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生活好還是不好?相關作文20篇

碎片化生活好還是不好? 篇1

碎片化生活好還是不好 ,800字

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一個人的時間開始變得破碎起來,然而碎片化的生活就真的不好嗎?

舉一個例子,在沒有網際網路的時代,人們獲取新聞的方式只有靠閱讀報紙或是看電視,而報紙只有每天在固定時間才會發放,但當智慧手機普遍以後,人們可以在任意時段查閱任意資料,雖然時間被打碎了,但生活更加方便了。

再舉一個例子,假如說有一名學生,他有需要做8個小時的作業,而只有全部做完後他才能休息,如果這樣的話,當他完成後就已經十分累了,而且質量可能也不能保證,這樣是極度不合理的。那麼如果把這段時間給碎片化一下,比如做掉一點休息一下,再做掉一點休息一下,這樣不僅作業全部完成了,也能使那名學生不感到疲憊。這正說明了碎片化生活的好處—使時間更加靈活。

現在我們不妨看一下我們的現實生活,碎片化生活方式正無處不在的湧入我們的生活中。隨著智慧手機和網路的普及,人們可以幾乎在任何時候做任何事情。

碎片化的方式不但可以使人們的時間更靈活,也可以使做事的效率更高。假如說小明要寫一篇作文,然而當他寫了一半時寫不下去了,這時他該怎麼辦呢?如果他一直去想的話,很顯然他並不會想出好主意,但是如果他在想不出時去做會兒別的作業,然後再寫作文,那麼他就可能會更流暢地完成作文。

但碎片化生活也並不是有這麼多的優點,當你在等車、排隊、甚至上廁所時,這些碎片化的時間就幾乎無法被利用了。

而且這些事情和華羅庚的燒水泡茶需要幾步是不一樣的,當你在泡水時,你可以去洗杯子,然而當你在排隊時,你卻幾乎無法去做除了排隊以外的事,因為你要一邊注意著隊伍的動向,一邊還要注意去做你的事這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這些時間碎片化即使是高效、便利的,但也是浪費的,十分麻煩。

碎片化生活並不能算是一件壞事,但也不能算的上是一件好事,這主要取決於自己如何善於利用時間。真正成為時間的主人,才能真正的100%利用碎片化生活給我們帶來的便捷並抵消碎片化生活的缺點。

碎片化生活究竟是好是壞 篇2

碎片化生活究竟是好是 ,877字

在學業繁忙的高中階段,我的生活被分割成了許多碎片,這些碎片在組合的同時,也給我帶來了許許多多的方便或煩惱。

學校的晚自修,儘管制定了許多嚴格的規定,為我們提供了優良的學習環境,能夠不受干擾地自習,但分心也難以避免。偶爾巡邏的老師經過,我情不自禁地抬起頭,剛寫了一半的題就沒了思路;前排的同學與同桌互動發出的細小動靜,又將我從書本中拉了出來,注意起他們的交談。每一次抬頭,都意味著時間被碎片化,此時,學習的效率直線下降。

學校裡,每天有七至十節的課程,這樣學習的時間被完全有規律地分割了,雖然有時上節課的內容還來不及充分理解,下節課就開始了,但不得不說,不用整天扎堆於同一門課程,還能有下課休息放鬆的時間,的確提高了每天接受知識的效率。

在家中,面對堆積如山的練習本冊,我抑制住內心的煩躁,關上門,拿起筆。剛寫下第一行字,就響起開門的聲音,是爸爸,他要來照顧我房間窗臺的花。強忍想要站起來大吼的衝動,耐心等待他澆完最後一盆花走出房間關上門後,我重新回到作業的懷抱。正當我全神貫注分析著複雜的數字和符號寫著壓軸題時,又傳來了門把手的聲音,媽媽端著水果,想讓我休息一會兒。想了許久的過程被打斷,我對著媽媽爆發了在我心頭燃燒多時的怒火,看著她的臉逐漸陰沉,我意識到闖了大禍。果然,媽媽在書桌角上用力放下盤子並一聲不吭把門關得“啪!”一聲響。接下來的作業我都無心認真完成,一天的心情也變得灰暗。思緒一次次被心情打斷,我終於停下筆,決定利用音樂放鬆自己。

第二天下發作業時,當我看見錯題佔了一半就知道作業的效率與心情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當自己的時間被碎片化分割,情緒會變得不穩定,既影響了做事效率,又毀了心情,卻無可奈何。

但是不得不說,有時碎片化的生活不乏好處。將生活的時間分割成不同的部分,意味著不會因為長時間拘泥於同一件事情而感到無聊,可以有效完成更多的任務,期間的少許放鬆保證了每件事情開始時的精力充沛。

即使有時碎片化生活顯得十分雜亂,不能全身心投入,我們也不能否定它的某些好處,在緊湊的日程間隔中喘口氣再完成下一碎片的工作,也是可以提高完事效率的好方法。

碎片化生活究竟是利是弊 篇3

碎片化生活究竟是利是 ,739字

“碎片化”這個詞,進入我們的視野已經超過五年了。這個被微博帶火的詞語,被認為是“描述當前中國社會的最準確的詞”,但這種做事方法究竟是利是弊呢?

首先,碎片化一件事情,可能會讓一件短短几個小時就能完成的事情分成幾天或一星期完成。這樣就大大浪費了我們的時間。

碎片化也可能會讓你規劃好的一件事統統打亂。假設你列了一個行程表,10:00你是要去買菜的,但是你看見了一家新開的店,於是你就去買了一杯奶茶,或吃了一碗麵,這樣的話你的計劃就全部被打亂了。

那碎片化做事方法到底有沒有利處呢?我認為還是有一些的。

碎片化生活就把一件事分成了許多步,讓我們做事更加細緻,更有條理性,規劃得更加清晰,帶給了我們許多好處。

例如有一個巨大的困難你覺得沒法解決,就可以把這個困難碎片化,每天完成一個小目標,365天下來,或許這個困難就迎刃而解了。

在生活中,把事情碎片化也無處不在,譬如碎片化閱讀、碎片化學習、碎片化整理等等……

再舉一些例子也沒有必要,反正就是有利有弊,但我認為還是利大於弊的。

你長時間地去做一件事或許會感到枯燥、乏味,如果時間充裕,把事情碎片化是一種很好的方式。每天擠出一些空餘時間做這件事,累了,乏味了,就放掉,明天再做,幾天下來,事情就解決了。

再說了,把一件無聊的事情碎片化就可以很有趣。就拿背單詞來說,要背100個單詞,一下子背完是很枯燥的一點事,而且記憶還不深刻,但你每天背5個,每天背5個,想一些有趣有好記的方式就能把這件看似無聊卻十分有趣的事發揮出它的好玩之處。

總而言之,在當今社會,碎片化生活帶給我們的好處是無窮無盡,但它也存在一些弊端,我們要在適當的時間,有著適當的條件,適當地去利用碎片化這個方式來做一些事,這樣才能把“碎片化”這三個字的的作用發揮到極致。

碎片化生活,是好是壞 篇4

碎片化生活,是好是壞 ,825字

“碎片化”,這個詞大家可能並不常用,但事實上,在我國,生活中許多形形色色的事都可以用這個詞來形容。

當今,生活本身,就是碎片化的。就拿我們高學生群體作為例子,由於學業壓力重,時間少,內容多等等緣故,我們會抓緊一切時間去學習,去從書本中不斷地獲取資訊:一天早上,你在公交車上,一邊啃著饅頭,一邊複習英語默寫的內容:課件,你拿出一本習題,不斷地尋找解題方式:又或者,晚上就寢前,你躺在床上,腦中不斷地回憶課堂的內容和新的知識點……學生平時的上課時間都是整段的,稱不上是什麼碎片化,但在有些時候我們總能抽出一些時間,五分鐘,十分鐘,一刻鐘,來進行學習任務。再拿社會人士作為例子,工作的人或許會在短暫的休息時間拿出手機,刷刷微博,看看新聞等等。在當今這樣繁忙的節奏中,我們不得不將一些事情碎片化來進行處理,這是有好處的,這能大大地利用整段整段“任務時間”間的小小間隙,但隨之而來的問題也有很多,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要在這麼短的時間裡獲取那麼大量的資訊,這件事是好是壞。

由這個問題引出的就是碎片化的資訊了。在現在大資訊流的社會裡,單一而詳細地獲取一件事的資訊有時是不可取的,這時候就要選擇資訊的量,而質要放在第二位。做到這一點,那只有提煉資訊最重要的幾個點,並對其進行概括。比如網路上的新聞,我們並不需要了解得非常透徹,需要的是僅僅是“知道這件事”這種程度,那我們就需要儘可能地大量地讓精簡的資訊流入腦中,而不是整塊整塊的事件。但隨之而來的是弊端。精簡的資訊有它的好處,但最明顯的問題是再精煉的語言總是會捨去一些有用的資訊,大資料,但並不準確。反之,整塊資訊雖然需要大量時間去閱讀但可以讓人留下較深印象並對事情經過有更加透徹的瞭解。

綜上兩點,碎片化生活是有好處的,它讓我們節約了很多的時間並且在極短的時間內獲取了大量的資訊,但他帶給我們的東西往往有一部分是不準確的,有誤差的,因此,我認為,在快節奏生活中在適當的地方對事件進行碎片的處理,才是最恰當的做法。

碎片化生活,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篇5

碎片化生活,利大於弊 ,1014字

自世界上第一臺通用計算機“ENIAC”於1946年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誕生之日起,人類便開啟了計算機技術和工業高速發展的時代。短短23年後,便有了美國的阿帕網問世,作為現代網際網路的雛形,阿帕網的出現註定了21世紀人類社會的日新月異。

網際網路飛速發展的今天,人們獲取資訊變的越來越便捷,只要你身處地球上網路訊號良好的地帶,你便可以在區區幾秒內將資訊通過各種渠道傳送給你的親人朋友。這樣的即時交流方式,必然是兩百年前孤身一人來到美洲大陸求學、和母親通一份家信需要整整一年的容閎先生所無法預見的。但是網際網路的“速度”,真的百利而無一害嗎?

從最早席捲全球的iPhone4,到悄然崛起的國產品牌小米、華為,智慧手機的出現以及日益加速的城市節奏,使得人們的生活被分割成了小碎片。歐陽修的《歸田錄》中曾提到:“餘因謂希深曰:餘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馬上、枕上、廁上也。蓋惟此尤可以屬思爾。””顯然,早在宋朝,人們就有了利用碎片化時間的意識,更別說當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在通勤時、飯桌上、睡覺前、甚至是廁上,依靠手機利用起了碎片化的時間,或閱讀,或聊天,或瞭解時事熱點。

但當這種現象過了度,其結果也會與目的背道而馳。據統計,今年1至10月,上海市共發生致人死亡交通事故690起,其中由開車接聽電話、玩微信等“其他妨礙安全行車的違法行為”引發的死亡事故高達204起,佔29、6%。而一直為市民所詬病的“酒後駕車”導致的致人死亡交通事故為19起,僅佔2、8%。這類人過度利用細碎時間的行為不僅沒有達到讓自己的生活變得充實的目的,反將自己置於生死一線,忽視了遠比碎片時間更長的未來。網際網路和智慧裝置的發明,本該是服務於人類,讓人類的生活變得更加輕鬆便捷的,絕非為了斷送自己的幸福,乃至性命。

再反觀碎片化時間這件事本身,就真的只有好處嗎?鄭燮曾在《濰縣署中寄舍弟墨第一書》提出:“讀書以過目成誦為能,最是不濟事。”碎片化的閱讀時間短而分散,要深入研究文字難度極大。這樣對於書中的內容匆匆而過,除了消遣,又能給讀者留下什麼呢?不只是讀書,社交也是如此。不同於從前的書信往來以及電話短訊,現在的人們更傾向於通過“朋友圈”這種方式來交流生活,所謂的朋友也只是“點贊之交”,倘若真的遇上了什麼麻煩,試問又有幾個人會對你伸出援手呢?

網際網路的存在,著實讓生活變得便利了,但是“碎片化”的天平究竟是偏向了利還是弊,一切還是掌握在人類自己的手裡。

遇見碎片化生活,是好,是壞? 篇6

遇見碎片化生活,是好 ,872字

碎片化,原意指完整的東西破成諸多零塊。現在網際網路發達,大量資訊湧入,短短一天就可以有成千上萬的資訊如春筍般冒出,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只匆忙的看上一兩秒,便再不關注。在這個越來越喧囂,越來越浮躁的社會,我們的生活正變得越來越碎片化。而這對我們,到底是好,是壞?

無可否認,碎片化生活還是有不少優點的。它能讓你足不出戶就能快速瞭解天下各事。你只要捧著手機,輕輕一刷,便有形形色色、各式各樣的最新訊息蜂擁而來。同時,碎片化生活也能開闊我們的知識面。從世界要聞到家常小事,從生活常識到冷門知識,無論大小,無論類別,你都能多多少少有所瞭解。

然而,凡事有利必有弊,碎片化生活給我們帶來便捷的同時,也帶來了不少煩惱。

碎片化生活會造成我們浮光掠影的閱讀習慣。由於資訊大量增多,而閱讀時間卻不見多,無可避免地,我們瀏覽每條訊息的時間也大大縮水了。而這便導致我們閱覽資訊的速度越來越快,也越來越馬虎敷衍了。人們常說,先保質後保量。可現在人們的生活卻變得本末倒置,以多為貴,無意間,人們便忽視了質量。匆匆地掃視一兩眼,還沒開始記憶,就又過去了。這樣便造成了一個令人啼笑皆非的結果:一段時間過去,當你閱覽完那一大堆雜七雜八、數不勝數的訊息後,卻連自己看到了什麼都不大清楚,腦海中只殘留著一個模糊的印象罷了。最終你學到的,還不如認認真真地看上一則訊息,給予思考,給予感悟後的成果呢。

同時,碎片化生活也會使我們缺少長性,缺少定性,缺少耐性。過多的訊息,過快的瀏覽,讓人們越來越慢不下來、靜不下心。

最重要的,碎片化生活也讓我們忽略了身邊的美好。人們寧願捧著手機,去瀏覽那些似乎永無盡頭的訊息,也不願和身旁的親人、友人,一起吃吃飯、聊聊天,也不願去捧上一本書,慢慢看、靜靜看。人們過度的追求速度:步履匆匆,卻忽略了慢生活的美好;脾氣急躁,卻失去了原應有的快樂。

碎片化生活是個雙刃劍,用的好,你會獲得便利,用的不好,就會讓你失去珍寶。

我們要充分利用碎片化生活的便捷性,汲取知識。可同時我們更要記得,不能一味追求數量、追求速度,有時也要放慢腳步,欣賞路邊的精彩。

碎片化生活,是好是壞? 篇7

碎片化生活,是好是壞 ,874字

如今,移動網際網路大為發展,手機,電腦,平板電腦等等智慧產品成為了生活必須品。在生活中,隨處可見有人拿著手機聊天、上網、自拍……就連老年人也可以像模像樣地用電腦。可是我們的生活也逐漸被碎片化了,碎片化的閱讀,碎片化的購物……這影響著我們的心態和認知。那麼,碎片化生活究竟是好是壞?

幾乎每個人的生活中都離不開閱讀,學生需要教科書、商人需要資料、演奏者需要曲譜,此外還有小說、生活指南、佛經……而現在有許多人開始網上看書,網上閱讀也有越來越多的網站和APP。在地鐵裡,公交車裡,隨時隨地都可以看書,只要你有閱讀器!看書變得既方便又簡單。比如電子書,把電子書連結上網,選擇你想看的書直接下載,不僅方便而且價格也比紙質書便宜,而且還有海量的書是可以免費閱讀的。無論是在炎熱的夏天、寒冷的冬天還是狂風驟雨天,身處網路的人們真得可以想看就看、想學就學。只是有的時候,紙質書也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紙質書彷彿有種魔力,它能讓你更加仔細地去閱讀理解,更加深刻地體會書中的意境和情感。我想,可能是因為紙製書比較“真”吧:印刷的字一個一個地躺在潔白的紙上,翻開書,有淡淡的墨香散開,在這節奏日益加快的城市中,給人帶來一種無法比擬的舒適和美好,這是碎片化閱讀做不到的。

人們同樣離不開購物,以前大到傢俱家電小到衣服、零食、學習用品、糧米油鹽都需要去商店購買,如果需要購物,你可能需要提前安排好很多事,空出一大片時間才能隆重出行,而現在隨著淘寶、京東、美團、餓了嗎等網路購物渠道得增多,你完全可以在地鐵上、公交車上、看電視的廣告時間甚至上廁所的時候完成所有的購物,足不出戶滿足所有的生活需求,網購已經成為一種生活方式了,甚至隨著網購的日益風行還衍生了“雙十一”“雙十二”等專門的購物節,但是傳統的逛街也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和家人、好朋友一起逛街增進了彼此的感情就是網購無法帶來的。

伴隨網路而來的碎片不僅給我們帶來了便利和快捷也隨之改變了很多生活方式和人際關係,我們需要正視這種改變並善加利用,畢竟碎片化的生活是大勢所趨,不管你喜歡或者抗拒,我們都只能伸開雙手迎接它。

碎片化生活是福是禍 篇8

記敘文 ,1073字

在這資訊爆炸的時代,時間也被炸成了碎片。學生每天早早起床,爭分奪秒地趕去學校。上班族每天起早貪黑,風風火火地趕去上班。同樣的時間,做同樣的事。有的人每天能夠收穫滿滿,有的人每天卻碌碌無為。

碎片化生活是福是禍?還得看你怎麼掌握。

A同學他的媽媽每天早上都會叫他起床。但他老是磨磨蹭蹭的,賴床十幾分鍾才肯勉強睜開他的惺忪睡眼。匆匆洗漱過後,他在等待媽媽做早餐的間隙裡,拿起了手機,饒有興致地翻看著。不緊不慢地吃完早飯,再起身去學校。可他耽誤了太多時間,時間快來不及了,不得不跑去學校。他飛奔著,好像這周圍的一切與他無關:汽車在路上疾馳著,行人疾步向前走去,連天上的雲都加快了腳步。時間像飛馬一樣快速地過去了。他總算是及時到了教室,“剛好8點。”他一邊氣喘吁吁,一遍慶幸地說,“可算是沒遲到!”到了教室,他沒有時間複習,只是自顧自地忙著。

B同學每天早上鬧鐘一響,他就準時起床。洗漱後,利用早餐的空隙,他複習好了要背的單詞。與媽媽道過別,他就向學校走去。路邊的樹上又冒出了新的嫩芽兒,張大爺又早起晨跑了,鳥兒在樹上打著哈欠。對他來說,這是一個平凡而又美妙的早晨。他一邊走路,一邊喃喃自語揹著古詩,嘴角揚起了一抹自信的微笑。早早到了學校,離上課還早。他便拿出書來開始早讀。

A同學早上急急忙忙,什麼事也沒做好。B同學悠然自得地做好了所有事。

放學過後,A同學急忙趕回家,連路邊新綻放的小花他也不捨得多瞧一眼。到了家,喘口氣,喝杯水,看看電視就快要吃飯了。吃過飯後,他才開始做作業。在學校上課時偷偷開小差的是他,容易犯困的也是他,所以許多重要知識點都沒聽到,作業很多都不會。而他做作業時還聽著音樂,時不時翻看翻看手機,效率也很低。夜深了,打著哈欠的他才完成作業。

B同學回到家後,簡單地休息調整後便開始做作業。上課時,他積極主動發言與之互動,老師教的知識他都能夠熟練掌握。做起作業來“下筆如有神”。到了吃晚飯的時候,他的作業已經完成了大半。專心致志地做完該做的事情後,就是屬於他自己的閒暇時光了。他喜歡彈鋼琴,聆聽著一個個美妙的音符從黑白相間的琴鍵中躍出,手指靈活跳動著,優美的曲調迴盪在屋子裡,迴旋在城市裡,飄蕩在夜空中……伴隨著悠揚的樂聲,這一天結束了。在夢裡,有小矮人和仙子在跳舞,也有他對明天的期待與嚮往。

A、B同學對時間的掌握度不同,生活方式也是截然不同的。

我們既然生活在這碎片式的時代,掌握好碎片時間是必不可少的。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分每一秒,讓這零零碎碎的小時光,發揮出它們最大的光亮。把一筆一畫連線起來,構成一幅美麗的圖畫。生活亦是如此。

碎片化生活真的好嗎? 篇9

碎片化生活真的好嗎? ,1013字

如今科技發達,網路熱詞也是一天一換,最近碎片化生活常常成為人們熱聊的話題。碎片化的成因是什麼呢?是網路。如今科技日益發展,碎片化生活也成為了主流。大約二三十年前,人們的日常生活就是白天聊天看報紙,晚上就看電視。而如今的人們早上起來刷刷朋友圈,等車的時候看看推文,在車上看看短篇報道,睡前再刷刷qq空間。這就是碎片化生活了,然而碎片化生活是利還是弊呢?

首先我們來談談最有名的“碎片化閱讀”吧。碎片化閱讀指的是在網際網路時代,人們通過微博、微信等網路平臺攝入碎片化的資訊,這種通過手機等智慧終端進行的不完整的、斷斷續續的閱讀模式。碎片化最近頗受爭議。覺得碎片化有害的人認為碎片化閱讀會使人失去耐心,養成淺層閱讀的習慣,消弱了閱讀的自主性,史學博士穆峰曾說:“人或成為碎片化資訊的奴隸。”而支持者認為碎片化閱讀可以使人在極少的時間內接受大量的資訊,這對學生和上班族很有幫助。而且可以更加的跟進時代的潮流,是人們有共同語言。聶震宇曾講:“善待碎片化閱讀,善待隨處可見的‘低頭族’們,利用閱讀終端閱讀也不錯。”作為一個學生,我覺得適當的碎片化閱讀還是很好的,就像是我可以在等車的過程中和乘車的過程中背英語或者語文。可以在睡覺之前複習,預習。也可以在休息的時候看兩篇感興趣的圈子裡推送的話題。這個不僅可以使我更好的勞逸結合,也可以大大節省我的時間,可以讓我有更多的時間放鬆。但是,我還是喜歡在週末捧著一本長篇名著細細評讀。所以碎片化閱讀不可一致否決。

再來講講“碎片化閱讀”的孿生兄弟“碎片化學習”吧。碎片化學習是我們現有的一種學習方式,但也不是現在就有的。古時候的《論語》《墨子》等名著便使用了一篇一記的方式。這就是“碎片化學習”的來源。如今,人們也在使用著這種方式學習,都因為這古來有之的方法靈活多變,掌握靈活,還可以因材施教,專題訓練,大大增加了學習的效率。作為一個學生是可以感受到的。例如我上一章節學得好,這一章節卻沒有懂,那我就可以專項訓練這一章節,也可以將兩個章節混合訓練,有助於學習也有助於吸收知識。既然這種方法古來有之,並且在這個科技發展迅速和節奏快速的世界中不被代謝掉,說明這種方法有用有效,那就是有存在的意義和價值的,是值得推廣的。

由此看來,“碎片化”生活不全是有害的,它也是有好的地方的。記得曾有人說:“事情是有正反面的。”我認為碎片化生活是可以暫且使用下去並且調整的,在這個迅猛的世界裡,或許是最適合的方式了。

“碎片化生活”是把雙刃劍 篇10

“碎片化生活”是把雙 ,1132字

目前人類正處在資訊化的社會當中,資訊的數量、廣度,仍然在不斷擴大。“碎片化”便也隨之產生了。

而這種發展所導致的碎片化生活是不可避免的,工作、生活的忙碌,資訊量之大,使得整體性當中的差別日益明顯。整體中的各個部分因滿足不同的條件又有不同的需求,便從中瓦解了,這就是“碎片化”。

“碎片化”可謂是當今社會的一大特徵,既然它一直伴隨著社會的發展,那也就意味著一定程度上,我們的發展離不開它的作用。如今我們在市面上看見越來越多的媒體,有關於網路新聞的,有關於娛樂的,都被細化成許多不同品種的媒體,其原因就是“碎片化生活”所導致的,面向不同的大眾,針對目標客戶群,媒體所報道的內容分類為各種不同的資訊,滿足不同的需求,確實提高了資訊傳播的效率。如果沒了這種“碎片化的資訊”,可能我們還要花費大把的精力在篩選上,為生活壓力雪上加霜。

資訊的廣為流傳當然也會促使交際圈日益變寬泛,“碎片化”便又一次起到了重要作用,“碎片化的交友”,這應該就是前人所說的:“人以群分”。在這裡“碎片化的生活”所起到的作用,使我們能夠在人際關係上少走彎路,減少更多矛盾。

由此看來,“碎片化生活”能夠順水推舟,在繁忙之中助我們一臂之力。但是不要忘記“碎片化”它仍然是整體中的一部分,我們發展的目標是區域性之和大於整體。而“短板”的害處又是極大的。

發生在我們身邊顯而易見的就是人們消費水平的不同,而通常這種不同都以群體的方式來體現,城市被分成不同的區域,有的地方高檔品牌雲集,有的地方卻只是能夠滿足日常需要。

當然,這種隨處可見的差別並不足為奇,人們從事的職業不同,收入的不同,生活的習慣不同,這些“碎片化生活”的現象導致了“碎片化的消費方式”影響了人的價值取向與生活理念,看似順理成章,但是這種不同的產生,一開始並不明顯,是因為不斷地鞏固著,反覆著,便成為了現在的形勢,而這種鞏固與反覆至今也沒有一點想要停下的意思。這樣的“碎片化”便導致了貧富差距的不斷嚴重,成為國家經濟發展的一大弊端,這樣的“碎片化”絕對是應當避免的。

在先前所提及的各類媒體中,之所以能使得資訊傳播的效率變高的原因之一是因為他們在編寫文稿時抓住了讀者心理,突出那些在一目十行的掃描中絕不會落下的關鍵詞,沒有了描寫,只有直接的資訊,表情達意都變得機械化。那麼這種思考的簡單化,不正是在使我們漸漸變得麻木、浮躁,變得不符合當前發展所需的“人腦配置”嗎?

如今“碎片化生活”是一把雙刃劍,所以我們既應當重視如今“碎片化”的社會特徵,又要有整體性的觀念,將“碎片化生活”的優勢發揮到最大,而不能完全習慣於“碎片化生活”使得自己思考阻滯,非簡要內容不看,失去生活的情趣,只為生存而活,也不能任由“碎片化”發而轉變了它影響人類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