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的藝術——讀《羅斯福傳》有感相關作文20篇

為人的藝術——讀《羅斯福傳》有感 篇1

讀後感 ,1365字

美國第32任總統富蘭克林D罗斯福是美國曆史上唯一一位連任四屆的總統,他拯救了美國人民,拯救了美國經濟,使美國成為二戰世界大聯盟的領導者……他的成就如漫天的星斗,每一項都璀璨奪目,光耀千秋。

羅斯福的輝煌不是命中註定的,也不是靠運氣獲得的,更不是用陰謀取得的,他的輝煌成就離不開他人的鼎力相助。最令我敬佩並值得我借鑑的便是羅斯福善於舉賢任能、懂得協調各方面關係的能力,在這方面羅斯福不愧為大師!

羅斯福出身名門望族,影響和財力首屈一指。但羅斯福卻沒有富家紈絝子弟的驕奢淫逸和自負,他從不恃才傲物,他為人謙遜,從小就顯示出政治家的潛質。他在中學時期就知道如何處理和他人的關係,如何取悅於人。他始終保持著紳士特有的風度,這些都為他步入政壇夯實了基礎。

步入政壇的羅斯福能用各種方式協調各方關係,始終保持著關係鏈條的正常運轉。豪就是受到羅斯福的感染,誓死追隨羅斯福,在關鍵時刻總能給羅斯福最大援助的人之一。羅斯福也非常感激豪,在重大決策前總要和豪商議,倆人形影不離,其親密程度堪比三國時期的劉關張。

我也很想搞好人際關係,但是有時候我的做法欠妥,結果總是事與願違,有時候,同學問我問題,如果在我看來是很幼稚甚至是很無聊的問題,我就時常表現出不耐煩,或以厭煩的態度敷衍了事,長此以往,使得一些朋友認為我不合群,或是認為我心高氣傲,不大願意和我交往了。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失敗。

讀完《羅斯福傳》以後,我有了很大的收穫。

人是群居的動物,大家在一起生活,就不可避免要和他人交往。交什麼樣的朋友?如何擇友?如何對待不同的朋友?如何維持人際關係鏈條的正常運轉?……這些問題都需要我們認真思考、正確解決。尤其是在自己的地位提升或影響力增大時,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就更顯出它獨特的作用和魅力。

羅斯福通過自己的努力和智囊團的鼎力相助,成功當選為美國總統。但是羅斯福並沒有因自己的地位的改變而對他的朋友有任何改變,相反,他第一次成功當選美國總統後,第一件事情就是感謝他的夥伴相助並和他們共同慶祝。他組建了新的內閣,成員基本上都是先前追隨他的“智囊團”成員,而且羅斯福還能將每一個人放在最適合自己的位置。羅斯福的一位好友,少年時期的夥伴因為經營並擔任過地方的農業局長,才能和智慧首屈一指,很快被羅斯福任命為農業部長。事實證明,羅斯福沒看錯人。這位朋友在位期間,通過頒佈一系列的條令以及刺激舉措,使美國農業安然度過了經濟大蕭條。這使得許多人對羅斯福更加欣賞,認為自己沒有跟錯人,從而更加努力地投入到工作中去,為羅斯福,為全美國人民著想。以至於在他去世時,英國等數個國家為羅斯福降半旗致哀。整個美國為偉人的離去而落淚。

羅斯福作為一個人是成功的,是偉大的。

處理人際關係是一門藝術,是一種能力,是一種技巧。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不是一舉就能掌握的。它需要我們在日常的交往中,通過不同的交往總結經驗,它是一種積累。人際關係就是一個改錯本,他記錄著我們交往時的瑕疵以及正確的答案,以防我們重蹈覆轍;它又是一種修養,在它的下面,個人魅力盡情地得以展現。

學會交往吧,它是每個人的必修課;學會交往吧,在彼此的交流中,我們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學會交往吧,它會助你走向成功;學會交往吧,它會使你一路與快樂相伴。

最後,送大家一句話: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

一諾千金做人的標準——讀《一諾千金》有感 篇2

讀後感 ,562字

一諾千金,是一種高尚的品德,一諾千金,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做到的精神。

一諾千金,答應別人的事就應該做到,俗話說:“得黃金百,不如得李布一諾。”世界上多一個“李布”,就少一份奸詐,做一個人人都厭惡的人,與其當一個永遠值得大家學習的人。

一諾千金,一個做人的本分。一個奸詐的人到頭來不僅被公安抓去,還會遺臭萬年。而在我們當今社會上,這樣的人多得去了。有些人向別人借錢,說好第二天還,可一過兩三個月也不見一個身影,這樣的人就是不守信用之一。不是有句話說:“有借有還,再借不難”嗎?可這種不守信用的人再也得不到別人的信任了。一件小小的事,你能答應別人,那也是一種一諾千金的風範。只要你答應別人一件事,不等多大多困難,你能做到,那也是一個“小李布”。

記得有一次,我在電視上看到一個小女孩和她的媽媽一起去石門玩兒,後來交了一個好朋友叫海燕,在那個小女孩回來時,海燕對她說:“只要你不忘記我,就算是要我走也會走到你家裡來。”說完那個小女孩就走了,一過三四年,那個小女孩早把海燕給忘了,直到那個小女孩十歲生日時,海燕突然到了她家,問她記不記得她,小女孩搖了搖頭,當時海燕失望極了,把自己和小女孩的一切都講了出來,後來,海燕和那個小女孩緊緊擁抱在一起,久久沒有鬆開。

這件事深深感動了我,讓我時刻提醒自己,要守信用,要做一個一諾千金的人。

扼住命運咽喉的英雄——讀《貝多芬傳》有感 篇3

讀後感 ,947字

扼住命運的咽喉,它妄想使我,這絕對辦不到。生活是這樣美好,活它一千輩子吧。—貝多芬

或許,這個世上有無以計數的名人,他們有著各自的故事。但貝多芬一定是那其中最令我敬佩的人,而他的故事也一直激勵著我不斷前進。

命運,似乎一直在與貝多芬開玩笑。家境貧寒不說,父母早逝,養活家人的重擔有些過早地壓在了他身上,好不容易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了社會對他的認可,卻雙耳失聰。再無法從事自己喜歡的行業。這,對一個人是不是太殘酷了些?

雙耳失聰,雙耳失聰!對於一個音樂家來說,其痛苦程度就像畫家的兩眼失明,品酒師失去了味覺,裁縫失去了雙手一樣。那種痛,是失去至愛的心在滴血,或者更像是哪唯一的精神支柱突然坍塌,灰濛濛的天就那樣壓了下去,令人無法喘息。

可是貝多芬去並沒有因此從歷史的舞臺上黯然離場,而是從耳聾的悲哀中走出來,將全身心投入到音樂的創作中,我似乎聽得見剛開始他因聽不見而發出的憤怒吼叫,看得見他煩躁痛苦的神情,但他卻憑著堅強的意志和對音樂的熱愛,走出了磨難以及磨難所帶給他的不良情緒,將自己的思想注入音樂中,用另一種方式表達著他的喜怒哀樂,用生命譜出了一篇篇不朽的樂章!

他,貝多芬,如他所說,緊緊扼住了命運的咽喉!

貝多芬的一生歷經坎坷,屢遇磨難。可面對這些磨難時,他總是毫不退縮,直面挑戰。縱使困難挫折足以使他萬念俱灰,他仍是堅持著自己的想法,不放棄自己的理想,決不向命運低頭!

人們常說,世事難料,命運有時也會一反平靜來點風浪,有的人連忙退入避風港,再也不願出海;有的人則直面逆境,頑強的駕駛著船隻,駛向另一片更廣闊的天地。無疑,待風浪過後,最絢麗的彩虹肯定為後者所獨享。

那麼我們在生活中應該怎麼辦呢?我想,我們也應該像貝多芬那樣,永遠不熄滅對生活的熱情,堅持自己的夢想走下去。世界如此美好,挫折不應該成為我們厭世的理由。

曾經聽一個好友說起過:“即使生活有100個讓你哭的理由,那你就要找出101個理由讓生活笑。”其實我覺得只要一個理由使足夠了,那便是“我在這世界上還有我的夢想,我的信仰和愛我的人,挫折是生活對我的考驗,我決不能讓他們失望!”

聽著激情豪邁的《命運交響曲》,彷彿眼前又出現了那張堅毅的臉龐,正緊緊地扼住命運的咽喉不放。

他是我心中永不熄滅的烈火,永垂不朽的英雄!

戰勝磨難的凱歌——讀《貝多芬傳》有感 篇4

讀後感 ,778字

月下的清風,悄無聲息地捧起書頁,和著月光,書香四溢,那段不朽的傳奇,又重現在眼前……

貝多芬,一位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作曲家,苦難與坎坷卻充斥了他的整個童年與花季。十七歲母親離世,貧苦的他獨自承擔起兩個兄弟的教育責任,但命運卻從不眷顧善良的他。經濟的困窘,戀情的失敗,甚至是最後雙耳的失聰,對於對音樂充滿熱愛的他,無疑都是命運上的一道道傷疤。但他卻在絕境中發出“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的豪言。誠然,他也做到了,在無聲的世界裡,他創作出《命運交響曲》等世界著作。貝多芬,音樂巨人,用自己的自強不息,用自己的音樂精神,戰鬥著,直至生命盡頭。

但如今沉浸在霓虹燈下的我們,身體健全、生活優越的我們,又有多少人只走到半途,就因眼前的荊棘而放棄前進。桌上的題目,只因我們心裡感到困難,便不再去想;早晨的鍛鍊,只因汗水在背脊流淌,便不再繼續;以致是自己所熾愛的,所追求的夢想,也只因別人的質疑與嘲諷,便輕易放棄……

懵懂的青春,我因對數學的痴迷與熱愛,便在心底埋下了當數學家的種子。懷著那份熱血與渴望,幻想著將來如偉人一般功成名就後的喜悅,我努力著,將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其中,而那粒種子,也在奮鬥的浸潤下,發出了芽。

然而“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措不及防的失敗與質疑,猶如一場不請自來的暴風雨,摧毀著那份看似堅不可破,實則脆弱不堪的夢想。風雨過後,那棵剛剛挺起腰的小樹苗倒了,那份夢想,也隨之破滅,被歲月漸漸埋沒在記憶裡。而我竟毫無一絲愧意,任憑它成為回憶,慢慢淡忘,慢慢消逝在腦海之中。

經濟的快速發展,誠然是我們幸福生活的源頭,但它又何嘗不是人性懦弱的禍根。而實現夢想後的快樂,或許並非是願望成真後的滿足,而是在追夢過程中成就新的自我的喜悅。

輕輕合上書本,那首雄壯激昂的《命運交響曲》彷彿又迴盪在耳畔。就讓我們伴著旋律,以那份堅毅與不屈,譜寫出一首首戰勝磨難的凱歌!

譜寫童年的樂章——讀《呼蘭河傳》有感 篇5

讀後感 ,798字

我的語文老師酷愛文學,在教完《祖父的園子》一文,和我們暢談蕭紅的人生,還推薦我們閱讀《呼蘭河傳》。當我一口氣讀完它時,我感受到了淡淡的憂傷和甜甜的美。

“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悽婉的歌謠。”是對《呼蘭河傳》這部小說最貼切的註解。這本書借用了孩子的口吻,小說顯得純淨樸素淡然。

在這部溫婉如詩的小說裡,蕭紅筆下的“我”是一個不諳世事的孩童,滿懷著對於廣闊世界的好奇和爛漫的童真,用一雙清澈的眼打量著四周的一切。祖父、後園和她自己,就成了全部的天地。在小說的開篇,作者細細的描繪了小城呼蘭河的風俗人情,在她的眼裡,這個小小的縣城裡,有著心智未開的居民和鄉村應有的純淨生活,雖然不如大城市的繁華,但也別有一番風味。作者有祖父為伴,擁有了一個無憂無慮又快活自在的童年。在封建的農村裡,一個女孩子居然能讀書識字,還能有勇氣為了自己的自由而離家出走,真叫人為她的獨立個性而肅然起敬。她的快樂自由地童年生活也讓人神往,讓我知道心快樂,大自然就是我們最大的遊樂場。童年的生活既美好又短暫,應該抓住童年的尾巴,好好享受童年的幸福時光。

在同一個村莊裡,卻有著與蕭紅截然不同的命運,她就是小團圓媳婦。和蕭紅同樣大的一個女孩,也就十二歲。十二歲!一個天真爛漫的年齡,本該在父母面前撒嬌,卻千里迢迢到這裡當童養媳,因為活潑,不像媳婦,所以受到婆婆的打,叫她變得更懂事更聽話,這捱打持續一個冬天,不管白天黑夜,最後她的生命在欺凌中枯萎了。讀著這樣的章節,我的心揪成了一團,疼得厲害,在舊社會裡,有多少女孩子受到這樣不公正的待遇。想想我們的童年是多麼的美好,在家中,有父母的疼愛與照顧,可以健康成長著;在學校,有老師同學的陪伴,可以快樂地獲取知識。感恩,我們生活在開放而又和平的年代。

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用自己的快樂書寫自由的時光,譜寫最美妙動聽的童年樂章。

《整理的藝術》讀後感 篇6

讀後感 ,508字

自從看了《斷舍離》與《佐藤可和士的超級整理術》之後,我深感整理就是一門藝術。我們自小就被教導要從生活中獲取什麼,成長更傾向追求所謂的得到,不懂得對無關緊要的事物斷舍離,不懂得如何整理自己的生活,這就導致無法抓住生活真諦的窘境。

整理就是重新設計的過程。在設計界中比較流行的極簡主義,同樣也適用於“整理”這門藝術。極簡主義,先是清除一切無關緊要的事物,直到只能留下最重要且是最合適的東西。整理的第一步,就是斷舍離。不要的東西果斷扔掉,不要想著留著以後有用。如果不捨棄現在無用的東西,哪能為現在有用的東西騰出位置?

在《整理的藝術》這本書中,作者小山龍介提到他在生活與工作中運用到的一些整理技巧,這些整理小技巧歸根究底就是及時性的重新設計。及時性的重新設計,就是整理的第二步。例如,紙質資料工作完成後要電子備份,掃描或拍照及時儲存,這就是將紙質檔案轉化成電子檔案形式。每看完一本書後,寫書評或部落格等等,就是將知識重新設計成自己的思維語言。給看過的書,看過的電影重新設計做個目錄,看著目錄我們也許更容易獲得些靈感。

整理的藝術就是重新設計自己的生活。生活要麼在秩序明瞭的個人系統化下前進,要麼在不經整理的亂麻中頹唐迷茫。

銷煙中怒放的人性之花——讀《安妮日記》有感 篇7

讀後感 ,1034字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陰霾已逐漸淡出我們的心靈,但在這期間,猶太少女安妮弗蘭克創作的《安妮日記》仍經久不衰。這本日記到底記載了怎樣的生活?懷著一顆好奇心,我走入了安妮的世界。

安妮弗蘭克出生在一個猶太家庭,因為受到納粹的迫害不得不與家人躲入了一棟辦公樓內的密室裡,開始了長達25個月的祕密生活。對於只有13歲的安妮來說,沒有光明、自由的生活是灰暗不堪的,所以,寫日記成為了她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她的日記本忠實地記錄了她這段非凡的生活。

在安妮日記中,我看到了那個時局動盪的社會下猶太人的悲哀,“不準出入任何娛樂場所,不準在8點之後出現在街上,不準使用任何代步工具,只能步行”,這些在如今看似荒誕的條約在當時卻束縛著一群無辜的人們對自由與美好的嚮往,“胸襟上繡著的恥辱的黃星星”是那個時代納粹對猶太人的犯罪象徵,也是納粹在他們身上烙下的邪惡印跡。

我可以想象出那時的猶太孩子們是多麼渴望摘下“猶太人”的標籤,但安妮卻從未怨恨過自己的身份。對於她而言,“猶太人”是上天賜予她的勳章,哪怕是面臨被送往集中營受盡慘無人道的折磨的命運,她也一直堅定地信仰著自己的民族,並在這如此危急的情況下仍為其他未躲開納粹屠殺的猶太人擔憂,這種偉大的民族精神讓我歎為觀止。

“我患了感冒,老想打噴嚏,媽媽每次都緊緊捂住我的嘴,生怕我弄出聲響……”這是讓我最為之動容的一段文字,因為安妮的躲藏身份,她作為猶太人連一點打噴嚏的權力都無法獲及,可是她由衷地感謝上帝,讓她遇見密室裡那些“可愛卻憂愁”的人們。當安妮聽見廣播裡傳來同胞被殺害的噩耗時,她強忍淚水寫下的“這真是一個奇蹟,至今我還堅持我的信仰,儘管人們都有這樣那樣的荒謬和缺陷,但我堅信人們內心的最深處都是真正善良而美好的”更是讓我震撼不已。安妮因被迫藏匿,所處的密室裡時常斷電斷水、一日三餐都是腐臭的剩菜,甚至從不被允許拉開簾子窺視陽光,但她始終相信人性的深處仍是可以用愛喚醒的。安妮骨子裡的剛毅與勇氣我們無法想象:在炮火連天的屋外,她獨自一人死守在密室門前放哨,防止有人趁火打劫;在昏暗幽狹的密室裡,她完成了16萬字的讀書卡片以及各種課程的學習筆記……從《安妮日記》中我可以感受到,安妮如同一朵在銷煙中默默盛開的花,當銷煙散去,她散發出的人性的芬芳將讓世界為之感動,也會讓人們驚豔於她那怒放的姿態!

《安妮日記》不僅是納粹對猶太人迫害的鐵證,還顯示出了一個少女在苦難中頑強生長的人性之美,她的精神將永遠激勵世人前行!

可敬的斑羚——讀《斑羚飛渡》有感 篇8

讀後感 ,733字

今天午休時,老師讓我們認真品讀《斑羚飛渡》這篇文章。文章裡斑羚的所作所為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我的心被深深地感動了……

《斑羚飛渡》是著名動物小說作家沈石溪的著作,講的是一個令人落淚的動物故事:一大群斑羚在作者與獵人們的追捕下,來到了令人膽寒的萬丈懸崖—傷心崖。傷心崖距離對岸的山峰有六米遠,即使是舉世矚目的“超羊”,也妄想渡過對岸。但是在這性命攸關的時刻,這群平凡的斑羚卻用不平凡的舉動渡到了對岸。只見一隻少斑羚和一隻老斑羚,一上一下,於空中劃過一道優美的弧線,形成一個優美的月弧。在半空的連線口,少斑羚在老斑羚身上猛一蹬,成功飛越了所剩的兩米路程,而那隻可憐的老斑羚便因少斑羚在其身上的猛一蹬而垂直落入萬丈懸崖之中,摔得粉身碎骨。隨後一隻只年輕的斑羚在老斑羚的幫助下,成功渡過對岸。當然,一隻只老斑羚也就這樣豪邁赴死……猛一回神,我發現全班寂靜。我想,我們全班同學都被斑羚的品質驚呆了!

是什麼力量讓老斑羚們從容地死去?又是什麼力量讓小斑羚們奮力拼搏活了下來?這是令人欽佩的捨己為人的品質,這是老斑羚為了種族得以繁衍而自我犧牲的精神。如果老斑羚們沒有做出這樣的犧牲,小斑羚能活下來嗎?它們要麼就被獵人逼到懸崖盡頭,失足落下懸崖,粉身碎骨;要麼就全軍覆沒,被獵人生擒回去,成為人類的盤中餐。如此看來,老斑羚們擁有讓人類自愧不如的品質啊!是啊,如果人類擁有這樣高尚的品質,那麼一個國泰民安的國家,會在某些人手中走向衰敗嗎?一個個因戰爭而出現的孤兒,會在破爛不堪的廢墟中,悽慘地喊叫媽媽嗎?我們美麗的地球媽媽會像現在這般,被戰爭折磨得四分五裂、雞犬不寧嗎……

讀了這篇文章,我知道了動物居然有我們人類所不及的精神高度,多麼可敬的斑羚!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

寫作不應該是旅行的負擔——讀《偶爾遠行》有感 篇9

讀後感 ,586字

寫作和旅行究竟應該是怎樣一種關係?自從合上書,我就反覆地在心中問自己這個問題。

記得小時候有一段時間曾經一直討厭旅行,不為別的,只因為父母總要求每一次旅行後都要寫遊記,所以每一次出門,寫作便成了旅行中的負擔。

在這本書中曾經一度驚訝於它的體裁,有點像日記,大多數並不是圍繞一個主要事件展開敘述或討論,而是記錄一些當天所發生的事情,不時在文段中摻雜著作者對此事的看法或一些場景的描寫。書中還有一小部分是專門寫他在旅途中的一些所思所想,每一個小話題都有一小段文字加以敘述觀點,整個部分看起來就像是把在旅行中腦海中不時冒出的新想法一個個記錄下來。

周國平是懷著一種怎樣的心情去旅行的呢?我想,他必然是在一路上順從自己心意去旅行的,他會每天細緻地觀察,通過把每天的經過用文字記錄下來來鍛鍊自己“內在的眼睛”。同時,他在旅行中一定也不會停止思考,他會因為路上的所見所聞而觸發他的一些感觸和想法,然後他會及時的整理自己的思路,把一個個這樣的思考記錄下來。

這不正是我們所渴求的旅行嗎?同時,這恰恰也是最適合我們的旅行方式。在這樣的旅行中,寫作不再是一種負擔,而是記錄生活的一種方式,是在用我們“內在的眼睛”觀察世界,是一個享受的過程;而旅行的過程,也會因為寫作由“負擔”變為“享受”而變得更加美好起來。

原來,寫作從來不是旅行的負擔。原來,在寫作與旅行間,還有一種那麼融洽的相處方式。

是什麼成就了愛因斯坦——讀《愛因斯坦傳》有感 篇10

讀後感 ,551字

是什麼成就了愛因斯坦?提起這個問題,若是一年前剛剛讀過第一遍的我,必然會說,是他對物理長久以來的熱愛,對生活的好奇心,以及堅持不懈的品質成就了他。而這次,重讀《愛因斯坦傳》,卻又發現了一個答案—強烈的人道主義與責任感。

如今愛因斯坦可謂是家喻戶曉,他被人們譽為“唯一可以與艾薩克牛頓比肩的人”,但是,除了他著名的相對論以外,人們記住的,更多的是是他在二戰期間為了和平主義,民主和國際間的理解而相互工作,為猶太人的悲慘命運而請願;是他在美國氫彈研製成功後,不惜頂著被取消美國公民身份,甚至被驅逐出境的威脅下,仍然堅持反對核軍備競賽……這些,僅僅靠堅持,熱愛和好奇心是做不到的,而這其中體現的,恰恰是這位偉大的科學家身上強烈的人道主義與責任感。

人道主義與責任感,這難道不是愛因斯坦為之而偉大的原因嗎?儘管是廣義相對論使他獲得了1921年的諾貝爾物理獎,但卻是人道主義與責任感鑄就了他在人們心中“聖人”的形象。假如說熱愛,好奇心和堅持把愛因斯坦推向了人生高度的巔峰,那麼,人道主義與責任感就拓寬了他生命的寬度。

當然,對物理的熱愛,對生活的好奇心,以及堅持不懈的品質同樣對愛因斯坦來說很重要,但是,也不可否認,是他身上體現的強烈的人道主義與責任感為他的名字上又籠上一層人性的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