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是利,是弊?相關作文20篇

碎片化的利與弊 篇1

記敘文 ,747字

在這個電子技術、資訊飛速發展的時代,時間對於每個人來說,都顯得太短暫。時間猶如碎片一般,零星分佈在我們的生活中。每一天都如拼圖一般,拼拼湊湊、忙忙碌碌。所謂“碎片化”,原意指完整的東西破成諸多零塊,而現在用於形容我們的生活。打遊戲、網購都算是碎片化生活。這些原本可能用來工作或學習的時間,如今分割給了許多並不重要的事物上。

現如今,碎片化的生活已成為一種常態,它影響著整個社會的生活方式與節奏。而“碎片化”的產生,有利,也有弊。碎片化生活,讓人們能充分利用空閒的時刻,哪怕只有一分鐘,也都能利用起來。就如背單詞,若是認真地坐在桌前,耗時久,效果也不見得好;而如果能利用坐地鐵、擠公交,或睡前幾分鐘的時間,長久積累下來,一定能見效用。又譬如練習聽力,長時間一定會感到枯燥,而若是能充分利用好零散的時間,只要堅持,便一定能收穫成功。

然而,碎片化生活對讀書帶來了許多弊端。讀書,一定要靜下心來,慢慢體會,才能明白其中蘊含的道理。如今的碎片化生活,將讀書的時間分割了出來,變成細碎短暫的讀書時間。長此以往,文章中值得反覆斟酌的語句便不會吸引讀者的目光。而讀者在閱讀時,也缺少了自我思考的能力。一本好書,便毀在了碎片化的閱讀中。這看似提高了我們的讀書效果,實則卻並沒有帶給我們靈魂的深思。

處於碎片化時代中的我們,或許無法改變這一生活模式,但卻能努力適應它。碎片化時代,我們應有自己的獨立判斷,在大量資訊蜂擁而至時,學會擇優劣汰,拒絕盲目從眾。

碎片化生活的時代才剛開始,有著許多難辨真假的誘惑,顯得有些茫然。可任何新事物的出現,都有著一番規律,也是對人的考驗。只要內心堅定、清晰,便一定能充實自我。生活充滿了碎片化模式的太多物品,形形色色,其實只要心無旁騖、不被外界干擾,那麼便能很快適應這個時代了。

碎片化的利與弊 篇2

碎片化的利與弊作文8 ,842字

碎片化,是用來描繪當前中國精神生活的一種形象性的說法。所謂“碎片化”,原意為完整的東西破成諸多零塊,而在此專指資訊,也是我國資訊傳播手段逐漸多元化的一個表現。

碎片化,曾經飽受詬病的一個詞,被人評為是對現代人浮躁心理的刻意迎合,不僅將資訊分割得支離破碎,而且看似為人們節省了不少時間,其實是將現代人所有的空餘時間都搶走了。有些人一拿起手機後,開啟朋友圈或微博微信後的幾十分鐘裡,雙眼就牢牢地粘在了那上面,雖然接受了很多的資訊,但大多都是無用和淺顯的,最後腦子裡什麼都不會剩下。

然而碎片化的閱讀卻並非是一無是處的,相反可以給人們帶來諸多好處。

誠然,碎片化的閱讀方式註定了它無法像傳統媒體那樣,將一件事情一絲不苟並且洋洋灑灑地寫上幾千字,從原因剖析到結果以及後續影響,因為它是“碎片”,所以它的“營養”遠不足報紙、廣播。

但是碎片化閱讀的用處,不在於獲得“豐富的資訊”,而在於得到“大量有效資訊”。對於絕大多數現代人而言,“碎片化”使他們能夠也只能夠知道最新的但也是最淺的資訊,至於隱藏在資訊背後的則不得而知,可是這已經足夠了。如果不是真正想要透徹地瞭解某一件事的話,碎片化的優勢是很明顯的。

如果用傳統的紙質媒體描寫一件事怎麼樣?以一件境外旅遊發生衝突的報道為例,紙質媒體可能會用一個版面詳細地描述前因後果,並且用刻板但是嚴謹的文字將這件事以巨集觀的角度展示給人們。那如果是碎片化呢?

“沒送到地方,就叫我們下車。不幹!我們坐著不動。爭執,用蹩腳的英語爭執,雞同鴨講。看著冷清的街面,心虛,就喊同伴下車結賬。”—金華日報《越南三輪車歷險記》2

通過對短句的大量使用,寥寥幾個字就說清了一篇可能長達幾百字的報道,只是想要了解事情經過的人,讀到這裡就可以不讀了,很多人很本不願仔細閱讀細節內容。

因此我認為,雖然碎片化仍舊不是主流,也確實會有這樣那樣的弊端,但是它無疑是開啟各類媒體未來傳播新途徑的一扇門。我們不應該用飽含偏見的眼光去看它,而是要試著將傳統媒體與碎片化結合。

碎片化的利與弊 篇3

碎片化的利與弊作文8 ,861字

在這個科技越來越先進的時代,幾乎人人都有手機電腦,這也意味著每個人都可以通過網路來尋找自己想要的東西,再也不需要去瀏覽整體,立刻就能找到自己需要的部分,這也導致了現在的碎片化生活。

碎片化生活包含了碎片化的閱讀,碎片化的交往,碎片化的資訊等,碎片化對於人們的生活有利也有弊,好處在於加快了人們處理事務的能力,不用浪費太多的時間在沒有任何用處的部分。然而正是這種加快,導致了人們不再關注整體,對於身邊的事物不再那麼關心,只關心於自己眼前那一塊小小的熒光屏上顯示的自己感興趣的事物。

在我看來,對於人們影響最大的是碎片化的閱讀,這種閱讀方式讓人們沒有完整地去閱讀一篇文章,對於學生而言這樣碎片化的閱讀,使得他們不會靜下心來好好閱讀一篇文章,沒有辦法讓自己沉浸在文字中,難以感受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這種影響對於10後的孩子們應該是最明顯的,對於他們,他們一出生就接觸了電腦手機等機器,一出生便收到了碎片化思維的影響。對於其他人,對某一個領域的知識僅僅是通過朋友圈,報紙,網路等形式碎片化地去了解,明明只是理解了一小部分,卻在和別人談論這些知識的時候假裝自己很瞭解。只有通過深入的學習,才能真正地掌握知識,僅是碎片化地學習,只會讓自己的思維更加懶散。以上的幾點是我認為的碎片化閱讀的危害,但也並不是說碎片化閱讀沒有一絲好處。碎片化的閱讀加快了部分人處理資訊的能力,可以讓他們在短時間內處理大量的資訊,抓住資訊的重點,而不用整篇閱讀,提升了工作效率。

碎片化的交往可能對於人們影響僅次於碎片化閱讀,因為目前網路上的各種社交工具,使得人們往往只通過網路來互相瞭解,甚至有的時候,節日裡親朋好友相聚在飯桌上,彼此間連言語的交流都沒有,每個人都盯著自己的手機,只有在自己的朋友圈裡有有趣的事情的時候才會和周圍的人交流幾句。這樣的交流,往往會讓人們在面對面交流的時候更加的緊張不安,甚至有時候都會害怕去和陌生人交談,寧願所有的事情都自己做,不願開口去尋求別人幫助。

碎片化的思維不斷地滲透進我們的生活,對於這種思維,不知我們該接受還是抵制。

時間碎片化的利與弊 篇4

時間碎片化的利與弊作 ,626字

時間碎片化是一個比較新穎的詞彙,可以說,它是隨著網路發展而慢慢傳播開來的,也可以說這個詞彙就是因為移動網際網路大為發展而誕生的。我認為碎片化時間可以理解為原本無法被利用,可是在網際網路的幫助下能夠利用手機來瀏覽新聞、玩遊戲、看電子書的時間。

關於碎片化時間,我認為是利大於弊的,因為原本這些時間都是沒有得到充分利用的“潛力股”,在網路的幫助下,這段時間能使我獲得很多原本獲得不了的知識和資訊,就拿看新聞作例子,我能利用坐地鐵的時間來看至少四到五個新聞,而如果我沒有利用移動網際網路,那麼我就看不到這些。以前我沒有好好利用這些時間,導致我當時的一天的時間很緊湊,每天總是那樣一做完功課,就只有所剩不多的一個多小時的休息時間,然後就倒頭大睡。而如今,我有了更多的時間來分配我的課外活動,我可以在碎片化時間看新聞、電子書,在睡前看一會兒書,預習一下課文,生活比以前更加豐富多彩。

而有利就有弊,我認為碎片化時間最大的弊也正是他的利,因為這些時間被充分利用,原本緊繃的一天安排也變得鬆弛起來,我也明顯地感受到我的心態變化,以前我總是因為想要有更多的休息時間而努力做功課,又因為想要少一點訂正而更加專心,但是現在我有更多的時間做其它事,因此我常常會分神,或稍微休息一會兒,我也常常聯絡不上同學,這也有可能是因為他們現在也和我一樣有更多的選擇而不是繁忙中有秩序的生活。

總而言之,碎片化時間有利也有弊,但是隻要能控制好自己,規劃好一天的計劃,就能運用好碎片化時間。

碎片化的利與弊 篇5

碎片化的利與弊作文9 ,862字

我們正生活在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資訊化大時代,資訊大爆炸帶來無窮無盡的碎片化資訊,時代的快速發展帶來被精確切割成以分秒來計算的碎片時間,碎片化閱讀、碎片化社交等這類社會現象層出不窮。

這樣的局面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幸運,亦是我們的弊病。碎片化資訊讓我們能在極短的時間內瞭解新生的事物,從而在不斷變化的世界中跟上時代的步伐。碎片化社交能讓我們在虛擬網路世界中快速建立與他人的聯絡。客觀來說,碎片化能幫助我們快速地應對世界的變化,正是碎片化才讓我們整個社會跟上了世界的整體程序。

然而,當所有的事物都變成了能被切割的工具時,高速發展帶給我們的就成了令人生畏的異化。社交的碎片化將原本在陽光下嬉笑歡鬧、在樹蔭下並肩同行的我們推向了黑夜中刺眼的手機螢幕前,而我們所關注的物件也從身邊的人轉向了網際網路社會中形形色色的陌生人。我們不斷地刷著微博,就連手機推送號上的心靈雞湯也成了我們腦海中根生蒂固的信仰。我們為娛樂圈明星的婚禮所興奮不已,卻要等到QQ推送訊息後才猛然發現今天原來是某個朋友的生日,然後跟風在那人的留言板上覆制貼上留下一句冰冷的“生日快樂”。

資訊的碎片化原本並不可怕,就像波茲曼和赫胥黎最擔心的不在於洶湧而來的資訊,而是人們在技術對感官的刺激下喪失自我。開始時是我們在利用網際網路獲取更多資訊,但是我們逐漸被網際網路所控制了。人們開始借用網路來打發和消磨時間,不用考慮資訊的價值型與真實性,人們便在此時喪失了自我思考的能力。同時,碎片資訊這種缺乏系統性、全面性、缺乏上下文的資訊,再加上偏激的、帶有情緒的解讀,往往會引導資訊接收人走向誤區,從而引發各種不必要的矛盾與糾紛。

我認為,對於碎片化的生活方式切不能全盤否定,但也不能完全照搬。我們要做的是在碎片化中保持對事物整體的思考,絕不能淪為“盲人摸象”、“管中窺豹”,對大千世界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人們感到痛苦的不是他們用笑聲取代了思考,而是他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笑以及為什麼不再思考”這是《娛樂至死》對時代的拷問。有趣的是,在“碎片化至死”上,我們也能看到這句話的影子。

碎片化的利與弊 篇6

碎片化的利與弊作文1 ,1206字

現如今,碎片化一詞已離不開我們的生活,似乎無論身處在什麼崗位、什麼身份都要與這“碎片化”有些關聯。當然,在我看來,碎片化的生活有益也有弊,同時也是體現一個人的自身修養乃至一個國家的文化氛圍。

“碎片化”可以有效利用時間。魯迅先生曾說道:“時間就像海綿裡的水,擠一擠總是有的。”那麼碎片的時間就如同這海綿裡尚存的水。在這個生活節奏極快的都市中,總有人在抱怨時間總是過的那麼快。實際上,願意去“擠”的人終會獲得需要的時間。魯迅一生創作無數對後人有價值的佳作,但在創作的同時,我相信,他也總在利用碎片化的時間選擇閱讀。思想觀念的提升與高度總離不開見識的多少。那麼在瑣碎的時間中,他定是在“聞”與“看”中提高文學素養,增加他的見識與內涵。而在《回憶魯迅先生》中,魯迅先生品評蕭紅服飾這個細節也正體現在利用碎片化的時間,他認真觀察著周圍,細緻入微也就有了審美觀的形成,諸如此類。審美觀念的養成也是他利用碎片時間看的“閒書”。可見,在整塊時間的間隙中如何有效利用時間,我想“碎片化”便是最好的選擇。

但與此同時,從碎片中得到了寶貴的時間若無自制力亦會被消磨殆盡。

“碎片化”需控制得當否則亦會誤人誤事。當一個毫無自控能力的人身處於碎片化的生活中,那麼他定然無法靜下心沉浸於自己的學業或工作中。沒有自制力,那麼在大大小小的“碎片”中不知所措,總會不分輕重地去選擇不是最重要的或者是選擇娛樂,那麼久而久之會產生一種感覺“等再過一分鐘就去…”實際上過了這一分鐘仍會有下一分鐘,那麼就無法停下娛樂去完成自己當下最重要的事,則會一直因小失大。因此,“碎片”需要合理安排,分清主次,切莫本來倒置而耽誤生活乃至人生中最重要的事。

因此,通過對“碎片”的認知與分配中,不唯看出一個人身上擁有哪些品質。

“碎片化”能夠體現自身素養。“碎片”在生活中時時刻刻都可見,也可以通過觀察一個人對於生活中與他人共享的“碎片”會如同對待,那麼也可知他的一部分素養。在英國的地鐵上,無論年齡的大小,許多人都會拿出隨身攜帶的一本口袋書開始翻閱,這碎片的時間也體現出英國民眾的自我管理的良好自身素質。同時,在中國的地鐵中這樣的現象極少,而亂象卻頻發。我想這就是為何提及英國人總會想到紳士二字了吧。雖然僅僅是短暫的“碎片”但如同選擇,如何利用卻能夠反映一個氛圍以及一個人的某種品質。“碎片”雖小,但透過微小的事物可以看到背後的一些事物的本質。雖然並不能夠了解的全面,但第一印象也會令人牢記。所以,利用身邊的“碎片”做一些有意義的事,在“碎片”中慢慢學習他人,提高自己的素養這也是給予了他人一個好的氛圍,那麼我相信,從“碎片”的小事也能夠感染到周圍的人們。

“碎片化”對於我們有利亦有弊,但是使它成為利還是弊的主動權是緊握在我們手中的。那麼,從身邊的每一份小碎片開始提升自我,從內及外的改造自我逐漸把好氛圍傳遞給身邊的人,那麼國民素質也會漸漸提升,再無劣根性一說。

碎片化的利與弊 篇7

碎片化的利與弊作文8 ,804字

在被忙碌與壓力充斥著的現代,一切都顯得匆忙和無奈,人們越來越缺失屬於自己支配的時間,只能碎片化地做自己想做的事。

那麼既然已經遇上碎片化的生活,影響著人們的心態與認知,究竟怎麼樣才能更好的生活呢?我認為不能一概而論,而是要用辯證的態度去看待碎片化對我們的影響。

生活需要碎片化,我們也離不開碎片化。

早高峰的地鐵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在用手機裡的軟體學習,可能是背單詞亦或是看書,而這就是充分利用了碎片化的時間,是非常有益的。比起那些在上下班途中與朋友扯家常聊八卦的人來說,前者無疑能學到更多的東西,在利用碎片化時間的同時得到自我修養的提升。我認為那些善於利用時間的人得到的收穫也會非常多。既然離不開碎片化,那就充分利用它。越來越多的碎片,也能在最終拼出一大片,這和利用其來學習道理是一樣的。

在利用碎片化的同時,也請認知它給我們帶來的影響。

碎片化不一定是有利的,他也會給我們帶來一定的麻煩,傷仲永就是個很好的例子,方仲永因天賦異稟而被父親當成搖錢樹,到處謀得錢財,可憐的仲永沒有屬於自己學習的時間而“泯然眾人”,這就是碎片化對我們的不利,因為缺失屬於自己的生活而只能碎片化,但是碎片化往往沒有一鼓作氣,專心致志地做一件事來的有用的多。

要用理性的思維對待碎片化,用客觀的心態充分將其與生活相融合。

雖然我們的生活逐漸都被碎片化了,但是正如魯迅先生說的那樣,時間就像海綿裡的水,只要願擠總還是有的,所以即使再忙,當你有了一個目標,並且想去完成的時候,總還是有屬於自己的時間來支配,這個時候就需要充分地利用碎片和整體的私人空間了,例如想要提高英語就能在碎片化的時間背單詞和片語,在擁有完整的時間裡做語法閱讀,相信這樣利用自己的時間一定能比單用碎片化來的高效有用的多。

所以當我們能夠用辯證的態度和觀點對待“碎片化的生活”,併為之付諸行動時,就能夠得到一個自我境界的提升,並且能夠充實自己,讓自己的人生更有意義。

碎片化的利與弊 篇8

碎片化的利與弊作文1 ,983字

在手機和網路風行後,有人提出了碎片化的生活這一概念。這無疑是十分貼切的貓叔。手機的出現就好像往我們石頭塊般的生活裡注入清水和西沙。這樣似乎大大利用了時間。但真的沒有問題嗎。

首先我們得承認,手機確實是偉大的發明。網路購物、手機支付、地圖查詢等功能大大發表了生活。各種新聞、資訊、詞條、知識都能信手拈來。比起在圖書館上躥下跳,有手機顯得便利多了。

可是是否有人發現,他似乎在侵佔我們的生活?碎片化的時間固然一直有。但用來幹什麼卻不太好說。每天花在手機上的時間,豈止碎片?

以閱讀為例。作為一個十七八的小夥子。我也愛網路文學。我發現自己能不知不覺讀下幾千章小說。直到有一天,我在app上下載了易中天先生的《祖先》。對於此類文史作品,網路碎片閱讀似乎有點不合適了。我常常記不得先前的內容,對於書中以上古到先秦的等等贅述,只記得很小一部分。邏輯鏈條支離破碎。我關上手機,倚著頭想。

閱讀從表面上看,只是一頁頁往後翻。但它包含了你的思考。從書上接受,然後思考,最後變成你的內涵。這個過程往往需要一定的心理狀態。極少有人能拿起書便靜下心,投生於知識。人們往往需要一個過渡階段。才能入定。然碎片閱讀完美迴避了這個問題。你幾乎無法入定。網路小說之所以火,在於情節與描寫。他沒有內涵。你不必思考,只需翻頁。你得到的是低階的視覺感受,但缺失的是內心思考。

我給碎片閱讀總結為快短粗。翻頁快,時間短,內容粗。這其實已經背離了閱讀的意義。

同樣的,還有社交。

我記得有篇課文《巢谷傳》中的巢谷彷彿大半輩子都在跋山涉水。只為與友人相見。我看完第一感覺很難過,因為他窮極一生的事,我們現在只需花幾秒。

古人十分看重社交。尤其是文人。“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現在只需搖一搖,你能找到世界各地的故人。

很長一段時間裡,我都很嚮往古人的生活。東坡被貶卻能今日賞黃菊,明日遊赤壁;歐陽修天天寬行簡政,帶領一眾人上山喝酒行令。快意人生,瀟灑恣意。青山綠水間有知己好友相伴;嬉笑怒罵中夾雜著酒令聲和流水聲。那樣的生活確實令人嚮往。可如今呢?

踏歌縱酒攜侶遊?有了微信都不愁。美好的場景瞬間變成了一白一綠兩排氣泡。縱情山水的喜悅只寄託於獲贊數……這樣的碎片社交,還能為人喜愛嗎?

我們必須承認科技進步帶來的便利。但閒暇之餘,是否應該想想如何把握這碎片化的生活呢?我想,只要正確把握,生活依舊多彩。

碎片化的利與弊 篇9

碎片化的利與弊作文8 ,777字

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科技的發展,我們的生活越來越碎片化。碎片化的時間;碎片化的購物;碎片化的學習……那麼,碎片化到底是好是壞呢?

碎片化是描述當前中國社會傳播語境的一種形象性說法,也可以將碎片化理解為一種“多元化”。

生活中一些無用的間斷了的時間如:等公交車,等地鐵,銀行排隊中……這些碎片化的時間在網際網路盛行今天,我們可以把這些零碎的時間利用起來。如看電影、聽音樂、看新聞、投資等。碎片化的時間不但可以消除無聊,而且還可以為我們帶來巨大的價值。也許,你在等車過程中無意間看到一個數學公式,下一次考試就正好用到了;又也許,你在吃飯食堂排隊買飯的過程中看到了一條新聞,發現你投資的股票要跌了,你及時丟擲,避免了一筆不小的損失。這些都是生活中特別常見的例子,正是這些看似無用的點滴細碎時間卻產生如此大的變化,這在二十年前甚至十年前都是完全無法想象的。而現如今,我們的生活早已經離不開碎片化了。

碎片化的購物讓人們買東西方便了很多;碎片化的閱讀讓人每時每刻都可以讀到經典;碎片化的學習讓學生們可以更加有效的利用每分每秒……碎片化無時無刻不充斥著我們的生活。碎片化給生活提供的了便捷,更是增添了無限樂趣。當大家都在為碎片化點讚的同時是否考慮過過渡碎片化的弊端呢?

不久前我讀過一篇文章:一個公司的老員工,在十年前他一次只能面對一位客戶。而現在,他要一邊打電話,一邊用QQ回答客戶的提問,還要一邊在微信上跟老闆彙報工作。每天回到家還有一大堆電話,根本忙不過來。碎片化的閱讀讓人把所有文章都泛泛而讀,很少有人去品讀文章。碎片化的學習讓人們少了思維和邏輯推理連貫性帶來的樂趣。快餐文化更是無營養可言。

在這個世界上,有人正在用碎片化的生活一點一點提升自己,讓自己變的更好;當然也有人在用碎片化生活一點一點把自己推向毀滅。

碎片化生活到底是好是壞?決定權把握在你自己手中。

碎片化是利,是弊? 篇10

碎片化是利,是弊?作 ,782字

現如今的社會隨著驚人的發展速度,“碎片化”一詞無疑經常被提到,那它的出現與壯大究竟是利還是弊呢?

我們不妨來看碎片化的定義:它指完整的東西破成諸多零塊。

而碎片化的成因又是如何?這大概分為兩點:首先碎片化是以經濟的快速發展作為物質基礎。在促進了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時又將人們需求層次碎片化,這是經濟快速發展的必然趨勢,人們需求越來越多也更加豐富,這使大多領域不得不開始碎片化操作。其次,隨著科技的進步,人類意識態度更加多元化,所接受的資訊愈加跳躍和豐富,傳統生活方式已無法滿足。

當然碎片化給人們生活帶來的便利不可否認。它可以使人們在短暫時間內接受更多資訊。媒體平臺的碎片化提供了了解實時新聞的渠道,電子書以及各種關於學習的應用軟體都達到了可以使人們在坐地鐵時甚至排隊等候的十分鐘內工作、學習。有人認為碎片化使大家的生活更有效率,我卻以為這個效率還是得加個問好。有好幾次我企圖在上學路上用一個應用軟體背單詞,確實大大節省利用了時間,但效果往往不盡人意:單詞背誦變得獨立而沒有連續性。電子書的碎片化閱讀也有類似的弊端,你會發現讀完之後腦子裡留下的是支離破碎的關鍵詞資訊而失去了對整篇文字脈絡的掌握和結構的分析。效率使建立在完成事情的時間與結果兩種概念之上的,只看其一未免有些單薄。再者碎片化生活極大地影響了我們的心態與判斷力,人們往往在從碎片化中迴歸傳統時變得浮躁,這是對人們主觀意識的改變。有些事情本就應耐心去體會的,切不能讓碎片化“絞碎”了它的完整。

前段時間我才突然發現,周圍路上的報刊亭全都拆了,買份報紙只得到郵局去。這是否意味著碎片化已經幾乎壓倒了傳統方式,而現代社會完全取締了傳統生活?仍想試問,碎片化究竟帶來了什麼,而我們又是否可以摒棄紙質媒體等傳統社會的方式呢?答案固然是否定的,只是在碎片化趨勢愈來愈盛行的如今,讓其兩者完全互融仍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