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典,有收穫相關作文20篇

讀經典,有收穫 篇1

讀經典,有收穫作文8 ,161字

讀《經典童話》有感 篇2

讀後感 ,437字

在我很小的時候,媽媽就給我講《經典童話》的故事,記得每次我都是聽著媽媽講的故事進入夢鄉的。

上學後,我開始自己閱讀《經典童話》裡的故事了,這裡面的故事真的是太有意思了!每一個故事都讓我百看不厭:從《皇帝的新裝》到《白雪公主》;從《皇帝的六絃琴》到貝格的《林中的睡美人》等,都是人類文化寶庫中晶瑩閃光的耀眼明珠。在這個五彩繽紛、美妙神奇的童話世界裡,我可以和白雪公主、小巨人、灰姑娘、買火車的小姑娘交朋友,和她們手牽手度過童年的美好時光。

閱讀成了我重要的精神需求,沒有閱讀的日子對我來說簡直是難以想象。

閱讀,使我感受到了語言的魅力,讓我更家接近書本,在知識的海洋裡乘風破浪,讓我變得喜歡觀察周圍的事物,喜歡思考,以此來豐富我內心的世界。童話書中,很多故事富有哲理,這些故事教會了我如何辨別美與醜、善與惡、真與假。

閱讀,就像一盞明亮的燈,讓我的心中充滿著陽光,讓我茁壯成長,變得更加強大!

為了獲得精神上豐富的營養,我要多讀書,相信閱讀會帶給我最美好的東西,最肥沃的土壤!

腹有詩書氣自華——誦讀經典古詩文有感 篇3

讀後感 ,929字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而中國古詩文,更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我很敬佩那些飽讀詩書、滿腹經綸的人,他們腹有詩書,品德高尚:“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他們腹有詩書,謙恭有禮:“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他們腹有詩書,胸懷大志:“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從兩三歲還在牙牙學語時,我就開始背古詩了。“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口齒不清的我被客人誇得原地打轉,一屁股摔在地上,還不停地咯咯笑著。每當吃飯時,桌上掉了飯粒,只要媽媽一開口:“誰知盤中餐”,我就會馬上接上“粒粒皆辛苦”,然後就趕緊把飯粒拾起來吃掉。

上學以後,隨著古詩越背越多,我逐漸領略到了古詩文的魅力。李白把我帶進激情的山川;王維使我融入如畫的意境;孟郊的拳拳報恩之心、陸游的殷殷愛國之情都深深地感染著我,讓我在古詩文的天地裡如痴如醉地翱翔。

秋風習習,月朗星稀的夜晚,坐在小區的涼亭裡乘涼,不禁吟誦起“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眼前彷彿看到了在皓月當空、人跡罕至的幽靜竹林中,王維獨自一人,彈著琴,和著歌,有明月相伴的怡然自得的樣子,我如同身臨其境一般,心情平靜而放鬆下來。

我常常驚歎那麼區區幾行詩,寥寥幾十個字,竟能蘊涵那麼豐富的感情。就拿送別詩來說吧,能讓我感受到朋友之間的友誼是那麼真摯,也感受到了詩的多姿多彩。“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是如此的灑脫、豪邁;“莫愁前路無知已,天下誰人不識君”又是如此的激昂慷慨,鼓舞人心;“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充滿了深深的依戀和牽掛;“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卻把不拘俗禮、快樂自由的李白和汪倫展現在我們眼前。古詩的奇妙真是讓我讚不絕口。

現在,我已經七年級了,誦讀古詩文已成為了我生命成長中的不可缺少的部分,每每來到不同的地方,看到不同的景色,我經常會不由自主地吟出一句詩來。跟媽媽比賽背詩是我的一大樂趣,並挑戰著背更難的詩。《行路難》、《將進酒》、《短歌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每背出一首長詩都會令我欣喜若狂。《弟子規》、《三字經》早已不在話下,現在正向《百家姓》、《千字文》挑戰。

同學們讓我們一起背誦並內化更多的詩歌吧!那我們也能“腹有詩書氣自華”了!

讀《中華傳統文化經典》有感 篇4

讀後感 ,781字

當我翻開《中華傳統文化經典》這一本書時,中華五千年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燦爛文化便如滔滔江水一般湧現在我眼前,中華五千年可歌可泣,不可計數的風流人物便漂浮在我腦海。彷彿有一股強大的磁力吸引著我,促使著我往下讀……

當我讀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時,我感到了團結合作之重要,力量之強大。

這是無可厚非的,無論是作戰,還是實際生活,無論是人,還是動物,無論是古代,還是當代。團結永遠都是如此重要。比如就拿日本侵華事件來說,如果當年國共兩黨沒有聯合起來抗擊日本,如果當年全國人民沒有團結起來一致對外。我想日本的陰謀就早已得逞了,哪裡還會有新中國,哪裡還會有中華民族,哪裡還會有現在活得如此幸福的你我,中華傳統文化哪裡還會得以傳承?還有,螞蟻搬食物相信大家也不以為奇了,但是大家可否有想過,如果它們沒有團結起來的話,又怎能將比自己大數十倍甚至上百倍的食物搬回洞穴了呢?

當我讀到“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身而取義者也”時,我明白到,道義比生命更為重要。

我國從古至今這樣捨身取義的例子也不以為奇。文天祥,一個家聞戶曉的英雄人物。他之所以可以這樣流芳百世,也只是因為他在生命與道義面前選擇了道義,拯救萬民於水深火熱之中。但如果當年他沒有捨身取義而苟且偷生,他是否還能名垂青史呢?我想,中國的歷史不也隨之而改變嗎?他也必將遺臭萬年了吧!還有2013年為救不慎溺水的遊客而壯烈犧牲的鄭益龍。他也在道義與生命面前選擇了道義,而犧牲了生命,成為受萬人敬仰的英雄。但如果他當時沒有勇敢下水去救人而袖手傍觀的話,那名遊客的命運又將如何?

讀《中華傳統文化經典》,我認識到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品《中華傳統文化經典》,我品味到歷代風流人物的可歌可泣,不畏犧牲,不畏艱苦;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發揚中華民族精神,與經典同行,與中華傳統文化相伴終身。

品讀經典,感悟人生——讀《繁星·春水》有感 篇5

讀後感 ,1008字

你讀過這樣篇幅短小卻蘊含豐富的短詩麼?這種詩被稱為“小詩”。“五四運動”後,它曾盛行一時。在數量眾多的“小詩中”,最引人注目,還是偉大的散文作家,小說作家—冰心女士。她以詩歌的體裁寫成的著作—《繁星春水》

《繁星》、《春水》是冰心女士在印度詩人泰戈爾《飛鳥集》的影響下寫成的。冰心女士認為思想太零碎了,不容易寫成篇段,她將一些“零碎的思想”收集在一個機集子裡。總的來說,它大致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母愛童年自然。

母愛是一切擁有自己“寶貝”的母親所對待自己寶貝的無私、喜愛、真誠等等的愛,它如同朽木回春、雨後春筍、迎風破浪般等神奇可貴的力量。所以,母愛是一切“惡”人的懸崖勒馬,回頭奔向陽光燦爛的人生道路。然而,冰心女士用最熾烈的語言謳歌母親,把母愛宣揚為至誠至大、至高無上的威力,把母親宣揚為孕育著一切的“萬物之源”,而當不安寧的心靈需要安慰和歸宿的時候,母親又成為最安全的寄寓之所。

世間擁有著最為獨特的思想,那就是稚嫩的孩子的童真。童真是最為單純的嬰兒,它們的心靈世界中,不知道什麼是貪婪,不知道什麼是歧視,不知道什麼是道德敗壞的風氣。所以,冰心女士偏愛一切幼小的,稚嫩的,芽苗一樣的事物。她視為兒童為世界上最純真、最可愛的朋友,以童真之美反襯社會的醜惡以及世風的墮落。

生物組成了大自然,在不同的地區,有著不同的生命。它們互相影響,互相競爭,互相生存,才有了豐富多彩的大自然。倘若,我們人類破壞這個體系,就只會帶來災難,某些有害生物的天敵被我們獵殺,導致它們繁殖的越來越多,破壞大自然,大自然就會混亂,影響著其他生物以及我們人類的生活。冰心崇尚自然,熱愛自然,這與她對母愛的宣揚一脈相承,在她的心中,太空,繁星、樹影、荷花、大海、山影、晚霞、白雲……無不散發出生命的氣息,意象豐繁而情思專一,對於向她這種“品質”要值得學習與發揚。如果我們有這樣的品質,對任何事物以及生態環境能向新時代。

冰心寫這本書中包含著對母愛的尊敬與熾烈,她認為心中的風雨來了、躲進母親的環裡,才能迎來風平浪靜,幼小的事物以及自然與母愛一脈相承,用幼小的事物去批判當時社會的黑暗,認為只有幼小的事物才是最純真的,自然當中的任何東西都是有生命的,散發著無止盡的熱愛對於冰心女士。

這本書,這本用“小詩”寫的書,蘊含著豐富的情思,體現出一種精神,是我們值得學習的。

誦讀經典·照亮人生——看《同上一堂課》有感 篇6

觀後感 ,593字

《春曉》的花落繽紛,《憫農》的汗水漣漣;《登鸛雀樓》的黃河奔流;《沁園春雪》的江山裝壯美。從清新婉約到慷慨豪情,從自然規律到家園情懷,一首首耳熟能詳傳承千年的經典詩詞讓同學們感受到傳統經典的韻律和美好,感知中華文化經典的魅力。

誦讀經典,可以使我們陶冶情操,增長知識。誦讀經典,可是使我們的心靈變得豐富,精神上獲得巨大而寶貴的財富。俗話說得好“書中自有黃金屋”,相信我們在讀書的時候,找到屬於自己的黃金屋。

每一首詩,就像一杯茶,難受時嚐到是苦的,愉快時品到的是甜的,如果你想喝上一杯好茶,就得入情入心,每每品詩,我的心情總會隨著詩人的憂而憂,隨著詩人的樂而樂,在憂中學會思考,在樂中學會享受。

中華五千年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優秀文化傳統給我們炎黃子孫留下了寶貴的財富。那些流傳了成百上千年的經典著作,詩詞曲賦,文學著作,名言佳句,如燦爛的星辰,在歷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學習態度;“擇其善者而從之”的辭約義豐;“學而時習之”的精練傳神地告訴同學們怎樣從傳統經典中吸取精髓,讓自己成為有才華的人。

《遊子吟》和《紙船—寄母親》,這兩首相隔千年的詩篇,將“母慈子孝”的文化精髓展現地淋漓盡致,讓同學明白要知人倫而盡孝道,知感恩而盡責任。

壓軸篇目《少年中國說》告訴我們,要努力學習,為國效力,為國爭光!“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

讀經典,讓你遇見更有才華的自己 篇7

國二作文 ,1094字

一位年輕人很仰慕楊絳先生的才華,在高中畢業時給楊絳先生寫了一封信,信裡傾吐了生活的不快以及人生的迷茫。楊絳先生回信了,信裡除了對年輕人的鼓勵和激勵以外,其實就是一句話,謙卑而不客氣:你現在的主要問題就是讀書不多而想得太多。

在這流行快餐文化的時代中,越來越少的人會放開身邊五光十色的各種娛樂而去細細地品讀一本經典了。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

因為經典是家園中的磚和瓦,是家園中的陽光與雨露,是家園中的花草與樹木。可以說,沒有經典,我們無法搭建自己的家園。經典中的世界五光十色,經典中的知識包羅永珍。經典中有人生百態,經典中有異域風光。經典中的有“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壯麗雪景;有“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堅強不屈;有“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母子親情……經典中有著太多太多,而這些都是我們精神的食糧,都是我們塑造一個更有才華的自己的必需。

就像老舍的《駱駝祥子》:隨著祥子的買車、賣車,從一個高等車伕到社會廢渣的轉變,暫時的壓抑化為永久的沉寂,祥子像一粒浮塵似的就被社會淡忘。在最後寫到:“體面的、要強的、好夢想的、利己的—祥子—不知道何時何地會埋起他自己來,埋起這墮落的、自私的—個人主義的末路鬼。”讀者們關心的可能不再是祥子的最終結局,而是對其精神的深深反思,再聯想到自己。而後,幫助我們塑造一個更有才華的自己。

可當今社會是什麼樣的呢?我們對孔子、孟子、莊子不甚瞭解,卻對當代流行小說了如指掌;放假,人們手裡拿的不是四大名著,而是平板電腦;我們通過《還珠格格》來認識清朝,我們通過網路來認識世界;我們整天在匍匐在成堆的書中,抱怨這萬人擠獨木橋的乏味生活,卻忘了曾經連書都買不起的年代;我們眼中的經典便是郭敬明的散文,韓寒的小說,李敖的言論自由……

中國經典已經在慢慢被人們淡忘了吧!作為一箇中國人,作為一個有志者,在跟風的同時,不是應該反省一下自己嗎?如何發揚光大曾獨領中國數千年風騷的中華經典,不也是每一個有志的“弄潮兒”應該仔細思考的嗎?

又是一年春柳綠!但願人們少看些網路小說,多看些經典名著;少看些浮誇的電視劇,多看些具有真實性的歷史文籍;少聽些流行,多看些京劇—

龍應臺曾經對她的兒子說過這樣的一段話:

兒子,我讓你用功讀書,不是要你與別人比成績,而是想讓你在未來的生活中,有更多選擇的餘地。可以選擇更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你的工作有意義,你才會感到開心;你的工作讓你有時間,而不是剝奪你的生活,這樣你才會有尊嚴,如此,你才活得開心。

所以,讀經典吧!品著書香,讀著經典,讓你遇見一個更有才華的自己!

讀國學經典有感 篇8

讀後感 ,671字

國學經典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燦爛文化的精髓;是華夏沃土燦若晨星的瑰寶;是一根堅韌的紐帶,將形形色色的中華文明之珠串連在一起。亙古歷今,經典名句滋潤了一代又一代華人的心靈,炎黃子孫在“經典”的搖籃中孕育。

我國最著名的國學經典是“四書五經”--《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為四書;《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為五經。《四書五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載體,更是中國歷史文化古籍中的寶典。儒家經典《四書五經》包含內容極其廣泛、深刻,她在世界文化史、思想史上具有極高的地位。

《論語》主要講述記錄了孔子的言論和做人的準則與學識的方法;《孟子》主要講了孟子與其他思想家的爭辯和對弟子的言傳身教;《大學》主要講了弘揚光明的品德;《中庸》主要講了怎樣修養人性;《詩經》中主要記載了各種詩詞曲樂;《尚書》是一本歷史典籍;《禮記》是一本門類雜多的典章制度書籍;《周易》主要講了古時的八卦之術;《春秋》主要記載了魯國的編年史。

作為一個小學生,我不僅僅要學習現代的文學,更應該繼續領略和發揚古代的經典文學,使華夏的精髓得以儲存。國學經典用記敘語言的方式引導著華夏人民做人處事的方法與歷史的傳承,讓人們學會怎樣將書本上的知識運用到實際中。不說將“四書五經”、“四大名著”等文學寶典一一記之,但你心中也必須存有一盞指引你嚮往社會與生活的“明燈”,如果你沒有,那你就是一位盲目前進的徒行者。所以無論你性質如何也應該擁有一盞“明燈”。

而“明燈”出現的唯一途徑就是--探索國學經典的奧祕與神奇,併發揚它,使它得以儲存。

“禮”在我心中——讀《朝讀經典·君子之表》有感 篇9

讀後感 ,972字

子言曰:“歸乎!君子隱而顯,不矜而莊,不厲而威,不言而信。”“君子不失足於人,不失色於人,不失口於人,是故君子貌足畏也,色足憚也,言足信也。讀了《朝讀經典。君子之表》一文後,我對孔子說的這兩句話感觸很深,也懂得了其意思:

孔子說:“還是回去吧!君子隱逸不出但德行昭顯,不自我誇耀而受人尊敬,不疾言厲色而有威嚴,不必說話就能取信於人。”“君子不在人面前失去進退的節度,不失去莊嚴的表情,不喪失說話的分寸。所以君子的外貌足以讓人敬服,神色足以令人敬畏,言語足以使人信任。”

君子的容貌舉止,言行風度,其實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其一,一個人外在的儀容舉止需要符合一定的‘禮’;其二,一個人的儀容千姿百態,也有凸顯個性、呈現美感的一面。

這使我想起了孔融讓梨的故事:東漢魯國,有個名叫孔融的孩子,十分聰明,也非常懂事。孔融還有五個哥哥,一個小弟弟,兄弟七人相處得十分融洽。有一天,孔融的媽媽買來許多梨,一盤梨子放在桌子上,哥哥們讓孔融和最小的弟弟先拿。孔融看了看盤子中的梨,發現梨子有大有小。他不挑好的,不揀大的,只拿了一個最小的梨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爸爸看見孔融的行為,心裡很高興,心想:別看這孩子剛剛四歲,卻懂得應該把好的東西留給別人的道理呢。於是他故意問孔融:“盤子裡這麼多的梨,又讓你先拿,你為什麼不拿大的,只拿一個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說:“我年紀小,應該拿個最小的,大的應該留給哥哥吃。”爸爸接著問道:“你弟弟不是比你還要小嗎?照你這麼說,他應該拿最小的一個才對呀?”孔融說:“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應該把大的留給小弟弟吃。”

一個四歲的孩童是如此地懂禮貌,言行舉止又是如此地恭敬?這一流傳千古的故事,不是給我們樹立了學習的榜樣嗎?禮貌謙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它可以讓我們的生活和諧。古代的孔融,堪稱君子,小小年紀就已經知道且懂得了禮數,知道謙讓,知道尊重,他為我們做出了表率。

中華上下五千年,“禮”一詞,讓我們明白了懂禮貌、有涵養的重要性。“禮”在我心中,“禮”伴我成長。世界有了“禮”,世人才會有良好甚至優秀的言行舉止,世人才稱得上君子,“禮”才會流傳。

一個人,為人處世,得“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我們要做一個內心溫和、舉止莊重、嚴於律己,外表威儀卻並不咄咄逼人的好學生好公民,時刻保持謙恭有禮、安詳自適的品質與精神狀態。

讀《世界圖畫書閱讀與經典》有感 篇10

讀後感 ,851字

還記得我剛看到這本書的時候,馮主任就跟我說,這本書寫得特別好,聽馮主任這樣一說,我就越發好奇這本書裡面到底蘊藏了多少奇珍異寶了。

在沒讀彭懿寫得《世界圖畫書-閱讀與經典》之前,我一直以為圖畫書就僅僅是童話書而已。但看了這本書之後,才發覺這本書特別有意思。彭懿的這本書分為上篇和下篇,上篇主要告訴我們如何從頭到尾的閱讀一本圖畫書,整本書從封面、環襯、開本、摺頁、圖畫與文字的關係等等更多的告訴我們圖畫書的構成及其表現形式。下篇主要寫的是依照時間順序,精選了幾十篇經典名作,作者用獨特的視角、精闢的分析和幽默的語言把我們帶入了圖畫書的世界裡。

其中,對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羅倫。喬爾德寫的《我絕對絕對不吃番茄》。故事中的主人翁是勞拉妹妹和她的哥哥查理,勞拉是個很挑食的小姑娘,她不吃豌豆、胡蘿蔔、土豆、蘑菇、麵條等等,甚至連米飯、蘋果以及炸雞塊都不吃,我數了數勞拉不愛吃的食物並列了出來,總共有十七種,這十七種食品佔據了兩個畫面,圖文搭著文字,很隨意、很散亂的佈局。給我的感覺就是,好像沒有什麼食物是勞拉愛吃的了。但他的哥哥查理為了完成爸爸媽媽交給他的任務,他就想到一個妙招,他說,胡蘿蔔不是胡蘿蔔,是從木星上來的橘樹枝;豌豆不是豌豆,是從綠色王國來的綠色圓球;土豆泥不是土豆泥,是從富士山的山尖上飄下來的雲朵;炸雞塊不是炸雞塊,是海底超市裡美人魚時常吃的小食品。經查理這樣一說,勞拉顯然對這些食物有興趣嚐嚐了。嗯,挺好吃的,勞拉說。最後勞拉竟然主動要求吃番茄,查理用想象力喚起了勞拉的想象力與好奇心,使勞拉嘗試自己不愛吃的食物。

這就使我們聯想到,在我們的午餐上,確實有很多愛挑食的孩子,他們總是把不愛吃的食物放在盤子裡,最後倒掉,導致飯菜浪費。其實,只要我們換種說法,給食物穿上衣服,相信孩子們能做到自己去吃不愛吃的飯菜。在課間時,有孩子把雪扔到了別人的臉上,顯然這樣很不對,所以,我們要換種說法去表揚那些不搗亂的孩子。在教學上,遇到難題要多思考,辦法總比困難多,多從孩子的角度想問題,這樣才能想出好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