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味道相關作文20篇

端午節的味道 篇1

國小六年級作文 ,730字

夏天最期待的節日就是端午節了,看著那三角形的粽子,就直饞人;聞著艾葉淡淡的香味,也沁人心脾。划龍舟,趕鴨子,都是我最喜歡的節日娛樂。雄黃酒的傳奇故事,薰蒼朮的祝福,都透露著節日的喜慶。

端午節吃粽子是從古傳承至今的一個重要習俗。粽子的傳統型轉一般都是三角形的,人們會更據棕餡為粽子命名,全是糯米的叫糯米粽;糯米里摻和小豆的叫豆棕;摻棗子的叫棗粽。剝開那層墨綠的衣裳,露出米肉,這香味,早已將我的饞蟲勾起來了。美味的粽子這就是端午節的味道。

端午節門上掛艾葉、蒿草、白芷等植物,也是端午節的一個習俗。先煮兩個雞蛋,煮好以後,從中間剝開蛋白,取出蛋黃,在原本淡黃的位置放入用艾葉或蒿草包住一件銀飾品,合上雞蛋,用布包住,塞到嘴裡,可以治咳嗽。艾葉的清香是端午節的味道。

賽龍舟也是端午節的重要習俗之一。每年五月初五劃龍舟來紀念屈原,借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遺體。龍舟對屈原的紀念,這也是端午節的味道。

傳說屈原投江後,屈原家鄉的人為了不讓蛟龍吃掉屈原的遺體,紛紛把粽子、鹹蛋投入江中。一位老醫拿來一罈雄黃酒倒入江中,說可以藥暈蛟龍,保護屈原。一會兒,果真浮起一條蛟龍,於是,人們把蛟龍拖上岸,抽其筋,剝其皮,又把龍筋纏在孩子的手腕和脖子上,在用雄黃酒抹七竅,以為這樣便可以使孩子們免受蟲蛇傷害。薰蒼朮是端午節的傳統習俗活動之一,就是民間傳統用蒼朮消毒空氣;將天然的蒼朮捆綁在一起,燃燒後產生的薄煙,不僅會散發出清香,還可以驅趕蚊蟲,令人神清氣爽。雄黃的傳奇,薰蒼朮的祝福,這是端午節的味道。

千年的傳統延續至今,每一樣習俗都被傳承,端午節的味道也被記憶。甜糯的粽子,奮勇激進的賽龍舟,清香的艾葉,傳奇的雄黃,神奇的薰蒼朮……這都是我記憶中端午節的味道!

端午節的味道 篇2

國小五年級作文 ,581字

端午節吃粽子是中國人傳統的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簡棕”。其來已久,花樣繁多。有鹼水粽,還有糯米粽,兩種粽子味道鮮美、口味不同。這次端午節,我們家做的就是糯米粽,我先取兩至三片粽葉折成小漏頭的形狀,填入少許糯米,加上蜜棗,再用糯米填滿粽子,折出有稜有角的三角形,最後用棉線綁緊,減去多餘的葉子就大功告成了!吃著香噴噴的粽子,心裡別提有多高興了。甜糯的粽子,就是端午節的味道!

每逢端午節,媽媽總會煮兩個雞蛋,從中間剝開,在原本蛋黃的位置放入艾葉或蒿草包住一件銀飾物,合上雞蛋,用紗布包住,塞到嘴裡,可以驅寒、治咳嗽。艾葉、蒿草的味道就是端午節的味道!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也是端午節的傳統習俗,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清香四溢,各種形狀,玲瓏可愛。香囊的香氣就是端午節的味道!

傳說屈原投江後,人們為了不讓蛟龍吃掉屈原的身體,紛紛把粽子、鹹蛋扔入江中,有些人還拿雄黃酒倒入江中,說是可以藥暈蛟龍,保護屈原。薰蒼朮也是端午節傳統活動之一,就是民間傳統用蒼朮消毒空氣,將天然的蒼朮捆綁在一起,燃燒後產生的薄煙,不僅會散發出清香,還可以驅趕蚊蟲,令人神清氣爽。雄黃的傳奇、薰蒼朮的祝福,都是端午節的味道。

千年的傳統延續至今,每一樣習俗都被繼承,端午節的味道也被記憶。甜糯的粽子、清香的艾葉、傳奇的雄黃、神奇的薰蒼朮,這都是我記憶中端午節的味道!

端午節的味道 篇3

國二作文 ,665字

清晨,在一股淡淡的艾草香氣中醒來,朦朧中向枕邊摸索,摸起的是個精緻的香包,不用說,端午節又到了。

以前過端午節時,外婆總是很早就開始準備,從別處摘一些艾葉來晒乾,給我們這些孩子們做香包。其實,在街上也有人推著車來賣,不管是做工還是造型,都要比外婆做的好看不少,但外婆卻還是每年堅持做給我們。因為,少了外婆的香包,總會覺得這節過的不完整。

端午節前一天,外婆會在家包粽子。我就坐在旁邊的小凳子上看著,幫外婆遞粽葉,在呈滿香米的粽子頂上放上一顆紅棗,與外婆合作包好一個又一個粽子。有時外婆包粽子的香米用沒了,我便會將買下的米倒進一個乾淨的盆中,煞有其事的學著外婆的樣子攪著盆中的米。外婆就在旁邊看著,任憑我怎樣攪動盆中的米。等到差不多了,便叫我將米端過去。當手從水中拿出來時,那股香香的米味就留在手上了。

外婆繼續包著粽子,我便舉著雙手過去,湊到外婆身邊,想與外婆一同分享這香米的味道,聞聞外婆手上也有同樣的味道,我笑著跑開了。

一整個端午節,手上的米味兒退得差不多了,外婆的香包便被我掛在身上,這樣,不論我走到哪兒,身上總能帶著一股淡淡的艾草香。這味道是清新的,也是獨特的。

那時的端午,總讓我期待又回味。那蜜棗的的香甜,配上那糯糯的米,久久不散的味道,還有外婆做的艾草香包的清香。這樣的端午,連同那味道,一直在我的記憶中。

現在,我早就不是當時那個只懂玩樂的孩童,但外婆卻依舊做著同樣的事。閒下來時,我也會幫忙。還是記憶中的場景,還是記憶中的兩個人,還是那股端午節熟悉的粽香和艾草的味道。

端午的味道,是那樣的清香,是那樣的難忘。

端午節的味道 篇4

國二作文 ,602字

端午節在我們家又稱”粽子節”,這叫法再俗不過了,但的確,端午節裡,什麼香包,艾草,菖蒲可以少,粽子卻不能少,它載著一番親情。

小時候,我最愛看奶奶包粽子。那些綠綠的粽葉都服服帖帖地圍成一個個小漏斗,盛好糯米後又魔法般地變成了鼓囊囊的小三角。這是多麼神奇啊!

我長大後,懂得了粽子原來是祭拜屈原的。一年端午,我終於有機會自己動手包粽子了。我認真地把碗中的餡料夾到粽葉中,再把餡包好,最後小心地用線繩把它纏住,繫好。我把它捧在手心中,只覺它就像一件古樸典雅的工藝品。我便起了興致,包了一個又一個。在家裡它們果然大受好評。“咱們家兒子挺有進步啊,不僅會包粽子,還學會分享啦!”“別說,這粽子甜甜的,真好吃!”家人的讚許說得我臉上直泛光,嘴角洋溢著幸福。

時間一年年地流著,每逢端午我家飯桌上都會擺上幾盤粽子,我也不覺得有什麼稀奇的了。

今年,福建仙遊老家那兒又給我們寄來一袋粽子,爸爸告訴我,一定要細細品嚐。因為老家那邊農村裡的房子要動遷,這可能是我們最後一次嚐到老家的米了。我不禁鼻頭一酸,輕輕包開粽葉,小口嚼著裡面的糯米,裡面噴香的豬肉,裡面的五穀,一種特殊的情感油然而生,黏黏的,好似那糯米,在這小小的粽子中,我們一家人都感受到淡淡的(且叫它)思鄉情。

粽子在我心中不僅是端午的常客,它還是一種綿長的親情與鄉情。一提起端午,我便想到粽子,一想到粽子,我的腦海裡便浮現出那三五件事,心中便湧出那兩三點情了。

端午節的滋味 篇5

國二作文 ,650字

中國是一個禮儀之邦,在幾千年的歷史中,流傳了許多雅俗共賞的節日,如紅紅火火的春節、熱熱鬧鬧的元宵節、和和美美的中秋節等,現在又一個重要的節日—端午節正悄然臨近。下面就讓我們去品嚐品嚐端午節的滋味吧!

歷史—悲慘的滋味

在幾千年前,屈原見逐而作的《離騷》千古流傳。這首詩來自一個悲慘的故事。屈原是一個愛國的詩人,他發現秦國丞相張儀與楚懷王大怒,撤了屈原的職位。瞬間,楚國陷入危亡之中,屈原被關在東皇太一廟,他含冤被屈,悲憤填膺,在絕望中跳江自殺。故事情節可想而知。悲慘的屈原受到了許多的侮辱與折磨,怎能不悲慘呢?

粽子—鮮香的滋味

屈原的故事讓留戀,為了紀念屈原,人們製作了美食—“粽子”。“粽子”顧名思義,用粽葉色裹著製作的糯米糰。在這些粽子中都有豆沙餡、紅豆餡、瘦肉餡等。許多好吃的餡。想想撥開一片粽葉,一陣糯米的香味伴隨著粽葉的清香鑽入鼻孔,使人垂涎三尺,吃著吃著嚐到了中心的餡無不使人興奮。聞著鮮香的粽子,怎能不把這一份思念給予愛國憂民,報效祖國的屈原呢?

賽龍舟-—勝利的滋味

為了迎接和慶祝端午節,家鄉常常舉辦龍舟比賽。在江頭成群的人坐在舟上,舟頭一個人敲鼓,後面划槳。一聲令下,舟都紛紛向對頭撲過去。一聲聲鏘鏗有力的口號,又是一旁聲聲歡樂與鼓勵,使得舟劃得越來越快。在千鈞一髮時,一個舟頭衝出來。那個就是勝利的舟。伴著一份份希望和歡樂,誰能不在此刻心花怒放呢?

端午節,有悲慘、鮮香、勝利的滋味。過一個節日,就品嚐了人生的滋味。

端午節的韻味 篇6

國二作文 ,770字

每值農曆五月初五,便會迎來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端午節。

端午節的韻味,全部集中在突泉北河。早上,我便會被艾草濃郁的香氣薰醒。只見奶奶買了幾個彩色的大紙葫蘆,捆上幾棵艾草掛在窗戶上,風一吹,艾草的香氣便會乘風而入,滿屋飄蕩著艾草香氣。我戴上前幾日早已買好的辟邪五彩繩,神氣極了。

早上簡單吃過早飯後,便會乘車來到北河。北河人山人海,人們衣袖擦衣袖,肩膀搭肩膀,腳尖頂腳跟,交警不停的在維護治安。把車停在一節街以外,步行而入。小商販的各種吆喝聲:“五彩繩——香荷包——粽子咧——”各種商品應有盡有,讓人看得眼花繚亂。挑選了一大堆自己喜歡的商品,拿了這樣,掉了那樣,直到懷裡抱不下才肯回家。

告別了熱鬧的北河,回到清靜的家裡,只見奶奶已準備好了一大盆糯米,一打打粽葉,一碗泡了一夜泛著光澤的大紅棗,還有一捆馬蹄蓮。奶奶說用粽葉包糯米是為了讓葉子香浸入糯米。奶奶把粽葉圍成一圈兒,往裡裝適量的糯米,放一顆紅棗在正中央,再把葉子捲起來,圍成一個圓滑的三稜體,用草繩一捆,一個飽滿的粽子便做成了。接下來便是煮粽子。把粽子一個個放入翻滾的水花中,不一會兒便飄來了粽子的甜香,令人垂涎三尺。

粽子剛出鍋,我就亟不可待地解草繩,咬一口,粽米的黏,大棗的甜,粽葉的芳香,全部融入口中。吃完了還不自覺的舔手上沾的米粒兒。

此時,爸爸去老頭山遊玩回來了,我迫不及待的從爸爸手中拿過相機,剛一開啟,一片綠蔭就映入眼中。整個老頭山被綠色圍著,被霧氣罩著。綠色白色完美相融,人間仙境啊。

看照片,美景盡收眼底,“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氣概。

艾草香、粽子甜、人山人海的北河、老頭山登高的熱鬧,構成突泉端午獨特的韻味。

我與端午節的故事作文 篇7

節日作文 ,4178字

【篇一:我與端午節的故事】

唐人詞曰:“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在臨近仲夏時分,白天越來越長的時候,端午大約就要到了。

端午節到了,我吃著從超市買來的各種餡的粽子,沒有所謂的氤氳,也沒有滿口的清香,也沒有過節的味道。這是我想起了奶奶的粽子,還記得那年端午節……

農村保留著古老的習俗,端午節吃的粽子都是自己做的,當然我的奶奶也不例外。那年,端午節前一天,奶奶就開始摘竹葉,洗淨晾乾,在廚房裡忙活,而我則是一邊寫作業一邊看。

奶奶面前,大盆小碗,草繩,竹葉擺了一溜。奶奶把原料都放在盆裡拌勻,之後她把一片竹葉放在一隻手裡捲成漏斗狀,然後舀入糯米和配料,再用筷子搗幾下,使其結實,奶奶從始至終眼睛都沒有離開過粽子,之後又在外面加了一片竹葉,另一隻手拿著草繩,一疊,一折,一捂,一繞,一系,不一會兒,一個粽子就出現在了奶奶手裡,這是她看向我笑了笑,並對我說:“這第一個粽子是你的。”之後奶奶又聚精會神的包粽子,一個又一個,她不時的擦擦頭上的汗,之後又七手八腳的包了起來,忙的不亦樂乎,不久,盆裡就躺滿了粽子,讓人越看越喜愛。

接下來就是蒸煮了。粽子要慢慢煮,需要耐得住性子,不是新增柴塊,我迫不及待的坐在鍋前,看著火焰忽明忽暗的舔著鍋底,彷彿在跳著一曲歡快的舞蹈,映著我們的笑臉。有時撥火不小心,或會伸出長長的舌頭,把我的頭髮燙成“卷”狀。

不久,就從鍋裡飄出了清香,氤氳瀰漫整個屋子,恨不得馬上就吃,但還是不得不等到明天—端午節。、

端午節到了,早早的起了床,睡眼朦朧的就到了廚房裡,看見了早早就在廚房了的奶奶,看見我,立刻就拿一個熱騰騰的粽子給我,看著奶奶深深的黑眼圈,顧不得燙,一口一口的吃著,品嚐著過節的味道……

現在,已經很久沒有回老家了,和想念那個味道。老家雖然缺乏物質條件但每個節日都過得快樂充實,而現在雖然什麼都不缺,但卻沒有節日的氣氛,所以過節不一定要豐富奢侈,而在乎的是過節的心情。

【篇二:我與端午節的故事】

“天蒼蒼,野茫茫,不吃粽子是瞎忙;水彎彎,路長長,龍舟划起槳飄揚。祝你端午安康”一條資訊跳了出來,吵醒了還在睡夢中的我。“誰呀,這麼早”,睜開朦朧的睡眼,映入眼簾的是端午安康幾個大字。“啊,今天是端午節”。睡意一下子就煙消雲散了,穿好衣服,給五彩繩沾上露水系在手上。

既然是端午,就一定少不了粽子。最初,屈原投江自盡,百姓為了不讓讓魚龍蝦蟹去咬的屈大夫的身體,將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裡,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粽子。現在我就要和爸爸一起包粽子。爸爸先把四、五片粽葉稍稍重疊平放在一起,然後再把它捲成圓錐狀,再向裡邊放上準備好的糯米、大棗和花生米,再用餘下的粽葉把口封住,一個三角形的粽子就出來了。然後,還要用繩子把粽子緊緊地綁住。看著老爸包了一個又一個,也挺簡單的。拿起一片粽葉,照葫蘆畫瓢地包起來。誰知道,看和做不是一回事。不是用力過猛粽葉碎了,就是包著包著糯米調皮的跑了出來。爸爸在一旁急的直說,終於包好了一個,還是用了好幾片粽葉,五花大綁包好的,樣子和老爸包的差遠了。“算了,能吃就行了。”

粽子下鍋了,滿屋子都瀰漫著粽葉、糯米的清香,讓我垂涎欲滴。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香氣更加濃郁。要出鍋了,掀開蓋子,濃郁的糯米的香氣撲面而來,勾起了我的食慾。我飛速地拿起一個粽子,用剪刀小心翼翼的剪斷繩子,再剝開粽葉,看到的是是白色的糯米里包著一個小小的蜜棗,像是蜜棗穿著一件厚厚的棉襖。我慌忙咬了一口,甜甜的,香香的,滑溜溜的糯米和甜甜的蜜棗吃在嘴裡,甜在心裡,讓我回味無窮。

端午不止要吃粽子,還有更多的習俗。每年的端午都不同,但都一樣有意義,去紀念偉人,感受端午文化,多好。今年的端午,我和老爸、老弟度過,學會包粽子,和家人一起品粽子,為記憶的相簿再添上一頁。

【篇三:我與端午節的故事作文】

端午節悄然走來,端午節早上,我們開始了包粽子,家中環繞著溫馨的味道,我與端午節的故事在歡聲笑語中拉開了帷幕。

我自信滿滿的笑著拿起粽子葉,學著媽媽折成的樣子,再放進一把糯米,封上口。眼見就要成功,可是在這個關鍵的時刻,突然粽子葉裂開了……糯米卻逃脫了粽子葉的束縛,紛紛滑回盆裡,我還沒反應過來,粽子卻已經只剩幾粒糯米了,我只好重新包。吸取了上次的教訓,我對挑選粽子葉也上了心。媽媽的粽子葉裡,有去年用過的,比較軟和,也有今年新買的,很硬。我想:大概硬的比較容易裂開吧,於是就選用了去年的粽子葉。可是由於太軟,已經沒有了韌勁,輕輕一碰便裂開了口子,我又一次失敗了。是我判斷失誤?我半信半疑的拿起了新粽子葉,可是因為太硬,使勁一折—斷了。面對眼前的事實,我無語了。這時,沉默半天的媽媽笑了,媽媽一句話令我茅塞頓開:“傻孩子,你不會兩樣搭配著用嗎?”我照媽媽的話去做,果然好了許多。

可誰曾想,“剛出狼穴,又入虎口”,在加糯米的問題上,我又遇到了困難,粽子葉折成的筒下面有一個小洞,總是會漏出少許糯米。我正焦頭爛額,忽然瞥見媽媽總是先用一小點糯米嚴嚴實實堵住那個口,再添糯米,我也學著媽媽的樣子做,果然不再漏米了。

雖然主要的問題都解決了,但是還有一些小問題,我慢慢克服,終於弄出了粽子形狀的一個東西。接下來該捆繩了。我在捆的過程中,由於太用力,粽子葉又再次裂開了。我趕忙又貼了一張粽子葉,當“補丁”,然後重新捆上繩子。生怕它會漏米,於是給我的小粽子來了個“五花大綁”。

粽子入鍋了。懷著期待和忐忑的心情,過了一段時間,從廚房中是不時傳來粽葉與糯米的香甜味,環繞在家中,有說不出的溫馨感。說期待,是因為這是我第一次自己包粽子,說忐忑,就是害怕我的小粽子在幾個小時的過程中熬不住,變成一鍋粥。

在焦急的等待中,我似乎度“秒”如年的感覺等待著粽子的出鍋,迫不及待的我直勾勾的盯著鍋,白色的熱氣一直在鍋蓋上方竄起。突然一個聲音傳來:“好啦,可以出鍋啦。”我便興奮的站起來,開啟鍋蓋,一團白色的熱氣湧出。香氣撲鼻而來,我要開始享受這頓美餐……

這就是我與端午節的故事,平凡而又美好,簡單卻又幸福。

【篇四:我與端午節的故事】

陽光輕輕的灑落在窗簾上,透過紗紗的簾子照耀進我的臥室。

睡意朦朧的我揉了揉惺忪的睡眼,突然一下坐起了身子在筆袋裡翻出了我的寶貝—五彩繩!端午節的帷幕從此拉開。

“彩縷碧筠粽,香粳白玉團”在端午節來臨之際,家家戶戶都會在門上掛著艾草,給孩子繫上五彩繩,提前為孩子包好粽子,還有些人家會一家人歡天喜地地去賽龍舟……

清晨的太陽似乎有些嬌羞,躲在雲朵後面探頭探腦的。來到飯桌前,看著深綠色的粽葉包裹著的粽子,聞著陣陣飄香的粽子和奶奶一大清早特地準備的用艾草水煮過的雞蛋,一股暖流在我的心尖縈繞。媽媽在廚房裡忙進忙出的,雖然開著窗,清涼的微風悄悄拂過媽媽的臉頰但是豆粒般的汗珠仍舊是一滴一滴的順著媽媽的臉頰滑下。我抽了一張餐巾紙,小心翼翼的給媽媽擦拭臉上的汗珠。一瞬間,童年的無數回憶在腦海中重現,那些塵封的回憶在眼前浮現。媽媽從小為我忙到大,每年的端午媽媽都會提前好幾天準備好五彩繩、粽子、艾草,端午那天的清晨媽媽總是寧願自己一大清早的離開被窩起來忙活也不會把我從睡夢中叫醒。

看著媽媽臉上的汗水,淚水不禁浸溼了我的眼眶。等了好久,終於等到媽媽去上班啦!

我開始搗鼓,尋找家裡的繩子,最好是能找到顏色鮮豔的。費盡千辛萬苦,歷經重重磨難,我找到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我好想根本就不會做啊,不過沒有我可以學嘛。時間滴滴答答的流逝,我猛地抬頭竟然已經十點半了!苦心人天不負,在萬般努力下我成功啦!雖然賣相不好看。

暮色開始四合,天空披上了暗色的紗衣,媽媽回來了。我悄悄地揹著手走到媽媽身邊,推著媽媽讓她坐下,而我則蹲下讓媽媽伸出手默默地給她繫上屬於她的五彩繩。媽媽的淚水在眼裡打轉,或許她從未想過她的女兒會給她繫上五彩繩。

端午節到了,往年都是媽媽為我係上五彩繩,都是媽媽給我帶來溫暖的祝福;今年我來給媽媽繫上五彩繩,換作我來給媽媽送去祝福。一根五彩繩把我和媽媽緊緊地繫上,一根五彩繩延續了我心中的那點祝福!

【篇五:我與端午節的故事】

每逢佳節倍思親,在我們中國人的眼裡,節日的牽掛與思念已經成為一種文化,流淌在我們的血液裡!花剛開過,一片片翠綠毫不吝嗇的隨處蔓延,越描越濃。不經意間,悠悠飄來一縷淡淡的馨香,聳眉貪婪地吸允,好熟悉的粽葉清香。淡淡的粽葉和艾蒿的清香,依然令人浮想聯翩。

今年的端午節我來到了鄉下的姥姥家在放假的那一天晚上我到了姥姥家她正在包粽子,媽媽和我也來幫忙姥姥說包粽子首先要有箬葉,箬葉到冊上採的才新鮮,可這裡沒有,只好去街上買。街邊有好多好多箬葉,在我的眼裡,它們長的都一樣,綠色的,長長的葉子,可是包粽子得新鮮的箬葉才好,我經過精挑細選,才選好了要包粽子的箬葉,箬葉買回家後,還得用剪子剪去箬葉的兩端,放在水裡泡個一天半會兒的才能包!有了箬葉還不行,還得有糯米和餡料,餡料媽媽買的是肉。

肉買好米買好後,一切都準備好了,只欠“姥姥”這陣東風了!姥姥包粽子前,當然要先把糯米攪勻,再依次放下一勺鹽,兩勺醬油,兩勺味精,接著才可以包,姥姥把箬葉折成三角形,留下一個空洞,先放一半糯米,再放下餡兒,然後又添滿,再將箬葉包在糯米上用線一綁,就形成了一個枕頭形,我看姥姥做了許久,做得糯米沒了,餡米空了才停下來,停下來後,我望著一個個粽子,真是直流口水呀!就催著姥姥快點蒸幾個,可姥姥說,一時半會兒也蒸不熟,叫我先出去,我看著都是流口水,又怎麼肯出去呢?但姥姥一定要我先出去玩會兒,我只得依依不捨的離開。過了一會兒,我懷著滿腔喜悅回家了,早說垂沫流了“三尺”的我飛一般的跑回家了一到門前就聞到了一陣陣撲鼻而來的香味,馬上跑到廚房,早就把一路跑回家的疲勞拋到九霄雲外了,我一看盤中正冒著香氣和熱氣的粽子,也不管燙,隨手抓起一個,還真燙,我一下子把粽子揚到這隻手,一下子把粽子又拋到那隻手,一下子又那隻手撓撓,便把它放在碗裡,用小刀將粽子切開,一下子香噴噴的氣味撲鼻而來,我饞的一下子禁咬了一口,回味無窮!

科技在發達,時光在飛逝,但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不會變,也將在神州大地上永遠的流傳下去,越來越盛……

竹鄉春節的味道 篇8

國小六年級作文 ,754字

隨著“貴廣”高鐵的開通,很多城市人專門坐高鐵到各地去感受春節的味道。下面我就介紹一下我們竹鄉春節的獨特味道吧,希望大家經過廣寧站時來感受一下。

春節是我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目,俗稱“過年”、“新年”。每逢此時,在外打工的都會回到家裡過年。而最具家鄉“年味”的風俗就是—“舂白餈”。一般到了臘月二十四,人們就把石磨、柱子搬出來洗乾淨。到了臘月二十六,家家戶戶就開始“舂白餈”。首先,把浸泡好的糯米放在一個大木桶裡,並插上一根“通氣竹”,作用是把大木桶裡的蒸汽排出來;然後把大木桶放進準備好的大鐵鍋裡蒸。

大概一小時後,糯米的香氣就撲鼻而來了。大人們就用盆子裝著糯米飯,倒在石磨裡。年輕人就拿起大概直徑10釐米的木柱子,站在石磨兩邊有節奏地“舂”,“噗通噗通”的聲音就像一首動聽的小曲。有些年輕人為了營造氣氛,還唱歌、敲鑼、打鼓助威;有的老人家就坐在椅子上唱老歌;也有的幾戶人家進行“舂白餈”比賽呢。贏了比賽的人家獲贈8個白餈,輸了的人家就當場吃8個白餈,場面十分熱鬧。

十幾分鍾後,一粒粒的糯米飯就開始稀巴爛了。這時候,人們就會在石磨邊放幾圈“蜜臘”。十分鐘後,一聲吆喝“上盆”,兩根柱子捲起糊狀的餈粑,在眾人的歡呼聲中“趴”在盆子裡了。這時,女的就開始忙個不停了,四五個圍著桌子旁,一兩個用手巧妙地捋出蘋果大小的餈粑,其他的把它按成圓圓的,然後放在竹篩上。媽媽說:“底層的最大,最高一層最小,一個疊著一個,寓意‘步步高昇、財源滾滾來、團團圓圓。’”

大人們忙亂,孩子們也歡喜。我們到東家要一塊糯米粑粑,到西家吃一碗臘味糯米飯。那是孩子們覺得最香的味道了。

春節期間,我們廣寧還有很多活動,例如:龍獅大巡遊、舞山獅、唱山歌……這些活動都具有竹鄉特色。

我覺得竹鄉春節的味道是濃郁的、淳樸的、獨特的。

端午節的思考 篇9

國小六年級作文 ,892字

端午節的習俗很多:吃粽子、賽龍舟、飲雄黃酒、插艾葉、掛菖蒲和蒿草、佩香囊、懸鐘馗像、掛荷包、栓五色絲線、點雄黃酒……我只知道前四個:吃粽子自然是最為平常也最為普遍的習俗了,我非常愛吃軟糯還帶著甜香的粽子;插艾葉也是年年必做的功課;賽龍舟、飲雄黃酒則只是聽說過;而剩下的一大串習俗,我不僅不瞭解,甚至連聽都沒有聽說過。記得小時候我還天真地問過媽媽:“端午節為什麼要放假呀?就是為了讓我們吃粽子、插艾葉嗎?”

何止我如此啊!現在很多孩子和大人都淡化了我們的傳統節日,僅僅沉迷於放假的喜悅之中,未曾去想想這個節日是怎麼來的,為什麼有這個節日,是紀念誰的,是幹什麼的。他們更熱衷於過洋節,對西方的節日、習俗倒是如數家珍,玩得樂此不疲。現在,許多人已經對端午節失去了興趣,更多的是將這個節日用來進行購物、旅遊等休閒活動,或是因為喜歡粽子的美味,才想起端午節;真心實意想要紀念屈原的人,雖非屈指可數,但也是少之又少。還有人對屈原的死大做文章,稱屈原是他人所害、失足溺水、被人下藥等等,扭曲事實,添油加醋地僅是為了吸引眼球。有人還說,屈原的愛國只是說說而已,他並沒有為此付諸任何實際行動,無法證明他真的愛國。亡國之後,屈原悲憤至極,投江而死,也被人認為是懦弱的表現。

屈原並非武將,不能衝赴前線,率兵殺敵,馬革裹屍;作為文官,他努力上諫過,但毫無用處,那他除了痛心疾首,又能有什麼辦法呢?而且,他僅憑一人之力根本無法復興國家,既然如此,他唯有以血祭國,以身殉國,喚醒人們。屈原是用他強烈的愛國熱情支撐起他的鬥志。任用時,他沒有停止過鬥爭;被疏遠時,他沒有停止過鬥爭;被流放時,也沒有半點動搖過他的鬥志;就連在殉死之時也不曾泯滅過他的鬥志。因為愛國,他充滿鬥志;因為愛國,他潔身自好;因為愛國,他忠貞不渝。他借《離騷》抒發了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和憂國憂民的愛國熱情,愛國是他全部精神的精華、源泉和力量。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端午節是我國傳統文化極其重要的一部分。我希望在每年端午節我們能一同懷念屈原,在偉大民族復興之路上,傳播和發揚他的愛國精神,弘揚民族文化,重振民族精神,共圓中國夢!

端午節的回憶 篇10

國小四年級作文 ,608字

在我很小的時候就很期待過端午節。誘人的粽子讓人垂涎三尺,長長的米粒煮得泛黃,裡面包了豆沙或棗子的陷。米有些透明,也露出些泛紅的顏色,四角倔強的翹著,可愛極了。包粽子的葉子上沾滿了水,也沁入一點米的香味。一口在粽子上咬下去,滿嘴便充滿了米香,再咬一口,便會看到暗紅色的餡兒。餡兒甜甜的,有了米,這種甜也不膩了;米中融入了棗或豆沙的香甜,也是別有一番滋味。

我常常是吃得滿嘴“小鬍子”,媽媽見了笑我是隻“大臉貓”。我卻不介意,嘿嘿一笑,用舌頭舔舔米粒,用手把嘴一抹就去找外婆了。

奶奶會笑著看著我,慢慢挪動步子於床前,從枕邊的針線筐中取出幾個香囊。那時奶奶還只有我一個孫輩的孩子,分外疼惜,所以每年都會有五六個奶奶做的香包。這些香包各式各樣,在我記憶中,似乎沒有重樣兒的。外婆那時手還很巧,會做很多種圖樣。有小鹿、老虎、蛇、壁虎的;也有太陽、月亮、星星的;還有些花花草草的和心型的。她無論做什麼,就像什麼,雖說沒達到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但絕不比路邊買的那些差。

雖然我並不怎麼喜歡香包的那種味道,但那無疑是我那時的最好飾品。猶如天花亂墜。小姑看著我,笑我臭美。我才不管她說什麼,依然“孤芳自賞”,跑去媽媽面前玩了。

現在物是人非,我慢慢長大了,奶奶也去世幾年了。我們家端午節的習俗只剩下了“吃粽子”。沒有奶奶香包的保佑,我依然平安的成長著,一天又一天。但有時心裡卻十分空洞,越臨近端午,越是如此。(沙洲小學五年級黃小纖)

母親節的味道 篇11

國一作文 ,631字

母親節的味道是酸的—也許大家都知道聖誕節、中秋節是哪一天,也曾為此熱鬧歡樂得慶祝過,可又有多少人記得屬於我們母親的節日呢?說來也慚愧,仔細一想,好像我也沒有把母親節放在心上。偶爾會心血來潮地買一朵康乃馨送給媽媽,卻總是想著自己的節日,向媽媽索要禮物。媽媽為我們做了那麼多,我們不但沒有為她留下一個值得回憶的節日,有時還讓她為一些生活瑣事而操心,想到這,不由得心裡有種像吃了檸檬一般酸酸的味道。

母親節的味道是甜的—母親節將至,大街上的商店櫥窗上也及時的換上了粉色溫馨的母親節字樣,同學之間也互相傳告,三個一群五個一堆的討論起來,有的說要買禮物,有的則別出心裁的想到要親手做東西來作為禮物,而我也早就想到了要在母親節那天露出我勤勞的本色,把家裡每一個角落打掃的一塵不染,讓媽媽一回來就會露出吃驚而又欣慰的表情。我沉浸在自己美好的想象中,下定了決心,心裡彷彿也有了像吃了蜂蜜一樣的甜味。

母親節的味道是鹹的—還記得幾年前的一個母親節,老師教我們做一張賀卡送給媽媽,我仔細的畫上了花紋,還寫上了幾句祝福語。當我欣喜若狂回到家,將它拿出來遞到媽媽面前的時候,媽媽見了,眼眶裡積滿了淚水。那時我才七八歲,只是傻傻的問了一句:“媽媽,難道它太醜了嗎?”卻沒有想到這是感動的淚水。

母親節的味道是多種多樣的,有後悔時的酸,有開心時的甜,還有感動時的鹹,但只要我們以後多多關心媽媽,學習時更加努力,生活更加獨立自主,那以後的每一天都會是甜的。

端午節的中國文化根 篇12

國小五年級作文 ,1026字

我們是中國人,講著中國話,寫著中國字,做著中國事,講著我們中國人做人的道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的根,是我們的靈魂,是我們的血脈,是我們奮鬥的精神力量!我們應當珍惜,重視起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別像馮驥才感嘆如今青少年對中華文化漠視那樣:“春節過得沒意思,只想過情人節;不喜歡端午節,卻喜歡在感恩節裡吃火雞,雖然不知道感恩誰”,我們要尋根,尋找我們丟失的中國文化根!

“五月五,是端午,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端午節本來是一個夏季的一個驅除瘟疫的節日,後來楚國詩人屈原於端午節這天想到這汙濁的塵世,雖自己不能挽救,但也絕不允許它玷汙了自己,因此懷石自沉,所以端午節就變成了追憶和紀念屈原的日子了。

粽子的香,是清新中帶著淡淡的甜香。

每到端午前夕,媽媽總帶我回鄉下取粽葉,洗粽葉,包三角粽,圓鼓鼓的頭,粽葉被棉線纏繞成了“可愛多”的樣子。粽葉雖然不及荷葉的濃郁,但也有竹葉的清香。裡面裹著家鄉本地產的糯米,白白亮亮的,晶瑩剔透,熟了以後,咬一口,清芬香甜。

艾葉菖蒲的香,是清新中帶著獨特的草藥香。

媽媽把兩把艾葉和菖蒲分別掛在大門的兩側,菖蒲的根處是白嫩白嫩的,葉子是翠綠扁長的,艾葉圓圓的莖上佈滿了綠綠的絨絨的葉子。掛了一段日子,那原本亮澤的綠變得黃綠,變得枯乾,隨之驅蚊的的艾草香瀰漫在空氣中。不僅如此,媽媽總拿一些艾草菖蒲來煮水給我洗澡,艾草香在滿身溢開。滿身的艾葉香讓我感受到了濃濃的溫情。

雄黃酒的香,是清新中帶著回味的醇香。

雄黃是一種礦物,把它調和在米酒中,製成雄黃酒。端午節臨近酷暑,按古人的話來說,蟲類和一些細菌都會在這個時期紛紛快速繁殖,活躍起來。爸爸也仿效古人,端起酒杯把雄黃酒一飲而盡,為了解毒防疫。媽媽也拿著那雄黃酒在家裡到處灑,拿著桃枝,蘸上雄黃酒,在我的身上灑了幾滴,又在腦門上畫了個“王”字來驅毒避邪,一整天我都沉浸在這雄黃酒香中,昏昏欲睡時,彷彿回到了古代,不禁欣喜,醒後便回味無窮。

端午節的中國文化根,裹在溢滿鄉情的粽葉中,懸在滿含溫情的艾草菖蒲中,飄在回味的酒香中……

我們守住根,就是熱愛自己國家的傳統文化,傳統文化讓我們懂得生活,懂得感恩,懂得傳承。傳承和弘揚我們的中國文化,正是祖先對我我們的希望和要求。

守住中國文化根,就是守住了我們的靈魂!

守住中國文化根,就是守住了我們的血脈!

守住中國文化根,就是守住了我們的精神力量!

讓我們一起守住中國文化根,創造中國文化的輝煌!

端午節的記憶 篇13

國小六年級作文 ,661字

真懷念啊!以往的端午節我都是和外公一起過的,今年雖然也是和“外公”一起過,但卻不在是以前的那個外公了。

今年的端午節我是和“外公”一起過的吃著外公從店裡買來的肉粽,思緒飄回了從前,如電影一般一幕幕的在我腦海中放映,回憶慢慢的交織著一張名為感情的網把我包圍,使我漸漸沉淪。

外公準備包粽子了,便囑咐大人們去摘粽葉,年幼的我自然要去湊一番熱鬧。大人們實在說不過我,就帶我去了。

不到兩小時,我們這個“摘粽葉大隊”就回來了。

外公看看其他人,在看看我。其他人身上都揹著一大捆粽葉,只有我的身上空空如也。外公寵溺的對我說:“你個調皮鬼又去哪裡玩去了”。我對外公做了個鬼臉說:“我才不告訴你”

“喲,調皮鬼還生氣了”外公說。

“都是你,讓我生氣”。我說道。

“好,好好,調皮鬼最乖了,最乖了,不生氣”,外公說。

“不許在叫我調皮鬼了”,我說道。

“好,好好,不叫調皮鬼,不叫調皮鬼”,外公說。

“我要吃外公你給我做的排骨肉粽”,我說道。

“好”外公說道

當時外公家裡經濟條件並不是很好,但外公對我的要求粽是會滿足。

“好誒,可以吃粽子,吃外公包的排骨肉粽!”我說

“粽子,還沒包好呢,先等一會兒”

我聽完這句花以後,就去找我的小夥伴玩去了。完累了,就去睡了。

在睡夢中被一陣粽子的清香勾引了起來,順著這陣香味我走到了廚房,到了廚房才發現我還木有穿鞋。外公看著我笑了。

可惜,從此以後我再也吃不到外公包的粽子了。只希望,時間走的慢些,好讓我永遠記得這個味道。

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對外公的記憶也在逐漸忘卻。但我對外公的愛是亙古不變的。

端午節的回憶 篇14

端午節的回憶作文40 ,399字

現在的端午節越來越沒有什麼味道了。小時候的端午節窮是窮過,但是過得開心點。

印象最深的當屬“碰蛋”。可能現在的小孩子都沒有這樣的樂趣了。小時候不象現在,想吃多少蛋就有多少。沒有逢年過節的,哪裡有好吃的。所以端午節每個人分了2個用艾草葉煮熟的鴨蛋,用毛線織的袋子裝著。拿到學校去,與其他的同學碰,看誰的鴨蛋最硬。贏的人(沒有被碰壞的)興高采烈的,輸的人也不見的沮喪,早點吃就是了。那時候的蛋可寶貴了,都捨不得吃。有時候藏了半個月再拿吃來,都壞了,不能吃了。

小時候喜歡過端午節還因為過節有新衣服穿。現在的小孩子什麼時候都有新衣服,所以也就不希罕過節了。

還有就是賽龍舟。大家熱熱鬧鬧,河裡的人在劃,岸上的人在喊。現在呢,大太陽的,9點多了,什麼領導才姍姍來遲,一講話,羅嗦1個多小時才開始。但是划龍舟就劃短短的幾分鐘。現在的划龍舟帶有很大的功利性質了,而沒有以前那麼單純了,也就失去了以前的吸引力了。

端午節的由來 篇15

端午節的由來作文30 ,269字

今天是端午節,戴香包、系花繩吃粽子、賽龍舟,是為了紀念死後的屈原,人們把五月初五定為了端午節。下面我給大家講講端午節的來歷,從前有一位國王他十分信任屈原,可是有兩個人在國王面前說屈原的壞話,於是國王就不再信任屈原了,屈原十分氣憤就跳江死了,那個江叫汨羅江。

人們非常想念屈原,為了不叫魚蝦吃屈原的屍體,人們把雞蛋和包好的粽子仍到江裡讓魚蝦吃。

傳說江裡有一條惡龍,它偷偷吃屈原的屍體。人們非常生氣,就把它撈上岸打死了!還抽出它的龍筋,人們把龍筋晒乾就成了花花繩。

這就是端午節的由來,人們在這一天戴香包、系花繩、吃粽子、賽龍舟以紀念屈原。

端午節的趣事 篇16

端午節的趣事作文40 ,405字

每年的陰曆五月五日是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戰國時代楚國詩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這天投汨羅江自盡殉國。

去年過端午節時,早上一醒來,我家的樓上樓下吵吵鬧鬧,爸爸媽媽也不知道去哪了?到了中午他們回來了,他們手裡拿著許許多多的粽子和一些五色絲線,我問你們拿這麼粽子和這麼多五色絲線是怎麼回事,媽媽說:“今天是端午節,當然吃粽子和做花花繩了。”哦,我知道了,怪不得今天早上外面這麼熱鬧,原來是過端午節啊!媽媽說:“今天吃粽子是為了紀念戰國時代楚國詩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這天投汨羅江自盡殉國”。粽子是由米和餡做。媽媽說:“要想把粽子煮熟,得先把水燒開,然後再把粽子放入鍋內煮,這樣粽子才能熟。”我按媽媽的方法做了,最後粽子出鍋了,我發現,粽子各種各樣,有肉的、素的、甜的、鹹的,並且粽子又粘又黏。我、媽媽、爸爸都吃了一口挺好吃的。吃完粽子,媽媽把我的手上和腿上繫上花花繩,表達對我的祝福。

端午節真有趣,我真希望每天過端午節!

端午節的習俗 篇17

國小三年級作文 ,428字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這首兒歌生動地寫出了端午節的習俗。

端午節的習俗有很多。這天,各家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龍船花。南方過端午節要吃“五黃”:黃魚、黃瓜、鹹鴨蛋黃、黃豆瓣包的粽子、雄黃酒。還要用雄黃酒在兒童的額頭上畫個“王”字,還要佩戴五顏六色的香囊。每逢端午節,人們把房子打掃乾淨,在廚房裡灑雄黃水,用來殺死毒蟲或防止毒蟲孳生。

快到端午節了,每家每戶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粽子形狀各異,我們這裡喜歡把它包成三角形。粽子的口味也繁多,如果你喜歡吃甜的,那裡面的餡可以放蜜棗,吃的時候再蘸一點白糖,別提有多好吃了。如果你喜歡吃鹹的,那裡面可以放事先醃過的豬肉,你是不是口水已經在不停地流了呢?如果你喜歡吃比較清淡的,那就什麼餡兒都不要放,這就是“白米粽”。當白米粽出鍋時,一股清香撲鼻而來。

人們不僅自己吃粽子,還把粽子投進河裡,你們知道為什麼嗎?這是為了紀念投汨羅江而死的愛國詩人屈原。

端午節的來歷 篇18

國小三年級作文 ,300字

今天是端午節,我和媽媽的早飯是粽子。我一邊吃粽子,一邊問媽媽:“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呀?”媽媽就給我講了一個關於屈原的故事。

戰國時期的一天,秦國打敗了楚國。愛國的屈原覺得國家要滅亡了,理想實現不了,活著還有什麼意義呢?然後,屈原就抱著一塊大石頭跳入大河。大家划著一條條船,把一個個飯糰扔入大河裡。人們希望魚兒不去吃屈原的屍體。

現在的端午節,人們賽龍船,包粽子,放風箏,掛艾草……我最喜歡吃粽子,因為我的外公會包,肉粽和蛋黃粽,還有豆沙粽。

其實,在屈原的故事發生之前就有端午節了。後來,屈原跳河的那一天正好是端午節。於是,人們就把端午節變得更隆重了。

今天,人人都過端午節,是為了記念偉大的屈原。

春節的味道 篇19

國一作文 ,489字

年,總是伴隨著轟轟烈烈的鞭炮聲、孩子們肆意的歡笑聲以及每家每戶臘腸味的飄出而到來。這個時候的人們是忙碌的,但也是快樂的。

過年最不能缺的就是中國傳統食物--餃子。包餃子之日就是媽媽大顯身手之時。蔥姜大料一個也不能少,然後就是主要的兩個材料:面和餡了。媽媽和姑姑一起包餃子,俗話說得好“兩人合作,幹活不累。”她倆一個擀餃子皮,一個包餃子餡,有說有笑,枯燥的勞動也因此變得有趣起來。

老少爺們兒也不閒著,一個個都忙活著呢。生排骨,生牛肉,經他們手全變成了一道道美食,幾家人坐在一起談天說地,孩子們舉著糖葫蘆東奔西跑,不知疲倦。孩子們的笑聲,大人們的聊天聲,柴火燒飯的噼裡啪啦聲,構成了我印象中的年。

鄉村的年總要比城裡熱鬧得多。鄰里之間交往頻繁,彼此也是熟悉的很。每逢過年,家家戶戶都拿出自家的美食招待近鄰。我最喜歡的事兒就是跑去鄰居家吃他們的灌腸了。

隨著經濟的進步和時代的發展,村裡的人漸漸都搬到了城裡。餃子已經從自己包變成了去商場裡買,菜也不自己做了,而是直接買現成的或去飯店吃。總之,年味越來越淡了。

我還是希望一家子可以圍坐在桌子前吃一口自己包的餃子,那才是春節的味道啊!

端午節的習俗 篇20

國小二年級作文 ,364字

文從五歲的時候開始對端午節的習俗有印象。

她首先知道,端午節是要包粽子的,是為了紀念那位屈原老爺爺。接著,她又知道了端午節要在掌心和前額抹一些黃色的雄黃酒,據說那樣可以變得更勇敢。接著,她還知道了,家家戶戶要要門上掛艾葉和菖蒲,這樣那些妖怪和不好的東西就不敢進門了……

今年端午節,我煎了一些草藥水,晾涼了給她洗耳恭聽澡。她爽快地答應了,還問:“媽,這也是端午節的習俗嗎?”

“嗯。是的。”我點點頭說。

“為什麼會有這個習俗呢?”文接著問。

“據說,在這一天,用草藥煎的水洗澡,身上不容易被蚊蟲叮咬,還不會長瘡呢……還有……我不清楚啦,我們去查一下吧……”

“真有趣!我最蚊子咬了,我趕緊洗澡去……待會再查那些……”文開心去走進充滿草藥味的衛生間。

每個節日對文來說,都是有趣的,因為她會了解到一些她玩的東西,體驗一些新的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