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湘行散記》有感相關作文20篇

讀《湘行散記》有感 篇1

讀後感 ,522字

我們可以選擇,一個家庭,男人既是天也是地。他們可以選擇愛家也可以放棄家,但水手們的選擇毋庸質疑是非常有責任心的。

說起這本書,還要從這本書的作者開始講起。沈從文,早年參軍。隨軍隊輾轉川黔湘邊境。他吃過苦,也說明了當時社會的黑暗。他的書都流露出了對自己家鄉的留念。在《湘行散記》這本書中,他把每一個人物的品質都描寫得生動形象,尤其是水手,描寫的品質很形象。

水手們為自己的工錢可以奉獻出一切。他們無論怎樣自己的尊嚴,他們十分粗獷。在他們拉船時會罵一些難聽的話,但對於他們來說這是提升動力的一種方法。

水手們雖然會把一些妓女當作自己的婦人,但也會給予幫助。記得一位叫牛保的,他與妓女產生了感情,與其他的水手不一樣的。

其實水手與妓女們的家庭生活情況都是悲慘的。那些妓女們有的沒有老公,可能是當兵時死了也可能……有的甚至到了古稀還出來賣身換錢。當然,水手們的生活也不是那麼好過的。他們要靠每天的一毛五養活整個家。

水手們為了自己的尊嚴會拼命。讀到牛保在逆水中拉船悍衛尊嚴時,我的心中總是會有千言萬語。化為一句話,就是他們的品質。水手們粗獷、豪放、勇敢。

我們可以選擇愛生活可以自由,但一定要有責任。生命不在我們的手中,但命運、結果可以因為努力而改變。

讀《湘行散記》有感 篇2

讀後感 ,630字

合上書,閉上眼,眼前,虛幻的境地中,彷彿又出現了那一江清波盪漾的浩浩江水,又出現了遠處那座座樹木叢生、青翠欲滴的山巒,純美風景裡又是那一抹消不去的淡淡憂傷。

湘西的水,柔順、清澈,無半點汙垢,如一幅淡雅的風景畫,照亮了一方人的心,養育了一方人最純潔、質樸的性。在那微波粼粼的綿綿江水中,我似乎看到了他們的影子—那些甚至連生命都被人覺得微不足道的水手、妓女們。

他們,流落在社會最底層,無人不知卻又無人愛理。死了,一把土,一塊木頭,簡單了事,可他們一進入作者那雙善於發現的雪亮雙眼,就變得有擔當、努力、極富純真的人性了。

水手,湘西水上,無處沒有他們健壯、與急流博擊的身影,無處不迴盪著他們粗野、有力的號子。他們為了掙點鈔票養家餬口,天天早出晚歸,甚至不惜冒著被水吞沒的危險跳下水推船,他們又是那麼勇敢、仗義,面對大風大浪絲毫不懼,一旦遇見情合意同的人便視為好友,厚禮相贈。他們的心,是耿直的,沒有一絲投機取巧,是真正的人心!猶如那一江清波。

再說妓女,這個職業引來多少人輕視,甚至鄙夷,可她們一到沈先生筆下是那麼努力工作,堅持崗位,不到最後一刻絕不停止。其實,她們也是迫不得已,用自己來撐起一個家。她們又是那麼溫柔、多情。為一個心上人,天天守在視窗眺望。

這些看似底層的人,其實不底層,他們的心,是最純粹的,是如那湘西水一般無暇!只是命運不濟,才淪落到這等地步。

時代在不停變化,水手和妓女幾乎不復存在,可那一抹記憶,那一條江水,依然流著、流著……

讀《湘行散記》有感 篇3

讀後感 ,780字

沉浸在如鏡般的湘江上,心中泛起點點漣漪……

只有以心讀過《湘行散記》,才能徹底走進作者的內心。作者沈從文原本是一位軍人,隨著軍隊輾轉各地後,嚐盡了人世間的苦,也閱盡了人世間的黑暗。在他心生厭惡後,便踏上了文學創作一途。

作者沈從文雖然後來幾乎都待在北京,但在他筆下最純美、澄明的,卻僅有自己的故鄉。或許,在他的記憶中,也只有自己的故鄉之地—湘西,是最美好的吧。也或許如其人所說:“當過兵的人,活著回來,就回到了故鄉。這也許也是當時人們的悲哀吧。

《湘行散記》這一本書,如一面明鏡,揭露了當時社會水手,妓女等底層人民的低賤,甚至連自己的性命也一文不值,這一切似乎都在訴說那些人的悲哀,但當你看到最後,你一定可以明白沈從文的—他是在讚揚這些人的美好品質。那些水手每天的工資僅有1毛5,在世人眼中他們或許是卑微的,低賤的,但通過《湘行散記》,我卻看到了他們的另一面。有些人,是重情重義的,例如水手牛保,他對著一個妓女,卻生出了真實的情感,甚至離別時,也是依依不捨。

而這些水手,也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勇敢無畏。這些水手,雖然地位卑微,但他們卻作為水手的尊嚴看得比性命更為重要,就算是三九寒天,只要船卡住了,他們就會光膀子跳入河中拖船;就算是驚濤駭浪,只要船長一聲令下,他們也會二話不說跳入冷徹人心的江中。而這兒,可正不是一種崇高的大無畏的精神嗎?

再看看那些妓女們,在看《湘行散記》之前,我認為她們是不知羞恥,甚至認為她們的命是不值一提的,但現在,我的觀點不同了,因為在沈從文筆中,她們的生命是非常頑強的,你認為她是為了錢財嗎?不,並不是,她們是為了讓自己的親骨肉可以衣食無憂的長大,才會放棄她們寶貴的貞操的,因為,她們是一位偉大的母親啊!

《湘行散記》這一本書訴訟了人道的黑暗,卻也映射了人道的偉大與堅強,這是本可歌可訟的史詩!

讀《湘行散記》有感 篇4

國小六年級作文 ,622字

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別文學,不知為什麼,其中讓我有著抹不去跡象的書,仍是那本—《湘行散記》,這本書的作者是沈從文。

這本書,與其說是遊行,志記,倒不如說是一本“回鄉”散記。他是沈從文筆下真實敘述的故鄉人們的一本書,這本書中最讓我有感觸的,還是“一個多情的水手與一個多情婦人”一文,文章塑造了兩個鮮明的形象,只有著可憐收入,隨時都有生命危險的水手;默默為家人服務,無私奉獻的妓女們。

在以上兩者中,我悟出了更深刻的道理,水手與妓女,同是平凡的人,同有著一份卑微的工作,同是下層社會中的人們。他們,卻有著一份深摯而真誠的心,每當船遇上險灘,水手總會奮不顧身的下水護船,他們勇敢,無畏,有著一份男人應有的努力,而妓女們呢,她們何嘗沒有過家庭?他們的丈夫,不是死於非命;就是離家外出,再也見不著。但她們有著一顆堅強的心啊!她們依舊不失去那份最原本的質樸和可愛,更不會失去那份對生活的純真希望。

讀完《湘行散記》,相信你的思路早已像沈從文一樣,遊覽了那純美的湘西,雖然文章寫了下層社會人民的困苦,但這本書並不只有痛苦,反而是貫河水以愛,以美好。為我們展現了那份令人深深懷念,而又回不去的過往。

“不忘初心”,我相信這個詞是以詮釋這本書,生活中,我們更是要將眼光放廣闊。心放得廣闊,我們應該為了某個目標而去儘自己應盡的那份努力。

我們的生命,可以自己把握,可以像那些勇敢的水手,可以像那些有著純真希望的婦人,只要你習慣把自己的心胸放得更寬廣。

讀《湘行散記》有感 篇5

國小六年級作文 ,579字

不知為何讀了這本書,我體驗到了歷史的感悟在靜靜流淌而過,文字雖如水,卻只想靜靜走在橋上,望著遠處那青山邊圍繞的青絲,可是在橋的那頭,只能看見隱隱的白髮……

雨漸漸的下的越來越大,而我卻獨自漫步在雨中。

一朵朵含苞欲放的花朵在綠得盪漾的綠草坪上顯得格外耀眼,不禁思緒萬千。

飄渺的櫓歌聲中,揚起的是最真實而美麗的生活,這本書就好似一顆誠心,一支筆,也是用最乾淨的文字塑造了純美的湘西世界,在沈從文的筆下,水手、妓女、艄公……他們一個個都擁有著一顆最純潔的心,這是他們“心”的本質!

沈從文,從武陵開始一步步起程,在這場旅途之中,世事人非,都看到一清二楚,早已摸透的結局,也卻只能看著一個個朋友愈走愈遠,打不破的現實,擺在面前,卻又是一陣悄無聲息的低吟與傷感……

在這看不到光明的城市,哪裡是自己的容身之處!被人踩在腳底下,就連停下來喘一口氣都得憋著。

往事在此刻回想起都是滿眶的淚水,與訴說不盡的苦衷罷了,誰不是為了養家餬口去賺錢,去沒心沒肺的打工,每個動作都是如此連貫有序!

這個世界反映出的對自然的感懷和對純粹人性的渴望,這是澄明山水間最難言的美好與惆悵,當然,我呢,也只是在沉默之中體會到一點人生的苦味,我覺得他們的慾望同悲哀都十分神聖,我不配用金錢或別的方法滲進他們的命運裡去,擾亂他們生活上那一份應有的快樂……

一份溫暖和幸福,

是我們最真誠的祝福!

讀《湘行散記》有感 篇6

讀後感 ,618字

這些文字,如清純之花,讓人難以放下;如堅硬磐石,在我心中揮之不去。

《湘行散記》是沈從文的名著。書裡寫的是水手與妓女生活窮苦,但不會沒有生活的希望。沈從文曾參過軍,後離開隊伍,改行作家。經他之手的作品,無不含有淡淡的憂傷。

“我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雲,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這就是作者對生活的期望,是水手和妓女對生活的希望。

在那時,生活就是輾轉,在戰爭中平靜地死去,不為人知;在窮苦中妻離子別,無人知曉。在逃離中苟且與他人同生活,十幾年後再相見,卻不認得了。仔細品味,竟含著痛苦。

然而,書中寫的遠不止這些。水手們幹著以生命做賭注的活兒,收入卻少之又少。妓女每天“多則二三十,少則一塊八毛”卻依舊快樂,毫不抱怨,水手上灘,必須互罵野話,妓女服務,必須令人滿意;遇上激流,水手奮不顧身地下河頂船,碰上老闆,妓女便讓人隨意擺佈……在如此之困境中,他們依舊快樂,以至於隨意。這難道不是對生活的希望嗎?

讀《湘行散記》會不由自地陶醉於沈從文的文字間。“牛保”還在熱被中美夢,船上人就叫開船了。牛保也無可耐何,但心情依舊那麼快地轉好,與大家有說有笑,將前方看得一片光明。這對生活的希望,宛如純真的花兒,千年百年都是一個樣兒。

面對那不順的現實,也許我們並不需唉聲嘆氣,不需哭天喊地。只要放寬心,一切都會好。

我們能選擇生活,改變生活。記起往日的好,未來的希望,將要使我們永遠放寬心,心存不會滅的希望之火!

讀《湘行散記》有感 篇7

讀後感 ,639字

閒暇之際,拿起了《湘行散記》卻久久放不下。

《湘行散記》是一本散文,主要講了作者從北京回老家鳳凰,於常德上船順辰河而下,經桃源一路乘船風雪不斷,詩人經常寫信給妻子,信中描寫看不同地域的風土人情,唯獨“一位多情的水手與多情的婦人”給我印象深刻。吊腳樓上的燈關還再閃爍著。

牛保也入了眠,第二天早上水手一直對牛保喊出船了,一次比一次話都很重。牛保脾氣好,還有和氣的話語來回答。婦人和牛保原本是因為“合同”才在一起,可隨著時間的推近,他們卻擦出了真正的感情。可好景不長,牛保在一次海難中,被河水沖走了。正因為他是最底層的人所以他不惜冒著生命的危險去與死神拼博,可現在的人們已蛻變了,每天吃著大魚大肉,夏日在空調中度過,在家裡看電視玩手機,可還有些人不會滿足。

轉念一想,要是我們是乞丐,是社會底層的人物,我們就會深深地體會到他們的辛苦,他們的貧窮,有時為了多賺一些會以睡夢中醒來;有時為了妻兒與孩子而努力去拼博。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為他們想要一個完整,和諧的家。(還可以上升到他們隨遇而安,承擔命運的高度去歌頌他們的人性)

辛亥革命爆發後,湘西在歷史中蛻變了,之前的藥已經佈滿的蜘蛛網;之間夜晚熱鬧非凡的景象也消失了。我覺得要是我們生活在那個時代,也許我們應該會學會珍惜。妓女在我們生活中已經消失了,可他們可愛,純樸給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遨遊與湘西中,體會著人心的質樸,我們應該像水手為活著去承擔,像婦人,永遠保留著丈夫回家的期望。

讀《湘行散記》有感 篇8

讀後感 ,671字

《湘行散記》這一個題目令我沉思,作者沈從文到底會為我們呈現出怎麼樣的畫風。是憂傷的?是愉悅的?先從沈從文開始吧!他從小本是出征在他十幾歲的那年,他離開家鄉,遠去北京,開始文學創作,而《湘行散記》便是沈從文在故鄉湘西的回憶,以及時那方河域和生活在它上面的人們深摯而真誠的愛。(亮點)

在這本書中,其中的一篇——《一個多情的水手與一個多情的婦人》這一章節故事令我印象十分深刻。從中我瞭解到了水手宋宋和牛保在每天只有一角多元的情況下,仍然冒著危險去工作。在冬日三九,天就算很冷,可如果船遇險了,水手們照樣往下跳,就算河水再凶猛可他們也會衝著一線生機去挽回。對他們擁有著一般人沒有的勇氣與努力,而住在吊腳樓的婦人,因嫁的丈夫因出海死去,而淪落為妓女,她明明可以改嫁。但她沒有,而是去努力賺錢,浪費自己的青春未盡自己的微小之力來濟救自己的家庭。而即使這樣,她們依舊不失去那一份質樸,以及對家庭的希望。(可以再昇華到他們順應自然的生活態度上去,更有高度)

每次讀到這一章節,總有所感悟,卻又不知自己為什麼感動。再想一想自己現在的生活,衣來伸手,飯來伸手,每次吃東西都十分浪費,而在我們這麼幸福享受的同時,又有絕大數人在為生活,為自己,為家庭而奮鬥。而我們也無力為他們做些什麼。

沈從文在《湘行散記》中曾提到一句話:“我覺得惆悵得很,我總像看得太深太遠,對於我自己,便成為了受難者了……”是這樣子的,在我們覺得習以為常的生活中,我們應該像淪落的婦人一樣,永遠保留那份愛的希望!

讀《湘行散記》有感 篇9

讀後感 ,656字

在讀《湘行散記》之前,我是從逐漸瞭解沈從文開始的。沈從文從小便投身隊伍,隨軍隊碾轉川黔湘邊境。他從小便吃過苦,閱盡了社會的黑暗,在隊伍的解救後,便因為對文學的愛好而走上文學創作的道路。沈從文在《湘行散記》中寫過的一句話,令我印象深刻“我覺得惆悵得很,我總想著太深太遠,對於我自己,便成為了受難者了”。

在這本書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一個多情的水手與一個多情的婦人”。這個片段講述的是一個多情的婦人的丈夫在一次行船中,不幸落水遇難,從此之後,就只剩下婦人一人了。那位婦人明明還可以改嫁,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可她卻想靠自己去承擔一家人的生活,艱辛、悲慘地當上了一名妓女。一天路過的水手——牛保,在一夜間與那位婦人增進了感情,不惜為了她和水手吵架,不行船;把自己唯一的蘋果獻給了那位婦人。那天后,牛保因遇難,再也沒出現過,那位婦人於是悲痛欲絕。

水手和拉船人只能得到屈指可數的收入,卻幹著危險的行船工作。十年如一日,即使這樣,水手們依然為了討口飯吃而努力拼博,這種精神令我萬分敬佩。那些妓女為了家庭生計而淪落如此,可見當時社會的無比黑暗。而即使這樣,她們依舊不辭辛苦,艱難地過著日子,她們依舊保持著她們的可愛與質樸,以及對生活最純真的希望。

水手牛保與婦人雖做著交易,可他們對互相深情,互相幫助,使我對他們的故事產生了憐憫,被深深地打動。這難道不就是勞動人民之間純樸的深情嗎?

我們要在過後的日子裡,去哭,去笑,去鬧,把握這些美好的時光。

讀《湘行散記》有感 篇10

讀後感 ,674字

讀完《湘行散記》,歷史的感悟從我的心底靜靜流淌而過。文學雖如水,過而無痕,卻沉澱下太多太多的嘆息……

《湘行散記》描繪的是湘西美景,在這裡,流淌著清澈的河水,響徹著一生也忘不了的櫓歌;這裡有愛說野話卻勇敢有力的水手,有可愛純樸卻淪為妓女的女人。在這裡,你能觀賞古老的西蘭卡普織綿,品嚐美味地道的苞谷燒酒和糯米粑;在這裡,你能見識到哭嫁的媳婦背親的隊伍,感受到熱鬧非凡的賽龍船。到底是古鎮,一些古老的土家族的民風民俗還沒有被現代文明社會淹沒到無影無蹤,無處尋覓的地步。

鎮上的老百姓有在沿河居住下來的,也有像星星一樣散落在沿河邊的山上,河岸兩邊用竹子搭建而成的吊腳樓高高低低,錯落有致。

沈從文先生用極為優美、豐富的筆觸勾勒出湘西美景的山水人物。在他的筆下,人物是鮮活的,風景是靈動的,事物是立體的。字裡行間,我深深地感受到沈從文先生對生活的熱愛。沈從文先生年少時投身軍隊,隨部隊輾轉川黔湘邊境,吃過很多苦,閱盡了社會的黑暗與冷漠。然而,苦難的生活並沒有擊垮他,他對生活仍保持著滿腔熱忱。而我們呢,在工作學習中忙忙碌碌,只知道整天叫苦叫累,遇到了一丁點的挫折困難,就做一隻縮頭烏龜,不敢邁出前進的步伐。

忙碌的我們或許忘記了去發現身邊美好的事物,所以,我們失去太多太多了。掩卷深思,我們是否得敞開自己的心扉,端正生活態度,用心去感受這個世界呢?雖然我們相對於漫長的歷史只是毫不起眼的滄海一粟,但是我們是生活的主人,我們可以選擇熱愛生活,在自己習慣的生活裡去發現美,發現生活的真諦,做自己想做的事,去追趕屬於自己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