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去的年味相關作文20篇

淡去的年味 篇1

國二作文 ,866字

又是一年春晚,歌聲,相聲,小品,以及最後的《難忘今宵》,彷彿年年都相同,為了尊重傳統,我靠在沙發上有一眼沒一眼的看著,腦中卻浮想聯翩。

兒時的年,又燦爛,又甜蜜,小小的我,彷彿就是為了這幾十天過了一年。每逢過年,我們總要回老家,城市的孩子回到鄉村,彷彿找到了新世界,一會兒激動地朝一群雞撲去,嚇得它們四處逃竄;一會兒同柵欄裡的老牛學習牛叫,牛一聲巨吼,我們就捂著耳朵大叫著向外跑去,好不熱鬧!

說到那時的春節,就不得不提到鞭炮,在網際網路還不發達的時代,鞭炮是孩子們最好的玩伴。我們一群孩子,在土裡插幾支“沖天炮”,同時點燃,便大叫“火箭發射”,看著煙花在空中劃出弧線,心中更是高興得直鼓掌;或者有時悄悄地扔一個鞭炮在玩伴身邊,快速走開,然後朝著被嚇到的孩子哈哈大笑;更有甚者,拿著鞭炮插入牛糞中,再點燃往回跑,看著牛糞事件,一群瘋玩的孩子在一旁笑得直不起身,而大人們則喋喋不休的責備著。

光陰流轉,時過境遷。隨著物質生活的不斷豐富,年味好像正在不斷淡去。現在的過年,對於我們這一代人來說就好像是換了個地方玩手機:當長輩們聊的興高采烈時候,後輩們卻拿著手機與虛擬世界打得火熱。吃團圓飯,看春晚,守歲,發壓歲錢,拜訪親戚,祭奠老祖宗……這一項項傳承了幾千年的傳統,對於年輕一代來說,好像是一個個繁瑣的流程。難道是快節奏的生活帶走了這一代人心中的儀式感?

但在海外,春節確實另一番景象。海外華僑們對這項傳統節日空前重視,早早地,唐人街街頭已掛滿燈籠、對聯,裝飾成紅色的海洋,華僑們身穿漢服,吃元宵、餃子,甚至還有華人在國外申請春節為法定節假日;還有另外一群人,他們一年都在外拼搏,為了生計奔波,勞累。無論是為了養活家人而背井離鄉的農民工,還是因工作需要不能回家的職員們。他們一提到春節。總是滿懷期盼,滿懷喜悅,買到一張回家的車票時,總是這一年中最幸福的時刻。

這不得不讓人反省:難道只有體會到團圓,才會真正珍惜年味?隨著時代的不斷髮展,中國年,將何去何從?會是重新興起,還是走向衰落?答案在風中飄揚。但我也希望,兒時的年,可以從頭來過。

致漸漸淡去的年味 篇2

國小六年級作文 ,836字

關於過年有一個神奇的傳說:古時侯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尖角,凶猛異常,“年”獸長年住在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來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

又到了一年的除夕,當“年”獸像往年一樣準備闖進村肆虐的時候,突然傳來爆竹聲,“年”獸混身顫慄,再也不敢了,原來“年”獸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從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燈火通明,守更待歲。這風俗越傳越廣,就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過年”。

以前爺爺一到過年就炸超級多的,除了必備酥肉以外,還有豆腐,有蘿蔔丸子,有焦葉子,有土豆條,有炸薑絲,還會買好多好多和過年很應景的各種掛件各種東西超級積極,才讓我們感受到過年的氣氛。現在想想,所謂的年味兒淡了,我們以為是現在什麼也不缺了,隨時都能穿新衣服了,或許只是日子久了我們變得不夠積極,我們把任何事情都看得習以為常了,在這個物質豐富的今天,才更能把節日安排的更好才是。結果卻大不如前。

除夕夜裡家裡的煮婦們圍在一起邊包餃子邊看春晚,第二天大年初一早上開始就吃餃子,吃餃子前還要先上供,上供的兩碗就給家裡的孩子吃。家裡的男同胞就出去拜年,家裡的老人也同時有人來串門拜年。只有電視機的過去,這一天非常無聊,因為只有春晚節目在來回播放,而街上也沒人營業。

姥娘姥爺家沒有這麼多活動,但是每年除夕都要吃銅火鍋,姥爺會做各種我愛吃的糖醋系的菜,糖醋排骨,糖醋肚子,糖醋白菜……姥姥姥爺家的年飯會更可口一些。姥娘過年是炸茄餅和耦盒。特別特別特別好吃。那種味道現在已經嘗不到了,思量起來全都是味兒裡的暖。

還記得蘇轍有:“年年最後飲屠蘇,不覺年來七十餘。”那又是怎樣的一派閤家融融、一派祥和。

一切成了永恆的回憶。每到過年就會想起一遍,真傷感。

淡去的年味 篇3

國二作文 ,715字

過年了,每個人會體會到不盡相同的年味——年味是掛燈籠,是燃鞭炮,是貼春聯;年味是看春晚,是搶紅包,是傳微信;年味是故園風情,是童年記憶,是血緣相連……但年味在我們身邊變得越來越淡。

在幾年前,過年還是那麼的熱鬧,家家團圓在一起吃年夜飯。到了春節時,家家戶戶都會忙著貼窗花、貼對聯、貼福字、買年貨……可到了如今,這些事卻有些被人們淡漠了。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網路上的購物變得越來越普及了。這給人們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但同時也減少了人們大張旗鼓地去購買年貨的環節,人們也不願再大費周章地去親自購買,這也減少了許多過年的氛圍。

記得以前,我只要回老家,便有不斷的鞭炮聲入耳,大人孩子總會站在一起看著滿天炸出的紅屑,聽著鞭炮爆炸的轟鳴聲,其樂融融的笑著、跳著,一起享受著美妙的時刻。但現在天氣霧霾嚴重,為了響應保護環境的號召,人們減少了煙花的燃放。少了這些飛舞的紅屑,少了這些明亮的火光,這種美好的、快樂的春節再也無法見到。

還有過年的紅包。以前過年時最期待的也是最喜歡的便是等著大人們給我們發紅包了。看著大人們笑吟吟地遞給我們紅包,我們一句祝福的話也聽不進去,只想著該如何使用這些壓歲錢了。但現在,有了微信、QQ等這些手機軟體用來發送電子紅包,年味也就變了樣,電子紅包往往沒有真實的紅包來得親切,寓意也更加沒有真實的紅包那麼濃厚。紅包,本是人們慶祝春節的習俗,而現在卻被電子工具所取代,這樣的年更加少了韻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本應是全家人熱熱鬧鬧地一起歡度良宵,但到了現代,卻丟失了它原本的最淳樸的那種感覺。

淡淡逝去的年味 篇4

國小五年級作文 ,490字

想起幾個月前那熱熱鬧鬧的春節,我都感覺記憶猶新,因為那一幕—

“子珊,子珊,快點來貼春聯了!”一聽到爸爸的喊聲,我“嗖”的一聲跑了過來,貼春聯最好玩了,尤其是這一次,這一次的春聯是我自己寫的,我一定要叫爸爸貼在最顯眼的位置!很快,春聯就貼好了,看著我自己寫的春聯,心裡別提有多激動了,“這才是真正的傳統!”

貼完了春聯,一陣陣香味鑽進了我鼻子裡,是什麼呀?我跑到廚房,媽媽正做油炸食品:炸排骨、醋肉、鰻魚……真是的讓我口水直流三千尺啊!我剛想伸手去拿,可媽媽說:“不行!”看到了媽媽的態度那麼強硬,那麼堅決,我就不再說什麼了!

這時,我看到鄰居家的對聯是印刷體的,而我們的卻是手寫的,我想到了—

現在,已經很少人用毛筆寫字了,春聯,也是用印刷的,不再用手寫的了,年味,在漸漸淡去。

現在,我們見面聊天,更多的是用微信、QQ等。很多人都變成了手機控,吃團圓飯時,更多的人是用手機聊天。變成了個手機控,這樣真的好嗎?

我們過年吃的年糕大多數都是機器製造,雖然也很好吃,但是我覺得純手工做的比較好。

年味,是一次團圓;年味,是一次歡笑;年味,是一聲祝福;年味……

淡化的年味 篇5

國三作文 ,631字

當除夕來臨之際,吃著滿含親情的飯菜,去聆聽逐漸要敲響為新的一年而祝賀的鐘聲,去欣賞絢麗多彩的煙花,或是在新年的第一天去走親訪友,去見見那些陌生而又熟悉的面孔,收穫發自別人內心的微笑,這所描繪的一切,正是年味。

可是,隨著2012年的春晚結束,年味在我們的腦海中早已是越來越淡了,

它跟著時間的遠離而在我們心中模糊,更加令人憂慮的,是一些傳統文化的走“味”,比如紅包,它原本只是親人間關心與歡迎的方式,而現在早已變成“親情式貸款”,這也無不增加了對方的財務負擔,結果甚至出現了一個新的熱門話題—親戚的紅包到底收不收?傳統文化的走味,年味還能撐多久?

再來就是中央推出的春節聯歡晚會的質量年年下降,讓人們不再是興致勃勃地圍觀,而是像走程式一樣象徵性收看它,加上網際網路的不斷髮展,人類由普通的電子郵件到QQ微信再到搶紅包和直播搶答領現金,這些現代的產物似乎比春晚更加吸引人的眼球,因此,今年春晚被迫支招—也推出了掃碼領紅包的帶有商業性的活動,更是讓人十分掃興。

以前,因為條件一般,除了過年幾天外,很難吃到大魚大肉,可現在的經濟水平已經飛速提升了,基本讓家家戶戶都吃上了大魚大肉,導致平時與過年的物質差異很小,這也讓年味變得十分的平凡。

時代的發展是不可避免的,但並不意味著傳統文化就該被無視,雖然現在的年味沒有那麼濃厚了,但是它的主要意義還是存在的,我們不能因為為了享受現代科技給我們帶來的娛樂,而摒棄代表著我們中華民族傳承千年的文化魁寶!

逝去的年味 篇6

國一作文 ,746字

進入臘月,過年的氣氛也漸漸的濃了。街道兩旁都掛上了喜慶的大燈籠,家家戶戶的門框上都貼上了新的對聯,超市裡更加熱鬧,《恭喜發財》一遍又一遍在播放著,人們都在歡快的挑著年貨。望著痴迷於電視裡精彩的動漫的弟弟妹妹,我的思想不禁回到了以前過年的場景。

小時候的過年,簡單而有趣。一大清早,我便與父母去拜訪各個親戚好友。當然,少不了壓歲錢和紅包。拜完年後,便是我們的玩耍時刻。我與小夥伴直奔小商店,爭先恐後的購買自己喜歡的玩具和花炮,唯恐自己買不到。買到後,大家便聚在一個小平地,拿著幾根蚊香,商討一小會兒,便分成幾個小組開始玩花炮。有的小組玩摔炮,他們喜歡承人不注意就丟到他們腳邊,“啪”的一聲,嚇人一大跳;有的小組喜歡玩旋轉飛行類的花炮,將花炮放在地上,點燃,那有著精美圖案的花炮便旋轉著飛向天空;有的小組喜歡玩噴花類的花炮,點燃以後,從頂端便冒出了美麗的火花,而他們便歡快的圍繞在煙花旁,裝模作樣的許著願。

而團圓飯,則是我們一家團聚的時刻,大家圍繞在一張大桌旁,談論著一年的經歷與感受,也在互相打量這家人在一年之中的變化,老一輩的人們給年輕人們鼓勵和對他們未來道路的看法。大家其樂融融,共同憧憬著新的一年裡新的生活。

而現在呢,家人們各自拿著自己的手機玩起來,客廳內少了一份年味,多了一份冷清,只有那時不時傳來的"哎哎哎,***群裡有紅包搶”才顯得這裡有人存在。吃團圓飯的時候更加尷尬,要喊幾遍才有反應,就算吃飯,也只是在旁草草的扒幾口飯,一句話也不說,就拿起手機開始把玩。當初的親情與溫馨早已不復存在。

想著以前過年時的熱鬧,再看看現在這個樣子,我不僅為年味而感到深深的擔憂:照這樣下去,不用多久,年味就會成為歷史長河的一份子,永遠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了。可是,沒有年味的新年,真的還是新年嗎?

淡了的年味 篇7

國一作文 ,784字

經過了數十天的學習,除夕也悄然而至,“又是一年了。”我不禁感嘆萬分。過年本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但不知從何時起,這份欣喜漸漸淡了下來。

又回到了爺爺家,但小區裡安靜地嚇人,除了來往車輛的聲音,就再無他聲了,一想起昔日的情景,我長嘆了一口氣。

記憶中的過年是十分令人欣喜的。每逢回家過年時,耳邊無時無刻不響起爆竹的聲音,一到爺爺家總會迫不及待地去放爺爺早已為我買好的一盒鞭炮,晚上吃完年夜飯後一家人齊樂融融的在一起看春晚。這似乎已成為一種習俗。大街小巷上都張燈結綵。熱鬧非凡。

而現在過的年,早已沒了那份滋味。

聽到晚上出去吃年夜飯的訊息,更是讓我大吃一驚。吃完晚飯後我往四周看了看,早已人滿為患,甚至還有等位置的。回家後,一家人則是人手一臺手機,都在搶著微信紅包,雖然只有幾毛錢,但人人都樂意搶上一??上。天花板上掛的燈籠也沒有了。看來時代真的變化了,我心想。

爺爺看著我悶悶不樂的樣子,不禁問我怎麼了,我對他說了種種現象,爺爺笑而不語,帶我去了裡屋。

一進屋裡,兩張黑白的老照片映入眼簾,爺爺拿出了兩個鮮紅的蘋果擺在照片前,接著又倒了兩杯酒放在旁邊,最後燒香,並嚴肅的向照片鞠了一躬,我也跟著效仿。做完這一切後,爺爺語重心長地說:“這每年過年都要拜一下我的父母這是必不可少的,過年的味道看上去淡了,但真正的年味是在人心啊。

這時我恍然大悟,年味是在人心裡呀!鞭炮的聲音漸漸變少是因為會汙染環境,出去吃年夜飯是因為方便,而搶紅包則是時代變化的表現。所有的這一切所看到的都只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一家人放下工作的勞累聚在一起,過年不是一項儀式,也不是一個義務,而是中國人千年以來精神和信仰的。正所謂“有錢沒錢”回家過年嘛。

再一看手機,親朋好友的祝福早已鋪滿了螢幕,隨著電視裡新年鐘聲的響起,窗外響聲一片。

表面上年味是淡了,但存在於全中國人心中的年味卻是濃濃的。永不改變。

淡了的年味 篇8

敘事作文 ,766字

從大年初一開始,我就發現這個春節註定不同了。

早上,當我抵達親戚家後,幾個和我同齡的親戚也陸陸續續地到來了,隨後我們幾人便在一個房間內默默地打著電子遊戲,沒搭上幾句話,即使是有人發紅包也無動於衷,嘴上說些客套話,眼睛卻根本沒有離開iPad。吃飯時,也不過狼吞虎嚥,吃個半飽便又往房間內跑去。

離開時,我回頭,卻發現只有老一輩的在聊天,其餘的都捧著手機,低頭看著。出去拜年三次,卻次次如此。

至於不去拜年時,我一個人在陽臺上默默地補作業,媽媽則在客廳裡看電視劇。除了吃飯時,兩人也沒怎麼交談。

不得不想到一個問題:春節的年味,為何變淡了?

我先是想到了電子產品的問題—沒有人說話,是因為都在低頭看手機;我們急著吃完飯,是因為要去打遊戲;媽媽一言不發,是因為在看電視……事實彷彿就是如此,這麼簡單清晰:都是電子產品惹的禍。

仔細想想,卻又不只是如此。電子產品讓人愛不釋手是事實,但問題是,根源在於人,而非電子產品,就像你不能光憑一個人用菜刀砍死了另一個人就判斷出菜刀是有問題的。實際上,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是,比起有血有肉的人,有些人竟然更喜歡電子產品!

有的人說,現在可以直接用網上聊天來代替拜年的長途跋涉,但我對此不敢苟同。春節最終可能只是親戚間的拜訪,但隨著時間流逝,它早已成為了一種形式,進而進化為了節日,最後演化成一種不可動搖的傳統。傳統是和信仰同級的,因此改變拜年方式就像讓一個道士去寺廟,理由是更近一般荒謬,這無疑會大大使年味變淡。

但年味淡了,為何我們漠不關心,還是自顧自地看著手機,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

想起從前在新聞上看到的,許多外國人都對中國的文化很感興趣,但現在的中國年輕人卻不在乎“國粹”、“非遺”,大有“崇洋媚外”的勢頭。有些人愛說“勿忘國恥”,但這難道不亦是一種國恥?(公眾號:我們555666)

失去的年味 篇9

國二作文 ,783字

常常聽老一輩們說,現在過年的氣氛越來越淡了,就比如這爆竹聲,也是漸漸聽不到了,我一想也是,最近的幾次新年好像都沒有我小時候過得熱鬧,無論是我們家還是別人家,感覺年味都消失了許多,真是有些奇怪。

我想啊想,雖說這煙花爆竹是為了環境而燃放得越來越少了,但是過年講究的是一種氣氛,它不單單只是煙花爆竹所能帶來的,那麼,究竟是什麼讓我們的新春佳節逐漸失去了這一份年味呢?

回想起小時候,那時候對環境的管理還沒有現在這麼嚴,除夕晚上我最喜歡的就是要爺爺帶我去放煙花了,各種型別的煙花在空中綻放,爺爺爽朗的笑聲也在這煙花中淹沒了。多麼難得的畫面啊!這是不是就是所謂的年味呢?我想這大概是的吧!

小時候的除夕夜,我是放煙花度過的,我開心,家裡也都開心。

現在呢?嗯,我明白了,我們都在各自點著自己的手機呢!和以前一樣,都是我開心,家人也都開心,可是這份開心卻不同,以前的開心是大家一起其樂融融,現在則是各自顧各自的了。

我想,這就是年味逐漸失去的原因吧!

於是這次過年,我們都約好了一個時間段,大家都不準碰手機,而是一起坐下聊聊天。

我知道這是找回年味的最好方法,但是它帶給我的感覺實在是太難受了,手機一直在我兜裡振動,大量的紅包和資訊在裡頭流過,坐不到一會兒,我就不自覺的把手機掏了出來,正當我準備看時,一隻大手將我的手機奪過,爸爸拿著手機,義正言辭的道:“說好了的,要堅持!”我只得作罷。

離開了手機我先是感到了不自在,但是到後來,我開始和家裡人聊起天來,也看了看春晚老頭學開車的小品,笑聲,難得的所有人的一致的笑聲終於又重新在屋內盪漾,我彷彿是回到了小時候,只有小時候,我才有這種感覺呢!

我想,這算是找回了年味吧!

後來聽爺爺說,好幾年了,今年是年味最濃的一次,我暗自得意,覺得爺爺說的在理,我心想下次我也要這也樣做,把失去的年味永遠的找回來!

淡了的年味 篇10

國二作文 ,722字

以前常聽大人們提起:過年越來越沒有年味了。這春節將至,感覺確實如此,都市生活的快節奏、車水馬龍、鋼筋水泥,特別是過年期間城區裡靜悄悄的,往常摩肩接踵的人們好像瞬間消失般的攪亂了年的聲音、色彩和味道。

雖然大街小巷都像往年一般張燈結綵,可我卻發現,近年來過年的味兒卻越來越淡了。似乎過年能讓我們高興的,就只剩下穿穿新衣服,收點壓歲錢,玩著手機沒有大人的嘮叨而已。

眼下也正是過年時,與以前的過年相比,雖然現在過年物質生活更豐富了,但精神文化卻總是像缺少了些什麼,似乎那些文人墨客寫的過年更熱鬧,更開心一些。

而每當到了西方的節日,卻受到了人們的大肆追捧,為什麼現在中國人對待自己國家的節日還不如對待國外的節日那麼有激情?我猜可能是,在現代人的眼中,過西方人的節日,更顯得時尚,更顯得潮流。但試圖想想,為什麼我們自己傳統的節日過得越來越平淡?為什麼我們會激情似火地追捧西方人的節日呢?

帶著這個疑問,我迎來了大年三十。和父母親早早地坐上歸家的車上,透過車窗向外望去,粉飾一新的各家各戶都像過年的電影鏡頭般的一閃而過,而我卻像個看客,看著人們面帶微笑,心透喜氣的和家人一起過年的場景。父母在車上談笑著,討論著和親戚朋友的聚會,討論著這一年來所取得的成績,討論著車廂後座裡的禮品的分配。他們的臉上充滿了喜悅,他們的話題充滿了親近。那一瞬間我好像忽然明白了!年味從表面上看好像是感覺淡了,城市離裡過年不準燃放煙花鞭炮,電視臺裡千篇一律的春節聯歡晚會,桌上擺放著我們基本天天吃的美食。這些似乎讓過年變得不在讓人期待,讓年越來越感覺平淡。但過年卻讓中國人那種傳統親情卻濃稠了!過年其實是中華民族的一根堅實的紐帶,讓我們炎黃子孫能在這片神州大地上延續永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