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人都有一個童年——《童年》讀後感相關作文20篇

每人都有一個童年——《童年》讀後感 篇1

讀後感 ,1172字

童年是彩色的,是每個人一生中絢爛多彩的一幅畫,在親情友情的滋潤下生根發芽。讀完高爾基的《童年》後,我不禁為阿廖沙感到惋惜與不平。阿廖沙的童年與我們的童年大相庭徑,他的童年時灰色的,黑色的,看不見希望的火光。

阿廖沙四歲時,父親就死了,從此,無憂無慮的生活結束了。於是跟著外祖父、外祖母過著貧寒、艱苦的生活。這個家,與其說是家,倒不如說是人間地獄。在外祖父家,兩個舅舅自私貪婪,對阿廖沙使盡壞心眼。曾經有一次受到舅舅的唆使,把白色布染成了藍色,遭到外祖父的一頓毒打,最後昏厥了過去。阿廖沙在外祖父和舅舅那裡並沒有得到一個年幼孩子應得到的關心與呵護,而是遭受著白眼不屑和鞭打。阿廖沙用他那幼小的心靈來默默承受著這一切,默默承受著這個“家”,默默承受著這個暗無天日的社會。

雖然阿廖沙的外祖父和舅舅們被金錢利益衝昏了頭腦,矇蔽了雙眼,親兄弟,親父子之間爾虞我詐,但是在這長長的黑路上,阿廖沙的外祖母卻給予他人世間最美好的一份感情—親情。阿廖沙的外祖母和善慈祥,給阿廖沙講上帝的天堂,鬼娶媳婦的故事,還向阿廖沙講述父母年輕時美好的戀情。外祖母會常常教阿廖沙做禱告,祈求上帝把生活變得好一點。外祖母對阿廖沙的這份愛猶如在黑暗中的一束光亮,讓阿廖沙看到了毫無瑕疵的世界。

不僅有外祖母,還有小茨岡—阿廖沙的好夥伴。在其他人都瞧不起阿廖沙的時候,小茨岡卻陪在了他身邊聽他哭訴自己的悲慘遭遇。小茨岡在阿廖沙被外祖父打的時候,替他挨那頓鞭子,護在他的身上。儘管這樣,會引來兩個舅舅的強烈不滿,但是小茨岡仍舊如此,成為阿廖沙的第一個夥伴。阿廖沙童年的友情一般是小茨岡給予的,另一半是阿廖沙的忘年交—房客“好事精”給予的。好事情是一位借住在外祖父家的房客,他熱愛科學,喜歡實驗探究,與阿廖沙彼此知心,成為了忘年交。

但是,這段美好的時光轉瞬即逝。後來阿廖沙的外祖父與外祖母鬧分家,外祖父破產,自己的母親死了,外祖父養不起他了。面對這一切的世事變故,年幼的他在巨大打擊之下,獨自去人間混口飯吃了。

在高爾基的筆下,阿廖沙的童年栩栩如生的展現在我的眼前。這個充滿著小市民習氣的家中,無疑是當時俄國社會最下層人民受到貧苦的小縮影。許多貧苦人民為了一丁點利益好處去爭奪,滿眼寫著貪婪,暴露出自私的本性。而阿廖沙在童年中得到的愛卻遠遠不及這個家,這個社會給他帶來的痛,他對一切事物的愛漸漸被恨所代替。一個幼小的孩子最純真的心靈也被這黑暗殘暴的社會所玷汙,看不到原本的人性之美。但他卻畏懼之餘,孤身一人去面對,這令我深深地震撼。

比起阿廖沙的童年,我們的童年那是無比幸福的,在吃穿不愁的家庭中長大,被無數份關心包繞著。每當遇到挫折躊躇猶豫時,阿廖沙的堅強與不屈便浮現在我的腦海中,我又有什麼理由不去前行呢?

《童年》是一本好書,教會了我許多。

每人都有一支筆 篇2

國三作文 ,1944字

我的初中生活,是在兩所學校度過的。

有人問我,為什麼要轉學?我說,新學校的教室裡,有毛玻璃的黑板,有十一根亮亮的燈棍兒,還有,新學校裡賣的圓珠筆,特別好用。

聽的人總是哈哈大笑。

當然,這不過是玩笑話罷了,但是,新學校的圓珠筆,的確是極好用的。

那時候要寫好多好多的字,好多好多。寫得食指被壓扁,幾乎像被削了一塊肉去。中指按壓筆桿的地方,乾脆就成了一個凹槽,而兩邊的繭子是厚厚的,高高的。要寫那麼多字,一支好筆是極重要的。而那時在鄉村小店裡,買到的圓珠筆芯,很多時候是非常糟糕的一一看起來滿滿的筆管,不知在什麼時候就會驟然停下,筆管裡的墨甚至乾脆斷成兩截,任你用什麼姿勢甩弄,也決不下來。於是只能著急得跺腳,不甘又憤憤地把它扔到垃圾桶裡,再去尋個好用的筆芯。所以,那時候的學習之餘,我們幾個好友常會說說哪一支筆更好用,哪裡賣的筆芯好用。而奇妙的就是,新學校的筆芯真的是非常非常的好用。

那時的學校遠不像現在一樣有安保人員,看門的老大爺,只是負責開門關門,再種一塊自己的小菜園。至於誰來了誰走了,他是斷然分不清的,於是我就混在那些學生群中進入學校,到那個小賣部裡去買圓珠筆芯。

那時的自己是記不住各種品牌的,其實也沒有多少品牌,但是,那個店裡的圓珠筆芯的確是非常好用。那種筆芯看上去是圓潤的,飽滿的,總能夠讓你切切實實地踏踏實實地寫完最後一滴墨,然後心滿意足地更換上另外一支。所以,悄悄地溜進這所學校買一支筆芯,成了我的消遣,而那裡也有我的許多小學同學,偶爾相遇,聊上幾句話,也覺得分外親切了。

後來呢,就遇見了她,她說自己總是考第一,沒有挑戰。她是優秀的,也從來不掩飾自己的優秀,而這種率真也是極可愛的。現在三十多歲遠在上海的她依然是如此。那一年冬天,我恰巧去上海,就一起吃飯。於是,她拍了我們的合影,發到朋友圈裡,附言為:“雙十一,學霸遇到學霸。”惹得好友紛紛拍磚。

於是,在她的鼓勵下,我便真的在暑假裡回原學校搬了課桌就去了新學校,放到了她所在的教室。轉學,就這樣神奇地完成了。

其實新學校依然是一所農村學校,但是每一個班裡都訂有各種雜誌,分發下來之後,自然是我率先看的較多。翻閱雜誌,看到了更廣闊的世界。偶然間有一天看到這樣一篇文章,說:人生就像一支筆,而我們是不知道這筆管裡到底裝了多少墨的。可能很多很多,可以讓我們寫完一門功課;也可能極少極少,少到下一個字,便已經乾涸;也有可能會有意外,雖然墨水很多,卻中間斷裂開來,我們只能望著那墨水倍感無奈……

人家原文寫得自然是非常的生動,讓人深思,富有哲理,而我,說的只是其大概意思罷了。就是這樣一篇小小的文章,在那個瞬間擊中了我。看著手裡的筆,我的心越發沉重:我不知道我的筆會寫到哪一個字;我不知道,我是不是也可以寫出長長的一生;又或是,只能寫到今天,寫到此刻;也有可能,還有很多墨水,而我,卻不能寫出任何一個字。就在這個瞬間,我驟然感覺到世界的短暫,生命的短暫。我得好好寫字,好好寫字,寫好每一個字,過好每一天。

於是我的腳步就更加匆匆,匆匆回家,匆匆返校。我不知道他們在談論電視劇的哪一集,我不知道他們在評價哪個天王的哪個專輯,我只是在匆匆地走路,我希望用每一分鐘每一秒都寫出生命的字。

忽然想到了那個黃昏,我從家裡趕往學校,那時候是要上晚自習的。下午三節課之後是一個長長的自由活動的時間,家不遠不近的我,要走回去,吃點東西,再回來上晚自習。而這個時候,父母在地裡勞作,我就只能糊弄幾口飯吃了,可能是中午剩下的一點飯菜,可能只是用醬油泡上半個饅頭。就這樣應付幾口,又趕往學校。我在那個路口上,聽到那家商店裡,傳出了大聲的音樂:悠悠歲月,欲說當年好睏惑,亦真亦幻難取捨。悲歡離合,都曾經有過,這樣執著,究竟是為什麼?漫漫人生路啊,上下求索……

我忽然就停住了腳步,站在那,聽。聽得溼了眼眶,簌簌地流下淚來。那一刻,我想,這樣執著,究竟是為什麼?我真的覺得好睏惑,亦真亦幻難取捨,在悠悠的歲月中,我到底想要什麼?

在那個深秋裡站了一會兒,看看遠方的路和身邊高大的白楊樹,我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我繼續我匆匆的腳步。那時我不知未來在哪裡,未來是什麼樣子,我只管走路,走好眼前的路。既然我的筆裡還有墨,我就要喜歡我的每一天,寫好我的每一天,才不枉我筆裡的那一管墨。

後來抄寫那篇文章的本子丟了,但是那篇文章,那個深秋的黃昏,卻依舊深深地印刻在我的心裡。這就是,時光饋贈給我的禮物吧。

現在,我講那些圓珠筆芯的瑣碎故事,大概有不少人要疑惑了,因為他們從來沒有用過那樣的一些筆,他們不知道,筆墨的流暢是多麼珍貴的一種感覺。但是,親愛的,生命真的像是一支筆呀,我們不知道我們手裡還有多少墨,我們不知道我們手裡還有多少墨。

餘生很貴,請別浪費。

你有沒有一顆鄭重的心讀後感 篇3

讀後感 ,966字

假若你一直舉輕若重,到最後說不定能舉起一座崑崙山;若是你一直舉重若輕,到最後恐怕連舉一根鵝毛都得使出吃奶的力氣。

—題記

如果你正在被困難而折磨著,痛苦著,請不要試圖尋找捷徑。

如果你正面臨巨大的難題,請不要妄想逃避。

因為,到最後,你終會發現,一切的一切只是為了今天,一切的努力都不會付之東流。因為你以一顆鄭重的心去面對每一件事。所以在最終的困難來臨之時,你會依舊以一顆鄭重的心去面對,那時,困難在你面前已顯得平常。

很多事,你只需付出80%的努力即可完成,可你每次都悉心的付出120%。的確,那會讓你的負擔加重許多。這時,你會動搖,你會在一時的舒適與辛苦的付出之間徘徊不定,你需要在它們中做出抉擇。可你十分猶豫,你似乎控制不住自己,但我相信,你會選擇後者。因為,到最後,當需要付出120%努力的困難來臨時,你依舊能以一顆如往常一樣鄭重的心去面對,去克服。是的,你已經習慣了那多出的40%。

就在兩個月前,我又結束了一個學期的課程。我從這個學期的學習中,領會了知識,領回了一大摞書,當然,還有那一紙成績單。每當這個時候,我都高興不起來。不因為別的,就是那紙上的數字就已經很讓我受打擊了。一共才七門課,我六門沒考好。特別是當我得知我的英語成績時,我更鬱悶了。那分數不高不低的,正好夾在優秀與良好的中間。也許你會說我要求太高,可我平常英語成績總是在前幾名,這此卻拿了個這麼“平”的分數。我不信,一定是搞錯了,一定是批改有誤,或者統計分數有遺漏,即使看到了成績單,我仍不死心。卷子被拿來了,我急忙翻來看。“全是一些小錯誤,以後可不能再犯了啊,多可惜啊。”身後響起了英語老師的聲音,聽到這,我趕忙叫了一聲“老師好,我下次一定注意”,便紅著臉走下了講臺。是啊,多可惜,不過,這也不奇怪。我只要一想到平時做英語練習時的不耐煩,仗著英語好就對付作業,我也不好說什麼了。我想“活該”這個詞用在我身上,再合適不過了。

如今,新學期也不遠了,我不能再為自己的懶惰找藉口了。改變,就從現在開始吧,我才剛剛初二,我還有很多路要走,而且,有心就不怕遲。是時候以一顆鄭重的心去面對這一切了,我的人生沒有那沒多空閒供我虛度。雖然,這會有些困難,但我也一定要克服。只要努力去做,隨著時光的流逝,歲月的積澱,努力的深厚,即使是一座崑崙山,我也能夠舉起!

你有沒有一顆鄭重的心讀後感 篇4

讀後感 ,1480字

【篇一:你有沒有一顆鄭重的心讀後感】

近期,我看了《你有沒有一顆鄭重的心》一書。它是一本正能量的書,這本書講述了一個一個精彩,富有哲理的小故事。我感受到了一顆鄭重的心。

對於任何事,我們都要像書中的主人公一樣,擁有一顆鄭重的心。

正如孔子所說的那樣:“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割不正不食。”這既是對吃的態度,更是對生活的態度。生活就如一道菜餚,認真去做,便會做出精緻細膩的美食;但只為應付差事去做,做出來的菜便色惡味差,讓人難以下嚥。味道如何,取決於你認真的態度,有沒有一顆鄭重的心。

如果李時珍沒有認真對待醫學的態度,哪來《本草綱目》這一著作的出現?如果沒有林季貞認真對待孤寡老人的態度,哪來感動中國的精神?如果毛澤東沒有認真對待革命的態度,哪來領導革命的偉大創舉?如果貝多芬沒有認真對待音樂的態度,哪來《命運》交響曲的誕生?認真面對生活的態度成就了一代代偉人,使世界不斷前進。

不僅人需要認真面對生活的態度,放眼大自然,每一種事物都需要這種態度。

小水滴有認真面對挑戰的態度,才能滴水穿石,讓人為之讚歎;小樹有認真面對成長的態度,才能枝繁葉茂,讓人為之感嘆;江河有認真面對困難的態度,才能一瀉萬丈,浩浩蕩蕩,讓人為之敬畏。

曾因為不懂事而錯過了很多事,如今還有兩年的初中美好光陰,我應該懷有一顆鄭重的心來面對,雖不曾有些偉大的創舉,卻也在生活中受益匪淺。

擁有一顆鄭重的心,認真面對生活,才能體會到生命之可貴,才能不斷成長,才能將生命的美演繹到無悔,讓自己在生活中品嚐到精緻細膩、值得品味的佳餚,在生活中迎難而上,勇往直前。

【篇二:你有沒有一顆鄭重的心讀後感】

請問,你有沒有一顆鄭重的心呢?

起先,我似乎並沒有擁有這樣一顆心,也不認為自己需要。但暑假,讀了謝勝瑜主編的“青春正能量叢書”之一的《你有沒有一顆鄭重的心》後,我突然覺得,自己的心該學會鄭重。

這本書很好,由一篇篇小故事組成。那些故事,能讓我們從中受益,溫暖我們心靈,改變我們原先並不好的態度,改變原先並不豐滿的生活。

書中有一段話:假若你一直舉輕若重,到最後說不定真能舉起一座崑崙山;若是你一直舉重若輕,到最後肯定連舉一根鵝毛都得使出吃奶的力氣。

書中也有一篇與書名相關的文章,內容大概是:作者在鄉下中學教書時,曾讓一個做事細緻的男生和一個吊兒郎當的女生寫作文參賽。男生很快寫完,文章寫得很好,書寫也十分乾淨。而那個女生卻遲交兩天,作文紙上遍紙泥濘,字跡潦草。在十五年後學生來探望作者時,那男生因他那沉穩細緻的態度成為副校長,而女生卻到了很遠的學校,教學成績三年吊車尾。

這一切的結果,只因他們個人行事態度。男生從小做事細緻入微,認真負責,一絲不苟,對任何事都不馬虎,最終功成名就。那女生吊兒郎當,從小仗著天賦愛玩,整天晃晃悠悠,漫不經心,不去努力,最後很沒出息。他們一個舉輕若重,一個舉重若輕,男生舉輕若重,才舉起了他人生的崑崙山;女生舉重若輕,最後舉不動她人生的小鵝毛。

是啊,如果我們懷著一顆鄭重的心面對事情,不論事情的大小,都像對待一件重要之事一樣認真,那我們未來必會成功;而如果對任何事都無所謂,不在乎,那日後只會走向失敗,再應對不了什麼事。

我們的人生由自己的態度決定。舉輕若重亦或是舉重若輕,都是同一個人的兩個階段:只有第一階段舉輕若重,才會有談笑間對手帆墜櫓折的第二階段;若反之,晃晃悠悠、舉重若輕,壞習慣將變成石頭,砸腫自己的腳。

舉重若輕者,搬山如摘花;舉輕若重者,摘花如搬山。我們無論修學還是做事,都該存一顆鄭重的心,先學會用搬山的手勢,摘取眼前的花。

忽然青春一別經年讀後感 篇5

讀後感 ,613字

不知何時愛上了文學,不知何時遇見的青春,《忽然青春,一別經年》。你曾懵懂如同未甦醒的宇宙,青春是撥開混沌的燦爛花火,你生長巴結,細微的快樂和痛苦也放大,如極晝的永夜。

這是一本雙語書,有很多雙語詩詞,不但可以把優美的語句用來借鑑,還可以增長你英語詞句的積累,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在這本書中有燃點有淚點有萌點,有嫌棄它是一本讓人心動的青春物語,從中你可以捕捉到最純粹的盛夏光年。

書中共分五大章節與人格、體型、美食、朋友、成長有關的話題。從中你也會不斷地產生共鳴,並不會覺得那是在說教,而是把自己致身於一個純白的世界,你在純白的世界中尋找最純真的心靈,那便是你的青春,一個真正無怨無悔,真正奮鬥的青春,就像書中所說是你笑中帶淚,解開枷鎖,而你自此盡享人生。

這本書也專治你對青春過敏,會給你一些建議,是一本治癒系的讀物,同時也會發人深思:不安全感就像是裸露的傷口,只要碰了就會疼,有些人就為了通過使別人覺得自己渺小,而獲得外界的某種認可,總是來戮我們的傷口。

對於那些悅己的人,我很喜歡的一點就是他們不需要外界的認可,他們已經發現自己的價值是內在的是與生俱來的,不會被別人搶走,也不會為別人的看法而增加。這也的確值得讓人思考,我是否還是當初的自己,那個天真單純的自己。

希望每個人都能珍惜自己的青春,我們失去了一切都能得到補償,我們所有的痛苦都能得到安慰,可是夢境似的青春一旦消失,它帶走了我們心中的某種美好,從此一去不復返。

講出一個精彩故事讀後感 篇6

讀後感 ,2479字

我曾經讀過一些類似《講出一個精彩故事》的書籍,例如《大師們的寫作課》、《小說課》,但是我都沒有做到一字一句從頭到尾將他們讀完,這次,又是一本指導類的書目擺在眼前,我翻開它之前就暗下決心,要認真把這本書讀完。我很慶幸我這麼做了,因為這本書教會了我許多許多。

這本書在結構上來說非常令人舒服。它就像一位耐心的教師,一步一步教我如何講故事,他當然不會忘了用一些精彩的例子吸引我的注意力讓我不要跑神,也會很貼心的在每一講結束的時候幫我總結好這一節講過的內容,甚至幫我把筆記都做好了。這樣一來,就算這位老師中間有一些地方講的太過於出彩,我也不至於忘記這節課的主要知識和要點。

當然,這本書讓人能閱讀下去的不僅僅是它的結構設計,作為一本教育指導類圖書,作者的語言、用詞、斷句都非常恰當而到位。這樣的例子俯仰皆是。例如“有些故事,渾然天成,不需要運用任何推展情節發展的技巧,硬是要使用技巧,只會窒息了故事。”作者的靈魂比喻更是為書本增色不少。“故事情節的發展就好像一個導引方向,假若將一個故事比作一個永珍呈現的花園,講故事者便是開啟這扇窗子的人,故事的情節等就如路徑,先後因果關係有沒有散亂或者相悖呢?主要人物角色就是導遊,有沒有足夠的魅力和親和力,讓你願意專注投入聆聽呢?故事的題材及細節相當於花園內的擺設和各類花木建築,有沒有相當的細緻度和驚喜讓你回味?”這一段巧妙的比喻生動而具體地說明了把故事講出來、講好一個故事能夠帶給讀者的震撼和回味。最重要的,作者通俗易懂的解釋讓人大快人心,閱讀起來絲毫不覺得有障礙或者疲勞。而作者對於一些日常生活中事物的留心再加上他獨到的總結,總是能引起我的共鳴。我記憶最深刻的就是作者舉的廣告的例子“香水:約會成功的故事/白米:家庭和睦的故事/保險:渡過難關的故事/啤酒:都市奇遇的故事”這類廣告生活中經常能看見,但是作者短小、整齊、又符合他的需要(“…的故事”)的總結,讓我眼前一亮,同時又感到十分熟悉和親切。

誠然,就算我讀完了這樣的一本書,我也不能說自己就一定能講好故事了,“照葫蘆畫瓢”不一定是件好做的事情。書裡面提到的那些基本的“五類情節、六種人格、七個型別”不是讀完就能用好,而且生搬硬套肯定講不出好故事。但是,反過來看,我從這“五類情節、六種人格、七個型別”來分析、鑑賞一個已經非常成功的故事,卻顯得十分恰當,更妙的是,無論小說電影,這些規律也好定理也罷,都能完美契合。因為,成功的故事一定符合這些以它們為樣本總結出來的規律,而符合這些規律的卻不一定是成功的故事。孫洙在《唐詩三百首》的序言中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我想,在閱讀完《講出一個精彩故事》之後,我最大的收穫或許不是能立馬講出一篇令人滿意的故事(這顯然也不可能,不然中考前我們早就集體抱著這本書讀然後作文統統滿分了),而是在對於小說、故事的鑑賞和分析能力的加強。作者在文中有一句用來諷刺的話,不知我把它引述到這裡是否合適,“紙上談兵的,只能做品論者”。我想,以下的內容主要是為了證明這“五類情節、六種人格、七個型別”能夠而且足夠用來分類、評價名著、斬獲各類大獎的影片。

先說“五類情節”。我剛剛在資料夾裡翻看了一下自己以前寫的一些讀書筆記,覺得還是缺乏了一些邏輯性,例如對於故事情節的分析,我可以從五類情節階段展開,而不是依著自己腦子中“吱吱”的聲音按著書的寫作順序(甚至不是時間順序)來分析。

又例如,六種人格發展程序可以用來分析人物的變化以及發生的事情對人物的影響,我立馬就想到了基督山伯爵(唐戴斯),從一個相信這世間美好的單純年輕水手,變成了一個將自己曾經的敵人耍的雲裡霧裡,主宰了他們的生死存亡的“魔法師”,而且越想越符合,簡直就像為他量身定製的一樣。這不只是個例,許多舉世聞名的電影、小說都是如此,《肖申克的救贖》裡的安迪;《了不起的蓋茨比》裡的蓋茨比(當然,蓋茨比只挺到了“流浪者”的階段就涼了);《麥田裡的守望者》裡的霍爾頓;《平凡的世界》裡的孫少平;《十五歲的船長》裡的迪克等等。誰說文學中沒有公式?任何一個出色而成功的人物設計彷彿都離不開人格發展的六個階段,有些(基督山伯爵、安迪等)走過了這六個階段,而有些只經歷了其中的一個或兩個階段,但是他們的故事依然在世界攪起軒然大波。

關於那七個基本情節,它真的好像如來佛的手掌,一切都逃脫不了他的範圍(僅以我看過的為例,可能有誤):像《地心遊記》《環遊地球八十天》《神祕島》《魯濱遜漂流記》和諸如《流浪地球》《星際穿越》《後天》的科幻大作和《空中浩劫》《深海浩劫》等一系列災難片,都可以歸入“戰勝惡魔”這一類中;《傳奇的誕生》(貝利的奮鬥史)《一球成名》等各種傳記,能算入“白手起家”這一類;《金銀島》《格列佛遊記》《失落的世界》(這三本典範~)就屬於“探索旅程”;《麥田裡的守望者》(霍爾頓是個另類的英雄吧)《平凡的世界》(孫少平最後又回煤場也算是一種迴歸吧)收入“遠離與迴歸”;《追風箏的人》(阿米爾追到了他缺失的“風箏”)完美契合了“喜劇”的定義(但我覺得放到“重生”會更好);而《了不起的蓋茨比》(最後仍然在追尋“那盞綠燈”卻“逆流而上,而那倒退的潮流不斷地把我們推向過去的歲月”)從開頭就奠定了他悲劇的結尾;那《基督山伯爵》及聽著名字就像的《肖申克的救贖》納入“重生”這個聽起來最帥氣的類別裡。

我說了這麼多,舉了這麼些例子,顯然不是為了湊字數我想表達的簡單概括來說,就是這本書裡面所傳述的內容讓我很震驚,我從來沒有想過,在語文這個我認為最沒有規律可循的學科裡,我認為最沒有規律可循的寫作(或者叫講故事),居然有這麼強的一致性,震驚程度不亞於初三發現“緣”字的右上部分不是“夕”的時候。那麼這樣,這本書還起到了一個更加巨大的作用:他在告訴了我我有多麼無知的同時,也幫助我理解如何才能將語言學好、用好—追尋前人的足跡,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這本書甚至還有一點點激發了藏在我內心很深很深的地方的,講故事的慾望,讓我覺得自己應該開始寫點什麼,畢竟,“紙上談兵的,只能做評論者”。

講出一個精彩故事讀後感 篇7

讀後感 ,3414字

什麼是故事?

“故事就是人生的一種隱喻、一種發生的可能性,得讓讀者喜歡人物、情節,或者對故事整體有很深刻的印象。故事裡面,人物常常得有特別的想法、勇敢的行動,遇上有趣的人物,也得有出人意表的結果。”

不得不說這個總結太棒了。故事的產生是認為讀者。整個故事中的幻想世界因為有讀者這一存在而逐漸壯大,因為讀者喜歡於是有更多的建造者加入這一個行列,在這個幻想世界的任意角落裡面建築著不同風格的建築與裝飾。建造者不一定需要什麼高學歷,也不需要是語言學家,也許最動人的故事往往是從街頭流浪的人口中講出來的故事。因為我們沒有經歷過那些事情,於是對它們產生了好奇,因為好奇所以想要去了解,而故事也就就此產生。

它或許包含了資訊,也包含了一定的趣味性,讀者可以從中獲取自己想要的東西,但是故事永遠脫離不了“有趣”二字。沒有有趣的內容的故事是會沒有讀者的,只有作者一人看得見的建築不能稱為“建築”,它是沒有實體的。只有有趣的故事才會吸引更多的讀者,地基才會更加牢固,它在幻想大陸上的存在時間才會更久。

故事,不得不說,很多時候就像泡沫一樣,絢爛過後就消散了。很多時候故事是從一些人口中說出,又經過讀者之口逐漸流傳,但是那始終不是相同的故事。每個人的經歷不同,所敘述的角度也就有些微的不同,又因為每個人的興趣不一致,導致敘述的重點也就各不相同。或許同一個故事,他講出的你喜歡,換了一個人你只覺得乏味。相聲貌似也有相似的含義在,不同人講同一個包袱的效果是不一樣的。

那麼“有趣”如何定義?或許可以用碗和碗裡的水舉例。但是這只是我突然想出來的一個帶有玩笑性質的例子,或許並不準確。生活,大概就像記憶中最簡單的大白瓷碗,鑲著藍色的邊緣,簡單樸素,尋常可見,裝的是不多不少恰恰半碗水—中庸之道,不多不少。水的來源或許是泉也或許是海,還可能是水管裡面的自來水。但是無論如何,都是一碗水。不同人自出生起就擁有這個碗了,水也是,隨著人生經歷的增多,逐漸積累,最終穩定到一半的程度。但是或許修行者可以從自己的那一碗水裡面悟出什麼,但是更多人,隨著時間的消逝,漸漸只會對自己的那一碗失去興趣,轉而去看其他人的碗,或者尋找另一種寄託—故事。在故事裡面,或許每一個人的碗都是不一樣的形態,出現了青花瓷的碗,出現了河姆渡風格的陶瓷碗,或許還有玻璃碗……內容物也是,或許還出現了橙汁,汽水,甚至是另一種物質的液體,或許根本就已經脫離了液體的範疇。但正是這些區別讓人著迷。我們,讀者,就像是曾經小時候的我們,看著那一隻只不同的碗,猜測塑造者的經歷,然後再研究研究裡面的內容物,分析它們的構成。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多少人為之著迷。而且這些的搭配是無窮無盡的,讀者不會因為千篇一律而無聊。這就是上述裡面的特殊設定,故事的人物有那麼一些異於常人的特質,比如他們的性格,他們的行為,他們的經歷,他們的一些特質。還有一些,另闢蹊徑,碗還是那隻大白瓷碗,鑲著藍色的邊緣,水還是普普通通透明無色的水,但是悄悄做出了些許的改變。比如水的分量少了那麼幾許,甚至變成了空碗,或者水多了那麼幾分,甚至溢位。而這些在沒有經歷過的我們看來也是十分有趣的。

還有另一類,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去描述,就是“技巧”。它或許沒有什麼新奇的設定,碗是一樣的,水也是,但是被施上“技巧”這一魔法後的這一隻碗卻能令人著迷。如果用一種東西來比喻技巧的話,就是風,或許還有錘子。錘子用於塑造碗,而風用於塑造水。想必大家都有過曾經看流水上的波紋著迷的時刻,甚至有人專門扔石子到安靜的湖面上,只為看到那一圈圈泛起的漣漪。而這,就是技巧的作用了。因為技巧,因為風等等的因素,那水富有了生機,變化莫測,讓人著迷,想要試圖研究它們的紋理,也就越發陷入了故事之中。錘子大抵上同理,改變了碗的形狀,但是碗仍然還是碗。

還有一種我認為有趣的變化—換一種視角。就是故事的敘述角度。正常人們是從上帝角度,全知全能地觀看這些故事,但是也有那麼一些沙盒故事,我們作為其中的一部分,不斷完善著故事。第一人稱第二人稱的變化讓我們帶入那些角色,或許從水裡或許從天上,不同視角看這個世界,有趣極了。這個時候不得不提一下游戲,有些文字遊戲可以根據玩家的選擇修改故事線,儘管所有世界線都是預先設定好的,但是因為玩家“選擇”的參與,參與感變得很強,讓玩家有一種“這故事有我的一部分”這樣的感覺,也是一種別的敘述手法了。還有一個故事,《心動文學社》,它的人物從故事裡面跳脫出來,直接和讀者對話,探討故事中的人生是否真實存在等等……它新穎的手法,令人眼前一亮。

那些技巧,書中也做了一些介紹,那麼就大致列舉一下。

“必備的五個情節階段英國作家克里斯托弗布克(Christopher Booker)在《七個基本情 節》(The SevenBasic Plots)一書裡,對故事提出了一種五段式情節進展結構,很有參考價值。一、AnticipationStage(期待階段),初步介紹人物、背景、矛盾衝突的發生。二、Dream Stage(幻象階段),事情進展順利,好像都可以解決,其實只是幻象。三、Frustration Stage(受挫階段),正面看到真正的大險阻,前一階段的幻象破滅。四、Nightmare Stage(噩夢階段),故事進入高潮,一切逐漸又看似絕望。五、Resolution(決定性結局),故事中的英雄克服險阻,通常是同時克服了個人內心的弱點或困擾。”

“六種人格發展程序是這樣形容的:一、天真者(Innocent):內心單純地相信世間的正義和美善。二、孤兒(Orphan):可以說是天真者受挫之後的狀態,內心被世間的黑暗面籠罩著。三、流浪者(Wanderer):處於一種矛盾心態,未能解脫之下,茫然尋覓,探索周圍。四、戰士(Warrior):找到自己的奮鬥方向,努力前進。五、殉道者(Martyr):為了完成更高階段的目標,不惜犧牲個人的喜惡和當初最珍惜的東西,甚至生命。六、魔法師(Magician):掌握了改變現實、超越常人的能力。”

從某種意義上解釋,技巧是從人們的經驗中抽脫出來,分析無數種可能,最後得出了這些“有趣”故事的一些共同點。是的,這些技巧或許不能把所有故事變成“有趣的故事”,但是技巧可以把故事的有趣性提高這一點是不需要質疑的。

但是技巧並不是絕對。當所有人都擁有了技巧之後,故事的世界又會如何?比如語言的一種演變,當原來的詞義減弱的時候,我們不得不發明出新的詞彙來表達原本該詞的意義—比如“哈”的“通貨膨脹”。原本“哈哈”就可以表達內心的歡喜,而現在用“哈哈哈哈哈哈哈哈”等等來表示。那麼,同理,當這些技巧成為了一種標準,一種小孩都會的淺顯知識—就像學生用的三段式作文一樣,這些技巧還能夠稱為“技巧”嗎?這些“技巧”的意義仍然在保留嗎?

這個時候我還想說一下“文風”這種東西。就像畫畫有畫風一樣,大多人的故事文風是不一樣的。他成形於人們的生活,是一種類似印記的東西,方便人們辨別。比如一些國家的文字風格是不一樣的,日本文學或許因為語言的原因,文字也行雲流水,就像順著鵝卵石流淌的小溪一樣,讀起來很舒服,很流暢。雖然不能排除翻譯的緣故在,但是這些故事讀起來的感覺是的確不一樣的。文風的作用也就在於此了,它是一個作者的證明,雖然有時會隨著故事的需要而做出適當改變。可是文風也不是不可以改變的。比如當一個人不斷模仿另一個人文風的時候,文風是可以複製的;當一個人的生活經驗變得完全不一樣的時候,他的文風也會做出適當的調整。這種語言風格或許也是一種技巧。

書中到也闡明瞭關於技巧的討論—

“講故事本身就是一種行為,任何行為都有動機和目的,講故事本身是一種高技巧的敘述,背後的動機和資訊必須清晰明顯,而非零零碎碎的事件堆砌。”

也就是說,因為講故事這件事情而產生了各種技巧,而這些技巧是為了故事服務,是為了讓故事更加的生動有趣,更加貼切表達出自己內心想要表達的事情。只有出現了故事,技巧才會相對的產生。比如只有有了碗和水,風和錘子才能發揮相應的作用。但是如果失去了講故事的意義,那麼碗和水只是兩種物質罷了,在人們看來是什麼意思都沒有的,只覺得莫名其妙罷了。

講故事是一門很深的學問,但是講故事本身是一個很有趣的行為。

所以,不如現在就來講一個故事吧。

每個物品都有一個深深的道理 篇8

國一作文 ,379字

我知道,上了中學,就有了一門新課程,它讓人懂得更多的道理,這門課,叫做物理。以前,見姐姐有高中的物理書,那時候不懂,也不懂這個物理代表著什麼意思。

在白菜還不是非常多的時候,姨姨就已經給我們送來好多棵。我對白菜有一點點的喜歡,白菜也能做出很多美食。我記得吃過,醋溜白菜,用白糖拌的白菜,味道都很不錯。現在,父母偶爾會做一盤醋溜白菜。我喜歡白菜最嫩的葉子,至於白菜幫,夾住也吃。

我還是不喜歡白菜幫。一天中午,媽媽又炒一盤白菜,我問媽媽,為什麼會有白菜幫?媽媽說,沒有白菜幫去支撐著嫩葉,那它怎麼長呢?我點點頭。

媽媽又給我一個例子,如果大樹沒有根,那怎麼去長成一棵大樹呢,這兩個例子,對我也很有道理。我曾經在書上,也看過一些道理。

我終於知道,物理為什麼叫物理,物就是物品,理就是物理的道理。

在日常生活中,每個物品都有自己的道理,只不過我們沒有去認真思考。

每一朵花都有一個夢 篇9

國一作文 ,704字

春天,小溪裡的雪化了,潺潺流水聲,驚醒了溪邊的野花。

野花睜開眼,隱約的,一抹陽光,從花瓣外灑落進來,暖洋洋的,適服極了。

太陽的聲音,順著日光的灑射,傳了進來:“開花吧,孩子,何不看看外頭的世界呢?”

花兒早就想出去透透氣了,聽到這兒,它彷彿聽見了夥伴們的歡笑,聞到了青草的沁香。

它張開了花瓣,一縷縷日光霎時灑落在它的身上,還帶著幾絲泥土的芬芳。它向遠處望去,幾隻小鳥正在樹枝上吟唱,鳥兒輕鬆愉快的樣子也感染到了它,彷彿她也會唱歌,花兒感到快樂。

一隻在散步的黑甲蟲,引起了它的注意,它依靠在花兒柔軟的花瓣上,觸鬚不時擺動,花兒是孩子,也愛調皮,打了個噴嚏,驚動了散步的甲蟲,甲蟲受到了驚嚇,連早晨上班的手提包都扔在了一旁。它目送著甲蟲向遠方飛去,又轉身俯視身後的小溪——平靜的水面,映出了它可愛的倒影,甲蟲是可愛的,花兒也是可愛的。

這時,一片潔白的花瓣飄落到地面,引來花兒好奇的目光。花兒觀察著,發現飄落的花瓣竟伸出腿,張開翅膀,於空中飛舞起來,朝遠處飛去。

花兒很羨慕,羨慕那片花瓣自由的樣子,它當然不知道那是隻蝴蝶,只明白,要像那片花瓣一樣自由。

經歷了數個月的洗禮後,它長成了一株俏麗的野花,枝幹筆直,不蔓不枝。它努力地向上生長,卻怎麼也飛不起來,花兒陷入了沉默。

秋天來了,草木枯萎,花兒看著自己掉落在地上的花瓣,被溪邊的泥沙浸溼,它流下了眼淚,打溼在土中。一陣秋風掠過,將花兒和花瓣一起帶走,它乘著秋風,從天空中望著遼闊的土地,花兒想起了幾個月前那片會飛的花瓣,它想著此刻,有數千片會飛的花瓣,陪著它向遠處飛去。

此刻,花兒的心是自由的。

我有一個童年玩伴 篇10

國小五年級作文 ,486字

我有一個童年玩伴,他一直陪伴著我,陪伴著我走過了整個童年,它就是一把自動玩具步槍——AKM

這把玩具步槍是AK一族的,世界上的名槍AK——47就是他的兄弟。這把步槍長38cm,高18cm,口徑是5mm,所使用的是4mm的圓體黃色塑料子彈。彈夾可以容納40發子彈,瞄準鏡可以把實物放大八倍,槍托外包裹著一層海綿,靠在肩膀上舒服極了。除此之外還配送了各種握把:垂直握把、三角握把、拇指握把。

在遊戲刺激戰場中,他是稱霸一時的槍王。只用幾槍就可以收割一個人頭。它的威力大,彈道精準,一個彈夾就可以把一輛車打爆。

有一次我帶著我心愛的AKM回到奶奶家,那裡也有武裝小朋友于是我們展開了一場激戰。他們所有人pk我一個。

我依靠著地形優勢,躲在一塊大石頭後面,居高臨下的向他們射擊。他們在一個空地上,沒有任何隱蔽物,暴露在我的槍口之下。雖然我單槍匹馬,但還是佔著上風。

不過他們也不是吃素的。被我“擊斃”了的人竟然還“復活”過來,將我團團包圍。

我的AKM你們喜歡嗎?喜歡就快去買吧。

每天都有一份禮物 篇11

高一作文 ,887字

天空沒有留下鳥的痕跡,但我已飛過。

—泰戈爾

那是一個下著細雨的清新而潮溼的午後,我站在透明的玻璃窗前,看見一個母親拉著一個五六歲的男孩在雨中走著。大手緊握著小手,彷彿是他們擁有的整個世界。男孩突然停了下來,鬆開媽媽的手。他歡快地奔向路邊的水坑,泥水伴著他的腳步四處飛濺。他反覆踏著水坑,盡情享受自己的歡樂。令我驚訝的是他的媽媽只是靜靜地在一旁看著,沒有制止,更沒有呵斥。我因此而感動,這就是愛與理解、包容與自由。或許,男孩長大後並不能記得媽媽曾給他的自由世界。但他一定知道媽媽很愛他。

其實,不管是風和日麗,還是雨雪交加,每個境遇都有它獨特的內涵。只要我們擁有孩童的純真,就會獲得最單純的快樂,每天都有一份禮物。

“每天都是一份禮物,每天都值得珍惜。”姐姐在參加了她好友的葬禮後說了這句話。她拿出那件壓箱底的衣服給我看。她說,這件衣服是要在最重要的日子才穿上的,我很不解。姐姐說,自己以前總覺得會有無數個以後,如今才醒悟,每天的生活都是上天給的禮物。珍惜每一天,不要讓它成為遺憾。

人生旅途中會有不期而遇的欣喜,也會有無奈的離別。縱使不能抓住時間的羽翼,也可以用心欣賞每一次花開、每一次雨落。別總把“終有一天”、“遲早”、“再過些日子”掛在嘴邊。其實,每個人心中都有一份清單,上面記錄著快樂和痛苦。那些所謂的無奈和憂傷總被自作聰明者視為生活的本身。他們把感動、溫情放在時間的閣樓上,讓它們慢慢塵封。錯過了春花爛漫的人,一定不會珍惜秋的靜美。

每天都是一份禮物。擁有了整片日光,所以很富裕。停下匆匆的腳步,看看這個世界,每天都是一份禮物。

生命的神祕在於你不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麼。所以你每天都會有意外的收穫。時間的殘忍在於這一秒和上一秒永遠無法逾越,因此每一秒都是上天給我們的獨一無二的禮物。別讓那些本不屬於你的事物成為你的困擾,因為你本就不需要它。沒有百分百的完美,苛求完美本就是一個錯誤。做人過於理智,難免有欠圓滑。假若率性而為,又不免有些放蕩。倘若意氣用事,又會四處碰壁。

放寬心態,享受生活。每天睜開眼睛,看到都是一份上天給予的禮物,你還有什麼不開心呢?

一百個人的十年讀後感 篇12

讀後感 ,1517字

這些天忙裡偷閒,拜讀了馮驥才老先生的這本書。不為別的,只因我對文革瞭解的太少太少。

文革這個名詞,離我們並不遙遠,甚至只有短短的數十年而已。但即便如此,我們這一輩的人也猶如霧裡看花,看不真切。明明身邊不乏聽到這個名詞,歷史教科書上也多次提到這一事件。但這彷彿都流於表面,當你想進一步更全面瞭解的時候。卻會遇見一些阻滯,社會上不容易看到詳細的細節,家中的一些長輩也從不提及,對此有些避諱。就這樣,我也一直沒能瞭解真實的文革。甚至以為就單單是四人幫掀風作浪的故事而已。但讀了這本書我才瞭解了一個真實的文革。

為什麼我覺得他的書很真實呢。首先,他用的是紀實的內容體裁,他直接把書信和電話中的談話如實記錄。其次,它收錄了不同階層的人的自白。有小孩,有工人,有知青,有農民,有資本家,有科學家,甚至有紅衛兵。當這些人的人生故事交織縱橫在一起。就構成了一幅龐大而清晰的歷史畫卷。這幅畫卷十分巨大,但絕不模糊。其中每個人的命運都清清楚楚。

舉個例子,一個工程師,他叫梅老闆(化名)。他是一個熱愛生活的科學家,還未文革之時在工作之餘喜歡同他的愛人和同事開展一些高雅的文藝活動。然而在當時就被一些有心人默默記了下來。文革一開始就被他人舉報為裡通外國的叛國罪,沒經過任何合法的法律程式,無視憲法的尊嚴胡編亂造,好好的文藝活動被曲解成“裴多菲俱樂部”“做特務發電報”,並在臭名昭著的“六十三廠”陷害折磨致死。這是一件多麼令人髮指的,荒謬的事情啊!更加荒謬的事情還不僅僅於此:評價毛主席語錄的大學生被打成反革命分子;一個面癱的不會笑的人因在毛主席面前不笑被人誣陷為反革命;一次拉練因打壞了一個毛主席塑像而全員跪了幾個小時;收房租的賬本被稱為“變天賬”;把內容含有毛主席照片的書籍墊在屁股下被稱為“現行反革命”……當時的人們在民主與法治被肆意破壞下的中國,秉著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的“崇高”心態,以自身利益為目的,把流毒無窮的聰明用在羅織罪名打擊異己之中,無數好人因為各種奇葩原因深陷牢獄之災,而惡人則逍遙法外,借毛主席名義肆意作亂,在當時,就是一個群魔亂舞的社會。

上面的這段話準確來說是片面的,只能算半個文革。因為其實作惡的,並非單單就是惡人。有些人作了惡,害了人。但其實他們大部分沒有認識到事件的本質。他們是懷著對黨的絕對忠誠與對領導的絕對敬意去辦這些事的,他們可能覺得這是對的,從馮老先生《一個紅衛兵的自白》就可以看出來。他們受了一些壞人的蠱惑,本質上並不是要存心作惡。這種人是無辜的。

但是最讓我感觸良多或者說是憤怒的是前一種人。正如馮老先生在書中所說:在一些無辜遭受牢獄之災深陷獄中十餘年後,他們被告知,一切責任都歸於四人幫頭上,一切都過去了。大家文革之中還是“階級敵人”之後就又得笑臉相迎。在法律上這些存心做惡的惡人又成為了“堂堂正正”“清清白白”的“好公民”“好領導”。是的,我們應該學會放下仇恨,與仇人舉杯和解,因為要建成一個富強文明民主和諧的新社會需要這些人,也因為在當時法律制度的不健全下法不責眾。但是在道德的法庭上這些人是有罪的。他們帶給受害者的創傷很可能是一輩子也不能回覆的。

說到這就要談一個有趣的現象,在本書作者收到的素材在中全都是受害者而非加害者,作者甚至願意留出版面等待一個懺悔者的出現,可惜的是,他沒有等到。我也不知作何感想。只想拿德國與日本在整體上對於二戰的態度比較。我覺得本書的啟示就是“再美好的謊言也只能掩蓋傷痛,只有殘酷的真相才能治癒心靈”。雖然時間可以讓人淡忘,但無論是被害者的苦痛與加害者的罪孽卻不是那麼容易洗清的。我只想對那些為了自身利益陷害他人的人說:正視歷史,負起本該屬於自己的責任才是對待生命的正確態度。

我們都有一個家 篇13

演講稿 ,603字

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我們都有一個家,大家也許會問,是哪個家呀?是哺育了我們2000年的“家”,是一個富強的“家”,是一個曾經受盡了磨難的“家”—中華人民共和國。

它是一個富強的“家”,人民幸福快樂,每天都在進步,五嶽拔地而起,我們也在一天天的長大,將成為國家的棟樑。交通四通八達,文明在一點一點的進步。

看鳥兒在天上飛得多自在,魚兒在水裡遊得多快樂,我們在老師們的教育下,多自豪,多歡樂。黃河、長江是我們的母親河,崇山峻嶺是我們的好靠山,鳥、魚、貓、狗是我們的好朋友。

可是我們誰曾經想過,這個富強的“家”,曾經是什麼樣子的?日本罵我們是“東亞病夫”,八國聯軍掠奪我們中國的領土,我們家破人亡。連清政府也腐敗得不成樣子,任由外敵入侵。但也就在這時,一個偉大的領導人站了出來,推翻了清政府的統治,引導我們走向了新的中國,他就是—孫中山,雖然孫中山先生,在年輕的時候倒下了,但是他的精神還在。

這種精神引導了一位更加愛國的人士—毛澤東,他帶給了我們新的希望。他用他那追尋的信仰—馬克思主義,引領著我們。同時許多愛國人士也紛紛湧出,與毛主席共患難的朱德、與人民同心的彭德懷、心與人民在一起的周恩來……!就是這些人帶著中國走向新中國。

同學們,我希望你們不要忘記我們祖國所受過的欺辱,從這一刻起,我們要更加努力學習,保護好我們的祖國!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童年》讀後感 篇14

讀後感 ,1104字

這個假期我讀過一些文學名著,其中有一篇就是高爾基的《童年》。高爾基出生在俄國一個木工家庭,早年喪父,寄居在外祖父家,十一歲走向社會,飽嘗了人生的辛酸。而《童年》正是根據他童年的生活而寫成的,可以說是自傳體小說,正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狀。

小說中的主人公同樣是三歲喪父,由母親和外祖母帶到外祖父家。外祖父是一個性情粗暴、自私的小染坊主,但已瀕臨破產。而兩個舅舅也是同樣的粗暴、自私的市儈,甚至他們的兒女也沿襲著這樣的風氣。阿廖沙就在這樣的家庭中飽受虐待:外祖父經常痛打外祖母及孩子們,有一次竟把阿廖沙打的失去了知覺,結果大病了一場。在這樣的環境下阿廖沙幼小的心靈能不覺得恐慌和不安嗎?!所以這本書都會令我們每一個人感到不快和壓抑,這也是必然的,因為我們每一個人心中都有惻隱之心。

處在這樣醜陋的社會,我們不得不擔心阿廖沙的心靈會不會也被玷汙?但幸好這世界也不完全是醜陋不堪的一面,身邊還會有善良正直的人存在,他們給了阿廖沙信心和力量,使他看到了光明和希望,並相信黑暗終將過去,未來是屬於光明的。在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個人便是他的外祖母,她把蜜送到了阿廖沙的心窩中去了。作品中外祖母是最慈藹、最有人性的形象,她總是用她的溫存給予阿廖沙愛的種子,種子發芽了,長成了參天大樹,有了羽翼的保護,阿廖沙的世界就不會再任憑風吹雨打了。祖母撫慰了他心靈上的創傷,而真正教他做一個正直的人的是老長工格里戈裡。當然那個善良、樂觀、富於同情心的“小茨岡”也同樣教會了阿廖沙如何面對生活的艱難,但他卻被兩個舅舅給害死了,然而我覺得與其說是被他們害死的,還不如說是被這個黑暗的社會所吞噬的。高爾基正是以他無產階級作家特有的感情和嫻熟的藝術技巧,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成功地再現了阿廖沙作為一代新人從覺醒到成長的艱難歷程。

高爾基在作品的開頭就寫到:“有時連我自己也難於相信,竟會發生那樣的事。有很多事情我很想辯駁、否認,因為在那‘一家子蠢貨’的黑暗生活中,殘酷的事情太多了。”但是,與此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在這黑暗的另一面,還有一種叫做光明的東西在那隱隱發光。只要還對光明充滿希望,那麼這一點點微弱的火光就可以被放到無限大,直至灑到每一處陰暗的角落。我想這大概就是高爾基想要表達的另一個更直接更迫切的主題:批判俄國幾世紀以來形成的小市民習氣,痛斥小市民的卑鄙靈魂。讓這種卑鄙靈魂消失,正是無產階級努力的方向,直至今天還在繼續……

而我所要說的就是不要對任何不堪的現實失去信心,總會有一些人一些事令你感到痛苦甚至絕望,但你想想,黑暗過去,黎明的曙光總會到來。只要你仍能保持不滅的信心,做一個善良、樂觀、富於同情心的人,那麼你的光明定會到來。

《童年》讀後感 篇15

讀後感 ,633字

《童年》是作者高爾基以自己童年為基礎寫的一部自傳體小說。它揭露了俄國沙皇時期的黑暗、殘暴和非人生活。而高爾基從小就生活在這樣的環境裡,受盡折磨與欺辱,無論是在精神上或是肉體上,都承受著巨大的痛苦。但是高爾基卻沒有對生活失去信心,而是堅強地走了過來。

高爾基原名阿列克謝马克西莫維奇彼什科夫,小名阿廖沙。他自幼喪父,隨著父親和外祖母來到外祖父家。著一切只是主人公阿廖沙艱哭命運的開始。外祖父家,與其說是家,不如說是人間地獄。外祖父掌管著家裡的一切,脾氣非常暴躁、視財如命,主人公阿廖沙時常因為犯錯而被痛打;兩個舅舅常為了分家而爭吵、大打出手;家中的女人更是沒有地位,任丈夫打罵,發洩。這一切在阿廖沙幼小的心靈留下了陰影。

之後,阿廖沙離開了外祖父家,獨自一人踏上社會。他曾在許多地方打過雜,在這期間阿廖沙飽受欺辱,但他還是熬了過來。因為他被自己堅強、不屈服與困難的精神與信念一直支撐著。

而現在的我們,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不愁吃不愁穿。而小阿廖沙卻吃不飽,穿不暖,還要捱打、受欺辱。悲慘的一幕又一幕,讓我不由得想到:假如我們生活俄國沙皇時期又會怎麼樣?會認為那根本不是人生活的地方嗎?

時代在不斷進步,但人們卻越發變得懦弱了,遇到困難就想要退縮、逃避或者走捷徑。屠格涅夫說過:“想要得到幸福,你首先要學會吃得起苦。”美好的生活必須有所付出,才會長久,有所爭取,才會得到。

生命匆匆的交錯,它再短我也盛開過生命如此的美好,有些苦一定要經歷過。

《童年》讀後感 篇16

讀後感 ,612字

高爾基的《童年》聞名於世。在一個平凡的星期天的下午,我翻開了它,我的心情也隨著書上一行行的黑色宋體字忽起忽落。

阿廖沙自幼喪父,跟隨母親、外祖母到了外祖父家,這便是他噩夢的開始:外祖父家裡充滿了仇恨,大人之間都是以仇恨為紐帶的,家裡亂得像個戰場,吵鬧、威脅,竊竊私語是這裡的說話方式。外祖父是個吝嗇鬼,經常為了一點小事毒打阿廖沙。兩個舅舅也為了錢每天吵得不可開交,甚至大打出手。阿廖沙就是在這樣一個“令人窒息,充滿可怕景象的狹小天地裡”度過了童年時光。

在這樣的一個家庭裡,外祖母是唯一疼愛、呵護阿廖沙的人。他用她的勤勞、堅強、善良,以及那偉大的胸懷,潛移默化的告訴阿廖沙不要做一個向醜惡現象屈膝的人。

在歡樂中,在悲傷中,在愛與恨的交織中,高爾基的童年就這樣匆匆而過。在他的童年生活中,我發現他的愛,尋思他的恨,品味著冥冥黑暗中的光明。

阿廖沙的童年是陰暗的,家庭是自私、貪婪的,我想這正是高爾基最迫切想要表達的—俄國政府的腐敗和幾世紀以來形成的小市民習氣,並要其消失。

時代在進步,但有些人們卻越來越貪小便宜,自私:有排隊制度,就有插隊;有紅綠燈,就有人闖紅燈;有了人民幣,就有了假鈔…

但阿廖沙又用他苦難的一生向我們詮釋了一個道理:在人生中總會有一些人或事讓你感到痛苦甚至絕望,但只要不對任何不堪的現實失去信心,黑暗總會過去,曙光總會到來。

讓我們做一個善良、堅強、富有同情心的人,建設一個和諧美滿的社會!

一部人生的教科書——《道德經》讀後感 篇17

讀後感 ,72字
《道德經》讀後感900字https://wWw.ZuoWen8.com/a/209055.html

內心的淨土——《童年》讀後感 篇18

讀後感 ,739字

我們的童年是什麼樣子的?在作文中我們無數次地提起童年,那段美好而天真的時光總是令我們懷念不已。但高爾基的童年卻絕不是這樣,那是一場沉重痛苦而又複雜迷離的噩夢,沉重到賦予了這二字別樣的生命,甚至可以讓你像對待哲學一樣,認真嚴肅地反覆咀嚼。

《童年》的色調絕對算不上歡快明朗,我們可以從各式各樣的人中輕易地看到他們的痛苦,是那麼的顯而易見。痛苦扭曲了靈魂,就像阿廖沙的外公,他自私、殘暴、吝嗇……,還有他的兒子—阿廖沙的舅舅們,諸如此類,彷彿到處都是施暴者和受暴者。這些陰鬱晦暗的部分,無論是人性使然,還是生存所迫,都令人感覺極度壓抑不快。

但底層的艱辛與無奈不代表著地獄,每個人在承受黑暗的同時,也會想方設法給予光明,從最溫柔的外婆開始,再到小茨岡,再到阿廖沙的母親……,甚至外公,這麼一個老頭子,年輕時吃了不少苦,也有意氣風發的時候,到老了性子就變得凶惡到難以相處。但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阿廖沙被打得臥床不起的那幾天,那個老男人有些孩子氣地討好,瓦留莎私自和男人結婚是,他最後妥協的態度。他殘存的人性如星火閃爍。

也許某一日你我也會遇到這樣的困境,甚至為了生存要小心苟且而活,你會不會找神祗來信仰?祈禱它給你帶來好運,就像阿廖沙的外婆,如果真有那樣的時候,那麼就和她一樣做吧。既然生活給予不了自己溫暖,自己也要辛苦地把內心的善念維持下去,因為你可以給予別人溫暖,就像她用溫柔的語調緩緩給阿廖沙了一片美好與光明。這善念就是你心中的神靈。

這就是我從《童年》裡看到的,我相信,及時是天空被厚厚雲層遮掩的陰天,也會有光的。白別人不能給予時,自己可以咬著牙堅信—就像患了重病也會相信它可以好起來那樣—源於神祗的神祕力量—內心一片善良的淨土。

《童年》讀後感 篇19

讀後感 ,767字

最近,我讀了《童年》這本書,讀後,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頗有感觸。

《童年》是俄國作家高爾基寫的三部曲之一,它主要講述了阿廖沙悲慘的童年生活,揭露了沙俄統治時期的黑暗。

《童年》這本書中有善良和醜惡的人物,其中最另我敬佩的是外祖母。因為阿廖沙從小就喪失了父親,一直跟隨母親和外祖母在外祖父家生活。外祖父是一個凶狠殘暴的人,經常責罵和毒打阿廖沙;兩個舅舅更是為了分家產,大打出手。這樣黑暗的生活環境給阿廖沙成長帶來了嚴重的影響。而外祖母則維護阿廖沙,時時給予阿廖沙鼓勵,讓他充滿信心,還教導他人生的道理,使阿廖沙能像屹立在風雪之中的松樹一樣堅強地活下去,逐漸成為一個善良、正直、勇敢的人。

讀了這本書後,我現在猛然回首,才發現自己的童年生活是那樣的絢麗多彩,是那樣的無憂無慮;到處洋溢歡樂,到處衝滿陽光!記得在我六年級時,一次數學測驗只有78分,我很傷心,整天愁眉苦臉的,還跑到房間裡哭。全家人都很擔心我,爸爸媽媽語重心長地安慰我;外公外婆更是說笑話逗我笑;弟弟則扮鬼臉讓我開心。他們都想我能重新振作起來,刻苦困難,努力學習。終於,我在他們的鼓勵下,又充滿了自信,努力學習數學。“皇天不負有心人”在我的付出和努力下,我的數學成績有了很大的進步,還在數學比賽中獲一等獎呢!全家人都為我高興和自豪,我的臉上綻放出幸福的花朵。我想,年代的不同就是差別,如今父母無微不至的呵護,朋友時時刻刻的關心,老師循循善誘的教導,使歡樂的音符灑落在我們身上。但有些孩子不但不懂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還整天怨天怨地,要父母買這買那的,試問他們何時能體會到高爾基童年的悲慘生活呢?我們現在的生活來之不易啊!如果我們不好好珍惜,認真學習,就實在對不起父母。

《童年》,真讓我收穫不少。時代在進步,我們是新時代的主人,讓我們珍惜現在,展望未來,共同把社會建設的更美好!

《童年》讀後感 篇20

國三作文 ,1010字

盼了好久,終於又盼到了這次暑假的到來。因為我覺得和爸爸媽媽一起讀書,討論讀後感是最幸福的事了。

假後的第二天,只見爸爸拿來一本書,把我和媽媽叫出客廳,說要一起看書。說著便滔滔不絕的對著我和我媽說看書的緣由,在聽爸爸講述的時候,我知道了他拿著的這本書是由蘇聯作家高爾基寫的,名叫《童年》。是高爾基最優秀的作品。高爾基之所以會寫《童年》是因為1905年第一次革命失敗後,高爾基也和許多人一樣,開始冷靜思考很多問題,他以一種沉重的心情反思並剖析了俄羅斯獨特的民族文化,知道了俄國人民和俄國革命的大敵是根深蒂固的小市民習氣,高爾基深切認識到,必須把喚醒民眾看做是自己義不容辭的義務和權力,當時,高爾基就創作了《童年》及整個自傳體三部曲,同時,革命導師列寧也鼓勵高爾基將自己的童年生活和少年生活都寫出來。而《童年》也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還沒等爸爸說完,我就迫不及待的說:“爸爸媽媽,我們現在就開始看了,好不好?”他們看到我這麼大反應,隨即笑著說:“好啊!”沒等到爸媽的應答,我已經把書給翻開了,連爸爸媽媽都覺得無奈,直到晚上,我才把這本書給看完了。

看完之後,我知道了高爾基的乳名叫阿廖沙,他從小就生活在一個瀰漫著殘暴和仇恨的家庭裡,幼小的阿廖沙更是過早地體會到了人間的痛苦和醜惡。然而,就是在這樣一個可怕的環境裡,也不乏溫暖與光明,這就是以外祖母為代表的另外一些人,另外一種生活,像正直的老工人格里戈利,樂觀淳樸的“小茨岡“等,都給過阿廖沙以力量和支援,使他在黑暗汙濁的環境中仍保持著生活得勇氣和信心,並逐漸成為一個堅強、勇敢、正直和充滿愛心的人。

飯後,我們三個坐在一起討論各自的讀後感,爸爸說:“在這本書中我不僅可以看到作家在青少年時代度過的艱難歲月和他在黑暗的舊社會尋找光明的奮鬥歷程,而且可以看到十九世紀七八年待俄國社會的歷史現實。“媽媽說:“這整部作品雖然寫的是痛苦的過去,卻洋溢著明快的樂觀主義精神,它主要向我們展示了主人公身處生活底層不屈服於黑暗勢力,不斷尋求真理,追求光明的精神歷程。”我說:“《童年》是一個已經成為無產階級鬥士的人重新回憶自己的童年生活得結果,它所展示的並不是兒童世界,而是一幅完完全全的小市民生活圖畫。揭露了剝削階級的殘暴,小市民習氣的庸俗,深刻揭示了勞動人民的苦難境遇。”

爸爸媽媽聽完了我的感悟,笑著說:“孩子,你的進步不少哦!講得一次比一次好,相信下次你一定還會有更出色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