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忍相關作文20篇

談忍 篇1

國三作文 ,799字

常聽人說:“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懂得謙,學會忍,或許就是改變命運的一個轉折點。

忍,能磨練意志,促使成功。“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這是魯迅先生對司馬遷的《史記》做出的高度評價。司馬遷獄中苟活,奮發圖強,著寫了《史記》這一鴻篇鉅著。“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道出了司馬遷心中夙願。他將心中的無盡悲憤淋漓盡致地揮灑在了《報任安書》一文中,只為給後人留下一些有價值的東西,他選擇了忍。可見,是忍磨練出了他的頑強意志,讓他流芳千古。

忍,能架起友誼橋樑。韓信年輕時遭一屠夫挑釁,忍受莫大的胯下之辱。成為大將後的他不但不對屠夫施以打擊報復,還對其進行委用。韓信的謙卑忍讓之心,讓人覺得不可思議,曾經讓他受如此大的胯下之辱的屠夫,也因他的謙讓而改變。他的做法出乎人的意料。忍,讓他化敵為友。不難看出,忍讓在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中何其重要。

忍,能守得雲開見月明。戰國時期,趙國大將軍廉頗素來不服藺相如,宣言要辱之,而藺相如卻選擇了忍讓。正因為藺相如的忍讓,避免了國家利益的衝突發生,也化解了廉頗心中的怨恨。廉頗的“負荊請罪”,是對他長期忍讓的最好回報,二人的誤會得以解除。可見,忍能避免矛盾深化,最終撥開雲霧見天日。

忍,讓人心胸開闊。文雅而豪放、堅強而曠達的蘇軾,他的命運何其坎坷?多次被貶,卻仍能昂首挺胸,燦爛微笑。他選擇忍讓,使他不得不一次次面對更大的困難,但也因此,他積累了大量素材,創作了大量詩篇。“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蘇軾的忍,體現了他的博大胸襟,讓他創作了無數不朽之篇。忍,體現了他強健的人格魅力。

在學習生活中,與人產生衝突時,如果能用一顆寬容的心去忍讓,往後退一步,便能有效化解衝突,增進友誼。但“忍”也並非毫無原則的退卻,也並不意味著被人誤解而無動於衷,要正確做到區分忍讓在不同場合的做法。一個人若懂得忍讓,就能避免許多不必要的糾紛,架起彼此的友誼橋樑。

遇事多忍忍 篇2

國小五年級作文 ,496字

生活中的很多時候都需要忍一忍,有時候會因為自己的一時衝動,傷害到自己,傷害到別人,那麼如果我們多忍一忍,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是不是就“化干戈為玉帛”了呢!

張良的故事大家都不陌生吧?張良因為忍讓老人,獲得了一部令他終生受益的書。大家想一想,如果張良當初不忍讓,而是毫不理睬、旁若無人地從老人身邊走過去或大聲指責這位老人,很暴躁地推開他,那麼,這本書他會得到嗎?

蘇格拉底正和朋友們討論問題,他的妻子向他潑了一盆水,蘇格拉底頓時淋成了一隻落湯雞,但他非但沒有生氣,反而笑著對朋友們說:“我的妻子是在提醒我打雷了,馬上要下雨了。”蘇格拉底的妻子是當時著名的潑婦,蘇格拉底完全可以大聲指責他的妻子,但他沒有,他是忍耐,為妻子的無理行為找出了一個合情合理的理由,讓妻子在別人面前仍然抬得起頭。

周總理每次理髮都去朱師傅那裡。有一次,朱師傅不小心劃破了總理的臉,總理不僅不生氣、不暴躁,而且反過來安慰朱師傅,使朱師傅深受感動。

你看,古今中外的名人不都會忍讓嗎?俗話說:“小不忍則亂大謀。”如果大家都忍一忍,一些小事就都過去了。

遇事三思而後行,遇事多忍忍,我們就可以避免許多糾紛,使你生活的環境更和諧。

溫故而知新——談整理複習心得與收穫 篇3

國小六年級作文 ,690字

同學們,我們每一天都沉浸在知識的海洋裡,每個新知識的學習就尤如“撈珍珠”的過程,而整理複習就像什麼呢?對了,就象把一顆顆寶貴的珍珠串成鏈子。這樣,我們撈到的珍珠就不容易丟失,還放便尋找和運用了。我每學完一個單元之後都會進行一次整理複習,而且我還喜歡把整理出來的知識用手抄報的形式表現出來。下面我說說我是怎樣進行整理複習的吧!

一、先看看這個單元都有哪一些知識點,把這些零散的知識點在草紙上列舉出來。

二、再想這些知識有什麼聯絡,把知識的脈絡弄清晰。接著我根據內容的需要,採用合適的形式把知識結構圖畫出來,如我最喜歡用的是大括號形式和表格式,我覺得這兩種形式最能體現知識之間的關係了。而對於一些比較零散的知識,我就用列舉法,或樹形圖等。每次選擇結構圖的過程,就是鍛鍊我思維組織能力的時候了,我喜歡這種自由選擇,又能體現創造力的鍛鍊機會。

三、知識結構圖整理出來後,我再考慮每個知識點有哪些需要注意的或提醒的。我會把一些重點題型列舉出來,還把一些易混、易錯的題型進行對比呢!

四、為了使內容更充實、有趣,我會增加一些課外知識哦!另外,如果你想使版面更美觀,你就得適當的配上一些圖案了,還要色彩斑斕哦!

經過這樣的複習,我對整個單元的知識就有了一個系統的瞭解了,對知識的來龍去脈也特別清晰,應用起來也就遊刃有餘了。我喜歡整理複習,每經過一次整理複習,我都有新的收穫,不但知識掌握得更牢固,整理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在版面設計方面我也有了一些心得了。老師說我學習的綜合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同學們,如果你也認真整理複習的話,你的知識也一定會掌握得更好,能力也一定會有提升哦,我們一起加油吧!

談三愛 篇4

國二作文 ,843字

祖國,乘載著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是我們華夏五十六個名族的搖籃,她哺育著我們,她的存在,為世人寫下了歷史的讚歌,為後來的進步更上一層樓。

如果我問你們為什麼要愛學習、愛勞動、愛祖國,我想你們一定有一千個、一萬個理由吧,“因為我們為祖國自豪,我們為自己是中國人感到驕傲,所以我們要更加愛學習、愛勞動、愛祖國。”

是啊,我愛我的祖國,就像魚兒愛波浪,無論我走到哪裡,祖國都在我的心窩,我愛我的祖國,就像小狗愛吃肉骨頭,無論我走到哪裡,祖國都在我的心窩。因此,每次國旗升起的時候,我都是那麼激動,那麼嚴肅。每次上學,我的紅領巾都戴的那麼整齊!

愛勞動,現在是我們每個人該思考的問題了。我們是家裡的“小公主”、“小皇帝”,基本上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完全沒有勞動意識,常聽爺爺奶奶說:“她們還小,什麼也不會幹,還是我來幹”。沒想到:現在雖是嫩嫩的肩膀,但將來還得支撐起一個家呀!不是所有人一生下來就什麼都會幹,要靠雙手,靠勞動去學。我每天放學回家,立刻寫完家庭作業,然後去幫父母洗車,現在我都成了洗車小能手。

要實現我們的夢想,需要有智慧、有勇氣和實力。就像羅馬不是憑空造成的,有夢想卻沒有行動,最終只會成為鏡中花,水中月,有夢想胡亂作為,只會離我們的夢想越來越遠。因此愛學習、愛勞動、愛祖國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愛學習,會讓我們變得更強,愛學習,我們才能在知識的海洋裡暢想。自古至今,中外的能人智者,都是愛學習才會使他們成為自信、自強、自立的一代青年。我們班的馬毅洋、馬孟雨等同學,他們堅持認真聽講,上課前預習,課後複習,每次考試他倆不是第一就是第二,教育局辦的學生作品展總是有她們的文章展現。這就是我身邊多好的榜樣。

愛勞動,才會讓我們感受到爸爸媽媽每一滴辛勤的汗水,愛勞動,會讓我們變得更加成熟。

愛祖國,會讓我們的心胸更加廣闊,愛學習,會使我們的見識更加遠大。祖國是一個人的心靈之軀,只有愛祖國,愛學習,你才會更加地傳承中國的傳統文化。讓我們一起做一個愛學習、愛勞動、愛祖國的優秀少年吧!

談人生 篇5

議論文 ,630字

人生像一杯清茶,淡淡地才好;人生像潭清水,透明的才好;人生像杯咖啡,苦澀的才好,人生就像一場戲,認清自己才好。

在科技發達的今天,在物慾橫流的社會,人逐漸成了被財、權、勢所迫使的行屍走肉。每個人都在忙碌,都在追求,成為了生活的奴隸。

我們都向往,嚮往那達官貴人們的生活;我們都渴望,渴望那高管貴族的權勢。可到了入土的那一天,我們又能帶走什麼呢?只能帶走我們的軀體—那唯一真正屬於我們自己的東西。

人生在世,無需太多追求,能擁有自己便好。

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毅然決然的辭官歸隱,過起了自己的田園生活,於是便擁有了“悠然見南山”的自己;蘇軾一生命運多舛,可他仍樂觀豁達,在一無所有中找到了那個“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自己;李白懷才不遇,一生流浪漂泊,居無定所的生活造就了性情豪邁的他,於是他在流浪中找到了“直掛雲帆濟滄海”的自己;李清照生在書香門第,本應是大家閨秀的她後來命運卻一波三折,在起起伏伏的生活中,她擁有了“人比黃花瘦”的自己……

人生的價值不在於自己擁有的財富,權勢的多少,而在於擁有自己的程度的深淺。看淡眼前的物質,看清現在的自己。

我們這一生並不長,眼一閉不睜就過完了,而在閉眼之前我們總在往自己身上裝名利權勢,豈不是自討苦吃?因而能再離開這個世界之前認清自己,擁有自己就很好了。

人生是幅畫,絢麗多彩的顏色不是名利,而是自己;人生是海洋,其中的寶藏不是錢財,而是自己的價值;人生是片夜空,當中最耀眼的星,不是權勢而是你自己!

漫談莊子與《莊子》 篇6

國二作文 ,938字

我如何以空洞的言辭,來描繪一個遨遊九天之外,桀驁不羈的靈魂呢?

我如何以笨拙的口舌,來道出一卷汪洋恣肆,渾厚雄奇的大道至言呢?

太初有道。這道混混沌沌,是萬物的源頭,是宇宙的秩序;天上星辰藉著這道執行,地上萬物藉著這道生長消亡。“真人”擁有這道,便懷抱宇宙,背倚日月,超脫功名生死,與萬物渾然一體。莊子便是半個“真人”,他窺探到了大道的蹤跡,使用手中神奇的妙筆,啟蒙世人愚頑的靈魂。於是,一部曠世奇書—《莊子》,從他的筆下誕生了。

一部《莊子》,不像儒家的刻板說教,不像名家的炫目巧辯,更不像法家的壓抑苛刻,夜讀《莊子》,是精神的洗浴,是在遼遠的大道中暢行,是在怪誕的寓言裡翱翔,是在空靈的詞藻中悠遊。自由奔放的文風、深邃悠遠的狂想,將文學與思想結合到近乎完美的程度。賞文之奇麗,悟道之幽隱,讀罷一篇,心神暢快淋漓,自覺胸中清風習習,飄飄然輕盈若飛。

莊子,姓莊名周,戰國時宋國人,繼承並發展了老子的道家學說,著有《莊子》一書。他一生清貧,擁有才能卻不屑於入仕為官,只做過漆園吏一類的小官吏。他像謫仙一樣悠遊四方,釣於濮水,遊於濠上,談論大道,直至終了。

有人說,莊子的思想是消極的悲觀的,我卻不以為然。莊子的歸隱,乃是為了探尋深遠的大道,自由自在,還璞歸真,楚王願把國事託付於他,他卻漫不經心地答道“吾將曳尾於塗中”,這並不是消極的態度:功名利祿對於他來說輕如薄霧,不足為道,而忙於國家政務,更是背離他的理想。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人,只有順其自然,不去違背其中的規律,才能獲得“大治”。況且一個悲觀消極的人,會在妻子死後“鼓琴”嗎?會幻想自己化為蝴蝶,翩然流連於花間嗎?外物與自我,在他的認識中已經渾然一體,是對立而統一的;得到與失去,無非是物質的存在形式的改變,並沒有真正的得到與失去。正因為看開了,他才能保持平和喜悅的心境,不受外物的紛擾,持守本真。

因此,大道是質樸而玄妙的。莊子眼中的理想社會,同樣是質樸的,是桃花源R的無量胸懷呢?我在這裡講說莊子,談論的豈不是聖人的糟粕嗎?“予嘗為女妄言之,女亦以妄聽之!”

就讓這“大道”的精神,寄身於“聖人的糟粕”,一代一代源遠流長吧。

正如莊子自己在《養生主》篇末打的比方:“指窮於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

談孔墨兩派發展脈絡之啟示 篇7

議論文 ,1000字

通過比較孔墨兩派的思想核心的異同,我們可以大概理清兩大學派的思想區別。其中最引人關注的就是他們形成條件相似,但最後的命途卻大相徑庭,在比較了孔墨兩派哲學思想的異同性後,從中獲得了諸多啟示:

1、就文化與政治的關係而言,中國古代思想受政治影響太大,缺乏獨立性。孔墨兩派在先秦時期“雖然是非相攻,卻共同完成了春秋戰國之際的教育發展的歷史任務—繼承和開創的使命。從西漢的董仲舒提出“天人感應、君權神授”,宣揚皇帝是上天的兒子,主張“大一統”。既使儒學神祕化,又使儒學官方化,適應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政治的需要,逐漸滲透到社會生活各方面,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可是回過頭來看看墨學,自西漢後便開始沉積最後由“顯”變“鮮”,成為絕學。例如墨家的尚同思想,企圖對抗以傳統學院和家族氏族為紐帶聯絡成的三綱五常,造就一個沒有等級區分、沒有階級差別的社會,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無異於以卵擊石,成為烏托邦式的美夢。這樣一個不合時宜的幻想註定是會被淘汰的,成為歷史選擇的遺漏,但是這不能說明墨子的設想不好,只能說明社會藍圖的構建應該建立在適應其生存的沃土上。

2、中國古代到底是傾向於情感價值上的倫理道德還是傾向於實際效用的功利主義?如對待音樂的不同態度中,我們似乎可以預見這個答案。儒學強調道德教化,通過人們情感的共鳴來進行行為的端正,相信宇宙的道德秩序,推崇“仁、中庸、義”,用周禮來規範社會秩序和人民言行,用音樂來陶冶、感染人性。而墨家則是從實用性的角度出發,注重的是科學技術等的實用性和功利性。他們關注的是“本、原、用”,在意一切可以利民的事物和技術,在音樂上就表現為“非樂”。他認為靡靡之音使君亡國,家不成,山河破碎。在黑暗的社會背景下,老百姓最急切需要的是賢君和明政,而音樂沒有立竿見影的實際效果,反而會渙散人心,所以不被重視。

孔子基於西周宗法制度的“仁愛”思想,遵從周代禮儀制度,正是它具有的親疏遠近之愛的特點,適應了統治階級的“等級、貴賤”的君臣要求,為新興的封建制度立下了根基。墨子的“兼愛”是無等差的公平博愛,從下層小生產者的願望出發對統治階級提出了眾生平等、萬物皆博愛的看法,必然不能受到古代統治階層的青睞。但在現代社會的自由選擇時代,我們對於“仁愛”和“兼愛”都可以借鑑和學習其精髓,用一顆寬容待人的心,用“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原則,用視他人之物若吾物的觀念,去處理人際關係和社會交往。

暢談“反省” 篇8

國一作文 ,755字

曾為一次失敗,坐想行思,輾轉反側;曾為一次得失,愁腸百結,蹙眉千度;曾為一次邂逅,殫精竭慮,苦苦哀傷。於是乎,讀一讀劉墉,品一品林清玄,幾篇優雅的小短文,字字珠璣,禪意飄香,讓我執著一份平和的心淡,看苦短人生,暢談“反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意思是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是呀,每一個人如果都能多一份反省自己的意願,世間將多麼美好。雖然每個人的生命是短暫的,但是需要你去不斷地充實它,珍惜它,使它變得與眾不同,使它變得奪目多彩,這就要靠反省,反省使人明智,反省使人優秀,反省使人愈來愈勇。

曹操因在官渡之戰打敗敵軍,卻因為不反省自己、驕傲自大而被孫劉聯軍在赤壁一戰易然擊敗。許多人都因為在獲得失敗後不反省自己,一味地認為是運氣不佳而導致失敗。在成功背後也是一樣,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如果只享受成功的喜悅,而不會去尋找自己的不足,那麼你終究會失敗。鄧亞萍曾經說過:當你為第一次成功而驕傲時,第二次成功正在遠離你。“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只有不斷的反省自己,才能使自己變得更加完美。太陽雖然光亮,但不能照亮每一處;石頭再堅硬,也會有滴水穿石的那一天;月光再皎潔,月亮也會有陰晴圓缺的時候。

樸實的金黃散發著秋天的氣息,當期中考試快要來臨時,我浮躁不安,總是為自己的月考成績喝彩,就是因為沒有好好的反省自己在月考的失分原因,而導致了期中考試的場場悲劇。考場上的筆刷刷的寫著,我的腦子裡一片空白,因為一時的驕傲造就了今天。下課後班裡像壺燒開的水一樣,打破了剛剛的鴉雀無聲,我卻無話可說,只能承認反省有益無害。

有了反省,我不再為失敗坐想行思,輾轉反側,不再為得失,愁腸百結,蹙眉千度:不再為邂逅,殫精竭力,苦苦哀傷。我是柔弱無力的小鳥,雖有翅膀,卻無法飛行。但以後,我會不斷反省自己,使自己自由的翱翔於藍天!

漫談讀書法 篇9

高二作文 ,709字

杜甫詩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此可歸結為勤。其實讀書不止勤奮,還有積累、專注,當然也要注重方法,運用實踐。

勤奮,就是不懈的努力學習、工作。明代張傅喜歡讀書,然而往往記不住,為此他便反覆的抄寫,每讀一篇文章,就抄一遍,邊抄邊讀,抄後又讀,讀後燒掉,重新抄寫,如此反覆七次文章便讀了一二十遍,自然也就記住了。由此長年累月的抄寫,握筆的指上都長滿了老繭,這就是成功的勤奮之道。

歌德說:“過去凡是我們讀過的好思想,聽到的突出事物,我們都記在日記本里,同時也將朋友的特色議論、獨到見解標註出來,納悶就會變得十分富有。”歌德便是把讀書當成了積累,其實如此的文學家還有很多。“崑山無書”的顧炎武,筆記過萬本的馬克思等。都以其耐心、恆心、眼光及獨特的判斷完成了人生的積累。

“牛角書生”李密“掛犢成才”的過程為人們所稱道。歸結他成才的途徑無外乎是“專注”。專注於書中的知識,有執著的追求頑強的毅力,耐住寂寞,不被金錢、地位、名利所誘惑,專注是成才的關鍵。

朱熹說:“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他反對雜亂無章和企圖一步登天,他認為不接順序讀書,就像一個餓肚子的人走進飯館,看到豐盛的飯菜,就左手拿一塊,右手抓一把,全塞進嘴巴,一下吞下去,撐飽腸胃,填滿肚子,但並沒有嚐到菜的滋味。可見,讀書掌握一定的方法是必要的。

懂得了書本知識,例論就成了裝潢門面的東西。但盡信書不如無書。從前有個人,弄夠流利背誦航海駕船法,大家信服他。後來航海時,船老大突然病死,大家請他當船老大,到了回水和急流處,他只信書中所學,背誦口訣,也穩不住船,全船人都淹死在海里。

讀書,即提煉的過程,根據自己的需要把握方法,那樣才會達到讀書的價值。

忍辱負重,或者壯烈犧牲 篇10

議論文 ,880字

古來往之,就有對這兩種做法的不同選擇。在一種艱難的環境下,你為了所堅持的事業或者任務,會選擇忍辱負重或者壯烈犧牲?或許,有人認為這兩種選擇都離我們太遠,平靜的生活遠遠達不到必須做出這麼極端選擇的程度。然而,當我們把這些選擇的英雄之氣縮小來看,他們的分歧就很有必要了。忍辱負重意指為了完成艱鉅的任務,忍受屈辱,承擔重任。壯烈犧牲是豪壯激烈地為正義事業捨棄生命。

於個人意義層面上,忍辱負重比壯烈犧牲更能體現英雄對理想信念的堅守。誠然,二者都是對信念堅守的表現。但壯烈犧牲將生死作為堅守程度的準繩,當用生命完成對理想信念的堅守,此時一切便走向終結,再無可能性。而忍辱負重則是超脫生死的表現,其對理想信念的堅守便遠遠超出生命的份量。反之,他們會選擇活下去,即使是面對比死亡還要痛苦和難熬的屈辱和重任,即使是身處前路渺茫的環境裡,也要為了心中的信念堅守至終。這樣的堅守,不為生死所縛,不為外界所阻,不為成敗所累,純粹且積極,正是英雄所應該秉持的人生大義。

於社會意義層面上,忍辱負重比壯烈犧牲具有更深刻實在的社會意義。壯烈犧牲的英雄之舉,能在社會上豎起精神標杆指引大眾。然而,忍辱負重之人憑藉其堅強隱忍、排除萬難,不僅能在全社會形成精神感召,激勵人們始終保持著勇敢品性,努力前行,還能以實際的作為,儘可能地為社會創造價值,真正意義上,推動社會乃至時代的向前發展。且看布魯諾和伽利略,前者大呼日心說被教會視為異端,活活燒死,後者雖然向教會懺悔留下了汙點,但是卻換來了十餘年生命,完成了其對現代科學最偉大的貢獻,這是壯烈犧牲的布魯諾所做不到的。

毋庸置疑,當今社會我們仍然呼喚現實英雄。但是,在生命原則至上的今天,我們需要比對社會現實,正視犧牲精神。以天津塘沽為例,我們頌揚消防員的不怕犧牲地逆行精神,但面對這樣的犧牲,我們更應該反思問題根源何在,一個良好的社會不應該優先考慮付出生命去彌補制度性的缺陷。我們倡導的是面臨絕境時的理性,倡導以一種不畏艱難困苦的存活方式去解決問題、去創造價值。魯迅先生曾大聲疾呼,“絕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相同”,而我們的民族,正需要這種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