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舌尖上的中國》有感相關作文20篇

觀《舌尖上的中國》有感 篇1

觀後感 ,567字

一雙筷子,一個碗,成就了我們人類的食物,塑造了我們老祖先所傳承的東西,廚師不是將多少種調料加入食物中去攪拌,而是發揮食物本身的味道,讓我們品嚐它那最真實的味道。

這回觀賞的是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的三餐,對於我們來說,三餐是極為重要的部分,人每天忙綠的奔波就是為了可以吃飽,完之後再為下一頓而努力著,講述了青海玉樹巴塘草原上的生活,在草原都是以放牧為主,丈夫和孩子去放牧,女人都是在家裡做著酥油茶和糌粑,雖然都是比較簡單的食物,但味道都是極為的鮮美,他們需要進食許多高脂肪的食物來保持自己體內的溫度,提供充飢禦寒的能量,還有許多美味的食物。

中國人吃早餐的習慣始於兩千多年前的漢代,此後華夏大部分地區都有了早、中、晚,三餐的進食方式,看著這上面所講的美食,我都有一種想要馬上飛過去,來品嚐那裡的美食,我邊看邊擦著我不爭氣的嘴,也不知怎麼了,就感覺吃了酸梅一樣,一直的往下流東西,有可能是我的嘴太不爭氣了,但我覺得還是裡面的食物太美味了,讓我欲罷不能。

其實現實生活中的每一個人都是在忙碌的奔波,三餐可以給我們提供本身原有的味道,讓我們可以在想念家鄉的是後就可以體會的回到家裡的感覺,每次我從外面回來,媽媽給我做的就是餃子,在我的印象裡,吃到餃子也就表示著回到了家裡,不管自己的家是好是壞,那是都是你成長的地方,也是你一輩子要守護好的地方。

讀《舌尖上的中國》有感 篇2

讀後感 ,746字

《舌尖上的中國》是一檔非常好的美食節目,當然我也不會放過這本書。我不僅是被,書中的美食所吸引,更多的是從美食中體會到人生百態。

“家生命開始的地方,人的一生都走在回家的路上,在同一屋簷下,他們生火做飯,用食物凝聚家庭,慰籍家人。平淡無奇的鍋碗瓢盆裡,盛滿了中國式的人生,更折射出中國式倫理。人們成長,相愛,別離,團聚。家常美味,也是人生百味。”是啊人們的成長相愛別離是啊,人們的成長,相愛,別離,團聚常常被凝聚在美食之中。一道平淡無奇的家常菜往往會成為味覺的種子深深的埋在你的記憶裡,久久不能忘懷。當你懷念故鄉時,家的味道也會讓你感受到家的溫暖。

在《家常》這一個章節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紅燒肉,它不僅會給我們帶來一場視覺味覺與嗅覺的盛宴,還會讓我們感受到一家人最淳樸的愛。

主人公紫玉的家庭並不富裕,母女倆,租住在學校附近,他們居住在15平方米的小屋裡,沒有獨立衛生間,四戶合用廚房,但房租便宜,這就是他們的家。

我發現一個看似奇怪的問題,在這樣一個章節裡,有許多內容,其實與紅燒肉並沒有關係,和總是與食物本身不一樣,偷偷在告訴我們什麼。比如“五年來,父親從沒有來過上海。”我在這裡會感受到,父親爭取每分每秒掙錢,想讓紫玉過上更好的生活,表達出了無私的父愛。“五釐米厚的筆記已是第四本,女兒的專業課,媽媽從未缺席過。”媽媽記得如此細緻的筆記,代表著他對女兒的期望,也代表著細膩入微的母愛。這樣普通的紅燒肉,凝聚了一家人的愛,我們家也是如此。

時間很快過去了,哥哥越來越大,已經不怎麼愛說話了,每次回家爸爸媽媽都會準備豐盛菜品。也只有聚在餐桌上時,冷漠的哥哥才會找回一點熱情,家裡也會找回更多的溫暖。

就像書中告訴我們的:“總有一種味道,在舌尖上提醒著我們,認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來處。”

舌尖上的中國3觀後感 篇3

觀後感 ,517字

今天,我看了一個關於《舌尖上的中國3》的視訊短片,頗有感觸。

看過視訊,我知道了:原來在酸甜苦辣鹹這幾種味道里,辣最年輕,也最刺激。貴州遵義市,是一個吃辣很普遍的城市,也是中國最早把辣椒當做下飯菜來吃的地方。在外地工作的貴州人,經常會隨身攜帶一瓶辣椒醬,既是懷念家鄉的味道,又是對辣椒的忠誠。在成都的菜市場裡,辣椒遍地都是,隨處可見。很多成都人對辣椒都有著一種說不出的喜愛之情。想想我們廣東人,我們對辣椒的感情是不深的,因為辣椒不常吃,只是在做菜時,偶爾放一點提味。

說完辣椒,我再來說說白菜。冬季的中國東北,很多人都會吃白菜。它對於東北人的意義,不僅僅是由衷的喜愛,而且是打小的飲食習慣。東北天氣嚴寒,一到冬天便很少有蔬菜供大眾食用。沒有了當季的新鮮蔬菜,那麼白菜自然就成了首選。對於東北人來說,醃酸菜則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用新鮮的白菜來醃製,味道會更好。這件事看起來難,但做起來卻很簡單。醃好的酸菜可以配魚煮著吃,也可以和肉攪拌在一起,包成酸菜餡兒的餃子。時代在變,大家的口味也在調整,可對於大多數的東北人來說,不變的就是對酸菜的熱愛。

我覺得,不同地域有著不同的美食,不同的美食又有著不同的味道,我們應當享受這種美妙的味覺之旅。

舌尖上的中國 篇4

國小六年級作文 ,828字

說到各個民族的特色美食,那當然是雲南苗族的“折耳根”讓我最難以忘懷了!苗人的熱情和折耳根那獨特的味道令人回味無窮。

那次,爸爸帶我去雲南貴州的苗族村寨談生意。而當我看到那裡的原生態美景後,就如脫韁的野馬,四處狂奔。那兒的人都十分熱情,我可以四處串門。我溜達著溜達著就到了山上,看見了一群苗家女在採東西,我細細一看,好像是草根,可是,草根又有什麼用呢?我走上前去,指著那堆“草根”說:“姐姐,這是什麼啊!”姐姐笑了笑,說:“這是折耳根。”“折耳根?”我疑惑了。“你不知道嗎?那你一定是第一次來我們苗寨。”苗姐姐說,“折耳根,是貴州八怪之一,貴州八怪第五怪—草根也能當好菜。它還是一種草藥,呈黃褐色,一節節的就像甘蔗一樣,但卻沒有甘蔗的清香,而是一股子魚腥味,所以又叫魚腥草。它具有清熱解暑、健胃消食的功效。但至於是不是真的,我就不知道了。”

姐姐把“折耳根”洗乾淨後,把我帶到她家去,現拌了折耳根給我吃,那味道,真是太太太太……太刺激了有木有!又酸又辣,還十分有嚼勁。當我看到姐姐那行雲流水般的動作時,吃貨想要自制美食的想法冒了出來,就搖著她的手說:“姐姐,好姐姐,你讓我試試,讓我試試好不好,好不好嘛!一下,就一下下嘛!”我眨巴著星星眼撒嬌道。“好吧,只能一下哦!”姐姐無可奈何地答應了。過了一會兒,“你是要用鹽給你的舌頭洗澡嗎?”“哎呀!那是醬油,不是醋!”姐姐在旁邊不停地叨叨。“我不幹了!”我把筷子一摔,一邊說一邊埋怨地看著她。“好啦,不生氣了,下次再來我家,我再做給你吃,好不好?”“嗯嗯嗯嗯嗯!”我不斷地點頭道。過了幾個小時,我拍著飽飽的肚子,拎了一大袋折耳根找到了爸爸。“老爸,我回來啦!”“怎麼,吃飽了?知道回來了?給我帶了沒?”“帶啦,老饞貓。”雲南的舌尖之旅就要結束了,我向姐姐許諾一定會回來吃她做的“折耳根”。

折耳根,雖是路邊的草根,但它是苗家人口中的絕味之食,他鄉人嘴裡是怪味食品。這,就是貴州的折耳根。你,趕來嘗試嗎?

舌尖上的中國 篇5

國一作文 ,1101字

中國,一個有著五千年文化歷史的文明古國。五千年傳承下來的歷史博大精深,五千年來的美食文化也是色香俱全。

我們常聽到人們說:“中國是行走在舌尖上的美食國度。”是啊!就連一塊肉都有N種吃法。煮著吃、蒸著吃、炒著吃、做湯喝、夾饃吃等等。我第一次遇見北京烤鴨,便是在舌尖上行走的開端。

那是2012年,我與媽媽奔赴北京參加鋼琴比賽。比賽前一天晚上,我們行走在北京的小吃巷裡。突然,一陣陣香將我吸引到了巷子的角落。雖說這是個不起眼的地方,但隊伍幾乎從這頭排到那頭。我踮起腳,看到了店名“北京烤鴨”,過了好一會兒,終於快到我們了。店主是一位慈祥的老奶奶,她站在攤前,麻利的切著一隻又一隻烤鴨。“要幾等分?整隻、一分、二分還是五分?”老奶奶對每一位客人都說道。“我們要一整隻。”媽媽回答。我們提著一整隻鴨,坐到了小店的座位上。

媽媽將袋子鬆開,熱氣頓時從袋中湧出來,清風將香氣送入我的鼻腔。看著烤鴨金黃的外皮,嫩白的裡肉,我一連嚥了許多口水。媽媽用小刀輕輕劃下一隻鴨翅膀,黃皮裂開,露出嫩白的鴨肉,熱氣不斷從白肉中冒出,伸向巷子的深處。我帶好手套,輕輕拿起鴨翅膀,放在鼻邊輕輕一聞,香氣從鼻中滲入,一直滲入到我心裡。我對著鴨肉輕輕吹起氣來,咬下一口,熱氣與鴨肉那種微妙的質感傳入牙尖,鬆軟的肉在牙尖遊走,最終還是極其不捨地滑入咽喉。一隻鴨翅膀吃完,我已是滿嘴流油,鴨肉的質感彷彿還存留在我的牙尖,香氣彷彿還留在鼻中。我抓起另一隻翅膀,又大口吃了起來。我在株洲是吃過烤鴨的,但是否正宗,我就不得而知了。

從那一次吃完後,我就再也沒有吃到過這樣的味道。直至那次,我與“它”的第二次相遇。

那是在深圳的海鮮自助餐廳。什麼大龍蝦、大螃蟹應有盡有,可我只對北京烤鴨情有獨鍾。媽媽夾來了三塊,我拿起一塊兒就往嘴裡塞。淡淡的麵粉香先滲入牙尖,接著著黃瓜,沙拉的清淡湧入嘴中。再往下咬一點,烤鴨的香味從口中冒出來。咬下的那一瞬,時間倒流回了7年前在北京咬第一口鴨翅時。

時隔多年,烤鴨的味道還是沒變。依舊是那縷香味,依舊是那鬆軟的質感。

烤鴨的味道,每一次吃都會印在我心裡。因為它是北京的美食之一。誇張來說,乃至在明清時期,烤鴨就已經出現在人們的飯桌上。

所以,烤鴨是歷史悠久的一道菜。不僅僅烤鴨是這樣。在中國,還有許多這樣流傳至久的美食。潮汕牛肉、重慶與四川的火鍋、長沙臭豆腐,毛氏紅燒肉…

這些都足以代表中國的美食文化,五千年的文明古國,五千年的美食文化,一代又一代人的知曉與心血,結成了一顆代表中國的明珠。

當我們行走在舌尖上時,體驗到的是中國美食文化的悠久,也有對自已國家的敬畏與對美食的感受。

舌尖上的中國,我一直在行走。

舌尖上的中國年 篇6

國三作文 ,834字

中國人過大年,美食給熱鬧的春節氣氛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可謂“無美食,不成年”。今年,我就過了一個“舌尖上”的中國年。媽媽的故鄉在寧波慈溪,那是一個杭州灣邊的小鎮。

過年期間,年糕餃在寧波老街上十分常見。外面一層又香又糯的年糕,裡面的餡兒可以是芝麻糖,又可以是薺菜炒蘿蔔丁。一口下去,香氣撲鼻。這種包裹著幸福味道、寓意“年年高”的食物,在當地非常受歡迎。

紅膏熗蟹是特別有慈溪味道的菜。它取材於當地的梭子蟹。冬至以後,梭子蟹的紅膏最為肥美。經過鹽水的浸泡,兩週之後就可以上桌了。它的肉經過幾道工序,既保留了蟹的鮮味又特別軟糯,讓人吃了還想再吃……

大山深處的嵊州崇仁古鎮是我爸爸的故鄉。糟肉是我爸爸故鄉的美食之一。我們祖先為什麼要做糟肉呢?因為古代的肉不容易得到,一年之中往往只在春節時才殺豬宰鵝。而且紹興一帶有冬季做黃酒的傳統。榨取黃酒之後會留下大量的酒糟。而酒糟不可直接食用,因此就只能丟棄了。聰明的祖先發明瞭糟肉的方式完美地實現了肉的儲存和酒糟的不浪費。同時,人們驚奇地發現經過酒糟的肉會出奇的鮮美。糟肉真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啊!

如果你來嵊州旅遊,絕對不能錯過著名的嵊州小籠包。小籠包外形精緻,按要求每個小籠包上必須有18道褶皺。它的大小差不多一口一個,但是一定當心多汁的肉餡燙到你哦!每次回老家,我都要排上好一陣子隊才能吃上美味的小籠包,配上當地的薄皮小餛飩,簡直要鮮掉你的舌頭。因為它外形精緻、味美多汁、物美價廉,這一小吃從大山深處走向了全國各地。現在,很多人都因此發家致富,我們也能在很多地方吃到這多汁的小籠包了。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人們靠著自己的智慧,不論身處何方,依靠當地的環境創造了富足的生活。春節,作為中華民族最為重要的節日,在這個日子裡,家人團聚,一起用美食犒勞自己,準備精神抖擻地在新的一年裡創造更美的生活。

舌尖上的中國 篇7

國小四年級作文 ,1168字

房間的牆上,掛著一幅巨大的中國地圖,一隻昂首挺胸的大公雞傲立在地圖上,顯得精神極了。這隻大公雞便是我的祖國——中國。

走進一看,這隻大公雞由許多大大小小的省市拼接而成。而對於每個城市,我喜歡的不僅是大好河山,名山勝水,更是每個城市的特色美食。

將目光投向雞尾的新疆,我腦中立刻浮現出了那噴香的羊肉串。烤架上堆著煤炭塊,再燃起火,放下一排排剛穿好的羊肉串,再撒點調料。賣羊肉串的小夥兒一手握著好幾根羊肉串的鐵桿子,一翻,剛翻上的一面已經烤得金,一般羊肉的鮮香立刻瀰漫開來。一邊烤著,他還一邊吆喝:“快來看看哪!最鮮美的羊肉串!”不禁使人們駐足品嚐。拿起羊肉串,輕輕咬上一口,外面的皮焦脆,裡面的肉鮮嫩,再咬下一口油肉,更是美味,讓人吃得滿嘴流油。

再將目光轉向雞身體上的重慶。說到重慶,很多人必定會想到火鍋。的確,火鍋是重慶的美食代表。即使再拙於廚藝的人,火鍋卻總是信手拿來。扭開小爐子的開關,把鍋子安穩,放下絕對麻辣的底料,蓋上蓋子煮開,再開啟一看,飄浮著紅油的表面上,嘟嘟冒出許多小泡泡,還能隱約看到辣椒、花椒在水中沉浮著,放下涮料,涮開後放到嘴中一嘗,舌頭頓時變得麻麻的,濃重的辣味在脣齒間盪漾,吃完一頓火鍋,誰都會汗流浹背。

目光繼續在地圖上掃視,許久,終於發現了在雞胸的家鄉——上海。

說起上海的美食,可以用紛繁精緻來形容。然而,因為這一道湯,每年的春天,上海人的眉毛都要被鮮得掉下來,它就是“醃篤鮮”。“醃篤鮮”這個名字也十分有講究。“醃”是指醃過的肉——鹹肉,“鮮”則是指新鮮的鮮肉以及時令菜——竹筍,而這個“篤”字就是上海話“篤悠悠”的意思,意味著這道醃篤鮮湯要慢慢地煮,才更有鮮味。每年初春,大量竹筍上市,上海人的桌上是絕不會放過這道美味佳餚的。慢慢用鹹肉、百葉結、竹筍、鮮肉熬製出來的鮮湯,品一口,當湯汁滑過喉嚨時,真讓人不知用什麼詞來形容。

雞身體上的長沙,有聞起來臭,吃起來香的臭豆腐;雞脖上的北京,有鮮豔油亮,皮脆肉嫩的烤鴨;雞喉嚨上的天津,有口感柔軟,鮮香不膩的狗不理包子;雞肚子上的寧波,有香甜可口,皮薄餡美的寧波湯糰……回過神來時,眼前又只剩下了那隻大公雞。再一看自已,肚子已餓得咕咕叫。我彷彿看見新疆的羊肉串、重慶的麻辣火鍋、上海的醃篤鮮湯、長沙的臭豆腐、北京的烤鴨、天津的狗不理包子、寧波的湯糰……又組成了一張更美麗的美食中國地圖!

呵,真是張舌尖上的地圖,真是個舌尖上的中國!

舌尖上的中國 篇8

國小四年級作文 ,747字

在濟源,如果給美食投票的話,一定是雞蛋不翻的得票率最高。濟源作為我的第二故鄉,我已經深深地愛上了這個地方。家鄉的親人和朋友,如果你能來濟源,我一定會帶你去品嚐美味的雞蛋不翻。

所謂不翻,即製作過程中不用翻即熟。在濟源,雞蛋不翻還有一層美好的心願在裡邊。因為不翻兒是舊時船家的乾糧,丈夫出船捕魚,妻子希望能平平安安,每次出門捕魚都帶上不翻兒,希望不要發生翻船的事情。所以,製作過程和名稱,也都是為了吉利。

雞蛋不翻是濟源的傳統小吃,濟源的早晨,大街小巷都是賣不翻的。雞蛋不翻是由大米麵、水、酵母、雞蛋等一些材料做成的。雖然材料簡單,但是做起來卻不簡單。在做雞蛋不翻之前,需要先把大米用水泡一個晚上,第二天早上,將泡過的大米打成糊狀,然後加入水和酵母製作成米漿。據說,這樣打出來的米漿新鮮,做出的不翻口感好、味道香。

雞蛋不翻有兩種做法,可以把米漿和雞蛋直接打到一起,然後倒入專門製作雞蛋不翻鏊裡,把蓋子蓋上,等上3至5分鐘,雞蛋不翻就做成了。另一種做法,就是先把米漿做成不翻,在等待的過程中,再拿一個小碗,在碗裡打上一個雞蛋攪拌成雞蛋液,等到不翻做好取出來後,再將容器刷上一層油,把攪拌好的雞蛋液倒入容器內蓋上蓋子,然後將剛才用米漿製作好的不翻摞上去,最後,蓋上蓋子再燜2分鐘左右就完成了。開啟蓋子,出鍋,一個香噴噴、熱騰騰的“雞蛋不翻”就做好了。你還可以在上面加點辣椒、鹹菜之類的自己喜歡的配菜。

濟源的雞蛋不翻製作考究,歷史悠久,風味獨特,再加上濃郁的地方風情,獨特的地方文化,雞蛋不翻已深受大眾喜愛。它的味道非常好吃,吃起來味覺大開,看起來垂涎欲滴,它的香味也是香飄十里呀!

舌尖上的雞蛋不翻不僅是一種味道,更是一種文化,一種古老的精華,讓這傳統一直流傳下去吧!

舌尖上的中國 篇9

國小五年級作文 ,689字

我們的中國有很多特色美食,但有十種美食最具有特色,有北京烤鴨、蘭州拉麵、重慶酸辣粉、上海糯米糰、武漢熱乾麵、廣西桂林米粉、寧夏手抓羊肉、西安羊肉泡饃、寧波湯圓、胡辣湯。這些小吃雖然我都吃過,但是最讓我感到滿意的,就是西安羊肉泡饃了。

羊肉泡饃是陝西的風味美食,尤以西安最享盛名。它烹製精細,料重味醇,肉爛湯濃,肥而不膩,營養豐富,香氣四溢,誘人食慾,食後回味無窮。因它暖胃耐飢,素為西安和西北地區各族人民所喜愛,外賓來陝也爭先品嚐,以飽口福。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近年來用以招待國際友人,也深受好評。羊肉泡饃已成為陝西名食的“總代表”。

羊肉泡饃在過去是進貢皇上的飲食而發明的,古時稱“羊羹”,宋代詩人就有詩:“隴饌有熊臘,秦烹唯“羊羹”。而羊羹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11世紀,那時也被列為皇帝、諸侯的禮饌。?

那次,我的哥哥和嫂嫂去西安度蜜月,從電話裡得知,我的哥哥和嫂嫂正在品嚐美味的羊肉泡饃,我的哥哥還說回來給我帶一些。我聽了這個訊息之後,高興的都睡不著覺,眼巴巴的等著哥哥回來。等到哥哥和嫂嫂回來的那一天,我吵著讓哥哥給我做羊肉泡饃。我的哥哥做好以後,我遠遠的就聞見了香味,饞的直流口水,肉爛湯濃,肥而不膩,香氣四溢。等我吃完以後,羊肉泡饃的味道還在我嘴裡回味無窮。我想:羊肉泡饃真不愧是我國十大小吃之一呀!等我有時間,一定要去西安,品嚐正宗的羊肉泡饃。

我國有很多好吃的美食,但讓我最難忘的就是西安羊肉泡饃。除此之外,還有許多中外美食等著我們去品嚐!

啊!我愛你!舌尖上的中國!

舌尖上的中國味 篇10

國小四年級作文 ,708字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對於其他人來說,新年最美好的事就是收紅包,放鞭炮;但對我這個吃貨來說,新年最美好的事莫過於大年三十那頓年夜飯了!在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中,年夜飯中可是湧出了不少傳統美食。其中最為著名的那邊是火鍋了。

火鍋的歷史十分悠久,在古代就出現了。古代的火鍋叫做染器,由盤,爐和耳杯組成。耳杯中放鹽和醬等調料,吃的時候把肉放在耳杯中,點火加熱,染上調料後即可食用,當時的皇宮貴族在設宴時一人一套染器,隨吃隨“染”。

火鍋經過歷史的薰陶,種類越來越多:如北京羊肉涮鍋,風味別緻,吊人胃口;重慶麻辣火鍋,麻辣醇香,名揚天下;廣東海鮮打邊爐,味美無窮;廣東鈣骨打邊爐,食而不膩,味美無窮;山東及北方的肥牛火鍋,單人單鍋,時尚精典;香港牛肉打邊爐,名揚天下……火鍋的種類令人匪夷所思。

不僅要選好火鍋的種類,火鍋的配料很重要,它決定火鍋的口味:芝麻醬冷水調成厚糊狀,加入紅油四川辣醬,生抽王,糖,醋,味精,蔥薑末,麻油調至細糊狀;蠔油料,鍋內放入植物油,蒜泥炒香,再加入蠔油炒透,在加入料酒,糖,味精,胡椒粉拌勻即可;麻醬料,芝麻或花生醬冷開水調成糊狀,加入糖,鹽,胡椒粉,生抽王,味精,蔥白頭,香菜末,麻油拌成;薑汁料,姜去皮切末,加入醋,綿白糖,生抽王,鹽,味精冷開水拌勻;麻醬油料,生抽王加冷開水,糖,味精,麻油拌成即可。這就是一種有名的自制配料,喜歡吃辣的朋友可以嘗試一下。

火鍋如一面鏡子,照出了我國深厚的傳統文化;火鍋如一塊海綿,擠出了我國生生不息的歷史;火鍋如一扇門,讓我們看到了背後多麼樸實,勤勞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