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星照耀中國讀後感相關作文20篇

《紅星照耀中國》讀後感600字 篇1

讀後感 ,697字

“兩把菜刀鬧革命—”

讀《紅星照耀中國》,想當年賀龍拿著菜刀在湖南建立了一個蘇區,他襲擊了國民黨的人,毫無畏懼之心,隨後加入國民黨,最後在南昌起義後又加入了共產黨。

他是大家公認的“黑幫頭頭”,是一個正義感十足的好男人。不像杜月笙那樣反抗正義,引發慘案;也不像汪精衛那樣外表友善,內心狠毒背後捅刀。他性格急躁,但又很謙虛,可以像唐太宗一樣虛心聽取意見,從而不斷完善自己,讓自己在將士們面前更有信服力。加上他雄辯的口才,成就一支龐大的隊伍,也為紅軍的勝利打下了基礎。

賀龍,他平易近人,照顧下士,即使在長征那最艱難的歲月裡,他忍著傷痛,揹著受傷的部下行軍;即使在糧食幾乎斷絕的情況下,他想盡一切辦法,不讓手下的將士倒下;所以在被國民黨圍剿、形勢惡劣的情況下,戰士們都沒有忘記賀龍有恩於他們的點點滴滴,寧可追隨著賀龍,在路上死去,也不願離開,可見賀龍平時對他人沒有貧貴之分,人人平等相待,而這一切的結果是—紅軍取得勝利。

有人說賀龍的行為過於急躁,沒有將帥風範,只配是一個戰場上的一兵卒,但賀龍忠誠於黨,待人真誠,嫉惡如仇,大家紛紛前來來投奔他,這就說明他有著超讚的凝聚力和超強的戰鬥力。雖然他在解放戰爭中並沒有許許多多驕人的戰績,但他仍是後勤部隊中不可缺的一部分,紅軍的勝利,他功不可沒!

他無怨無悔為黨奮鬥終生,最後的結局卻令人唏噓,即使當時他被批鬥,“打倒賀龍”的聲音此起彼伏,但在39年後的今天,他早獲平反,早已被認定為黨的忠臣,人民心中的好同志!

今年是賀龍誕辰122週年,我若有幸回到抗戰時期,見到身材魁梧的賀龍將軍,必定給他行一個標準的軍禮:“賀軍長,您好”。

紅星照耀中國讀後感 篇2

國二作文 ,670字

我會用英勇,頑強,勤勞這三個詞來形容紅星照耀中國這本書裡的內容。

英勇的意思是英勇:勇敢出眾;勇敢出眾的人。紅星照耀中國這本書中,每個人物都英勇善戰。比如在第八篇同紅軍在一起講述了作者深入到真正的紅軍內部,瞭解他們年輕、英勇、精神飽滿、訓練嚴格、紀律嚴明、裝備出色、政治覺悟高,才使得他們成為鐵打的軍隊。並且講述了紅軍採用游擊戰術的原因和策略(這就是他們英勇的一個方面)。

頑強的意思是頑強:強硬;堅強。勇敢出眾,強硬不屈。比如在第五篇長征講述了紅軍長征的艱難過程。著重記敘了第五次大圍剿,以及長征中強渡大渡河、過大草原等艱難英勇的事蹟。長征這麼的不易,但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還是頑強的活了下來。並且還活得很好,說明了中國解放軍的頑強。

在紅星照耀中國這本書中,人民解放軍都非常的勤勞、能幹。這也是人民解放軍對戰國民黨能成功的一大原因。

所以我認為用英勇、頑強、勤勞來概括紅星照耀這本書是非常完整的。

我最喜歡的人物是彭德懷很多,懷他小時候的經歷並不是很好,但是他卻沒有對這個世界沒有信心。他17歲帶領饑民去攻打糧倉。說明了他是一個非常有正義感的人。

我從紅星照耀中國的一段中,“在表演途中我突奇怪地發現彭德懷卻已脫了棉衣,這是我才看到他把棉衣披在坐在他身邊的一個小號手身上。”說明了他很喜歡小孩子,也沒有官架子。

我從“長征途中自己的馬讓部下們騎。”說明了他是一個很有兄弟情的人,也體現了他沒有官架子,身為一個長官卻把自己的馬給部下騎。也說明了人民解放軍與人民之間沒有距離。

因為這些種種原因,所以我在紅星照耀中國中最喜歡的人物是彭德懷先生。

紅星照耀中國讀後感 篇3

讀後感 ,1011字

假期在西安參觀華清池時,本是奔著《長恨歌》的悽美故事,卻被參觀了“西安事變”的舊址。這可說是改變了中國歷史的事變,竟就在一片鬱鬱蔥蔥中,幽靜的蔽所發生了。

屋舍間一排排的玻璃窗上,殘留的彈孔痕跡令人心驚肉跳,破碎的玻璃,裂痕猙獰的向外擴散著填滿了玻璃窗。前方的山,當年的蔣介石便是驚慌的在險峻山路上一路逃遁,卻終遭囚禁在此。

《紅星照耀中國》的開頭與結尾便均有提及,這訊息著實令作者驚鄂,他在蘇區與紅軍們共同生活,觀察記錄,與他們相伴。在那段歲月裡,他遇到許多被他戲稱為“擁有天價人頭”的紅軍將領們。他們毫不在意的行走街市,與農民們友好相處。那份真摯與樸實,也感動著埃德加。斯諾的心。

不難看出,作者的態度也在無形間變化著。剛到此地時,不甚明瞭的他心中好奇且懷疑,那份疑惑在談話中不斷加深著。他時常問詢將士們的生平,卻越發困惑,這群狂熱的革命者們為何將革命視若珍寶,與一切其他都重要百倍,那獻身般的追求使他不解,直至前線,與那出身入死,在前線奮戰之人深切交流,才終是得了些思緒。

斯諾是絕對的中立者,他不時與民眾們爭討他們對共產黨的看法,他聽見一致的回答,“還是共產黨好啊!”一路上,共產黨所到之處,興建工廠,興辦學校,農民們安定的過著他們的日子,士兵們日復一日刻苦的鍛鍊。

而國民黨所過,卻屍橫遍野,濃煙滾滾是燒燬的房屋。土地、牲畜被奪走,沉重的負稅令農民們不堪重壓,無論幹何事,總有道稅壓在心頭,令人膽寒。

斯諾思索著,他總是認為共產黨也總該幹過搶奪壓榨似的事兒,但那開始時的譏諷卻是煙消雲散。雖不能斷言他的心已歸屬於紅軍,但最終離去時,那句“誰真的害怕人民,誰信任人民?”卻不難看出此時的他,心中孰輕孰重。

我尤對書中那群少先隊員們頗有好感,與我們一般大的年紀,卻在為他們心中的革命事業一絲不苟的盡一份力量,那勇敢與自尊令人欽佩。他們對自己的工作總抱著一股執著的勁兒,不論是熱血或是對革命的追崇,這群孩子們的心中,革命早是攀上高位的,他們也無一不對此堅信不疑。

紅軍戰士們都普遍年輕,他們參加進長征時,多是十幾歲的少年,他們充滿了活力,往往提及長征,總與艱難、困苦掛勾,但當斯諾問及此時,卻總聽見他們爽朗的回答,“不累!”

在這裡,每位將領,每位戰士,每個農民,都在盡他們所能向斯諾—這位來到蘇區的“外人”展現著他們的魅力,毫無保留的詔示。

如今,紅星照耀的中國,為其拋灑熱血的革命先烈們,你們看見了嗎?

紅星照耀中國讀後感 篇4

讀後感 ,1007字

《紅星照耀中國》,這本書對於大部分國人來說應該並不陌生,也許大部分人一提到這本書就馬上都會冒出一些名詞:資本主義,共產主義,國民黨,共產黨,蘇維埃等等,但我今天我從這本書裡得到的,瞭解到的也許不止這些,我的意思是,從這樣的一本書中,我們能得到些什麼不一樣的,特殊的東西。

“探尋紅色中國”第一篇的標題,就已經揭示了這本書其中的一個重要的精神思想,就是探索與好奇。作者斯諾只是打上幾支疫苗,就敢於坐著火車進入當時在外界名聲並不怎麼好的紅色中國,除了斯諾本人通過與宋慶齡的交談對紅色中國改觀之後,斯諾的探索精神和好奇心在這個過程中都必不可缺;同時在共產黨的多個領導人中,都有著這種不顧一切的探索精神,敢於做,就像魯迅先生說的那樣“敢於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成長同樣為這本書中的的重要精神,也同樣是整個共產黨,整個紅軍的的重要精神。中國的共產黨組織同樣是經歷多種挫折,在險惡的環境中緩緩成長,這也同樣體現了中國共產黨成功的來之不易;紅軍同樣如此,五次的國民黨剿共戰爭,每次的勝利都不驕不躁,每次的失敗都能總結經驗,所謂的成長便是如此,不斷地經歷挫折,不斷地總結。

在這本書中,最令我動容的反而是每個紅軍戰士在背後的生活的模樣:在吳起鎮的兵工廠裡,工人們會打籃球,愛唱歌,愛跳舞,一起辦牆報,做演出,識字育兒;在紅軍軍隊中,士兵們跳遠跳高,賽跑跳繩,吃完飯就積極地打乒乓球,聽著繳獲來的留聲機裡的音樂;保安裡的幹部和指揮員們,和斯諾打網球,打撲克牌,做巧克力蛋糕,每個這些令人尊敬的人物,原來他(她)們也與我們相同,有著自己的生活,原來他(她)們的生活也如此絢爛多姿,彷彿他(她)們的形象就躍然眼前,彷彿他們臉上的每一個生動的表情,他們逼人的英氣與活力,都浮現眼前,我們也就真的與他們會心一笑,彷彿淘氣的歪過頭,笑著同時說出:“我們都是一樣的啊!”。

最後讓我們迴歸到我們的這個標題吧,“紅星不僅照耀中國”,我認為,這個紅星不僅代表著蘇維埃,代表著共產黨,更是每個人在擁有了自身信仰後,或是在實現自身價值,追求理想的路上,那個擁有著充實生活的自己,是向目標努力衝刺時的那份心情,是為了信仰不顧一切,奮力向前的執著與拼搏。所以,我希望的是,每個人都能努力的生活下去,不再為了小事爭吵,不再戰爭,讓千千萬的理想與和平構成閃耀的紅星,照耀世界。

(為新中國成立70週年獻上禮,願世界不再有戰爭,願那些為和平犧牲的勇士們致敬!)

紅星照耀中國讀後感 篇5

讀後感 ,629字

1936年,正是中國社會風雲激盪,劇烈變革的關鍵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工農業紅軍剛剛結束了長征,在陝北站住腳,而國民黨新的圍剿緊鑼密鼓的展開著。華北,日本侵略軍不斷蠶食並虎視眈眈地覬覦全中國。

一直以來,由於國民黨對中國共共產黨人和紅色蘇維埃的汙衊,歪曲,而新聞封鎖又讓外界對此充滿歧視和偏見。

1936年6月至10月,經過對紅色蘇區4個月的實地考察和深入訪探,斯諾不僅成了第一個深入紅色蘇區採訪的西方記者,而且徹底改變了自己對蘇維埃共和國,共產黨和紅軍的觀念。回到北京後,斯諾根據採訪的第一手資料,創作完成了轟動世界的經典名作《紅星照耀中國》。

《紅星照耀中國》是一篇紀實文學作品,但它能幾十年經久不衰,充滿活力,重在其客觀真實的記敘,生動而個性的人物刻畫。《紅星照耀中國》之所以經久不衰,取決於作品高度的客觀真實性。斯諾不畏艱辛,甘冒風險,深入蘇區4個月,採訪了革命領袖。紅軍將領,普通戰士、農民、知識分子等眾多人物,考察瞭解了蘇區黨政機關,軍隊、經濟、文化、教育、宣傳等各方面情況,反覆對比核實,掌握了大量真實的第一手資料,在此基礎上冷靜地完成了全書的創作。正是由於作品客觀公正的記敘使作品在80多年後的今天仍擁有強大的生命力,它對歷史的真實記錄,它客觀公正的敘事立場,成為一座令今天的新聞人仰視的高山。

我們閱讀書本書,尤其要仔細體味作者筆下的人物所散發出的積極、樂觀和堅忍不拔的革命激情,這是斯諾在中國其他地方所看不到的而是中國未來的希望所在。

紅星照耀中國讀後感 篇6

讀後感 ,710字

哈嘍!大家好!好久不見,沒錯,是我—海洋。這周我給大家推薦的書是《紅星照耀中國》。下面,跟我一起去走近它吧。

這一本書寫了一個不為我所知的紅色革命,它給我留下了深刻而不可磨滅的印象,是那些紅軍們用那堅強的意志和那必死的決心換來了我們今天的生活。

這本書主要記載了美國記者帶著當時無法理解的關於革命與戰爭的無數問題,六月間由北平出發,經過西安,冒了生命危險進入陝甘寧邊區。他達到了目的。他衝破了國民黨以及資本主義世界對中國革命的嚴密的新聞封鎖。他來到了當時蘇區的臨時首都—保安,和毛澤東同志進行了很長時間關於長征以及他個人故事的討論,同時也從很多戰士的長征經歷。然後經過長途跋涉,他到達了寧夏南部的預旺縣,這已經是和國民黨中央部隊犬牙交錯的前沿陣地了,最後他冒著炮火重新折回保安,保安順利到了西安。在這期間他對毛澤東同志以及其他戰士的採訪會編成了一本書,便是這本《紅星照耀中國》。

這個美國記者就是埃德加。斯諾,也是這本書的作者。漫長的四個月旅行中,讓一個資產階級報紙的新聞記者是對中國共產黨、領導人以及革命的戰士們有了真摯的熱烈的感情,而對於在革命與戰爭的激浪中的中國,有了一個全新而又深刻的瞭解。

其實這本書讓我很有觸動,讓我感受到了清末政府統治的腐敗,以及日本帝國主義者的殘忍與霸道,還有那些偉大的革命先輩鬥爭的艱苦,讓我知道了現在的和諧生活是多麼的來之不易以及寶貴。

我們一定要珍惜當下的生活,好好讀書,長大後成為國家棟梁之才,同時為偉大而復興的中國奉獻出自己的一份力。

讀完這本書後,我暗下決心一定好好學習,並且要珍惜當下的生活,長大後我要建設祖國報效國家。

我一定要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紅星照耀中國讀後感 篇7

讀後感 ,1068字

紅星重照耀,中華輝煌現。——讀完《紅星照耀中國》,我感慨萬千。

《紅星照耀中國》的作者埃德加·斯諾,以一個外國記者的口吻,講述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工農紅軍,通過對紅軍領導人和紅軍戰士生活和戰鬥的描述。充分展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的頑強鬥志,以及他們樂觀向上、甘於奉獻、奮力拼搏的紅軍精神。該書向世人宣告: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人的紅色革命,如一顆熠熠閃光的紅星,永遠照耀著朝氣蓬勃的新中國。

書中講到毛澤東、周恩來、彭德懷、朱德等一個又一個偉大的領導人。他們雖出身平凡,卻憑著一份救國救民的執念,一顆為人民奮鬥的心,壯大了人民軍隊,締造了新中國,造就了今天我們的美好生活。作為領導人,他們毫無領導架子,與戰士們同甘共苦,吃食普通,衣著簡樸,磨難受盡,卻難掩他們那拳拳愛國之心。他們不為功名,只為百姓;不求利祿,只求和平。問百姓為何如此愛戴紅軍,那樸實話語動人心絃:因為那是百姓的軍,那是救國的軍!

新中國建立在萬千將士的忠骨上,今天我們的生活幸福穩定,不是應該慶幸,應該感動嗎!不是也更應該珍惜與奮進嗎?我們出生在二十一世紀,新中國已建國70週年。國家的強大和安定,給了我們幸福美滿的生活。但是我們養育在溫室中,我們從小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父母為我們負重前行。如此成長的我們,常常因為事不如意就怨天尤人,受挫和打擊就使我們退縮逃避,遇到問題就推卸責任。不是想著怎麼去面對和克服,卻像是一個懦弱怕事的逃兵。遙想如果當初紅軍戰士們在長征初始,因為這樣那樣的理由和藉口,也說一句“我不去”,那怎麼可能換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啊!試想,我們貪求安逸萎靡不振,怎麼能承擔肩上為振興中華而學習的責任,如何去建功立業、報效祖國,如何能讓為國犧牲的先輩們得償所願!

長城萬里,是古代勞動人民用血肉築成。今時今日的中國,又何嘗不是啊!從紅軍到八路軍新四軍,再到解放軍,那些年代的戰士和有為青年不是都無所畏懼,勇於奉獻,為了祖國和人民拋頭顱灑熱血嗎?就像《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靜毅然投身革命事業,《誰是最可愛的人》中的志願軍戰士在戰場上奮勇殺敵,無論是紅軍、林道靜、志願軍戰士,他們都為著自己的信仰勇住直前!

當看到慶祝祖國七十週年華誕舉行的盛大閱兵時,我們的人民軍隊像鋼鐵長城般豪邁地走過天安門廣場。我們在緬懷先烈的同時,倍感興奮和自豪,更有一份責任在心。先烈們用血肉為我們打造的美好江山,我們要將它長長久久的維護好,並且要建設的更加強大來回報他們!作為年輕的我們,這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加油吧,少年!

《紅星照耀中國》讀後感 篇8

讀後感 ,607字

埃德加·斯諾以一個美國記者的身份走進中國紅區,以一個解答者的身份帶我們解開紅色的迷。

在一九三六年這一中國國內局勢大轉變的關鍵性的一年,斯諾成為了第一個在紅色區域進行採訪的西方記者。因為國民黨對紅區的資訊進行封鎖並加以扭曲,流傳到外國使人認為這是一個極其危險的地方,認為紅軍是殘忍、肆意殺戮的土匪,於是斯諾決定冒著“生命危險”深入紅區,探究這些流言的真實性。斯諾採訪了許多在紅區戰鬥、工作、生活的人,他們的一言一行無不表現著他們樂觀向上,甘於奉獻,奮力拼搏,勇往直前的紅軍精神,向世人宣誓: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人的紅色革命如一顆光華璀璨、熠熠閃光的“紅星”,永遠照耀著朝氣蓬勃的新中國。 毛澤東,朱德等領導人的樸實、寬厚、大度讓我很是敬佩,他們才華過人,是萬眾景仰的人物,卻毫無領導架子,與農民在夜晚散步,與士兵們在吃飯時說笑,住著簡陋的窯洞,吃著粗糙的饅頭,卻領導著中國人民的勝利,領導新中國的成立。一次長征,數次戰爭,戰士們拋頭顱,灑熱血,金沙江、大渡河、瀘定橋……紅軍戰士們用忠骨鋪平長征的路。古有萬里長城,血肉修築,今又何嘗不是,新中國是英雄的忠骨築成的,我們有何理由不珍惜,不感恩?

我們是這些英雄們寄予希望的後代,我們應該繼承他們的基業,承擔起建設更美中國的責任,我們是祖國未來的領導者,因此我們必須要更努力。

《紅星照耀中國》讀後感 篇9

讀後感 ,902字

作者埃德加·斯諾,懷著對中國戰士的重重疑問,以一名記者的身份,冒著生命危險奔赴當時被惡意曲解的革命根據地,與革命領導人進行談話,然後他用平實,質樸的文字記錄下來

我很詫異於作者竟然是個美國人,他對中國的熱愛令我震驚。斯諾對革命者的描寫狠狠地駁斥了國民黨,他們一直對外宣揚鼓吹共產黨人為“狂熱分子”、“無知土匪”、“強盜”。書中是這樣描述毛澤東的:“然而毛澤東還是一個精通中國舊學的有成就的學者,他博覽群書,對哲學和歷史有深入地研究,但是對於工作卻事無鉅細都一絲不苟,他精力過人,不知疲倦,是一個頗有天才的軍事和政治戰略家。”對周恩來的著墨是“他頭腦冷靜,善於分析推理,講究實際經驗”。“他無私地忠於一種思想和從不承認失敗的不屈不撓精神——這一切似乎都包含在這個紅軍的故事和參加建立紅軍的一個人的故事中。”除此之外,還有黃埔軍校畢業身經百戰、戰無不勝的林彪;使地主鄉紳聞風而逃的賀龍;九歲離家闖世界十七歲就帶領饑民攻打糧倉的彭德懷;洛浦、徐海東、劉志丹、徐特立、林伯渠、左權等許許多多優秀的領袖……通過他的敘述,我彷彿看到無數仁人志士在戰火紛飛的根據地,用火一般的熱情與鐵一般的意志,百折不撓,自信樂觀地堅持著自己心中那最崇高的革命理想。他們是一群有氣質、有風度、有抱負、有力量的領導者!

本書一經發表,就產生了了巨大的反響。它駁斥了國民黨刻意扭曲的宣傳,向世界人民呈現了一個真實的中國革命。成千上萬的中國青年讀完這本書後,紛紛走上了革命道路。即使到了今天,它的影響力依然不曾消減。

當我們坐在明亮的屋子裡,當我們心安理得的接受著最完整的教育,當我們還在為各自的人生糾結忙碌著,也許沒有意識到,我們正過著充滿陽光與安定的美好生活。《紅星照耀中國》提醒著我,即使身處和平年代,不要忘記無數革命先驅曾在狼煙四起中橫刀立馬,在民哀國殤之時挺起了民族的脊樑,為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衝鋒陷陣、赴湯蹈火。

紅星照耀中國讀後感 篇10

讀後感 ,659字

我原本以為《紅星照耀中國》和《紅巖》這本書差不多,但讀了之後我才發現並不是那麼回事。《紅星照耀中國》的作者是美國的記者埃德加·斯諾所著。

埃德加·斯諾冒著生命危險進入紅區,解決了世人心中的疑問。當我從埃德加·斯諾的筆下得知當時白區人民對紅軍的看法時,我不禁會感到不可思議,甚至有些憤怒,共產黨何時搶劫百姓?何時燒燬房屋了?不過這也是情有可原,畢竟當時國民黨百般刁難共產黨,又怎會讓共產黨的豐功偉績傳入百姓耳中。

雖然陝西的蘇區在開創時期特別艱苦,農民們被沉重的稅錢壓得喘不過氣,但在陝西解放後,百姓與紅軍團結一心,這才使得紅軍得以在國民黨的五次圍剿中獲得突圍,當然,成功突圍的原因還有紅軍詳細而精湛的作戰計劃。

作者又通過介紹紅軍在長征途中,渡過金沙江、大渡河與國民黨作戰的經歷,體現了紅軍戰士們不怕犧牲、奮勇拼搏的英雄氣概。

《紅星照耀中國》一書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紅軍讀書識字了,在當時,日本的飛機隨時都會投下原子彈,紅軍與許多紅小鬼卻不害怕,他們照樣讀書,照樣寫字,生活在21世紀的我們既不需要在戰場上拋頭顱、灑熱血,也不需要時刻準備著為國捐軀,我們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所以我們一定要好好學習,長大後為保衛祖國出一份力。

《紅星照耀中國》是一本經典的紀實文學作品。書中的一切都是真實的,日本捏造事實的行為使中國人民為之憤恨。埃德加·斯諾能在亂世中保持清醒是多麼的難能可貴,我尊重他本人,《紅星照耀中國》傳達給我們他的這一種清醒,真實、生動得使我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