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人生》有感相關作文20篇

感悟人生——讀《人生》有感 篇1

讀後感 ,1097字

清晨,紫羅蘭與我一同夢醒。參差不齊的年輪日記上,風化了時間的氣息;曉枝上靜臥著的鳥兒,是否吟著春曲?捧一本路遙的《人生》,想起世紀老人冰心曾言:我不能說生命是什麼,我只能說生命像什麼。

同樣地,我無法說人生是什麼,我只能說人生像一條沒有回程的單行線,我們隨著時間的齒輪向前滾著,只能前進,不能後退。曾經有過這樣的夢境,那裡有寂靜而沸騰全世界炫目的白,乾淨的表層下埋藏著世間的美好與夢幻。那些美好,讓美貌永存;那些夢幻,讓幸福永恆。在這樣的世界裡,每個人都擁有炫白的人生。然而每個人的出生便是一種原創,人生更不可能都是美好而一帆風順的。人生由大大小小的悲喜堆疊而成過去,由對對錯錯的選擇構建而成未來,每一個選擇都是在人生的棋盤上走下慎重的一步。韓寒說:“生活實在是最無辜的事物,他明明最公正,卻常常被當做壞事的藉口,一切都是生活所逼,而生活卻從沒被抓住過。”多少人做著那些卑劣的事卻振振有詞地將責任推給生活,只為人生路上所謂的一帆風順。一帆風順的人生並非真正的人生,“山重水複疑無路”的境地出現了,我們只能努力、奮鬥才能扭轉殘局,才能“柳暗花明又一村”。我們說霍金是一個有智慧的人,與其說他有智慧,不如說他努力,面對殘疾的缺陷,即使再有智慧的人,摒棄努力又如何成功呢?霍金用他的努力讓人生的坎坷變坦途,讓人生的高塔閃耀著光芒。

不由得想起一群人,他們是蟻族,他們居住的地方叫蝸居,當社會的風霜吹涼了熱血,抹平了稜角,他們喪失了理想與追求,他們平庸了。沒有人生來就是任人踐踏的草芥螻蟻,當然,如果只有一顆甘於平庸的心,那唯一的歸宿就是草芥螻蟻。高加林不甘於平庸,因此他走出了農村,走向了城市。人生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擁有一顆強者之心,才能有杜甫“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情壯志,才能有辛棄疾“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的登臨意,心懷鴻鵠之志,終能扶搖而上九萬里,攜長風,浩蕩而去。

看看我們自己,是生活幸福的90後,我們青澀得未卷芭蕉,笑容如撕裂的朝陽般燦爛,眼睛裡閃爍著堅定的光芒。我們總挑戰著社會的忍受極限,莫名其妙的“非主流”、“N重門”這究竟是青春個性,還是遊戲人生?方招、陳及時、何東旭三人跳水的瞬間給了我們震撼,也令我們感到自豪,我們90後的肩膀已經承受了無數的關注與期待,一個民族的成長與社會的變遷都映在我們的眼眸中,我們的明天應該是充滿希望的,我們的人生應該是充滿精彩的,我們應該在反省中成長,在客觀思考中邁步向前。

冥冥自嘆,我於何思?繁華一夢,攜一卷書,悟得人生的真諦是在合適的時間做好合適的事。願我用奮鬥、努力、信念、汗水,驚豔了時光,用溫柔的歲月,精彩了人生。

讀《人生》有感 篇2

讀後感 ,835字

《人生》,路遙的代表作之一,這本書我很喜愛,從初中到現在,看了三遍。每看一次都給我帶來了不同的感受。

《人生》這一長篇小說,非常值得一讀,書面語是柳青的幾句感悟: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光是卷首語就已經深深地吸引了酷愛讀書的我。其實柳青的話,就是對小說最深刻和核心的概括。

小說中的主人公高加林,是典型的七八十年代有理想,有文化的年輕人。自由生長在貧困的農村裡使他更具有一種對文明、富裕社會的嚮往和追求,他們不甘向命運低頭,希望有一天擺脫貧困,走向人生的美好。但,年輕的生命,往往會遇到許許多多的困難和挫折,也會犯下許多錯誤,主人公高加林更是如此,為追求更好的生活和更高的職業,放棄了自己所愛的人和愛自己的人,這種為了利益而不惜犧牲親情愛情友情的行為最終讓他後悔莫及。錯,不要緊,趁年輕,勇於承擔責任,改過自新,在結尾處尤為凸顯,進一步昇華了主題。

小說中還有許多性格鮮明,個性飛揚的人物。純樸、善良的高玉德夫婦;精明、為人樂觀闊達的順德老漢;城府深、心胸狹窄的劉立本;還有大方得體、乖巧懂事的劉巧珍等。從他們身上,我們都可以在現代生活中找到相同的地方。他們正是整個社會的縮影,折射出不同人的不同的行為和人生,從而引發出我們的深思,對人生的思索。這正是小說的偉大之處。例如高加林式的人生,充滿著戲劇性,最具光彩,從他身上,我得到了許多的人生感悟,受益匪淺。

現在反腐已成熱點。書中有宣揚反對貪汙腐敗及對勢利之人的批判和諷刺。高玉智,高加林他們便是代表,作為國家幹部,奉公守法,嫉惡如仇,侄子違法也要嚴懲。這也是小說的亮點。

但書中隱約還體現出一點等級觀念,比方說對農民有所貶抑。但是,我國原本就是一個農業大國,千百年來,農業是根本,作為一個農民,雖苦,雖累,但一份耕耘,一份收穫,他們兢兢業業,安守本分。沒有農民的貢獻,國家不會發展得如此迅速。所以,回到本質上來說,人無分貴與賤,職業也亦如此。

我想,這就是人生:活在當下,展望未來!

讀《山水人生》有感 篇3

讀後感 ,512字

恍惚間,山環水繞,清風拂過山林,發出微微的聲響,細聽,一切又歸於寧靜至此無聲,無息。

回眸遠眺矗立遠方的古亭,彷彿手中又端了一杯香茗,久久回味。茶香佔了靈魂的幾成,我竟不知道,只知道雙瞳中倒映著的,是自然中的一隅—山水間的人生。

在這片山水下,柳宗元不再步入官途,而是安心的在石潭邊寫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記》。范仲淹離開了京都,在岳陽樓訴說著剪不斷的憂慮。歐陽修做了一輩子太守,他在醉翁亭下的歡樂又是一段無與倫比的佳話。另一邊,杜甫的草堂依舊浸潤在濛濛細雨中,卻不曾言語。潯陽江畔,琵琶聲早已散盡,可過路人依然能傾聽白居易的孤寂微吟。春和景明時,又能在南山下看到那個種豆的身影了,只是不知桃源實屬何方,可否再現……

那一頁頁的追思,一片片的歷史,都散發著醉人的光芒;那精煉的文字,練達的文筆,閃耀著時光的沉澱,記述這一代代偉人的選擇。

山水之間,蘊含了多少人的情懷,又見證了幾個朝代的興衰!

今天的人類,又是否能回味古人的或喜或悲,再在山水之間忘乎得失,循著古人的足跡望穿歷史,追思一個王朝的背影?山水之思或許已埋沒在現代人類日復一日的忙碌中。可我堅信,只要願意,那片山水就能亙古不變的矗立著。

在書中,從未變遷。

我為環保獻良策——讀《輪椅人生》有感 篇4

讀後感 ,1408字

看完課外書中的《輪椅人生》,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閉起雙眼,書中的內容歷歷在目。主人公的經歷太慘了,但為此也在警告我們過路要小心。正所謂“紅燈停,綠燈行,安全處處伴我行。

十幾年前,年僅六七歲的她與爺爺一同外出,她嫌爺爺走得慢,獨自一個人橫穿馬路,不幸被一輛車撞倒了,僅僅幾秒鐘的時間,就奪走了她健全的下半身。可憐的她,腹部以下的部位將永遠失去知覺,除非奇蹟出現。現實太殘忍了,殘忍到令人無法接受。悲痛籠罩這昔日她一家人歡樂的心,一家人陷入了苦海,他們千方百計四處尋醫問藥,可都無濟於事。車禍給她一家人帶來了難以癒合的創傷。傷痛之餘,她沒有放棄學習,她以頑強的意志戰勝了傷痛,經過堅韌不撥的努力,最終成為一名優秀的大學生。

這幾十年來的路程對小下半身癱瘓的她來說是多麼艱辛啊!碰到難題查閱資料,對我們健全的人來說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但她卻必須來回不停地挪動椅子才能做到,是車禍給她帶來痛苦。車禍猛與虎,車禍真的太可惡了,它不知奪去了多少個家庭的幸福,多去了多少人的夢想。然而,這一切的不幸,這一切的傷痛原來是可以避免的。那麼,為什麼還有太多的人不懂得交通法規,有太多的人不去遵守交通法規,才釀成了一場場慘不忍睹的交通事故。

記得有一次,我和媽媽大約早上七點鐘一起去買菜時,在路上就看見了一起交通事故。有一個老爺爺和一箇中年男子相撞了。只聽得一陣急剎車,接著就使“撲通”一聲。原來是一位中年男子騎著摩托車正飛速前進,在下斜坡時,迎面趕來了一位騎著三輪車同樣“飛速”前進的老爺爺,那個中年男人躲閃不及撞了開爺爺,中年男人連人帶車一桶滾到了坡下,掉進了旁邊的泥潭,一時爬不起來,老爺爺的三輪車也撞在路邊的電線杆上。恰逢這時走來一位好心人,把中年男人從泥潭裡垃了出來,並且把摩托車撈了起來推上了馬路。兩人迫不及待地向老爺爺詢問有沒有受傷,要不要去醫院。儘管老爺爺毫髮無損,中年男人還是主動地向老爺爺賠錢。接著中年男人才光著腳,拎著沾滿汙泥的鞋襪走開,好一副狼狽樣!赤腳的中年男人跨上摩托車垃開油門,踩幾下發動杆,正急著要離開,可是發動機壞了,怎麼也發動不了。儘管急著上班,可他也只是無餘地推著車步行離開。同時,老爺爺的三輪車也只能勉強推著,不時發出“咔嚓咔嚓”的響聲,不用說,那三輪車的路障也不小,雖然這情景與書中的主人公相比算不了什麼,但卻令我無法忘懷。

書中的《輪椅人生》為我們上了一堂活生生的交通安全課,告訴我們遵守交通安全法規的重要性。如果我們想擁有一個豐富多彩的人生,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那麼,讓我們行動起來吧,一起遵守交通法規,讓車禍遠離我們,讓車禍從這個世界上消失。希望廣大的駕駛員開的慢一些,也希望行人朋友們路走得穩當些,更希望全世界的人們都能走好腳下的路,不要重演悲劇。

《安全在心》這本書讓我學會了很多有關安全的知識讓我們謹記過馬路時所要做到的安全措施,例如:行人要走人行道,沒有人行道的靠路邊行走。過有交通訊號燈控制的路口時,應做到紅燈停綠燈行。如果沒有人行橫道和交通訊號燈指揮,就要一停二看三通過。不要邊走路邊看到邊聽音樂,要專心走路,注意避讓身旁車輛。過馬路時,要遵守交通規則,絕不互相打鬧。“讓出平安。搶出禍端”!這句安全標語說的一點兒也沒錯,我們小學生可要吸取教訓,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特別是過馬路時要小心!為了愛我們所愛的家人,也為了愛我們的家人,讓我們行動起來,做一位遵守交通規則的好學生吧!

人生的風帆——讀《點燃人生》有感 篇5

讀後感 ,660字

大家看過在海上航行的點點白帆嗎?相信,許多人都見過,可是,大家又知不知道,在帆船上的搏浪者,他是經過迎風擊浪,勇往直前,才能到達終點的。巨浪湧得那樣高,令人矚目驚心,然而,搏浪者卻無畏於咆哮翻騰的巨浪,依然在波峰濤谷中飛翔。要知道,他們是要克服多少困難、挫折呀!而我們的人生,正像這搏擊者,挫折與荊棘是巨浪,如果不能乘浪勇進,要麼就是隨波逐流,要麼就是被巨浪淹沒,永遠也到達不了目的。

《點燃人生》這篇文章,給了我們一些啟示。它列舉了幾個偉大人物人生中走向成功的坎坷及作者的親身體驗,展現給我們一個人生的哲理:人生中的苦難是理所當然的,沒有困難與挫折,就沒有實現理想後的歡樂;沒有實現理想後的歡樂,也就沒有我們七彩的人生。所以我們應該感謝困難,感謝挫折,並應該積極地面對,因為困難給人寶貴的磨練機會,只有經得起考驗的人,才算是真正的強者。所謂“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人生擁有著這樣一條荊棘而崎嶇的路,亦是一筆寶貴的財富!但是,能不能把這條“山路”化作財富,那就要看各人的造化了。有些聰明且能幹的人懂得從逆境中磨練自己的意志,理想之花在不斷催使他勇敢地面對困難,克服困難,改變自己的命運,從黑暗中找到通向成功的道路;相反,有人則是愚蠢的,他面對困難,面對挫折,從來只懂得沮喪,從來只懂得讓逆境操控自己,那麼他的理想種子永遠不能萌芽,因為,他確確實實是一個弱者。

命運就是這樣,荊棘到處叢生,你願意做個強者還是弱者?

如果你有遠大理想,崇高的志向,那麼,就請你從此揚起人生的風帆,迎風破浪,奮力前進,向著你的目標飛翔吧!

讀《耐磨的人生》有感 篇6

國小六年級作文 ,715字

人生中總會遇到一些坎坷、失敗、幸運……就是因為有了這些,才使我們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當不幸降臨時,人就要學會忍受一切不幸,縱使再怎樣艱難,也要在不幸中繼續活著。—這就是《耐磨的人生》一文所教給我的道理。

作者張麗鈞的朋友因為一次事故而失去了右手。在他剛出事的那陣子,認為自己活不下去了。可當他看了書中古人的事蹟以及達克頓所說的話時,終於坦然面對一切不幸,連認為與自己再無緣的短袖衫也穿上了。

當我讀完了這篇文章,不由地感嘆:“是啊,這就是人生!它就如同巧克力,你永遠無法知道下一顆會是什麼滋味。”

讀了這篇文章,我回想起一件我遇到的不幸的事:

那是個晴朗的早晨,當時我才5歲,很調皮。有一天,我在書房裡獨自一人玩耍,可是不幸的事情發生了,當我在柔軟的沙發上像一頭小鹿似的快活地蹦跳時,“嘭—”的一聲,緊接著就是我那響亮的號啕大哭。我一邊哭,一邊大聲喊媽媽。媽媽聞訊趕來,看見那書桌角上還殘留著的血跡和我眉毛邊流血不止的傷口,臉色霎時變得蒼白……

做完手術後,我回到幼兒園上課。同學們個個都嘲笑我的傷疤。那的確是一條很難看的傷疤,深褐色長長的疤痕就臥在我左眉毛邊。如果仔細看的話,還隱隱約約能看見針線縫過的痕跡,連我自己都嫌棄它了。可是,同學們嘲笑我的話,實在太傷人心了。他們說:“看,看!佳佳那傷疤真是醜死了!”“就是,我看她已經毀容了……”我氣哭了。媽媽知道了,對我說:“不要在意別人的嘲笑,做最好的自己就行了。”我聽了以後,釋然了。

人生不可能一切都是一帆風順的。當不幸降臨時,要學會去忍受一切。就像《耐磨的人生》中達克頓所說的:“人可以忍受一切不幸,即使所有器官都喪失知覺,我也能在心靈中繼續活著。”

讀書伴成長——讀《人生的感悟》 篇7

讀後感 ,649字

人生,既是一個圓點,又是一條射線,更是一個平面。人生,是一個人駕著生命之舟進行的一次沒有回程且不可避免的航行。各的次曾經有一句名言:“誰若遊戲人生,他就一事無成,誰不能主宰自己,你就永遠是個奴隸”。

最近我看了一本書,名字叫《人生的感悟》,作者於中華,他在書中說:“人生最重要的是學會做事和做人!”

作者知識豐富,是多學科,多領域的行家。同時,作者深諳教會知道,重情重義。我在閱讀中,感覺作者有時像長者,語重心長,有時像師者,淳淳教誨,有時像朋友,推心置腹;有時像校長,高屋建瓴,有時像同學,幫助提醒;有時像畫外音,振聾發聵,啟迪心靈;有時像管理學家,先進理論信手拈來;有時像社會學家,一語洞穿社會本質;有時像歷史學家,掌握中外歷史的發展規律;有時像心理學家,看穿眾人的心思和萬事的機理……

書中的觀點既有理論指導,又有實事,經驗,甚至教訓佐證,引經據典,有根有據,觀點辯證。書中運用了古今中外大量的生動例證。這些例證讀來有讓人會心一笑,點頭稱是:有的讓人震驚,如猛漲拍背,茅塞頓開;有的讓人扼腕嘆息,備受啟迪;有的讓人淚流滿面,感受到了人生的真諦……

這本書用感性的文字表達了理性的思考,用詩意的語言描繪了人生的教育,豐富的內容闡發了為人處世的德性原則;生動地描述,強化了對善惡美醜的理性思考;誠懇的語言,蘊含著深邃的哲理;真切的感悟,透析著人生的追群,充滿著學問,充盈著思考,充溢著育人的內容,充暢著文明的心聲。

希望大家都能來讀一讀這本情真意切,案例豐富,解析透徹,寓意深刻的《人生的感悟》。

觀《美麗人生》有感 篇8

觀後感 ,744字

他們安然的把他們的笑容印刻在我們的記憶裡,溫暖了一片大地,侵透了一片靈魂。

—題記

基多,這個幽默而睿智的年輕人,他的人生裡充滿機遇,看他的幽默和自然,看他追逐心愛的無數句:“早上好,我的公主。”看他與朋友的爭相奔走,看他與多拉的多次偶遇,看他似真似假的神奇動作和平實卻溫暖人心的幽默。他在世界的時間和空間裡穿梭笑容,勾勒出無數個笑語和歡聲。但終究快樂著,渲染著我們。

多拉,她勇敢地走上了自己的愛情指引的方向,她好不猶豫的捨棄榮華和富貴,她堅定而心疼的離開同樣深愛著她的母親。亦多次驚喜的看著基多的出現,終於在平靜裡享受他熱愛的生活,她抱著她的兒子,就像抱著全世界,他心甘情願的做一個最普通最辛勤卻最幸福的母親。它終究幸福著。溫暖著我們。

沒有什麼比快樂的戛然而止更令人揪心。當基多的幸福生活剛開始時,他的猶太身份是他被抓去了集中營,而他的妻子,本不用去集中營卻毅然地隨他們上了火車,最真摯的愛情,在此刻完全體現出來,基多的兒子,正處在享受童年的純真與快樂時,卻身陷這個人間煉獄,可他卻用孩童的目光去看待這一切,對他來說,這個社會遠沒那麼殘酷,太陽的光芒每天都照在人們身上,可正是這份純情與社會的黑暗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讓我們感到更加悲哀。

在最後一刻,約舒亞與母親相逢了,陽光灑在他們身上是如此的美好,小男孩開心的高呼著:“我贏了,我們自由了。”這的確是一個不錯的結局,可我的心還是被狠狠的揪了一把。此時此刻,對於約舒亞來說,他的生活是幸福的,他又深愛他的父親和溫柔堅強的母親,儘管在未來屬於他的人生還充滿著未知數,但只要有不向命運屈服的心,他一定可以創下屬於自己的人生。

對於我們來說,人生何嘗不是這樣的一次遊戲,充滿艱辛和心酸,我相信只要能走過來,成功之門將向我們開啟。

戰爭中的美麗人生——觀《美麗人生》有感 篇9

觀後感 ,663字

戰爭帶給人們的只有弊,沒有利,數以萬計的人在二戰中喪失了生命,《美麗人生》展現了一個猶太家庭在集中營裡的故事。

在集中營裡,猶太人是沒有尊嚴的,可以像狗一樣隨便踐踏的“東西”,他們被作成肥皂、鈕釦,被扔進火爐裡活活燒死。這就是戰爭,它是殘酷的、醜陋的、令人厭惡的。

但是在劇中,基度卻讓兒子舒祖華、妻子黛麗都活得平安、快樂。基度是怎麼做到的?我想,這要歸於他的愛、他的聰明機智、樂觀。

集中營裡,基度騙兒子這是一場“遊戲”,贏的人乘坐真正的坦克。他拼盡全力,為了不讓兒子受傷害,保護他的童真,他甘願多受點罪,他冒著生命危險假裝懂德語,跟兒子玩“捉迷藏”,只為了兒子安全地生存下去,最後為了保護妻子、兒子,他付出了生命。這就是愛的力量,它是戰爭中的一點光明,它讓戰爭變得微不足道,它造就了奇蹟。

面對挫折時,這位有猶太父親告訴我們:“人生如此美妙好,即使光明一時被黑暗籠罩,我們依舊能夠找到美之所棲。基度的愛令我震撼,他的智慧和樂觀令我敬佩。

編織一個“遊戲”需要十足的機智和勇氣。他通過歌聲來巧妙地傳達“我還活著”的訊息給黛麗,讓兒子闖過各種“關卡”,完成“遊戲”,假裝宣佈“遊戲規則”……在這些小事中,我們都能體會到他的智慧與樂觀。在面對挫折、人生不如意時,我們不妨像基度一樣,運用智慧,樂觀看待問題,再加上一點勇氣,也許事情就能迎刃而解了!

看完這部電影,我難忘基度在死前還不忘讓兒子安心的那一幕,讓兒子贏得遊戲的那一幕,基度的人生是美麗的,他在戰爭中的美麗人生讓我們感悟,給予我們啟發,我們也應該過出屬於自己的美麗人生!

觀電影《美麗人生》有感 篇10

觀後感 ,498字

前幾天刷微博時候,看到敘利亞的相關訊息,心裡不由得跟著抽搐了幾下。像之前人們常說的,其實我們並不是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年代,我們只是有幸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國家。好像確實是這樣,因為國家弱小,那些子民也免不了隨之遭殃。每次看到那些黑黑瘦瘦的小孩,本該是自由自在無憂無慮的年紀,卻在每天都小心翼翼的生活,要想著怎麼才能夠溫飽,怎麼才能免於死亡,心疼的同時,又很是無奈。這部由義大利國寶級導演羅伯特貝尼尼自編自導自演,講述了一個關於親情和愛情的故事,情節跌宕起伏,感人肺腑。該片曾獲得嘎納電影節評委會大獎和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等多部大獎。值得人們深思與珍藏。

《美麗人生》故事背景是戰爭前的義大利某處一個小鎮。逍遙樂天的猶太青年人基多,用了英雄救美女的一招,嘻嘻哈哈的出現在銀幕之上。基多很有女人緣,也因此遇到了女教師多拉,成就了一段良緣。後來他們有了一個可愛的兒子,可是本該平淡幸福的生活,也在這時發生了轉變。因為納粹的到來,生活由喜轉悲,也因此講述了深厚的父愛與一個男人的擔當。基多為了儘可能避免戰爭對兒子造成的心理陰影,一直以遊戲的方式在跟兒子經歷這場磨難,雖然最終被識破,但是蘊含的濃濃的父愛感人深刻。

讀《一生》有感 篇11

讀後感 ,508字

前段時間讀完了莫泊桑的《一生》,心裡感慨萬分。最後一句“你明白,人的一生,既不是人們想象的那麼好,也不是那麼壞”。在讀這部小說的過程中,對於亞娜的結局,我曾想過很多種悲慘的情況。但是最後這一句話的確出乎我的意料。這句話既是總結,也透露出希望。反襯出我的思維有些狹隘和消極,所以這本書給了我極大的震撼。

我開始反思自己,曾經的我就是把人生的路看的太狹隘,覺得我只有一條路可以走下去,故而活得有些執拗。因為這樣的執拗,後來我發現自己失去很多更加重要的東西。並且這些東西,失之便不再得。

在從前的教育中,我們總是被教導要得到很多東西,比如讚賞、勝利等等。美好的東西都想要握在自己手中,卻很少有人會說,遵從自己的內心,做自己喜歡的事,適合的事,可能會更加快樂。但是,生活的確透露出太多的無奈,就像你十幾歲時始終無法理解以後的孤獨。可是,我們不能在悲傷的情緒中逗留太久。因為,你只是在一條路上摔倒而已,誰也不知道,當你走到下一個岔路口是,你又會偶遇怎樣的風景。所以,無論你多麼傷痕累累,拍拍身上的灰塵,擦擦臉上的淚水,勇敢的走到下一個路口吧,也許它並不是你想象的那麼灰暗。若是仍舊灰暗,你也不要忘記,依舊還有下一個更遠的路口。

觀《飛馳人生》有感 篇12

觀後感 ,669字

"爺爺希望爸爸的人生能夠張馳有度,而爸爸希望你的人生能夠飛馳下去。"

電影由一對父子的對話開始,男主張馳禁賽5年,身敗名裂,如今法庭重審,大家願意再給他一次機會。男二林臻東願意幫助他,但他好面子,不肯接受。因為錢的問題,張馳拜訪之前的好友,卻發現人在順境中的友誼是虛假的。與昔日的領航員找到了大哥,大哥願意贊助100萬但要求在隊服上縫上女朋友的名:,以及要求他們唱歌跳舞。

堂堂五尺男兒,為了自己的夢想,委屈求全。本該一切順利,卻又在比賽前夕出了事。運載賽車的貨車翻了,面對這樣的並逆境,已經沒有回頭的可能,就在這時,最大的競爭對手林臻東伸出了援手。因為領航員的受傷,張馳義無反顧地選擇了獨自上場面對這個熟悉的地方,這個自己曾經5年奪冠的地方,這個自己已魂牽夢縈,每日在腦海中操練20遍的地方。

差距越來越小,卻停不住了,夕陽落下了映得整個天空都是暖色的榮譽,汽車在空中停留,這,才是飛馳人生!

主人公張馳在18歲時看了人生中第一場賽車比賽,激發自己賽車的強烈熱愛,幾年後,他成為一名賽車手,在賽場中飛馳他的一生熱愛,但因為一個與自己沒有任何關係的孩子,他接受了一個邀請,印因此身敗名裂,往日輝哥不再,但他卻沒有任何怨:,可能僅僅是因為那一刻所激發出來的"父愛"。

夢想,還是要去追求的。守候了5年,為的就是此刻的飛馳。也許,不為榮譽,不為鮮花,為的就是在賽場中釋放自己的熱愛。不為名利,不為輝煌,何以讓一個堂堂男兒委屈求全,是夢想,是熱愛,是心中的一份執念。

懷躥一份希望,在屬於自己的人生賽場上飛馳下去,去領略人生賽場上的極限|風光!

讀《長生》有感 篇13

讀後感 ,1077字

“如果你問我,人真能活500年,1000年,你樂意嗎?我確定一定會以極肯定的語氣告訴你,我不樂意,為什麼?我會用這本書來回答你。”——吳楚(作者)。

《長生》這本書,主要講了一個叫古德的中國人發明了長生不老藥“上帝分子”之後,離奇被殺,這神奇的藥劑也莫名消失。國家在得知古德被殺後迅速組建了“救贖”計劃,一個叫“濾鏡"的神祕組織及其背後的陰謀漸漸浮出水面。“上帝分子"也成了各個國戰爭的導線。

人類一直追求長生不老,但它真的來到你面前時,這個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對於老人,國家要如何贍養;年輕人認為時間多的是,會不思進取,遊手好閒;階級對立更加長久;無法想象一個家庭會有多少成員,怎麼排序;最可怕的就是人口只增不減,糧食、淡水、能源……地球的貧瘠將預示著人類的自我毀滅。

從本書可以感受到,因“上帝分子”的面世,各國階層為壟斷它,而讓世界陷入了萬復不劫的黑暗。“濾鏡"成員說:“我們扼殺技術,我們謀殺偉人,我們踐踏法律,我們是凶手,是屠夫,是自然科學的封印、毀滅者,但我們更是守護者,這顆美麗的星球不應該因為人類而毀滅,這就是我們存在的意義!"可是用扼殺、毀滅、來推遲科學的程序,真的就沒有其他好辦法嗎?合上本書,思緒萬千,心中卻一直回憶著書中蓋伊博士說過的一句話:“技術沒有罪,罪惡只在人的心裡!”

我認為本書最後戰爭的爆發,是關於死亡帶來的警示。生命是平等的,死亡也是平等的。面對權力階層,死亡從不屈服。如果連這最後的平等都消失的話,那支撐著世界的文明之柱也將轟然倒塌。所以長生不老我會像作者一樣說"我不樂意。”

科技飛速發展,將帶來一個嶄新時代。

那是一個光明的時代,也是一個黑暗的時代。

那是一個科技縱橫的時代,也是一個考驗人心的時代。

就在寫完這篇讀後感後不久,我看了雷•布拉德伯裡的《霜與火》。講述了一個部落從出生到死亡只有八天。是選擇在自己的舒適區享受八天的生命?還是勇敢的去面對死亡創造奇蹟?大多數人都選擇前者。可是有一天西姆不甘心就這樣平凡的死去,他要拯救族人。雖然道路危險重重,但仍然不畏辛苦,創造了奇蹟。看完我很震驚,不由自主就想到了《長生》這本書。這兩本書描寫的生命長度不一樣,但不管是長生還是八天,都是思考生命如何過得有意義,有價值。

初見傾心——讀《人生若只如初見》有感 篇14

讀後感 ,905字

“初見驚豔,再見依然。”—題記

在黃落黃昏,品一杯好茶,讀一本好書,書香和茶香氤氳在空氣中。

人生若只如初見,彷彿這樣重要。如果所有的往事化為紅塵,所有的背叛與傷懷成為過雲煙雨,只留下初見時嫣然回首的驚豔,像清水一樣清純透明,這是何等美好的人生境界。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班婕妤與漢成帝一見傾心,成為妃,又被趙飛燕讒害,退居冷宮,在冰冷絕情的深宮大院,她始終相信,漢成帝會銘記初見的驚豔,會重新對她回眸,會如初見時候待她,她是否會明白,人會變?“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當班婕妤獨守皇陵時才明白得透徹:初見時的漢成帝已成過眼煙雲,無異於一具冰冷的屍體,事情不會再有轉機。

書中的人物大多都與班婕妤有著相同經歷,曾經滄海早已換了人間。讀第一篇時驚豔,闔上最後一頁時只剩下歎服。漢代的長慨是人生流動的畫卷,大唐的繁華是天邊綻開的焰火,宋同的迤邐是水邊的朵朵紅蓮,元令的精緻是秀氣迷人的小點,或悲或喜,有愛有恨,安意如用憐惜的心緒勾勒出在男權世界裡一個個心潔如霜、花容月貌不減清烈的奇女子和男子初見、相識、相處的故事,在她的書中古詩詞間的好不再是一個個任人擺弄的皮影,而成為具有獨立靈魂的演繹者,生動的詮釋著,最初的美麗,相處的心動與最初的遺憾,於是人們如我般的感嘆:人生若只如初見多好。

通過這本書,體會到支離破碎的美好,那是掩藏於笑容背後細微的苦澀。初見時風華正茂,那份可貴的美麗即使千年後你都難以忘卻,但也只能停留在回憶裡,或許那也是一種別樣的美好。也許生活就是那樣的,得到了往往就不會去珍惜,得不到才是一種境界,或者只如初見,那種淡淡的情懷倒是讓人釋懷,讓人坦然,我想人生這個東西,淡然一點往往是清風明月,太過執著,則就是迷惘,把名利、恩怨、過失都看得淡一些,情願那初見的情節永遠留在夢裡。

人生若只如初見即是美好,眼波流轉,微笑蔓延,怦然心動。安意如也許曾也懷戀著曾經的美好,在黑夜裡獨自撫慰日久的傷痛,但她更達觀,懂得放手擁有更多時間擁抱未來,我想我也應如此,不能沉溺在傷痛。初見。

茶涼,書讀完,今夜春風微迭,把我的心扉吹動,往事流淌在夢裡,記住初見時的微笑就好……

人生當由自己創造——讀《簡愛》有感 篇15

讀後感 ,924字

我喜歡這本書,我能從這本書裡看到那和我不遠的未來,看到在未來的一句話:“,人生,當自己創造!”

一開始我並不在意這本書,我習慣於多花在功課,更況且那比我語文書還厚的樣子實在讓我有些望而卻步。當暑假到來,我終於認真看起這本書,我也明白了這本書的受歡迎的原因,從那時起。

這本書很好地告訴了我成長的苦和痛。在本該最幸福的時候卻又最痛苦,《簡愛》的童年讓我很難不辛酸。雖然在此以前,家庭暴力,父母雙亡等等不該的故事早已聽多,但那份艱想和不屈讓我頓覺從以前的那些故事遠不及此萬分之一。能從肉體和精神雙重痛苦的束縛中完美地掙脫,是偉大之人中的偉大之人。

然後是成年,雖然我還為達到這個年齡,但在成年之前,人必須明白,年齡增大,痛苦會來得很多,人所要考慮得更多,自己給自己施的屏障遠會比別人設下的更多更厚,《簡愛》就是如此,她在生活中很快意識到:自己不是小女孩了。有些童年之時所立志要做的事顯得越來越不真實,越來越愚笨。原本美好的,近在咫尺的未來一下子被打碎在眼前,殘酷之致,讓再堅強的人也有了膽寒,於是簡愛迷茫了,逃走了,可這依舊擺脫不掉事實,選擇一下子就來了,那充滿誘惑和看似美好的放棄首先落入了她的手中,下一秒,他確是將這寶物扔掉,努力去抓住那充滿坎坷的堅持。從墮落走向光明,是那麼難,可她是做到了,靠著她自己做到了。

結尾自然是美好的,上天也沒有理由拒絕把幸福從那些一直努力的人們身邊帶走,我相信,沒有人會去抱怨,凡是體會到了簡愛的堅強的人,因為我們都感受到了,都明白了,她的人生由她自己創造,從不把人生就交給了別人,這足以讓人敬畏,發自內心深處。

人生是需要燈塔照耀的,也更是需要自己創造的,簡愛的人生中有一個個人給她溫暖和前進的動力,但有的時候,她只能是一個人艱難地前行,這樣的時候,她很容易就會陷入一個巨大的沼澤,再爬不出來,可她沒有,她總能在危險面前一次次地挺過去,即使真的感到無法承受的痛苦和絕望,但她依然堅持著自己的信念:她要為自己創造人生,她決不允許其他破壞。我們難道不該如此,不要期望著別人給自己什麼,首先要自己為自己創造。

我用了一個暑假將《簡愛》看完,我感覺到,我想要和她一樣,在通向不完美的未來的道路上,由我自己創造我一生的完美。

若只如初——讀《人生若只如初見》有感 篇16

讀後感 ,1379字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驪山語罷清宵半,淚雨霖鈴終不怨。何如薄倖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願。

—題記

記得,第一次喜歡上古詞,就是因為讀的那本《人生若只如初見》一書,就在那上面我看到了納蘭容若所寫的飲水詞的魅力,也看到了納蘭容若的一生,書上經常戲說:我是人間惆悵客,納蘭心事幾人知?來細說納蘭的惆悵,也許納蘭容若的一生在外人看來是光鮮亮麗的,他擁有顯赫的家世和卓越的才識,和一切別人夢寐以求得東西,可是他背後的惆悵卻是鮮為人知的。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是啊,其實不止納然容若一個人這樣想,很多人都是如此,第一次的相遇,第一眼的感覺,總是最美好的,因為,那時的我們還很單純,無論是對別人還是自己,總是少一份虛偽,多一份真誠;總是少一份複雜,多一份簡單;總是少一份功利,多一份淡然。那時的我們真的很快樂,不會去想水中月鏡中花,不會秋風悲畫扇,可是人生永遠無法停留在過去,不能總是若只如初,我們總要去面對種種問題,會體會許多不一樣的悲傷,或是識人不清,遇人不淑,又或是因為一些外界環境,而遺失了很多東西,可是對於這,我們不能逃避,只能去勇敢的面對,只能積極向前,去挑戰那一個個磨難,創造一個新的開始。

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正如上句詩中的美好,才有了這下句詩的哀怨,因為初見是幸福的甜蜜的,對古人充滿了好感和讚賞,可是隨著時間和環境的改變,總會產生一些嫌隙和摩擦,就好像兩個身處不同地方的好友,因為,生活不同,呆的環境不同,想法漸漸也就不同了,其實,在我們覺得別人變了的時候,自己何嘗又不是發生了改變呢?所以當我們再覺得人心易變的時候,不妨多從自己身上找找原因,不妨去換個心態,就當這個朋友是新認識的,去試著體驗這份不同的友情。

驪山語罷清宵半,淚雨霖鈴終不怨。時間過了好久,過去的誓言早已不見,可是心還是不曾後悔,畢竟曾經擁有過,那份甜蜜總是會留在心底讓人難以忘懷,那份幸福也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失,記得,老師曾和我說過,有時候做比不做要好得多,因為如果你不做你永遠都不會知道下一步會是什麼,心中也會永遠有一份遺憾,而如果努力過,即使失敗了,心中也永遠不會放不下,反而會有一種釋然和放鬆感,會能夠更好地走向未來。

何如薄倖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願。讀納蘭容若的飲水詞,發現書上最多的是納蘭容若為妻子盧氏寫的悼亡詞,盧氏在我看來是一個很聰明的女子,他用了三年的時光,讓納蘭容若記了她一輩子,即使是死亡的消逝,也沒能消滅這份感情的存在,也許盧氏不是納蘭容若一生中最愛的人,但是我相信她一定是納蘭容若一生中最懂他的人,他一定很幸福,因為他沒有誓言當日願,其實,每個人都會有一些海誓山盟,或是友情,或是愛情,但這些誓言卻不一定都會實現,有些只能變成了過眼雲煙,與其在那獨自哀怨,倒不如展望未來。

讀完《人生若只如初見》,之所以說納蘭容若惆悵,正是因為他一生都無法從惆悵中走出來,其實,何必呢?事實是無法改變的,既然已經功高蓋主,備受壓制,為何不隱姓埋名,去個偏僻小鄉,做個教書先生,平凡快樂的度過這一聲呢?人生若只如初見,初見卻總是停留在過去,可人卻不能總是停留在過去,所以與其沉浸在過去中無法自拔,倒不如展望未來,未來是全新的,我們永遠都無法預料下一步是什麼,這不就是一切如初嗎?也是一份新的遇見。

微言大義,了悟人生——讀《論語》有感 篇17

讀後感 ,892字

讀一本好書,猶如同一個高尚的人對話。假期雖短,可讀罷《論語》,孔子的一言一仍在我腦海中浮現,久久不能抹去。

我最喜歡的就是:“已所不欲,勿施於人”一句。孔子把忠恕之道看成是處理自己和他人關係的一條準則,這也是儒家倫理的一個特色。可以這樣說,忠恕之道是孔子發明的。子貢曾向孔子表達過兩點願望:我不想別人強加於我,我也不想強加於別人。孔子當時就在子貢頭上澆了一瓢冷水:“子貢呀,這不是你能做到的。”如果從個人來講,要想成為一個仁人君子,就應該從“忠恕”之道入手。“忠”道就是“已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恕”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每個人都有一些自己的習慣,但有些原則不一定為他人所接受,一個善於處世的人,應該本著尊重別人個性習慣的原則去適應化解,不能接受別的人的人說明自己也有很多不好的習慣,應學會由人及己的方法。如果這樣,就可以消除別人對自己的怨恨,緩和人際關係。

子曰:“當仁,不讓於師。”這是指在對待仁的問題上,即使是老師,也可以不與他謙讓。孔子和儒家十分重視師生關係的和諧,強調師生尊嚴,學生不可違背老師,不過這是在一般情況下。而且,在仁德面前,即使是老師,也不用謙讓,這是實現了把仁德擺在第一位,仁是衡量一切是非善惡的標準。

孔子對教育也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他曾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意思是:傳授知識給學生,不到他苦思冥想還領會不了的時候,不要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但又說不出來的時候,不要去啟發他;告訴他方形的一個角,他如果不能由此推知出另外三個角,就不要再重複去教他了,這是孔子有名的啟發式的教育方法,孔子不喜歡灌注式的教育方法,那是把學者看成消極的接受者。他強調,施教者要循循善誘,學者要積極思考。啟發式的教育原則,乃是在學者有了迫切的求知願望時,也就是他急於要做卻做不成功,急於要說卻說不清楚的時候,才給予開導和啟示,使之主動進行深入思考和反覆試驗。

在不知不覺中,我已讀完了《論語》,看似簡單的一本書,竟蘊含著如此巨大的智慧。通過讀《論語》,我彷彿穿越到幾千年以前,也成為了孔老夫子的學生,坐在學堂裡,聽他講解人生的真諦……

乘人生起航——讀《圍城》有感 篇18

讀後感 ,1390字

“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裡的人想逃出,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願望大抵如此。”這是錢鍾書愛人楊絳的話。《圍城》這本書是錢鍾書先生的得意之作,之前我是無心看這本書,只因了錄取通知書裡的閱讀任務,看到那些密密麻麻的書名,頭也大了。只是覺得“圍城”這個詞挺新鮮的,便也看了這本書。

因為一種好奇與嚮往,在書櫃前捧起了它。每每看完幾頁合上書後,心中便會生起一種掛念,對下一段的內容便會有無限的遐想。就這樣懷著始終不變的熱忱讀完了整本小說。十分詫異地發現了小說中的“圍城”竟是指—婚姻。“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裡的人想出來”。在當今這個流行“婚姻是愛情的墳墓”這句話的時代,真沒想到早在上世紀中葉,就有一位站在時代制高點上的偉大的作家,以高雅而幽默的方式提出了這個觀點,而非當今這般庸俗。憑藉作者對生活細微的觀察,豐富的閱歷以及深刻的感悟,足以成就一部讓人肅然起敬的傳世之作。

小說《圍城》主要講的是留法青年方鴻漸從海外歸來後,總是不能安頓,一再踏上漂泊的旅程,作者借他一路漂泊的機會,涉筆成趣,廣泛描繪了社會形形式式,寫盡了處於歷史轉折時期的中國在文化、價值方面的斷裂、錯位、顛倒與衝突。小說中,作者諷刺自成一體,與革命作家的暴露型諷刺不同,道德、風俗、人情,無不籠罩在他的諷刺筆下,古今中外的警句妙語,隨手拈來,織成充滿機智和書香的諷刺文章。

方漸鴻與蘇文紈、唐曉芙,孫嘉柔的感情糾葛,每每因自己的懦弱,不敢多言,言亦不由衷,甚至一步步陷入工於心計的孫嘉柔的婚姻的陷阱之中,最後自食婚姻苦果。這座感情圍牆,曾經令方漸鴻嚮往,之後又無奈城中的無聊。圍城裡面充斥著爾虞我詐,明爭暗鬥,時刻讓人感到壓抑,令本性善良卻懦弱的方漸鴻不堪忍受,但當他離開那裡,面對的卻是一個及父母的封建思想,家庭的責任事業頹敗,多層混雜的社會大圍城之中,讓他更加覺得無所適從,似乎所有的一切都被一直無情的大手掌控者。本就無才的方漸鴻也只會牢牢的屈服於這隻手,逆來順受的承受著朋友的施捨,義無返顧的踏進愛情的陷阱、事業低谷。

《圍城》無疑是在告訴我們什麼才是真正的生活,每個人從懂事那天起就開始追逐自己認為理想的愛情,當追到的時候又在為愛情尋找一個理想的婚姻,而真正都做到的人寥寥無幾。其實生活已經教會我們一個規律:婚姻是隨機的。結婚就像圍城,有的人想進去,進去的人想出來。當愛情被歲月侵蝕,成為生活的一部分,這時的愛情已經昇華為親情了。

作者以“圍城”做書名,也許想告訴我們,不僅婚姻像圍城,人生、生活、職業等等更像圍城,其實我們一直在兜圈子,重複的做同一件事情:找個籠子把自己關起來,過了不久才發現那邊的風景比這邊更好,於是出了這個籠子進了那個籠子。就這樣重複卻樂此不疲。

在我看來,《圍城》與汪國真的人生有相似之處,汪國真有三大境界。第一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第二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汪國真對人生有如此高深的感悟,令人讚歎不已。而他卻終究走不出自己的圈子,釋懷不了內心的壓抑而投湖自盡。《圍城》也如此為自己的理想而追逐,卻把自己鎖進了籠子,想逃也逃不出。

《圍城》的成功,不僅僅與作者的學貫中西、廣泛借鑑有著密切的關係,更與他的立意、價值密不可分。在我看來,錢鍾書的《圍城》的的確確是一部很耐人尋味的著作。

感悟人生——讀《目送》有感 篇19

讀後感 ,981字

龍應臺的文字向來都是細膩動人,富有人生哲理的。她的文字總能給我帶來心靈上的純化,宛如一場春雨洗滌我的靈魂。

“每一個被我“看見”的瞬間,都被我採下,每一個當時都稍縱即逝,稍縱即逝。”美感真的是稍縱即逝。有時它來自於大自然的某一處。許是一片落葉翩翩落下的瞬間,許是一隻母狗哺育自己兒女,每個片刻都稍縱即逝。可是,現實中的我們又有多少人與龍應臺一樣。善於發現美,摘錄美。而我也被自己列為了忙碌奔波的一族。每天清晨面對這蓬勃的朝陽,睜開那朦朧的睡眼,醒了,叮鈴鈴,又放學了,周而復始。經常抱怨著人生為何如此平凡無聊,生活是那麼無趣。

龍應臺的這段文字給當時的我無非是一個很沉重的啟示,那時的我是那麼無知浮躁,甚至於連“美”都不常發現。其實當我們走在上學的人行道時,棵棵綠樹挺拔直立,片片綠葉兒互相推攘,風兒刮過耳邊的沙沙聲,無疑是一種美。當在馬路上看見一對白髮蒼蒼的老夫妻。牽著手,散著步,這無疑是一種白頭偕老,相濡以沫的美。野草在夾縫中頑強求生,努力生長著,這無疑是一種不懈奮鬥的美。生活中不乏美的身影,只是浮躁的我們被矇住了雙眼,讓這種種稍縱即逝的美逃離我們。我們要懂得發現美,享受美,溫暖美。

我們生存在這浩瀚的宇宙中,生活在這溫暖的行星中,生活在我們熱愛的土地上,度過這我們的一生。可是又何嘗有多少人懂得生命的真諦。21世紀是一個新時代,同時也是一個浮躁而忙碌的時代。想想,當我們坐地鐵時,看見的都是什麼?是一排排拿著手機刷微博上網的一顆顆迷茫的心。當我們知曉“3。01昆明”慘案發生,看到的又是一顆顆無知愚昧的心,他們許是為了錢財傷人性命,許是為了他們那可笑的信仰。他們在追求些什麼?尋找著些什麼?執著些什麼?我不懂。人的一生何其漫長,我們一生都在追求著。可是有些人甚至不知道為了什麼而追求。而我也不全都知曉,只是單純的懂得了一小部分生命的意義。也許便是“愛著,懂著,真正地追求著。”正如龍應臺所說:“難的是,你如何辨識尋找和放手的時刻,你如何懂得什麼是什麼?”

在這世間到處都是“塵埃”,遮蔽著我們的雙眼,我們應該學會透過這層層迷霧看懂“什麼”,知曉“何為活著。”

龍應臺曾在序中這樣寫道:“每個人。來到“花”前,都看見不一樣的東西,得到不一樣的“明白”。而我來到這“花”前,感悟了人生,感受生命的真諦,感受到了從前未曾有過的寧靜,只因它的文字溫暖而深沉。

艱難和挫折是對命運和人生的最好錘鍊——讀《名人傳》有感 篇20

讀後感 ,1051字

說起《名人傳》,你一定對貝多芬、米開朗琪羅和托爾斯泰的故事不陌生的吧!沒錯,他們就是《名人傳》此書的主人公。《名人傳》又稱《巨人三傳》,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法國著名批判現實主義作家羅曼罗蘭所創作的傳記作品。書中寫了三個世界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他們分別是貝多芬是一位偉大的音樂家,米開朗琪羅是義大利畫家和雕塑家,托爾斯泰是著名的作家和思想家,是他們印證艱難和挫折是對命運和人生的最好錘鍊。

這本書主要寫的是他們經歷了各種的磨難卻沒有向命運屈服,在生命的最後一秒仍不屈不撓的抗爭著。閱讀了《名人傳》這本書之後,我對貝多芬這位偉大的名人的故事特有感觸。其實我之前也聽說過他的一些遭遇的事情,也就對他感到了欽佩,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這本書作者不僅講述了貝多芬光輝的一生,以耳聾、愛情、挫折為線索,寫出了他小時候收父親的打罵、十七歲喪母、16歲聽力減弱、老年耳朵失聰等等。他的痛苦,以及對命運的反抗的精神。我都特別深刻,經過閱讀此書,我不僅對貝多芬有更深一層的瞭解,而且還了解到了另外兩位也非常著名的人物,同樣的也讓人敬佩。即使貝多芬一生坎坷,但是孤寂的生活比沒有使他沉默和隱退,在一切進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復辟的年代裡,依然堅守“自由、平等、博愛”的政治信念。通過言論和作品,反映了當時資產階級反封建爭民主的革命熱情。

在這本書裡,作者是以多側面地表現傳主們在身體上和精神上遭受的磨難,他們對種種苦難的不懈抗爭,以及在抗爭中爆發出來的生命激情。苦難對傳主的折磨和傳主對苦難抗爭都是《名人傳》的主要內容,而苦難在各人身上又表現為種種不同的形式。

閱讀完這本書後,我讀懂得了他們那種與命運抗爭的崇高勇氣和擔荷全人類苦難的偉大情懷。我情不自禁感嘆:是多麼偉大的人物啊!他們那種面對苦難永不低頭,對命運不息抗爭的精神感染著我們,鼓舞著我們,這同時也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艱難和挫折是對命運和人生的最好錘鍊!

其實這三位名人都是很平凡的人,可他們卻比常人遭遇到很多難以想象的磨難和挫折。同樣的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我們都有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但有很多人都有不同面對的態度。比如有的人第一時間就請求他人的幫助,不願勇敢地面對困難;也有的人總是逃避,也不願正面的面對它。這都不是我們應該學習的態度,就拿《名人傳》裡的三位名人來說,他們遭遇的事比我們常人還多還艱苦和折磨,難道我們就這麼容易就被打敗了嗎?

“故天將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增益其所不能”,要成就大業,就必需勇敢接受艱難和挫折的磨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