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的生活,遇上完美的自己相關作文20篇

碎片化的生活,遇上完美的自己 篇1

碎片化的生活,遇上完 ,730字

當紙質典籍變為手機屏上的一篇篇短文、公眾號,當幾小時的大型講座變成一段段精選的視訊剪輯。我們的生活因為科技的快速發展以及世界的瞬息萬變,變得越來越碎片化。

什麼是碎片化?這是一個十分廣義的概念,從時間的利用到知識的攝取方式,我們正漸漸拋棄過去那種"化零為整″的生活方式,而習慣於化整為零。

碎片化,早已成為了時代特徵。書店裡鮮有大卷大卷的文史書籍,很多暢銷書,比如《七堂極簡物理課》、《不可不知的100條冷知識》都竭力宣傳自己的書籍中知識的概括性,零散性。再比如,上下班坐公交的20分鐘,說長不長,說短不短,人們利用這段時間刷刷微博,掃幾眼新聞標題,看一眼市,許許多多的零散時間被利用去做一些細碎工作,也是碎片化時代的日常。

遇上了碎片化時代的我們該何去何從?美國的大腦學家稱,長期閱讀短篇文章的我們大腦結構正在被不斷改變。"再也靜不下心來看一下午的書。"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像隱形的鞭子,抽打著我們的雙腿,讓我們去習慣見縫插針的忙碌生活,以防自己稍微落下,別讓他人超越了自己。如果有一天我們的心境再也沉靜不下來,去品一壺茶,去看一部好電影,去賞好山好水,那人類其實某種意義上而言已經滅絕了。當一柱香的時間,溫一碗酒的時間作為量詞,漸漸從我們生活中淡去,取而代之的是"吃早飯的那十五分鐘″,"上班途中的五分鐘車程″作為行衡量時間的單位,我們得到的是驚人的效率,失去的卻是人文的溫度。

碎片化的知識,碎片化的時間,碎片化的人生,在碎片化的時代中,我們應該如何做到盡善盡美呢?這是每一個現代人都應該考慮的問題,或許你可以在一個慵懶的午後,約上一個好友去圖書館看書;或許你可在一個寧靜的晨曦,在茶案前一邊品茶,一邊與棋友殺上幾盤。在碎片化的生活中遇上那個完整的你自己。

碎片化的自己遇上碎片化的生活 篇2

碎片化的自己遇上碎片 ,798字

“我之所以這麼聰明,是因為我從來不在不必要的事情上浪費精力。無聊的知識會讓人變的無聊,瑣碎的知識會讓人變的瑣碎,甚至猥瑣。”—尼采

由於科技的快速發展,報紙,電報,固定電話,廣播等傳統資訊傳播媒介已被手機,QQ,微信,APP等逐步取代,資訊的海量快速湧入,極大的豐富便捷了人們的生活,也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帶來了大眾生活的瑣碎化現狀。

我們的耳邊經常可以聽到這樣的資訊:大人們為了某水果手機的最新款,連夜堵在專賣店門口;為了搶購雙十一打折促銷品,深夜守候在電腦旁,很多一時心急搶下來的東西買回來後卻被擱置在角落裡;開車時為了接聽電話,引發交通事故……他們有的為了炫耀自己,有的為了滿足“購物慾”,有的為了保持實時聯絡,自以為走在了資訊的前列,殊不知自己正被資訊所“控制”,既耗費了時間,也損失了金錢,甚至於付出生命的代價,在資訊前迷失了自己。

反思自己,不也正被各種資訊所左右嗎?總想跟著潮流,跟著“大部隊”走,每天想要瀏覽各種名人糗事,搞笑段子。外面的世界萬紫千紅,作為學生的我們很容易被迷惑,遊戲,追星,流行用語……無一不困擾著我們。進入初中,開啟住宿式的生活。偌大的校園裡老師切斷了一切資訊來源,沒有Wifi,沒有手機,沒有電腦。當我們發現走讀生晚上聯機,開黑,刷微博,聊QQ,我們很慶幸自己似乎有了解藥;可是當國內某黑科技領先國際技術,某國家與中國形成某戰略合作等重要資訊時,我們又一無所知,真是矛盾綜合體。

在科技如此發達的時代人們也開始快速地生活,閱讀,工作。殊不知,其他會利用資訊,把握時間的人不會被這些所牽引,他們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麼資訊,知道自己如何選擇資訊,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就是這麼在選擇中被拉開。

科技有利有弊,關鍵在於自己。面對大量的資訊時,我們無法改變身邊的環境,卻能改變自己,對資訊進行積極選擇,設法把碎片時間利用起來,改變碎片式的自己,改變瑣碎的生活。

碎片化生化,還是碎片化的自己 篇3

碎片化生化,還是碎片 ,968字

近年來,電影業的投入量越來越大,但票房總量卻進入瓶頸。有人說,這是因為習慣了碎片化的人們在對於切割出一整段時間時,會產生顧慮。

這究竟是真理還是謬論?

碎片化的生活因資訊量的成倍增加而被人們重視。從前的人們生活很空虛,每日攝取的資訊無非是村子中哪家和哪家拌了嘴,這種“短波長”的資訊並不能影響到他們的生活什麼;但是,如今,隨著資訊化的推動,一條微信便可將生活粉碎。

比如我是一個白領,正在完成一項工作。這時,上司傳來一條工作微信,我的注意力被轉移,於是思維便出現了斷層。

但是,思維斷層是否會引發思維切割?

假如我們在土中種一顆種子它便長成了苗,土地融合了它,它也裝飾了土地;我們在一塊朽木上釘一粒釘子,衝擊力使朽木的表面出現裂痕甚至斷裂。所以,外界力量是否會帶來衝擊,根本還在於自身的屬性。

同樣收到了一條微信,具有土地屬性的人在瞭解資訊後能夠很快回到自己的主線任務;具有朽木屬性的人會趁機刷刷朋友圈,看點別的,結果原有的軌道便被破壞。顯而易見,前者只是出現了思維斷層,是打斷了骨頭連著筋的,後者卻出現了思維切割,於是生活也變被切割了。

或許有人會說,導火線還在那一條微信。確實,巨大的資訊量給了我們足夠多的轉移注意力的機會,但是是否說沒有這個“侵略者”,你我都能好好地做完一件事了呢?這是臆想。具有土地屬性地人專注度較高,他們的注意力不容易被轉移,頭腦也很清晰,知道自己的目標;具有朽木屬性的人本身注意力就是分散的,窗外的一聲鳥叫可能都能使他們的注意力轉移。當然,無論是被微信碎片化,還是被鳥鳴碎片化,這都是表觀碎片化。想象假如有一個嚴厲的老師拿著戒尺盯著,那這個人便既不敢刷手機也不敢伸脖子看鳥了,所以表觀碎片化並不是那麼難對付。但是,最可怕的事意識碎片化。“使弈秋誨二人弈,一人歲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儘管這個想天鵝的人意識已經飄渺不定了,他的外表卻還是認真聽課的樣子,況且很多時候“開小差”不過是一瞬間的,這更是難以補捉和防備了。但也往往是這一個個的“一瞬間”,造就了碎片化。由此可見,在沒有外界條件的情況下,注意力不集中的人依然可以粉碎生活,所以主觀在人,而把自身缺陷歸為外界因素的行為,是最無能的。

不得不承認,網際網路的普及確實增大了我們碎片化生活的概率,但生活碎片化與否,根本還在於自身堅定與否。

遇上碎片化生活,遇上更美的自己 篇4

遇上碎片化生活,遇上 ,1023字

當我們在不停地討論碎片化生活的利與弊時,我們有沒有想過,是什麼造成了碎片化生活?我認為是生活的節奏太快,大人們忙於工作,小孩們忙於讀書,所有人都奔波在這車水馬龍的大街上。在午後的屢屢陽光下,捧著一本書,細細品味它,彷彿也成為了一種奢望。

我是一名新入六年級的初中生,在如此快節奏的時代,為了能使自己更加優秀,要參加各種各樣的拓展班,相信大家和我一樣,可供自己支配的時間越來越少,難得有“偷得浮生半日閒”的悠閒時光。

完整的時間被分拆成了一小塊一小塊的,使人無法靜下心來去做某件事,可與此同時,碎片化生活也給我們帶來了一些便利,我們要學會去利用這些碎片化的時間,比如說,在地鐵裡、排隊時,不妨翻看一下隨身攜帶的英語小冊子,亦或是收聽一下實時新聞,這些都是有意義的。假如這時你拿出手機,開啟朋友圈,去做一個三到“看到、贊到、留言到”,這就是一個毫無意義的事情了。碎片化的時間就像存銀行一樣,今天存一點,明天存一點兒,聚少成多,湊零為整,一段時間後,你就會發現自己成了“萬元戶”啦!

而我正在努力使自己成為這樣的“萬元戶”。在完成課內作業的前提下,我都會利用二、三十分鐘的碎片化時間來給自己充充電:和鋼琴來個“聊天”,和奧數來個“討論”,聽二十來分鐘的英語來“磨磨”耳朵,畫一幅漫畫或給它上個漂亮的顏色,或是沉浸在“秦時明月漢時光”的古韻裡……用碎片化的時間累積自己的“財富”,努力遇見更美的自己。

那我是如何合理地利用這些碎片化時間的呢?如何將課內必修與課外拓展完美結合呢?這全依仗我有一個“碎片化時間整理高手”—她就是我的媽媽。我的媽媽是一個“身兼多職”的“全能女超人”:她是一個上班族,同時還要充當家裡的“廚師”、“司機”、“家庭教師”、甚至是“鐘點工”。在沒有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幫忙下,在上班之餘,卻總還是能將家裡的一切打理地井井有條。這還得歸功於她合理利用碎片化時間處理每天的瑣事,譬如,早上等我吃早飯的時間晾好了衣服,送我上學的返程中買好了菜,中午休息的時間打掃整理房間,而到了晚上,她的碎片化時間就都交給我了,我們一起啃難題讀英語,一起背古詩聊歷史……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時間就像海綿裡的水,只要願擠,總還是有的“。而碎片化的時間就像這海綿裡的水,擠出的每一點每一滴碎片化時間我們都要努力讓它有效化,讓它成為能匯成河、匯成江的那一點那一滴,而不是消失在浩瀚時空中。

遇上碎片化生活,遇上更美的自己。

遇上碎片化得生活 篇5

遇上碎片化得生活作文 ,909字

網際網路就像一本厚厚的字典,比如網上查資料。當遇到難題或一件不明白的事情,到網上查詢馬上就會有答案了。還可以和國外的朋友視訊、聊天。可是在網際網路大為發展的今天我們的生活都逐漸被碎片化了。

我們社交碎片化了。現在微信無處不在。早上一起床就開啟手機和朋友聊天;一有時間就看看朋友圈,看看這個發的音樂、視訊,那個轉發、分享的圖片,點一點贊,時間就這樣不知不覺過去了。朋友圈的資訊都是碎片化的。據說,百分之七十三的青年人常常過十五分鐘看一次微信、QQ,得了社交軟體依賴症。我們對朋友、親人的關心只依賴於朋友圈的資訊。我們要做一些自己感興趣的事,不能依賴於手機;我們和家人、朋友之間更要面對面的交流,而不是通過手機、電腦來維持我們之間的親情和友情。

過年了,外婆燒了一大桌的菜,正要其樂融融舉杯的時候,一個人叫到:“發紅包了,發紅包嘍!”這時,全家拿起手機,低下頭,點起了手機螢幕。“我搶了最多”“最多的發”“我又沒搶到”,就這樣整頓年夜飯的過程中只聽到手機“叮咚”“叮咚”的聲音,一頓年夜飯就這樣結束了。現在的老年人為了與家人聯絡也換成智慧手機了。我覺得我們雖然很忙,但是我們應該多陪陪家人和朋友。

我們閱讀也都碎片化了。手機上有QQ閱讀、電子書。大家都在網上看書。一會兒在公交車上拿出手機看看漫畫,一會兒回家再看看,地鐵上又看看……我們的閱讀都是斷斷續續的,我們沒有一個完整的時間來看書,這樣我們就不會去安安靜靜地思考,不會動腦筋了。

在購物的時候,一邊逛一邊看手機,看看店裡賣多少錢,網上賣多少錢,看看打不打折,很多時候逛商店純粹為了試尺碼。購物的時間碎片化了,購物的商店也被碎片化了。手機裡裝了淘寶,隨時隨地都可以購物。快到雙十一的時候,購物車裡裝滿了東西。到了11月11日的零點,大家瘋狂地搶購,一會兒東西就賣完了,簡直比過節還熱鬧。快遞來了,仔細一看,其實買的東西都不是很重要的,來浪費了很多錢。

我們來算一算,我們看微信、聊QQ得時間,我們花在手機上的時間太多了。我們應該試試關掉手機、網路,來和家人、朋友交流。

我們離不開網際網路,它帶給我們很多便捷,但又淡化了很多人與人之間需要真實存在的東西,讓我又愛又恨。

論碎片化對生活的影響 篇6

論碎片化對生活的影響 ,869字

這兩天我因為剛開學,沒什麼事就想著抽空去看一下外公外婆。

我一到外婆家,外婆就跟我抱怨說因為網際網路的發展啊她的兩個老朋友跟她聊天都不耐煩了。我想這和網際網路的發展有什麼關係,這不應該是件好事嗎?那些依託網際網路為基礎的網路平臺讓人們的生活更加便利了,足不出戶就可以買到自己需要的東西。外婆又接著說,來她以前和她那些朋友打電話總是要聊上4,50分鐘,現在只要說個十來分鐘她朋友就不耐煩了,說什麼時間到了要和朋友一起上網鬥地主了。外婆說到這不由得引起了我的深思。

記得在暑假時我和朋友一起討論過這個問題。因為網際網路發展而變得碎片化的生活到底是好是壞。那時候我們兩個因為各執一詞一直爭論不休他說這是一個大好事讓人們的生活更方便了,而我則在思考這樣會不會對社會產生什麼影響。

先說說購物吧。現在購物可謂是非常方便,不論你要買的是大是小,使國產的還是進口的在網上都能找到只要動幾下手指就能在家裡等著東西上面,而且隨時隨地都能買只要有網不論車上還是家裡。從這幾點來看現在的網購完全適應了碎片化。而且網購對於時間並沒有什麼太大的要求如果你有空可以用上10幾分鐘沒空也可以只用幾分鐘就能完成一次購物可以說碎片化的購物讓生活更方便了。但換一個角度去看,原來的沒有碎片化的一個完整的購物所需要的時間則要長一點略顯劣勢了。但如果從東西的質量上來說網購因為看不到實物所以可能會有些外形上的出入如果是生鮮的話可能以為運輸的關係略微有一點不新鮮。但綜上所訴碎片化的購物還是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弊端的。

再說說閱讀吧。因為網際網路的發展閱讀也變得碎片化了各種電子閱讀軟體也層出不窮。可以說碎片化的閱讀是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的製藥你有臺手機。但這樣也是有弊端的,如果說看的是一些打發時間的小說那並不會有什麼影響,但如果是一些連貫性較強的專科類書籍那?那斷斷續續的閱讀不僅起不到節約時間見縫插針的幫助反而會讓你為了回憶之前的內容從頭再看一遍而浪費你的時間。所以碎片化的閱讀還是有較大的弊端的。

從整篇文章看來碎片化的生活對人們產生的影響有好有壞,關鍵還是要看你會不會使用了。

碎片化我生活的一部分 篇7

碎片化我生活的一部分 ,817字

“碎片化”這個詞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我的生活中,勾起了我的興趣。利用“百度”可以很方便地查到“碎片化”的定義:即指完整的東西破成諸多零塊。細細品味其中的含義,忽然發現我的生活被無形地分割成了無數個碎片,每一個出現的碎片或輕或重地影響著我的生活。

有人說社會的快速發展、網路的普及化使我們的生活變得更便捷。也有人說社會的發展,網路對生活的滲透,將當今人們的生活分成了許多零星的碎片,其中大部分的碎片被網路覆蓋。這種“碎片化”會給人們錯覺,讓我們覺得我們是在高效利用時間,而在不知不覺中它偷走了我們無數的時間、精力和金錢。對以上觀點,作為一名仍在漫漫求學路上征程的我不作過多的評價。今天我只想談談我的碎片化生活。

身為一名預備班的學生,我的日常生活規律而緊湊。6:00起床,7:05到校早讀,7:30開始上午的課程,11:25午休,12:30開始下午的課程,16:30放學,之後做作業、吃晚飯,21:00上床睡覺一天結束,周而復始。躋身其中的“碎片化”常常被我忽視。早飯後的空餘時光我在幹什麼?發呆,等著媽媽出發的指令。課間休息我在幹什麼?慢悠悠地喝口水。悠閒的午飯時間我在幹什麼?品嚐著食堂的飯菜或注視著行色匆匆的同學。……細細想來,那些被我忽視的時間就像海綿裡擠出來的水,因為細小而被我“遺棄”。為了不使“遺棄”變成“遺憾”,如何有效利用“碎片化”這個問題擺在了我的面前。早飯的空餘時光我可以回顧一下昨天的教學內容;課間休息我可以為下堂課做準備;午飯時間我可以在用餐時回想一下數學錯題……利用起每一片“碎片”,為我的學習加分。當我把所想付諸於實際生活時,其中的效果隨著積累慢慢改變著我的學習生活,使學習更有成效。

“碎片化”在每個人的心中有不同的理解,有著難以概述的利弊。在我眼裡事物本身不存在好與壞,而在於如何規劃和使用,相信學會正確地使用會收穫巨大的成效。把“碎片化”整合於我的生活,與生活同步,那它就是我生活這個“大家庭”中的一員。

碎片化式生活 篇8

記敘文 ,570字

現在21世紀生活的人們生活早已是“支離破碎”,無論做任何事都是不能完整完成。

碎片化閱讀。當人們只是看了書的前言就彷彿知道全部內容時,這種略知一二會使他們產生全書內容就如此的錯覺。當手機進軍我們的閱讀世界,似乎人們就很少去觸碰紙質書,因為相比較來說用手機閱讀更為輕鬆,同時在你做其它事的閒暇時間可以看會兒電子書,但這種忙裡偷閒的方式,無論是針對做事還是閱讀質量上都是沒有任何好處的。

碎片化社交。現在的社交軟體很多,例如QQ,微信等等。然而,當你同時與微信和QQ網友聊天你會無法準確評判這2個人好壞。

碎片化式的生活。人們的生活中包括許多事,可這些事如果分散去完成,質量將大大降低。注意力不集中,這樣做有利有弊。充分利用空餘的時間是對的,可也要看是否在正確地點事物。

有時候,碎片化生活,就是人們的注意太分散,本想在空餘的時間做更多事,反而容易弄巧成拙。既然已經在做這事,為何不好好完成,注意力集中才會取得優良成果。

就拿我們自身來說說。課間休息有10分鐘,你會拿來做什麼?我觀察過大多數同學,趁下課趕緊做上節課老師佈置的作業,上下節課時,你的思想還停滯在那份作業上,大大影響聽課質量。還不如好好利用這10分鐘,看會兒下節課要上的內容,更方便我們進入學習,事成功倍。

這二種情況是很好的例子。

碎片化生活有利有弊,重要的是如何正確去應用它。

碎片化與生活 篇9

碎片化與生活作文80 ,836字

清晨,我被手機鬧鈴聲叫醒。起床後,拿起手機重新整理下墨跡天氣,今天真是個好天氣。洗漱、吃飯、出門上學。

上學路上,我坐在爸爸的車裡。透過車窗,路人們行色匆匆。車站上等車的人們都低著頭,看著手機。媽媽一邊吃著早飯一邊看著手機QQ新聞,而我也趕緊掏出英語書,利用這十幾分鐘的時間背背昨晚來不及背的課文。

到了學校,滿滿的一日課程正等著我呢。上完一節地理課後,作業也佈置下來。同學們紛紛利用課間十分鐘時間互相討論著,翻看著地圖冊,抓緊把練習冊完成。

放學了,回到家,照例是無窮無盡的作業等著我。光語文作業就要四條,看來不做到九點是不行了。奮筆疾書,總算把數學作業給消滅了。抽空玩了會兒手機,突然想起單簧管老師苦口婆心地話:“我知道你們讀書辛苦,不給你們增加負擔。但是每天抽出20分鐘時間吹一下練習曲還是必須的。練練手指不能荒廢呀!”好吧,趁現在天色還早,趕緊練起來。不然晚上再練,就要算擾民了。

吃晚飯的時候想起老師讓準備的課外書還沒有買,“媽媽,把你手機給我用用,我要買本書。”我一邊扒拉著飯,一邊用手機開啟萬能的淘寶。查詢,下單,付款一氣呵成,搞定!

總算在九點前完成了作業,伸個懶腰,洗澡去。一天裡最放鬆的時間就是此刻。浴室裡傳出流水聲並伴隨著優美的歌曲。

這就是我的一天。快節奏的生活讓我們不得不把時間打碎。當你停下來休息時,只不過幾分鐘就會拿起手機或看一條新聞,或發一張圖,或說一句話,就走人。有人說這種碎片化不好,把事情弄得雞零狗碎,結果一事無成。可我覺得沒什麼不好的。小片小片的時間也好,大段大段的時間也好,最重要的是專注,將某件事長長久久地做下去。對我而言,我吹奏單簧管就是利用碎片時間,今天20分鐘練習音階,明天20分鐘練習曲子。就這樣堅持下來,完成每年的考級任務。我覺得一分鐘投入,就會有一分鐘收穫。

“待飯未來還讀書”古人就是利用吃飯時間讀了不少書。這就是一寸光陰一寸金的意思吧。我的生活是碎片的,在碎片的世界裡,努力把碎片形成“塊”,把它變成完整的夢想。

碎片化,讓生活更快捷 篇10

碎片化,讓生活更快捷 ,798字

現在的社會處於一種“碎片化”的狀態,它讓我們的生活被細化成許多小的碎片,而有效的利用好每一塊碎片,就可以讓我們的生活更加快捷、高效。

作為一個學生,我的一天就會被分割成出門前的準備、乘車上學、上第一節課……等許多細小的時間,而若是我能利用好每一個時間點間的空隙,那我就可以有更好的、更多的收穫。

說實話、我的英語不是很好,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我的單詞沒有背好,詞彙量不夠,又怎麼去讀懂那些英語閱讀?但我要是能抓住一些細小的時間來背單詞,那就再好不過了,而這樣的時間其實有很多,例如吃好飯到出門前,出門後在公交車上、第一節課到第二節課之間等等等等。要是能把這些時間利用好,哪怕每次只能背一個兩個,日積月累下來,不也是一個很大的進步嗎?

現在在公交車上或地鐵上,你可以看到很多人拿著手機在看書或是聊天,這也是利用碎片化時間的一種,用於豐富自己的閱歷和與別人交際。這就是現代碎片化的一種好處吧。

在古代,沒有現代的交通發達,也沒有現代的手機什麼的,這就導致了很多古代人把時間白白浪費在了坐馬車趕路上,而且一浪費就是1個小時,要是能把這些時間利用起來,讀本書,雖說不能考取狀元,但起碼也能讓自己變得有文化起來,不是嗎?

在現代,也有很多人沒有利用好那碎片化的一點時間,尤其是在飛機上,很多乘客因為飛機上不能用手機,於是就乾脆閉上眼睛睡覺,讓這幾個小時的時間在睡覺中流逝。在利用這點時間的方面上,德國的一家航空公司就做得很好,它有一個”故事機”,上面有”一分鐘“、”三分鐘“、”五分鐘“的三個按鈕,只要你按下按鈕,不需要你花一分鐘,就可以自動打印出一片能閱讀相應時間的小故事來,而在讀完之後還可以再去列印,這樣一來,在飛機上也就能有點有意義的事情去做,而不是無聊的睡覺。

在一個人的一天中,只有24個小時,他被這個人的工作給劃分成了無數碎片,利用好每一塊碎片,無論大或小,就能讓他的生活變得更快捷、更充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