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中國人的精神》有感相關作文20篇

讀《中國人的精神》有感 篇1

讀後感 ,1120字

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一個國家何嘗不是如此。而《中國人的精神》講述的就是那民族命運墮落的時代裡中國的傲骨!

我們中國人平常所說的所寫的都是要用到中國的語言的。在說的過程中,我們說話的語氣我們說話的神情說話的動作,都會影響到所說的話要表達的情感。在寫的過程中,我們要學會掌握修辭手法文段格式表現形式,都會影響到所寫的文章要表達的情感。中文是一種心靈的語言,一種詩的語言。中文並不難,與其說它難,那是因為中文最重要的是它的深奧,它不像其他語言一樣簡單,它還要我們賦予給它一種新的活力用來表達我們的深刻感情。中國人可能對自己本國的語言並不太瞭解,他們會說會寫,可是他們可能不會表達。中文是中國的精髓,他可以將深沉的思想和真摯的感情融匯在極其簡單的語言中。我看到書裡有那些將古詩翻譯為英文的例子,我覺得翻譯的很厲害,可是看完翻譯後,我覺得有些東西還是原來好,翻譯完才發現譯文失去了原來語言所蘊含的精華與深奧。一首古詩那麼得令人百思不得其解,這樣的中文可以讓人耐人尋味細心琢磨。可是英文出來了,那麼明白直接,卻與原來的文章衝突了,不是嗎。中國的語言可以表達很多想要的表達,你可以讓它深奧,可以讓它古典,可以讓它高雅,可以讓它清新脫俗……當你學習完中國的語言,你可以凌駕於中文來學會表達。

中國的歷史或許在你的眼裡很恥辱,很愚鈍,但是請你原諒過去,每個人都有最愚笨的時候,更何況是領導者呢,感謝他們在歷史所犯過的錯誤,可以用來警醒我們。歷史告訴我們,落後就要捱打,中國人就此開始拼命地努力。中國人的精神是那些研究過中國的外國學者所不能體會的,他們沒有試過中國那些慘敗的歷史與過去,過去的硝煙,過去的槍炮,過去的灰色,深深地紮根在每一箇中國人的心中。為了拼搏,為了目標,為了自己,好好地活著。中國的歷史中國的恥辱中國的榮耀,都是中國人所能領悟的。就算國外有再多優秀的外國學者,就算是偉大的漢學家,能夠與中國人談論漢語,那也許是一種諷刺。沒有其他國家的人能夠體會那種驚心動魄的場面那種在生命最後時刻的逼迫從不低頭的毅力,中國人是應該為自己是中國人而驕傲。不要總是羨慕別人,別忘了自己的光芒。

作者有段話讓我記憶猶新:“真正的中國人也許粗糙,但粗糙中沒有粗劣。真正的中國人也許醜陋,但醜陋中沒有醜惡。真正的中國人也許粗俗,但粗俗中並無好鬥和囂張。真正的中國人也許狡猾,但狡猾中並無陰險。”就算中國人外貌性格心靈等方面有缺陷,也許你會討厭會嫌棄他們,甚至嘲笑諷刺他們。請你們知道,中國人有一顆比任何國家都要善良都要美好的心靈。中國人的精神是所有的嘲笑所有的厭惡所有的冷漠後涅??重生的,它們帶著它們新的希望,用一種高尚的品質闡述給那些想要了解他們的人聽。

為什麼要學中文——讀《中國人的精神》有感 篇2

讀後感 ,1089字

我們都知道,中文就是漢語與漢字,經歷了3000多年演練變化的語言文化,是全世界唯一的二維文字,可以表音、表意、表形,是現階段人類文明中最穩固也是最先進的語言文字。在《中國人的精神》這本書中,作者辜鴻銘講述了他對中文的一些獨到的認知與理解。

作者認為“漢語史世界上最優秀的語言”“必定戰勝英語”,並從思維速度、發音、構成組義等角度進行了論證,真實誠懇令人折服。但我卻對自己提出了一個疑問,我們到底為什麼要學中文,是因為它是世界上最偉大最優秀的語言,還是因為它是最博大精深、最先進而學習它?對我而言,我的理由有三:

中文,是一箇中國人的象徵。它代表了你的歸屬、你的身份,更像是一個標誌。這不僅是針對個人,而是針對整個民族。中文,是一個民族文化的根,精神的根。舉一個很平常的例子,如果一個孩子從小跟隨父母背井離鄉,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中生活,而他的父母也沒有及時教他關於他的民族文化的東西,如方言、歷史、習俗,段時間來說他還可以說那裡是他的家鄉,是他的歸屬之地,但久而久之,一代代地過去,當他的子子孫孫再回過頭來,除了血脈,他們已經喪失了全部可以標誌他們家鄉身份的東西,或許也可以說他們已經有了一種新的文化,一種新的傳承,新的身份,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們已經不再是原來那個地方出來的他們了。這就是原始歸屬的喪失,文化標誌的一種丟失。中文,它並不像護照、身份證等具體的一個物體,證明你的來源地、你的身份,它更像是一種無形的、如中國心一般的精神上的東西,別人或許不知,但只有你自己明白中文在你心中的烙印深淺,只有自己在明白自己的歸屬。我學習中文,因為我仍想做一個名副其實的中國人。

中文,也是中國文化精神的一個具體的表現。它記錄了中國的文字系統,承載著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並且在不斷的發張過程中,留下了大量的詩詞、對聯等文化,還形成了中國獨特的漢字書法藝術。試想如果不學習掌握漢語與漢字,如何能夠真正體會、學習中國的傳統文化。可能有的人會提出疑問,連古代的文言文都可以用白話文進行翻譯,中文也可以通過翻譯成其他的語言進行學習交流,理論上是如此,但是真正對比過兩者的同學應該知道,就算你如何精妙的翻譯,與自己用原來的語言明白的文化內容肯定還是有一定差異的。這就像是一個需要驗證的傳承一樣,要想得到其真正的傳承,就必須有一個相對應的鑰匙,才能通過考驗。中國文化也是一樣,你必須學習中文,你才能真正的窺視到它的“博大精深”之處。

這就是看了辜鴻銘這本書的一些對中文的觀點後,對自己所提出來的提問以及解答,或許解答的還不是很充分,很透徹,但無論如何我們都需要給自己一個繼續前進的理由,一個支援下去的信念。

讀中國古代詩歌有感 篇3

高三作文 ,963字

撐一支長篙,向歷史漫溯,便是千種風情。—題記

在詩的國度裡,仰望,便見“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美景;俯首,立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壯志。遊山,便生“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的樂趣;玩水,則觸“醉後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的夢幻……

你看那詩仙,“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多麼的怡然自得,轉眼觀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豪放。但是誰人又知他“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的心思,他定是在等待,等待“直掛雲帆濟滄海”的那一天。因為,他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用“仙”字來稱謂他真是在合適不過了。但“仙”也同樣適用於那位“菊花隱者”。他放聲高歌“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兒邪”,那掛冠而去的背影,多麼的偉岸,且看他歸去之後,真是“不亦樂乎”。時常“登東皋而舒嘯,臨清流而賦詩”,多麼愜意。你再看他“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或許你會問,這樣真的快樂嗎?他來告訴你“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是啊,做人是痛苦的,但是最痛苦的莫過於“心為行役”。

路過陶淵明後便看見了一座亭子,你看“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再者“臨溪而魚”“釀泉為酒”……“山餚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原來,“是太守與客飲於此”啊。然而快樂總是如煙火般稍縱即逝的。轉眼間“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如此閒適快活,安詳和平的景象,真令人心曠神怡。

見識了“醉翁亭里歐陽修與民同樂”,我們再欣賞“岳陽樓上范仲淹憂國憂民”。

岳陽樓不愧有“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的盛譽。“置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此景果真如夢如幻。可縱然有此美景,也掩蓋不住他內心的憂愁,“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他那“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胸懷,著實令人敬佩不已。

當你身處詩歌的歷史長河之中,你會發現更多的樂趣,以及對古人的敬佩。就如那“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愁。還有那“落花人獨立落雨燕雙歸”的愛,等等……

讓我們一起置身歷史之中,共享這難得的千種風情!

讀《中國通史故事》有感 篇4

讀後感 ,565字

從古至今,中國經歷了許多次劫難,起源於遠古時期,直至現在的和平生活,經歷了幾年的腥風血雨,才有瞭如今的生活。

《中國通史故事》共容納了565個故事,其中我對項羽的事有些思考。據說,在項羽來到烏江邊上,有位老人勸他去江東稱王,但他卻說:“即使江東父老同情我,擁立我為王,我還有什麼臉去見他們?”最終自刎而死。李清照的《夏日絕句》中惋惜項羽一世英才,覺得烏江邊自刎是一種維護了尊嚴的表現。杜牧認為,大丈夫能能屈能伸,不應該放棄希望。項羽有很強的自尊心,知道自己已沒有面子再見父老鄉親,竟敗在了跟自己兵力差了許多的劉邦手下!

不過,為什麼劉邦奪得了天下,項羽卻失敗了呢?第一,劉邦善用人才,聽得進大臣的話。比如,蕭何推薦韓信,劉邦拜他為大將,連打勝仗。項羽認為只有自己的計謀是最好的,他身邊的將士都轉而投奔了劉邦,項羽太自以為是了。第二,項羽太殘暴。劉邦約法三章,項羽則殺了五十多萬人。“得人心者得天下”,項羽被人民厭惡。第三,項羽沒有掌控天下的能力。臨死前吟誦:“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由此可見,他在生死關頭沒有關心天下安危,竟嘆息起夫人和烏騅馬來!他一點也不關心國家,又怎麼能夠成為天下霸主?此外,項羽有勇無謀,目光短淺,只為一時利益而奮鬥。

我們要以項羽為鑑,多思考,有了計劃再去行動!

讀《中國民間故事》有感 篇5

讀後感 ,1019字

嫦娥奔月這個故事我們都知道,但是在你們的印象中嫦娥是醜陋的,但是這個故事改變了我對他的看法,在我心中嫦娥是不想讓丈夫求得的仙藥落入他人手中,所以他便一口氣吞了下去,飛到了天上去。

牛郎織女這個故事非常感人,裡面包含著愛情和同情,重新重聚的一家人是美好的。

白蛇傳說充分的說明了一個道理:光明永遠比黑暗厲害,因為青蛇是光明,法海是黑暗,法海是永遠打不過青蛇的。

狼外婆這個故事可以看出三姐妹的聰明才智,他們用才智打敗了大灰狼。

梁山伯和祝英臺用生命愛著對方,就算死了也要死在一塊兒,他們用他們的行動感動了我。

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這句話已經聽了聽了很多遍了這個故事就用他的本意解釋了他的意思,從而讓我對他更加了解了。

七兄弟真是神通廣大,各有各的技能,就是玉皇大帝也管不住他們。

孟姜女和範喜良用生命愛著彼此,因為範喜良死了,所以孟姜女哭的把長城都哭倒了。

聰慧的巧姑想出的辦法一個比一個好,就連地主也佩服了。徐文長真是比巧姑還聰明,就連伯父也拍手叫好;呂洞賓用自己的智慧救了人,這也告訴我:人只要是善良的,世間的所有事物也是美好的;張灶王用自己的善良從而受到人們的尊敬,這裡也告訴我一個道理:好人有好報;阿二這個行為真的可以用瞎貓碰上死耗子來形容,因為比較著急才做出這麼好吃的飯,而且還流傳了下來;這個小孩子用自己的口才逃過了一次打可以說他也是比較聰明的;人們因禍得福做出了更好聽的樂器;謝端又一次向我證明了好人有好報這個成語的真諦,讓我感受到了它的作用;真武祖師這個故事告訴我:做一件事要摸透他不能蜻蜓點水;魯妹造傘這個故事可以看出魯妹的心靈手巧,也表現了中國子民的才能;明珠這個故事看出了玉龍和金鳳對明珠的執著,就算明珠變成了西湖,他們也化作山守護著她;王敢和鬆梅用生命愛著彼此,也愛著寶參,就算死也要保護他;畢矮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填飽了肚子,還請別人吃了餛飩;大尖哥和水杜姐用生命給人們帶來了光明,我們應該記住他們;錢員外和趙公明就是一個很大的對比,錢員外非常浪費,而趙公明非常節約;魯班將錯就錯,這個辦法又給柱子多了幾分奇妙;西門豹疼愛她的子民為子民解決了一個又一個的問題;華佗表現出了虛心好學的精神,然後才成了名醫,雷老師經常說做人要老老實實,一定要老老實實的才能有好報;蘇東坡用自己的畫技阻擋了一場“戰爭”的發生,這個故事向我證明了多才多藝的好處;因為坎吉喜歡吹牛,他被人捉弄了三次以後,終於改過來了。

讀《牧羊人的故事》有感 篇6

讀後感 ,674字

絲絲帶有涼意的微風撫摸著我的臉龐,吹起我心中的陣陣漣漪。

牧羊人你怎麼這麼傻啊!明知道佔別人的便宜,會遭到報應,你還去做?就因為請不到你的鄰居——養蜂人,就設下一條毒計,用蜂蜜去害養蜂人。蒼天總算開眼了,你不但沒有得逞,反而被蜜蜂扎得遍體鱗傷。讀了你的故事,我想到了我自己。其實我跟你一樣,喜歡佔小便宜,當然,也吃過大虧。

記得上學期的作文比賽前一天,我拿著零花錢去商場買圓珠筆,看到外面掛了個牌子上,上面寫著“圓珠筆大減價”這幾個字,這可把我高興壞了!我風風火火地走了進去,啊!這裡的圓珠筆好便宜,比超市裡的便宜不少。這一支,挺好的;那一支,也不錯。哎,真是恨不得全部抱回家。經過一場激烈的思想鬥爭,就挑了一支寶藍色的筆,付了錢,高高興興地捧在手裡回家了。

比賽如期開幕,我帶著心愛的筆,認真做著試卷,好像這支筆寫出來的字比平時端正多了。可是,接下來奇怪的事發生了,題目做到一半,這筆就寫不出字來了。我左塗右畫,上拔下轉,就是寫不出一個字來。眼看著比賽的時間一分一秒過去,我一著急,用力地一甩,只聽“砰”的一聲,筆芯掉到地上,碎了。

我心愛的筆啊,你怎麼能在這節骨眼上掉鏈子呢?我真是想死的心都有啊。可怎麼辦呢?我只好慌忙地向“左鄰右舍”借了一支筆,又開始奮力地寫,額頭上冒出了一顆顆豆的汗珠。時間到了,天哪,我還有一大半題沒有做,分數一下墜到了谷底,我的心也掉到了萬丈深淵……

這都是我自作自受,愛貪小便宜的後果啊!

讀《亂世中的美神》有感 篇7

讀後感 ,703字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印象裡的李清照感時傷事,我們所接觸到的詞也多是描繪孤獨或是相思之苦。通過文章更讓我瞭解到她的魅力和曲折的人生。

少女時的李清照,“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回眸間,盡顯少女的嬌羞之態;倚門窺視,卻要借青梅香氣掩飾自己的羞怯。寥寥幾筆將李清照的少女情態勾勒地淋漓盡致。年少時的她如常人女兒家一樣,天真快樂。很難相信多年之後的《聲聲慢》出自這樣的明麗女子之手。

“五坊供俸鬥雞兒,酒肉堆中不知老。”李清照出身富貴,卻不貪圖享樂,慨嘆世事。在封建社會,女人都依附男人生存;“女子無才便是德”的社會中,女詞人李清照的才華註定使她孤獨一生。

與“花間派”的閨怨詞不同,李清照的詞,前期清新秀麗宛然曲折;後期,雖悽婉黯然,卻感嘆國家大事。

使李清照詞風變幻的因由,是常人難以忍受的。“國破、家亡、夫死”一連串的打擊使天真爛漫的李清照墜入無限的愁苦之中“怎一個愁字了得!”。然而,她卻沒有頹廢,改嫁後,面對丈夫的拳腳相加,她將丈夫告倒治罪。李清照剛烈的性情和堅持獨立的人格在現代仍值得我們讚賞和尊敬。

感情生活的痛苦和對國家民族的憂心,已將她推入深深的苦海,她像一葉孤舟在風浪中無助地飄搖。“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說的便是她清明的風骨,可奈何她處在封建社會的底線,這螢燭之光照不亮封建社會的天。

李清照多年的痛苦的事情都有了答案。一介平民仍心懷大志,一介女流仍堅持獨立;從她愁緒漫卷的詞裡溢位她超塵脫俗的品格和心靈之美。在車水馬龍的今天,李清照的“愁緒”之美撫平了我們躁動的心。千年後的今天,驀然回首。依稀能望見那佇立的美神,從那清澈的目光裡恍惚聞得一首《聲聲慢》。

尋尋覓覓。

祖國在我心中——讀《劉胡蘭的故事》有感 篇8

讀後感 ,711字

祖國,一個多麼神聖的字眼!在我們中華母親的懷抱中,湧現出了數不勝數甘願為祖國母親肝腦塗地的英雄兒女,他(她)們像歷史長河中璀璨的明珠,照耀著華夏之路。

懷著激動與敬仰的心情,我捧起了《劉胡蘭的故事》這本書,讀著讀著,我便深深地陷進去了。書中以樸實的筆觸描繪了劉胡蘭極其短暫而又偉大的一生:劉胡蘭1932年10月8日生於山西省文水縣一個普通的中農家庭。生母早亡,劉胡蘭便將所有的真情給予了祖國母親!她年僅10歲就參加了兒童團,在兒童團裡,劉胡蘭勤奮好學、遵紀守法;她的所作所為如一輪暖陽溫暖著大家的心。但就是這樣一個祖國母親的好女兒,她的生命之花在戰爭的迫害下過早地凋零了!15歲,劉胡蘭因遭歹人設計不幸被捕,在敵人的威逼利誘下,劉胡蘭不為所動,她泰然地朝敵人怒吼一句:”我咋個死法?“凶惡的敵人指了指閃著寒光的鍘刀。隨後,在眾目睽睽之下,15歲的劉胡蘭面無懼色地走向了鍘刀……

掩卷沉思《劉胡蘭的故事》,我不由得心潮騰湧,義憤填膺!15歲,如花的年紀,劉胡蘭本該和我們一樣馳騁在碧空之下,歡笑著,飛騰著,可這一切都不可能了。劉胡蘭—祖國母親的好女兒早已閉上了雙眼,長眠與青山之下。

在冥冥之中,我又感到心底的某個角落湧起一股熱浪,它的名字叫驕傲!我為中華有千千萬萬如劉胡蘭一樣的英雄兒女而驕傲!是他們拋頭顱、灑熱血才讓祖國母親千瘡百孔的身軀重新挺直;讓黃河、長江不住地發出一聲聲驚天動地的怒號;讓我們擁有了如今衣食無憂的幸福生活……

現在我們早已不用擔心洋炮的彈片、戰火的硝煙,但是我們決不能停止追尋劉胡蘭的腳步,更不能忘記我們共同的祖國母親!讓我們從今天開始,不斷奮鬥、進取,讓祖國母親永遠在我們心中紮根吧!

永恆的光芒——讀《居里夫人的故事》有感 篇9

讀後感 ,819字

我是一個有名的“小書迷”。這不,放寒假了,我讀書的機會又來了。每天我徜徉在書的海洋裡,尋找著我的樂趣,尋找著我成長的力量。偶然間,一本震撼力特強的書《居里夫人的故事》走進了我的心裡。

這本傳奇之書記述的是1867年到1934年偉大的、傑出的女科學家居里夫人一生的故事。她是成功女性的典範,也是一位謙虛的科學家,具有著一般科學家所沒有的社會影響。

從書中我得知居里夫人出生在波蘭首都華沙的普通家庭裡。由於自己的刻苦、頑強奮鬥,以優異的成績高中畢業之後,隻身前往巴黎大學求學。她一邊學習一邊打工,其苦其累盡在不言中。後來,她與皮埃爾居里喜結良緣,志趣相投的他們走上了科學研究之路。他們為了尋找新元素而廢寢忘食,憑藉驚人的毅力,先後發現了鐳、釙、釷等當時人們不知道的新元素。在居里夫人四十歲的時候,她的丈夫不幸遇難,這對她的打擊非常沉重,但她最終還是將自己的痛苦深深地埋在心底,繼續進行科學研究。隨之,有無數的獎項朝她湧來:一百多個榮譽、十項獎金、更有兩次諾貝爾獎。她本來可以躺在任何一項大獎上享受,可她卻視名利如糞土,繼續埋頭研究科學……

讀完這本書,我的心一次又一次被居里夫人折服,她從科學的殿堂中向我們走來,靠的不是引人注目的外表,而是對理想的執著追求。與居里夫人相比,我深感慚愧:在老師同學們眼裡,在親戚朋友眼裡,我算是一個品學兼優的孩子。但誰也不知道我內心的弱小,平時我做事沒有恆心、沒有毅力,在數學上遇到難題就不願多動腦筋,一旦做不出來就求助家長,甚至老師佈置的觀察探究都不願意做。今天這本勵志的書,這個偉大的人,給我洗了腦,充了電,幫我插上了騰飛的翅膀。居里夫人使我懂得對待學習應該刻苦認真、對待困難應該不屈不撓;居里夫人使我懂得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要獨立思考,勇於實踐;居里夫人更使我懂得,做為一名在校的小學生,只有腳踏實地地做好身邊的每一件事,才能在將來有機會攀登科學高峰。

謝謝您,居里夫人,您將在我心中閃耀著永恆的光芒!

中國人的生氣 篇10

高一作文 ,762字

龍應臺懷著恨鐵不成鋼的無奈,問:“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更有某某文人曾私下悲嘆:中國人奴性已深。而不生氣,則顯然是奴性已深的表現?

說中國人不生氣,不可否認是有道理的。現如今中國人生活在一個法治軌道上的社會,卻往往“懶於”或“懼於”藉助司法渠道索得自身本應獲得的權益。我外公退休前是東北某校的教授,就曾被某地產奸商用些卑劣手段非法侵佔一處房產,而他雖心中不甘,幾番說要將奸商高上法庭,但最終卻只私下和解,息事寧人。外公有人生信條,其一便是“吃虧是福”。一教授尚且如此,況普通的中國民眾乎?回溯中華幾千年悠悠歷史,中國人一直期待的不是如《權利法案》般限制君權的民主條約,而是期待有明君治世。被奴役了,只希望被奴役得更好一點,碰到明智些的奴隸主便高興,其間雖有時間、地域、文化等諸多限制因素,我們卻不可否認,從這個角度看,中國人是有奴性的。

然而,中國人不生氣,本身又無可厚非,自漢朝董仲舒倡“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中國人漸漸少了法家的鋒芒,減了墨家的嚴謹,多了儒家的仁義禮智。儒學所推崇的“仁”與“禮”,千百年來平了中國人戰國春秋、三國紛爭的氣焰,餘下了“和氣生財”“吃虧是福”的信條。中國人的不生氣,歸根結底是文化紮根處的一團和氣。中國人的所謂“奴性”,其實也只是所有曾在奴役制度下生存過的民族所共有的忍耐,與文化和氣相結合的產物。

但這又絕不意味著我們中國人如今就可以一直保持“不生氣”的狀態,時代在改變,文化要不斷適應時代。在西方國家不合理的“反傾銷”模式下,和氣生財的中國人也應該生氣。在日本非正義的領土挑釁之下,再和平穩重的中國人也必須生氣。中國人不生氣,但不生氣應有限度。中國人不生氣,但中國人須成一頭善良的雄獅。“仁”與“禮”的儒家文化必須繼承,堅決、果斷的現代精神也理應融入!做一個必要時堅決生氣的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