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自己的生命——讀《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有感相關作文20篇

珍惜自己的生命——讀《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有感 篇1

讀後感 ,560字

世上的人有的是眼睛看不見,被人成為瞎;有的是嘴說不了話。被人成為啞;有的是耳朵聽不見,被人成為聾。海倫。凱勒就是這樣一位又聾又啞又瞎的人。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就是海倫。凱勒的真實故事。海倫。凱勒剛生出來時,並不是又聾又啞又瞎的新生兒。她可以說話;可以看見世界的美麗的東西;可以聽見從世界傳來的美妙的聲音。可是出生幾個月後,海倫。凱勒突然發燒,而且越燒越厲害,醫生都說沒救了。可是幾天後,海倫。凱勒的發燒不治而愈。但是海倫。凱勒的視力卻慢慢下降,直到一天,海倫。凱勒發現自己看不見任何東西時,傷心壞了。海倫七歲時,爸爸媽媽給她找了一位老師—安妮。莎莉文老師。海倫的心情有了新的依靠。在莎莉文老師的幫助下,海倫學會了各種各樣的事情,也學會了克服挫折。最終,海倫成為非常偉大的人物

在任何時候都要尊重自己和生命,如果沒有生命,會有你自己嗎?會有你的將來嗎?我們不保護生命,在哪一天,生命被破壞,那會怎麼辦?生命是來讓人們破壞的嗎?

我們要保護生命,珍惜生命,才能有我們的將來。你不保護好生命,哪一天,你醒來發現自己說不了話或聽不見大自然傳來的美妙的聲音或看不到大自然獻上的美麗景色,你會痛哭不已。因為大自然的美好,你卻聽不到或看不到,心裡難道不悲嗎?因此,我問要保護好生命,保護好我們自己,不浪費任何一點點生命。

愛,看不見的世界——讀《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有感 篇2

讀後感 ,690字

嘿!你好,天是什麼顏色的?嘿!你好,樹是什麼顏色的?嘿!你好,路是什麼顏色的?這些,在你的世界是不是都很平凡?你知道我的世界是怎麼樣的麼?我的世界只有聲音,我的世界充滿了一個個有意思的小洞——它們帶給我知識。是的,這是我想象的,盲人的世界!

也許你會說,盲人的世界多無趣,盲人的世界充滿了黑暗,他們在摸索中前進著,弄得滿手都是傷痕。是呀,這是正常人眼中盲人的世界。我也很害怕這樣的世界,我想問:是不是上帝在他們眼前遮住了簾子,然後——忘了掀開?多麼不公平,多麼悲慘!

直到我閱讀了這本《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書中充滿了對於光明的渴望與嚮往。假如,假如,假如只有三天也是好的!可惜,沒有假如。

但,這個堅強的女孩,還是愛著這個世界。這個看不見的世界!她用雙手去觸控光滑的樹皮,感受葉子的輪廓;她用嗅覺去關注蝴蝶的飛行,花朵的芬芳;她用耳朵去捕捉第一聲蟬鳴,破土的堅強……她的眼睛看不見,她的心靈卻長著一雙最明亮的眼睛。

我們眼睛常常習慣了周圍事物的常規,僅僅去注意令人驚奇的和壯觀的事物。然而,有時即使我們觀看著最壯麗的奇觀,眼睛都是懶洋洋的。我們對這個世界缺乏耐心,我們不再用多種感官體會每一點細膩的變動。

有時候,我覺得凱勒又是幸運的,她擁有一顆寧靜的心靈。她沉浸在這個充滿著細膩情感的大自然之中。而我,生長在大山裡,卻很少停下匆匆的腳步。也許,從這個午後開始,我會試著閉上雙眼,和每一縷陽光打招呼,對每一絲空氣微笑。學著體會一切美好與不美好。去愛這個世界——這個光明的世界!

珍惜眼前擁有的——讀《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有感 篇3

讀後感 ,948字

我們總是不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到了失去才後悔莫及。

—題記

有一個人曾說過:“幸福就像過眼雲煙。當你被它籠罩在其中時,你卻感受不到它帶給你的快樂,覺得很煩躁,總想拋開它。但當它真的離開了你後,你卻又會覺得難受,那時才會覺得原來被幸福所包圍的感覺是那麼的快樂。”

幸福的人總是那麼的相似,他們不會感受到痛苦。因為他們總是被保護的好好的,不會受到一點傷害。但《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中的海倫凱勒卻是不辛的。在她兩歲多得時候,生了一場大病。這場大病使她雙耳失聰,雙目失明,不能再說話。從此黑暗與孤獨一直伴隨著她。

但是,她又是幸運的。她有一個對她一直很好,容忍她暴躁脾氣的好媽媽。她有一位教她讀書認字,教她被愛是一種幸福的安妮。莎莉文老師。在她最困難時,莎莉文老師非常耐心地指導幫助她,給了她溫暖和快樂,讓她瞭解到這個世界的不平凡與美麗,認識這個絢麗多彩的世界。

在書中,海倫。凱勒曾說過:“善用你的眼吧,猶如明天你將遭到失明的災難。聆聽樂曲的美妙,鳥兒的歌唱,管絃樂隊的雄渾而鏗鏘有力的曲調吧,猶如明天你將遭到耳聾的厄運。撫摸每一件你想要撫摸的的物品吧,猶如明天你的觸覺將會衰退。嗅聞所有鮮花的芳香,品嚐每一口佳餚吧,猶如明天你再不能嗅聞品嚐。”這句話給我很大的感觸。或許只有海倫,這些失去身體某部分的人才會有如此深的體會吧!正因為他們失去了,所以才會覺得更加可貴。

然而,我們卻都不懂得珍惜,經常會因為一點小小的挫折而輕易結束自己寶貴的生命,可是海倫她遭受的挫折那麼大,她卻並沒有想過結束自己的生命。反倒是我們,遭受的挫折還不及她的十分之一,卻忍受不了,整天尋死覓活的。跟她比起來,我們真的自愧不如。

我覺得,我讀了這本書最大的收穫就是學到了:不論在什麼時候什麼時候,都不可以自暴自棄,要抱著堅強、樂觀、積極進取的生活態度。一個人最可貴的是擁有樂觀向上、永不言敗和堅韌不拔的精神。有了這種精神,就能在黑暗中看見光明,在坎坷中不斷前進,在逆境中獲得新生。你是樂觀的,你身殘不志不殘。讓我看到人生永遠光明的一面。

我很慶幸自己讀了這個故事。儘管悲哀,卻依然堅強、樂觀。這不就是人們所缺少的精神嗎?

我們要珍惜眼前擁有的,在以後的人生道路上,主人公的精神將作為我人生的座標,永遠激勵著我奮勇向前。

改變命運,締造傳奇人生——讀《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有感 篇4

讀後感 ,971字

馬克吐溫曾經說過:“十九世紀有兩大奇人,一個是拿破崙,另一個是海倫凯勒。”

—題記

前不久,我讀完了海倫的人生自傳《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海倫那傳奇般的人生以及她挑戰命運的勇氣,讓我心生敬佩,對她的崇敬,久久盪漾在心間而揮之不去。

海倫剛出生的時候,她眼中的世界是無比的美好,她是那麼的快樂、幸福。但是,好景不長,老天爺與海倫開了一個巨大的玩笑,海倫從此跌入了另一個世界。在那個時候,連日的高燒不退導致了海倫昏迷不醒,當她醒來時,她的世界變了。她的耳朵聽不見了,眼睛看不見了,靈巧的小嘴也說不出話了。從此,她墮入了一個黑暗而沉寂的世界,陷入了痛苦的深淵。一個只有19個月大的孩子以後的生活,從此佈滿了黑色。

從那時候起,海倫的脾氣變得古怪,成了一個蠻橫無理、孤獨的人。但是,老天最後還是眷顧著這個女孩。在海倫最無助、最孤單的時候,她遇到了莎莉文老師。莎莉文老師不僅打開了海倫的心靈之窗,更改變了她的一生!從只會用手語表示自己的意思,到可以獨自閱讀,再到用口語與他人交流,海倫付出了比同齡人多出千萬倍的努力。她勇敢地接受了命運向她發起的挑戰,以驚人的毅力和勇氣面對困境,創造了世界的一個奇蹟,譜寫了一個讓世人震撼的傳奇!

這本書告訴我的不僅僅只是海倫的傳奇人生,更是讓我知道:知識,可以改變命運。知識,就像沙漠中的綠洲,讓你在絕望中重拾希望;知識,就像黑暗中的燈盞,讓你在黑暗中擁有光明;知識,就像迷途中的指南針,讓你在人生路上找到自己的方向!知識,能夠使人變得強大!

而現在,我們這些學生沒有好好去珍惜學習的機會,讓老師所傳授的知識付之東流,那是多麼愚蠢的行為,與海倫相比,我們有著健康的身體,但是,我們卻沒有海倫對知識的熱愛與渴望!

我們要善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看這個美麗的世界;用自己的耳朵,去聽聽音樂;用自己的嘴巴,訴說自己的心靈。

我們在人生道路上,要堅持不懈地努力,要用智慧和堅強的意志點燃火把,照亮曲折的道路,讓自己不斷前進,不斷攀登上高峰!

海倫的一生,為世人創造了一個奇蹟,令後人為之震撼,她堅強的意志和勇氣,永存在人們的心裡!

縷縷陽光,溫暖大地,就像海倫的命運,照亮了世界;潺潺流水,滋潤萬物,就像海倫的精神,澆灌了大地。我們要像海倫一樣,用知識改變自己的命運,締造屬於自己的傳奇人生!

讀《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有感:生命創造奇蹟 篇5

讀《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490字

生命對某些人來說是很重要的,特別是她—海倫凯勒,他的毅力和生命的頑強是無堅不摧的。

著名作家馬克杜溫這樣點評過海倫凯勒:“19世紀有兩位奇人,一位是拿破崙,而另一位是海倫凯勒。”凱勒在88個春秋,艱難的熬過了87個無聲、無音、盲目的春秋。對她來說生命是多麼寶貴,而命運卻像一個“惡魔”,奪取了她年輕的生命。如過是我,我一定放棄了,但是凱勒並沒這麼做,而是跟“惡魔”拼戰到底,永不放棄,堅持不懈,終於堅持了下去。在他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最後五篇,寫了她的想擁有三天的時間去看世間的奇妙。她想第一天去看人間的奇妙,第二天去看黎明—日出,第三天想當一個平凡人,快快樂樂過上一天。雖然這是不可能的,但是凱勒卻還是一直堅信終有一天,他等啊等……

再想想自己,在生活中,我們有些人是呢麼得不珍惜生命對它負責,在紅綠燈前有時是虛驚一場差一點被車撞,但是,有時萬一撞上了呢該怎麼辦?你的父母是會多麼著急啊!所以我們要珍惜生命,不要讓它白白流失。所以現在開始,我們一定要做一個珍惜生命、愛護生命,用心靈去感化別人吧!

勇敢的心——讀《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有感 篇6

讀後感 ,757字

在19世紀,世界上有一個盲聾啞的女作家,她被譽為“人類意志力的偉大偶像”。她,一個來自美國的偉大作家,她就是—海倫凯勒。

談到海倫凯樂,大家第一個想到可能就是《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吧!這部著作可能是一本好書,這本書是一個人的奇蹟,也是所有人走出困境的方向和信心,它使所有看得見光明的人能夠重新領悟到生存之於生命的價值,生活之於人生的意義。

讀了這本書,無處不讓我體會到作者那種博愛的精神,而且還流露著一種堅韌不拔的高尚品質,也讓我領悟到了人生命的寶貴,更何況我們都是一個個健康的青少年,也正如海倫凯勒所說:“在光明的世界裡,將視力和天賦只看做為了方便,而不看做是充實生活的手段,這是非常可惜的。”是的,沒錯!我們不應該讓上天賦予我們最好的東西浪費在無所謂的事上。我們應該珍惜我們所擁有的一切美好的東西,用在有意義的事情上,別虛度了光陰!

讀完這本書,我無疑會對海倫凯勒致以最真誠的讚揚。然而,有一個人,一個被海倫凯勒在書中多次提起的人,我會致她更高的肯定!為什麼?因為她一直默默無聞地隱身背後,從而抱怨。教一個比普通學生難教數倍的盲聾啞人,有誰能堅持下去?但是,她不但做得到,而且,她在海倫凯勒身上,傾注了自己大半生所有的精力。可以說,沒有她的關懷,海倫凯勒不可能取得巨大的成功。海倫凯勒是她的驕傲,也是世界文學史上的奇蹟,而她就是創造奇蹟的人。而這個一直默默奉獻的人,就是—安妮沙莉文。

讀了這本被譽為“世界無與倫比的傑作”後,領略完海倫凯勒的神奇後。我也領悟到她要帶給我們的究竟是什麼!是一顆勇敢的心,去勇敢地接受生命的挑戰,贏得我們生命中的光明。

讀《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有感 篇7

讀後感 ,1483字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是一部偉大的勵志書,被譽為世界文學史上“無與倫比的傑作”。

海倫凱勒是一位又聾又啞又盲的的女作家。她依靠堅強的毅力學會了說話。她經常把一隻手放在喉嚨上,另一隻手放在嘴脣上,感覺氣流穿過它們時產生的震動。在1980年,拉姆森夫人從挪威和瑞典訪問回來,莎莉文老師邀請她到海倫凱勒家做客,拉姆輻人告訴海倫凱勒,在挪威有一個小女孩,名叫娜布卡達,她又盲又聾,但是卻通過長期刻苦的學習,克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最終學會了說話。因此,海倫凱勒暗暗下決心,一定要學會說話。她來到了波士頓,在那裡經過長期訓練,終於學會了說話,海倫凱勒那激動的心情是我們無法想象到的。

在書的最後,有這麼一段話:“我親愛的朋友,盡情地讓你的每一種感官都充分發揮出它的天賦吧。這樣你才能體驗到這個世界有多麼美好,你才能體會到現在所擁有的這些是多麼令人自豪。當然了,我相信在所有的感官中,視覺一定是最令人賞心悅目的!”

我們都知道,海倫凱勒有一個願望,她想要有三天光明,這本書的名字就是她最美好的願望了。海倫凱勒非常渴望接觸大自然,僅憑雙手的觸控就能得到這麼多的樂趣。她想把一切都看個究竟,想把所有的東西刻在腦子裡。他想,摸到嫩芽,摸到柔軟而方向的鮮花,順著花瓣一直摸下去,摸到長長的花藤,它們一圈一圈地纏繞著樹枝,為樹枝編織了一件清涼舒適的藤衣,在樹林裡靜靜地漫步,用腳輕輕地感受林間那厚厚的落葉鋪就的天然地毯,呼吸那份特有的青草味道。大自然在樹林裡演繹的是精彩紛呈的四季輪迴,每一個季節都有每一個季節的精彩。她想透過指尖,感受這千百年來永不謝幕的四季妙景,想通過心靈,聆聽這永不重複的四季之歌。

擁有光明的第一天,海倫凱勒想要好好看看她身邊那些給她關愛和溫暖的朋友們,最想看到的當然是莎莉文老師。第二天,她要看我們生存的世界。第三天,她要置身於顯示世界,體驗一下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本書帶給我的是一次又一次的震撼,既然她又聾又啞又盲都能有如此之大的成就,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努力學習呢?海倫有如此成功的人生,得益於她有一顆健康向上、自由樂觀的心。心靈是靈魂的主動脈。一旦封鎖心靈,你的軀體就是一個失去思想的空殼。開啟心靈的枷鎖,追求心性的獨立、自由吧!“忘我就是快樂。因而我要把別人眼睛所看見的光明當作我的太陽,別人耳朵所聽見的音樂當作我的樂曲,別人嘴角的微笑當作我的快樂。”多麼豁達的人生態度!儘管她的命運比別人曲折,但她沒有向命運低頭。她戰勝了困難,戰勝了自我。因此樂觀地面對一切,勇敢戰勝困難,人生才會像海倫一樣成功。當你讀完這些時,是否已經對開頭的問題有了答案。海倫以真實、自然的筆觸再現了自己豐富生動、真實而偉大的一生,告誡我們珍惜現在所擁有的;樂觀、堅強地面對和戰勝一切困難等深刻的道理。書中人物所展現出採的品質,意志、耐力等強烈的震撼著我們,給蒙塵的心靈以洗滌。

一個人能不能取得成功,不在於條件的好壞,而在於有沒有奮鬥的精神。我們總是為了逃避學習找各種各樣的理由。但是,和海倫相比,這些困難是多麼微不足道呀!一個人只要有胸懷遠大的理想和奮鬥目標,就會有無窮無盡的力量,就不會被客觀條件所束縛,就能夠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創造條件,自己主宰自己的命運。海倫不就是這樣嗎?她那驚人的毅力,才使她進入了很多正常人夢寐以求的哈佛大學,畢業後她用生命的力量四處奔波建立一家家慈善機構,。她堅強的意志和卓越的貢獻感動了全世界,因此她受到了許多國家政府的讚揚和嘉獎。

海倫凱勒告訴我們要坦然面對現實,以樂觀的心態面對這個世界,要用自己的雙手創造美麗的人生。

讀《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有感 篇8

國小六年級作文 ,1094字

一個聾啞盲人,嚮往著光明,雖然三天的時間很短,但對於一個對光明極度嚮往的人來說已經是很滿足的了。

海倫凯勒—這個偉大的女性,一次高燒後,她失去了光明,她聽不見,看不著,連說話也很困難。正如一隻失去翅膀的蜜蜂,已經沒有了活下去的理由,但堅強的海倫在死亡的懸崖邊回過了頭,最終,她在沙利文的幫助下,一舉成名。

我很佩服海倫凯勒,一位正常人能夠做的事,海倫凯勒做到了,而一位正常人不能做到的,海倫凯勒也能做到,我不禁被她的那種頑強不息的精神感動,一名從小就既聾又啞甚至是瞎的人,她能夠憑著她的觸覺,憑著她的堅持不懈,寫出了多本令人震撼的書,而她的個人傳記—《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讓人們感受到了一個真實的她的故事。海倫是多麼熱愛著豐富多彩的世界!她從不為自己的缺陷而感到多麼的自卑,而是更加努力,頑強。在艱難中獲得力量與堅強的性格,而且得到了人類的證明與敬佩和巨大的成就!這幾點讓給我很驚訝!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使我流下了淚水,可我從海倫凯勒身上得到的是一種力量!這是怎樣的一種力量啊!頑強、富有毅力、熱愛生命、熱愛生活、艱難中進取,我不知怎樣用語言去描述,但我知道這是一個人為實現一個在別人眼中不可能達成的目標的力量。馬克吐溫說過:“19世紀有兩個奇人,一個是拿破崙,一個是海倫凯勒。”海倫凯勒從一個嬌縱的小姑娘成長為了一個偉大的人。

書中海倫有這樣一句話,“使命的我可以給那些看得見的人們一個提示—對那些能夠充分利用天賦視覺的人們一個忠告:善用你的眼睛吧,猶如明天你將遭到失明的災難。同樣的方法也可以應用於其他感官。聆聽樂曲的妙音,鳥兒的歌唱,管絃樂隊雄渾而鏗鏘有力的曲調吧,猶如明天你的觸覺將會衰退。嗅聞所有鮮花的芳香,品嚐每一口佳餚吧,猶如明天你再也不能嗅聞品嚐。充分利用每一個感官,通過自然給予你的幾種接觸手段,為世界向你顯示的所有愉快而美好的細節而自豪吧!不過,在所有感官中,我相信,視覺一定是最令人賞心悅目的。”

她那麼嚮往光明,命運卻帶給她一片黑暗,她又是那麼的讓人嚮往,因為她的精神已經超越了一切,讀著海倫的自傳聯想到了自己,我身體健康,器官良好,作為正常人,我卻因為自身的惰性,浪費學習時間,只是一味追求幸福,實在感到自卑。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實在是一本好書,它能振奮人心,它讓我越發覺得要珍惜生活中的美好瞬間,要懂得滿足,學會生活。

希望大家有空走進海倫的世界,感受那一份沒有光明的世界,體味或許我們一生都不會感受到的生活。

讀《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有感 篇9

讀後感 ,933字

我時常在想世界上最美麗的東西是怎樣的。直到讀了《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瞭解海倫。凱勒悲劇而有傳奇的一生,讓我深深的感受到了世界上最美麗的東西,是看不見也摸不著的,要靠心靈去感受的。

人的一生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她—海倫凯勒就是其中一個被上帝遺棄的天使,一場病奪去她的視力、聽覺,一個生活在黑暗中卻又給人類帶來光明的女性,一個度過了生命的八十八個春秋,卻熬過了87年無光、無聲、無語的孤絕歲月的弱女子。她並沒有因為自己的不足,而放棄自己,她用自己的實力,靠著一顆不屈不撓的心,接受了生命的挑戰。用心去擁抱世界,以驚人的毅力面對困境,終於在黑暗中找到人生的光明。

試問一下,有多少人可以在面對困難的時候,迎難而上呢?眼前的一片黑暗,讓她驚恐,她的世界充滿了黑暗和冷清。她雖然看不見,聽不見,但她能用心靈去感受,她覺得這是世界上最美麗的東西。海倫。凱勒說過:“把別人的眼睛所見的光明當作是我的太陽,別人耳朵的聽見音樂當作是我的樂章,別人嘴角的微笑當作是我的快樂。”從這裡可以看出海倫。凱勒不怕路有多坎坷,她都用客觀的心態去面對,以自己堅持不懈的努力,去塑造一個美好的未來。

馬克。吐溫說過,19世紀有兩個奇人,一個是拿破崙,一個是海倫。凱特。是的,海倫的確是一個了不起的女性。最讓我感動的是假如給她三天光明的三天;第一天奉獻給她有生命和無生命的朋友;第二天向她顯示了人與自然的歷史;最後一天城市成了她的目的地。我在想,假如我們只有三天光明會做些什麼事呢?在那三天不可能看完自己想要看的一切,假如有一天她失明瞭,會不會和海倫。凱特一樣,用樂觀的心態呢?

海倫。凱特在黑暗中一直練習著,她說她的任務是練習,練習,不斷地練習。失敗和疲勞常常將她絆倒,但一想到再堅持一會兒就能讓她所愛的人看到她進步,就有了勇氣。很多時候,有一樣東西支撐著你向前衝,如果你不懷希望,不論什麼事情都做不來。

海倫。凱勒所展現出的品質,意志,耐力等強烈地震撼著我們,給蒙塵的心靈以洗漱。就連四肢健全的人都無法跟她比,生命是脆弱的,當所有的假設變成現實時,一切都晚了,人生沒有太多的假如,如果。因此,無論處於什麼環境,都要不斷努力,不管遇到什麼困難,都要有敢於奮鬥,迎難而上的精神。

讀《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有感 篇10

讀後感 ,1072字

倘若有人問我:“你覺得二十世紀的人間奇蹟是什麼?”我會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海倫凯勒。”

海倫凯勒,是一位聾、盲、啞三重殘疾的女作家。也許你會驚訝,一個不能領略親熱的語言,不能體會大自然的美好,不能表達對萬物的愛意的一無是處的人,為何能成為一個不朽的奇蹟。我可以告訴你,正是她的書籍《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給我帶來了我尋找已久的答案。

1880年6月27日,人間誕生了這個奇蹟,當一個咿呀學語的小天使正在傾聽、感受、欣賞這個他她未知的世界時,天使很快就折斷了她的翅膀。光明與聲音在她擁有的19個月後,無情地離她而去。從此她的世界裡僅剩的只有黑暗與寂寞。人一生中最美好的童年時光,在海倫凯勒的眼中,卻是黑暗的。

1887年3月3日,當海倫凯勒正在為自己一片黑暗的前途而苦惱時。她生命的轉折點—莎莉文老師,為她前方的道路點了一盞明燈。從那之後,莎莉文老師成為了她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之後,海倫凯勒的一言一行,都有莎莉文老師的陪伴與呵護。直至1936年10月1日,安妮莎莉文老師與世長辭。她將畢生的心血獻給了海倫凯勒。她幫助海倫凯勒脫離黑暗的枷鎖,追尋心靈的獨立和自由。而這期間,竟長達49年!當人們稱讚海倫凯勒為“20世紀不朽的奇蹟”時,沒有人會忘記是誰的心血把一顆幼小的種子澆灌為世界上最神奇的的花朵。

海倫凯勒曾在書中說道:“最好的生活態度,就是把每天都當作人生的最後一天去過。”然而事實是,日子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延伸開來時,我們那些友善熱情的品質便隨之消失殆盡。只要我們還處在身體健康、精神活潑的狀態,我們就會樂觀的認為,死亡是很遙遠的事,自己來日方長。

我們有良好的視覺,卻馬馬虎虎的看著景色;我們有敏銳的耳朵,卻三心二意的聽著一切。直到有一天,我們變得看不見也聽不見,這時我們才懂得痛恨自己從未珍惜自己所擁有過的一切。

世界上的千姿百態,在我們看來都是那麼理所當然。我們僅僅把我們所擁有的,當成了便於我們使用的工具,而不是豐富生活的手段。

如果失明的厄運真的降臨到你的頭上,而你卻只有三天光明,你一定會將來之不易的目光投向這美麗的大自然,將美麗的事物儲存到自己的記憶中,在今後漫長的黑夜中欣賞。

人們啊,你只需簡單的假設一番,便從此比以往更加珍惜自己的眼睛。你會發現自己所看到的每一件東西都是多麼珍貴。這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你將真正看到,一個美的世界正在你眼前展開。

讀《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有感 篇11

讀後感 ,905字

挫折,無疑是一個灰色的字眼,有人一定會問,我們為什麼要笑對挫折呢?誰願意笑對挫折呢?

今天,我來到六雲村委農家書屋,讀了海倫凯勒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華文出版社)這本書,我認識了一位從小就生活在無邊黑暗的世界,生活最多的調味劑便是挫折的小女孩。因為各種原因,自小就見不到五彩繽紛世界的她,性格十分乖戾,但有一束光,鑿破了包圍在她周圍的黑牆,溫暖了她,充實了她,將她從無邊的絕望拉向了充滿光亮的世界,使她振作起來,積極地面對生活,認真並開心地過好自己的每一天,竭盡所能地汲取知識的甘泉,這束光亮便是她人生中的第一位老師一沙利文老師。海倫凯勒曾說過:對於凌駕於命運之上的人來說,信心就是命運的主宰。正是這堅強的毅力和對人生的希望,使她戰勝了常人難以想像的困難,寫出了許許多多優秀的作品。

讀了這本書我有許多感觸,這本書教會了我很多。書中說得對,只有充滿自信地面對生活,坦然面對失敗,才能一步步戰勝挫折,走向光輝的人生道路。

偉大的科學家愛迪生在研究鹼性蓄電池時,和他精心挑選的一個助手苦心研究了將近十年。經歷了無數艱辛與挫折,很多時候他以為接近成功了,但結果還是失敗。大約經過五萬多次實驗才最終取得了成功。愛迪生說:挫折也是我所需要的,它對我的價值與成功一樣。林肯,這位美國總統,終其一生都在面對挫敗,八次競選落敗,兩次經營失敗,一次次精神崩潰,他卻說:我關心的,不是是否失敗了,而是對失敗能否無怨。這種精神無疑是偉大的,就像《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裡的主人公一樣,雖然她雙目失明,但這些都沒有成為她在知識的大道上行走的拌腳石,從兒時通過觸控一點點認識新的事物,到年少通過手去“看”盲人專用的凸體字的書,她不放過一點點學習的機會,她這種精神是值得我們這代人學習的。

你見過登山運動員嗎?他們在一次次的失敗後,仍然會對攀上高峰充滿信心。你見過探險家嗎?他們在一個個險象叢生的地方發現許多新奇事物。挫折與失敗,是人生的考驗。

是的,挫折是人生的必修課。挫折歷練著我們的心性,豐富著我們的人生,是我們攀向成功的階梯!我們要像海倫凯勒一樣堅強,和她相比,我們有什麼理由不能戰勝挫折?

在黑暗中尋求光明——讀《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有感 篇12

讀後感 ,670字

最近我看了《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一書。讓我深受啟發,它彷彿就是我的人生導師,指引著我不斷前進。當我遇到困難或挫折時,當我選擇逃避問題時,海倫凱勒一生輝煌的事蹟便會浮現在我眼前。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但能像海倫凯勒勇於克服困難的,卻廖廖無幾。首先,她是一個盲聾啞人,也是我們所稱的殘疾人,但卻能像平常人一樣生活學習。其次,她以優異的成績完成在哈佛大學的學業,所有的人都對這個女孩嘖嘖稱奇。人們可能會這樣想,她也許會在畢業後找份輕鬆的工作,結婚生子,草草了卻一生?也許帶著“殘疾人”的招牌,欣然接受別人的施捨,安逸享樂。可她並沒有,而是全身心地投入盲聾啞兒童教育事業當中,到全國演講,為他們做出重大的貢獻!

還記得大仲馬的書中有一段這樣的描述:“他終從槍林彈雨中站了起來,撫摸著流血的身體仰天大笑:‘感謝上帝讓我能實實在在地感受痛苦。痛苦真好,它告訴我,我還活著,還擁有生命和希望。’”

許多人應該都會有這樣的疑問:是什麼力量支撐著她走下這黑暗的道路?我想,正是她憧憬光明。她有一雙“明亮”的眼睛—雖不能說,聽,看,但這些缺點卻成為她的優勢。便脫離時間的喧囂,以觸覺、嗅覺等感官接觸世界,而看到別人所不能發現的東西,即在黑暗中尋找光明。因此,我們也不必要為自己的缺陷而傷心氣餒,有時,它往往會成為你的優點,充分利用,便能達到別人所不能的高度。

是的,我們所感到的只是痛苦,而海倫凱勒面對的卻是無窮無盡的黑暗,她終於憑著自己的努力找到光明的前途,而肢體健全的我們呢?我們也應該像海倫凱勒一樣,克服恐怖的深淵,尋求光明!

讀《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有感 篇13

國一作文 ,400字

我曾將在別的書上,看見一個書名叫,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多想買一本,看看它的內容是什麼,在我還沒開口跟父母要,弟弟先跟爸爸說了,當書買回時,愛不釋手。

我開啟書,靜靜的去看。然後,我瞭解到,這本書的作者,叫海倫凱勒,她是一位不幸的人。19個月一次高燒,讓她從此失去光明和聲音。剛剛開始,海倫情緒非常暴躁,她渴望得到光明和聲音,看不到世界的希望。

七歲的時候,海倫的父母,為她請來一位家庭教師,叫安妮莎莉文。莎莉文老師的到來,才重新帶給海倫的希望,在家人和老師幫助下,海倫學會閱讀和寫作,認識不同的事物。憑著海倫自強不息的意志,她闖過一個個困難,並以優異成績進入哈佛大學的拉德克里夫學院學習。

大學畢業後,海倫凱勒成了一名社會活動家,到各國各地發表演說。

書中的內容,讓我崇拜海倫的堅強,海倫凱勒,在用她的黑暗,給人們帶來生命的可貴,自己卻幸福一生。

海倫凱勒的堅強,永不被打倒的意志,永遠留在我的心中。

讀《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有感 篇14

讀後感 ,509字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本書的作者是一位聾啞人—海倫凯勒,她不向生命屈服,在幾十年的黑暗中,用這種常人不可想像的環境中寫出了這本《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海倫在一歲之前都是很健康的,既不聾,也不盲,更不啞。可是就在一歲的時候,她生了一場大病,導致海倫變成了現在的這個樣子。在變殘疾人之後的幾年裡,海倫一直情緒非常暴躁,還時不時的發脾氣。一直到了安妮沙莉文老師到了海倫家,當了海倫的老師之後,海倫才不再這樣。

莎莉文老師讓海倫學會聾啞人一切本來學不會的東西。在莎莉文老師精心教學下,海倫回了用手感受春天、夏天、秋天和冬天的景觀,還幫助海倫考上了世界最著名的大學—哈佛大學。

海倫在這本書出的末尾說想讓自己在三天內是一個正常人,自己會這樣做:

第一天,海倫要仔細端詳親人、朋友和莎莉文老師,讓她們的面孔,永久的刻在海倫的心中。

第二天,海倫要在早晨去看日出。這一天,海倫要在博物館、戲院中度過,瞭解人們在自己失明後的變化。

第三天,海倫回到了一般、普通的生活,在平凡的人群中度過這天。

有視力的人會很快適應周圍的環境,從而不珍惜寶貴的生命,然而無視力的人,則會更加珍惜生命。

讀《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有感 篇15

讀後感 ,506字

“十九世紀有兩大奇人,一個是拿破崙,一個是海倫凱勒。”

而《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則無不是海倫貼切的寫照。

而這位傳奇人物在向我們詮釋生命價值的同時,也讓人無不在心底流露出一種海倫之高大形象!

曾經,她也和我們一樣,有著明亮的雙眼,健康的聽力和視力,然而,上帝卻為她按下靜音、揚聲、螢幕—那年,她僅19個月,若我現在這樣,那也受不了,海倫她沒有,她站了起來,她不自暴自棄。在莎莉文和朋友的幫助下,她重獲新生!在她那個密不透風的小小黑世界裡,透入了光亮甚至希望!

可現在,生活條件愈好的人卻似有一副“病態”,對小難小挫沒有樂觀的態度,甚至在網路上不少見的輕生!若他們也似海倫一般,世界將勃勃生機!

人的一生短暫,我們不會預知到明天會如何,但不要去怨天尤人,若這樣年復一年,日復一日,時間飛逝,回首,再留戀?不!時間不會重現!若每個人都用知識點醒那個心中之燈,這世間不應該一片光亮而聖潔嗎?

海倫,用她艱難的一生,詮釋了生命該有的意義,她那一聲,如磐石下的嫩苗,然而,她出頭了,為世界綻放出那一點我可以做到的綠,我們為何又不能這樣呢?

海倫她用行動證明了人類戰勝生命的能力,為世人留下一曲刻骨銘心的生命之歌!

讀《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有感 篇16

讀後感 ,845字

今天,我一口氣讀完了這本《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心裡感受頗深。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本書的主要內容可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講述的是:“我”在沙莉文老師的悉心教育、指導下,衝破了逆境,並有了一番成就;第二部分則描述了沙莉文老師一生的坎坷經歷,以及對教育海倫的一些獨到見解;第三部分是作者,也就是海倫凱勒所寫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以假想的形式,寫出了這三天中她所看到的美好事物。

坐在書桌前,我靜靜地撫摸著這本書的封面,而心底的思緒卻如潮水般湧來:海倫凱勒雖是一個失去聽力與視力的人,但她仍對周圍的一切充滿好奇,對知識更是充滿渴望,她如此的堅韌與自強不息,不正是給世人樹立了與命運拼搏的榜樣嗎?

再看看我自己,一個健康的人,但我還不如一個殘疾人,沒有她堅毅,沒有她那種對知識的渴望。我懼怕困難,遇到困難我便寸步不前,我總是幻想著能有一片豔陽天,一條平平坦坦的陽關道。在海倫凱勒面前,我便如一隻螻蟻那樣的渺小。

讀完這篇文章以後,我想我也不要做個膽小鬼,我要強大。可強大就要自力更生,就沒有了想像中的豔陽天與陽光道,我真的能做到嗎?能!一定能!殘疾人都能自強自立,小草能春風吹又生,松樹能懸崖立根,我又怎麼不能!

在人生的道路上,總會有數不清的絆腳石,但我要勇敢地爬起來,吃一塹長一智,要堅信自己一定能夠把它完成好,要讓那塊絆腳石變成墊腳石,踩著它向前走去。

人生不過短短數十載,我們就更要好好珍惜!好比海倫凱勒最後寫到的:假想三天裡頭能見到的美好景象,三天光明,對於正常人來說不算什麼,可對於海倫凱勒來說,這將是上天對她多麼厚重的恩賜啊!而一個正常人,上天又是恩賜了他多少美好的東西—健康、快樂、溫暖——-因此,我們更要懂得珍惜!

“嘰嘰—”幾聲鳥叫打破了我此時的思緒,我站起身來,走到窗前,看著藍天下自由飛翔的鳥兒,這不正是快樂的象徵嗎?而那迎風而立的樹又是那堅韌的象徵,石縫中仍傲立的小草也是自強不息的象徵。

啊!生命如此多嬌!

讀《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有感 篇17

讀後感 ,773字

馬克吐溫曾經說過:“十九世紀有兩奇人,一個是拿破倫,一個就是海倫凯勒。”最近幾天,我一直在讀《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其中的主人公就是奇人之一海倫?凱勒。剛看到一半,就已經被這本書的內容深深地震撼了。故事的主人公海倫?凱勒十九個月時不幸得了急性腦充血,從此喪失了聽力和視力,變成了啞巴,但她並沒有被困難壓垮,而是用心來享受生命,用心來感受世界。她還去騎馬、划船、游泳,甚至用心去領略世界的美景……他身殘志堅,通過自己的努力,最終考上了哈佛大學。

哈佛大學,多少個學子夢寐以求,而又渴望而不可及的地方,對於海倫這樣生理缺陷的孩子,恐怕更是比登天還要難。她不知在黑暗裡度過了多少個年頭,那種與世隔絕般的感覺,是我們無法感受的。我也曾嘗試體驗黑暗無聲的世界,但最終因為缺乏意志力而放棄初衷。然而,海倫?凱勒卻做到了,她的耐力、信心都是超出常人的。她用自己的故事證明了,任何一個人,只要有夢想,有付出,再大的困難都可以戰勝。這一奇蹟的創造,全靠一顆不屈不撓的心和笑對人生的精神。掩卷沉思,想想現在的我們,有這麼好的條件,還不認真學習,真心感覺自慚形穢。我們身在福中不知福,既能看到充滿陽光的世界,又能聽到各種美妙的聲音。爸爸媽媽為我們創設了幸福的生活環境,老師們春風化雨,讓我們快樂學習,茁壯成長,我們還有什麼遺憾,還有什麼可抱怨的呢?

海倫凯勒在我眼中是一位偉人,她的經歷令我欽佩和敬仰。我想:海倫有如此成功的人生,得益於她有一顆健康向上、自由樂觀的心。有這麼一段話,我被深深打動了:“忘我就是快樂。因而我要把別人眼睛所看見的光明當作我的太陽,別人耳朵所聽見的音樂當作我的樂曲,別人嘴角的微笑當作我的快樂。”多麼豁達的人生態度!漫漫人生路,讓我們像海倫?凱勒那樣,微笑著面對一切,點亮心中的那盞燈,照亮美好的未來!

讀《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有感 篇18

讀後感 ,438字

歌德說過:“讀一本好書,就像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最近我讀了一本《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深有感觸。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是海倫凯勒寫的,她是美國作家、教育家、十九世紀最傑出的人物之一。這本書主要寫海倫?凱勒黑暗的一生:她出生十九個月時不幸患病,兩耳失聰、雙目失明。以此告誡人們要珍惜生命、熱愛生活。

讀完這本書,我很受啟發:海倫?凱勒遇到這麼大的困難都能成為一位震撼全世界的人,我們為什麼不行呢?海倫凯勒是一位又聾、又啞、又盲的女子都能這麼成功,我們又為什麼不行呢?我們也要像海倫?凱勒那樣,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堅持不懈、勇往直前,就一定能敲開成功的大門!

“善用你們的眼睛吧,就像明天你將會失去它一樣地珍惜它。同樣你也應該善待其他的感官。”這是海倫?凱勒在書中寫到的一段話。讀完這段話我學會了:我們幸運的得到健全的四肢和器官,我們就應該好好珍惜、利用它們。

聽了我的敘述,你是不是也想讀《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了?快去拿一本讀讀吧,相信你也會很受啟發!

讀《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有感 篇19

讀後感 ,511字

美國著名科學家富蘭克林說過:“苦難是最大的財富。”一開始我覺得苦難是痛苦和悲傷,為什麼是財富呢?直到讀了這本書。

本書的作者—-海倫。凱勒竟然是一位又聾又啞的人。聾啞人既不能說話也不能聽,那她的世界是黑暗無聲的,多麼恐怖。知道她的身世,不禁為她捏了一把汗。一開始脾氣暴躁的她,經過莎莉文老師的教育和照顧,海倫脫變成一位哈弗大學的畢業生。讀到這裡我不禁讚歎起來,連我們這些耳聰目明正常人都只能奢望的哈弗大學,卻被一個聾啞人考上了。我開始沉思,我們並不笨,也不是不願意學,那為什麼我們只能奢望呢?答案就是她本人的一句話:“只有聾子才會珍惜聽覺,只有盲人才能體會從見天日的幸福。”然而像我們這些正常人眼睛和耳朵無所謂的感覺著景色和聲音。我們不會留意生活中的平凡。也不會珍惜我們擁有的感官,更不會因我們擁有感官而心存感激。直到我們失去它們才會後悔。來吧!讓我們珍惜每一天,珍惜身邊的每一樣事物,珍惜我們擁有的一切,要心存感激。讓自己的每一天活得更加精彩。

像富蘭克林說得那樣,上帝給人們帶來苦難不是讓家庭充滿悲哀,而是更好的運用自己的特長,給別人送去意想不到的快樂和驚喜。苦難是最大的財富。我們應該樂觀生活,積極努力。

讀《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有感 篇20

讀後感 ,611字

當你穿行在無聲的黑夜裡,周圍的一切離你遙不可及—你是否會有一種孤立無援的錯愕的感覺?但有一個人,她看不見,聽不見,卻刻苦學習,最終成為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

她是一位美國婦女,她名叫海倫。凱勒。80餘年的盲聾沒有澆滅她對生活的熱忱。當她憑藉斑駁模糊的記憶牙牙學語時,誰會想到她日後的成就?當她的第一篇作品飽受質疑時,誰能理解她的苦悶,委屈?當她掌握了知識,四處講演時,又有誰能相信,這樣殘疾的一個女子,竟會掌握常人都力不能及的學問,竟蘊含著這樣自強不息的力量?

在桌前把這本書翻了一遍又一遍,我的思緒也在書頁間翻飛,沉浮,久久不能平靜。“好好利用你的眼睛吧,就像你明天就將失去光明。”對於海倫而言,哪怕是一分一秒的光明,都是如此的彌足珍貴啊!我們是否應該反思—我們有沒有充分利用了自己所有的感官,所有的時間,是否忽視了所有在海倫看來無比珍貴的事物?又盲又聾的人尚能取得成功,更何況身體健全的我們呢?海倫。凱勒以自己的刻苦努力戰勝命運,而我們難道不能認真一點,勤奮一點嗎?與海倫相比,我們是多麼幸運—我們有健全的體格和優越的學習條件—所以我們更應該在學習中、生活中努力;更應該奮發向上;更應該在攀登絕頂、精疲力竭時不屈不撓……

當你在灰心失意時,就想想海倫凱勒吧,學習她的精神,不氣餒,不放棄,不屈不撓,永不言敗,以汗水戰勝困難,以努力換取碩果,用勤奮詮釋生命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