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桃花心木》有感相關作文20篇

讀《桃花心木》有感 篇1

讀後感 ,800字

這篇文章通過對桃花心木的描寫,使我們明白一個道理:當我們學會依賴的時候,獨立就會遠離我們;當我們學會放棄的時候,勝利就會遠離我們,當……當你依賴一樣東西或放棄一樣東西的時候,另一樣就會遠離你們而去。

當你將一隻黃鶴用籠子困住,每天餵它鳥糧,每天陪他玩耍,讓他每天享受人一般的生活,那麼我想它就算怎麼努力,到老了以後也學不會飛翔,而如果你將一隻黃鶴在它快成熟的時候放飛了它,我想它一定會學會飛翔,因為它不會依賴人類,而會自己尋找食物。

有個故事,一個四年級學生主動到西雅圖圖書館幫忙,他總是認真的把放錯地方的圖書準確的歸回原位,後來他因搬家離開了西雅圖,但他仍堅持讓爸爸開車送他到圖書館義務勞動,他說:“如果爸爸不送我我就走著來!”他就是後來聞名世界的微軟電腦奇才比爾。蓋茨。比爾。蓋茨的成功,真是他當年的那種追求,那種執著,那種拼命的努力,拼命學習的精神,使他擁有了如此巨大的成就。

一個人曾說過:“所有堅韌不拔的努力,遲早會取得報酬的!”

桃花心木最後經過自己不斷努力,不斷的拼搏,不斷地打敗挫折,終於長成了一棵參天大樹。就算沒有人澆水,沒有人鬆土,他也會自己努力尋找,拼命紮根的。

如果他們沒有執著的精神,堅定的信念和堅韌不拔的努力,桃花心木會長成一棵參天大樹嗎?

我們人類不也是一樣嗎?

人生的考驗與坎坷多而又多,都是我們無法預料的,但在面對這些考驗時,不同的態度就決定了考驗之後的成敗……

有些人經不起讀書的苦,而選擇放棄;有些人經不住自己的叛逆期,而選擇逃避,而有些人又何曾想過,如果面對了這些問題,又會怎樣呢?如果努力過,奮鬥過我想就算失敗了,也不會留下什麼遺憾,起碼曾經努力過奮鬥過。反而那些自甘墮落,自言自棄的人,真的

會過得快樂開心未曾反悔過嗎?

顯然人生許多考驗,面對的時候,我們要用信心去戰勝一切,因為那些都需要我們坦然的去面對,因為只有坦然面對,不放棄,才會有勝利等待著我們。

讀《桃花心木》有感 篇2

讀後感 ,503字

在這似乎平凡的生活中,處處隱藏著考驗,這些考驗,有大也有小,不過,一樣的是,它們都要被我們打敗,而不是我們被它們打敗。可能你的一個小小的遲疑,一個想放棄的念頭,都會成為你被考驗打敗的原因,不要放棄,考驗不可怕,可怕的其實是你自己,是你自己那膽小懦弱的心,一旦你被打敗,可能會喪失一切!其實,不只是人有考驗,樹也有考驗“桃花心木”便是其中的一種。

桃花心木是一種特別的樹,樹形優美,高大而筆直。有一個種桃花心木的人很奇怪,總是不定時地給桃花心木苗澆水,有時隔三天,有時隔十幾天,而且澆水的量也不一樣,有些桃花心木苗都枯萎了,所以,他來的時候總是會帶新的樹苗來補種。這是文章的作者對種樹人產生了許多疑惑,卻一一排除掉了,我懷著和作者同樣的疑惑繼續讀著文章,種樹人的話告訴了我答案:原來,種樹人是為了桃花心木長大以後能夠自主生活,他的做法也是模仿老天下雨—不定時間,為了鍛鍊桃花心木自己尋找水分,不依賴人類給予的點點滴滴。

讀完這篇文章,我感慨萬分:一個人只有依靠自己,什麼事情都靠自己,才會成為一個有作為的人。有獨立自主的心,會讓自己得到一筆偉大的財富。無論是人還是樹,都要經歷考驗,才能獲得成功!

讀《桃花心木》有感 篇3

讀後感 ,854字

“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較經得起生活的考驗,會鍛煉出一顆獨立的心。”每當聽到這句話,我就會想起桃花心木是如何長成挺立的大樹,讓我又不僅翻開了這本書。

這篇文章是林清玄寫的,作者發現種樹人來給桃花心樹苗澆水的時間不固定,導致其死棵,從而感到奇怪。後來種樹的人告訴他,不固定的澆水能使桃花心木沒有依賴性,從而自己紮根努力生長。作者從種樹人的話悟出了人生的哲理:人也要自力更生,要獨立。作者在描寫和敘述中轉承自然流暢,由作者的疑問引出種樹人的一番話,從而受到啟示,感悟到人生的道理。

我也很贊成種樹人的做法。不經歷風雨,小樹苗就不能長成參天大樹,不經歷一番磨鍊,我們也不能成為棟樑之材。種樹是百年大計,長時間澆灌,樹就會有依賴性,根浮在地上,是經不起風吹雨打的;如果不固定的澆水,樹根為了喝到水,就會拼命地往下紮根,從而找到水源,這樣的樹再經歷多少風雨也不怕。人也是一樣,如果父母溺愛孩子,孩子有了依賴,就不會自立,從而以後無法生活。“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只有那些自力更生,知道管理自己的人,才會快樂成長。學習就如同種樹,有的父母經常幫助孩子整理要點,孩子自己也就照著父母整理的背,成為被動學習者。久而久之,孩子沒有了自己的方法,只依賴父母的方法。而有一些人,自己主動學習,自己尋找方法,久而久之,自己的成績提高了,並從中學到了更多知識。

由此及彼,讓我想起了一個故事:有一對兄妹倆,父母雙亡。姐姐為了讓弟弟讀書,自己打工賺錢。而且每天幫弟弟洗衣服、複習功課,做著一切可做的事。後來,弟弟上了大學,在學校住宿,可是還沒有上完一天,就哭著回來了,嚷著不要上學,要和姐姐住。原來,小時候什麼事都是姐姐乾的,他到了大學什麼也不會,不會照顧自己。從這可以看出姐姐雖然對弟弟很關心,但因為過於的幫忙,使弟弟陷入“絕境”,一旦失去姐姐的庇護,自己就無法生活了。

其實,人的能力也是逼出來的。學會在不確定中成長,能使自己學會獨立;在不確定中成長,在自己面對挫折時有勇氣保持淡然和鎮定;在不確定中成長,就能讓自己成為明天的主角。

讀《桃花源記》有感 篇4

讀後感 ,727字

讀了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我在心裡嘆道:哎,世上竟有人可以描繪出如此美好的小世界。

陶淵明生活在政治黑暗、兵禍連年的東晉末年,他看到人民生活困苦,百姓流離失所,處處一片哀慼,心中的良心促使他哀民不幸,從而對那時黑暗的現實極為不滿。因此,在他心中,漸漸形成了一個寡國小民、民風淳樸、寧靜安樂、風景優美的小世界。

文章第一段寫了漁人遇見桃花林,描寫了桃花林“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美麗景色,暗示漁人即將到往一個美麗的去處。

文章第二段寫漁人進入桃花源,看到寧靜喜樂的景象。寫老人幼童“黃髮垂髻,並怡然自樂”。男女往來種作,村內雞犬相聞,一片和樂融融之景。漁人生活在東晉末年的現實社會,亦是看到民生疾苦,自己也是窮困潦倒,如今看到眼前一片和平景象,不知心內作何感想?

第三段寫村中人與世隔絕已久,“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又寫村內人“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可見村內人的熱情好客,友善溫情。村內人若想到放漁人離開桃花源,很可能會給桃花源內的人帶來災難,但是他們只是提醒漁人說:“不足為外人道也。”村裡人也可能和樂已久,心地純善,料不到世外人心險惡,故而縱虎歸山。

第四段寫漁人背棄諾言,“處處志之”,將自己所見桃花源說與太守聽。這真是可惡極了。但是時代如此,或有內裡詳情,漁人何辜!

結尾寫品德高尚的南陽人士劉子驥尋桃花源,“未果,尋病終”。自他以後,桃花源再無人問津了。即使是現在,世人雖然不知道桃花源如何去,也心嚮往之。

中國現在是個和平的國家,但是社會上仍然會發生讓人咬牙切齒的惡事,尤其現在校園欺凌、社會欺凌事件時有耳聞,自殺者不可數之。法律也心有餘力不足,而道德又不足以約束良心已經被矇蔽的人。這種時刻,就更加嚮往民風淳樸、寧靜喜樂的桃花源啊!

讀桃花源記有感 篇5

讀後感 ,837字

讀完《桃花源記》這篇文章後,我深深地被陶淵明筆下那片“世外桃源”吸引住了,他用淋漓盡致的字句展現了一幅美好、和諧的畫面。

“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香鮮美,落英繽紛。”一句,讓我初讀便已身陷其中,世外桃源的安寧和美在這裡就非同一般。桃花盛開,芳草飄香,頓時讓人心靜寧和,恬靜悠閒。

“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村中的男女老少和諧相處,讓人看到了一幅輕鬆自在的生活圖景。

而“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又充分顯示出了桃花源人民的熱情好客,他們紛紛來迎接一個外來人,熱熱鬧鬧。

陶淵明構想出這麼一個美妙絕倫的地方,祁山不僅是想說桃花源的美好,更是隱含了他渴望和平、嚮往美好的願望。

看完這篇文章,我越來越想離開這個充滿爾虞我詐、人心邪惡的社會,越來越想去到那個“世外桃源”。可是,想象終歸是想象,“桃花源”是不可能存在的,那只是停留在人們心中的一個美好幻想而已。

聯想到現在的社會,不禁感嘆。腐敗不堪、自私自利,這些醜陋的東西已經侵蝕了人類的心靈,已經讓人們產生沒有他人、只有自己的邪惡想法。

每當在網上看到老奶奶被車撞了,司機卻逃之夭夭,而滿身是血的老奶奶周圍圍滿了人,每個人都拿出手機拍著這一血腥的場面,發到自己的朋友圈,卻沒有一個人打急救電話,我就覺得憤怒。這件事好像和他們沒關係,只是他們無聊閒暇之時可以談論的閒事。

他們可能不知道,因為司機的逃逸,因為沒有及時撥打急救電話,一條條生命就這樣喪失了。為什麼他們不用拍照的時間來挽救一條生命呢?因為他們都有著同樣的想法:這不是我的事,萬一去幫了,反而訛上我怎麼辦?

諸如此類的事情還有很多。

我厭惡這些醜陋想法,痛恨產生這些想法的人們。我也像陶淵明先生那樣,渴望有一個充滿和平與孩子般童真的美好社會。

當然光是嚮往也沒用,我們必須從現在起,努力去創造這樣一個全新、理想的社會。與人為善,和諧相處,摒棄那些醜陋想法,儘自己最大努力去做。如果人人都這樣想,這樣做,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就一定能挽回曾經失去的純潔與美好、和平與和諧!

桃花心木讀後感 篇6

讀後感 ,651字

這幾天我讀了一篇課文,名字叫做《桃花心木》,這是臺灣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讓我悟出一些人生道理。

這篇課文主要講了在“我”的鄉下老家,有一個種桃花心木的人,他不按規律澆水,讓我感到非常奇怪,在與種樹人的一番交談之後,解開了“我”心中的疑團,並感受了一些深奧的人生道理。

其實在我們身邊也有類似的現象,比如,在室內養的花草就不如野花堅強,那些野花在外面經受狂風暴雨之後,依舊傲然挺立,甚至更芬芳豔麗。而溫室裡的花草只要經受一次狂風暴雨,就會枝折花落。

文中的道理讓我受到了觸動,明白了不只是樹,人也是一樣,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較經得起生活的考驗,會鍛煉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我們也必須在艱苦的環境中接受考驗,克服依賴性,學會生存。這樣才能學會把很少的“養分”轉化為巨大的能量。種樹人不按規律地給樹苗澆水,正是想要樹苗學會把很少的養分轉化為巨大的能量,直至長成參天大樹。

看到這,我不禁臉紅起來,平時自己遇到一點困難就退縮,怕吃苦。記得有一次,朋友約我去跑步,我倆還沒跑十五分鐘呢!我就感覺特別累,一屁股坐在地上不跑了,甚至連回家的路程都不想走了。最後還是朋友打電話給我爸媽,然後爸媽來接我回家的。而朋友一個人在那個地方接著跑。

我想到這,很後悔為什麼自己沒有堅持下來,而選擇了退縮。我覺得在以後的日子裡,我要像桃花心木苗一樣,不畏困難,努力生長,成為真正的生活強者。在不確定的生活中的人才有獨立自強的精神,相反,長期在舒適的環境中生活的人依賴性強、生存能力差,經受不住生活的考驗,甚至有可能會被社會淘汰。

桃花心木讀後感 篇7

讀後感 ,751字

《桃花心木》,是林清玄先生的一篇散文,也是小學六年級的第三課。

我記得,從開始教這篇課文,每次的早讀和課前讀,班長全在領讀《桃花心木》。“人也是一樣……種樹的人不再來了,桃花心木也不會枯萎了。”大部份的內容,我也記不清了。一次次地讀,漸漸成了背,老師雖只要求背最後兩段,但前面部分,也在不知不覺中能接上這麼一兩句。

記得幾個老師說過,林清玄的散文適合現在讀了寫作文。我不以為然,那時閱歷少,不知真正優秀的考場作文是怎樣,一直認為“作文是千變萬化的,哪能有共同點“。

有時無事,想著這篇文章,竟也梳理出番理理來:先是一大段事情,結尾一大堆感想,不知怎的,那時上課並沒有記住老師是否說過,只是無比自豪,自己也能總結出來!可那時作文尚未開竅,從來沒用過這樣的寫法。

上了初中,讀了一本《林清玄散文集》。讀了十多篇文章,猛然發覺,每篇的大體結構都是這樣!語言雖樸實無華,但總有細膩的描寫,結尾的幾段永遠是點晴之筆!

頓時領悟出好作文的思路,讓我大感驚訝。我知道一定有人早早知道,但自己發現的總是不禁讓人滿足的。

後來,語文老師上了一節作文課,講的正是讓我百思終得其解的”立意“,先是事物的道理引發出人的,然後是人生的。驗證了我的一個”偉大“的”發現“,我並不覺得挫敗,反而更加高興,彷彿冥冥之中有人告訴了我一般。

沉思著,忽而又憶起《桃花心木》中的一句話:”人也是一樣“。

是啊,人也是一樣。我不正是苦苦思考了許久,才得出道理的嗎?”努力紮根,汲取水分的桃花心木樹苗,終於能在暴風雨中好好活了。而我這自己思考出來的道理,定能久久佇立在我心中。

那麼,這《桃花心木》好像不僅讓我悟出一個小道理,還讓我懂得了一個大道理:要獲得大成就,定是要先付出辛寬邊的。

我突然想見見這株桃花心木,已長成一棵頂天立地的大樹了吧?

桃花心木讀後感 篇8

讀後感 ,649字

我曾經學過一篇叫《桃花心木》的課文,它是一篇教育人們自強不息的文章,具有很深的哲理。

我記得它的內容是這樣的:有一個人在一片空地上種下了桃花心木的樹苗,但是“我”見他總是不定期澆水,而且每次澆水的量也不一樣。“我”很疑惑。心想,他應該是一個很忙的人吧。但是很忙的人做事怎麼會這麼馬虎呢?後來“我”又想,他應該是一個不負責任的人吧。但是他為什麼還要來給桃花心木澆水呢?有一次“我”見他又來了,我便跑過去問他:你為什麼不定期澆水,而澆水的量又有多有少呢?他說:“因為不定期澆水是想讓桃花心木有一顆獨立自主的心。澆水的量不同是我在模仿老天下雨。”“我”知道了,他是想讓桃花心木學習自強不息,自己學會適應環境。

學這篇課文時我也懂得了一個道理:一個人或植物要想生活下去,就要有自強不息的精神和品質,張海迪就是這樣的。由於她高位截癱,無法和正常的孩子一樣進入學校,只能自學。但是她照樣學會了小學和中學的課程。她還精通五國語言,獲得“五個一工程”圖書獎。這是為什麼?因為她具有堅持不懈,自強不息的品質,學會了自力更生。試問有多少人能像張海迪一樣,做到自強不息?

青草在岩石裡紮根,梅花在冬日裡綻放,松柏在寒風中微笑,這呈現出的是什麼精神?——自強不息。

自強,我的朋友,讓我們一起創造美好的未來,讓我不斷超越自己。

桃花心木讀後感 篇9

讀後感 ,697字

林清玄在文章《桃花心木》中說:“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較經得起生活的考驗,會鍛煉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我非常贊同這句話。

人的生活中,如果沒有了考驗,那幾乎失去了前進的動力。因為,考驗會激勵人,讓他更加努力。賽場上,冠軍總是要感謝亞軍,因為他給了冠軍前行的動力。那如果沒有考驗,生活波平浪靜,多好?但不是這樣的,沒有考驗就失去了目標,那些人雖然也有成功,但大多數會淪為乞丐。他們沒有自己的本領,因此只能向他人伸手。所以,生活中必須要有點兒挫折,不然就缺少了生活中最重要的東西:動力。

向窗外望去,這樣的生活規律同樣適用於自然界:窗外的小鳥,如果不去捕蟲,就會餓死;樹木如果不迎風,樹葉就十分嬌嫩;動物園裡,動物如果不訓練,在野外就沒有一點兒抵抗力……這都是這一規則的證明。

有一種非常稀有的熱帶魚,漁夫們個個都想捕到,因為它非常昂貴。但這種魚有一種怪病,只要一出水,就會在幾分鐘內死亡,根本來不及端上桌。所以,能吃到活的魚,算是非常幸運了。有一天,一位老漁夫出海打魚,運氣很不好,一連捕上來好幾只一文不值的狗魚。他嘆了一口氣,想:唉,收完這一網,回家算了!但不料,他捕到的正是這種昂貴的魚!這時候,出乎意料的一幕發生了:船艙裡的狗魚和剛捕到的這隻魚撕咬起來,它們在船上鬥了十幾分鍾,僵持不下。老漁夫忽然猛拍了一把頭:它們……它們居然還活著!

原來,漁夫捕來的這種魚是狗魚的天敵,雙方一見面,生存本能就被激發了。才沒有死在空氣中。可見,一個好對手或是一次挫折是多麼重要。其實,我們真正應該感謝的,是自己的對手。

桃花心木讀後感 篇10

讀後感 ,593字

週末,我和朋友來到了圖書館。我們站在書架前,瀏覽著花花綠綠的書本。突然,一本書的標題吸引了我,使我印象深刻。

這本書的名字叫《桃花心木》。《桃花心木》是林清玄的一篇散文。主要以第一人稱“我”來講述。這篇散文敘述了以前“我”在鄉下的時候,有人種桃花心木。“我”從種桃花心木中明白了: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能鍛煉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

獨立自主的心。我反覆地琢磨著這句話,去年夏天的場景浮現在我的眼前。那個暑假媽媽為了讓我能獨立,給我報了一個夏令營。那個夏令營是給你米、菜,卻要你自己安排,在那個夏令營裡,我本是十指不沾陽春水的大小姐,到最後卻硬是學會了做飯、洗衣服、燒水。就像《桃花心木》裡種樹人所說:“只有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才能鍛煉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

在成長的途中,也許是會遇到許多的挫折,但我們千萬不要被挫折擊倒然後一蹶不振。只有戰勝挫折才能鍛煉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正如《傳錄》中的一句話:“種樹者必培其根,種德者必養其心。”意思就是如果你要種樹,那麼你必須培養好樹的根鬚。如果樹能穩穩紮根在地底,那麼長成百年大樹就不成問題。育人如育樹,樹有強壯的根鬚才能穩穩紮根,人有獨立自主的心才能不被眼前的挫折嚇到。

是啊,我們都需要一顆心,那顆心的名字叫作獨立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