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家書讀後感2000字相關作文20篇

紅色家書讀後感2000字 篇1

讀後感 ,2458字

近段時間以來,一直都在用心讀《紅色家書》一書,書中一封封家書飽含深情、感人至深、驚天動地,充分體現了老一輩革命家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和大公無私的家國情懷,對激發我們在新時代的征程上繼承發揚艱苦奮鬥、無私無畏的精神,努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讀的過程中,我也在深深地思考《紅色家書》中所蘊含的更深層次的含義,《紅色家書》其實就是老一輩共產黨人帶領中國人民進行艱苦卓絕的革命鬥爭、從勝利走向勝利的一個縮影、一部簡史,深刻揭示了中國革命能夠取得勝利的根源所在。

69年前,在新中國成立前夕,美國《紐約星報》邀請了幾位代表各種政見的美國遠東問題專家舉行座談會。他們討論的問題只有一個:“為什麼中國共產黨會取得勝利?”《西行漫記》作者埃德加斯諾從平均地權的政策出發,闡述中國共產黨是如何贏得民心的。哈佛大學歷史系教授、原美國新聞處處長約翰费爾班克認為組織起廣大貧困農民進行鬥爭是中國共產黨勝利的根源,而蔣介石的前政治顧問,美國新聞處太平洋行動組副組長歐文拉鐵摩爾則認為,是國民黨的腐敗無能導致他們輸掉了這場戰爭。他們從各種角度討論了很多,但遺憾的是並沒有得出統一而貼近現實的答案。

然而69年過去了,中國共產黨帶領著廣大中國人民不斷迎接挑戰,不斷贏得勝利,把一切不可能變成可能。這不由得讓國際社會再次發問,“為什麼中國共產黨會取得勝利?”

國際社會所苦苦求索的答案,其實,就記載在這本《紅色家書》中。

中國共產黨的勝利,源自於對共產主義的堅定信仰。孔子說過“自古民皆有死,民無信不立。”信仰是一個人,一個政黨,乃至一個民族的根本,失去信仰,人就會失去靈魂,政黨就會失去活力,民族就會面臨消亡。在戰爭時期,信仰尤為重要,夏明翰烈士在家書中寫道“兒女不見媽媽兩鬢白,但相信你會看到我們舉過的紅旗飄揚在祖國的藍天。”“我一生無憾,認定了共產主義這個為人類翻身解放造幸福的真理,就刀山敢上,火海敢闖,甘願拋頭顱、灑熱血!”這紅色家書薄薄二張,寥寥數語,卻字字千鈞,如有雷霆寫就,劃破了黑暗的夜空,照亮了新中國的未來。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如夏明翰烈士這般用鮮血澆灌信仰之花的共產黨人何止千萬,正是他們堅定厚重如山嶽一般的共產主義信仰,才讓今天的新中國繁花遍地,錦繡河山一片安寧。

中國共產黨的勝利,源自於共產黨員的一身正氣。中國共產黨是人民的政黨,是勞苦大眾的代言人。立黨初衷,就是解放勞苦大眾,造福全中國。每一位黨員,就是一面挺立的旗幟,迎風颯颯響,正氣貫雲霄。紅色家書中,無論是毛澤東致信妻兄楊開智告誡他不要有任何奢望,一切按正常規矩辦理,還是劉少奇致信姐姐劉紹懿要求人民政府的法令要辦的,必須老老實實照辦,還是陳毅告誡家人,要想辦法自力更生節約。我們每一位共產黨人,無論官多大、位多高,都依然保持共產黨員公道正派的作風,絕不徇私枉法,絕不搞特殊化。共產黨員都是從人民中來,必須時刻保持和人民的血肉聯絡。高高在上的姿態、貪贓枉法的行為,只會讓人民所唾棄,終究被時代所淘汰,正因為共產黨員的拳拳赤子心和浩然正氣,讓黨和人民熔鍊成一個整體,歷經各種挑戰,創造出一個個新的奇蹟。

中國共產黨的勝利,源自於“他們”的家國大義。“他們”有的是共產黨員,有的並不是。“他們”是這一封封紅色家書的另一方,歷史的聚光燈也少為“他們停留”。“他們”是替毛澤東照顧病母的舅父文正興、文正瑩;“他們”是瞿秋白每封家書必提到的“小獨伊”;“他們”是帶著徐向前的一雙兒女,東奔西走躲避飛機轟炸的黃傑;“他們”是共產黨員的父輩、愛人、兒女。他們何嘗不想親人們留在自己身邊,過著平淡的生活,但是國難當頭、神州塗炭,唯有共產黨能救中國。家國大義面前,“他們”毅然舍小家為大家,不再偏安一隅、兒女情長,他們全心全意支援親人們踏上救國征程,正因為“他們”毫無保留的鼓勵和支援,讓這些共產黨員們在那個血火交織的年代沒有後顧之憂地投入保家衛國的戰鬥之中。這一封封真情流露的家書,雖然沒有氣壯山河的豪言壯語,卻沉甸甸地記錄著共產黨員和至親們的心靈默契,“君埋泉下泥銷骨,我寄人間雪滿頭”,新中國的光榮和偉大,永遠有“他們”的一半。

中國共產黨的勝利,源自於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中國共產黨的勝利,絕不是封建王朝那種一朝勝、便稱王的暴力更替,是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廣大人民群眾推翻外來侵略、推翻暴力統治的正義的勝利。這勝利來自於人民,也將造福於人民。在這一封封紅色家書中,我們看到毛澤東為兒子毛岸英的進步而喜慰,羅榮桓對女兒感嘆為人民服務已成終生職業,劉少奇教導兒子劉允諾虛心聽取同志們的批評,是這一代傳一代的高尚品格和優良傳統,讓將近百年的共產黨隊伍歷久彌新、永煥生機。無論是風雨飄搖的1921,還是國富民強的2018,我們的中國共產黨始終不忘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的初心、牢記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使命,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為了中國人民的幸福安康夙興夜寐、鞠躬盡瘁。一代又一代的共產黨人,必將沿著先輩們的足跡,發揮我黨的優良傳統,繼續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

這275封偉大而溫暖的紅色家書,勾勒出了一個波瀾壯闊的時代圖景,從1919年到1982年這63年的時間跨度,更加凸顯了主題的巨集大。紅色家書記載的不是歷史,卻是歷史的見證者,它傳遞著脈脈溫情,反而讓歷史更加有血有肉。

九十多年過去了,我們已經沒有了戰爭的威脅,擺脫了飢寒交迫的窘境。如今的中國,正越來越強盛。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帶領下,我們更要不斷汲取革命先烈留下的紅色力量,繼續發揮我黨的優良傳統,在新時代的長征路上,披堅執銳、奮勇向前。作為省民爆公司黨委書記,我將以《紅色家書》中傳承的先烈意志為精神指引,重溫黨的歷史,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精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砥礪前行,矢志不渝,做一個有信仰、有擔當的共產黨人,以更加努力的工作、更加輝煌的業績來報效國家,不負先烈拋頭顱、灑熱血換來的美好生活,為建設富裕美麗幸福現代化江西獻出自己的力量!

紅色家書讀後感 篇2

讀後感 ,1133字

一個偶然的機會從吉安組工微訊接觸到《紅色家書》,此後每期都會仔細閱讀。它通過一封封直指心靈的家書,一個個感人肺腑的故事,一張張昂揚向上的老照片,再現了歷史。初次品讀,是滿足好奇心,再次讀便是愛上了,一個個故事都是動人的、震撼的,越讀越覺得羞愧,越讀越認識到黨員的責任擔當。

第一篇讀到的是革命伉儷陳覺、趙雲宵的故事。兩封催人淚下的書信:一封是陳覺烈士就義前給妻子趙雲霄的訣別信,一封是趙雲霄烈士給襁褓中的女兒的遺書。還有中國共產黨員的鄧恩銘、“紅槍白馬”女政委趙一曼、革命烈士“菊妹子”毛澤建等。“卅一年華轉瞬間,壯志未酬奈何天,不惜唯我身先死,後繼頻頻慰九泉”,“在你長大成人後,希望不要忘記你的母親是為國而犧牲的”,“我將斃命,不足為奇……但是,人民總歸要做主,共產主義事業終究要勝利,只要革命成功了,就是萬死也無恨,到那天,我會在九泉下開歡慶會的。”這是他們用生命和鮮血寫成的書信、演繹的革命故事!

他們的故事讓我深刻的體會到,革命者最講親情、最講愛情,他們的感情細膩、真摯,即使天各一方,生死攸關,仍惦念著自己最親最愛的人。他們在最好的年華里為人民當家作主而不懈奮鬥,甚至犧牲自己的生命。他們在生命凋謝的時候,不忘自己是中國共產黨黨員,不忘自己的使命,對革命的成功、事業的成功充滿信心。

他們的崗位是平凡的,英雄不是高不可攀的,也並不是離我們很遙遠,榜樣其實就在身邊。為了新中國的到來,無數的優秀共產黨員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用血、用汗、用寶貴的生命鑄就了中華民族,換得中華人民安定幸福的生活。幸福、安逸的生活,美好的享受,使人淡忘了血與火的歷史,也使人麻痺了精神。感謝《紅色家書》,在這樣的時刻,警醒我們,牢記共產黨員的使命;感謝《紅色家書》,為我們樹立榜樣,讓我們有勇氣重新整裝出發。

《紅色家書》,一個個鮮活的革命者,告訴我們,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越是荊棘滿路,就越需要我們去開拓;越是困難當頭,就越需要我們身先士卒,以堅定不移的精神去克服。

品讀《紅色家書》,不僅是瞭解歷史、豐富生活,更是一種精神的洗禮。它淨化了我們的思想,增強了黨性,激發了我們的工作熱情。作為一名工作在基層的共產黨員,不僅要熱愛生活、懂得生活,珍惜自己、愛護他人,更要懂得影響身邊的人,帶領人民群眾向著幸福新生活奮鬥。

品讀《紅色家書》,讓我們深刻理解共產黨員必須要有堅定的政治立場、鮮明的政治態度、強烈的集體觀念。只有這樣,才能在思想上、行動上與黨中央始終保持高度一致;只有這樣,才能遵守我們入黨時許下的諾言。聚沙成塔,滴水成海,雖然我們在公路部門平凡的崗位,但只要我們立足崗位,兢兢業業,勇於奉獻,未來的公路一定會越來越暢通,越來越智慧,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國夢終會實現。

紅色家書讀後感 篇3

讀後感 ,814字

閱讀了《紅色家書》這本書,書中的很多內容都讓我十分感動。在戰火紛飛的年代,一個個年輕的共產黨員在敵人的威逼下寧死不屈,“為國犧牲”成為他們不約而同的選擇。他們把自己想對家人說的每一句話、想表達的每一份感情,都用一字一句記錄在信中。每一封家書背後,都是一段血淚交織的感人故事。

夏明翰在獄中給母親和妻子的家書給我帶來的印象尤為深刻,細細品味其中飽含的深情,不禁令我潸然淚下。面對國家前途和民族大義,面對著小家與大家的艱難抉擇,夏明翰毅然選擇了灑滿鮮血的革命道路,因為他堅信,祖國需要他,需要像他一樣的人們去為之奮鬥。革命需要犧牲,但革命終將勝利。他們舉過的紅旗定會飄揚在祖國的藍天裡!他那份對革命的執著和堅定,永遠值得我們學習。“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後來人”這是夏明翰英勇就義前在獄中所寫下的詩。詩句直白地抒發了他對於革命滿腔熱血、不畏生死的壯烈情感。夏明翰不僅自己光耀千秋,這句詩也被無數後人傳頌,教育和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人。整封家書字短情長,每個字、每句話都是那段紅色革命洪流的歷史見證。無數的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才換來今天強大的祖國和人民幸福安寧的生活。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好好學習呢?

我作為一名新世紀的少先隊員,出生在新中國蓬勃發展的美好時期,雖然沒有遇到像以前那樣殘酷的戰爭,可國與國之間在和平時期綜合國力的競爭卻一直存在。現在國與國的競爭是經濟的競爭、國防的競爭,更是知識的競爭、科技的競爭、人才的競爭。我們也必須牢記落後就要捱打的道理,只有學習更多的知識,長大才能報效祖國,成為國家的棟樑。時代不一樣,報效祖國的方式也不一樣,我們是共產主義的接班人,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富則國富,從現在開始我要努力學習,不斷超越自我,將來回報社會。

我時刻銘記:是革命先烈們用他們的鮮血和生命,才換來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我要加倍珍惜,努力守護他們的革命成果!

傅雷家書讀後感600字 篇4

讀後感 ,610字

傅雷,字怒安,號怒庵,是中國著名的翻譯家、藝術理論家、教育家。

讀了《傅雷家書》我瞭解到:傅雷不僅僅是一位著名的文學翻譯家,造詣深厚的文藝評論家,而且還是一位苦心疏詣、教子成才的父親。這封家書使我懂得了什麼才是一個真正藝術家的同時,還讓我懂得一個真正有文化、有教養的人是一種什麼樣的精神境界。

在這個金錢至上,物慾橫飛的社會,《傅雷家書》猶如一股清泉緩緩流淌;在這個作業如山、學業繁重的時代,《傅雷家書》猶如一位智者給人指引。《傅雷家書》中的感情是那樣的純真,那樣的摯樸。沒有半點虛偽,更用不著裝腔作勢。

我們很多家長忽視了同孩子的朋友關係,養了十幾年,卻沒有真正地享受為人父母的樂趣。傅雷悟通了,他的晚年雖然由於政治運動的原因飽受折磨,但在這一點上他是幸福的,因為他和兒子成為了最知心的朋友。

《傅雷家書》告訴了我:一顆純潔、真誠、高尚的靈魂,儘管有時會遭受到意想不到的磨難、汙染、迫害,陷入到似乎慘絕人寰的絕境,但最後正義的光會驅走陰霾,為黑暗帶來黎明,為絕境帶來希望,最終贏得了它應該得到的尊重,被後人所敬仰。

貫穿全部家書的情意,是要兒子知道國家的榮辱,藝術的尊嚴,能夠用嚴肅的態度對待一切,做一個“德藝兼備,而人格卓越的藝術家。”家書中父母的諄諄教誨,孩子與父母的真誠交流,親情溢於字裡行間,給天下父母子女強烈的感染啟迪。

《傅雷家書》讓我讀出了—一位優秀的父親,一個出色的兒子,一封不平凡的家書。

傅雷家書讀後感1000字 篇5

讀後感 ,888字

“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這是媽媽經常掛在嘴上的一首古詩,來告誡十二歲的我,而我總嫌她是哆嗦“老太婆”。在這春風輕拂的日子裡,田電工會開展“親子書包”活動,媽媽便借了四本書,其中一本是《傅雷家書》。我仔細的閱讀後,感受到了傅雷爺爺對兒子濃濃的愛。

不能改變人生的起點,卻可以定位人生的方向,這是爸爸、媽媽常常討論的話題。傅雷夫婦通過給兒子傅聰寫的近百封書信來教育兒子,字裡行間充滿著無微不至的關懷。傅雷爺爺對兒子傅聰的教育是非常嚴厲,但他為了盡到了父親的責任。又親自督促並以身作則,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也必須做到,既是嚴師又是慈父也如益友。書信中大到事業人生藝術,小到吃飯穿衣花錢,事無鉅細。

“家書”中沒有華麗的詞語來傳遞自己的人生經歷,和自己的人生總結,用最樸實無華的語言,用真誠的心,來和自己的兒子進行心靈的交流。我想每一位父親母親對於教育自己的子女都會很用心。

看到這些文字,不由得使我心裡泛起陣陣漣漪。在我很小時爸爸、媽媽就培養我對小提琴的愛好,在我學習累的時候,每天都拉二十分鐘讓我放鬆放鬆。今年八月份我就可以考九級了。而我家每天晚上也是最安靜的,沒有人看電視。爸爸、媽媽在看書,包括姥姥也在看書。他們白天辛辛苦苦的工作,晚上為了給我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讓我在一個舒適的場所學習,讓我用功努力,多學文化知識,以後能有好的發展,能有更好的選擇。

一個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幸福美滿的家庭,是孩子身心健康發展的重要條件,而我在溫暖的家庭中幸福的生活著。對於教育我,爸爸、媽媽是有分工的。每天清晨,媽媽都是最早一個起床準備好早飯,把我從睡夢中叫醒,然後風裡來雨裡去接送我上下學,媽媽還要騎車很遠才能到單位上班。這是生活上的關心,學習上媽媽負責我的作文與閱讀。數學方面我有不會就問爸爸,爸爸在電廠上班,有時星期天還要加班。忙的時候,吃飯都在搶修現場,早出晚歸,真的很辛苦。

讀完這本書,我覺得受益匪淺。“可憐天下父母心”,而我還總是不懂父母的苦心,有時還謙父母絮叨。爸爸、媽媽所做的,就像傅雷爺爺一樣,是那樣的疼愛自己的孩子,我應當理解他們的良苦用心努力學習。

傅雷家書讀後感300字 篇6

讀後感 ,562字

新學期開學後,外孫所在的學校馬家溝小學一年七班,率先開展了好習慣21天,我愛閱讀活動,要求孩子們每天讀一篇文章,利用21天的時間,養成一個好的閱讀習慣,這是非常有意義的活動。為了配合孩子的閱讀,任老師為全體家長開出了一份閱讀書單,其中第一本就是《傅雷家書》。

我買回了這本書,一口氣讀了下去,這是一本嘔心瀝血的教子篇。《傅雷家書》字裡行間充滿了傅雷先生對兒子傅聰濃濃的愛,深深的情,我被每一封信深深打動了。大到事業,人生,藝術,婚姻;小到吃飯,花錢,細緻入微,事無鉅細,無不關懷備至。對於傅聰的人生之路,起到了關鍵的作用。樹人如樹木,若非善加栽培,必難欣欣向榮。《傅雷家書》是真情的流露,加上傅雷先生深厚的文字功夫和藝術修養,文字生動優美,感人至深。

通過閱讀《傅雷家書》,受益匪淺。

一,我們在教育子女時,忽視了同孩子的朋友關係,總喜歡把自己擺在家長的位置上,一味地說教,不能成為孩子們的良師益友。

二,對於孩子不應溺愛,在鼓勵的同時,發現問題的苗頭,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嚴格批評。傅聰的父母有明確的分工,爸爸側重啟發教育,媽媽側重生活瑣事,給孩子全方位教育。

三,父母要為孩子樹立好的榜樣,做出表率,言傳身教,身教勝於言教。

《傅雷家書》就像一次次珍貴的談心,是孩子與父母真誠的交流,給天下父母和子女強烈的感染和啟迪!

傅雷家書讀後感800字 篇7

讀後感 ,910字

家,是一個能讓我們的心軟下來的詞語。在通訊不那麼發達的年代,家書,是一個能在遊子的心底滌起圈圈漣漪,送來絲絲溫暖的詞語。杜甫曾說“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在動亂的年代,家人的訊息更抵得萬金的價值。

有“鋼琴詩人”之稱的傅聰年輕時便嶄露出在在鋼琴上的天賦,被送到波蘭進修。去國離鄉的遊子忙著吸收新的知識,學習新的文化。徒留家中的父母,卻依舊要為孩子操心。這操不盡的心,是一個個夜裡的翻來覆去,是一張張紙上的字字句句。

傅雷是一個知識分子,一個藝術家。他身上有著知識分子的清高,有著藝術家的理想,還有一個父親的嚴苛。家書涉及了生活的各個方面,提醒越來越優秀的兒子不要驕傲,不要忘記給幫助過自己的人去信,不要工作太累要學會放鬆,不要沉著於感情中不能自拔,不要太過理想,不要在思想上脫離群眾……還有那麼多的不要,連著讀幾十頁下來會有不耐煩的。為他的說教,為他的嚴厲。可是第二天還是想讀,雖然不耐煩,你知道他說的是對的,你感受到的是溫暖的。最難得的還是和兒子針對藝術的討論,討論兒子的進步,討論他的不足,為他的語言著急,為他翻譯所需的音樂文獻,幫助其提升自己。除了道理,能切切實實的去為遠在天邊的兒子著實做些什麼。

這些家書的溫度,卻是因了父子不能團聚的痛楚。傅聰自少年出國,中間只回來過一個月,到最後回來是為含恨離去的父母平凡。我心裡是對他有些責備的。父母收到他信時的喜悅,收不到他信時候的焦灼,都只是極力剋制下思念的外現。父母只是想多知道一些他生活的細節,陪著他神遊下國外的生活,卻是那麼奢侈。他只顧往前走,忘記了多回回頭。

這幾百封的家書,是一個知識分子父親的愛。朗讀者裡的作家麥加也用小心翼翼的一封信關切著遠去他國求學的兒子。我們的父親未必都這麼善言,卻依然在表達著對我們的愛。《背影》裡朱自清的父親,就用笨拙的身影,和一捧橘子來闡釋了對兒子的惦念。

在通訊如此發達的今天,家新成了奢侈,微信卻也是一種表達。我們有時候會不耐煩,有時候會遮蔽爸爸看自己的朋友圈,可是爸爸的一條語音也是愛的表達。學會在別人的感情裡感受溫暖,更重要的是要在別人的失去裡珍惜幸福。

不忙的時候,不妨回爸爸一條微信,讓他們可以聽到自己思念的迴音。

傅雷家書讀後感400字 篇8

讀後感 ,2517字

【篇一:傅雷家書讀後感】

鄭可欣

父母是偉大的,無私的!他們是我們的第一任老師,教我們生活的技能和做人的道理,他們把愛無私的獻給了我們,又毫不吝嗇的向我們傳授生活的經驗。

傅雷夫婦給予了他們孩子最好的教育,那洋洋萬語,字字湧動深情。在信中,傅雷有對過去教子過於嚴格的悔贖;有對兒子進步的表揚和鼓勵;有對音樂藝術的指導和探討;有對國家和黨的建設的看法和意見;有對兒子生活困惑的解答和關心。這些讓兒子的人生少走了很多分岔路口,少走了許多錯路。這種高質量的教育也讓父親自己得到了回報,他和兒子在精神上產生的共鳴,使他感到心滿意足。

我們正處於青春期,正是躁動不安的年紀。很少有人安安靜靜的穩下心來和父母談談志向,談談理想,甚至連平時的嘮家常也已經成為一種奢求。“子欲養而親不待”這是多麼可怕的事情,趁父母還年輕,趁父母還健在,讓我們靜下心來多陪陪他們吧!

【篇二:傅雷家書讀後感】

張麗珠

愛,如春日裡明媚的陽光;愛,如心靈上涓涓的細流;愛,如雨後那一抹亮麗的彩虹。傅雷夫婦對他們孩子的愛,造就了孩子們偉大的一生……

在飽含深情的愛的甘露的澆灌下,傅聰兄弟在強手如林的國外出類拔萃,脫穎而出。一封封家書,寄託的不僅僅是一聲問候,一句祝福,還飽含了父母在背後那份望子成龍的期待。一句句教導,無不蘊含著源發於內心深處的親情。

在書中的字裡行間,我們可以毫不費力地看出傅雷夫婦對孩子的良苦用心和諄諄教導。他們嚴格的家教成就了孩子。父母對於音樂的瞭解也許寥寥無幾,但是為了最最親愛的孩子,他們願意從零開始,瞭解肖邦、貝多芬、莫扎特……閱歷此書,你會發現每一句話都包含著一種別樣的深情……

書信,寄託著千萬句關懷,千萬條思念。在這一百多封家書中,我們所領略的不僅是文化的經典,更是那句“諄諄人世語,悠悠父子情”的情意。

【篇三:傅雷家書讀後感】

宋津豪

一百多封家信,匯成了一本膾炙人口的經典著作—《傅雷家書》,其字裡行間流露的父親對兒子深切地愛,讓我感到父愛雖無聲卻那麼有力!

此書摘編了傅雷及其妻子,在1954年至1966年給兒子傅聰、傅敏寫的185家信,其中大部分是寫給工作海外的大兒子傅聰。傅聰自幼在外流浪,獨自打拼,後來他去了海外,父子間唯一溝通的方式就是通過書信。傅雷一直循循善誘,耐心教導,信讀起來很親切,但不失嚴謹。從信中可以看出傅雷對兒子的教育態度,既包含了對兒子的深情,也有著父親獨特的不可抗拒的威嚴。

讀完全書,最觸動我的地方是傅雷的教育,我深深感到父母對子女教育的良苦用心及遇到好的教育是多麼的重要和不易。每個家庭都有獨特的教育方法,但是目的卻是一樣的,就是父母都希望孩子成為一個才藝雙全、德才兼備的人。每看到傅雷給他的兒子寫的信,就不由自主的想起自己的父親,我感覺其實天下父親都如傅雷一樣,深愛自己的孩子,而傅雷只是其中一個傑出的代表。

《傅雷家書》這本書,極具教育意義,適合父母閱讀,給他們在教育孩子方向作出指導;但同時我們也更需要去閱讀,去感受父母的良苦用心,體諒他們。讀完此書,深感父母之不易。也決心盡最大的努力孝順父母。讓我們攜手同行共成長!

【篇四:傅雷家書讀後感】

李建淳

“可憐天下父母心”世上哪位父母不愛自己的兒女,“愛”不僅僅是給孩子提供物質教育,滿足孩子的衣食住行,更多的是還要傳授子女做人的道理,引導孩子探索有意義的事,教會孩子生活的本領。

《傅雷家書》是一本飽含父親對兒子無限的愛的書。深夜讀完此書,細細品味發覺這簡單書信之中,蘊藏濃濃深情。傅雷父母很多年不能見兒子一面,他們的思念之苦又是誰能夠承受的。他們不僅要顧家,還將一半多的精力放在了兒子的教育上,不得不說父母真偉大!

《傅雷家書》不同於一般的家信,這本書蘊含了無窮無盡的人生哲理,包含了傅雷對兒子殷切的期望。“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這是古今天下多少父女的心願。傅聰在父親諄諄教誨和自身的不斷努力下,終於成為聞名國內外的鋼琴家。

通過這本書,我理解到了做父母的不易,終於明白了父母的“嘮叨”是對我們殷切的期望。我們要理解這苦心,多與父母換位思考,孝順父母,不負此心!

【篇五:傅雷家書讀後感】

李慶茹

身處異國他鄉的傅聰維繫與家鄉親人關係的紐帶便是那一封封家書信。

在書中傅老先生字裡行間都流露一個嚴父對遠在他鄉的兒子的牽掛與關心。書信內容大到國家尊嚴,小到生活瑣事。這一封封信中所包含的教育使得傅聰有了如今的成就,一顆愛國的心,一個堂堂正正的人,一個偉大的鋼琴家。

傅雷及其兒子在我們看來是近乎完美的,是令人羨慕的。我們也要盡力的去做好自己人生中的每一件事,不負你我白活一遭,正如傅雷所講“人活著要有意義”。

【篇六:傅雷家書讀後感】

任婷婷

“異國他鄉的你,帶走的是父母一顆牽掛的心”“心繫兒子的你們,寄出的是萬言的關心與精神”。這是傅聰與傅雷夫婦的真實寫照。185封信,185篇好文章。185篇家長對孩子的教育,185種孩子對父母的理解。

傅雷給兒子的信,以教導的口吻居多,以清晰明瞭的方式,展現了一個嚴謹、滿腹經綸的父親形象,他對兒子暗藏著的關心與呵護,令我感動不已。

而作為一個溫厚善良、端莊淑良的母親,她對兒子的愛以及對後來兒媳和孫子的關心,也是在信中展現的淋漓盡致。

傅雷教給兒子的是一些事業、知識方面的教導;梅馥教給兒子的是一些繁瑣的家務事。這一內一外的結合,實在是家庭教育中的典範。

很幸運能夠讀到這本書,讓我體會到父母對孩子的苦心,讓我更加理解了父母!

【篇七:傅雷家書讀後感】

崔玉婷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一份家書包含了多少愛,而傅雷則在兒子出國學習到成家,寫了上百封。傅聰就在傅雷夫婦這樣的教育下,在藝術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許多家長急切的想要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往往忽略孩子的想法,說不通講不過就“打”,使孩子更加的厭煩學習,恨不得想讓每一個孩子都成為一個像馬雲那樣的成功人士,但家長的教育方式正確嗎?“打”“罵”常常會成為教育孩子的常用方式,用不恰當的方式教育孩子,沒有用心溝通,很容易使自己的孩子步入歧途。

有好的教育方式為何不去嘗試呢?多與孩子溝通,瞭解孩子的內心世界,用恰當的方式去教育吧!

傅雷家書讀後感200字 篇9

讀後感 ,453字

山水相隔,斷的是夢中人的音容笑貌,斷不了的是彼岸人纏纏綿綿的情思。

一封書信用了半年的積蓄,漂洋過海的來傳情。紙上帶有墨香的字跡寫的是綿柔的心,述的是嬋嬋的情。

在這個高速的訊息時代,很少有機會再去盼望輕輕薄紙,片片話語的信。現在,短短几秒也能與遠在大洋彼岸的人就會互通音訊。同時,千篇一律的字型,不夠規整的格式卻讓人有所缺失,失掉了當年翹首以待的心情。

《傅雷家書》不像小說那樣讓人想廢寢忘食的讀下去。通篇都是對子女與兒媳的思念甚至懊悔,以及開導。人總是在失去後才會珍惜。當我們離開至親至愛親朋好友,才會思念他們,反省與他們犯下的過錯。家書不是藝術品,只是父母對兒女絮絮叨叨的話語,讀起來就會想起自己父母數落我們時的畫面,親切又大同小異。

傅雷和兒子都從事藝術,在那個時代。一場錯誤的嚴重左傾的“革命”,使藝術文化深陷。傅雷一家也必定受到了嚴重又不公正的打擊。但在信中,傅雷仍不忘教育兒子愛國的堅毅精神,還有對藝術的執著追求,讚美,對盲從盲信的無知者的批判。

總是千里相隔,又是萬里傳音,用的是筆墨敘情。

《傅雷家書》讀後感600字 篇10

讀後感 ,1292字

【讀《傅雷家書》有感】

137班原璐瑤

“待人要謙遜,做事要嚴謹,遇事不逃避,戒驕戒躁”。“做人第一,其次才是做藝術家,再其次是做音樂家,最後是做鋼琴家。”在《傅雷家書》中,傅雷對於傅聰的人格、道德教育都很嚴格。傅聰長大後去國外留學,傅雷卻對自己的過分嚴厲感到自責。

《傅雷家書》那一封封的書信中,深沉而又偉大的父愛展現得淋漓盡致。傅聰也體會到了父母對他深厚的關愛。可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又有幾對父母能像傅雷朱梅馥那樣以身作則,以自己的成長經歷為例教育兒子,又有幾個孩子能像傅聰那樣幼時對父母言聽計從?我們本就沒有那樣好的家庭教育,只能更加努力學習,豐富知識,充實自己。

親情在教育、批評、讚賞中一一體現。面對父母的嚴厲批評,我們要麼默不作聲,要麼嚴詞拒絕。傅聰之所以能坦然接受批評,是因為傅雷與眾不同的教育方法。我們的父母時常將我們與別人家的孩子比較,但他們意想不到的是我們總會因為這種批評而更加“討厭”父母,與之對抗併產生隔閡。而傅雷則用和朋友商量的語氣,讚賞的視角,激勵代替批評,表揚代替斥責,心平氣和地跟兒子交流,進而達到好的教育效果,使得傅聰對父親給予的愛越來越容易接受,順利完成學業且終有所成。

各位父母大人,你們都望子成龍盼女成鳳,給子女寄予厚望,作為晚輩的我們都能理解。問題是處在青春叛逆期的孩子有時什麼都聽進去,這一道坎不好邁。大人們是否也應該向傅雷學學呢?批評要適度,不然不就傷了孩子的自尊心,好心不就辦成了壞事?

不過,大多數的我們也不會因批評而放棄追夢的。

願天下的父母們多一份理解。

20190515

【讀《傅雷家書》有感】

137張芷若

幾個老師都推薦讀《傅雷家書》,空閒時,我也靜下心來讀了這本書。

《傅雷家書》是兒子傅聰留學波蘭時,傅雷夫婦因想念關愛孩子而給其寫的家信。傅雷,我國著名文學翻譯家,文藝評論家,這本書中摘錄的信件時間為1954年至1961年期間。

《傅雷家書》是一本嘔心瀝血的教子名作,短短的一封封家信中,凝聚著傅雷夫婦對兒子濃濃的愛。傅雷不僅僅是普通的父親,還是孩子的知己、朋友、長者。他在信中不僅關心兒子的生活瑣事,而且還與之談人生,談藝術,內容涉及面很多。

在傅聰很小時候的傅雷是一個典型的中國式父母,堅信給孩子壓力讓他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中去效果會好,卻使傅聰的童年黯然失色。傅聰到波蘭留學後,傅雷已過45歲,這時他才真正覺醒,改善父子關係及做法。在這麼多封信中,傅雷夫婦始終堅持,不能忘記初心,要始終有一顆愛國之心,不說對不起國家的話,不做對不起國家的事,不入他國國籍,體現出傅雷夫婦滿腔的愛國熱情。

正如傅雷所言,他給兒子的書信有多種用途:討論藝術,激發青年人的感想,訓練服從思想的文筆,做一面“忠實的鏡子”。

書信中有多處傅雷催促傅聰回信,期盼遠在異國他鄉的兒子能和他們說說話,哪怕只是隻言片語,舐犢之情由此可見一斑。我們作學生的都是晚輩,要理解父輩們的濃濃愛意,多向父母彙報自己的生活學習情況,溝通思想,交流感情,用青春的激情奉獻展示美好的未來人生,讓他們為我們的健康成長感到無比的驕傲自豪。

這是我讀《傅雷家書》的一點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