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碎片化閱讀正名相關作文20篇

為碎片化閱讀正名 篇1

為碎片化閱讀正名作文 ,725字

碎片化閱讀,是隨著網路傳媒發展新出現的詞。其往往與傳統的紙質閱讀拿來對比,而這個詞也會帶著某種貶義色彩。可是,碎片和閱讀真的就不好嗎?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碎片化閱讀,顧名思義,是由零零散散的模組拼接而成的閱讀,也許無法與傳統閱讀內容的集中性與龐大性相比,但卻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在一個無線網路幾近覆蓋城市的時代,拿出手機來進行碎片式的閱讀顯然要比去書店花幾十元買上幾本書要顯得實惠得多。紙質媒介相比較網上閱讀的一大致命弱點便在於其“昂貴”的價格。

當然,就這一個原因顯然並不足以說明碎片化閱讀的優勢,也無法解釋在價位相同的情況下為何人們更傾向於新聞APP而不是報紙。碎片化的網路閱讀最大的優勢之一便在於其方便與快捷的使用。拋開捧著書喝著咖啡等個人的閒情雅緻與獨特情懷,沒有人會在一大疊黑白報紙和輕巧的手機線上閱讀之間選擇前者。書籍相較於無形的資訊交流顯得過於笨重了。再其次,用開啟軟體來代替去書報亭的奔波,又何樂而不為呢?另外,正如名字那樣,碎片化閱讀時將每一個材料解離後提取出並與其他材料拼接而出的,這也能解決“看完植物學的書忙著找報刊雜誌來休閒”的忙碌,你只需關閉一個軟體並開啟另一個即可。

碎片化閱讀也能彌補書籍無法掙脫的主觀情緒。要知道,碎片化閱讀的不是內容,而是形式,正因如此,我們可以在一次閱讀同時閱讀其餘人的各種各樣的觀點。這一點是普通書籍無法取代的—即使作者再客觀,也無法逃脫被自己內心真實想法禁錮的結局。惟一的解藥就是:讓不同的人來寫。這也,也能提高對於某一主題看法認識的深度。

要知道,一樣事物的存在必存其合理性,與其詬病其劣勢,不如想辦法完善它,碎片化閱讀若能完善其內容的完整與集中,必不會輸於任何其他形式的閱讀。

碎片化閱讀正在令你變得越來越愚蠢 篇2

碎片化閱讀正在令你變 ,747字

碎片化閱讀一定程度下滿足了我們多元化攝取資訊的需求,但無論如何,碎片化閱讀的環境絕對是弊大於利。

在一次坐輕軌回家的路上,我打開了隨包攜帶卻不怎麼看的書。突然,我發現自己的大腦像轉不動了似的,注意力也渙散得可怕。我相信不止是我,很多人也會有相同的經歷,這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我的答案是:手機和網際網路,更確切點來說是多元媒體們所提供的“碎片化閱讀。”

碎片化閱讀給人們帶來了許多弊端。

第一,碎片化閱讀會形成閱讀惰性,令我們不願再在讀書時主動學習和理解。以我自己為例,以前的我都能認真品味每一本書,而現在看任何文章都是迅速下滑,一目十行;文章看了三分之一就以為自己完全理解了,標題不夠“震驚”的都懶得點。這表明了碎片化閱讀會刺激閾值的提升,自以為理解就草草了事地翻過了。

第二,非系統性的知識會損害你原有的邏輯體系,造成價值觀混亂。最近“……能徹底治療癌症”“想要成功,先……”等雞湯或公眾號在手機上不絕於眼,很多人特別是中老年人會如獲珍寶似的一條條轉發給親人子女看,告誡他們小心這個,不要那個。

但實質上,這些膚淺的,矛盾的觀念只會令你不斷地在原地打轉又或是陷入偏激,變得愚蠢!

第三,我們會產生一種獲得了知識的錯覺,因而對自己產生一種錯誤認識,和自我麻痺。我們由於手機的影響,變得越來越浮躁,注意力特別容易渙散,已經無時不刻不處於一種高度緊張的,不斷試圖尋找刺激的狀態。

用心裡諮詢師風墟的一句話做結尾“只有當潮水退去的時候,才知道誰是在裸泳的傻瓜”,意思是人最可怕的就是無意識之中逐漸被環境所改變。

碎片化閱讀正在令你變得越來越愚蠢,所以我們要理智地看待碎片化所帶來的影響。更重要的是,我們不能被別人的言論忽悠,不要為了偷懶而自欺欺人。

做好自己,正確利用碎片化所帶來的優勢,去閱讀。

碎片化閱讀 篇3

話題作文 ,887字

文字是思想的對映,中國語言更是深藏奧妙。我們總是能夠找到一片書海來安放和重啟疲憊的心靈。然而,當我們無暇捧著茶杯欣賞冗長的文章時,碎片化閱讀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車水馬龍,紛紛擾擾。每個人都加快著腳步穿梭在街頭。如果每個人的目的地都和他連著一條絲線,那各處就都會交織著千絲萬縷的網。在越來越繁忙的生活中,還有幾個人能坐下來,就著剛好的陽光讀一天書?想必是微乎其微了。那麼碎片化閱讀,不就是用來洗淨蒙塵的心的甘露?在這個時代,碎片化閱讀不失為一種很好的選擇。

然而,如果拋開時代的繁亂,單就碎片化閱讀本身而言呢?

我想人們依然不會放棄碎片化閱讀。如果不是為了彌補缺乏書籍的空洞而進行碎片化閱讀,那麼不難發現,閱讀的碎片化,本身就是一種絕美的境界。

讀罷“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不知乘月幾人回,落月搖情滿江樹”這般從月出到月落的佳作,會像是感受了一段清幽美好的故事,冗長而清雅。而不可否認,“多少恨,昨夜夢魂中。還似舊時游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是另一種簡短而含蓄的絕妙佳作。短小而不枯乏,似是言猶未盡,無限美好。

某天某時,街上的霓虹伴雨初亮,某天某時,靜靜地看著行人匆忙的背影交織成風景,一時湧上心頭的悽美,便不是娓娓道來的長篇大論能說得清的,唯有一句“萬丈迷津,遙亙千里”才能與之相配呼應。後來,也不記得哪一段話出自何處,只記得這句話的含蓄有力,那句話的悽美清麗,它們不知不覺走進了靈魂,帶著人們體會更孤獨,更清晰也更唯美的境界。如果說長篇是清口的白粥,那麼碎片化閱讀便是陳年的老酒,總是在一瞬間觸及人的靈魂,讓人更快的領悟,更快的成長。

開卷有益,碎片化閱讀也是大有所長。當有人沉迷於一本小說無法自拔,碎片化閱讀卻能實現很廣的涉獵。周國平說,與其花費精力沉溺於書,倒不如寫自己的書,來抒發屬於自己的體會。這樣看來,涉獵別人的看法而不是盲目接受和認同,讓自己有理性思考的空間,形成自己的觀念,便是碎片化閱讀的又一精華。

碎片化閱讀同整體化閱讀一樣是應當提倡的,也是一樣需要深入體會的,所長補所短。如果因為不能體會其中之奧妙而妄加褒貶,便是大愚之論了。

碎片化閱讀 篇4

國三作文 ,824字

如今資訊時代的洪流裹挾著我們僅有的時間,壓縮著我們僅有的空間,在忙碌中能放下紛擾專心地去做一件事是多麼的難。很少看到有人拿起一本書專心的閱讀,大多數的人都只是在手機上刷著他們的app,看著大部分的圖片與視訊,僅夾雜著些許文字,因而我們的閱讀越來越碎片化,碎片化的閱讀也在這樣的時代下興起。

人們對碎片式閱讀越來越飽含爭議,到底碎片式閱讀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些什麼?我們的閱讀方式到底被哪些事物碎片化?

資訊時代給我們帶來的高產產品就是手機。手機當中最吸引我們的也是那一個個app,我們難以放下,也難以割捨。現在,在微博微信到處都能看見雞湯文,當我們渴求著心靈的安慰,卻只尋找到那些沒有什麼含金量,沒有值得思考的文章時,我們閱讀的思維也被簡化,失去了我們閱讀當中思考的能力。

閱讀本是我們的一種本能,在閱讀時,我們會產生聯想,在腦海中會形成一個個畫面。可如今圖片加文字的興起,正在慢慢奪取我們的聯想能力。當我們抱怨我們已經沒有創造力,沒有想象力時,我們是否想過,這正是我們平常的一些小習慣而造成的。

有時當我閱讀厚厚的書籍,卻被手機電腦,平板,一系列能奪取我們好奇心和專注力的電子產品碎片化。低頭族越來越常見,走路時也看見有人在用大拇指滑動著手機螢幕,大量的資訊量從眼睛裡湧入大腦,是我們的思維越來越跳躍式,碎片化的思考正奪去我們的耐心與思維能力。

所以對閱讀我們要有選擇性。不要完全沉迷於那些圖片加文字,缺少思維發展性的文章。

閱讀本是件有內涵的事,碎片是的閱讀本不是錯,錯的是碎片式的思考。閱讀時要投入到一段連續的思維中去,去前後聯想,廣泛地思索,對於那些有文藝性的文章有一個整體的把握。

碎片化的生活就這樣,使我們被身邊的一切吸引過去,慢慢養成的惰性會漸漸抹去我們的意志和目標意識。只顧眼前一時的快樂,而忘卻了長遠的目標,並與它越行越遠。如今我們應該告別碎片式的閱讀,不要停下腳步,去關心關注那些能紛擾我們的事物。應時刻保持一顆專注之心面對書籍。

碎片化閱讀 篇5

記敘文 ,845字

在如今高速發展的世界中,每個人都恨不得把24小時變為了48小時。與此同時也有了碎片化這一說法。

隨著世界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碎片化出現了,碎片化閱讀,碎片化社交,碎片化時間……,彷彿什麼都可以碎片化,無法擁有一個完整的人生。

碎片化的閱讀使我們失去了很多。開啟手機隨處可見的新聞僅僅兩三百字,一個開頭,一個結尾便成為了一條新聞,如此簡潔,是了是表明我們的人生也同它們一樣簡潔,毫無波折呢?記得一位大學教授說過:“若朱自清生活在我們這個年代,面對荷塘,面對明月,拿出手機拍了張照說了句‘今晚月色真美’,發到了微博、朋友圈,於是散文沒了,《荷塘月色》沒了。”對於這幽默風趣的一番話我們不得不加以思考,現在的我們丟了什麼?

我認為是丟了靈魂。每個人都有兩個世界,一個是物質世界,一個是精神世界。在如今碎片化閱讀的引導之下,人們閱讀的書是越來越少,讀的都是一些無營養的文、微博文,閱讀的字數看似很多卻大都一笑而過,靈魂是對於抽象的精神世界的具體化。長期進行碎片化閱讀使精神世界變為了零,這便是失去了靈魂。

曾有人計算過一個人的靈魂是39克,這彷彿是一個微不足道的重量。但對於一個求學之人若失去了這樣39克,便失去了對於學問的推敲;對於一個工人若失去了這樣39克,便失去了一門精巧的手藝成為了只會工作的機器。而碎片化閱讀會讓我們逐漸失去我們的靈魂,成為一具僅憑本能而無思考的軀體。我們應重拾完整的閱讀,在讀他人的思想亦有自己的思想,在閱讀中不斷充實自己的靈魂。讓身存於世,魂亦存於世。

一個沒有完整閱讀的民族就沒有自己的思想,從而他們很容易就被別的民族洗腦,進而毀滅。美國為何強大,因為他們民族愛書。就說二戰德國在毀書時美國在大力印刷書籍給人們閱讀,兩者高低十分明朗所以結局也在意料之中。一個人乃至一個民族想要富強就要擁有眾多的閱讀量,也只有這樣才能誕生出更多的思考,人與動物最大的區別便是思考。

經典閱讀能讓你知曉世間冷暖;經典閱讀能讓你開拓眼界;經典閱讀能發展你的思維。在生活中切不可遺漏經典閱讀。

碎片化閱讀 篇6

碎片化閱讀作文400 ,422字

悄然無息之間,手機、電腦、電子書進入了生活,這無疑使人們的閱讀方式發生了改變,每個人都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方閱讀自己所喜歡的書籍,這一現象的出現表明了碎片化閱讀的時代已經到來了。

碎片化閱讀是科技進步的產物,當然它也有兩面性。

碎片化閱讀無疑是最符合當今快節奏的生活,每天上班族們擠著地鐵,看著手機,這時候有些人會選擇讀讀小說打發時間,這就是碎片化閱讀,或者有些有情趣者拿出書,也在擁擠的車廂中尋找到一片安逸的淨土,這也是碎片化閱讀,可見這些”抓緊時間”利用時間碎片來或多或少,潛移漠化地讀完了一本書,這也就其的好處。

當然,壞處也隨處可見,那擁擠的車廂裡,誰能保證能全心全意地去閱讀,再說了不全心全意就不能全力記住,那麼這個閱讀又有何意義?不就是打著高尚情趣做著無用之功。

這種閱讀方式,有人支援,也有人反對,畢竟這也應人而異,應人而宜。

在這個碎片化的時代,無論怎樣的閱讀方法,多讀點書總是沒錯的,至少在塵世中,有屬於自己的一片淨土就行了。

碎片化閱讀 篇7

碎片化閱讀作文100 ,975字

暑期外出多是乘坐公交地鐵,便看到大多數人都在低頭看手機,瀏覽網頁新聞,看電子書,或和朋友QQ微信網聊。等紅燈的路口,等車的站臺,行駛的車廂……處處可見利用著這些間隙時間的低頭族們。

某個週末下午,和媽媽開車回家的路上,正好從廣播裡聽到兩位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關於“網際網路閱讀”的讀書會分享,聽得津津有味,進了小區還是坐在車中,直到聽完兩位教授的發言,覺得這不正是我在路上所見的情景麼!

上海是一座國際化的大都市,經濟商業資訊的繁榮發達,也使得人們的生活工作處於快節奏中,每個人都行色匆匆,忙著工作,忙著學習,忙著討生活,每天的時間被分割成了一段段,充滿了各種事務,揹負著各種壓力的人們,在快節奏的社會環境中,很難有一整段的悠閒時光可以品著香茗聽著音樂攤開一本好書,讓心沉靜其中……

與此同時,網際網路技術的迅猛發展,讓手機成了一個超級的隨身移動終端,海量的資訊,便捷的獲取,隨時隨地自由自主的使用,使得手機閱讀,準確地說,是通過手機實現的網際網路閱讀,順理成章地佔據了忙碌中的每個碎片時間。和紙製的書本相比,網際網路閱讀的確具有很大的優勢,攜帶方便,查閱方便,不僅有原文,還可以看到各種介紹,各種評論,甚至看到衍伸出去的前世今生……

那些車廂中低頭的身影,眼睛快速地瀏覽著一條又一條的新聞,掠過那些雞湯美文,到站了,手機一關,迅速又融入洶湧的人流,碎片化的時間,使得閱讀的內容也傾向於快消化和碎片化,快速地獲取,快速地放下,不要求經典永恆,只要求片刻的休息和滿足,所以吸人眼球的娛樂八卦,標題式的主流新聞,小品文式的微博,不費腦子的流行小說,構成了閱讀的主體內容。

此時此刻,閱讀究竟是為了什麼?

青青書院,琅琅書聲,白紙黑字,墨香薰染,古人讀書讀進了心裡,沉澱為一生的氣質底蘊。而現在這種碎片化閱讀,終究像過眼的流水浮雲。兩位復旦教授說,網際網路閱讀雖然給予了人們便利,但同時也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習慣了現成的獲得,人們不願意再深入地思考,用心地體會,甚至連看書也被聽書和講壇取代,看似在抓緊碎片時間,實則在浪費,與其說是閱讀,不如說成了一種消遣。

凡事有利亦有弊,碎片化閱讀,在資訊瞬息萬變的現代社會,在奔波忙碌的城市人群中,有其產生的必然性和可取性,但是如果想真正讀些有益身心底蘊深厚的書籍,那麼還是留出時間吧!精心寧神,手握書卷,細細品讀。

碎片化閱讀VS經典閱讀 篇8

碎片化閱讀VS經典閱 ,890字

隨著資訊科技的高速發展,越來越多的碎片資訊闖入了人們的生活,公眾號,雞湯文,鋪天蓋地,散佈在各個角落。

人們也琢漸對這些“碎片”資訊產生了興趣,時不時地刷一刷朋友圈,逛一逛貼吧,開始了碎片化的閱讀。有人說:“我讀公眾號裡的內容不也在閱讀嗎?何必捧著本厚重的書在那看呢?”那麼,這樣的碎片化的閱讀真的能取代經典閱讀嗎?

的確,網路上的資訊可以開拓知識面,可以瞭解離自己千里之外的地方發生的事。但是,開拓視野,書本也同樣可以做到,而且。書本能做到“碎片”資訊無法做到之處。

碎片化的閱讀,本質上就是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無多。很多時候,人們看公眾號,只是帶著一點興致,隨便看看,打發時間。其實,他們到底看了些什麼,他們自己也不知道。而讀書就不同。書本是有情書,有中心,有起承轉和的,想要看懂一本書,就不得不融入書中去。有時,在你讀一本書時,你會發現,自己好像就變成了主人公,而周圍也變成了書中的情景一般。這種深刻的感覺,這種身臨其境的感受,才是在閱讀過程中應有的。

網路上的資訊,有好有壞。因為網路是有千千萬萬個使用者組成的,監管自然存在問題。因此,網路上存在許多糟粕,許多虛假資訊。如果一個人吸收了過多糟粕,就如鄭燮所說的:“如破爛廚房,臭灑壞醬悉貯其中,其齷蹉亦耐不得”我相信,不會有人願意是自己變“齷齪”吧,書本,乃是作家思想的精華,人們可以從中感到喜樂,為人處事的道理,以及愛國情懷。字裡行間,就有作者思想的傾注。

閱讀書本還能開拓我們的思維,發現生活中美麗。讀了書。我們會驚覺,世間萬物都有靈性的。在靜止的剎那,在一生一會,玄思生起,妙想湧現,星辰,月光,清風,流雲,都在談美麗的心事;春風,秋月,夏荷,冬雪,都有深深地情誼……

我們無法改變人生的長度,卻可以改變人生的寬度和深度,而這,又是碎片化閱讀無法做到的。蘇軾曾說過“腹有詩書氣自華”。閱讀書本,可以提升自身修養。內練素養,外顯才華。從書中淨化自己的心靈,提升自己的境界……

可見,碎片化閱讀無法取代經典閱讀,在繁雜的生活中,我希望大家都能抽出些時間,交給紙質閱讀。畢竟,紙質閱讀,對一個人的發展有著巨大的作用……

震驚!原來碎片化閱讀是這樣的 篇9

震驚!原來碎片化閱讀 ,1011字

這個標題是否讓你感到似曾相識?你是否在各大新聞平臺、或是長輩間瘋狂轉發的微信推送中粗略一眼瞥到過與其類似的文字?我相信答案是肯定的。它們往往抓人眼球讓人忍不住動動手指點進去閱讀,實際內容卻毫無營養,頗有幾分“金玉在外,敗絮其中”的味道。

這在本質上和我們對碎片化閱讀的評價相差無幾:表面上便捷充實,實則沒有深度。縱觀我們“波橘雲詭”的網際網路,各式各樣的碎片化閱讀層出不窮:不論是瀏覽微博上噱頭十足的時事新聞,微信公眾號裡的冷知識科普,抑或是斷斷續續地看完一本電子書……相較這些雜亂無章不夠全神貫注的閱讀方式,似乎只有在雲捲雲舒風輕雲淡的午後,邊啜飲清茶手捧書卷,邊跟隨作者的思路遨遊在書本這方寸之間的小小天地內才算得上是真正的閱讀。然而先彆著急贊同,在這之前請捫心自問:“你做得到遠離碎片化閱讀嗎?”

閱讀的最大功能雖然是增加知識深化思想,但誰規定閱讀就不能是單純地在短暫的閒暇之餘得到些樂趣,或是找些茶餘飯後和友人一起時的談資?碎片化閱讀是現今社會科技發展與生活節奏加快的必然產物,被拆分的時間導致我們在很多時候無法像以前那樣永遠都有足夠多的時間去進行完整的紙質閱讀。我們無法也毫無必要去杜絕碎片化閱讀的發生。

不僅如此,碎片化閱讀同樣可以變得有意義有深度,重點在於如何去進行碎片化閱讀。打個比方,如果說普通的閱讀有如現成的一幅名畫,需要我們花費很長一段時間去細細地琢磨、品味,那麼碎片化閱讀就是一塊塊散落的拼圖,初時乍看得到的只能是雜亂而零碎的資訊,但經過系統的拼湊與梳理後便能夠成為一套完整的知識體系貯存於腦海中。由此可見,我們不能僅僅用“好”與“壞”的隻言片語去評判這兩種閱讀方式,它們的優劣轉化只在於你是否掌握了閱讀的主動權。如果你是有意識地去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方面,長期地在碎片化閱讀中去有意識的積累,那麼久而久之自然會受益匪淺。詳細的方法我就不再贅述,網上隨便輸入個關鍵字都會有大把大把的教程。

從閱讀這一小小的角度來看,沒有人能夠否定傳統閱讀對陶冶情操與培養習慣等的作用,也沒有人能夠肯定碎片化閱讀就是淺陋無意義的:它們二者相輔相成,不要拘泥於閱讀的形式,唯有在恰當的時候選擇恰當的方式才是正道;發散開來想,碎片化閱讀映射了我們的時代,在變化的洪流面前,有人隨波逐流,有人一味抗拒。前者早已在起伏中失去自我,後者永遠無法體驗到順流而上的惠處。

寫下這篇文章,我渴望成為第三種人:我們順應海浪,我們親自掌舵。

碎片化閱讀 篇10

碎片化閱讀作文900 ,313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