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常憂不知足常樂相關作文20篇

知足常憂不知足常樂 篇1

國三作文 ,670字

古人云:“知足常樂。”我們從小就被長輩灌輸這樣的理念。那麼,何為知足呢?“知足”就是止步不前,安於現狀,是甘於平庸。相反,“不知足”則是永無止境,不斷進取,是積極向上。

“滿招損,謙得益。”秦始皇之所以能夠統一六國,就是因為無數次的不滿足,所以無數次地改革,無數次地完善。倘苦秦始皇在打下韓國時就感到知足,就沉醉於酒肉林池之中,皇帝一詞又從何而來?中原大地又如何統一?又怎會有今天的中國呢?追求的過程是快樂的……儘管有坎坷有風雨,但我們總是在不斷前進著,即使是敗,也無憾。畢竟沒有哪段人生是一帆風順的。

英國新聞界的風雲人物,倫敦《秦晤士報》的老闆來斯樂輔爵士,在剛進入該報時他就不滿足於90元週薪這人人稱羨的白優厚待遇,當《年日郵報》已屬於他時,他還希望吞併《泰晤士報》,當然,他最終也實現了這個夢想。來斯樂輔向來看不起生平無大志的人,他曾問一個工作剛滿3個月的助理編輯:“你滿意你現在的職位嗎?你滿足你現在50元的週薪嗎?”當那位職員面帶自足神情,答覆滿意時,來斯樂輔立即將他開除了,並很失望地說:“你應瞭解,我不希望我的手下滿足於50元的週薪而終止其發展的前途。”

一個不滿足於現狀,並且願意付出的人,才能鍛煉出鋼鐵般的意志。而安於現狀,且得且過的人,無論他現在有多麼輝煌,時間將抹去一切。只有永不滿足,美好的未來才能滾滾向前。

知足常憂,而不是常樂,“夜郎自大”“井底之蛙”以及魯迅筆下的阿Q不都是“知足者”嗎?而正是這“知足”,讓他們錯過了精彩的世界。

正也叔本華說過的:快樂的最大本質在於樂於追求。為什麼樂於追求,因為我不知足。

不知足常樂 篇2

國一作文 ,524字

人們常說知足者常樂,但我卻認為不知足者常樂。

通常人們所說的知足常樂,我認為只是物質上的追求,而我所說的不知足指學習上的不知足。

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就是這個道理。著名數學家陳省身先生在他93歲生日時還公佈了他的最新研究成果。他以此為樂,認為自己每天都在感受著最美的學問。其實學習中有著很多樂趣,而且學海無涯。所有的知識人類不可能全都學會。愛因斯坦說過:“我只是沙灘上的一個貝殼,只是感受了海水的輕撫,但真理的大海我還沒有找到!”這麼偉大的人都認為沒有找到真理的大海,那我們這些正在求學的人,是不是更應該戒除自滿而不斷虛心學習呢?

學習的過程中必有書的陪伴。但是我想問:中國有多少本書?亞洲有多少本書?全世界又有多少本書?這麼多的書你又能否讀完?朋友,我想沒人敢給肯定的答案。但是會有一些永遠追求真理的人,他們會用所有的時間去讀書,雖然讀的書只能算滄海一粟,但是他們卻懂得了許多道理,成為了有修養、有知識的人。雖然讀不完所有的書,但畢竟在書海里遨遊了一回,即使不能到達真理的彼岸,也有了一次滿足而愉快的經歷。因為他們有著不懈地追求知識和真理的精神。

不知足者常樂!讓我們懷著一顆不知足的心,在學習的海洋裡,駕駛著我們的求知之船,盡情遨遊吧。

不知足者常樂 篇3

高一作文 ,789字

人們常說:“知足者常樂。”意思是自我滿足的人總是很快樂的,而我卻認為:在人類社會的不斷髮展中,只有不知足者才會常樂。

物質生活上想常樂就必須“不知足”,試想,如果原始人對生活都那麼知足,就只能停留在茹毛飲血、刀耕火種、土處穴居的水平,何樂之有?如果人們都滿足於現狀,油燈就不會被電燈代替,摺扇也不會被電扇代替,更不會出現代替畜力的汽車,生活得不到改善,社會將停滯不前,快樂從何而來?可見,知足並不常樂。恰恰相反,正是有了不知足的精神,文明才得到發展:從鑽木取火到開採石油到發展核能,從牛頓三大定律到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從達爾文的進化論到今天的基因工程,正是由於“不知足”的精神才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科技的進步,促進了社會財富的日益積累,促進了人類文明的不斷飛躍,才使得人們常樂。

精神生活上,也只有不知足者才能常樂,人們對精神食糧的要求是日益增長的,這就促使文藝家們創造更多、更新、更好的成果,使我們的生活越來越絢麗多彩,我們才會常樂。

對於人生的奮鬥目標,則更是不知足者常樂。高爾基說過:“一個人追求的目標越高,他的才力就發展得越快,對社會就越有益。”一個不斷進取的人,在工作、學習上永不知足,才能不斷進步,取得成就,才能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益的人。而這些,不都是讓一個人真正常樂的基本條件嗎?著名發明家愛迪生憑藉不知足的精神,一生研究一千多項發明,攀上了成功的巔峰,奮鬥的樂趣,成功的喜悅,貫穿他的一生。更重要的是,他的成就也給世界帶來了福祉,帶來了歡樂。

“不知足”的精神,這無形的動力,推動人類進步,推動文明前進,推動社會發展,促使每個不知足者真正常樂。

當然,不知足者常樂,並不是對成功不予肯定,也不是說讓人對私利貪得無厭,而是指不滿足現有成績,不安於現狀。任何事物都是不斷變化、發展的,知足而不求發展,就會被淘汰。只有不知足者才會發展、進步,才會常勝不敗,才會常樂。

不知足,也常樂 篇4

議論文 ,1086字

知足可常樂,但敢於拼搏,開拓進取,努力地向著更高、更快、更強衝擊,亦可獲得常樂。

——題記

“知足常樂”。相信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聽到過不少這種類似的話語。誠然,若是保持一顆平常心,不追逐名利,可以感到安閒的快樂。但是,“不知足”的進取精神,就不能讓我們感到快樂嗎?

我認為並非如此。回想一下:在你的日常生活中,專心致志地背完一篇冗長的文言文時、耐心思索後解出一道複雜的數學題時、努力學習後考出更好的成績時…………在這些時刻,你的內心難道不會有快樂嗎?

有人說,知足者是精神的智者:陶淵明悄然遁世,隱居南山,得“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之閒適;劉禹錫被貶後居於陋室,也仍有“調素琴,閱金經”之雅趣。但請思考:他們真的是所謂“知足”嗎?恐怕不是。他們也有追求。他們追求的不是世間的功名利祿,而是常人難以體會的另一層次的精神的滿足。請不要把“不求上進”與“更高的精神追求”混為一談。

大名鼎鼎的“發明大王”愛迪生,早年發明了電燈、留聲機等諸多改變世界的物件,在科技創新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在這之後,他便開始了所謂“知足常樂”,不再追求更高的水平,甚至說出了“不要向我提出什麼意見,因為再好的意見也比不上我的頭腦”這種愚蠢至極的大話。也正因他的這種“知足常樂”導致的頑固不化,讓他在晚年不肯將直流電改為交流電,成為了他一生中最大的敗筆。他的事蹟,啟示我們要警惕某些時候的“知足常樂”,因為那很可能是不思進取的另一說法。

高爾基曾說過:“一個人追求的目標越高,他的才力就發展的越快,對社會就更有益。”誠然,“知足常樂”可能是高尚的,但是一個不斷進取的開拓者,對於社會的貢獻要比“知足常樂”的“智者”多上許多。如果人們都開始“知足常樂”,那麼油燈便不會被電燈所代替,人力不會被機械所代替,社會也就不會有進步。

不知足,並非是讓人被慾望控制,變成名利的奴隸,而是拒絕安逸,拒絕安於現狀。現今,任何事物都在日新月異地發展,所謂“知足常樂”也很難在這樣的環境下立足。

不知足者常樂 篇5

國三作文 ,736字

人們常說知足者常樂,但安於現狀時時知足,真的快樂嗎?在我看來,知足未必常樂,而不知足者則常樂。

不知足,是生活的推動器。

數萬年前的遠古時代,正因為原始人不知足於茹毛飲血的生活方式,才有了熟食的產生和今天的我們。孔子,學識淵博卻不知足,在晚年時依舊周遊列國,為了後世的思想而努力。愛迪生因不滿足於自己的發明,若干次的嘗試終於找到鎢絲,讓光明照亮了千家萬戶。

不知足方有前進的動力,不知足才能擁有更好的生活,不知足才能常樂。

不知足,是國家的根本點。

秦始皇能一統中國,就是因為無數次的不滿足,所以不斷地改革完善,才有了秦國的強大。孟子曾說:“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若一個國家知足於現狀,沒有了“野心”,便將要滅亡。中國的改革開放,美國的獨立戰爭,法國的大革命,無不向我們證明了不知足對國家的重要性。

不知足方有憂患意識,不知足才能振興國家,闖出一片天地。

但是何為不知足呢?不知足就是不安於現狀,不甘於平庸,是有一種持久不滅的熱情前。不知足,使人勇往直,從中獲得的樂才是真正的樂。

不知足是“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的獨賞之樂;是“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的執著知樂;是“與天鬥,其樂無窮;與地鬥,其樂無窮”的無畏之樂。

再看看現在的我們,假使你通過奮鬥可以擁有更好的未來,卻因知足而放棄,未來的你會是快樂的嗎?所以,只有不知足的人才能為了更好的未來去奮鬥,在不斷的昇華之中才能常樂。

不知足者常樂,這既是對我們的教導,也是讓國家強大的動力。讓我們從現在開始做一個不知足的常樂者,讓祖國因我們的不知足而常樂於世界之林。

唯不知足方能常樂 篇6

國一作文 ,1083字

老子說:“禍患莫大於不知足”,但不知足是人之本性,不知足如何就一定是貪得無厭?32歲的博士生譚超白天送快遞,晚上埋首文獻,這就是典型的在個人精神追求上的不知足,所以,我認為,不知足只是不願安於現狀,隨波逐流,只是始終堅持初心不願放下!

不知足常樂是寒窗前苦等黎明。

“北宋第一人”范仲淹以憂國憂民與慷慨大義名垂千古,他勸勉友人也勉勵自己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已成千古絕唱。可有誰知他出身貧寒,又有誰知他“斷齏畫粥”寒窗苦讀。北京大學法律碩士、自創公司的劉媛媛,最初也只是一個寒門出身的女大學生,在偌大的北京城,她除了自己什麼也沒有。她寒窗苦讀,可當別人提及時,她只是說:“我有一大把去努力的理由,卻找不到任何一個理由不努力”,或許十年寒窗,只為一日黎明,他們只是不知足現在。不願對現實妥協,即使命運給了他們一個比別人低的起點,仍能用一生的努力去成就一個絕地反擊的故事。

不知足常樂是泥濘中砥礪前行。

被譽為“發名家大王”的科學家愛迪生,他一生有一千多種發明。可又有誰知道曾有一次硫酸毀了他的衣服,還有一次硝酸差點弄瞎了他的眼睛?如果沒有電燈,世界又將是如何樣子?我國女生物學家屠呦呦,她歷經了380多次失敗,終帶領團隊研製青篙素成功。她不負世界所望,拯救了全世界數百萬人的生命,獲得了2016年世界諾貝爾獎。他們正是因為不知足,所以在泥濘中沉浮,在汙濁中踽踽前行,奉獻自己。

不知足常樂是守得雲開見月明。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曾作“春風又綠江南岸”,這已成千古絕句,可他當時在作此句時,更改了十多次。僅一“綠”字,他反覆推敲,來之不易。正因如此,才得千古絕唱,傳詠至今。不愧“為得一字穩,耐得半霄寒”。身為中學生的我自知沒有過人的天分,但願用比別人更多的時間去追趕。我所多堅持的是紮根於心的理想,即便是日復一日的繁瑣,卻始終相信“天道酬勤,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故只有不知足的人,才能等到撥雲見日、雲散月明的那一天。

若說知足是一個放得下,拾得起的過程,那麼不知足則是將信念緊緊攥在手心,縱然血肉模糊也不肯鬆手的過程。魯迅先生曾說:“不滿是向上的車輪”。山外有山,人外更有人,只有永不知足,才有向上奮進的動力,歷史車輪才能滾滾向前。

不知足會常樂 篇7

國一作文 ,981字

小草生長在牆角一隅,它不滿足於牆根的庇護,而想一個勁地向上長汲取更多的陽光;花朵競相開放在花壇裡,它不滿足於人們千篇一律的讚美,而想讓芬香流傳千古;博士生譚超白天送快遞,晚上扎堆文獻,也是想在不斷探索與奮鬥中,實現自身價值。

所以我認為不知足常樂能讓人們不斷髮現自己的不足,盡力在不斷探索與彌補中實現自我價值。

不知足,才知不足。

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的佳作流傳至今,他們的作品之所以成為佳作,大多都是建立在對自己作品一種“不知足”上的,不斷地細細雕琢、推敲、改進最終成為了人們口中稱讚的佳作。書法家顏復卿,寫得一手好字,但他不知足於自己的水平,於是拜師求學找到自己不足,刻苦練習,成為了一代大書法家。韓愈的“推敲”,王安石的《泊船瓜舟》中反覆推敲而來的“綠”字,都是因為詩人的不滿足而更好的知道了“不足”。

不知足,才愈上進。

回看今朝,有的人一生為了金錢而奮鬥,有的人一生為了功名奮鬥,但還有一些人是為了自己理想而奮鬥。“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也說明了容易知足的人,只安於現狀;不易知足的人反而擁有向上的動力。董卿是活躍在公眾前家喻戶曉的主持人,在《朗讀者》與《中國詩詞大會》中人們還發現了一個腹有詩書氣質才華,知性的董卿。正是因為她的不滿足,她不斷地學習積累沉澱,愈發上進,才成就了她自己的知性美現。是呀,有多少人像他們這樣為了自己理想不知足地努力再努力呢?正因那永不知足,他們才得到源源不斷地向上的動力。

不知足,才會‘長’樂。

有人說:“知足常樂”,但我更認為不知足會“長樂”。在學習生活中,我常常抱著不知足的心態面對自己的每一次成績,因此一直以來我都會在成績發下來時找出不足,及時糾正然後給自己定下下次考試成績的目標,即使在下一次考試中我取得了進步,我也一直會告訴自己:“還不夠,要繼續努力!”因此我一直保持著永遠向上的心態去迎接每一次成功。在學習上我正因有了這個不知足的衝勁,成績一直在不斷進步。不知足使我精益求精,讓我可以一直笑著迎接屬於我的成功!

在這優勝劣汰的社會中,何不與我一起“不知足常樂”呢?

知足常樂 篇8

高三作文 ,953字

哪裡會有一路順風的人生?哪一條路不是荊棘滿途?既然能經歷住風雨的摧殘,何不學會坦然接受面前的磨難;與其無休止地抱怨不盡人意的世事,倒不如放寬心態,欣然接受。既然無法改變身處的環境,那就學著去適應它;既然抱怨只能充當無用功,那就收起那些無畏的抱怨,心無旁騖,闊步向前。因為快樂的人生需要學會知足,精彩的人生亦需要一個懂得知足的心懷。

記得有一幅漫畫上畫著這樣一個場景:有一個乞丐有氣無力地坐在地上,兩隻赤裸的腳由於沒有鞋穿而長滿了厚繭,他也因此而抱怨連連。而此時對面卻走來一位殘疾人,這位殘疾人因少了一隻腳只能拄著柺杖艱難地行走。此時,乞丐恍然大悟,說道:“在看到這位沒有腳的人以前,我竟然整天都在為自己沒有鞋穿而抱怨,卻不懂得知足。”

是啊,每一個人都應學會知足,就像是那位乞丐,雖然因為沒有鞋穿而磨損了自己的腳掌,但幸運的是他雙腳健全,不用因為失去腿腳而苦惱,因此也不必再抱怨什麼,而他最終也擁有了一顆知足常樂的心。

追溯歷史,也不乏知足常樂的有識之士。

宋代著名的文學家蘇軾曾仕途坎坷,滿腹才學卻不被賞識,遭遇貶謫,被放逐黃州。但他卻未因被貶而抑鬱消沉,也未曾抱怨朝廷對待自己是多麼不公,未曾抱怨自己的命運是如何不幸。相反,他卻將自己放浪于山水之間,投身於大自然的美景之中。也許正是因為他曠達的心胸和那種知足常樂的心態,才有了那“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的閒情雅緻,而《赤壁賦》也因為他的無限胸懷而舉世聞名,流芳千古。

如果說知足處世人人皆可,那麼連普通的乞丐都可以做到,我們為什麼不也嘗試著收起自己徒勞的抱怨、學會知足呢?如果說懂得知足是一種高尚的素養,有蘇軾這樣心胸曠達的偉人引領著我們,為什麼不也學會放寬自己的胸懷、收起那些無畏的抱怨,學會做一個知足常樂之人?

迴歸現實,眼前的社會環境正不斷地隨著時間、地點等條件的轉變而變化遷移,即使呈現在面前的只有無奈與不如意,抱怨也只是徒勞,不妨學會知足,懂得知足。

學會知足,學會讓自己去適應變遷無常的世事;懂得知足,懂得讓自己擁有一個豁達的世界。

其實每個人的心都是一扇通往快樂之途的大門,而知足就是那把消除抱怨開啟那扇快樂之門的萬能鑰匙。正所謂,知足予樂,心常樂;樂在知足,心亦安。

知足常樂 篇9

高二作文 ,868字

春來秋去,花開花落。歲月就這樣流逝,不留痕跡。有人喜歡傷害悲秋,有人喜歡享受當下,而我們應該做的是珍惜現在的一切,明白知足方能常樂。

不知足者常悲。有些人常常想做一些不可能的事,這樣只會折磨自己,看到自己沒有的,那麼只能獨生鬱悶,自尋煩惱。追逐名利一直是很多人的夢想,他們原本是為了讓自己幸福,卻在追逐名利的過程中喪失了原來的純真和快樂。即便最終獲得了成功,擁有了名和利,也無法獲得心靈上的滿足和快樂,何苦呢?很多人為了名利捨棄親情、友情,成功之後的落寞讓他們明白,自己已經失去了人生最重要的東西。但是失去的東西,再也無法找回,他們只能空悲嘆。不知足者常悲,因此我們要學會知足,不要等到失去的時候才後悔莫及,獨自悲哀。

知足者常樂。多想一下自己擁有什麼,要學會知足,這樣你才能獲得快樂。蘇軾“一蓑煙雨任平生”,他的豁達樂觀令世人感慨,雖仕途不順,但他沒有自怨自艾,而是以豁達的胸襟來面對這一切,讓人如何不敬佩?還記得陶淵明在官場的生活嗎?他年輕時曾懷有“大濟於蒼生”的壯志,又因家境貧寒,二十九歲時走上仕途,但做官的時間很短。他逐漸認清了當時官場的汙濁與黑暗,他決定還家歸隱。回到自己的老家宅院,他不是尋找一種姿態,而是在迴歸一種生活—過起了自由閒適的田園生活。雖然他們在仕途上沒有取得太大的成就,但他們為後人留下了無盡的文學財富。不要老想著你沒有什麼,要想到你擁有什麼,你會快樂的。

曾經聽過這樣一句話:生活給予我們千百種生活方式,既然我們認為了其中,那麼就走下去。如何走是你自己的事情,走到何時也是你自己的事情,既然都是你自己做主,幹嘛要對不起自己,幹嘛要臨陣逃脫?你逃離的不是你的生活,而是真正的自己。也許一生真的不長,但是亦可不必倉促地要把生活的滋味嚐遍。不如在繽紛的紅塵裡,留一份從容,把顏色還給歲月,把純粹交給自己。簡單的拾得,平凡的你我,也許不需要明白太多,只要知足常樂就好。

人生就像一場夢,要做個好夢,就帶著微笑,多看看自己擁有的,比如親情、友情。如果你懂得這些東西的珍貴,怎麼會不快樂呢?做人要知足常樂!

知足常樂 篇10

國三作文 ,761字

“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即便是你一生中最渴望得到的東西,你與它無緣,或是它在山的另一邊,你卻在山的這一頭都是強求不來的。如果你懂得知足,你則將常樂。

有一民間故事:胡九韶家境貧困,一面努力努力教書,一面耕作,但僅可溫飽。每天黃昏時,他都要到門口焚香,向天拜九拜,感謝上天賜給他一天的清福。妻子常笑他:“一天三餐都是菜粥,怎談清福呢?”他說:“我首先很慶幸生在太平盛世無戰亂。又慶幸我們家能有飯吃有衣穿不至於挨餓受凍。第三慶幸家裡無病人,獄中無囚犯,這何不是清福呢?”正是因為他這種知足的心態,所以他一生都是滿意的,雖然沒有當多大的官,但正如他所說,不至挨餓受凍不至老殘病死便足矣,這樣他將會一生都快樂!

傳說八仙中的呂洞賓下凡見一少年坐在地上哭,他問:“你為何要哭?遇何困難了嗎?”少年說:“我母親臥病在床,無錢醫治,本想做工賺錢,可母親無人照顧。”呂洞賓很高興,難得世間有如此孝順之子。於是他將路邊的一個石頭變成了金子給孝子,他卻搖頭。呂洞賓更欣喜這孝子竟是不貪戀黃金的君子,呂洞賓向他問為何不要,他答:“你給我的黃金總有用完之時,我只要你的金手指,想用便一指,遍地都是黃金。”呂洞賓失望,飄然而去。

倘若少年不要這枚黃金,也許呂洞賓會執意要給他幫助,讓他們一生快樂吧!但也是因為小孩的貪戀讓呂洞賓放棄原始的“慈善”之心!

人的慾望是個無底洞,永遠都沒有能補滿的那一天,即使完成了最初的夢想也不會忘我的興奮,因為心底裡會有另一個聲音,在說:“只達到這個地方,離……還有好遠呢!”

羅馬哲學家塞尼遜有句名言:“人最大的財富,是在於無慾。”這裡所講的“無慾”並不是真正的完全沒有想要的,而是指“沒有過多的想要的,沒有無止盡的想要的東西,”這就是人最大的財富,只有知足了,才會永遠而帶笑容,永遠—快樂!

知足者常樂 篇11

國二作文 ,764字

“風送花香紅滿地,雨滋春樹碧連天。”世界很美,不僅有春的煙波畫船,夏的朝雲暮卷,秋的雲霞燦爛,冬的冰肌玉骨。更是因為有了簡單的事情而快樂,不追求過多的要求而快樂。世間才會變得如此之美好。

梁實秋先生說過,他最幸福的事情莫過於睡在自己的床上,陪自己的小孩遊戲,吃媽媽做的飯。而我說,最幸福的事情莫過於捧一本喜愛的書和自己的好姐妹一同行走在林蔭道間,一起談未來。

知足者常樂,是說一個人沒有過多的奢求物質上的滿足,而是追求精神上的滿足就好,那麼,這個人就會很容易被滿足,且會變得自如的開心。我就很願意做此類人,心靈上無任何的感情負擔,並且發自內心的感到世間的美好。

我想起了《雙城計》中的一句話,這是一個最蕭條,最繁華的時代,我們在這個時代的夾縫裡徘徊,躊躇獨行,彷彿在人間的天上地下找不到一個立足之地。

從古至今,無人不再尋求著快樂之道路,莊子正如此,他不曾一味的追求富貴,官職,只是簡簡單單的吃著粗茶淡飯,依舊過的逍遙自由,有著豐富精神底蘊的他過著平淡而又充實的日子,心中也甚是開心無比的。

知足與常樂同時兼備的人不需要過多的詮釋。即使沒有巍峨高山的險峻和清峭,也可以有平川凡壑的穩實和踏健;即使沒有嬌容玫瑰的誘人,也可以有芙蓉的質樸與富貴;即使沒有居廟堂之高而兼濟天下,也可以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高尚。即使在物慾橫流,紅燈酒綠中穿梭,也可以兩袖清風,從而出淤泥而不染。

你是願意經常歡笑還是時常揹負著各種社會慾望壓迫著你使你難以前進呢?卸下你的包袱,輕鬆的向前走出去。知足者常樂,不會過多的在意金錢的引誘,因為他們明白知足常樂者的運氣不會太差,他們的態度樂觀,慘淡自如的面對人生。上帝對於他們不會狠心。

做一個知足常樂者,你會發現世間的美好不僅是由春夏秋冬所連綴而成,更多的是人世間的歡聲笑語讓世界美好的更長久。

知足常樂,幸福相隨 篇12

國小五年級作文 ,970字

“從明天起,做個幸福的人,餵馬,劈柴,周遊世界;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每當讀起海子的這首詩,我就發現,其實幸福就在我們身邊,幸福就在於我們能知足常樂。

知足常樂,是悠閒隱者對田園的熱愛。

你捧著一把菊花走來,帶來一陣天人合一的哲學清香;你放棄官場的追名逐利,每日醉心於“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的滿足感,你忠於自己,真實地面對自己的靈魂,以心役形,所以你才能登高舒嘯,臨流賦詩;你性情曠達,不被世俗世相所牽引,雞鳴桑樹顛的村野也能令你詩興勃發!你不愧是一代詩宗—陶淵明。試想,如果當時你患得患失,未能知足常樂,而是和普通的俗人一樣追名逐利,那你也只會是一介匹夫,也會被歷史所遺忘,更不會成為後世膜拜的典範。儘管我不願這麼說。

知足常樂,是百歲智者對生活的態度。

楊絳,著名作家,也是大文豪錢鍾書的妻子。她本性淳樸,雖過著低調簡樸的生活,卻擁有高貴的靈魂:她“我和誰也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2013年7月7日,是她102歲的生日,社會各界人士紛紛送來賀電,或登門祝賀,而她卻只是一一推辭。她把感激藏於心中,她很知足,也很幸福。她雖隱居於生活,但從未被時間遺忘。如果說楊絳不滿足於生活,而是在生日那天大擺豪華宴席,競相攀比,那她也就不會被世人所景仰。正是因為她的知足常樂,她每一天才過的充實而幸福,才得以安享晚年。

知足常樂,是激情舞者對生命的詮釋。

2008年,一場災難襲擊了四川省汶川縣,許多人因此受害,而廖智就是其中之一。她因此失去了親人和自己的一雙腿。她是一名舞蹈演員,失去雙腿就意味著失去舞臺。但她在經歷重重困難過後,仍沒有絕望,而是堅強的站了起來。她說,自己雖然失去了雙腿,但是還擁有生命—熠熠生輝的人生之基。之後,她就參加了許多電視節目,從此她的人生翻開了新的篇章。正是因為廖智對生命的滿足,所以她才沒有整天自怨自艾,沉浸在悲傷之中,而她的人生也因此再次盡顯輝煌。

如果說命運是那破舊的花架,那麼因為有了知足常樂變得繁花似錦,光彩照人;如果說命運是那漆黑的夜空,那麼因為有了知足常樂變得繁星閃爍,熠熠發光;如果說命運是那貧瘠的土地,那麼因為有了知足常樂變得蔥蔥郁郁,油油翠綠。我相信,只要我們擁有對生活的知足常樂,那麼幸福將永遠伴隨著我們。

知足常樂,幸福相隨。

珍惜擁有知足常樂 篇13

國二作文 ,757字

據調查,大部分中學生認為自己所擁有的東西太少,對自己的生活極為不滿足,總認為自己是天下第一乞丐,不是抱怨衣服品牌步入他人家,就是覺得零花錢步入別人多,不知他們要擁有多少才能滿足。

我想:當代中學生不是擁有得太少,而是在生活中他們不知足罷了。他們有吃有穿,能在明亮的教室裡學習,能有一個強壯的身體,在父母的呵護下健康成長。作為一個學生,不以求知放在首位,享受生活,那是很危險的,那是精神的缺失,那是夢想的丟失,可以想象,當有一天你自己獨立生活,沒有了父母的依賴,你是否有能力享受上等生活,如果沒有,那你怎麼辦?

同學們,你們想過嗎?有的人想穿高檔鞋,可她沒有腳;有的人想盡孝,可親已不在;有的人想盡一份責任,可已經沒有時間……

同學們,你們知道嗎?非洲許多孩子現在正飽受戰爭之苦,享受飢餓之役、缺水之災,瘦得皮包骨頭,無家可歸,他們多麼希望能重返教室,拿起書本重新學習,可是,這一點小小的要求能得到滿足嗎?

不能。而我們和他們相比,還有什麼資格覺得不滿足的,由此看來,我們現在更多的時候是物質上的富翁,精神上的乞丐。

我們擁有爸爸媽媽的愛,擁有良好的學習機會,擁有朋友的真誠的關懷……我們擁有的其實很多很多,可我們還有什麼不知足呢?

下面請看一則故事:一條狗,嘴裡銜著一塊又肥又大的肉,經過一條河時,它看見水中自己的倒影,卻誤認為是另一條狗,它看見水中的那條狗銜得比自己的肉更肥更大,於是扔掉自己嘴中的肉,“咚—”只聽見濺起的水花聲音,隨後,它在水中掙扎,什麼也沒有撈著,眼神呆滯,狂吠不止,目光中帶著深深的惋惜,它想:下輩子,我一定學會知足!

朋友,看完這則故事,也許你會笑狗的愚蠢,笑它的貪婪吧!但是,說不定在生活中,某一天,你就成了這個故事的主人公了!

所以,切記:珍惜擁有,知足常樂!

知足常樂 篇14

國一作文 ,556字

常言道:“知足者常樂。”但我卻認為:“知足者未必樂,不知足者才樂。”?

一個滿足於現狀的人,生活沒有目的,無所追求。猶如一艘失去方向的船,最後會觸礁而沉。何樂之有呢?只有不知足的人,才會有所追求,有所創造,這種不斷創造和追求的過程便是一種快樂。所以,人應該有不知足的精神。?

中國歷史上有一位女皇帝,叫武則天。起初只是一介民女,假如她安於現狀,可能終生浣紗於溪邊,忙碌於灶旁,與一般村婦無異。正是由於她不知足,要改變自己的命運,才設法入宮。她入宮後,由於不知足,才不斷地追求、奮鬥,最後成為一名永垂青史的中國唯一的女皇帝。?

一代偉人毛澤東,他不滿當時中國的現狀,發出了“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感慨。為了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他帶領著無數革命者浴血奮戰,終於建立了由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正是由於他這種不知足的精神,才有天安門城樓上的莊嚴宣告,這份喜悅自豪是知足者無法體會到的。?

還有許許多多的科學家,就是因為不知足,才在科學領域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像牛頓、愛迪生、袁隆平等。他們都具有不知足的精神,成為了不平凡的人,成為快樂的人,也為別人帶來幸福,帶來快樂。?

我們中學生就應該有不知足的精神,時代呼喚不知足的人,只有不知足,才會發奮學習,才會勇於探索,才會學有所成,才能有所作為,才能為自己和別人帶來快樂。

知足常樂 篇15

敘事作文 ,434字

樓下的住戶是一位老奶奶,我家在二樓,她家在一樓。

據我所知,她的老伴兒在很多年前就去世了,而且他們沒有子女,也是外來人士,可以說,在這個城市裡,沒有任何親人。

按理來說,這樣的老年人應該是很孤獨的吧,可是她並不是。

因為住在一樓,所以她家有一個小花圃,種著許許多多的瓜果花草什麼的,那時候放學總是能看見老奶奶在小院子裡的藤椅上搖著蒲扇,悠哉悠哉的樣子。看見我了也總是招呼我去她家坐坐,給我拿好吃的點心。

老奶奶興趣愛好很廣泛,誰也想不到,一個快七十的太婆居然去報了一個拉丁舞班,而且還學的有模有樣,跳的比許多年輕人還好。

老奶奶也是一個很熱心的人,誰家有困難,總是伸出援手,鄰居們都很喜歡她,誰家夫妻鬥嘴什麼的,都找她去調解,她一到,就風平浪靜了。

她的快樂彷彿能感染大家。

歲月對老奶奶很溫柔,快七十了可是臉上卻沒什麼皺紋,也沒什麼白頭髮,我想因為她樂觀吧,心態使人年輕。

“人嘛,活著就是為了開心,過好每一天,這樣生活才有趣呢,呵呵呵呵。”老奶奶搖著蒲扇笑著說道。

知足者常樂也 篇16

高一作文 ,729字

生活中,有些人總會感到快樂難以尋找,快樂於他們看來彷彿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但有些人卻覺得快樂唾手可得,快樂就在自己的身邊,甚至緊握在自己的手中。為什麼,人們對獲得快樂的感受差那麼多呢?在我看來,這無疑是因為他們對感到快樂所需的要求不同,知足者常樂也!

所謂的快樂無疑就是人的需求得到了滿足。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展現出一種十分愉悅的狀態。德國哲學家康德也曾今說過:“快樂是我們的需求得到了滿足”。的確,快樂的多少,很大程度來自於自己的內心需求,內心需求滿足的越多,則意味著收穫快樂的次數越多。這就驗證了知足者常樂的道理。

除此之外,增加快樂的最有效方法不是增加一個人的財富值,而是降低一個人的慾望感,從而提升一個人的滿足感,以獲得更多的快樂。生活中,我們從新聞、從電視等各種渠道都聽聞過富豪有錢但不感覺快樂的故事。究其原因,就是因為他們的慾望太大了,有追求是好的,但人要學會知足,面對已經很好的成果卻還疲而不倦地一味追求,那麼快樂也會隨著你的逼近而飛奔起來。快樂只有在知足的土壤上才能良好的生根發芽,孕育出甜蜜的果實。

我們渴望快樂常伴我們左右,希望生活的快樂,於是凡事都向著好的方向前行努力,這無疑沒有絲毫的不對。但是,在不懈追求的路上我們是否要學會停卻,尋一片舒適的地方來享受呢?誠然,我們應該這樣做,知足的停下,方能品嚐到快樂的滋味。路是無盡頭的,有盡頭的是人的慾望,人的滿足感。而且,前路是未知的,往往你一路前來的收穫會在某個未知的路口全部失去。正如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的故事一樣,適時知足,方能更快樂。

老子曾有言:“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知足方能常樂呀!朋友們,讓我們減少慾望,適時停下,在知足的土壤上收穫我們的快樂果實吧!

知足常樂 篇17

高二作文 ,868字

春去秋來,花開花落。歲月就這樣流逝,不留痕跡。有人喜歡傷春悲秋,有人喜歡享受當下,而我們應該做的是珍惜現在的一切,明白知足方能常樂。

不知足者常悲。有些人常常想做一些不可能的事,這樣只會折磨自己,刻意去追求自己沒有的,只會獨生鬱悶,自尋煩惱。追逐名利一直是很多人的夢想,他們原本是為了讓自己幸福,卻在追逐名利的過程中喪失了原來的純真和快樂。即便最終獲得了成功,擁有了名和利,也無法獲得心靈上的滿足和快樂,何苦呢?很多人為了名利捨棄親情、友情,成功之後的落寞讓他們明白,自己已經失去了人生最重要的東西。但是失去的東西,再也無法找回,他們只能空悲嘆。不知足者常悲,因此我們要學會知足,不要等到失去的時候才後悔莫及,獨自悲哀。

知足者常樂。多想一下自己擁有什麼,要學會知足,這樣你才能獲得快樂。蘇軾“一蓑煙雨任平生”,他的豁達樂觀令世人感慨,雖仕途不順,但他沒有自怨自艾,而是以豁達的胸襟來面對這一切,讓人如何不敬佩?還記得陶淵明在官場的生活嗎?他年輕時曾懷有“大濟於蒼生”的壯志,又因家境貧寒,29歲時走上仕途,但做官的時間很短。他逐漸認清了當時官場的汙濁與黑暗,他決定還家歸隱。回到自己的老家宅院,他不是尋找一種姿態,而是在迴歸一種生活—過起了自由閒適的田園生活。雖然他們在仕途上沒有取得太大的成就,但他們為後人留下了無盡的文學財富。不要老想著你沒有什麼,而要想到你擁有什麼,你才會快樂。

曾經聽過這樣一句話:生活給予我們千百種生活方式,既然我們選擇了其中,那麼就走下去。如何走是你自己的事情,走到何時也是你自己的事情,既然都是你自己做主,幹嘛要對不起自己,幹嘛要臨陣逃脫?你逃離的不是你的生活,而是真正的自己。也許一生真的不長,但是亦不必倉促地要把生活的滋味嚐遍。不如在繽紛的紅塵裡,留一份從容,把顏色還給歲月,把純粹交給自己。簡單的拾得,平凡的你我,也許不需要明白太多,只要知足常樂就好。

人生就像一場夢,要做個好夢,就帶著微笑,多看看自己擁有的,比如親情、友情。如果你懂得這些東西的珍貴,怎麼會不快樂呢?做人要知足常樂!

知足常樂 篇18

高二作文 ,944字

人與動物最大的區別,不是人比動物更聰明,也不是人比動物更高貴,而是因為人有思維,會思考,懂得體味人生,懂得滿足。人,應該“知足常樂,知足安樂”!

“知足常樂,知足安樂”,很簡單的八個字,但從古自今,縱觀史冊,有幾人曾做到?有幾人能像陳眉公“笑看庭前花開花落,漫觀天邊雲捲雲舒”;有幾人能像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有幾人能像陶淵明家徒四壁卻依然“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蘇東坡一生坎坷,屢遭貶黜,但他依然吟詩作賦,快然知足,決不似柳永為懷才不遇而悶悶不樂;亦不像納蘭容若為兒女私情而鬱鬱寡歡。他效仿的,是李青蓮,白樂天—不為世俗所拘,不為功名所累!他們都懂得知足,善於發掘事物美好的一面。

“人生不如意者八九。”我們總是抱怨生活不公,懷才不遇。殊不知,不是生活不夠美好,而是我們太過貪婪而不知足。人總會有慾望,有慾望便會有所求。蘇子曰:“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可是又有誰能做到呢?我們總是盲目地追求那些虛無縹緲的東西,到最後,卻發現那些東西對我們沒有任何意義!當我們意識到這些時,早已身心疲憊,心力交瘁!

每個人都想做好每一件事,儘可能避免給自己的人生留下遺憾。然而,大多數時候都事與願違。現實總是與期望相差很遠。有時候,我們對自己和身邊事物要求太過苛刻。須知道,任何事物都會有缺陷,每個人的人生都會有遺憾!陳繼儒在自己所纂的《珍珠船》中說,“吾平生有五恨:‘一恨鰣魚多骨,二恨金桔多酸,三恨蓴菜性冷,四恨海棠無香,五恨曾子固不能作詩’!”鰣魚、金桔、蓴羹、海棠等固然美好,卻仍各有不足。曾鞏固然學富五車,才高八斗,卻終究拙於作詩!這樣的例子,不勝列舉!

知足者善於取捨,並從中得到快樂。世間事物,安得十全十美?水陸草木之花,多半芳而不豔,豔而無芳。牡丹固然妖豔,堪稱“花中西子,王嬙”,卻遠不及桂花十里飄香;桂花芳香沁人心脾,卻終不及牡丹嬌豔欲滴,但世人不也依舊喜愛它們嗎?因為他們都懂得取捨—喜其豔者則容其無芳,愛其芳者則容其不豔!

“知足常樂,知足安樂!”這不是安於現狀,不思進取的表現,而是一種淡然的人生態度。人生不可能盡善盡美,有時,差強人意,即當滿足,不可苛求!唯有知足,才能快樂!故曰:“知足者常樂,知足者安樂!”

知足常樂 篇19

國一作文 ,957字

人不能沒有慾望,沒有慾望就沒有前進的動力,但人不能有貪慾,因為,貪慾是無底洞,你永遠也填不滿。對付貪慾最有效的辦法就是知足常樂。

即使你擁有整個世界,你也一天只能吃三餐,這是人生思悟後的一種清醒,誰真正懂得它的含義,誰就能活得輕鬆,過得自在。白天知足常樂,夜裡睡得安寧,驀然回首也沒有遺憾。

物質上永遠不知足是一種病態,其病因多是權力、地位、金錢之類引起的。這種病態如果發展下去,就是貪得無厭,其結果是自我毀滅。

托爾斯泰說:“慾望越小,人生就越幸福。”這話蘊涵著深刻的人生哲理,也是針對慾望越來,人越貪婪,越易致禍而言的。古往今來,被難填的欲壑所葬送的貪婪者不計其數。”

托爾斯泰講過這麼一個故事:有一個人想得到一塊土地,地主就對他說:“清早,你從這裡往外跑,跑一段插一根旗杆,只要你在太陽下山前趕回來,插上旗杆的地都歸你。”那人就不要命地跑,太陽偏西了還不知足,太陽落山前,他是跑回來了,但已精疲力盡,一頭栽在地上就再也沒起來。於是有人挖了個坑,就地埋了他。牧師在給這個人做禱告的時候說:“一個人要多少土地呢?就這麼大。”

這個死者,正像《伊索寓言》裡一個故事所說:“有些人因為貪婪,想得到更多的東西,卻把現在所有的東西也失去了。”

其實,我們每一個人所擁有的,無率是房子、車子……無論是有形的,還是無形的,沒有一樣是屬於你自己的。那些東西不過是暫時寄託於你,有的讓你暫時使用,有的讓你暫時保管而已,到了最後,物歸原主,都未可知,所以智者把這些財富統統視為身外之物。

卡耐基曾說:“要是我們得不到我們希望得到的東西南北,最好不要讓憂慮和悔恨來苦惱我們的生活,且要我們原諒自己,學得豁達一點。”羅馬政治學家及哲學家塞尼加也說:“如果你一直覺得不滿,那麼你即使擁有了整個世界,也會覺得傷心。”且讓我們記得,即使我們擁有整個世界,我們一天也只能吃三餐,一次也只能睡一張床,即使是一個農民也可以享受這簡單的幸福,而且他們可能比洛克菲勒吃得更津津有味,睡得更安穩。

“身外物,不奢戀。”是思悟後的清醒,它不但是超越世俗的大智大勇,也是放眼未來的豁達情懷。

希望大家都能夠與知足常樂為伴,並與它為友,和它同行。相信我,只要你擁有了知足常樂這把金鑰匙,自然而然,身邊就會多了一個良師益友,它終將會帶你走進一個新的美好的明天。

知足常樂 篇20

國三作文 ,848字

幸福是需要比較的,它沒有止境,沒有標準,而只是看你對它的認識如何,及看你對它怎樣解釋而已。知足,方能常樂!

—題記

“對這個世界如果你有太多的抱怨,跌倒了就不敢繼續往前走。為什麼人要這麼脆弱,墮落?請你開啟電視看看,多少人在為生命在努力的走下去。我們是不是該知足?”這首《稻香》,牽動我的心緒,激盪我的胸懷,我是不是該知足呢?

在獲悉汶川大地震的一瞬間,我驚呆了。地震曾經離我多麼遙遠啊!從未經歷磨難的我,在這一刻被震悚了。多少人在風雨裡哭泣,多少人在吶喊中死去,多少人妻離子散?而我們此時尚可在甜蜜的夢鄉里遨遊。我們是不是該知足呢?

我們沒有失去親人,我們沒有失去學校。可是生活甜蜜的我們卻總愛抱怨生活的單調學習的繁重,為晴天的太陽嘆息,為雨天的纏綿哀愁。汶川地震後的人民卻在大風大雨後重新開始新的生活,重新建造新的家園!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好好學習而大把大把的把光陰浪費在怨天尤人中呢?人應該知足……

一個溫暖的雙休日,我漫無目的遊蕩在陽光中,無意間踅進一條破舊的小巷。看到了一戶人家,大人孩子,身上都是破爛的舊衣,腳上是樣式不一卻難辨顏色的舊鞋。一家擠縮在一張小圓桌上吃著飯。我正要走時,一陣燦爛的笑聲傳進了我的耳朵,我很訝詫。是什麼讓他們如此開心呢?我不由得停住了腳步。他們似乎在聊著什麼,我聽不分明,可我卻清清楚楚的看到盪漾在臉上的笑容。許是今天收穫了什麼好破爛吧?許是小孩子考了好成績?

一路上,我始終想不明白,他們窮困潦倒,為什麼卻能生活得如此心滿意足?回家的路上,經過一小店門口,突然聽到這首《稻香》,我明白了,許是他們知足了吧!

知足常樂!是啊!快樂與否取決於你是否知足。不知足的人,即使生活富足也總愛生活在抱怨中,而知足的人,無論生活多麼拮据,他總能坦然面對,微笑生活。

知足,是快樂的源泉;知足,是快樂的化身;知足,是快樂的鑰匙。

知足常樂,何樂而不為呢?

“功成名就不是目的,快樂才是真正的意義”,珍惜一切,在以後的日子裡學會知足吧!

知足常樂,親愛的你做到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