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讀後感相關作文20篇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讀後感 篇1

讀後感 ,511字

我學的課文有很多,但最令我欣賞的是這一篇—《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文中體現德國人的愛花之真切以及崇高的思想境界。

這是季羨林先生的作品,當年季羨林先生在德國留學時,在那裡所觀察到一種奇特的景象,因為他們的花都是種在陽臺上,並向外開的,所以這引起作者的好奇。德國人愛花、愛美,以及高尚的品質是作者想讚美的,這種境界是作者所向往的。

幾十年過去了,作者又回到德國,那裡的一切幾乎都變了,可唯一沒變的還是那奼紫嫣紅,花團錦簇的景象。德國人能夠做到“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是值得我們學習和稱讚的。

我們當今的社會裡,也有許多為他人著想的現象。比如在公交車上,有很多的年輕人為老人讓座;學校裡值日的時候,同學們都在辛苦地打掃衛生,積極地為同學創造一個潔淨的學習環境,這不正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具體體現嗎?

我的心裡也是有別人的,比如,一到晚上,我家附近沒有路燈,一片漆黑,我總會把我家大門外的燈開啟,讓走夜路的人避免摔倒。

這種“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思想境界使我想起了一句諺語“贈人玫瑰,手有餘香”,從這篇文章中我受到很大的教育。如果一個國家的公民都能做到“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話,那麼這個國家必將是強大的!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讀後感 篇2

讀後感 ,588字

我讀了很多篇課文,其中最讓我記憶深刻的是季羨林寫的一篇文章—《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你們看了這篇文章的題目,一定很好奇吧!花為什麼是給別人看的呢?就讓我來告訴你答案吧!

這篇課文主要寫了季羨林先生在德國留學的時候看到了一種奇特景象,就是德國人養花都在陽臺上養,花是朝外開的,窗子前的景象都是花團錦簇,奼紫嫣紅。季羨林曾問過他的女房東“你養的花是給別人看的吧?”她莞爾一笑,回答道“正是這樣!”季羨林覺得德國人是為別人著想的人,也是愛花之真切的人。四五十年以後,季羨林再次來到了德國,美麗依舊沒有改變,而德國人“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高尚品質也沒有改變。

我覺得德國人這種做法很令人感動,他們具有著“我為人人”的高尚品質,我們也要把這種品質當作一種習慣,我們應該向他們學習。

如果我們在公交車上看到了老人上車,要立刻站起來給他們讓座。只有你為別人著想,別人才會為你著想。大家都爭先恐後地這樣做,都能享受到愛與溫暖,這個世界才會越來越美好。

我們千萬不要為了自己的利益,給他人制造麻煩,如果你不為別人著想,別人也不會為你著想呀!做人要為他人奉獻。你看德國人為什麼要把花朝外,花的背面朝自己,因為他們想讓別人也欣賞一下花的美,大家都這樣做了,就形成了花海。

我們要向德國人學習,做個具有“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高尚境界的人。並把這樣高尚的品質一代傳一代!</p>

讀《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有感 篇3

讀後感 ,684字

在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有很多,它們會給予人一種心靈或視覺上的快樂。但是,如果你把這些美好的事物拿去跟別人分享,你得到的不單是自己的快樂,還有別人的快樂,這樣做難道不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嗎?

這個學期我們學習了一篇課文,名叫《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它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是一件讓人快樂的事情。

這篇課文主要寫了德國人養花是把花養到臨近街窗戶的外面,這樣做可以讓走在街上的人們欣賞到自己的花兒。儘管自己欣賞不到自己栽種的花,但是卻可以欣賞到更多美麗的花兒,而且還可以美化環境,這樣做真是面面俱到!或許哪一天你來到德國旅遊,走在街上的你一抬頭,就會看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奼紫嫣紅,一陣清風吹過,淡淡的花香向你撲鼻而來,這是德國人那種“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美好心靈創造的一道奇麗的風景啊!

通過學習這篇課文,我也漸漸明白了“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句話的含義,其實它告訴我們:只要自己做出一點小小的犧牲,得到的將會是更大的滿足。而且你別看這句話“人人為我”放在前面,其實只有“我為人人”才會出現“人人為我”。所以說,不要太過計較生活中的一些小小的得失,只要你這樣做是可以讓別人快樂的,分享一些也是值得的。

比如說我們班級圖書角的事情吧,只要每一個同學都從家裡拿出一本或幾本書,書櫃裡的書積少成多,我們就可以看到更多的書籍了。大家雖然犧牲了一本,但卻可以看到更多好書,這樣做不是很好嗎?其實,在生活中,如果我們能把自己的東西與身邊的人分享,雖然犧牲了一點點,卻可以收穫到更多的快樂,這必然是最好的做法。

學習了這篇課文以後,我明白了許多人生道理。

讀《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有感 篇4

讀後感 ,583字

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不想累,都想讓自己的生活過得有滋有味的。可是,你不給予,例會有收穫嗎?你不為“人人”,“人人”會為你嗎?那麼,你會過得好麼?

我剛學完一篇課文—《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裡面的“人人為我,我為人人”讓人尋味。我認為“我為人人”是前提,“人人為我”是後果,如果沒有“我”對國家、社會的奉獻,也不會有其他人會給你收穫。生活也如此。

我還讀過一篇叫《將心比心》的課文。裡面講了:正在讀醫學大學的“我”帶著生病的媽媽去打吊針。去到醫院,負責打針的那位實習護士總打不準,“我”看著媽媽的手青一塊紫一塊的,很生氣,媽媽則對“我”說:“你以後當護士,也許也見不得好多少,要將心比心啊!”很快,幾年過去了,“我”也當上了一名護士,“我”也和當年那位護士一樣,那個老奶奶也和媽媽一樣,微笑著,“我”明白了:這就是“將心比心”!因為大家的寬容,這個世界才更安寧,更美好。

在這篇文章中,病人對護士的態度就是“我為人人”,而護士有了自信心,也會“人人為我”。這篇文章雖然用了將心比心這個詞,可意義與“人人為我,我為人人”一樣,依然沒變。

生活中,如果我們像這兩篇文章裡寫得一樣,用自己的力量去給予別人;而別人也會像你一樣,用自己的力量去給予你,給予他人。一直下去的話,最後,你也會有所收穫。如果你不為“人人”,“人人”也不會為你,你我都將生活在無助的沙漠中。

讀《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有感 篇5

讀後感 ,432字

俗話說得好:“給予比接受更加快樂。”有了給予,就會有回報。

今天,我們學了一篇課文,《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課文講述了在德國家家戶戶臨街的窗戶前是花團錦簇,奼紫嫣紅的情景。表達了作者對德國奇麗的風景和民族的讚美。

課文裡,“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在德國隨處可見,比如,每一家把花種在臨街的窗子外,是每一位經過的人都能欣賞到;但是別人又把花種在臨街的窗戶外,又能給在這裡經過的每一位人都能欣賞到花。

這時,我想到了一件事。那次,老師在班上說:“明天每一位同學都帶了一本書回來,放在班級上的書櫃裡,就能給每一位同學看。”我們都很贊成老師的說法。因為這樣我方了一本書放在書櫃裡,同學們就能看我的書,就在這裡他們就能在我帶來的書籍裡學到更多東西;而且我有、又能看到56本書,從哪些書籍裡學到更多知識。這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雖然我沒有去過德國,也不知道那裡怎麼樣的。不過我還能從季羨林爺爺的文章中知道了德國人“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美好品質,覺得德國是個了不起的國家。

讀《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有感 篇6

讀後感 ,526字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此話乃出自孟子之口。說的事和人相處好,那和人相處好的基礎是什麼?當然是相互幫助,相互分享。那麼人家也會和你做朋友了,而且還會幫助你,和你一起分享。這就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境界了。

記得一篇最能表現這種境界的文章,名字叫做《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說的是在德國每家每戶養的花都朝外開,在裡面只能看到花的脊樑。但在外面看,由於花與花連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這不是很好的體現了“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美好境界嗎?在屋子裡的時候,你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在外面的時候,自己又看別人的花,這種境界是頗耐人尋味的。

這種境界也是無私的,你若想看別人的花,你就得給自己花給人看。對於一個沒有擁有美的心靈與博大胸襟的人,這是何等難事?可德國人卻大多做到了!可見德國人的心靈是美麗的,教育是成功的。同時也驗證了一個真理: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會變成美好的人間。

這是,我想到了我們班書櫃的事情,只要人人都捐出一本書,積少成多,就會成了一個大書櫃,人人都可以節借閱了。這不也是一個“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一個好例子嗎?

像這樣的例子有很多,我堅信,只要人人都抱著這樣一個信念,在學習,工作,生活中運用。這個世界一定會更美好!

讀《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有感 篇7

讀後感 ,507字

分享,看似一件簡單的事情,可真正做起來,並沒有多少人真正做得到。能做到,都能從中體會,分享的快樂。

前天,我學習了一篇課文,叫《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講的就是關於分享的事情:德國人喜歡把花種在臨街的窗臺上,陽臺上。德國的任何一條街,抬頭看,總是花團錦簇,奼紫嫣紅的。文章讚揚了德國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高尚品質。看完課文,我想,生活在這樣一個地方,該多麼快樂呀!

課文中有一個重要的句子: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我想,就像俗語說的“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每個人都要付出才會有所獲。這是一個大家都懂的道理,我們更應該學會分享、付出。

我們班的班級圖書架,原本空蕩蕩的。現在,每個都捐出一本書,有的同學還捐出幾本書,所以,每個同學都有許許多多的書可以閱讀了。不斷地有同學捐書,每個同學都很快樂。因為,我們只要分享一本書,就能閱讀幾十本書了。這不是一個“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美好境界嗎?

每個人把自己的花讓別人看,社會就變得更美麗。如果每一個人都付出一點,分享一點,我們的生活就會更美好。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是永恆不變的美麗。

學習《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一課,知道了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我懂得了很多,學會了付出分享。

讀《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有感 篇8

讀後感 ,709字

如果你要問我:如何和身邊的朋友、親人、同學和諧共處,我會毫不猶豫地回答你:“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就在昨天,我們學習了一篇課文:《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文章說的是在四五十年前,作者到德國留學,發現德國人都是把花栽種在臨街的窗戶外,花朵都朝外開。作者對此大惑不解,直到後來才知道,德國人把花栽種在臨街的窗戶外,是為了讓別人看到自己的花,而自己走在大街上,又可以看到別人的花。“原來他們都有‘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意識啊!”讀完課文後,我在心裡感嘆道。

是啊,“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是一種多麼高尚的品質啊!如果“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那麼世界將會變得多麼美好啊!

我想起了在開學時,在老師的提議下,大家把一本本屬於自己的書捐到了班級圖書角里,為我們班增添了許多精神糧食。在這裡,別人可以看我的書,我又可以看別人的書。這難道不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表現嗎?

如果你說不“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那又有什麼不好呢?那我就會告訴你聽我所知道的一個故事。

故事發生在一間學校裡,故事的主人公在班裡橫行霸道,自私自利,從來都不幫同學們做事。結果,在一次十分重要的考試中,他竟然沒有帶筆回來,於是他只好向同學們借筆。但是,誰也沒有借筆給他,導致他考試0分,被留級了。如果他平時好好地對待他身邊的同學,在困難的時候去幫助他們,那麼,當他遇到困難時,同學們便會去幫助他。這樣一來,他便不用留級。

朋友,如果你在學習中,生活中做到“我為人人”,那麼,你必定會收穫到“人人為我”。而這種精神就會像蒲公英的種子那樣,傳播到世界各地,傳播到每一個人的心靈裡,傳播到生活的任何一個角落中,並且生根發芽,茁壯長大,讓整個世界充滿微笑與鮮花!

讀《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有感 篇9

讀後感 ,354字

“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句名言警句主要講了:只要你能給予一些東西,就能得到別人的幫助。正是這樣,德國人的品質也一樣。

我們最近學了一篇課文,名叫《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這篇課文主要講述了德國人很愛花,他們總是把花栽種在臨街的窗戶外,好讓別人看到美麗的花朵。而自己卻只能看見花的脊樑,我覺得“我為人人”是前提,因為只要我在別人有需要是幫助別人,別人或許會在你有需要時幫助你。

“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句名言警句使我聯想到一個事例,這個事例關於我和張昊翔的:有一次,他向我借只筆,我便從筆袋裡拿出一支筆遞給了他,說:“借你用一個學期。”然後,他也對我說:“以後有什麼問題儘管來請教我,包你滿意。記得不要客氣啊!”這都是因為我大方,才能讓別人幫助我。

如果世上的人都獻出一點點東西或許可以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加美好!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讀後感 篇10

讀後感 ,797字

今天我讀了《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這一篇課文,非常感動,也受益匪淺。

課文講述了作者季羨林在德國留學時,發現德國人非常愛花,家家戶戶都在陽臺上種著花,只是花是向外開的,在家裡只能看見花的脊樑。人走在大街上抬頭一看,五顏六色的花在家家戶戶的陽臺上盛開,美麗極了,匯成花的海洋。

作者問過他的女房東:“這些花是給別人看的嗎?”女房東很平靜地說:“確實這樣!”表現地很平常。

很多年後,作者再次來到德國,來迎接他的人問他:“你看這裡有什麼變化嗎?”作者說:“變化是有的,但是美沒有變。”這說明愛與文明已經成了德國人的一種習慣。

這不由得使我想到,我們中國原來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但現在國外很多景點上的警示語卻用中文寫的,如“請不要隨地扔垃圾”,“請不要隨地吐痰”,“不要在文物上亂刻畫”……這些都說明外國人覺得中國遊客是很不文明的。我們要重新樹立文明形象,要具有德國人的這一種精神境界。

做人不能太自私,要多為別人著想,要做到“我為人人”。有一次,我在等公交車,終於來了一輛車,和我一起上車的還有一位老奶奶。她一上車,車裡就站起了一位青年,把老奶奶扶到他的位子上,老奶奶下車的時候,這位青年又把這位老奶奶扶下車,老奶奶滿口答謝。等這位青年上了車,全車人都用讚許的目光看著他,這位年輕人也很開心,這使我想起了一句諺語“贈人玫瑰,手有餘香”。

當一個人隨手丟垃圾時,所有人都會扔垃圾,當一個人不遵守交通規則時,所有的人都會跟著效仿。所以我們要從自我做起,做其他人的榜樣,倡導社會好風氣,傳播正能量。我們要學習德國人這種為他人著想的精神品質,使社會美好和諧。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讀後感 篇11

讀後感 ,699字

學了語文書上的第二十五課《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這篇課文,我受到了很大的啟發,使我認識到德國人有無私奉獻的一面。

這篇課文寫的是著名作家季羨林去德國留學時的感受,看到大街小巷的陽臺上都是美麗的鮮花,感到很驚訝,就問自己的女房東:“你們家家戶戶把花都種在外面,是給大家看的嗎?”女房東說:“是的。”季羨林也因此知道德國人喜歡把花種在外面的原因——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

奼紫嫣紅的鮮花布滿整條大街小巷,就像是花的海洋,德國這種“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境界真是美好呀!多年以後,當季羨林再次來到德國,就說:“改變是有的,但美麗並沒有改變。”季羨林所說的“美麗”,就是指“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高尚品質。

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現象。那一次輪到我的朋友值日,我就去幫她掃地,輪到我值日時,她也幫我掃地,這不就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嗎?還有一次,我把我的書借給一個同學看,等我想向他借時,他也會毫不猶豫地借給我。

“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就是你幫助他,他也幫助你,互幫互助。如果我們的民族也是這樣,“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個世界就會變得更加美好。

希望大家都明白“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句話的道理,生活中都要互相幫助,每個人都要無私奉獻,這樣我們的生活才會更美好,我們的祖國才會更加強大。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讀後感 篇12

讀後感 ,472字

自從學過五年級下冊25課《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時,我懂得了“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道理。

季羨林在德國留學時,發現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奼紫嫣紅,德國人也算是個奇特的民族。他們把花放在陽臺上,並不是給自己看的,而是讓別人欣賞的。

在德國,許多窗子連在一起,就像一片花的海洋,來看花的這些人都猶如來到仙境一般。如果走在大街上,自己看別人種的花,在屋裡只能看到花的背影,體現了“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品質。

當然,在我們現實生活中也有過這樣的美好境界。有一次,老師讓我去倒垃圾,我很委屈,我的朋友劉珈銘主動承擔起這項任務,而且一點也不抱怨,我大吃一驚地問:“垃圾那麼骯髒,又不歸你收拾,你為什麼要主動倒垃圾呢?”劉珈銘堅定地說:“因為樂於助人,無私奉獻才是必要的,這些會使清潔阿姨更加方便。”

生活中我們要互相幫助,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我要向德國人學習“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崇高品質,形成一心為他人著想的精神。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讀後感 篇13

讀後感 ,802字

今天老師給我們講了一篇來自於季羨林的文章《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我受益非淺。

這篇文章主要講了什麼內容呢?第一段講的是德國人在愛花的民族中佔有重要的地位;第二段講的是作者在很多年以前看到的景象和女房東的對話;第三段講的是作者的感想,文章中的“人人為我,我為人人”讓作者發出了感嘆;最後一段講的是許多年以後,作者又看到了德國的大街上開滿了鮮花,德國人的這種品質依舊保持著。

“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種品質,其實就是無私奉獻的精神。在生活中,大多數人都是助於樂人的,但仍有一小部分的人是自私自利的。

有一次,我和媽媽乘坐公交車。突然,看到一位老奶奶站著。我心想:怎麼沒有人給老奶奶讓座位呢?我轉身向奶奶走過去,莞爾一笑,說:“老奶奶,您坐我的座位吧!我站著。”老奶奶卻笑著向我道謝。我對老奶奶說:“不客氣,這是我應該做的。”雖然事情過去了很久,但是我的心裡仍然有一個想法:我希望我老了,別人也可以為我著想,這件事情雖然很小,但卻讓我一直記得為他人著想。

在生活中,我也曾勸過同學要撿起自己隨手丟的垃圾,在我的心裡那不是垃圾,那是我們為班級著想的體現。那一次,我看到同學在扔垃圾,但是沒有扔進垃圾桶裡,他也沒有把垃圾撿起來,轉而直接就走了。我心想:如果人人都這樣,教室裡的環境該怎麼辦呢?我走向同學,笑著說:“你這樣做就錯了,如果人人都這樣,你說我們班的環境該有多糟糕呢?如果咱們大家都扔垃圾,那班裡不就成了垃圾場嗎?”同學猶豫了一下,說:“謝謝你提醒我。”說完他便撿起垃圾,扔進了垃圾桶裡。我笑了笑,他也笑了笑,我倆的笑容我一直都記在心裡。

我覺得中國人應該行動起來,用“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八個字約束自己,共同營造和諧的社會氛圍。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讀後感 篇14

讀後感 ,849字

學完了《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之後,我深有感觸。

季羨林的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作者先講了德國人民很愛花;其次作者回憶四五十年前在德國留學時發現德國人家家戶戶窗臺外面都種滿了花,猜測是為給別人看的,詢問了女房東得知確實如此;接著寫了作者來到街道,看到了家家戶戶窗外種滿了鮮花的美景;最後寫了四五十年之後,又回到德國,發現德國人愛花的方式沒有改變,德國人的“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這種崇高的品質也沒有消失。

我認為只有“我為人人”達到了某一種境界,才能實現“人人為我”的美好願望。也就是說,只有你經常幫助別人,久而久之,你的心中會關心著別人,那別人的心中自然也會關懷著你,當你遇到困難的時候,別人會想到你之前幫助過他,所以別人肯定會盡全力地去回報你。一句話,只有你心中長為他人著想,當你真正需要幫助時,他人才會毫不猶豫地向你施以援手。

記得我看過一本書,書中有一個故事名叫《盲人開燈》,這個故事深深地吸引著我:一位雙眼失明的老人在街道中來來回回地走著,當他察覺到傍晚的時候,開始向走廊走去,他這是幹什麼呢?我問了問老鄰居:“他這是去開燈?”“他是個盲人,開燈幹什麼呢?”鄰居卻告訴:“我也不知道,你問他本人去吧!”我去問他,他剛開開燈,聽見有人向自己走來,衝我笑了笑,我開口問:“您是盲人,為什麼要每天堅持開燈呢?”他笑了笑:“我又不是給自己照亮,我是給別人照亮,這樣別人能看到路,就自然而然不會撞到我了……”

看完這個故事,我為這位盲人的精神所感動,我為這位盲人的所作所為而感慨。是的呀,盲人尚且如此,何況我們呢?難道我們不能像文中故事中的盲人一樣為他人著想,同時也是在幫助自己嗎?

“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如果全世界人都是如此,世界將會有多美好和諧啊!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讀後感 篇15

讀後感 ,614字

在我們生活當中,有些人很自私,他們把環衛工人辛苦打掃的衛生弄得髒亂,他們隨地吐痰,他們在公交車上搶座位……所以在這個社會中,我們需要的是無私奉獻的人。這也是我今天讀完季羨林老先生寫的這篇文章之後的感受。

季羨林老先生首先告訴我們德國是一個十分愛花的民族,其次,作者用優美的語言向我們介紹了德國人種花的習俗以及自己的感受,他還回憶了四五十年前他和女房東的對話,最後寫他又來到了德國,他認為德國人無私奉獻的精神沒有變化。

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他在四五十年前在德國留學時與女房東的對話。作者對女房東說:“你們種花都是給別人看的嗎?”“正是如此。”女房東說道。令我吃驚的,是女房東說,這一句話的時候居然還是莞爾一笑。讀到這裡,我想到德國家家戶戶都愛花,卻把花種在窗戶外面,這正是他們無私的體現。而反觀我們現在,難道不值得深思嗎?

對於這種“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精神境界,我想到了一個人。他用自己的雙腳蹬三輪車,頂著二十年的風雨蹬出的35萬錢,卻慷慨地捐給了300多名貧困的大學生。這位老人是誰呢?他就是白芳禮老人。白芳禮老人這種捨己為人、無私奉獻的精神,值得我們敬佩,值得我們學習。

如今中國正在飛速發展,如果我們每個人都有這種“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精神,中國將會“更上一層樓!”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讀後感 篇16

讀後感 ,698字

一天,我無意間看到了《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題目讓我有點好奇:讓別人看?是把花種在外面嗎?於是,我就讀了下去。

課文是以第一人稱來寫的,主要是“我”在德國留學時,發現德國人都愛花,而且花都種在外面,花朵都向外開,在屋裡,自己的花給別人看,在屋外,自己又看別人的花,這體現出了德國人“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精神。

更吸引我的是德國人的種花地點,要知道,我們的花都是種在屋裡,供自己觀賞。但德國人卻把花種在外面,讓別人看,這讓我很不理解。後來想想,明白了——這不正體現了“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精神嗎?

我想,如果大家都幫助別人,就是“我為人人”;如果都這麼做,就會換來“人人為我”。我們身邊就有這樣的例子。比如,學生輪流打掃教室衛生,自己給別人帶來乾淨的環境時,別人也在幫你;班級的圖書角,如果每人帶一本書,那每個人都能看上幾十多本書……但世上不可能都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現在,我國這個自古以尊老愛幼的古國,也會存在自私自利,冷漠無情的人。大家一定都知道這件事:一輛水果車在一個村莊附近翻了車,村裡的人知道後,帶著家人爭先恐後地去撿水果,撿到的水果佔為己有。這件事很難讓人相信是發生在我國,但是,它確確實實發生在我國。

德國人那“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精神鑄就了童話般的德國,如果我們也都能做到“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我們的世界就會更美好。

《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讀後感 篇17

讀後感 ,460字

每一個人的有一個為人著想,受益他人的心,不能只想自己而不顧別人的感受。

最近我學了一篇課文叫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講述了德國人很愛花但卻把花養在臨街的陽臺上,讓它往外長,自己在家卻看不到花的美。這是為什麼?是因為德國人都有一顆“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美好心靈,雖然自己看不到花可卻匯成了一片花的海洋,讓德國人身至花海之中。

至於我對此的看法和理解是:你要為集體或他人著想,讓他人受益,那麼他人也會幫助你。可你若不這樣做他人也不會為你著想,這又會有什麼好處呢?

有一個例子,我大舅經常交朋友,朋友有困難了大舅總會幫忙。事成之後當然少不了請客吃頓飯了,而且大舅有困難時也會義不容辭地出手相助,這不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嗎?

你若是做到了,那麼當你有困難時人們都會伸出一雙手友好地對你說:“我幫你吧!”這時你的心會異常溫暖。可是相同道理,你若不為他人著想,你有困難了,向別人求助時別人不僅不會幫助你還會譏笑你,大罵你活該,根本不會向你伸出救援之手。到那時,你的心就會絕望,“咔嚓”一下碎了,逼你走向無底深淵,不能自拔。希望大家切記!

讀《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有感 篇18

讀後感 ,366字

每個人都愛美,花在美麗的東西中佔重要的地位。德國是愛花的民族之一,家家戶戶都在養花,最有趣的是每家人都會把花陽臺上,花都朝外開,在屋子裡的時候只能看到花的脊樑。在街上抬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前都是花團錦簇、奼紫嫣紅。許多窗子連線在一起匯成了花的海洋。

熟話說:“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在屋子裡的時候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時候自己又看別人花。只要我為大家著想,那麼大家也會為我著想。

曾有一次考試,有一位同學忘帶筆盒,同學們都投來活該的眼光。最後還是有一位同學借了筆給他。這位同學很感動,考完試後,一直找機會報答他。終於又一次,上美術課,那位同學忘帶美術畫筆,眼看老師就要來了,那位同學急忙把比借給了他,自己卻被老師批評了一頓。

是啊,只要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這種態度的話,這種境界將會是頗耐人尋味的。這篇課文是我受益終生。

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讀後感500字 篇19

讀後感 ,2639字

【篇一: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讀後感500字】

孫子怡

今天,我閱讀了一篇課文《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讀完之後,我懂得了一個深刻的道理: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這篇課文主要講了:季羨林去德國時,看到家家戶戶都在養花,但他們養花不像在中國那樣把花養在屋子裡。季羨林曾問過他的女房東:“你這樣養花是給別人看的吧!”她莞爾一笑說:“正是這樣!”此時,季羨林才感覺到這種“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境界是頗耐人尋味的。

課文中說起,自己養的花是讓別人看的,雖然自己養的花給別人看了,但是當你走過任何一條街時,你也可以去欣賞別人的花。這不正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嗎?

在生活中,“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事例有很多。就比如在一次火災中,三十名消防員為了營救被困在火災裡的八個年輕人和一名兒童,不幸殉職了。這三十名消防員叔叔為了別人而不幸失去了生命,他們受到全社會的敬佩,家屬得到社會的援助以及政府妥善的安排。還記得一次,我去坐公交,在途中遇到了一位腿腳不穩的老奶奶,我生怕她摔倒,我想到平時我經常受到陌生人的幫助,於是,就急忙起身對老奶奶說:“您坐吧!”老奶奶感受到我這番心意,也就沒再三推辭,便坐了下來,還不停地說著:“現在的小學生可真好!”這不就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精神的體現嗎?

在生活中,我們也要學習“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這種精神,這樣社會將會變成愛的家園。

【篇二: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讀後感500字】

楊朔

今天,我在學校裡讀了《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一文,我瞭解到了德國人的“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高尚品質,不禁肅然起敬。

本篇課文記敘了季羨林老爺爺來到了德國,發現了每一位德國人都會在自己的窗子上養花,而且都是花頭朝外,花莖朝內的樣子。每個人走在街道上一抬頭就能看到那萬紫千紅的花朵。在屋裡只能看到那翠色慾流的莖幹。自己走街上又看別人的花,這種“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境界,多麼耐人尋味呀!

讀了這篇課文,我瞭解了德國人養花的方式,這種方式讓我敬佩,這種方式如果出現在我們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中國,也是多麼好的呀!生活中只要我們幫助了他人之後,他們就會反過來幫助我們,如果我們都能“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那我們的生活肯定會多一份美好。

現在在我們的身邊也有這樣的溫暖和感動,如在班級裡,到你值日時,你把每個角落都打掃得乾乾淨淨,等輪到別人掃地時,他們也會把每個角落打掃得乾乾淨淨。下雪後,當家門前堆積了厚厚的雪,鄰居們爭先恐後地掃雪,相互給大家掃出一條直通家門的路。當然,社會上也有些不好的現象:大街上老人摔倒了,沒有人敢扶,這難道不值得我們好好反思反思嗎?

作為社會中的一員,我們應該把樂於助人、尊老愛幼的精神發揚下去,我們要學學別的國家的優點,比如說德國的“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精神,努力讓我們社會發展得更加和諧、美好!

【篇三: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讀後感500字】

馬銘澤

今天,我讀到了一篇課文《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文中所說的“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思想品質令我震撼。

課文中講述了德國是愛花的民族。德國人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奼紫嫣紅的,從不像中國人那樣總是把花種在自己的房間裡,他們是把自己種的花養在臨街窗戶上,他們在房間裡的時候,自己只可以看到花的脊樑,走在街上的時候,自己看別人種的花,這種“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境界是頗耐人尋味的。

讀了這篇課文讓我體會到了德國人“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思想品質和精神。其實只要我們每個人做到我為人人,也就會達到人人為我的局面,這樣,我們的社會就會變得更加和諧、美麗的。

在我們的身邊有許許多多事例,都體現了“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這種高尚的品質。例如同學們積極捐書給班裡的一個圖書角;每天值日小組認真打掃教室的衛生;圖書館中辛勤工作的管理員;馬路上風雨無阻,堅守崗位的交警叔叔;不怕犧牲的消防員叔叔;堅守在邊疆保衛國家的解放軍叔叔……他們都在以不同的方式默默為別人奉獻著,向我們詮釋著“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崇高精神。

在這裡,我要呼籲大家:讓我們一起學習德國人那“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高尚的品質和精神,努力讓我們的社會變得更加美好!

【篇四: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讀後感500字】

王致遠

今天,我讀到了一篇課文《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文中說的“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思想品質令我深思。

課文講述了:愛花的民族有很多,德國在其中佔了重要的地位。德國的家家戶戶都在養花,他們養的花不像中國人那樣把花養在屋子裡,他們是把花都種在臨街窗戶的外面。花朵都朝外開,在屋子裡只能看到花的脊樑,走在街上,抬頭向上,便看到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奼紫嫣紅的。在屋子裡的時候,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走在街上自己又看別人的花。“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這種境界是頗耐人尋味的。

讀了這篇文章,我感受到了德國人那種“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美好品質,如果我們有德國人的“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精神,我們的世界將會變得更加美好。“人人為我”是說每個人心中都要有他人,用實際行動幫助他人,如果每人都這樣做了,便會換來“人人為我”的結果,所以我希望大家能一起學習德國人“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高尚品質。

其實我們身邊有許多“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種美好體現的例子。比如:我們班的學生輪流值日打掃班級衛生;每人帶幾本課外書到班上建立一個圖書角;還有我們到獻血站義務獻血;下雪了我們義務掃雪……

我呼籲大家學習德國人“人人為我,為人人”的高尚品質,如果我們每個人都做到這樣,那麼世界將會變得更加美好。

別讓別人看出你的“堅強” 篇20

國一作文 ,678字

許多人都認為堅強是一個褒義詞。於是,它的反義詞脆弱就是一個貶義詞。其實有時候,人也要學會走出“堅強”,走進“脆弱”。

在受到傷害後,明明知道自己被打了一拳,非常痛。卻還要“堅強”的顫抖著說:“沒事,我還行。”明明自己內心受到傷害,非常傷心,卻還要偷偷地抹著眼淚說“我很快樂……”明明自己的思想已經抽空了,心中非常煩亂,卻仍在別人面前自豪地說:“我已經想到了。”為什麼要這樣做?何必呢?

受了傷害後,痛得要大聲叫出來,受了委屈,大聲地哭出來,沒人會責罵你,更不會有人看不起你—因為畢竟每個人都曾經遇到過這樣問題。

很多人遇到不煩心的事情,從不會告訴家人,怕他們擔心,總是“堅強”地將苦水往肚裡咽。其實,這無非是讓家人憂心,讓自己煩惱,讓家庭氣氛緊張。家人明明知道你有心事,明明知道你在外面受了委屈,卻還要眼睜睜地看著你痛苦。由於不知道你痛苦的根源,便只能不安—這對他們來說絕對是一種磨難。

都說“男兒當自強”,“男兒有淚不輕彈”。的確,父親,母親是家裡的頂樑柱,是孩子們第一個偶像。他們用“堅強”把自己偽裝起來,不輕易表露自己的煩惱。一旦被別人看出你的“堅強”,許多人都會為你擔心。所以,他們非得要“堅強”嗎?承讓著“即使天塌下來,也要扛著”的信念,他們其實是活在自己外表的鎮定下,獨自痛苦、獨自迷茫。神經就如一根橡皮筋,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斷裂。

所以,人不一定要複雜,簡單、直接就好;不一定要偽裝,真實就好;不一定要“堅強”,脆弱一下也可……不會有人責怪你;不會有人拋棄你的。加油!

所以,適當的時候,不妨走出“堅強”,走進“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