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時代的迷宮相關作文20篇

資訊時代的迷宮 篇1

國一作文 ,494字
聯結,成就社會、民族、世界和自我。人工智慧造就名為生存之境的池子,沒有情,沒有愛,沒有人性中千絲萬縷的美好作為水,它只能被稱為虛無、空洞、豪無意義,而沒有流動、澄澈、自由的人文滋養。人即困頓於共情,亦困踣於同理,人與旁人的聯結變得荒唐,社會亦失去它的定義。人在行將熄滅時不復存在新的火種,臨於死亡時失去蘇生的念想,計算機式的思考無法延續世代,橫向來看,也使社會契約搖搖欲墜,陷入長久的迷茫。

資訊時代的迷宮,毋寧說是潘洛斯之梯,人們上上下下,卻無法超越至新的層次上去。計算機是一個人們用以突破的技術、是一種工具,絕不可視為人腦的未來方向,所有更新的創造應是人給予他物,假想計算機的絕對正確與無限理性,時代將成為計算機的時代,人與它無輊軒,“人”的概念與價值便也行將覆滅,更無論超越。同質化後思維的喪失,原子化後情感的破碎,這是比物質進步更亟待人修復的人文世界,由此或才能走出這盤桓了一個世紀的迷宮。

卡佛爾說:“要像一個人那樣活著絕非易事。”但此並非是人轉向計算機的理由,人們仍然需要在時代的煎熬下認清自我、追尋自我,延續“人”的意義與美。

資訊時代的遠古人 篇2

日記 ,633字

人類對自身是最感興趣的,無論是對自己產生各種迷戀或者厭惡的情緒,人是最關注自己存在的生物。探究人類本身奧祕顯然是一大研究課題。人類研究學包括人類大腦進化史、人類心理學、認知精神學等方面,瞭解與研究人類大腦進化史將讓我們更好地理解我們日常裡一些行為。

蘇格拉底的名言:“認識你自己。”可認識自己本來就不是件一蹴而就的事情,反而有時候在此過程中伴隨著各種各樣的疑惑。為什麼我們會產生這些看似正常的行為?而不是導致其他行為?為什麼有時我們與大眾的行為一致?有時人群裡有些另類的個體?隨著時間流逝,無論是遠古時代還是現代文明社會,對於某些社會現象或外界刺激,我們的反應是一樣的。比如看到關在鐵籠子的老虎獅子,我們還是帶有警醒害怕的情緒。這是因為我們的大腦進化到現在,遠古時代那漫長形成的恐懼躲避猛獸的本能情緒還深深地存在我們的大腦皮層裡。而每年交通事故奪走許多生命,相比於籠子裡的猛獸我們不會特別警醒害怕汽車。為什麼呢?因為汽車是近現代產物,還未出現在遠古時代,我們能形成一種對汽車警醒的本能情緒的時間還不夠漫長。

資訊時代的遠古人,就是生活在現代社會的人們,卻經常以遠古時代的本能情緒對生活做出的各種行為反饋。遠古人的大腦由原始情緒與條件反射模組的大腦基底核主宰,而現代人的大腦進化衍生出以理性為主導的高階認知模組。我們有時大腦裡冒出許多想法卻糾結無法決策,是因為大腦各部分不協調工作產生的結果。最後是感情用事還是理智反應,就得看大腦由情緒系統掌控還是理性認知模組主宰了。

資訊時代的堅守 篇3

高三作文 ,1079字

1952年,美國記者柯麗芬拿出她用性命拍到的關於南京大屠殺的照片,想寄給一位中國友人。這些照片被裝進厚厚的信封裡,由郵車將其送到海關口,被工作人員裝上船後經過漫長的漂流,轉交給中國政府,再由當地信差統一分發,最後才送到那位友人手上。歷時一個月,照片早已泛黃,然而慘烈的畫面卻使人深深的悔恨與反思。

2014年,央視著名籃球女神劉語馨在微博上發了幾組身穿球衣的照片,後來這些球衣所屬的球隊在世界盃上無一例外的的都輸了。於是網友們翻出這些照片,在大呼神奇之際,也將這些照片不斷轉發。“烏賊劉”的名號一夜之間響遍天下,她的照片也被登在多家娛樂雜誌上,傳到世界各地。

過去的日子裡,人們想要照像,要請一位專業的師傅,還需要一臺大大的照相機。照片得先在漆黑的地下室經過藥水浸潤後才能影印出來;現在,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年代,人們用手機,用相機,隨手一照,回去後便能發到網路上,於是大家都知道了你今天吃了什麼,或者你買了什麼新的衣服之類。

總可以看見老一輩的人沒事坐在陽臺上,翻看過去的相簿。他們用滿是皺紋的手輕輕拂拭著早已泛黃的畫面,心中湧現出來的,是對回憶的懷念,和對歲月的感慨。照片不多,然而每一張都包含著一位老人在那段貧窮年代裡的堅持與守望。然而現在的照片變成了彩色,社交網路讓分享變得更容易。有人拍自己、拍豪車、拍別墅,放在微博上炫耀;一些“正義人士”不惜幹些偷雞摸狗之事,抓拍那些貪官腐敗的畫面,然後上傳網路去舉報……形形色色的照片,卻早已失去了當初帶給人的那種感動。

記得采訪世界盃的記者對今年打破最多進球紀錄的德國射手克洛澤有這麼一段描述:在沒有球隊訓練或是其他活動的情況下,克洛澤每個週末都會回家陪自己的親人。他很少用推特和那些電子產品來打發無謂的時光。做不到往高層次的方面去聯想,但我周圍的,一些住校、每個週末去網咖長期不給家裡甚至是打一個電話的人,一些長年奔波在外、一年難得回來吃頓飯的人,一些與同學相處融洽、接父母電話時卻像是吼欠債的人……資訊時代的他們,或許是玩轉科技產品的佼佼者,然而在他們心中,那塊對家庭羈絆、對愛、對那些珍貴感情的堅守之地,卻早已像老照片一樣褪色。

我做不到像克洛澤那樣為國家在世界盃上征戰,然而每當我有空的時候,我可以放下手機,關掉微信的頁面,換一身休閒裝,回到家裡陪親人聊天,度過一個充實的下午。人類最偉大之處不在於力量,而在於他們富有感情。科技的便利沖淡了人們對珍貴回憶的執著與追求,然而我們卻可以去堅守,一如偉人的不懈努力。重視起、回憶起那份最重要的回憶、最令人深刻的感情,是處於資訊時代的我們唯一可以做到的救贖。

資訊時代的人間失格 篇4

國三作文 ,1097字

庫克蒂姆曾表態,人工智慧時代比其計算機像人類思考,更值得擔心的是人類像計算機一樣思考。

乍聞此言,在感慨之餘不禁有些疑惑:人類自學會使用工具起,就同時受到了工具的影響。正如有了網際網路後,人類腦中的距離觀念被即時通訊重新定義,寄信因此走向垂暮那樣,自發展之初,人類走的就是這樣一條與工具互相改進、互相影響的道路。對人類像計算機一樣思考使人失去價值觀與同情心又從何提起呢?

其實,計算機自創造之初早已開始潛移默化地改變人類。但如果為了像計算機一樣思考而失卻人性,這才是我們需要警惕的“資訊時代的人間失格”,即失卻為人的資格。

像計算機一樣思考並非一文不值。計算機與人工智慧代表的機器是人類理性的結晶。它的決策機制,有程式碼與資料影響,不受情感與道德干預。如若,拉未來那些人工智慧來,現代看看電視購物想必看上三天三夜也難有一個動心,轉而衝動購物的,理性決策是像計算機一樣思考的益處。

除此之外,客觀分析也是其一大特點。對於詩歌、文學乃至藝術以及萬事萬物,像計算機一樣思考都能做到絕對的客觀,不摻雜任何情緒與主觀臆斷。如同那位前不久用大資料研究蘇東坡詩詞的小學生,可謂站在技術的浪潮之巔一覽眾山小,用清晰的視野輔助了自身的觀點。

人,是有情感的。倘若將生命的全部,至於對絕對理性的追求之上,我們將失去哭笑。始終相信一句話“始終年輕,始終熱淚盈眶”。如果人類腦中僅存冰冷的理性,那麼那些“最初的感動”將去往何方?熱愛與同情於何處安放?

人是會欣賞的。這種審美能力無時不推動著人類文明的演進。也正是在長期堅持不斷的審美活動中,人類才得以於某些徹悟時刻,窺見赫爾曼黑塞口中那個人類口中共同的容顏,得以感受人性共同的閃光。

採用計算機的思考方式過多,易於令人跌入價值觀的魔障。在“0”與“1”二進位制世界,“對”與“錯”、“真”與“假”也變為了評判事物的唯一標準。非黑即白的二分法令康德眼中那篇震撼人心的星空與我們心中的道德準則一同黯淡了。

像機器一樣思考就真的如庫克所說,會罔顧後果?其實,並非如此。他們用理性考量,用客觀思考,他們對後果何嘗沒有自己的考量?只是,這種考量只關注理性、利弊,置道德、人性於何方?全然採用機器人思考的人與機器又有何異?充其量作為披人皮的機器,失去了為人的資格,罔論善良。

其實,大可不必這樣。像計算機一樣思考帶給我們的客觀認知,理性思考同樣重要,只要時刻記得保有心中感動,始終熱淚盈眶;用真誠審美,感受人性閃光;用辯證的看法分析,保留事務真正的模樣。

衷心希望有這樣的一天:靈魂在真實的谷底駐足,理性在技術的山巔遙望,人們用心靈保有—人性開始的地方。

碎片化資訊時代的生活 篇5

碎片化資訊時代的生活 ,741字

如今,人們獲取資料與資訊的手段越來越豐富,通過手機、電腦等高科技裝置連線到網路後,各種各樣的資訊都列於眼前,甚至讓人覺得有些眼花繚亂了。這些多到有些凌亂破碎的資訊,組成了我們處在的這樣一個新新世界。

隨時隨地,開啟手機就可以看到最新的熱點話題、社交軟體裡大家轉發著的科普、隨時更新著的八卦,等等。比起每天翻著厚厚的一沓報紙,這樣的生活的確是方便了不少,得到的資訊內容,甚至遠超過報紙和雜誌能夠做到的,拿著一個便攜的手機,省了不少空間,也省了不少金錢去買昂貴的紙製品。省去了出版編輯及印刷的大量時間,瞭解資訊的速度也加快了不少,何嘗不為一件美事?

然而在這樣每天用手機刷帖子、看實時訊息的狀態下,以往爭相看書的情景少了許多,甚至有人會覺得,看一份5頁的資料都會沉不下心去看。在這個資訊大爆炸的時代,零碎的資訊似乎已經把原本完整的資訊取代掉了一大部分。並且,隨著時代的腳步節奏越來越快,人們也很少會覺得有時間去慢慢悠悠地看一份長篇的文字,亦或是其他一些形式的作品。而沒有了這樣的一顆安安穩穩的心,那些再優美再意味深長的語句,就是看了也不會有人耐著性子去慢慢尋味了。

接受了這樣的碎片化資訊,它也必然影響到了我們的生活。不僅體現在做事的節奏上,也更體現在言語上。沒有了這樣的時間去慢慢打磨自己,也更加沒有了機會去發掘自己。每天被大量的資訊沖刷著,散亂無章,大量的精力被用於不停地篩選並收集這些亂糟糟的事物。

有些人會想到怎樣用這些時間、這些高科技裝置去更好的提升自我。或許是在手機上下載一個閱讀器,買上幾本心儀的或是想學習的內容,隨時可以翻閱,隨地可以學習。認定了在無數資訊種類中的一種之後,就可以定心參閱。

在碎片化的現代社會中,努力把一份份破碎拼湊為完整,或許才是提升生活品質的方式。

碎片是資訊時代的一種趨勢 篇6

碎片是資訊時代的一種 ,857字

138億年前宇宙大爆炸後,有了空間碎片,而今天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使得得手機、電腦、電視機穿梭於人們日常生活時間,碎片化地衝擊著當代人的生活……

在很久以前,人們獲得資訊的渠道很單一,也很緩慢,大家不需要那麼急躁,“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當時的秀才沒有現代化的手機和電視,獲得資訊的來源便是飽讀詩書。

在爺爺奶奶的習慣裡,他們通過報紙來獲取資訊,發生了什麼事情,一張報紙從頭到尾讀上一讀,差不多算是能掌握國事家事身邊事,後來,隨著電視,手機和各種智慧裝置的出現,每個人都是一個發聲體,我們不需要再守在電視機前等著某個事件的報道,為了博人眼球和點選量,各種媒體絞盡腦汁,有些甚至會通過誇大或者炒作的方式,來吸引大家的注意。

於是人們越來越被這些所謂的資訊吸引,隨著來源的多樣性,我們的時間被這些碎片化的資訊分割,而碎片化的資訊,讓我們渴望瞭解更多更新鮮的資訊,也讓我們逐漸失去了思考和判斷的能力。

在餐廳裡,在路上,在我們生活的各個角落都不難發現,隨著手機的普及,大家都慢慢成了低頭族,吃飯時候看手機,在家裡面玩手機,走路玩手機,乘車玩手機,手機帶給了我們跟外界接觸的樂趣和資訊量,也漸漸的在撕裂我們與親人和朋友的感情,甚至在一些餐館裡面,會掛出:放下手機,和身邊的人好好吃飯的標語。

我們也不只在百貨店買日常所需,各類網購足以成為一種生活習慣,我們與人的交流大多時候僅限於指尖輸出的資訊,現代人的寂寞指數隨之增高。

而我們也不要被碎片化所嚇倒,碎片化是資訊高速發展的一個必然趨勢,只要我們培養出自己的判斷能力,懂得思考,多讀書,懂的在浮躁和快速發展中沉澱心緒,慢慢掌握在爆炸的資訊中找出對我們有用的資訊來,以為我們所用。

在生活中,我們也可以充分利用碎片化,比如利用碎片化的時間來充實自己,比如我們可以利用關鍵字在網路上迅速查詢到需要的內容,方便、快捷。合理的利用加上持之以恆,相信,我們能夠成長為更加有判斷力和視野的人。

不要被碎片化嚇倒,既然我們生活和生長在資訊時代,我們就要適應這個時代的一切,並加以利用。

碎片化——資訊時代的必然產物 篇7

國三作文 ,1010字

某日,父親問:你書架上的書怎麼遲遲不見增?也許他只是偶然提起,可其富有的深意卻能夠發人深省。拋開閱讀的質量與書籍的優劣,在如今現代化的資訊時代我們舉著智慧手機穿梭在車水馬龍裡。

我們蝸居於喧囂而浮華的城市中,秉持大眾化的立場,追趕氾濫的目標,聽信人云亦云的觀點。在碎片化的生活中,我們機械地邁著步,俯首走。在某個被分割好的時間裡,我們消化著簡單的“食物”,即使味如嚼蠟,卻又好像覺得津津有味。地鐵裡的上班族低頭翻閱著手機;餐廳裡聚會吃飯的人們自顧自刷屏;圖書館也有裡對書架上書置之不理的低頭族。也許當你坐在公交車上展開一場短小時間裡的等待時,你會習慣翻閱聊天,簡訊,說說,微博……這些將生命濃縮在幾十字以內的文章中。面對長篇大段的論述,恨不得一口氣翻到螢幕低端或者最後一頁,脫離過程直達結果。這恐怕是絕大部分人每天的真實生活寫照,手機已成為我們不能缺少的隨身工具,也是資訊時代出產的怪物。它成了促成我們碎片化的生活中一把必備的工具。

長久以來,我竟發現自己不會閱讀,也不會寫作了。

所謂閱讀,只停留於蜻蜓點水般的快速閱讀或片段閱讀是不行的。誠然,靈感總是在半夜於腦海中撕扯,想用文字記述描寫卻覺得空空蕩蕩,若萬馬奔騰,卻找不到出口,無從落筆。

碎片化的閱讀只是我們碎片化生活中的一部分。

世界可謂是由資訊碎片構成的大熒屏,每次點選都是漫不經心的興之所至。大部分在網路上賴以生存的人,都有這種碎片化生存的感覺。

當種種弊端開始呈現時,驚慌失措的人們有些開始抗爭。尤其與之於類似我們現在的少年,老師家長便得出直擊要害的辦法:封鎖與禁止好像是天經地義的手段。然而,生活永遠不是非對即錯的算術題。如今的人已經習慣置身於這個碎片化的生活中,這讓我們更難脫身。

正如我們謳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缽一瓢足矣”的生活,而當我們體驗到這種生活時,未必會有源於內心的感嘆。而網路提供給我們的資訊享受,有著不可否置的幫助作用。你越是拒絕,就說明你越重視,甚至畏懼它。

擺脫這種資訊困境最好的方法,就是在資訊碎片中找到比它更為吸引人的東西,讓其他誘惑都在它面前黯然失色。比如設立一個有價值的目標,讓我們滑動螢幕亦或是操控滑鼠的手停下來,去完成該做的事。我想這也是值得我們一生追逐的所在。

如果你還沉浸在碎片化生活裡虛度光陰,請你注意。

資訊時代背後的隱憂 篇8

國一作文 ,920字

計算機經過了百餘年的發展後,人工智慧的誕生標誌著它“最好的時代”的到來。享受資訊科技帶來便利的同時,人們也擔心其會讓計算機像人類一樣思考。然而,蘋果總裁庫克一針見血地指出:更值得擔心的是人類像計算機一樣思考,失去了價值觀和同情心,罔顧後果。

的確,在這個高唱“理性”,崇尚科技的時代,人們似是已將價值觀和同情心二者拋諸腦後。前段時間在網上被炒得沸沸揚揚的《三生》抄襲一案,竟有不少群眾支援抄襲者,高呼只是無心之失;而製片方明知原著小說有抄襲嫌疑,卻仍然將其改編成影視劇,上述兩者的價值傾向不言自明。轟動一時的美國留學女學生遇害一案,本是叫人同情和惋惜的事,但總有人跳出來指責其所謂“崇洋媚外,出了事活該”之類;八旬老人靠玉米過活,卻有網民指其賣慘,博取同情。看起來他們都是理性的,一言一語都有著自己的見解,但我卻想問問這些人,他們的價值觀何在?同情心何在?

並非觀點想法與眾不同便是有獨屬的價值觀,並非以“人性本惡”來揣摩事件雙方的動機想法便是思考角度全面,如今部分民眾價值觀崩塌,喪失同情心的現狀如果持續下去(next88)並且愈演愈烈,那麼人性中的良善以及社會內涵的道德秩序將蕩然無存。正如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曾說的:“當人類認識自我,超越本我後,便是超我—這是以拋棄所有感性認識,以理性認識代之而達到的。”

整個社會為發展而不約而同地提倡“利己主義”或許是現象的根源。就拿抄襲一事來說,民眾支援抄襲者是因為被抄襲者的利益無關於己,製片方選擇沉默是因為利益所驅不能支援被抄襲者,而那些沒有同情心的表現更是功利到了極致,不願看到優於自己的人,所以才會在上述新聞中表現得漠視麻木。

如今急需的是撥動民眾本性中的善良的那根弦,使之清醒。從而變得有價值選擇,有同情心。春秋時孔子以“禮”作為行為規範,以“仁”作為道德準則。新時代下,除了以全新正確的價值觀引導民眾外,我們更應該“三省吾身”,所做之事,所表之言是否仁義,又是否將同理心銘記,設身處地進行考慮,而非逞口舌之快。

狄更斯言道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人性的惡劣一面被暴露殆盡尚不自知,我們每一個人所應該做的就是以道德規範自身,以消除人類沒有同情心和價值觀的盛世隱憂。

碎片化的資訊時代 篇9

碎片化的資訊時代作文 ,678字

“碎片化”一個資訊時代的詞彙。如果讓一個普通人來描述自己十幾年前的生活,幾個字便能解釋清楚:看報,看電視。隨著科技越來越發達,瀏覽器與Wi-Fi漸漸地衝進了我們的生活,幾個字,變成了幾個詞,又變成了幾句話……這一切的一切都只因一個詞而引起科技。

科技漸漸讓我們的生活碎片化。公交卡是上班族的必備,每逢工作日,無論是地鐵站還是公交站總會水洩不通,乘著擁擠的地鐵或公交,微微抬起頭,放眼望去,人人都低著頭,如飢似渴的盯著手機,好似一隻只貪婪的老虎。

時間也變得碎片化。當我們想要買東西時,或許不用再像以前走到商場,轉了一圈又一圈。來尋找自己需要的物品,如今的我們,只需開啟手機,便可在網上開始購物,甚至比親自購買更方便,更省力。而正因如此,時間被撞擊成了一個個細小又單薄的碎片,灑落在各個角落。

閱讀,是排遣壓力的一條途經,可如今,走在大街上,又有多少人是手捧一本好書的?如今的人們誰不是捧著一臺手機,走遍天涯海角?在網際網路上,曾經受百萬人喜愛的好書已不復存在,隨意開啟一篇論文,講述的都是當今的遊戲與追星。我曾待在家,拿著一本書細細品讀,卻怎麼也靜不下心,這是為什麼?手機在我的身旁叮叮響,使我控制不住自己,禁不住誘惑的我,伸出雙手拿起手機,津津有味的讀著小說……但沒過多久,小說也漸漸碎片化,一本紙質書籍怎能一次性讀完?終究還是被分為了一個個碎片,一點又一點的品讀著……

我們的生活並非受網際網路所控制,讓碎片重圓,組成一個個歡樂又多彩的夢;讓時間不再破碎,還時間老人一個完整的沙漏。我相信,碎片重圓,已然不遠!

“黑與白”的碎片化資訊時代 篇10

“黑與白”的碎片化信 ,1035字

隨著時代的變遷,智慧手機的普及,我們已進入了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由此帶來的便是碎片化的資訊,碎片化的生活,碎片化的各種問題也被提上了日程。當今科技的迅速發展註定了這碎片化的必然性。從前幾年人人拿著手機刷微博到現在看朋友圈的各種公眾號文章,我們已從傳統官媒時代,進階到如今的新媒體時代,資訊傳播速度變快,資訊量也急劇攀升,人們與資訊的關係也更為緊密了。

那麼為什麼人們適應還更親賴這樣的碎片化資訊呢?究其原因必是它滿足了現代快節奏社會人們對資訊的需求。

社交軟體是資訊傳播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的便捷與及時性不言而喻。無數資訊通過朋友圈、微博能快速傳播,甚至只要有網路,哪怕你在天涯海角,資訊都能去到你想要讓它去的地方。

碎片化資訊加強了知識普及。專家趙劍敏認為,“媒體把各類知識的精髓、要點挑出來,直接呈現給讀者,省去讀者自己尋找的時間,不僅讀者感到方便,也有利於知識的傳播。”在這離散的生活中,我們渴望著瞭解更多。微博、公眾號各種社會新聞解讀、心靈雞湯、養生保健,上到天文下到地理,大到國家動向,下到漢字奧祕。前段時間詩詞等中國傳統文化大熱,更是頻頻出現在你眼中。各種你想知道的,不想知道的,應有盡有,供你選擇。豐富多樣的內容讓你足不出戶便知天下事。隨時隨地有選擇的閱讀,是碎片資訊的另一大優點。

但由此,我們的時間也就這樣碎片化了,一些無用資訊或錯誤資訊更造成了不少不便。

時間如白駒過隙,光陰易逝,雖說資訊傳播速度快,但依然有大把時間在你等待的過程中偷偷溜走。時常這其中有無數次,你的注意力都被分散了,你的思緒被打斷,也就造成你本來在做的事也就事倍功半了。試想,如果把這些“海綿裡擠出的水”湊到一起,拿來學習,你是不是就成為更好的那個你了呢?如今人們獲取資訊很多隻是為了茶餘飯後的談資,真正記住的有用資訊並不多,過目即忘,可以說也是另一種時間的浪費。

真假資訊交織,使得本來就辨別能力差的兒童與老人辨別不清,上當受騙,新聞中受騙上當的例子層出不窮。碎片化資訊,使得人們瞭解不全面,再加上人們有情緒,偏向性閱讀,以訛傳訛的事情時有發生,往往就會把人帶向誤區,這對社會的危害更是極大。

在這個快速發展的時代,碎片化資訊的存在不會改變,而能夠改變的只有我們自己。提升自我資訊素養,樹立正確價值觀。各平臺在加強管理的時候更要進行嚴格篩選,讓人們在碎片化的時間中能獲取更有價值的資訊。我們更應管理好自己,不造謠,不傳謠,舉報不良資訊。在豐富自己的同時,共同建立美好的社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