意捕殺和亂砍亂伐,野生動物才日益消逝。人類的這一舉動不僅傷害了大自然和野生動物,還傷到了人類自己。直到現在人類才意識到自己犯下了天大的過錯,才意識到要極力去彌補這個過錯。

現在人們已經把部分瀕臨滅絕的野生動物保護起來,例如:大天鵝,北極熊,藏羚羊,大熊貓,長江江豚,金絲猴……這些動物曾都被人類傷害過,有的被製成衣服,有的被人類食用,有的被製成藥材,有的失去家園……這些殘害野生動物的行為全是人類做出來的。

人類這種殘害動物的行為是十分可惡的,因為野生動物也曾經給我們做出了許多巨大的貢獻,如果我們繼續這樣傷害下去不就等於是忘恩負義了嗎?真是這樣的話,不僅是人類自己瞧不起自己,就連野生動物們也會瞧不起我們。所以我們應該停止這種殘害野生動物的行為,反之我們還應該去保護他們。

人類是野生動物消逝的重要因素,要是人人都像關心自己一樣去愛護那些動物,不要對森林進行大量砍伐,造成無數野生動物無家可歸,那麼,我相信森林裡再不會聽到槍聲,再沒有動物們擔驚受怕,再不會在餐桌上看到野生動物的影子,野生動物的消逝就不會出現!

野生動物就像我們人類的啟蒙老師,人類現在所擁有的一切都離不開動物。我們應該全力保護動物,與野生動物一同構建一個美麗和諧的家園,對此我想提出以下幾條建議:

1、禁止人類獵殺一切野生動物,干擾野生動物的棲息、生活。

2、各省、市野生動物保護區加強對野生動物的保護,對捕殺野生動物的不法分子嚴厲懲罰。

3、禁止人類近距離接觸一切來歷不明的野生動物,以免爆發瘟疫,造成大量的人生損失和財產損失,以至撲殺大量野生動物。

4、醫務部門要做好防禦瘟疫病毒的措施,以免爆發瘟疫時撲殺太多野生動物。

5、時時刻刻宣傳“保護動物,人人有責”!

最後,我想對全社會提出:不要再破壞自然界中的花草樹木,不要再亂殺一禽一獸,不要再殺害我們的朋友,要保護好自然界中的一個個生靈。消滅動物,就是在消滅人類自己。如果有一天世界上的動物全都消失了,那人類還能生存嗎?要保護動物,珍惜這自然界裡的每一個生靈吧。

正在消逝的文化 篇2

國二作文 ,981字

炒米餅已經有上百年的歷史,好吃的炒米餅咬下去口感獨特,入口甘香鬆化,還有杏仁的脆口,滋味無窮,讓人不會忘記這感覺!如果讓我吃的話,我可以吃一大包。每天放學回來吃一兩個,就會感覺很滿足,一個炒米餅入口,一天的疲倦就消失了。

傳統炒米餅的配方是食用植物油、黃奶油、炒米粉、杏仁、白芝麻、白砂糖等。這樣做出來的炒米餅才是最正宗、最好吃的炒米餅!我在家裡試過做,可是都不是那種味道,所以我很想學,這樣我就可以隨時隨地都能吃到正宗的炒米餅。但是一直都找不到師傅,因為現在會做炒米餅的人也越來越少了,希望在未來我的夢想會實現。我也希望吃了我做的炒米餅,人們也會喜歡上這種傳統的小吃。其實以前有一些店鋪是專門賣炒米餅,可是因為鋪價高,賣炒米餅不賺錢,導致只能關門大吉,這樣後代的人就不知道這種小吃曾經存在過,慢慢地人們就會淡忘這種小吃,於是這種小吃也就漸漸消逝了,成為一種記憶中的傳說。

為什麼這像炒米餅這些傳統文化會消逝呢?雖然有很多的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有兩個:一、沒有人願意繼承這些技術,而是追求所謂科技的創新,讓中國更加現代化,跟上世界的腳步,但是人不能忘本,畢竟這是陪伴我們長大的東西;二、鋪價高,迫使經營者只能關門,人們再也吃不到這些好吃的東西了,現在的中國人眼中只有錢,認為有了錢就了不起,就能成為最富裕的國家,就是因為這樣錯誤的思想,導致人們都忘記了最初的東西,忘記了傳統文化需要有人去傳承。

所以我在這裡呼籲:希望更多的人來保護傳統文化,使人們意識到傳統文化的重要性,發現其中的趣味。我建議人們一定要力爭做到如下幾點:

第一、建立一個節目,是讓繼承人來教大家傳統的小吃,讓每家每戶都能體會到小吃的美味;

第二、增加小吃的店鋪,而且租金少一點,讓更多的人能嚐到這些美食;

第三、多發展關於這方面的遊戲,讓人們樂在其中,感受其中的樂趣,學到更多的東西;

第四、每家每戶在家做完後,可以拍照發到網上去,讓人們選出做得最漂亮、好吃的小吃,增加人們的興趣度。

我相信,如果這樣做,在不久的將來,一定可以保護好這些傳統文化,不管是傳統建築物還是傳統小吃,都是值得我們保護的,這些都是祖先創造的財富,為的就是能讓我們能有地方睡、有東西吃,先人們的用心良苦我們一定要牢記,讓我們把這些傳統文化儲存下去,讓它們成為中國的驕傲。

正在消逝的傳統文化 篇3

國一作文 ,758字

“民以食為天”這是大家眾所周知的一句名言。那麼,每一個地方都有自己的飲食文化。但隨著時代發展,我們逐漸淡忘了一些中國的飲食文化。

隨著科技不斷髮達,經濟變得繁榮,高樓大廈代替了低矮房屋,而一些飲食文化也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便捷的洋快餐。這讓我們不瞭解飲食文化,甚至是不知道哪些屬於傳統的飲食文化。

我先給大家舉一個例子,就是一種廣州人都吃過的東西—艇仔粥,也許大家都會問艇仔粥到處都有得吃,哪裡算消逝?那你們就大錯特錯了。因為正宗的廣州艇仔粥是在碼頭或小河邊開或停著一艘小艇上賣的,而現在的艇仔粥都變成普通的粥,沒有了老西關的特色,失去了文化氣息,所以這種飲食文化就這樣消逝。

這種大家都熟知的飲食文化沒有被真正傳承下來,就更別說一些大家不知道的飲食文化了。

我想問大家一個問題:“你們知道冰室是什麼呢?”,我猜很多人都不知道,冰室是一種專門吃各種雪糕或冰棍及其製成的甜品的一個店鋪。以前,在廣州有很多,現在就剩下兩三家了,但在一些廣場也會見到“冰室”的身影,不過他們其實是茶餐廳的代名詞,已經不是真正意義的冰室了。

由此可見,一種種飲食文化正在消逝,而我們卻還沒有意識到,更沒有采取行動去挽救它們。但世界上許多國家並不像我們一樣,比如說日本,他們雖然已經有很多快餐,但他們大部分人依然保留他們的飲食文化—吃壽司和便當。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區別?這是因為日本人懂得保護和傳承自己的傳統飲食文化,而我們卻任飲食文化在逐漸消逝,甚至破壞它。

飲食文化是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我們中國人靈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們每一個人都有義務保護並傳承它們,不要把我們祖先的智慧的結晶丟掉。

最後我想呼籲大家行動起來:我們要努力將飲食文化傳承給下去,讓世世代代傳承下去,不要讓這些美好的飲食文化繼續消逝!

正在消逝的古建築 篇4

國二作文 ,1361字

古老的建築是什麼?在我的心中,它是凝固的音樂,是無聲的歷史思想,代表著曾經的一段時代。那一棟棟的建築,濃縮了文化和藝術的精華,是中國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那一棟棟的建築,見證了時代的變更,是歷史文化的縮影。

俄羅斯作家果戈裡說過:“建築是世界的年鑑,當歌曲和傳說都緘默的時候,只有它還在說話。“這足以說明古老建築需要保護。

在福建福州,有一個著名的古建築—戚公祠。明朝中期,抗倭名將戚繼光率“戚家軍“到台州抗擊倭寇,九戰痛擊倭寇,其中在新河三四次,每次都大敗倭寇,保得當地一方平安。新河百姓為了紀念他,在其戰鬥過的地方—披雲山腳下建立了戚公祠。所以當我們看到戚公祠,似乎可以感受到它正氣宇軒昂地向我們介紹戚繼光帶領著戚家軍殺得敵人丟盔棄甲的戰史。這就是活著的建築,它向人們訴說著歷史。

清光緒年間,法國軍隊闖入馬尾港,企圖侵佔福州。福建水師倉促應戰,結果死難人數達千餘人,烈士被安放在了馬尾昭忠祠,並立碑紀念。當我們來到馬尾昭忠祠,我們會感受到,它正語氣凝重地向我們敘談福建水師遭到法國軍隊突襲奮起反抗的悲壯歷史。

而林文忠公祠是林則徐的家祠,也是後人祭祀、傳承林則徐精神的地方。當我們來到林文忠祠,我們便感受到,它正眉飛色舞地向我們講起,林公則徐氣壯山河的壯舉—指揮軍民在虎門銷煙的歷史。

福建的開元寺是中國東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蹟,也是福建省內規模最大的佛教寺院。當我們來到開元寺,它正自豪得意地向我們表述,大鐵佛是我們的先人掌握高超的冶鑄技術的證明—古建築有著豐富的人文內涵。這些歷史悠久,有豐富內涵的古建築是科技文化知識與藝術的結合體,也是歷史的載體。這也說明,古建築需要我們的保護。

但在時代不斷變遷的今天,我們仍然一直在保護古建築嗎?隨著科技日益發展,以及人們審美的變化,老建築的危機接憧而來……

幾個月前,上海的老建築被拆遷,在拆遷的廢墟上,出現了十幾幅富有深刻含義的塗鴉,引起了人們的注意。這些作品是兩位藝術家畫的,他們對上海的舊建築,有著別樣的留戀。在創作中,他們意識到了市民對老房子生活的留戀,是在寫實的傷口上,撒一點憂傷的鹽。

幾天前,我在廣州大學城中,偶然發現一座寺廟。它那暗紅色的磚瓦,古樸的外形吸引了我。我不禁起了興趣,便決定進去看看。剛踏入院子,裡面便傳來一陣陣的嘈雜聲,裡面為什麼會這麼吵?我感到很奇怪,繼續往裡走。到裡面,發現寺廟中已被人破壞,破爛的寺廟中還有一大堆人抽著煙,嘻嘻哈哈的笑,圍著幾張桌子,桌旁的人正在打麻將。這難道是保護古建築的表現嗎?

騎樓,也是廣州建築的標誌。但現在,廣州市經濟迅猛發展,城市不斷擴張,交通量大大增加,許多老騎樓也被拆遷,不久之後,騎樓是不是越來越少?在不久後的將來,騎樓會不會消失,只在我們心中留下一個的回憶?

在我看來,古建築其實是一個民族、一座城市的生動面孔,也是生活在歷史之中的一部分人的共同記憶。海德格爾也曾說過,生存即居住,而棲居的基本特徵就是保護。保護好古建築,就是儲存歷史,儲存城市的文脈,儲存歷史文化名城無形的優良傳統。

因此,在城市不斷髮展、經濟不斷髮展的過程中,古建築不斷消逝,保護好古建築,保護好傳統街區,保護好文物,保護好名城,同樣也是我們所有人的重要責任,讓中華歷史文化源遠流長。

正在消逝的漢族文化 篇5

國小六年級作文 ,1231字

眾所周知,中國大部分地區都是漢族的生活區域。大家也知道,每個民族都有有自己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為什麼很多少數民族的文化得以流傳,而現在漢族的傳統文化卻正在逐漸消逝呢?

這個問題讓我百思不得其解,下面我提出一些自己的見聞和思考。

首先讓我們來對比兩幅圖畫,這是前些天我親眼目睹的圖畫。第一幅畫中,在疏林薄霧中,掩映著幾處屋舍、小橋、流水、老樹、扁舟,柳樹的枝頭剛剛泛出嫩綠,畫上一群身著漢服的人神態各異,有的人正悠然的在地裡勞作,有的人正聚在一起對弈,有的人正在寫字畫畫,有的人邊走邊欣賞著身邊的風景,有人的三五成群的喝茶吟詩,有的人在互相行禮;而第二幅畫中,高樓大廈矗立在現代都市的每個地方,街上的人們行色匆匆,城市被緊張與匆忙籠罩著。

我們現在人們的處境就如第二幅圖畫,悠然自得的神態去哪兒了?飄香的茶哪兒去了?我們的漢服哪兒去了?不得不說,漢族的文化正從我們的視野與現實生活中漸漸淡去,彷彿有一種無形的力量將它硬生生拽下來。但是,那股力量是什麼呢?是西方文化的侵入?還是人們對自身傳統文化漠視?

我想問的是:如果身為一個漢族人,我們連自己的傳統文化都不甚瞭解,就算了解了,也羞於去實踐、傳播,而是崇洋媚外,去追求西方潮流氣派的洋文化,那麼我的傳統文化考誰來傳播呢?這種現狀不值得引起人們的重視和注意嗎?

身為漢族人的我們,是有責任重新振興漢族文化的,但是現代人太習慣西方的生活方式、快節奏的工作和學習,忙的忘記了漢族的歷史和傳統文化。我想,一個國家或一個民族如果失去了它原有的歷史文化,就像一頂皇冠,失去了炫彩奪目的珠寶一樣,就不可能再閃光。

舉一個例子,就如我們漢族最基本的禮儀文化現在也得不到很好的傳承。就像尊祖敬老是我們漢族人最基本的禮儀,可是我們在家裡卻像個小皇帝一樣,讓家裡的長輩們伺服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我們漢族古俗,有尊師之禮、成人之禮、婚嫁之禮、揖讓之禮、迎客之禮、但現在這些禮儀都簡化甚至消逝了。而另一個漢族人的代表,漢族的特有服飾文化—漢服,在都市裡已經很難找到了,大家都穿著西裝和休閒的衣服穿梭於都市裡,偶爾在街頭零星的看到一個穿漢族衣服的女子和男子,大家都會用異樣的眼光盯著他,要不就會覺得那人在拍戲或用英語問你是來自己日本還是韓國,這真是我們漢族人的悲哀啊。

再看看鄰國的日本和韓國,他們穿著和服和韓服走在街頭巷尾,或正式的場合下,沒有誰投以異樣的目光。要知道,他們現在穿的服裝正是我們漢族人在盛唐和明朝的衣服。我們的國家有56個民族,當55個民族穿上節日盛裝的時候,我們漢民族穿上的卻是西方人的衣服,穿的是西裝,請問,代表我們漢民族的衣服哪裡去?是不是已經消逝了呢?

面對正在消逝的漢族傳統文化,我在這裡這並不是想批評誰,我只想說,請保持我們漢族人良好的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剔其糟粕,不要讓我們漢族先輩智慧的結晶在現代繁華的都市中逐漸沉沒和消逝。我們要一起努力,將漢民族文化瑰寶傳承下去,在21世紀裡綻放奪目的光芒。

正在消逝的毛筆字 篇6

國一作文 ,1269字

一橫一豎,寫下了爺孫倆握毛筆在宣紙上龍飛鳳舞;一點一提,寫下了壯士們在戰場上灑熱血的英雄形象;一撇一捺,寫下了婆媳之間繡花織布的融洽和諧……

毛筆字端莊大方,記錄了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精彩故事,展現了祖國的光輝榮耀,記載了了中華民族曾經有過的悲慘過去。但是毛筆字正在我們的生活中日漸消逝。

毛筆字,隨著一個個朝代的逐漸演變:從甲骨文進化成金文,又從小篆變成了草書,變成了行書、隸書、楷書。每一種字型都意味著一個國家的衰落,或是興起,意味著一個朝代的變更。不知不覺中,已有許多種字型開始無形消逝,正如傳統的書寫方式也慢慢地消失,在人們心中遺忘,取而代之的是硬筆字。毛筆字已經成為人們心中的傳統過去,或許早已抹去了本應屬於它的象徵意義。

其實毛筆是中國獨有的書寫工具,傳統的毛筆是古人必備的文房四寶,在表達中華書法、繪畫的特殊韻味上具有與眾不同的魁力。中國的書法和繪畫,都與毛筆使用分不開。毛筆字作為書寫方式,其歷史非常久遠,早在新石器時代的彩陶上就有過毛筆描繪的痕跡。雖然西周以上迄今尚未見有毛筆的實物,但從史前的彩陶花紋、商代的甲骨文等上可看到些許用毛筆的痕跡。東周的竹木簡、縑帛上已廣泛使用毛筆來書寫。可見毛筆作為書寫工具,一直傳承下來。

小時候,在鄉村庭院之中。爺爺握著我小巧玲瓏的手掌,提著毛筆,領著我寫毛筆字。毛筆字很優美、很精確、很利落。有提的時候,一提即收尾,從不拖泥帶水;稍有綿延之意時,拉長延伸……

那時候,爺爺嘆了口氣對我說:“孫女啊,知道嗎?像你那麼大的時候,我們都是寫毛筆字的,毛筆字最美了!”說完,便輕輕地放下毛筆,走回屋內。

我望著爺爺漸漸離去的背影,回味著他說的那番話,細細品味著那句話:“毛筆字最美了!”深秋的黃色落葉,輕輕飄落在宣紙上;微微的秋風吹過,吹起了毛筆墨水的淡淡澀味……

綠葉變成黃葉,又被冬雪覆蓋,一年一年逝去,我也開始慢慢長大……

現在的我已經能寫出一手不錯的毛筆字了,就像爺爺說的那樣,毛筆字方正優美,每一個筆畫都像蘊含了一段故事。從倉頡造字開始,我們身為華夏子孫就不應忘記這段光輝的歷史,更不應該忘記我們傳統的書寫方式。因為有了文字,我們有了更加方便的溝通。因為有了硬筆字,我們的字型變得更加簡練、方便。可是,硬筆字已是現代書寫工具,而毛筆字則更是一種古老歷史的象徵。

其實毛筆字不僅是一種書寫方式,也是一種感情的表達方式。古代時候,詩人們用毛筆寫詩:

李白的奔放飄逸灑脫,寫出了他的豪情壯志;曹操的慷慨悲涼,寫出了他的遠大抱負;杜甫的沉鬱,對人民百姓的關注和同情。

現在雖然有也有人在學寫毛筆字,可他們只不過為求一手好字,並沒有真正感受到毛筆字的魅力。在毛筆字的世界裡,唯有多參與才能繁榮其藝術,保持它的生命力,不讓它消逝。但這個過程很顯然更為複雜,需要的是我們對傳統文化多一點耐心,一點一滴地做下去,而不是急功近利地直接獲取書法所帶來的收益。

毛筆字,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花身,我們不僅不能忘記這個傳統,更不應讓它失傳,毛筆字最精確、最美麗、最耐人尋味,它是我們的驕傲,是不能消逝的歷史。

正在消逝的美好記憶 篇7

國一作文 ,953字

在我看來,生活與文化即為一體,兩者早已緊密結合,難以分離。每一天,我們嘴上說的、筆下寫的全是文化的組成部分,它在中華民族出現的那一刻,便深深地熔鑄在我們的靈魂中,若硬要將它剝離開來,中華民族就成了失去靈魂的行屍走肉,再也無法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但不幸的是,當今時代,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正在慢慢淡出人們的視線,或許在我們未曾意識到時,它就已經悄悄地消逝,成為少數人正在遺憾的美好記憶。

我這樣說,並不是毫無根據。還記得某一天下午,父親開車接剛上完補習班的我回家,車上電臺正播著《評書》。聽著說書人用粵語抑揚頓挫地講著齊天大聖大鬧天宮,我腦海中不禁浮現出說書人身穿黑色長袍,兩手袖子稍稍挽起,露出白色,手中扇子揮舞著,一臉的神采飛揚、眉飛色舞,彷彿投入了他所有的熱忱。雖然我從小就已經把《西遊記》翻看了一遍又一遍,但當我聽見那說書人飽含激情的說道:“啊,誰知那孫猴子,竟有通天的本事,揮舞著手中的金箍棒,掃走了成群的蝦兵蟹將……”,我仍舊沉浸在他的聲音裡,想象著孫悟空能力出眾,無所不能。

正當我聽得入迷時,父親開口說:“這怕是林兆明吧,以前他和張悅楷可是廣州說書的頂樑柱,可惜後來張悅楷死了,現在就剩他一個了”,頓了一頓,父親繼續說道,“廣州人是很喜歡聽說書的,我小時候,每當他們說書節目開始,往往呈現出萬人空巷的場景,所有人都擠去有收音機的人家那聽說書去了”。

萬人空巷,這是一個多麼震撼的場面!試想一下,當今時代,有哪種活動或娛樂節目能造成這樣轟動的影響?怕是沒有了吧。科技的進步讓人們的生活過的得越來越滋潤,同時網際網路上海量資訊也讓人們眼花繚亂,在這個物慾橫流的花花世界,有誰能夠堅守心中那份簡單的快樂,又有誰能意識到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性,更有誰能夠拯救這些正在消逝的傳統?

我思考著這個問題,動筆寫下這篇文章,源於內心的悲哀:面對正在消逝的傳統文化,我們該如何待之?悲的是像張悅楷這類傳統文化的繼承人正一個個仙逝;哀的是中華傳統文化後繼無人,而我作為一箇中學生,可以做些什麼?

難道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就要這樣一步步走向終結?是時候讓我們肩負起責任,用我們的血肉之軀建築起中華傳統文化的橋樑了!

面對傳統文化美好記憶的消逝,我們不能聽之任之,冷漠待之,千萬不要讓傳統文化塵封於正在消逝的記憶裡。

正在消逝的四合院 篇8

國一作文 ,834字

北京—一個古色古香的城市。古色,是因為四合院面前凹凸不平的臺階,踏過了不知多少代人的足跡,貯存了不知多少代人的背影;古香,是因為四合院,那貯存著淡淡浮塵味兒的門柱,見證了不知多少年光輝歲月,盛滿了不知多少次歡聲笑語

近日,我又一次來到北京。我站在衚衕口,卻遲遲猶豫,不想邁步前行,一片茫然。八年前,也是這個地方,四合院林立,這家的門神能與那家的門神相對而立,互相怒視抗衡;街坊鄰里各自拿著一把竹扇坐在門檻上,徜徉在涼風裡,綠樹成蔭,陽光斑駁地照在石板路上,幽靜,深遠。

但那日,這條衚衕不靜,我的心也不靜,鑽機“咚咚咚”地作響,名義上是打造所謂的紙醉金迷的首都,但是我認為不然,他們燈火闌珊的道路,高聳入雲的大樓,踐踏著的是成千上萬座四合院的拆除所拼湊出來的地盤。

現代化大都市人人都向往追求,但是我們並不可以盲目地崇拜國際化所走的路線。任何一個地方都有專屬於那裡的美,並非只有一種表現美的方式。北京的美就是那種充斥著大街小巷的天然的古韻氣息所散發出來的魅力,這個城市雖不及上海精緻繁華,但是從這裡的文化深處所湧現出來的特色足以震撼人心,既然如此,為何我們要不加思索地去摧殘自己國家的精髓,僅僅為了跟著社會動向,這有何用意?

大的社會環境在飛快地翻篇,連我們自身也被迫在變—住進嶄新輝煌的公寓,唾棄陳舊的院落。也許起初你會覺得有許多新意,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你就會發現,兩者之間總會有些隔閡,你開始懷念起過去的四合院,卻不知從何想起。你抿心自問,這是你想要的生活嗎?我推開滲滿了灰塵的四合院木門,人去樓空。

一剎那腦海間閃過這樣一個畫面:男女老少聚在幾個廂房的門前,攤著一張木桌,談談天,那是何等地愜意!難道所有的傳統文化都被現代社會的誘惑所埋沒了嗎?

問題擺在我們面前,只要願意走進這個曾經幸福洋溢的衚衕,只要願意回去,每一個人都不忘自己的初心,輕輕掃去門把上的灰塵,細心看看那泛黃卻發亮的的銅鐵,推開大門,一抹驕陽就在不遠處,等著你的歸來!

籠中的野生動物 篇9

國三作文 ,859字

野生動物是自然界一個龐大的群體。作為自然界組成的一部分,它們有資格有權利去享受自己在大自然中歡快、自由和純野生的生活。

而現實情況卻不容樂觀。

週末我去了森林動物園,當我站在高高在上的大路上,向下俯瞰,只見一個並不大的圍欄圍成的圈圈裡,圈養了兩頭獅子,人們的步行小道就從他們的頭頂上經過。

圍欄內草長勢不一,參差不齊,把地面染成深深淺淺的綠色,裡面無規律地種植著幾棵較高的松樹,松針掉落在地形成鬆鬆軟軟的地毯,一公一母兩頭獅子正慵懶地躺在松樹下的地上,一動也不動。

這兩隻碩大的動物這麼安靜地躺著,不免讓參觀的人群有些遺憾,這時動物園一旁的導遊提議,讓大家每人出十元錢買一隻兔子給他們吃。

許多人開始翻口袋,之後導遊變戲法兒似地從一旁找來一根竹竿,把一隻死去的兔子吊在繩子上往下放。本以為兩隻獅子會跳起來搶奪兔子,然而什麼也沒有發生。

人群寂靜下來,彷彿略有失望。這時其中一頭獅子慢慢走來,輕輕躍起銜住兔子,躲在一旁慢慢地撕咬,這還是獅子嗎?

在大草原上奔跑獵殺野生動物、威風凜凜的兔子哪裡去了?在家族中公獅子的地位和角色哪裡去了?眼前獅子頭頂上雜亂的鬃毛訴說的並不是野性的狂暴和憤怒,而是失去信心的頹廢。

野生動物的野性也許就如此被磨滅了。

在另一個籠子裡,我見到了幾隻猴子,許多遊客圍在籠子邊觀看,籠子裡的幾隻猴子扒在籠子的網格上從格子間向外伸出爪子,祈求的目光眼巴巴地看著大家。

這時一個人從袋子裡摸出幾粒花生米遞過去,一隻猴子盡力伸長爪子,飛速地抓過花生米,迫不及待地塞進嘴裡,而人們看著猴子的猴急樣兒笑得前仰後合,之後猴子吃完了花生米,又再次將爪子伸出來了,又有人陸陸續續地掏出餅乾果核之類的食物,可是籠子邊上分明吊著一個大牌子,上面大大地寫著禁止餵食四個大字。

的確,動物園的圈養磨滅了動物的野性,給動物過度餵食,不僅損害了動物的身體健康,而且把動物當成了乞丐,共人類觀賞,籠中的野生動物雖然相貌去其他同類幾乎相同,但它們已經不再是原來的野生動物了。

為了野生動物的野性,請不要向它們餵食,請讓野生動物野。

我的野生動物朋友讀後感 篇10

讀後感 ,592字

暑假很快就過去了,相信大家在假期裡一定讀了不少好書,我也和你們一樣看了很多讓我難以忘懷的書,其中我最喜歡的書是-—《我的野生動物朋友》。

這本書其實應該是一本照片故事集。書中的圖片非常精美,每一張都是小主人公蒂皮和野生動物們的合影。她們就像是一家人一樣的親密無間!

小主人公的名字叫蒂皮,因為她的父母都是野生動物拍攝專家,所以蒂皮從小就有機會接觸一些我們常人所不能接觸到的野生動物,並和它們成為朋友。在小蒂皮的世界裡到處都是她的動物朋友,有變色龍萊昂,有聰明的大象阿布,有調皮的豹子傑比,還有可愛的小獅子穆發薩……

書中有一張照片我非常喜歡,是蒂皮和小獅子穆發薩一起睡午覺,穆發薩吸吮著蒂皮的拇指睡得很香。看到我們人類能和動物這樣友好的相處,特別是一頭野生的獅子,友好的像朋友,親密的像家人,這不僅讓我看後留下了震撼,更多的是感動!

書中還向我們介紹了大象為什麼會那麼聰明,原來大象的腦子有六公斤多重,是我們人類的四倍;大家都以為變色龍是為了躲避敵人的攻擊才變色的其實不對,它們是看情緒而變化的比如高興呀、生氣呀、害怕或者光線太強烈,天黑、太冷……

讀了這本奇特的照片故事集,我欣賞到了很多原生態的非洲美景,瞭解了很多野生動物,我非常向往小蒂皮那樣的生活,羨慕她和動物們都能成為朋友。我們應該馬上行動起來,一起保護大自然,愛護小動物,讓動物和我們人類成為最好的永恆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