羨慕自己——讀《張曉風散文集》有感相關作文20篇

羨慕自己——讀《張曉風散文集》有感 篇1

讀後感 ,759字

輕合上書,腦海中揮之不去的是作者深情而優美的文字,細細想著那一行行文字中所蘊藏的思想與感悟,竟有一絲疲倦不知不覺中在腦海間蔓延開來,訝異於自己居然看了一會書,居然就有點累了。但仔細想想,也該累了吧,看了快兩個小時的書,每一篇文章看完後都需要自己去慢慢的琢磨,去品味作者的思想和表達,去和她作關於這個話題思想上的交談,大腦工作了這麼久,的確思維也累了。

好久沒有這樣的體會了吧,看書把自己看累到,不過也確實感謝有這樣的機會,有這樣的一本書,可以讓我自己深入進去,仔細思考,細緻的,慢慢地品味她的文字,想及此,不由得自己有點羨慕自己。

不禁想到北京的種種實驗與講座,想到那麼多的科學院士為我們講解知識時愉快與滿足的神情,想起參觀的力學研究所,生物物理研究所,微生物研究所,心理研究所等等。想起一個個精巧的實驗,想起我們為了知道原理而把講師圍成一圈的場面……想起那樣充實而又精彩的經歷,不由得為自己而慶幸,羨慕自己,這樣聚集了科學界精英的地方,而我,竟有機會去聆聽一二,去了解,參觀。

於是又想到幾天前那個在興隆站的夜晚,想到那如被墨汁浸染的天空,藍黑色由天空的中心向四周蔓延,擴散。滿天的星斗懸掛在我們的頭頂上,孜孜不倦地為我們送來那來自宇宙深處多少億光年以前的光。以及清晨的樹林,日初照,陽光悄悄滲進那被參天古木所籠罩出一片陰翳的小路上,晨風帶來些混雜著微潤的泥土和新鮮樹葉的氣息。羨慕自己,那樣美,那樣不可思議的場景,居然被我遇上,讓我有機會去享受。

張曉風曾在一篇文章中說,她暗暗嫉妒那些因為習慣而“處美不驚”的人。而此刻,我想,也許完全沒有必要。像她這樣會寫出“感謝生活專寵自己”的人,必有一顆懂得羨慕自己的心。這樣的人,往往會時時慶幸自己的幸運,從而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學會羨慕自己,是通往美好過程中的重要一課。

讀張曉風散文集有感 篇2

讀後感 ,666字

一、玉想

玉者,溫潤通靈也。一塊玉,無需像黃金一般金光閃閃,也無需像鑽石一般反覆打磨。玉便是玉本身,靜靜地待在某一處,默默地等待著來發掘他的人。

每一塊玉,或有貴賤,或有大小,或有精糙,與生便是像我們一般獨一無二,像落葉一般是這個世界上的唯一。因此,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不同點,不必太過理會他人的目光,遵循自己的本心,盡力便可。畢竟,玉不像鑽石一樣真正的完美無瑕,人也不可能做到完美。

願我們在人生的旅途中,不求似鑽石一般閃耀璀璨,只求如玉一般心境平和。

二、雨之調

屋外小雨綿綿,屋內寂靜無聲。—題記

雨,似雪,有時飄飄揚揚;似淚,有時欲言無聲;似雲,有時飄忽不定。

有人曾說,生命之美莫過於滋潤萬物的春雨。但生命本身不也像一場雨嗎?你在其中萌芽、發育、生長,痴迷於大自然的安定美好,又不得不忍受著一場場的陰雨綿綿,幻想著那遙不可及的陽光,那清新無比的空氣。

可是你是否注意到,彩虹總是在暴風雨後出現。是啊,人生也像這一場雨,總是飽含著期待與希望。但總要在暴雨的洗禮後,美景才會淡淡隱現;總是在黑暗降臨後,明星才會交替地閃爍啊!

三、春俎

春天,似一則謊言,一則大自然的謊言。

清澈而碧綠的湖水,蔚藍而廣闊的藍天,繁茂而生機勃勃的青草,總是讓我們不自覺地沉迷於其中。當我們醒來時,只能望著時間如河水一般流逝而無可奈何。

春夏秋冬,四季變幻。春天是最美的季節,美到讓人感到無可奈何。但我們終究只是大自然的過客罷了,能感受清涼的春雨降臨,能望見閃耀的流星劃過,已經讓我們感到知足。

生命是如此美好,卻又如此短暫啊!

珍惜現在。

讀《林清玄散文集》有感 篇3

讀後感 ,653字

一直都很好奇林清玄的文字,在真正的閱讀之前,禪意,冗長,人生哲理是我對林清玄筆下的三個看法。

最初,它吸引我的是它清雅的封面:一朵水墨的出水芙蓉靜靜地盛開著。再加上心中對林清玄的好奇,毫不猶豫就買了它。

翻開書,淡雅的就像是它的封面的文字展開。淡淡的禪意充斥在字裡行間卻沒有晦澀難懂之感;一段段故事拼成的文章,沒有讓人覺得冗長厭煩。沒有耳熟能詳的人生哲理,有的只是生活中的瑣事感悟。

靜心平氣的翻看著,陷入了一種半睡半醒的狀態。每看完一篇都覺得自己知道了什麼,卻又不知道自己究竟明白了什麼。

最喜歡講老人茶的那一篇:古老的房子,沒有特殊的雅間,只有簡陋的大廳,簡陋的櫃檯,簡陋的桌椅,簡陋的茶具;櫃檯上倚著一個頗為醜陋的老嫗,這樣的一切構成了這樣一間茶室。但這樣一間茶室卻備受林清玄的喜愛,甚至因為它的消失而感到深深的惋惜。這是因為這家茶室是有著不同於現代社會的平和、寧靜與舒緩,流經這裡的時間都彷彿慢了下來。一杯茶,一盤點心,坐在長凳上靜靜消磨掉一下午的時間,看著屋外的雨淅瀝瀝的下到地上,看著西方的天空慢慢被渲染成紅色,朵朵雲漸漸成為了火紅的晚霞。

在快節奏生活中隨波逐流的我,一直羨慕著,企盼著能有這樣一個下午。曾經的一個下午,有著我最期盼的環境,本打算捧著一本書,坐在窗前聽外面的雨聲,享受悠閒時光。但橫生出的各種事讓我的計劃徹底泡了湯。之後享受時光就成了我的一種奢望。

林清玄是佛學大師,但他不是寺廟裡的老僧,滿口“阿彌陀佛”令人厭煩,他文章中的淡淡禪意如花的馨香靜靜滲入人的心房,讓人舒服平和。

張曉風散文讀後感 篇4

讀後感 ,745字

去年生日,一位好友贈給我三本書,大抵是一種散文雜誌吧。我當時對散文不感興趣,但翻開這三本書之後,我才發現我獲得了巨大的寶藏。

這三本書都是關於青春美文系列的,特別的文藝,我當時還是個無知的孩子,只是大大咧咧,沒有細膩的感情,沒體會到文字的魅力。我百無聊賴地翻開書,狂躁的心平靜了下來。我漸漸聽到了自己的心跳,我漸漸被文字的魅力所感染了。

我愛上了這種散文書籍,如同熾熱地愛一個人。我特別喜歡在寫作業的間隙時間偷偷地看一篇文章,在沐浴之後披著睡裙,聞著溼發的香氣安靜地品味著散文,甚至在被窩裡拿著小燈讀散文書……我喜歡三毛、席慕蓉、張曼娟、張曉風和李娟的文章。那麼我就說一說張曉風的散文吧。

張曉風有一篇散文叫做《情懷》,這是一篇實實在在的散文,初讀時我真的不知道這到底是在寫什麼,感覺亂七八糟的,後來我閱讀了更多其它的散文,都是很有閒情逸致的感覺,把生活中很多細碎的小事寫得津津樂道。我再回過頭來讀《情懷》,卻發現它實際上是對這些散文的總結:只要胸中有情懷,生活就與眾不同。例如張曉風另一篇散文叫做《你的側影好美》,寫了她在餐廳給一個女孩說她側影美的故事。如果張曉風沒有生活的好情懷,她就不會發現女孩的側影之美,更不會將這份美好告訴女孩。可以這樣說,作家和其他人的區別在於,作家善於用情懷感受生活並把它抒發出來,而其他人卻只是忙於工作,為生活而工作罷了,他們沒有像作家一樣細膩的眼光。

我喜歡張曉風散文的筆觸,細膩而樸實,彷彿讓人走進了一個清晰而真實的溫柔世界。下面摘抄《情懷》中的一小段,讓它把我們帶進一個別樣的世界:可是,等車不來,等來的卻是疏籬上的金黃色的絲瓜花,花香成陣,直向人身上撲來,花棚外有四野的山,繞山的水,抱住水的岸,以及抱住岸的草,我才忽然發現自己已經陷入美的重圍了……

做一個自信的自己——讀《劉備三顧茅廬》有感 篇5

讀後感 ,595字

在公元207年的三國時期,劉備的謀士徐庶之母被曹操抓走,徐庶不得不接受曹操的要求,去曹營為曹操效命。臨走前,徐庶為劉備推薦了諸葛亮。於是,劉備親自上門請諸葛亮,卻被拒之門外。經過劉備再三請求,諸葛亮終於同意出山。

這一片段幾乎所有人都會認為是一件令人高興的事情,是的,我也一樣。但在為劉備高興的同時,我也十分感嘆:諸葛亮,才高八斗,滿腹韜略。如果劉備不去請他,徐庶不去推舉他,難道他就如此在那深山老林、閒雲野鶴中孤獨終生?將自己的知識永遠埋藏?懷著一事無成、懷才不遇的感傷死去?眼看著老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中,自己卻空懷一身抱負,一生都未曾為這個世界做出什麼貢獻?

諸葛亮的想法是中國的傳統思想:做人要矜持,謙虛,不能顯擺。雖然說做人要謙虛,但過度的謙虛就會導致不自信。諸葛亮就是太過謙虛,而貶低了自己的能力。但他是幸運的,他遇上了劉備。所以,他才留下了草船借箭、木牛流馬等一段段佳話。

其實有時候,我們自己明明有能力,卻對自己不自信,猶猶豫豫的,一個個機會就會從眼前飄走了,到頭來,還是一事無成;還有時候,我們在和別人競爭時,由於太過謙讓、保守,認為自己這也不如別人,那也不如別人,所以使原本觸手可及的機會往往被別人搶去。其實,這種沒有意義的謙虛是沒用的,不但不會讓人尊敬你,更會讓別人認為你是一個不自信的人。

來吧,不需要劉備或徐庶,做一個自信的自己,讓世界看到你的光芒!看到一個自信的你!

戰勝自己——讀《魯濱遜漂流記》有感 篇6

讀後感 ,1057字

在寒假中我讀了許多本書,其中英國作家笛福的作品《魯濱遜漂流記》讓我深有感觸,看完這本書,我明白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難時,也不能萎靡不振,坐以待斃,只有保持一顆樂觀的心,不能喪失勇氣,只有這樣,才能擺脫困境。

魯濱遜,這本書的主人公,一個靠自己雙手改變一切的人。熱愛冒險的他是一個勇敢、樂觀的人,遇到了什麼困難都沒有打倒他。魯濱遜在1651年悄悄離開了家鄉,開始了他第一次冒險生涯。

魯濱遜的父親希望他在家鄉靠自己的勤奮努力掙得一份家業,過安分守己的日子,但魯濱遜是一個熱愛冒險和航海的人,從小就立下了漫遊四海的雄心壯志。

魯濱遜開始了他的冒險生涯,在驚心動魄的航海中經歷多次險情,這一次船在南美洲附近觸礁沉沒,其他人都葬身魚腹,而他死裡逃生被拋到四面環水、荒無人煙的孤島上。看到這裡,我不由為他的命運擔憂起來。開始他也曾悲傷過,但並沒有一蹶不振,他逐漸調整心態,努力將沒有被洶湧的海水打爛的船裡的東西搬下來,開始在孤島上過生活。面對如此慘境,他依然樂觀積極,的確令我佩服不已。

深處孤島的魯濱遜充分利用自己的頭腦和雙手,他修建了小屋、種植莊稼、養殖動物、製造工具……即使他孤苦伶仃隻身一人在孤島,還是用雙手創造了這麼多東西,他積極樂觀的精神不得不值得我們學習。在看他的日記裡,我看到一篇令我感到深深的害怕與恐懼—六月十八日,我感到身子有點發冷。六月十九日病得很重,身子直髮抖,好像天氣太冷了。六月二十日全身不舒服。一個人在荒無人煙的孤島,生病了,病的很重,這無疑不是一個噩夢。看到這裡彷彿身臨其境,好像是自己躺在吊床上生著大病,無人照顧。這真的是讓人冒冷汗。後來魯濱遜精神好多了,寒熱也完全退了,這可真讓人捏一把冷汗,這時,我才漸漸不這麼擔憂。

不久,島上來了一群食人肉的野蠻人,魯濱遜決心保衛自己的領地。他用槍打死了幾個俘虜,並救了一個俘虜。那天恰好是星期五,於是他給這個俘虜起名為“星期五”。“星期五”懂得感恩,從那以後,“星期五”變成了他的忠實僕人和朋友。後來還意外的救出了星期五的父親。

通過他的努力和堅持不懈,最後他在1686年離開了他苦心經營的海島,帶著“星期五”回到了家鄉。

讀完了這本書,頓時我想到了許多,在荒島孤獨二十幾年,他是怎麼獨自生存下去的,他的毅力真讓我感嘆,如果是我,我到了一個荒島,我會怎麼樣呢?結果很不好吧……如果說魯濱遜遇到這麼大的困難都能堅持不懈地度過,我們生活中遇到一些小小的困難是否也是可以靠我們自己克服呢?我們應該學習魯濱遜做一個堅忍不拔、頑強拼搏、自強自信的人!

做最棒的自己——讀《魯濱遜漂流記》有感 篇7

讀後感 ,600字

這個月,我們班開展了“同讀一本書”活動,老師佈置全班同學閱讀《魯濱遜漂流記》,這是我第一次和大家同看一本書,一接觸到《魯濱遜漂流記》,我就被這本書深深地吸引住了。

剛開始看的時候,我覺得魯濱遜非常的固執。他不聽父親的勸告,一心想要去航海,結果被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風雨困在了一個孤島上,但是他很快克服了悲觀和絕望,憑藉頑強的毅力,與大自然展開了搏鬥。他在船上找到了一些槍支、火藥、金幣,還有一隻貓和一隻狗,利用簡單的工具自力更生,開始荒島的生活。

讀到一半的時候,我覺得魯濱遜很聰明。他可以從《聖經》這本書中找到自信,要是我們早就傷心地讀不下去了。魯濱遜逐漸有了自己的營地、植物園、水稻,他為了防止火藥減少,自己製做了捕獵器。為了防止自己的語言喪失,捉了一隻鸚鵡,每天對它說話。魯濱遜還救了一個野人,給他取名字叫星期五,星期五成了他忠實的夥伴和僕人,魯濱遜教會了他說話,還帶著他一起打獵呢!

讀到最後,我越來越佩服魯濱遜那種堅強樂觀的精神、永不放棄的信念和聰明過人的智慧!想想我們自己,每天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優越生活,學習上生活上遇到了困難有時會有畏難情緒,不是向家長老師求助就是選擇逃避,與魯濱遜相比,真是令人慚愧啊!

通過閱讀《魯濱遜漂流記》,我暗暗下了決心,以後一定要像魯濱遜一樣,永遠不被困難嚇倒,始終保持一種樂觀向上的心態,笑對人生中的風風雨雨,做最棒的自己!

讀《朱自清散文集》有感 篇8

讀後感 ,409字

暑假期間,媽媽給我買了一本書,書名是《朱自清散文集》。

這本《朱自清散文集》收錄著朱自清先生所創作的34篇精美散文。首先我瞭解到了朱自清先生的簡介,書中說,“原名自華,號秋實,字佩弦,原籍浙江紹興人,同魯迅先生同籍。”

我用了一個月的時間,讀完了朱自清的散文集,感覺有深刻印象的文章是《背影》,其中有一段是這麼寫的:“父親是一個胖子,走過去自然要費事些。我本來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讓他去。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是不是寫的很細緻?其實還有一些好文章,如《匆匆》、《荷塘月色》、《我所見的葉聖陶》等,還有一個描寫細緻的文章,叫《春》,裡面講的是春天來臨,小草從土裡鑽出來,春天是一個萬物復甦的季節,文章會使你身臨其境。

我讀完《朱自清散文集》時,合上書聞著書香,享受著字裡行間帶來的一種愉悅的美感。

在思考中成熟,在成熟中昇華——讀《培根論說文集》有感 篇9

讀後感 ,768字

在收錄培根集中體現哲學思想的58篇隨筆中,我感受到了培根的文筆簡練優美,更重要的是極富哲理性、透徹深刻的道理衝擊我心靈的侷限。

論讀書

讀書學習主要是為了增長才識。“學習關於修養的知識,會使你在談吐上溫文雅緻。學習關於發展事業的知識,會對你在處理事物做出判斷時大有益處。”讀書不能斷章取義,也不能太過書面化。學問最終都是要經過檢驗與鍛鍊的。學問如果得不到實踐的檢驗,極為面向顯得過於呆板。

讀書的方法多種多樣,不同的書適合不同的人。有些書只要去讀其中的一部分,有些書應當盡力通讀,有些書要精細去讀,反覆細讀,而有些書只需瞭解。

“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智慧,演算使人精密,哲學使人深刻;博物使人深廣,倫理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使人善辯。”由此看來,人的各種缺陷,都是可以通過學問來補救的。

論美

“對於人的美,雖然容貌可能並不嬌麗,但是舉止嫻雅氣質端莊,身份嚴謹,擁有高尚心靈,那麼這個人才是最美的。”人的行為之美是勝於榮脈之魅的。而“暮秋之色更美”是說,一個人雖然用菸頭眉毛,但是缺少老年人所具有的修養和德行,所以年輕人往往得不到美好的讚譽。所以美最重要的是德行之美,修養之美。

論速度

“真正的快捷其實是一件很有價值的事。”因為若果有了速度,可以用相等的時間做更多的事。但過於最求速度,做事就充滿了危險。“以緊密的手段縮短做事時間是一回事;而以省略手段縮短時間,又是另一回事。”所以,在做事時,不能一昧的最求速度,也要保證質量。

人生是一個甦醒的過程。這一刻不能夠寬恕的人,下一刻就會得到原諒;這一刻不能接受的道理,下一刻就會變得容易理解。在培根58篇隨筆中,雋永的名言警句使我深刻。使燥亂的的心得以沉澱,客觀地認識世界。在其中的故事及深刻的道理中,我得到反省與思考。

在思考中成熟,在成熟中昇華。深刻的學問必定是人生路程中難忘的景色。

讀蕭紅散文集有感 篇10

讀後感 ,536字

讀書早已融入了我們的日常生活。一天不讀書,心裡不舒服。

昨天是世界讀書日,吃過晚飯,我們一家人坐在一起,安靜地讀起書來。我讀的是大作家蕭紅的《散文集》。

讀這本書的原因是我們在課文中學過《祖父的園子》文章的語句生動活潑,很接近孩子的生活,後來在老師的推薦下,選擇讀過她的《呼蘭河傳》。

一篇文章《記憶中的魯迅先生》這次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一口氣把這篇散文讀了兩遍。文章中把魯迅先生和他的夫人許先生的平時生活詳盡的描述,在我們的面前展現的是一個剛正不阿的老人,一個善良的老人,和我們讀過的《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很多的記敘是一樣的,魯迅先生的關愛窮人,先生的認真,每次寫完文章,都要把筆紙擺放整齊,不可以隨意堆放,讀書經常要讀到很晚,很是勤奮。

記得魯迅先生的格言:“浪費別人的時間等於圖財害命,浪費自己的時間等於慢性自殺。時間就像海綿裡的水,只要願擠,總還是有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今天的讀書,讓我再次感受到時光流逝的無情,生活中,要我們珍惜去努力的事情太多,平時在學校的學習中,自己總是憑著頭腦聰明,學習偷工減料,所以導致每次的學習成績都不是很理想。

今後,自己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認真對待,還要學會珍惜當下的時光,才能成為一個有用之人。

我們愛讀書。

羨慕自己 篇11

高三作文 ,751字

有些人好生羨慕明星的溫柔美麗、端莊穩重、英俊帥氣、瀟灑倜儻……

閒暇之時,我站在穿衣鏡前,細細打量自己。鏡中那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女孩是否也有值得別人羨慕的地方呢?儘管她長得不高雅不嫵媚,更談不上溫柔美麗—但她有一顆真誠、善良而又堅強的心。

一個大雨滂沱的下午,我冒著雨從學校跑向家,就在離家門口僅十幾米的時候,突然看見一個老爺爺摔倒了,柺杖丟在一旁,顯得是那麼的痛苦與無助。我想跑回家拿把傘再來幫他,可是多一分鐘的耽誤,老人就會多一分鐘的痛苦。我跑過去扶起老爺爺,拾起柺杖把他送回了家。最後我回到家時成了“落湯雞”,第二天感冒了,但我還是為幫助了老爺爺而開心。

就算別人是鮮豔芬芳的花朵,自己不過是一片綠葉—那寫滿了生命與活力的綠色,是否也值得羨慕呢?即便別人是一輪擁有著燦爛光輝的太陽,而自己不過是一彎秋月—那秋月的靜謐與高潔是不是也值得羨慕呢?

學校舉行愛國主義演講比賽,我拭著報了名。然後我“絞盡腦汁”寫了一篇演講稿。三天、兩天,一天,啊!比賽時間到了,我揣著一顆緊張的心走進賽場。環視四周,全是學校頂尖級的“高手”,一個個雄糾糾,氣昂昂的。看到這個陣勢,我有些怯場了,但自信讓我很快平靜了下來。隨著前一個選手的講演結束,充分準備好的我落落大方地走上講臺,鞠躬問好及自我介紹後就激情澎湃地大聲演講。剛開始還有人講話,到後來全場鴉雀無聲。我講演結束,全場掌聲雷動。結果出來,我榮獲一等獎!儘管平時有太多的失敗,但在這一刻,我可以肯定地告訴自己:“我成功了!”

春蘭冬梅,各具芳韻。過分的自傲是無知,一味的自卑是無能。學會羨慕自己,才能夠更全面認識自己,更深刻挖掘出自己的潛能。學會羨慕自己,將使一個人永遠用善良的心態去愛自己,愛別人,愛這個多姿多彩的大千世界。

羨慕自己的命運 篇12

高一作文 ,1040字

當凜冽的西風再一次將天空刷的蔚藍,你是抱怨西風的無情還是讚歎蒼穹的明淨。

當阡上陌頭的農人執鋤而歸,你是不滿自己生活的負重還是隻羨自己的忙而不空,無悔最初的選擇。

當生活的“麻煩”蒙上心頭,沉重的心情再次與你糾纏不休,你是傷感人世艱難還是相信命運的安排。

顧城曾寫到:“你的生命快樂時,這個世界自然會美麗。”短短几字,竟說出了命運在排列組合時的良苦用心。面對“麻煩”,有人選擇逃避就有人選擇面對,有人選擇抱怨就有人選擇坦然,有人選擇認定他人生活更好,就有人選擇堅信人人都有煩惱,反而自己最輕鬆。

這是種身外有雨內心也晴的藝術。相信經歷過湖光山色,經歷過荊棘叢生,就一定會得到驚喜的答案。不驚羨於別人的生活,只因自己本是最快樂的。

作家鐵凝的人生便是如此。年少時她並不是最優秀的,平凡的她從不奢求得到別人的光環,開始創作後,斗轉星移中所有人都爭相寫時下最熱門的話題,文風也與時代緊貼。只有鐵穎,她經歷很多挫折,有很多所謂的麻煩,走著自己的路,敢於面對困難,相信人人都有不如意之事,最終成為文學大家。她說過,生命的可愛在於上升和下落,不要驚詫,不要彷徨,別人的人生看似完滿,而只有自己的人生才是自己手中的風箏,充滿陽光,充滿歡笑。

面對生活,要以美學的心態,而非經濟學。不可錙銖必較,不可爭是論非。無須攀比,無須羨慕。只羨慕別人的的人總是在抱怨,滿足於自身的人才最快樂;只羨慕別人的人看不到雲淡,聽不到鳥語,嗅不見花香,滿足於自身的人有風邀風,有月邀月,即使春無風,湖不漪,也只看那梧桐慢慢移,魚兒緩緩遊,只羨慕別人的人是愚蠢的,他們總在逃避,麻煩也越來越多,固如山石,滿足於自身的人是智慧的,他們敢於面對,無所顧慮,麻煩反而煙消雲散;只羨慕他人的人即使睡著了夢中也流淚,滿足於自身的人就算在黑暗中,也能微笑達觀。

川端康成不怕孤寂之煩惱,不羨他人之富貴,只求那凌晨四射的未眠海棠花;林薇因面對生活的艱辛,不怨命運的波折,只尋得芳菲未盡的人間四月天;三毛正視起浮的人生,不理繁華的絢麗,只看撒哈拉的風煙俱淨。

接受自己的挫折煩惱,不羨他人看似完美的生活,如狄更斯在《雙城記》末尾所言:“今日我所做的事遠比其他時候更好,今日我所遇的麻煩遠比其他時候要少,今日我所享的安穩更是我所知最安穩的時刻。”

羨慕自己的命運,不怕“麻煩”,不怕困難,命運本美好,庸人勿自擾。

雲淡風輕,悠然自得——讀《李漢榮散文》有感 篇13

讀後感 ,1031字

元旦,我結束了對《李漢榮散文》的閱讀,感慨頗深,李漢榮是一位男性作家,但是他的文章特色卻是用樸實的文字寫出特殊的優雅與細膩,他的文章,沒有什麼很華麗的辭藻,但卻總能讓人身臨其境,心曠神怡。

在我所讀到的文章中,我尤其喜歡一篇名為《生命中最柔軟的部分》的文章。這篇文章寫的是有關於善良與愛的內容,這即是生命中最柔軟的部分。而現實世界中充滿了堅硬的東西,無論是物質上的鋼筋水泥,亦或是心靈中的敵意仇恨,它們充斥著這個世界。這篇文章原本的主題是呼籲我們迴歸自然,迴歸美好,去尋找生命中柔軟的部分,也說明了我們的生命需要美好而柔軟的部分。而我卻讀出了一絲絃外之音,那是一種人生態度,即是雲淡風輕,悠然自得。

這個主題在他的《又見南山》與《山中訪友》中出現過,說的是一種很自在,很快樂的生活,整日與自然為伴,與山林為友。而我的體悟卻又與之不同,因為我是世俗之人,我需要生存,自然不可能像陶淵明那樣“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只能在鋼筋水泥構成的城市中尋找些足夠聊以自慰的東西。

何為雲淡風輕?是一種天人合一,自由自在的境界。就像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一樣,似乎周圍的一切已經與自己融為一體,而其他的都不重要了。並不是說忽視周圍的一切,而是處於一種悠閒的狀態。何為悠然自得,是指內心得意舒適,自由清閒的狀態。但在這競爭日益激烈的世界中,每個人都在為生存而奮鬥,何來悠閒?所以,我的體悟是,這不是一種狀態,而是一種心境。

我們在冰冷堅硬的城市中,為生存而奮鬥,可以說,活得很累。不是有這樣一個說法,說生活,生活,人生下來就是要幹活的。事實也是這樣,但是,我追求的是在這朝九晚五的生活中,給自己找一個可以讓自己悠閒的時間。我們身上的包袱已經很重,而且不能放下,但是,我們為什麼要讓自己一直向前面趕路呢?我們應該坐下來,歇歇腳,看看四周的風景,而這風景,指的就是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美。

在這堅硬的世界裡,並不是沒有美好,而是缺乏去尋找美的眼睛,而這眼睛,就是雲淡風輕,悠然自得的心境了。放下包袱,輕裝上陣,讓自己的生活過得慢一點,讓它更加有意義,在回首之時不讓它成為你的遺憾,這就是我們的最終目的,也正是人生的最高境界。遇事不亂,處變不驚,縱觀世界,笑看塵寰,方為人生之道也。

讓我們的人生過的更美好,更快樂,這就是人生的終極意義,任清風拂過山崗,明月照耀四方,微笑看待一切,無拘無束,自由自在,慢一點留意,世界更美麗。雲淡風輕,無心見無常;悠然自得,細微有所悟,生命轉彎處,幸福常駐。

愛在大自然——讀《我的山野朋友》有感 篇14

讀後感 ,731字

地球好比人類的母親,她無私地向人類提供各種寶貴的資源,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地球就是我們的生命來源!

在劉先平的《我的山野朋友》一書中,他也將地球比作是母親,其他一切在地球上生存的有生命的物體都是我們人類的朋友,尤其是生活在大山裡面的動、植物們。他冒著種種危險,在野生動、植物世界裡探險,經過三十多年的大山生活,他和大自然結下了無比真摯和深厚的友誼。但隨著人類不斷地破壞,大自然已面目全非了,許多珍貴的動、植物也將瀕臨滅絕,再這樣下去,人類也只有走向滅亡。

我覺得劉先生說得非常有道理。地球養育了人類,但某些人卻忘記了地球的養育之恩,忘記了對其他生命的尊重,妄自尊大,胡作非為,對大自然任意破壞和索取。由於人類任意砍伐森林,挖取資源,已經導致許多動、植物的生命受到了威脅。然而他們不知道,他們正在自取滅亡。如果大自然已經不能提供良好的生存環境,那我們也就無法生活下去了。

言歸正傳,地球承受著環境危機的重壓已是不爭的事實,《我的山野朋友》一書也正提醒我們該是時候追究原因並積極尋找應對方略。我個人認為我們應該先保護好大自然,給野生動物提供一個良好的生存環境,與它們做知心朋友,讓它們好好地生活下去。

地球是人類的母親,我們不能忘記她的養育之恩。大自然給予了我們良好的生活環境,讓我們的社會得以延續和發展。可為什麼某些人還要去破壞大自然呢?這是因為他們缺乏應有的道德修養,他們被金錢矇蔽了雙眼,腦子進水,貪圖一時的利益,就喪失了做人最基本的生態道德—熱愛生命,尊重生命,熱愛自然,保護環境。

我們是祖國的未來,為了讓我們生活的環境越來越美好,我們就更加應該努力地樹立生態道德—熱愛生命,尊重生命,熱愛自然,保護環境。為祖國的明天奉獻自己的力量!

讀《沈石溪小說集》有感 篇15

讀後感 ,104字

我希望我們對動物多一點慈悲,少一點狠毒,多一點憐憫,少一點冷酷,多一份關愛,少一份殺戮,多一點理解,少一點漠視。沈石溪的書亦是如此。難道我們不該為此反思了嗎?

讀冰心少年文學有感 篇16

讀後感 ,537字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六年小學時光一閃而過,《冰心少年文學》也伴隨我走過了四個年頭了,從“童年的春節”到“與夢捉迷藏”,從“我有潮媽”到“快樂的孩子王”我都能如數家珍,又怎能忘得了呢?

《冰心少年文學》的主旨是“播撒愛心的種子,培養讀書氣質,積累文學底蘊,提高寫作能力”,書中也的的確確如此,書中有純美如溪的清新小詩,每一篇文章都充滿童真趣味,那些文體多樣、風格各異的文章更是表現了作家們豐富的想象力,讓我們大開眼界。特別是每一期的“幽默微話題”,裡面有許多文字笑話,讓讀者感受到了文字的魅力,甚至每一篇文章後面的小編精闢短評,讓讀者更容易讀懂文章的內涵,從中讓小讀者們學會了閱讀文章領會要領,更加熱愛閱讀。

讀《冰心少年文學》給我最大的收穫便宜是好文章不可缺少真情實感。書中,這類文章隨處可見---“愛的蹤跡”、“恬靜,也是種美”、“靜待六月芙蓉花開”……寫作文,只有在文字裡傾注自己的真實的感受,才能深深地打動讀者,引起共鳴!

正如“甘瓜苦蒂,天下物無全美”一樣,出於對《冰心少年文學》的熱愛,我希望在原來的基礎上,多開設專題書刊,這能使讀者在享受多樣文體時,又可以在某一方面的文章有自己的獨特見解。

“有愛就有一切”,感謝《冰心少年文學》陪伴我度過的美好時光,伴我成長!

讀《豐子愷兒童散文卷》有感 篇17

讀後感 ,684字

在這個寒假裡,我看了一本豐子愷作家寫的散文卷。書中的內容是讓成年人如何理解和對待孩子的態度與觀念。

兒童文學是“大人寫給孩子看的文字”,這種特殊的文學生產方式與傳播方式決定了兒童文學蘊含著兩代人之間進行精神對話與文化傳遞的價值期待。在20世紀上半葉的中國社會,豐子愷就是這樣一個人。豐子愷有著多重身;畫家、藝術教育家、翻譯家、散文家。豐子愷特別喜歡孩子。他說:“我的心為四事所佔據了:天上的神明與星辰,人間的藝術與兒童。”

文學創造貴在一個“誠”字,有至誠之心與至誠之情,才能使筆下的人物形象打動人、感染人、影響人。散文中的內容裝著太多的童心、童真、童趣,筆底表達出來自然是“青春在眼童心熱”——活潑的兒童世界。

剛開始看散文的時候,不是那麼的好看,可是後一點的內容豐富,精彩的片段一而再,再而三地吸引著我,我也有了許多深刻的地方。書中的《為什麼豆的嘴是黑色的》讓我哭笑不得,主要內容:在老太婆煮豆的時候,豆和稻草和炭一起逃了出來,途中一條河阻礙了它們,稻草在河上躺下來當一艘“船”,炭因為怕水突然著火,兩人立即被洶湧的水流給沖走了。豆因為這一幕笑得合不了口,旁邊的裁縫師見狀,立馬用手中的針線給他縫,他的線黑的,豆的口就變黑了。看了這文章,我也受到了啟示,在寫想象作文要寫的神話故事似的和別具一格、內容新穎別緻。

豐子愷的兒童文學作品,內容豐富,體裁多樣,裡面有著許許多多的童心、童真、童趣,讓人恨不得重回兒童時代去。

讀《畢淑敏文集》有感 篇18

讀後感 ,609字

畢淑敏是中國當代一位女作家。她的作品大多都與女性有關,她的文章中描寫了各種各樣、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其中,有一位女性讓我過目不忘。

那是一位相貌醜陋卻氣質高雅的女經紀人。作家第一次見到她時,她正在為一群剛入職的年輕人講課。她精彩犀利的話語給作家留下深刻印象。後來,畢淑敏採訪了這位長著齙牙的成功女士。當時,她剛剛為客戶賺了許多錢,但是除佣金外,她沒有向客戶多收一分錢。正因如此,齙牙女士在業界擁有極好的口碑。成功是來之不易的,她回憶起自己剛開始工作的經歷。她曾翻著電話簿給有名的大公司打了四百多個電話,其中只有一個總裁願意當面聽她談談期貨投資問題。

接著,作家問她,她的這般容貌在工作上會不會給她帶來壓力。她爽朗的大笑,並有理有據地說明了其外貌具有的優勢,其言談間的自信令人心悅誠服。最後,她們又談到對生活的要求和人生的志向。字裡行間,我彷彿看到一個高貴而倔強的靈魂。

我把這位女士的成功要點總結為:智慧、勇氣、自信和頑強。其中,她的勇氣最讓我佩服。她剛出世,沒有任何力量可依靠,無所畏懼地為自己尋找機會。這份勇氣,這份魄力不是誰都有的。面對一個佳麗如雲的城市(深圳),生得這般容貌,還能自信地走進寫字樓,這份傲氣也不是誰都有的。

一個人的高低貴賤,並不寫在臉上,而是源於人的內心。一個人良好的品質足以掩蓋其外表的不足,外貌並不是最重要的。在這位齙牙女士身上,我們看到的就是一個卓爾不群的靈魂,她讓我久久不能忘懷。

證明自己——讀《風之王》有感 篇19

讀後感 ,899字

如果命運對你不公平,那麼你會怎樣選擇?面對這個問題,有的人承受打擊;有的人口口聲聲說改變,卻只是“鬧著玩”;有的人雖有想法要做點什麼,卻沒有勇氣……然而,世界上也有一群人,會在命運天平傾斜的一瞬間,衝出逆境。

《風之王》的主角正是這樣的。書中講述了一匹阿拉伯駿馬閃,出生便少福份,好不容易被一直信任它的少年阿格巴養大,送給法國國王,卻因海上的勞累而瘦弱不堪,淪為工作馬。

此時的駿馬閃,有才幹卻不能發揮,有血統卻不能發展,有資格卻被埋沒……但是,在少年阿格巴的關照下,它卻逃脫了苦難的束縛,成為了“賽馬之父”,證明了自己。

閃的精神,讓我想起了發生在我們班的一件事。

我們班有一個叫小彭的男孩,他很淘氣:上課的時候,在相距100米的地方都能聽到他在座位上說話的聲音;同學們沒做好的時候,他總是肆無忌憚地喊:“下臺!”;老師上課發火,百分之七八十都是他在課桌下看書……所以,我們班除了他的“狐朋狗黨”,沒人和他玩。

可是這個學期初,在他這個總是“漫不經心”的男孩那裡,我們收穫了許多驚喜。

一個平常的下午,李老師緊皺著眉,嚴肅地對大家說:“明天進行古詩詞比賽!”聽到這個訊息,我心頭頓時像被狠狠地抓了一把。看看其他同學:他們有的唉聲嘆氣,有的瞪大雙眼,有的看著同桌……但是小彭可不是這樣,他驕傲地望向四周,像一隻小公雞。

一下課,本該一溜煙跑下樓搶乒乓球桌的他卻老實地留在了教室裡。他先翻著什麼,又自言自語地嘀咕著,最後一躍而起,拉著正準備出教室的小盧問:“可以一起背古詩嗎?”

結果是肯定的,小盧掙脫了小彭的手,自己下去玩去了。小彭撇撇嘴,回到座位上繼續看書。

第二天中午,比賽卷被無情地發了下來,同學們看著試題,有的東張西望,有的託著腦袋……唰唰唰地寫著的沒有幾個人,他們當中竟然包括了小彭。

最後的結果出來了,小彭爆冷獲得了第一。後來才知道,原來小彭在古詩詞大賽的前一天,複習到了晚上11點。

是啊,如果命運對你不公,承擔打擊的人對它屈服了;口口聲聲說改變,卻只是“鬧著玩”的人對它不重視;雖有想法做點什麼,卻沒有勇氣的人,不能邁出勇敢的一步……只有衝出逆境的人,才會使命運的天平重新向你傾斜。

張曉風一缽金讀後感 篇20

讀後感 ,485字

如果想要找到一遍純真的綠,可能只有鄉村才能尋得吧。

大年初一,老家的天像是打了蠟似的,小院裡灑滿了午後三點的陽光,紅豔豔的梅花在樹上推著擠著,好不活潑熱鬧,翻過小院後面的小山丘,便得一河,粉紅色的花瓣隨著小河蜿蜒的流淌過來。俯下身子撈起一些朵花瓣,揸開,小水珠們在它身上閃爍著,亮晶晶的,還散發著淡淡的幽香。

風總是柔和的,輕柔的撫摸著柳葉,似乎一點都不像賀知章所說:二月春風似剪刀。天卻無端的下起雨來,回到家中,當窗而坐,微風徐來,和著雨聲,如鳴佩環,心樂之。遂明白了陶淵明先生的快樂。

然而那樣美好的生活卻只在遙遠的記憶裡,如今,春彷彿溜了,城市裡處處都是高樓大廈,汽車的尾氣與工業廢氣混在一起,把城市搞得烏煙瘴氣。綠彷彿成為了人們的商業手段:哪片景區開滿了鮮花,人們便爭先恐後的去欣賞去拍照,小商販們忙得不亦樂乎,彷彿是一片世外桃源。等人們走後,這片景區就會變成一片狼藉。

我們把窗外的世界遺忘得太久了,每天過著兩點一線的生活,沉浸在自己的網路世界裡,忘卻了我們的生活中應該有許多的綠色相伴。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只有我們愛護好環境,才會讓記憶中的綠色呈現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