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閱讀之問相關作文20篇

碎片化閱讀之問 篇1

碎片化閱讀之問作文7 ,734字

網際網路時代以不可逆轉之勢到來了,海量資訊淹沒了大眾的世界,快節奏的生活使從頭到尾都仔細閱讀的讀書方法變得越來越困難,畢竟在百忙中抽出的時間不可能花在冗長的文字上,取其中一兩篇最令自己感興趣的閱讀成為了主流,這就是碎片化閱讀的誕生。

碎片化閱讀成為大趨勢。那傳統的閱讀是否被碎片化閱讀取代呢?碎片化閱讀與傳統閱讀又是誰優誰劣呢?

傳統閱讀的優勢不言而喻,幾百年來的經驗告訴我們,深刻鑽研書本是多麼的重要,在對知識有了深刻的理解後,才能拿來運用。在各自的領域取得成功,必然需要傳統的精讀所帶來專業知識。自然,傳統閱讀的劣勢也很明顯,那便是耗時太多,而且容易造成“兩眼不觀窗外事”的“死讀書”現象:科舉制八股取士是其中典型代表,一代又一代中國知識分子將自己的青春浪費在了死扣經典上,使中國科學技術停止發展,人才斷代,在近代屢屢因落後而捱打。

那麼碎片化閱讀呢?它的優勢何在?碎片化閱讀使得讀一本書所需的時間大大減少,概括讀完一本書,知其梗概,然後再讀下一本書,這樣碎片化的博泛使人可以獲取大量資訊知識。在當今社會對綜合性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碎片化閱讀的大資訊量造就出博覽天下、見多識廣的全才。雖然如此,碎片化閱讀所帶來的缺乏條理性和知識掌握不紮實也最容易產生半吊子學問的讀書人。

總體來說,碎片化閱讀與傳統閱讀各有所長,沒有孰優孰劣之分。前者是社會環境和大背景下催生的產物,而後者則是沿襲了成百上千年的知識結晶,認清自己的需要,各取所需,都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自己。

現今的社會生活因數字、資訊時代的到來,以及人們生活方式和意識形態的多樣化已經不可避免地碎片化了。在這波浪潮中接受革新,同時不忘初心,堅守自己的準則、理想,不論走哪一條路,最終也會成功。請擁抱碎片化的生活吧!

碎片化閱讀之我見 篇2

碎片化閱讀之我見作文 ,729字

隨著科技的發展,人人都擁有了一部智慧手機,這使得我們工作、生活和學習的方方面面都發生了巨大的變革,其中也對我們的閱讀方式產生了巨大的衝擊。當我們想要了解國內外的重大新聞時,我們不是拿起了報紙,而是拿出了手機,當我們想在閒暇之時閱讀小說時,我們不是捧起了書本,而是拿出了手機,當我們想要查詢相關資訊時,我們不是去了圖書館,而是我們又拿出了手機。這種快餐式的閱讀方式,是快捷的,方便的,但正因為這種快捷的方式使得我們的閱讀是快速掃描的,是跳躍的,是非完整的,這種閱讀方式被稱為碎片化閱讀。

碎片化閱讀的好處自然是無容置疑的。我們的智慧手機方便攜帶同時又有著海量的資訊,使我們隨時隨地,在想要閱讀的任何時刻,都能夠立即實現。它豐富了我們的生活,人與人之間可以就閱讀的內容,進行快速的分享並就所閱讀的內容進行遠端討論,這些都是笨重的書本無法實現的。可是碎片化的閱讀真的完美嗎?當收手機那小小的螢幕代替了書本的油墨書香,當一篇篇短小的文章代替了書本的長篇大論時,我們有沒有想過碎片化閱讀的弊端呢?碎片化閱讀的材料大都短小並配上各種吸引眼球的圖片,我們往往掃兩眼文章便被圖片吸引了注意力,為了能夠在有限的時間裡閱讀湧到我們眼前的大量資訊。我們經常快速而簡略地瀏覽資訊,甚至有的時候我們僅僅看一下大標題就一掃而過。我們不會對所閱讀的材料進行認真地思考,更不會對文章的精華進行仔細研讀,並且網路上的文章優劣不一,有的文章低俗無趣。

因此針對碎片化閱讀,我們要發揚它的優點,規避它的缺點。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經常性地拿出一本本書來,認真仔細地閱讀,多思考,多積累,多進行有效閱讀,此外一些網路編輯應當將一些有價值的,對青少年有幫助的資訊放在網上,給我們營造一片純潔的閱讀環境。

我的“碎片化閱讀”之路 篇3

我的“碎片化閱讀”之 ,1601字

我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小書迷。

從一歲開始,父母就給我買了“地板書”—一種尺寸很大,平鋪在地板上看的書。我光著腳丫,或蹲在地板書上,或趴在地板書上,津津有味地看著上面色彩斑斕的圖案和一個個簡單的小故事。上了幼兒園,我開始接觸有文字的書籍。我記得第一本有文字的書是《唐詩三百首》,每一首詩配上優美的圖案,媽媽抱著我朗讀唐詩給我聽。上了小學,我就開始自己一個人去圖書館看書了。說是圖書館,其實是我家門口一個新華書店。那個書店裡有很多最新的,成套的圖書,我隨手拿起一本,就盤坐在地板上看起來,而書店的阿姨從不打擾我。碰到非常喜歡的書,一時半會兒又看不完,我就把它買下來。到了小學高年級,我發現了我對於物理學科的興趣。我開始看《時間簡史》、《量子力學》之類的書,這些書上的文字密密麻麻,我沉醉其中,不能自拔。

愉快的小學生涯結束後,父母對我說:“初中階段,是學習成長的開始。”我就知道了,我不能像小學一樣,沒事就和爸爸媽媽去自駕遊幾天,或者六一節跑到同學郊外的房子裡摸一天的魚了。中學開始,學習才是我生活的重心所在。於是小學畢業的那個暑假,父母一口氣給我報了5個培訓班。我像一個上班族一樣,每天清晨起床,匆匆洗漱後,趕往地鐵站,去培訓學校上課。晚上下課後回到家天已經黑了。我看到書架上我喜歡的書籍,真想像小時候一樣,抱著書在地板上看一天。可是媽媽說:“趕快睡覺,明天還要上課。”想想第二天還要早起,我只能放下手中的書,關燈閉上眼睛。可是在夢裡,我一直夢見那些書,那些故事,那些知識。

有一天,朋友送給我一個禮物,開啟一看,是一個小小的電子書。連上Wifi後,任何你想要看的書籍,你都可以唾手得到。我第一時間下載了我最喜歡的《蘇菲的世界》,然後每天乘地鐵的30分鐘,我在車廂狹小的一角,捧著書,沉浸在我的世界裡。父母說,你可以利用你乘地鐵的時間、排隊的時間、課間十分鐘的時間,做一些碎片化閱讀。但是在地鐵近一個月的閱讀體驗,卻讓我有了一些深層次的思考。

比如說,在地鐵上讀書的感覺,和在家中的地板上是不一樣的。家中我是放鬆的,完全沉浸其中的,而在地鐵上,我也無法完全投入進去,一方面怕影響他人,一方面怕坐過站。還有,紙質的書捧在手中,那種與紙面摩挲的手感,是冰冰涼的小機器無法給予的。我不禁對於碎片化閱讀有了些許質疑。

我發現,碎片化閱讀已成了大眾閱讀的趨勢,加上微信朋友圈的盛行,隨時隨地的閱讀,讓閱讀內容碎片化,已不知不覺中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有一個史學博士說:“人或成為碎片化資訊的奴隸。”碎片化已經將我們自己變得碎片,讓我們的人生變成碎片,可我們依然不覺。

真正的閱讀是不可複製的個人體驗,它能帶給人精神的觸動與心靈的昇華。正如薩特所描述的那樣,“我在書裡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我又在書裡重新開始我的生命。”全神貫注的閱讀,才能直抵靈魂最深處。然而,碎片化閱讀,如:早晚刷幾條微博,地鐵裡瞥一眼今日新聞,空閒時間用電子書看一本小說—我們將閱讀時間分解,在急促的生活節奏下擠出一點精力享用一碗靈雞湯。但是,碎片化閱讀,難以帶給人內心的震撼與哲思的洗禮,更別提精神境界的提升。

如果美國作家梭羅不是用兩年的時光獨居在瓦爾登湖,而是利用碎片時間匆匆經過湖邊,用手機拍下照片,釋出在朋友圈,並加以評論:“瓦爾登湖真美!”那就不會有曠世鉅作《瓦爾登湖》的誕生。如果朱自清走在湖邊,行色匆匆,拍照留念。那麼《荷塘月色》沒有了,散文也沒有了。

閱讀是從心出發,只有全身心的投入,才能用精神與靈魂與作者對話。碎片化閱讀讓我們的身體和思想都成為了碎片,一陣風吹過,化為灰燼。

於是,我堅定地對碎片化閱讀說了一聲:“再見!”當我知道我可能成為它的奴隸時,當我知道我的精神必將通往星辰大海時,我對碎片化閱讀說了“不”字。在這股碎片化的大潮流中,我要抵制被碎片化,捍衛我的人生,享受人生的滋味,詩意的棲居在大地上。

我的碎片化閱讀之路 篇4

我的碎片化閱讀之路作 ,968字

高爾基先生曾經說過:“讀一本好書,就是與許多高尚的人談話。”—題記

誠然,我也是一個不擇不扣的書迷。無論是明媚的清晨還是晚霞燦爛的傍晚,我喜歡安靜的居於一隅,手捧自己喜歡看的書,品三國紛爭,賞千古神話。

可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我的學習越來越繁忙,有時難得的週末也是奔波於各個培訓機構之間,我的有效閱讀時間愈來愈少了。有幾次在夢中,我夢見自己徜徉在書海,左手剛放下看完的《三體》,右手又拾起我的《哈佛家訓》。我知道,對於閱讀我是嚮往的……

網路文學的異軍突起,各類閱讀APP的相繼誕生,“喜馬拉雅”等聽書軟體的問世,給我的閱讀又有了更多的選擇。

最近我一直在看《濟公傳》這本書,這本書懸念設定合理,情節跌宕起伏,使我愛不釋手。但是我卻鮮有時間去親近它。這使我一

直悶悶不樂。如果我有時間,能讀完這本書那該多好啊!我心中一直有這樣的感嘆!無意中,我接觸到了“喜馬拉雅”聽書這個軟體,知道了原來我們的書本都是可以下載來,變成有聲讀物,來進行收聽的。熬不猶豫的,我把這本《濟公傳》下載了下來,見縫插針的收聽起來。在去培訓班的路上,我會安靜的聽書,在睡前,我也會聽一會入睡。雖然這些時間並不多,可以說都是零碎的,但是各個時間集合起來,就不可估量了。

相對於用眼睛的閱讀,聽書更能讓我放鬆。我們每週都坐校車來回學校,在路上有將近一個小時的時間。這些時間很寶貴也很容易浪費,很多人坐在車裡望著外面的風景,或者互相聊天打發時間,而我則會從聽書軟體裡聽著近期會教的課文或一些科普類的讀物。

在我碎片化閱讀的路上,除了藉助“喜馬拉雅”聽書軟體,我還自己掏錢購買了Kindle閱讀器。除了可以去Kindle圖書館下載自己喜歡的書外,我還可以在網上搜索電子版下載下來匯入Kindle閱讀器。在各個間隙,我時不時的會拿出我的閱讀器,翻看幾頁。這樣雖然每次看書的時間不會很長,但利用零碎的時間積累起來,我也慢慢看完了一本書。

久而久之,我似乎養成了一種習慣:每次我去教室也會提早幾分鐘,翻一翻書,看一看筆記。雖然看不了多少東西,但我還是會選擇利用有限的時間去閱讀。正是因為我不斷地利用這些碎片化的時間來閱讀,使我收穫了很多,明白了許多道理。

養成閱讀的習慣需要時間,但當你適應了時代的進步,更多的學會利用安排碎片化的閱讀,就會在閱讀的路上,越走越寬廣。

碎片化閱讀利弊之簡析 篇5

碎片化閱讀利弊之簡析 ,1112字

隨著時間的推移,高科技迅速發展,紙質的閱讀,變成了如今手機、電子書等文字閱讀的形式,“碎片化的閱讀”引發了社會關注與討論。

偶爾瞥一眼新聞或百度,幾乎清一色對碎片化閱讀的批判,更有甚者,義憤填膺地將碎片化的閱讀指控為“博人眼球故意誇大其詞,甚至傳播虛假新聞的所謂內部新聞”……然而,碎片化閱讀真的有那麼不堪嗎?要我說,就是“有利有弊”。

首先我們來談談有利的一方面。現在生活節奏日益加快,很多都市“上班族”和“學生黨”都整天忙於工作、學習……要想靜下來完完整整地讀完一本書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那這樣,他們怎麼接受來源於外界的資訊呢?當然,多虧了“碎片化閱讀”。我們只要隨時隨地拿出手機看一看,就能瞭解到最新熱門的訊息,獲得許多有用的知識,何樂而不為呢?況且,又不是單純的刷手機才是“碎片化閱讀”。有一些愛好看書的人,身上隨時隨地地帶著一本書,他們有空的時候,比如在公交車站等車、在銀行排隊……都會抽出一本書看看,等到需要辦事的時候再合上。這又何嘗不是一種更高階的“碎片化閱讀”?有人認為碎片化閱讀嚴重干擾了人們的生活,古代人們“攜一卷好書,溫一壺陽光下酒;如今帶一個平板,蹭WiFi瀏覽”……但這在現代幾乎是不可能的,古人的這種閒情雅緻我們只有度假的時候能偶爾體會一下,但在平日裡,我們要工作,要學習,要升學考……根本沒有時間完完整整地看完一本書。況且,此段對於古代文人的描述也不是完全正確:寫“採菊東籬下”的陶淵明,看似過著“悠然見南山”神仙般地生活,實則因為沒有生活來源而窮困潦倒,最後差點餓死。

而有弊的一點也非常明顯了:現在人們越來越少地為讀一篇文章去買一本雜誌,為看一條新聞去買一份報紙,為獲得相關知識去認真閱讀一本專業書籍。想查什麼資訊只要者上網百度一下,刷的就會有成千上萬的網頁蹦出來,尤其在資訊科技高度發達下,網際網路上的資訊同步率更高、更新速度更快、傳播範圍更廣。人們想看什麼,都能找到一語中的的答案。在這個意義上說,網路世界的資訊碎片化了。這使得人們多少喪失了思考的能力,動動手指就可以得出結論,不需要大量閱讀或者深入思考就知道答案。結果就是,能夠靜下心來讀書的時間越來越少,沉下心來思考的時間越來越少,甚至放空心來什麼都不想的時間也越來越少,人也就變得越來越淺薄,越來越浮躁。

所以我認為:傳統閱讀不可廢,享受碎片化閱讀的便捷的同時可以多進行經典閱讀;對待滿天飛的碎片化資訊,要更清醒,能辨識,不盲從。歷史永遠不會倒退,我們面對變化發展著的實際,應該破除封建思想,才能促成飛躍。歷史永遠不會倒退,面對變化發展著的實際,破除舊有觀念,抓住時機,促成飛躍。讓其從映像成為真實,更富內容,推動人類認識的進步。

碎片化閱讀 篇6

話題作文 ,887字

文字是思想的對映,中國語言更是深藏奧妙。我們總是能夠找到一片書海來安放和重啟疲憊的心靈。然而,當我們無暇捧著茶杯欣賞冗長的文章時,碎片化閱讀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車水馬龍,紛紛擾擾。每個人都加快著腳步穿梭在街頭。如果每個人的目的地都和他連著一條絲線,那各處就都會交織著千絲萬縷的網。在越來越繁忙的生活中,還有幾個人能坐下來,就著剛好的陽光讀一天書?想必是微乎其微了。那麼碎片化閱讀,不就是用來洗淨蒙塵的心的甘露?在這個時代,碎片化閱讀不失為一種很好的選擇。

然而,如果拋開時代的繁亂,單就碎片化閱讀本身而言呢?

我想人們依然不會放棄碎片化閱讀。如果不是為了彌補缺乏書籍的空洞而進行碎片化閱讀,那麼不難發現,閱讀的碎片化,本身就是一種絕美的境界。

讀罷“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不知乘月幾人回,落月搖情滿江樹”這般從月出到月落的佳作,會像是感受了一段清幽美好的故事,冗長而清雅。而不可否認,“多少恨,昨夜夢魂中。還似舊時游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是另一種簡短而含蓄的絕妙佳作。短小而不枯乏,似是言猶未盡,無限美好。

某天某時,街上的霓虹伴雨初亮,某天某時,靜靜地看著行人匆忙的背影交織成風景,一時湧上心頭的悽美,便不是娓娓道來的長篇大論能說得清的,唯有一句“萬丈迷津,遙亙千里”才能與之相配呼應。後來,也不記得哪一段話出自何處,只記得這句話的含蓄有力,那句話的悽美清麗,它們不知不覺走進了靈魂,帶著人們體會更孤獨,更清晰也更唯美的境界。如果說長篇是清口的白粥,那麼碎片化閱讀便是陳年的老酒,總是在一瞬間觸及人的靈魂,讓人更快的領悟,更快的成長。

開卷有益,碎片化閱讀也是大有所長。當有人沉迷於一本小說無法自拔,碎片化閱讀卻能實現很廣的涉獵。周國平說,與其花費精力沉溺於書,倒不如寫自己的書,來抒發屬於自己的體會。這樣看來,涉獵別人的看法而不是盲目接受和認同,讓自己有理性思考的空間,形成自己的觀念,便是碎片化閱讀的又一精華。

碎片化閱讀同整體化閱讀一樣是應當提倡的,也是一樣需要深入體會的,所長補所短。如果因為不能體會其中之奧妙而妄加褒貶,便是大愚之論了。

碎片化閱讀 篇7

國三作文 ,824字

如今資訊時代的洪流裹挾著我們僅有的時間,壓縮著我們僅有的空間,在忙碌中能放下紛擾專心地去做一件事是多麼的難。很少看到有人拿起一本書專心的閱讀,大多數的人都只是在手機上刷著他們的app,看著大部分的圖片與視訊,僅夾雜著些許文字,因而我們的閱讀越來越碎片化,碎片化的閱讀也在這樣的時代下興起。

人們對碎片式閱讀越來越飽含爭議,到底碎片式閱讀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些什麼?我們的閱讀方式到底被哪些事物碎片化?

資訊時代給我們帶來的高產產品就是手機。手機當中最吸引我們的也是那一個個app,我們難以放下,也難以割捨。現在,在微博微信到處都能看見雞湯文,當我們渴求著心靈的安慰,卻只尋找到那些沒有什麼含金量,沒有值得思考的文章時,我們閱讀的思維也被簡化,失去了我們閱讀當中思考的能力。

閱讀本是我們的一種本能,在閱讀時,我們會產生聯想,在腦海中會形成一個個畫面。可如今圖片加文字的興起,正在慢慢奪取我們的聯想能力。當我們抱怨我們已經沒有創造力,沒有想象力時,我們是否想過,這正是我們平常的一些小習慣而造成的。

有時當我閱讀厚厚的書籍,卻被手機電腦,平板,一系列能奪取我們好奇心和專注力的電子產品碎片化。低頭族越來越常見,走路時也看見有人在用大拇指滑動著手機螢幕,大量的資訊量從眼睛裡湧入大腦,是我們的思維越來越跳躍式,碎片化的思考正奪去我們的耐心與思維能力。

所以對閱讀我們要有選擇性。不要完全沉迷於那些圖片加文字,缺少思維發展性的文章。

閱讀本是件有內涵的事,碎片是的閱讀本不是錯,錯的是碎片式的思考。閱讀時要投入到一段連續的思維中去,去前後聯想,廣泛地思索,對於那些有文藝性的文章有一個整體的把握。

碎片化的生活就這樣,使我們被身邊的一切吸引過去,慢慢養成的惰性會漸漸抹去我們的意志和目標意識。只顧眼前一時的快樂,而忘卻了長遠的目標,並與它越行越遠。如今我們應該告別碎片式的閱讀,不要停下腳步,去關心關注那些能紛擾我們的事物。應時刻保持一顆專注之心面對書籍。

碎片化閱讀 篇8

記敘文 ,845字

在如今高速發展的世界中,每個人都恨不得把24小時變為了48小時。與此同時也有了碎片化這一說法。

隨著世界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碎片化出現了,碎片化閱讀,碎片化社交,碎片化時間……,彷彿什麼都可以碎片化,無法擁有一個完整的人生。

碎片化的閱讀使我們失去了很多。開啟手機隨處可見的新聞僅僅兩三百字,一個開頭,一個結尾便成為了一條新聞,如此簡潔,是了是表明我們的人生也同它們一樣簡潔,毫無波折呢?記得一位大學教授說過:“若朱自清生活在我們這個年代,面對荷塘,面對明月,拿出手機拍了張照說了句‘今晚月色真美’,發到了微博、朋友圈,於是散文沒了,《荷塘月色》沒了。”對於這幽默風趣的一番話我們不得不加以思考,現在的我們丟了什麼?

我認為是丟了靈魂。每個人都有兩個世界,一個是物質世界,一個是精神世界。在如今碎片化閱讀的引導之下,人們閱讀的書是越來越少,讀的都是一些無營養的文、微博文,閱讀的字數看似很多卻大都一笑而過,靈魂是對於抽象的精神世界的具體化。長期進行碎片化閱讀使精神世界變為了零,這便是失去了靈魂。

曾有人計算過一個人的靈魂是39克,這彷彿是一個微不足道的重量。但對於一個求學之人若失去了這樣39克,便失去了對於學問的推敲;對於一個工人若失去了這樣39克,便失去了一門精巧的手藝成為了只會工作的機器。而碎片化閱讀會讓我們逐漸失去我們的靈魂,成為一具僅憑本能而無思考的軀體。我們應重拾完整的閱讀,在讀他人的思想亦有自己的思想,在閱讀中不斷充實自己的靈魂。讓身存於世,魂亦存於世。

一個沒有完整閱讀的民族就沒有自己的思想,從而他們很容易就被別的民族洗腦,進而毀滅。美國為何強大,因為他們民族愛書。就說二戰德國在毀書時美國在大力印刷書籍給人們閱讀,兩者高低十分明朗所以結局也在意料之中。一個人乃至一個民族想要富強就要擁有眾多的閱讀量,也只有這樣才能誕生出更多的思考,人與動物最大的區別便是思考。

經典閱讀能讓你知曉世間冷暖;經典閱讀能讓你開拓眼界;經典閱讀能發展你的思維。在生活中切不可遺漏經典閱讀。

碎片化閱讀 篇9

碎片化閱讀作文400 ,422字

悄然無息之間,手機、電腦、電子書進入了生活,這無疑使人們的閱讀方式發生了改變,每個人都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方閱讀自己所喜歡的書籍,這一現象的出現表明了碎片化閱讀的時代已經到來了。

碎片化閱讀是科技進步的產物,當然它也有兩面性。

碎片化閱讀無疑是最符合當今快節奏的生活,每天上班族們擠著地鐵,看著手機,這時候有些人會選擇讀讀小說打發時間,這就是碎片化閱讀,或者有些有情趣者拿出書,也在擁擠的車廂中尋找到一片安逸的淨土,這也是碎片化閱讀,可見這些”抓緊時間”利用時間碎片來或多或少,潛移漠化地讀完了一本書,這也就其的好處。

當然,壞處也隨處可見,那擁擠的車廂裡,誰能保證能全心全意地去閱讀,再說了不全心全意就不能全力記住,那麼這個閱讀又有何意義?不就是打著高尚情趣做著無用之功。

這種閱讀方式,有人支援,也有人反對,畢竟這也應人而異,應人而宜。

在這個碎片化的時代,無論怎樣的閱讀方法,多讀點書總是沒錯的,至少在塵世中,有屬於自己的一片淨土就行了。

碎片化閱讀 篇10

碎片化閱讀作文100 ,975字

暑期外出多是乘坐公交地鐵,便看到大多數人都在低頭看手機,瀏覽網頁新聞,看電子書,或和朋友QQ微信網聊。等紅燈的路口,等車的站臺,行駛的車廂……處處可見利用著這些間隙時間的低頭族們。

某個週末下午,和媽媽開車回家的路上,正好從廣播裡聽到兩位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關於“網際網路閱讀”的讀書會分享,聽得津津有味,進了小區還是坐在車中,直到聽完兩位教授的發言,覺得這不正是我在路上所見的情景麼!

上海是一座國際化的大都市,經濟商業資訊的繁榮發達,也使得人們的生活工作處於快節奏中,每個人都行色匆匆,忙著工作,忙著學習,忙著討生活,每天的時間被分割成了一段段,充滿了各種事務,揹負著各種壓力的人們,在快節奏的社會環境中,很難有一整段的悠閒時光可以品著香茗聽著音樂攤開一本好書,讓心沉靜其中……

與此同時,網際網路技術的迅猛發展,讓手機成了一個超級的隨身移動終端,海量的資訊,便捷的獲取,隨時隨地自由自主的使用,使得手機閱讀,準確地說,是通過手機實現的網際網路閱讀,順理成章地佔據了忙碌中的每個碎片時間。和紙製的書本相比,網際網路閱讀的確具有很大的優勢,攜帶方便,查閱方便,不僅有原文,還可以看到各種介紹,各種評論,甚至看到衍伸出去的前世今生……

那些車廂中低頭的身影,眼睛快速地瀏覽著一條又一條的新聞,掠過那些雞湯美文,到站了,手機一關,迅速又融入洶湧的人流,碎片化的時間,使得閱讀的內容也傾向於快消化和碎片化,快速地獲取,快速地放下,不要求經典永恆,只要求片刻的休息和滿足,所以吸人眼球的娛樂八卦,標題式的主流新聞,小品文式的微博,不費腦子的流行小說,構成了閱讀的主體內容。

此時此刻,閱讀究竟是為了什麼?

青青書院,琅琅書聲,白紙黑字,墨香薰染,古人讀書讀進了心裡,沉澱為一生的氣質底蘊。而現在這種碎片化閱讀,終究像過眼的流水浮雲。兩位復旦教授說,網際網路閱讀雖然給予了人們便利,但同時也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習慣了現成的獲得,人們不願意再深入地思考,用心地體會,甚至連看書也被聽書和講壇取代,看似在抓緊碎片時間,實則在浪費,與其說是閱讀,不如說成了一種消遣。

凡事有利亦有弊,碎片化閱讀,在資訊瞬息萬變的現代社會,在奔波忙碌的城市人群中,有其產生的必然性和可取性,但是如果想真正讀些有益身心底蘊深厚的書籍,那麼還是留出時間吧!精心寧神,手握書卷,細細品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