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肚臍的小孩讀後感相關作文20篇

沒有肚臍的小孩讀後感 篇1

讀後感 ,586字

《沒有肚臍的小孩》,這是一本哲學類的書,故事講述了主人公-一對雙胞胎生活在宇宙外面的一片淨土“蘇哈他“,在那裡既沒有生老病死,也沒有歲月變遷。那裡的人們不是經由受孕懷胎的方式誕生,所以沒有父母,也沒有肚臍。他們乘坐水晶球前往地球探險,見到了很多新奇事物,也結識了好朋友,經歷一系列的事情,明白了很多的道理。

他們來到人類世界後,認識了好朋友維奧和另一對雙胞胎姐弟漢斯彼得和安娜麗莎。維奧是一個值得信任的朋友,雖然當他第一次得知主人公來自於遙遠的“蘇哈他”時覺得難以置信,但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彼此成了朋友後,他對朋友就抱以萬般的信任與理解,對他們說的每一句話都深信不疑,在他們需要的時候總能拔刀相助。還有住在半山腰的姐弟,也是他們在人類遇到的貴人,是有難同當的好朋友,他們一起經歷艱難困苦,分享成功喜悅。是這些好朋友們,讓故事的主人公感受到如同親人般的溫暖,在異國他鄉也能找到歸屬感,看來真正的友誼是不分空間,沒有距離的,無關種族的。

有付出就有回報,友誼是相互的。主人公雖來自“蘇哈他”,但他們也有一顆感恩的心。所以當好朋友漢斯彼得和安娜麗莎被困時,他們為救朋友義無反顧,奮不顧身,甚至放棄了最後一次離開地球的機會,他們說:“我們選擇留在地球上生活,雖然在這裡不能享有永恆的生命,但每一刻都繽紛多彩。”這樣的情誼讓人感動,我們都應該珍惜身邊的每一人,珍惜在一起的每一刻。

做個有自控力的小孩讀後感 篇2

讀後感 ,463字

暑假裡,我讀完了胡小鬧之《做個有自控力的小孩》。這本書主要講了胡小鬧正面臨著一個巨大的誘惑—網路遊戲。為了遊戲升級,他騙過父母,也騙過老師,甚至不惜通宵打遊戲。最終被父母送到訓練營改造,在教官的訓練下,他成長為一個有自控力的小孩。

讀了這個故事,我覺得自控力十分重要。平時,我就做的不太好,瞧,又到了寫作業的時間。

“楊安琪,該寫作業了!”媽媽喊道。

“讓我再玩會兒!”我回答。

五分鐘過去了,十分鐘過去了,我還在玩兒。

媽媽終於生氣了,大聲問:“你準備什麼時候寫作業?”

我不情願地放下玩具,慢吞吞地走進屋裡寫作業。

這是,媽媽還在嘮叨:“你都多大了,怎麼還一點自控力也沒有呢!”

我心想:不就是慢了點兒嘛,有什麼大不了的……

現在,我明白了做人要有自控力。作為一名小學生,學習是我的工作,應該控制自己的娛樂時間。

就像書裡說的“管住自己等於贏得未來”。我認為這句話十分正確,因為那些小時候管得住自己的孩子,長大後大多取得了不錯的成就,而那些管不住自己的孩子,長大生活一團糟。

為了未來,我要做個有自控力的小孩!

《做個有自控力的小孩》讀後感 篇3

讀後感 ,575字

前天,我從班上的圖書角借了一本書,書名叫《做個有自控力的小孩》。

顧名思義,做個有自控力的小孩,就是要能夠自己管住自己。你最大的敵人是誰?其實,不管是誰,我們最大的敵人都不是別人,而是自己!那些小時候就能管住自己的孩子,長大後大多取得了不錯的成就;而那些從小就管不住自己的孩子,長大後要麼碌碌無為,要麼生活一團糟糕。

在《做個有自控力的小孩》這本書中,作者塑造了一群特點鮮明,事蹟惡劣的學生通過21天的集訓,一個個終於變成了擁有超強自制力的少年。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經常看到這樣一些情景,父母不在身旁時,我們孩子寫作業時往往寫到一半就跑去看電視,或者玩遊戲,甚至還會因為玩耍過頭而忘記寫作業;一看到美食就控制不住自己的嘴巴,不管餓不餓都要吃一點;崇尚暴力,一言不合就大打出手……這些行為都是自控力嚴重不足的表現。

看完這本書,我總結出了提高自控力的小方法:

1、明確自己什麼時間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

2、制定相應的懲罰制度。

3、將自己需要做的事列一個表。

4、學會對自己喊“停”。

5、給自己找一個自控力很強的榜樣。

6、當你很想做某事時,冷靜地思考五秒,分析清楚利弊之後再行動。

7、創設一個有利於自己的情景,對自己進行心理暗示。

讓我們都做一個有自控力的人吧!管住自己,贏在未來!

打瞌睡的小孩讀後感 篇4

讀後感 ,649字

我在暑假生活中看了不少書,我最喜歡的還是《打瞌睡的小孩》這本書,它語言簡短但又很有意思,充滿了童趣又蘊含了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

我看到這書中一篇“黑烏鴉”的詩時,忍不住哈哈大笑,因為我想到了自己。我在生活中遇到一些事情時,媽媽問我你為什麼要這樣做啊?我總能給媽媽說出一二三四來,媽媽經常是又氣又笑的說:“你總有理由”。現在我明白瞭如果確實是自己不對時,錯了就是錯了,不能找理由為自己辯解,就像黑烏鴉死不承認自己黑得要命的事實一樣。其實,黑也不見得就是壞事,我看到許多優秀的運動員都是黑人,許多高檔的汽車也是黑色的,甚至我們吃的一些食品也是黑色的,例如黑豆、黑米、黑芝麻等等。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定要正視自己,不要掩蓋事實,只要做的好,同樣會贏得別人的尊重!

這書中還有一篇“錯別字”,從詩中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我寫字的時候就經常會多一點、少一點、少一撇、多一捺的,媽媽常說我:“你太有天賦了,總是喜歡自己創字,但你這創的字別人不認識啊。”這文中就說了平常我們在寫字的時候不知道老師認識不認識!老師很辛苦,還要來為我更正錯別字多累啊,今後我一定要認真寫字,不畫蛇添足,做到書寫工整,卷面整潔,讓老師少操一份心!

書中那篇“打瞌睡的小孩”寫的特形象,就寫的像我那一次上課打瞌睡被老師收算盤一樣。當時,我那眼皮就像掛著稱陀一樣,然後頭一抬眼睛硬睜開看著老師,看著看著頭一低又開始了,不停地向老師點頭,最後實在撐不住趴桌子上見周公了。

此書中還有好多篇詩,詩裡都能看到自己,充滿童趣和想象力,和我們生活貼近。

沒有臺詞的主角讀後感 篇5

讀後感 ,656字

我們每個人來到世間,都有我們存在的意義,都是一個獨特的座標和風景,與其羨慕別人,倒不如肯定自己。

他是一個戲痴,從小就愛演戲,長大後,苦苦盼來的第一個角色卻是飾演一隻寵物狗。萬分猶豫下他還是接受了。

經過幾天的排練,終於迎來了他的第一場演出。儘管這是一個多麼不起眼的角色,但他還是全神貫注地投入到其中。他滑稽有趣的動作使觀眾不再注意主角,幾百雙眼睛緊扣在他的身上,臺下的笑聲更是此起彼伏。導演對這次的演出十分滿意,並決定下次排戲時讓他出演重要角色。

“如果你志在最高處,那麼即使滯留在第二高處甚至第三高處,也並不丟臉。”是啊,命運賦予了我們不同的角色。與其怨天尤人,不如全力以赴。那樣,再小的角色也有可能變成主角,哪怕你連一句臺詞也沒有。

一生中會經歷很多角色,猝不及防的匆匆落幕,心中除了不捨和嘆息,眼裡除了淚水和遺憾,其實更多的還是感恩,感謝命運讓自己成長。

一直在我們身邊默默奉獻的環衛工人,他們就是“沒有臺詞的主角”,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寬闊的道路便是他們的舞臺。他們雙手緊握的掃帚將一條又一條平凡的道路打掃得煥然一新。他們將“無私”二字淋漓盡致地譜寫在他們的人生里程碑上,儘管他們是多麼的“卑微”。

在生活的舞臺上,每個人都飾演著不同的角色,只要你拼盡全力去做好每一件事,你就會成為光彩炫麗的主角,去主導自己的命運。即使是最卑微的角色,我們也要懷著一顆虔誠的心去認真對待。

人生苦短,生命原本就是一場倒計時的賽跑,在這場爭分奪秒的比賽中,或許並非事事如意,與其怨天尤人,倒不如全力以赴。

屋頂上的小孩讀後感 篇6

讀後感 ,1087字

當我們爬上屋頂時,既可以抬頭看天上的浮雲,也可以低頭看地上的人行走;可以流淚,更可以看清身上正在生長的節節疤痕,哪怕太陽會灼傷我們的面板……

—題記

涼風習習,夕陽西斜。我手裡捧著《屋頂上的小孩》,在屋頂上抱膝而坐。我也想體驗下在屋頂上的感覺,體驗下薇拉和她小妹的心情。

《屋頂上的小孩》是美國作家奧黛莉克倫畢斯寫的,是她現實生活的寫照。這本書寫得既有趣又傷感,而且很真實,把薇拉一家失去親人的痛楚表現得淋漓盡致。這本書曾經獲紐伯瑞兒童文學獎銀獎,寫得非常出色。

這本書的主人公是薇拉,主要講述了自從薇拉最小的妹妹夭折後,薇拉一家陷入了痛苦,小妹也不再開口說話,家中一片混亂。派蒂姨媽決定把薇拉和小妹接到自己家,卻不想兩個孩子與她格格不入,這讓她非常氣惱。但在溫和的霍伯姨夫的周旋下,派蒂姨媽終於讀懂了兩個孩子的心,而兩個孩子也不再怨恨她們的姨媽。最後,小妹又開口說話了。姊妹倆盼望著早日回到媽媽的懷抱,而這一天已經到來。

《屋頂上的小孩》以第一人稱的方式來敘事。文中的薇拉是一個平凡的女孩,她喜歡和小妹一起爬上屋頂去看日出,在最小的妹妹夭折後更是如此,有時還會在屋頂上待一整天。

當派蒂姨媽問薇拉為什麼喜歡坐在屋頂上看天空、太陽時。薇拉說,坐在屋頂上,是因為這樣比較接近天堂和寶寶。屋頂離我們很近,可我們幾乎從未爬上去過,看風景,唱歌,衝底下的人吐舌頭……反而會想起屋頂上的騎兵,熱鐵皮屋頂上的貓……熱烈而又讓人躁動。但在奧黛莉的小說《屋頂上的小孩》裡,屋頂平常得就跟我們每一個人抬頭看到的一樣。它告訴我們一些很多人都經歷著,卻又不夠珍視的片斷。

死亡帶來了一個失衡的世界。媽媽不停的流淚、作畫;小妹闇然失語;而薇拉在這樣的環境中封閉了自我。大家各自圈定了自己的領地,在心靈上彼此隔絕,語言也無濟於事。薇拉一家都不懂得愛與表達愛,只是一味地把自己封閉起來。曾經有這樣一句話對我影響頗大:不論是痛苦還是歡樂,都一起分擔,別埋在心裡,那樣會讓你和身邊的人都很痛苦的。那麼,薇拉又是怎樣回到地上的呢?

這要感謝霍伯姨丈,這個溫和高大的男人,他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薇拉痛苦的時候,要適時地學會坦然無懼地流淚,否則就無法坦誠地表達自己的痛苦與愛。

就這樣學會流淚,學會安慰,學會愛與表達愛。最後,坐在屋頂上等待太陽下山的,就是四個人了。離天空更近,彷彿離死者也更近,這種紀念也讓我們與自己該有的樣子更近……

坐在屋頂上,離天堂更近,離死者更近。所以爬上屋頂,從鮮亮的日出時分,到炙熱的正午,甚至暗淡的黃昏,更多的是為了遺忘。

屋頂上,離天空的距離有多遠呢?

《我不是完美的小孩》讀後感 篇7

讀後感 ,600字

六一”兒童節時,鄰居阿姨送我了一本書、《我不是完美的小孩》,作者是吉米。故事裡充滿了奇特而又豐富的幻想,再配上精美的插圖,感覺這本書像有魔力一樣,讓我沉迷其中。

《我不是完美的小孩》說了一個叫“郝完美”的小孩,生下來時不管正面看還是背面看,醒著睡著,或笑或哭,看起來都很完美,所以爸爸媽媽為她取了“郝完美”這個名字。但是,隨著她慢慢長大,事情就完全變了……爸媽的要求愈來愈多,學校的要求越來越嚴,郝完美想知道,世界上有多少人跟她一樣覺得自己不完美,於是她想把自己對這件事的想法,講給所有放棄追求完美的小孩和大人聽。

我覺得我跟郝完美有幾分相似之處:我從小就想做一個完美的小孩,學習好、品德好,各個都要完美,但現在的我不再這麼認為了,我以前想完美只不過想得到大人的表揚,學習好是希望同學們對我刮目相看,可我想到了,如果做一個完美的我,就不知道什麼是失敗後成功的喜悅,次次都成功,我會覺得人生無趣,厭煩。我想做一個完美的小孩只不過想將來做一個偉大的人,但偉大的人不一定完美啊!就說連三歲的小孩都知道的安徒生,十五歲才有上學的機會,老師卻說他有閱讀障礙,不適合當作家,可就是這個有“閱讀障礙”的人,卻寫出了讓全世界孩子都喜愛的童話。

這是我對《我不是完美的小孩》的讀後感,蕭伯納說過:“如果這世界完好,一點問題都沒有,我們不就無事可以做了。”我敢肯定世界上一定有很多完美的小孩,只不過沒有一個真正完美的我。

《不吃肉的小孩》讀後感 篇8

讀後感 ,851字

今年,在一個陰沉的天氣中我無聊於課本中的乏味知識,看起了雜誌,陰沉的天氣中雖有一絲壓抑,但在這樣的天氣中讀一本雜誌到是別有一番風味。雜誌翻開,一頁、兩頁…突然一個主題讓我眼前一亮,《不吃肉的小孩》題目雖然普通,但是很難讓人想到肉這麼美味的東西。為什麼會有人不願意去吃呢?我有些迫不及待的想去看,到底是怎樣的一個孩子會不愛吃肉呢?

書中開頭寫到,家中的人都喜歡吃肉,尤其是主人公,特別喜歡吃肉,因為喜歡吃肉這件事吧。相親的人嚇跑了好幾個。但是無論怎樣開頭都是其樂融融的。讀到這裡,我也感覺陰沉的天氣也漸漸明朗了起來,但這個不喜歡吃肉的小孩是誰呢?我接著往下讀,晨晨是一個不喜歡吃肉的孩子,晨晨是在吃一頓年夜飯時被他媽媽帶回來的,他媽媽拖著一個大蛇皮口袋回來,袋子摩擦地面發出聲響,他媽媽說“我離婚了。”雖然是短短的四個字,但這四個字卻表現出無限的悲傷。晨晨一來就和主人公產生了很明顯的對比,晨晨不愛吃肉,儘管家裡人都把氣氛調回,但還是僵局。故事的中間部分,講述的是晨晨的母親因為工作壓力與正在青春期的晨晨爭吵,主人公不知怎麼想的與晨晨說“我們聊聊”“我”和晨晨說了很多,但書中有這樣一句話“我想說是有很多父母喜歡喋喋不休的用那些付出來捆綁小孩子的一生,他們喜歡強調自己的犧牲,順便理直氣壯地要求你用無憂無慮的童年陪葬。”我喜歡這句話,我喜歡它的原因,是話中說的真真切切的觸動我的心靈,我不否認父母為我們犧牲的一切,但喋喋不休的把這些“自己的犧牲”強加在孩子的身上真的好嗎?主人公也因為這件事想了很多,故事的結尾是主人公給晨晨講的一句話“其實我也不是那麼愛吃肉,也不是真的無辣不歡,我只是覺得,太過敏感的性格,容易招致猜測和懷疑,哀怨的臉也是在不討人喜歡,所以,我試圖用沒心沒肺的笑容平衡多心,用肉來掩蓋愛吃醋的真相,用重油重辣的口味,來扮演坦白直率的明朗少女。我其實挺喜歡吃蘆筍的,就像你一樣。”

就像書結局的那樣,一些人只是用一些表面現象來掩蓋心中的真實,也許,另一面更好也說不定呢?(指導教師:盧旭)

妖精的小孩讀後感 篇9

讀後感 ,779字

與眾不同!啊,一個多麼令人討厭的字眼。看到它,出現在我眼前的,就是眾人的目光,別人的指指點點,還有各種各樣的流言蜚語……啊,這對我來說,太恐怖了。

我只想把自己融入在人群中,千萬不要讓別人發現我的特別。從走進學校到今天,轉眼5個年頭過去了。我穿著最普通的衣服—雖然我家開著很大的服裝店;我梳著最平常的馬尾辮子;我做著與大家一樣的事情,說著一樣的話,哪怕課堂上老師提問,我有了答案也不敢舉手,無論對錯,我都害怕同學都把目光對準我。

可是,今年暑假我看了《妖精的小孩》後,對自己曾經的行為產生了懷疑。11歲的薩思琪是妖精與人類的孩子,無論在妖精世界還是在人類世界裡,她都是個另類。在人類世界裡,有時她就像個天才,從未見到風笛卻抓起來就會吹;有時她讓人不安,一雙眼睛的顏色變幻不定,高興的時候是菸灰色的,惡作劇時就變成了丁香紫。因此,她常常遭到排擠,只要村子裡發生了一些不好的事,村民就會怪責於她,並說她是一個怪物,連孩子都不願與她一起玩耍。但她從從不放在心上,更不去不報復。她總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很充實;有時,她會到荒野上吹風笛;有時跟貝絲婆婆學如尼文(妖精的語言)。即使有一天,她發現自己不過是被人領養的,她也不難受,反而儘自己的力量,去找會養父母真正的孩子。

這個半人半妖的孩子,在養父母的關心愛護下,在貝絲婆婆的幫助下,活出了自己應該有的樣子。這多好啊!我合上書本,捫心自問,我今天的樣子上我最好的模樣嗎?為什麼上課的時候,我不敢舉手,讓老師以為我是一個反應遲鈍的學生?為什麼競選班幹部的時候,我不敢上臺,讓我至今一直是個普通的同學?在猶豫中,我漸漸藏起了自己該有的樣子,以至於有一天母親與老師聊天,老師為母親嘴裡的我感到詫異,而母親同樣為老師眼裡的我感到驚訝!

做一個真實的自己,做一個與眾不同的我,這才是最好的。這是“妖精的孩子”告訴我的。

《屋頂上的小孩》讀後感 篇10

讀後感 ,679字

屋頂,只不過是屋子的一部分,也是最容易忽視的一處角落。但它在《屋頂上的小孩》一書中,卻被描寫成為了孩子們精神的支柱。

《屋頂上的小孩》主要描述了:在一場失去小妹妹“寶寶”的情感風暴後,小妹不再開口,姨媽將薇拉和小妹帶離了媽媽。從此,姐妹倆常常坐在屋頂上凝望天空,姨媽的態度越來越差,但在姨夫父的努力下,一家人重新團圓,小妹也開口講話了。

在書的末尾,小妹說她爬上了屋頂只是為了離寶寶更近。此刻,我的內心為之一顫,我不禁想到:小妹一家對親人的愛是如此濃郁,無時無刻不在想著她,她們為寶寶祈禱,希望她在天國有好的歸宿。

不僅如此,小妹一家雖然沉浸在悲痛中,但仍舊樂觀、堅強。特別是媽媽的一句話:“寶寶有天使,我們有彼此。”讓我“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呀!這番話叫人明白,死亡並不是做恐怖的,團結一心更重要。不論是做什麼,都要團結一心,不是有句話叫“眾人拾柴火焰高”嗎?相信吧,團結即是勝利!

也要感謝霍伯姨丈,是他為這本書增加了理性的光彩,也給予了我一個人生禮物,是他告訴我,應該在適當的時間裡坦然無懼地留下來自內心的淚水,否則,當內心變得麻木時,你將永遠無法理解他人的悲傷與歡笑,無法坦誠地表達自己的關懷與愛護。

是啊,開啟你的心靈之窗,用真誠的淚水灌溉心靈,擦掉窗上的水霧,再度展望美好的明天。

走進這本書,彷彿走入五彩的森林,讓我收穫許多,領域許多,更讓我徹底明白了,陰霧後面就是晴空,拉開窗簾,要堅定地望向遠方,相信一句話:如果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

妖精的小孩讀後感 篇11

讀後感 ,559字

淡淡的黃色為底,一位黑頭髮、黑面板的女孩坐在小山上,悠閒自得吹著笛子,頃刻間,悠揚的笛聲把我呼喚,我便墜入了這本《妖精的小孩》中。

她,就是薩思琪,是個半人類的妖精,原名叫莫蔻卻被妖精國王消除記憶換名薩思琪,成為安瓦拉的“女兒”。一雙變幻不定的眼睛、奇怪的舉動為她帶來不少竊竊私語,很快,薩思琪成為眾人議論、嘲諷、欺負的焦點,我不禁心生難過。慶幸的是,她依舊樂觀向上,並結識到了好朋友,找到了自我,善良的她還救下被掉包的孩子。

笛聲漸遠,我撫摸封面上的薩思琪,她樂觀勇敢面對人生的態度,讓我憶起兒時的我。

記得剛讀幼兒園時,我鼻子下方仍嵌著明顯的紅紅的胎記,同學、陌生人看到後都會向我投來異樣的目光,甚至會嘲笑我。當我抹著豆大的淚珠向媽媽訴說我的委屈時,媽媽摸摸我的頭,告訴我那是“天使之吻”,是神的庇佑標記,他們不懂,我們只要做好自己就好。

慢慢地,我便對它改變了原先的看法。現在想想,從自卑到自信的心理演變過程真是不容易呢。薩思琪勇敢面對人生的態度真的令人讚歎。

善良的薩斯琪,勇敢的薩斯琪,正和塔姆去往“國王鎮”的路上,相信我們大家也都會成為更好的自己。

願所有和我一樣曾覺得自己與眾不同的孩子一起共勉。——後記

妖精的小孩讀後感 篇12

讀後感 ,914字

感悟自我的力量

“我是妖精嗎?”薩思琪用不同往常的古怪聲音問道。這就是《妖精的小孩》這本書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場景。“我是誰?”我不由自主地被這個深奧的哲學問題所吸引。等到讀完這個引人入勝的故事,我似乎有了點答案。

《妖精的小孩》主人公薩思琪被調包在人類世界,既不能被妖精的世界接受,又被愚昧的村民們所排擠。經過漫長的探索和自我懷疑,薩思琪終於得知真相。此後,她依然保持自己善良的本性,毅然選擇了救出養父母真正的孩子。

我是誰?也許這是任何人都無法迴避的問題。但是,對一個半人半妖來說,這個問題未免太直白,也太殘酷了,薩思琪卻選擇勇敢地去面對。是啊,在被別人看低時能正確認識自己,接納自己,這是多麼難能可貴啊。這讓我想起了醜小鴨的故事。醜小鴨從出生起,就被動物歧視,但它像薩思琪一樣,不在乎別人的嘲笑,最終成為令人讚歎的美麗的白天鵝。我們身邊的很多人,卻很難像薩思琪和醜小鴨一樣做到這一點。例如,我班上一位同學,一年級時成績就比較差,老師指出他的不足,他卻認為老師是在排擠他,便自暴自棄,於是,他的成績直線下降,每日到校也只是趴在桌上睡覺,老師看到了也只能嘆氣。

為什麼這位同學只因為學習成績不好就自暴自棄,而薩思琪和醜小鴨被身邊的人驅逐、拋棄,卻仍然能夠熱愛自己,接受自己呢?我覺得那是自信和勇氣的力量。儘管半人半妖,但薩思琪相信自己是善良而不是醜惡的。因此,她並不害怕、退縮。她熱愛生活,相信自己有短處,也必定有長處,她那悠揚的笛聲就是自我發現和接納的最強音。她始終懷抱善良的心靈,勇敢地、堅持不懈地磨練自己。你看,在走投無路之時,她並不祈求別人的認同,而是深入魔穴,救出養父母的孩子,堅定地走自己的路,和親密的夥伴一起,踏上旅途,追求幸福美好的生活。如果上面提到的那位同學也能像薩思琪那樣,勇敢面對自己的不足,保持一顆積極向上,善良美好的心,揚長避短,最終也必定能活出真正的自我。

妖精的世界裡最強大的力量並不是魔法,而是稚嫩心靈裡自信、善良、勇敢和自我認同。這個故事給我的啟發就是:你的心靈是一面鏡子,你認為你是誰,勇敢地朝著自己設定的目標努力,你就能活出自己心中的模樣。

妖精的小孩讀後感 篇13

讀後感 ,600字

這個假期,我讀了一本書——《妖精的小孩》。

這篇文章主要講述了被妖精邊界拋棄的孩子薩思琪成為了一個人類世界的嬰兒,她被人類認為是一個怪物。在被所有人排擠時,她的養父母卻沒有嫌棄她,讓她學會了愛。

從這篇文章中,我知道了愛的偉大,不論是父母的愛,還是朋友的愛,都會使我們成長。薩思琪在被所有的人排擠時,在她的身份被揭開時,她的養父母卻仍沒有嫌棄她,當所有人將她逼上屋頂時,她的養父母卻仍對她說:“薩思琪,快跳下來吧,我們會接住你的,我們不會傷害你的。”而在愛的背後,我也知道了不管是冷漠的妖精,也是村莊中的人類,他們都是自私的,有偏見的,他們不屑同不好的人打交道。這讓我想到了我的一位同學,他是在二年級時來到我們班的,他剛來時,成績非常差,大家都很嫌棄他。他每當想融入別人的集體時,總會受到冷漠與排擠,一些調皮的男生還時不時地打他一頓。於是,他發奮、努力,終於得到了一個良好的成績,成為我們班數一數二的人物。於是,那個曾經打他,罵他,冷漠對待他的人,都反過來討好他,巴結他。從這件事中,我們就能看出人的自私與偏見。

薩思琪也一樣,她本沒有選擇自己出身的權力,卻先被妖精們排擠,又被人類們嫌棄。最終她學會了愛,用肩膀承擔起兩個世界給予她的壓迫,承擔起妖精的冷漠與人類的偏見,表現出妖精沒有的愛與人類少有的太多美好品質,在磨難與坎坷中,活出了真實的自我。

沒有花園的圍牆讀後感 篇14

讀後感 ,563字

今天,我讀了一篇名為《沒有花園的圍牆》的文章,它裡面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富翁,還有美麗的洋房和花園。雖然他很富有,但他有一個煩惱:許多人在打他自己的主意,於是他建了一堵圍牆,但還是有些孩子闖進了他的花園毀壞了花草,他訴說給同事聽,然後同事提了一個建議他就拆掉了圍牆,之後他懂得了一個道理。

合上書本,我便想起文中富翁拆掉圍牆,讓每個人都能看到美麗的花,因此他受到了人們的愛戴與尊敬。當它拆掉圍牆時,他受到人們的愛戴與尊重。當他遇到困難時,他受到人們的保護,這就是“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道理。

我曾經看過這樣一個故事:在德國,人們都非常喜歡養花,家家戶戶都養花,但是他們的花不是像中國那樣養在屋子裡,而是將花養在屋外讓別人看自己的花,同時自己也在看別人的花,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在生活中也有類似的例子:在公交車上車廂內擠滿了人連個座位都沒有,突然車子停了下來,一個老太太上了車,她滿臉皺紋,手持柺杖,車子稍微一抖,她就站立不穩。過了一會兒,一個年輕的小夥子站了起來,說:“老太太您坐吧!”這一句話溫暖了所有的人……

所以,我們人人都要有無私奉獻的精神。俗話說:“贈人玫瑰,手有餘香。”只要你幫助了別人,就會得到回報。

沒有圍牆的花園讀後感 篇15

讀後感 ,764字

今天,我看了《沒有圍牆的花園》這篇文章,它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米卡爾為了保護自己的財富,築起了圍牆,孩子們想一探究竟,卻破壞了花園。在朋友的勸說下,他拆掉了圍牆,一次,大盜闖進來,大家都幫助了他,他從中懂得了一個道理。

合上書本,富翁聽從朋友的建議,拆掉了圍牆,這一幕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當圍牆倒下的那一刻,拆掉的不僅僅是他花園的圍牆,更拆掉了他心靈的圍牆。

富翁為了他人,拆掉了圍牆,他的心中有他人,給大家帶去了便利,帶去了歡樂。他同時也把心靈的圍牆拆掉了,不再自私,分享了自己的花園,自己也快樂了起來。是啊,幫助別人,就會快樂自己。

我曾經看過一篇文章——《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德國人養花的方式與我們中國不同,他們是把花朝外種,開出來的花是給大家看,給大家欣賞的,他們把美麗同大家一起分享,同時自己也可以看見別人家的花,也可以欣賞美景,他們互相觀賞,自己為別人付出的同時,也可以看見別人為自己的付出,這也就是幫助別人,快樂自己。

我還看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位小男孩,他已經餓的不行了,他來到一位婦女家,婦女很善良,給了他一點麵包和一杯牛奶,小男孩十分感激。過了幾十年後,婦女得了一種奇怪的病,周圍的醫院都治不好,只有市裡的唯一一個醫生治得好,婦女的丈夫就帶著她去到了那裡。醫生果然治好了她的病,當他們去交費時,服務檯說已經有人付過了,而付錢的這個人,就是那位醫生,也就是當年的小男孩,我十分敬佩這位小男孩,雖然當年給他的只有一點麵包、牛奶,但他卻一直銘記在心,他幫助婦女把昂貴的醫藥費付了,一點點微不足道的幫助,就換來了自己的生命,這就體現了一個道理: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我們也一定要學習婦女的無私奉獻,樂於助人。

因此,我們每個人都要為他人著想,要無私奉獻,讓這個世界更加美好,充滿愛心。

沒有圍牆的花園讀後感 篇16

讀後感 ,660字

拆掉心靈的圍牆

教室裡,微風習習,我看了一篇文章,《沒有圍牆的花園》,我覺得花園沒有圍牆,那不會有人踩踏花草嗎?帶著這個疑問,我讀完了文章,它是這樣的:

富翁要守護自己的財產而築了一堵牆,可不能防止孩子們的好奇心,在朋友的勸告下,富翁拆了築起的圍牆,在大盜來臨時,大家幫富翁抓住了大盜,富翁因此懂得了一個道理。

合上書本,文章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富翁在朋友的勸告下,拆掉了花園中的圍牆,讓人們都能看見花園的景色。

你認為,富翁拆掉的僅僅只是花園中的圍牆嗎?NO,富翁拆掉的還是自己心靈上的圍牆,他之前總是過於擔心別人,富翁拆掉了圍牆,也敞開了自己的心扉。

這讓我想起了一個寓言故事——《巨人的花園》。剛開始,巨人築了一個花園,可經常有孩子進來玩耍,巨人因為不喜歡他們築了圍牆,阻擋他們,這讓花園四季白雪皚皚,後面巨人拆掉了圍牆,讓孩子們盡情玩耍,花園又百花齊放,五彩繽紛了。

我還聽過一個故事——《天堂與地獄》,講得就是一個人,問上帝:什麼是天堂,什麼是地獄?上帝沒說話,把他帶到了兩個房間,第一個房間裡有一口大鍋,一旁坐著幾個人,手裡拿著長柄勺,個個面黃肌瘦,他們一個個只顧給自己喝湯,但永遠都喝不到,上帝又將他帶到了另一個房間,其他都與上個房間一樣,但大家都把湯給別人喝,自己也能品嚐到了,個個笑呵呵,上帝說:“這就是天堂與地獄。”

是啊,各位同學,我們都要把心中自私的這一面牆拆了吧,讓我們敞開心扉去面對每一個人吧,這樣生活才會越過越好。

《種太陽花的小豬》讀後感 篇17

讀後感 ,494字

假期里老師推薦我們讀一本書《種太陽花的小豬》,當時我聽了不明白,小豬為何要種太陽花呢?於是,就趕緊讓爸爸去給我買。

當我拿到書時,立刻被它的封皮吸引住了,有很多太陽花,非常漂亮。書的作者是中國兒童文學作家翌平。我顧不得玩耍,用了兩天的時間就讀完了。原來《種太陽花的小豬》裡有許多小故事,非常吸引人,把我們帶入了一個廣闊的想象空間。

書中講了一個小豬皮特非常善良,勤勞,他有一個美麗的花園,裡面有蔬菜和瓜果。有一天,一隻太陽鳥送給他一個太陽蛋,告訴他這是一顆種子,要好好培育它,在十五天之內,要用肚子撫養它。說完,就飛走了。小豬按照太陽鳥說的話,細心的培養著,不怕苦不怕麻煩,終於有一天,太陽花開了,太陽花從小豬花園裡一直長到了山崗上,長得很遠,很遠……很多小動物都來欣賞漂亮的花。

《種太陽花的小豬》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做人要勤勞,不能不勞而獲,要靠自己的雙手去創造,自食其力,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只要有付出就有收穫。我以後在學習中,不能偷懶,要多讀書,特別是碰到難題時,要獨立思考,多想幾個方法,不能半途而廢,相信我的學習會越來越好。

同學們,這是一本非常好看的書哦!希望大家都來看吧!

《踩著麵包走的女孩》讀後感 篇18

讀後感 ,517字

今天我讀了《安徒生》童話裡的一個故事叫《踩著麵包走的女孩》。

這篇故事主要講的是在丹麥有一個叫英格爾的女孩子,她不喜歡自己的家人,到了一個有錢人家當傭人,主人對她很好。有一年,她帶著主任送給她母親的一根麵包回家探望母親,為了在沼澤地裡不弄髒她的鞋,就把麵包扔在沼澤裡,想踩著麵包過去。很快她就跟麵包一起沉下去了,在沼澤裡變成了石頭。後來小精靈讓她變成了一隻小鳥來到人間,這次她徹底改變了,決心用行動來補償以前的錯誤。在冬天她相反設法尋找各種食物,連一點麵包屑都不放過,來送給那些飢餓的小鳥,而她自己去捨不得吃一點。有一天,她的翅膀忽然變白了,變成了一隻美麗的海燕,一直向太陽飛去。

讀完這個故事,我想到了中國最後一個皇帝溥儀。在皇宮的時候,他十分奢侈,很多珍貴的食物,他連試都不試就扔掉了。後來成為戰俘以後,連黑麵包都吃不飽,這是他才明白食物的珍貴,十分後悔當初浪費了那麼多的食物。後來被釋放成為普通老百姓後,溥儀用自己的勞動養活自己和家人,真正體會到了作為一個勞動者,享受自己親手勞動成果的快樂。

很多東西,在我們擁有的時候,不覺得珍惜,但是當我們失去了的時候,才會覺得可貴。食物也是這樣,我們再也不要去做把麵包踩在腳下這種傻事了。

《湯姆叔叔的小屋》讀後感 篇19

讀後感 ,967字

十九世紀,美國盛行著一種毀滅人性尊嚴的奴隸制度,十九世紀中葉,斯托夫人也向我們展示了一部感人淚下的悲情故事,那就是《湯姆叔叔的小屋》。

暑假,我讀了斯托夫人的《湯姆叔叔的小屋》,故事從一個奴隸與奴隸販子之間的談話開始。奴隸主謝爾比為了還債,決定賣掉湯姆好伊萊扎的兒子小哈利。湯姆和伊萊扎做出了不同的選擇,便有了不同的結果。伊萊扎為了心愛的兒子,帶著他連夜逃跑,一路上遭到無數追殺,但母愛可以戰勝一切,她們最終到達加拿大。而湯姆,則是另一種遭遇,他被奴隸販子賣給了一個善良的奴隸主聖克萊爾,他有一個女兒,有著天使般的面容,純潔的心靈,可上帝還是帶走了她。後來,湯姆因特殊原因,被賣到了地獄,受著地獄之火的折磨,但他仍然堅信上帝會來救他,他依然奉行做一個正直人的原則。

想想吧!可憐的孩子,一生下來就是奴隸,一切只屬於主人,本來應屬於他的歡樂變成了折磨,一雙原來應閃亮的雙眼變得渾濁,青年人,他們被南方吸血般的奴隸主,吸乾了他們的血。奴隸主們,習慣了有奴隸,習慣了對奴隸呼來喝去,習慣了對奴隸非打即罵。他們一旦失去奴隸,就像魚兒離開了水一樣,失去了活力。當一個又一個受盡折磨的奴隸倒下去,當一次又一次看到骨肉分離時,我不經吶喊,公平在哪兒?

還好,這世上有一個小天使和一個正直善良的他們叔叔。伊娃,她真的是每個人心中的天使,她用愛化解奴隸心中的傷痛。可她還是走了,還是離開了這個需要她來拯救的世界,世界少了一個小天使,黑夜裡,天空中又多了一顆閃亮的小星星,想用自己發出的光照亮人們的心。湯姆叔叔,一個正直善良,篤信宗教的奴隸,再悲慘的命運,也無法動搖上帝在他心中的地位。他寧願受到軀體上的折磨,也決不願把靈魂交出。他用自己的行動,感動了那些早已麻木的奴隸主們,甚至像雷格里這樣暴戾成性的奴隸主。終於,他自由了,上帝贖下,他將在天國中永生。

讀完這個故事,我很同情可憐的湯姆叔叔,同情他的身份,同情他的悲慘命運;我也很憎恨殘忍卑鄙的奴隸主們,憎恨他們的冷酷無情,憎恨他們的心狠手辣;我也對奴隸制度感到氣憤,氣憤它的黑暗,氣憤它的不公平。

正義終將戰勝邪惡,奴隸制度終於倒下了。

我希望,生活中人人都要有愛,愛可以剝去嫩芽外枯黃的東西,愛可以化解一切傷痛。“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我不禁唱起這首動人的歌。

永遠的女孩讀後感 篇20

讀後感 ,765字

在這個暑假,我拜讀了一本名叫《給你整個世界》的書。書中有一個個故事,有一個故事令我深有感觸。這個故事叫《永遠的女孩》。

女孩王穎是一個無憂無慮、快樂的女孩。但厄運還是降臨了。女孩患了內胚竇瘤,而且那瘤子已經被槓子硌破了,引發了腹膜炎。在醫院時,同學們經常會去看她。在化療過程中,女孩很堅強,她就哭了兩次。儘管多次化療,但最終女孩還是被殘酷的死神奪去了年僅十六歲的生命……

王穎是個堅強的女孩。當她得知自己不可能生育時,她的父親熱淚滾滾,而她沒有掉下不滴淚水,她把化療時的痛苦當成平常事,沒有逃避現實。因為她知道,她必須坦然面對現實,而且這不影響她的學習。面對厄運,王穎沒有自怨自艾,反而樂觀向上,這種精神,令人讚歎。如果換了別人面對這些接踵而至的噩耗,又會是什麼樣的結果呢?也許大多數人會自暴自棄;也許會有少數人像王穎那樣堅強,可又會有幾人堅強樂觀呢?面對天災人禍,只要堅強樂觀,就有希望!

王穎是個熱愛同學的女孩。她在自己病重時,還會和同學寫信交流,還寫了一首關於星星的詩,表達自己對同學的思念。無聊時,她會黷寫班裡的座位表。她把閱讀同學寄來的信看作是一種奢侈的享受。女孩只有和同學在一起說笑時才會特別開心,同學要離去時請求同學再待一會兒……不熱愛同學的人會這麼做嗎?

面對天災人禍,能做到堅強樂觀的人少之又少,只有這種人才是勇敢的人。我們要像海倫凯勒、恩科西等名人一樣堅強!

王穎如同一朵剛剛開的花兒,卻突然凋零了,令人感嘆。我們看到了生命的離去,也看到了曾經生命的華美與璀璨!女孩走了,可她把永遠的青春與微笑留給了她的親朋好友。她的懂事、勇敢樂觀和對生命的熱愛,永遠銘記在我的心中,感染著我!

這篇故事令人感動,也讓我明白了什麼是堅強樂觀。勇敢地與厄運抗衡,積極向上,就是堅強與樂觀!我們要讚歎並學習這種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