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時代的遠古人相關作文20篇

資訊時代的遠古人 篇1

日記 ,633字

人類對自身是最感興趣的,無論是對自己產生各種迷戀或者厭惡的情緒,人是最關注自己存在的生物。探究人類本身奧祕顯然是一大研究課題。人類研究學包括人類大腦進化史、人類心理學、認知精神學等方面,瞭解與研究人類大腦進化史將讓我們更好地理解我們日常裡一些行為。

蘇格拉底的名言:“認識你自己。”可認識自己本來就不是件一蹴而就的事情,反而有時候在此過程中伴隨著各種各樣的疑惑。為什麼我們會產生這些看似正常的行為?而不是導致其他行為?為什麼有時我們與大眾的行為一致?有時人群裡有些另類的個體?隨著時間流逝,無論是遠古時代還是現代文明社會,對於某些社會現象或外界刺激,我們的反應是一樣的。比如看到關在鐵籠子的老虎獅子,我們還是帶有警醒害怕的情緒。這是因為我們的大腦進化到現在,遠古時代那漫長形成的恐懼躲避猛獸的本能情緒還深深地存在我們的大腦皮層裡。而每年交通事故奪走許多生命,相比於籠子裡的猛獸我們不會特別警醒害怕汽車。為什麼呢?因為汽車是近現代產物,還未出現在遠古時代,我們能形成一種對汽車警醒的本能情緒的時間還不夠漫長。

資訊時代的遠古人,就是生活在現代社會的人們,卻經常以遠古時代的本能情緒對生活做出的各種行為反饋。遠古人的大腦由原始情緒與條件反射模組的大腦基底核主宰,而現代人的大腦進化衍生出以理性為主導的高階認知模組。我們有時大腦裡冒出許多想法卻糾結無法決策,是因為大腦各部分不協調工作產生的結果。最後是感情用事還是理智反應,就得看大腦由情緒系統掌控還是理性認知模組主宰了。

資訊時代的人間失格 篇2

國三作文 ,1097字

庫克蒂姆曾表態,人工智慧時代比其計算機像人類思考,更值得擔心的是人類像計算機一樣思考。

乍聞此言,在感慨之餘不禁有些疑惑:人類自學會使用工具起,就同時受到了工具的影響。正如有了網際網路後,人類腦中的距離觀念被即時通訊重新定義,寄信因此走向垂暮那樣,自發展之初,人類走的就是這樣一條與工具互相改進、互相影響的道路。對人類像計算機一樣思考使人失去價值觀與同情心又從何提起呢?

其實,計算機自創造之初早已開始潛移默化地改變人類。但如果為了像計算機一樣思考而失卻人性,這才是我們需要警惕的“資訊時代的人間失格”,即失卻為人的資格。

像計算機一樣思考並非一文不值。計算機與人工智慧代表的機器是人類理性的結晶。它的決策機制,有程式碼與資料影響,不受情感與道德干預。如若,拉未來那些人工智慧來,現代看看電視購物想必看上三天三夜也難有一個動心,轉而衝動購物的,理性決策是像計算機一樣思考的益處。

除此之外,客觀分析也是其一大特點。對於詩歌、文學乃至藝術以及萬事萬物,像計算機一樣思考都能做到絕對的客觀,不摻雜任何情緒與主觀臆斷。如同那位前不久用大資料研究蘇東坡詩詞的小學生,可謂站在技術的浪潮之巔一覽眾山小,用清晰的視野輔助了自身的觀點。

人,是有情感的。倘若將生命的全部,至於對絕對理性的追求之上,我們將失去哭笑。始終相信一句話“始終年輕,始終熱淚盈眶”。如果人類腦中僅存冰冷的理性,那麼那些“最初的感動”將去往何方?熱愛與同情於何處安放?

人是會欣賞的。這種審美能力無時不推動著人類文明的演進。也正是在長期堅持不斷的審美活動中,人類才得以於某些徹悟時刻,窺見赫爾曼黑塞口中那個人類口中共同的容顏,得以感受人性共同的閃光。

採用計算機的思考方式過多,易於令人跌入價值觀的魔障。在“0”與“1”二進位制世界,“對”與“錯”、“真”與“假”也變為了評判事物的唯一標準。非黑即白的二分法令康德眼中那篇震撼人心的星空與我們心中的道德準則一同黯淡了。

像機器一樣思考就真的如庫克所說,會罔顧後果?其實,並非如此。他們用理性考量,用客觀思考,他們對後果何嘗沒有自己的考量?只是,這種考量只關注理性、利弊,置道德、人性於何方?全然採用機器人思考的人與機器又有何異?充其量作為披人皮的機器,失去了為人的資格,罔論善良。

其實,大可不必這樣。像計算機一樣思考帶給我們的客觀認知,理性思考同樣重要,只要時刻記得保有心中感動,始終熱淚盈眶;用真誠審美,感受人性閃光;用辯證的看法分析,保留事務真正的模樣。

衷心希望有這樣的一天:靈魂在真實的谷底駐足,理性在技術的山巔遙望,人們用心靈保有—人性開始的地方。

資訊時代的堅守 篇3

高三作文 ,1079字

1952年,美國記者柯麗芬拿出她用性命拍到的關於南京大屠殺的照片,想寄給一位中國友人。這些照片被裝進厚厚的信封裡,由郵車將其送到海關口,被工作人員裝上船後經過漫長的漂流,轉交給中國政府,再由當地信差統一分發,最後才送到那位友人手上。歷時一個月,照片早已泛黃,然而慘烈的畫面卻使人深深的悔恨與反思。

2014年,央視著名籃球女神劉語馨在微博上發了幾組身穿球衣的照片,後來這些球衣所屬的球隊在世界盃上無一例外的的都輸了。於是網友們翻出這些照片,在大呼神奇之際,也將這些照片不斷轉發。“烏賊劉”的名號一夜之間響遍天下,她的照片也被登在多家娛樂雜誌上,傳到世界各地。

過去的日子裡,人們想要照像,要請一位專業的師傅,還需要一臺大大的照相機。照片得先在漆黑的地下室經過藥水浸潤後才能影印出來;現在,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年代,人們用手機,用相機,隨手一照,回去後便能發到網路上,於是大家都知道了你今天吃了什麼,或者你買了什麼新的衣服之類。

總可以看見老一輩的人沒事坐在陽臺上,翻看過去的相簿。他們用滿是皺紋的手輕輕拂拭著早已泛黃的畫面,心中湧現出來的,是對回憶的懷念,和對歲月的感慨。照片不多,然而每一張都包含著一位老人在那段貧窮年代裡的堅持與守望。然而現在的照片變成了彩色,社交網路讓分享變得更容易。有人拍自己、拍豪車、拍別墅,放在微博上炫耀;一些“正義人士”不惜幹些偷雞摸狗之事,抓拍那些貪官腐敗的畫面,然後上傳網路去舉報……形形色色的照片,卻早已失去了當初帶給人的那種感動。

記得采訪世界盃的記者對今年打破最多進球紀錄的德國射手克洛澤有這麼一段描述:在沒有球隊訓練或是其他活動的情況下,克洛澤每個週末都會回家陪自己的親人。他很少用推特和那些電子產品來打發無謂的時光。做不到往高層次的方面去聯想,但我周圍的,一些住校、每個週末去網咖長期不給家裡甚至是打一個電話的人,一些長年奔波在外、一年難得回來吃頓飯的人,一些與同學相處融洽、接父母電話時卻像是吼欠債的人……資訊時代的他們,或許是玩轉科技產品的佼佼者,然而在他們心中,那塊對家庭羈絆、對愛、對那些珍貴感情的堅守之地,卻早已像老照片一樣褪色。

我做不到像克洛澤那樣為國家在世界盃上征戰,然而每當我有空的時候,我可以放下手機,關掉微信的頁面,換一身休閒裝,回到家裡陪親人聊天,度過一個充實的下午。人類最偉大之處不在於力量,而在於他們富有感情。科技的便利沖淡了人們對珍貴回憶的執著與追求,然而我們卻可以去堅守,一如偉人的不懈努力。重視起、回憶起那份最重要的回憶、最令人深刻的感情,是處於資訊時代的我們唯一可以做到的救贖。

資訊時代的迷宮 篇4

國一作文 ,494字
聯結,成就社會、民族、世界和自我。人工智慧造就名為生存之境的池子,沒有情,沒有愛,沒有人性中千絲萬縷的美好作為水,它只能被稱為虛無、空洞、豪無意義,而沒有流動、澄澈、自由的人文滋養。人即困頓於共情,亦困踣於同理,人與旁人的聯結變得荒唐,社會亦失去它的定義。人在行將熄滅時不復存在新的火種,臨於死亡時失去蘇生的念想,計算機式的思考無法延續世代,橫向來看,也使社會契約搖搖欲墜,陷入長久的迷茫。

資訊時代的迷宮,毋寧說是潘洛斯之梯,人們上上下下,卻無法超越至新的層次上去。計算機是一個人們用以突破的技術、是一種工具,絕不可視為人腦的未來方向,所有更新的創造應是人給予他物,假想計算機的絕對正確與無限理性,時代將成為計算機的時代,人與它無輊軒,“人”的概念與價值便也行將覆滅,更無論超越。同質化後思維的喪失,原子化後情感的破碎,這是比物質進步更亟待人修復的人文世界,由此或才能走出這盤桓了一個世紀的迷宮。

卡佛爾說:“要像一個人那樣活著絕非易事。”但此並非是人轉向計算機的理由,人們仍然需要在時代的煎熬下認清自我、追尋自我,延續“人”的意義與美。

碎片化資訊時代的生活 篇5

碎片化資訊時代的生活 ,741字

如今,人們獲取資料與資訊的手段越來越豐富,通過手機、電腦等高科技裝置連線到網路後,各種各樣的資訊都列於眼前,甚至讓人覺得有些眼花繚亂了。這些多到有些凌亂破碎的資訊,組成了我們處在的這樣一個新新世界。

隨時隨地,開啟手機就可以看到最新的熱點話題、社交軟體裡大家轉發著的科普、隨時更新著的八卦,等等。比起每天翻著厚厚的一沓報紙,這樣的生活的確是方便了不少,得到的資訊內容,甚至遠超過報紙和雜誌能夠做到的,拿著一個便攜的手機,省了不少空間,也省了不少金錢去買昂貴的紙製品。省去了出版編輯及印刷的大量時間,瞭解資訊的速度也加快了不少,何嘗不為一件美事?

然而在這樣每天用手機刷帖子、看實時訊息的狀態下,以往爭相看書的情景少了許多,甚至有人會覺得,看一份5頁的資料都會沉不下心去看。在這個資訊大爆炸的時代,零碎的資訊似乎已經把原本完整的資訊取代掉了一大部分。並且,隨著時代的腳步節奏越來越快,人們也很少會覺得有時間去慢慢悠悠地看一份長篇的文字,亦或是其他一些形式的作品。而沒有了這樣的一顆安安穩穩的心,那些再優美再意味深長的語句,就是看了也不會有人耐著性子去慢慢尋味了。

接受了這樣的碎片化資訊,它也必然影響到了我們的生活。不僅體現在做事的節奏上,也更體現在言語上。沒有了這樣的時間去慢慢打磨自己,也更加沒有了機會去發掘自己。每天被大量的資訊沖刷著,散亂無章,大量的精力被用於不停地篩選並收集這些亂糟糟的事物。

有些人會想到怎樣用這些時間、這些高科技裝置去更好的提升自我。或許是在手機上下載一個閱讀器,買上幾本心儀的或是想學習的內容,隨時可以翻閱,隨地可以學習。認定了在無數資訊種類中的一種之後,就可以定心參閱。

在碎片化的現代社會中,努力把一份份破碎拼湊為完整,或許才是提升生活品質的方式。

碎片是資訊時代的一種趨勢 篇6

碎片是資訊時代的一種 ,857字

138億年前宇宙大爆炸後,有了空間碎片,而今天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使得得手機、電腦、電視機穿梭於人們日常生活時間,碎片化地衝擊著當代人的生活……

在很久以前,人們獲得資訊的渠道很單一,也很緩慢,大家不需要那麼急躁,“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當時的秀才沒有現代化的手機和電視,獲得資訊的來源便是飽讀詩書。

在爺爺奶奶的習慣裡,他們通過報紙來獲取資訊,發生了什麼事情,一張報紙從頭到尾讀上一讀,差不多算是能掌握國事家事身邊事,後來,隨著電視,手機和各種智慧裝置的出現,每個人都是一個發聲體,我們不需要再守在電視機前等著某個事件的報道,為了博人眼球和點選量,各種媒體絞盡腦汁,有些甚至會通過誇大或者炒作的方式,來吸引大家的注意。

於是人們越來越被這些所謂的資訊吸引,隨著來源的多樣性,我們的時間被這些碎片化的資訊分割,而碎片化的資訊,讓我們渴望瞭解更多更新鮮的資訊,也讓我們逐漸失去了思考和判斷的能力。

在餐廳裡,在路上,在我們生活的各個角落都不難發現,隨著手機的普及,大家都慢慢成了低頭族,吃飯時候看手機,在家裡面玩手機,走路玩手機,乘車玩手機,手機帶給了我們跟外界接觸的樂趣和資訊量,也漸漸的在撕裂我們與親人和朋友的感情,甚至在一些餐館裡面,會掛出:放下手機,和身邊的人好好吃飯的標語。

我們也不只在百貨店買日常所需,各類網購足以成為一種生活習慣,我們與人的交流大多時候僅限於指尖輸出的資訊,現代人的寂寞指數隨之增高。

而我們也不要被碎片化所嚇倒,碎片化是資訊高速發展的一個必然趨勢,只要我們培養出自己的判斷能力,懂得思考,多讀書,懂的在浮躁和快速發展中沉澱心緒,慢慢掌握在爆炸的資訊中找出對我們有用的資訊來,以為我們所用。

在生活中,我們也可以充分利用碎片化,比如利用碎片化的時間來充實自己,比如我們可以利用關鍵字在網路上迅速查詢到需要的內容,方便、快捷。合理的利用加上持之以恆,相信,我們能夠成長為更加有判斷力和視野的人。

不要被碎片化嚇倒,既然我們生活和生長在資訊時代,我們就要適應這個時代的一切,並加以利用。

碎片化——資訊時代的必然產物 篇7

國三作文 ,1010字

某日,父親問:你書架上的書怎麼遲遲不見增?也許他只是偶然提起,可其富有的深意卻能夠發人深省。拋開閱讀的質量與書籍的優劣,在如今現代化的資訊時代我們舉著智慧手機穿梭在車水馬龍裡。

我們蝸居於喧囂而浮華的城市中,秉持大眾化的立場,追趕氾濫的目標,聽信人云亦云的觀點。在碎片化的生活中,我們機械地邁著步,俯首走。在某個被分割好的時間裡,我們消化著簡單的“食物”,即使味如嚼蠟,卻又好像覺得津津有味。地鐵裡的上班族低頭翻閱著手機;餐廳裡聚會吃飯的人們自顧自刷屏;圖書館也有裡對書架上書置之不理的低頭族。也許當你坐在公交車上展開一場短小時間裡的等待時,你會習慣翻閱聊天,簡訊,說說,微博……這些將生命濃縮在幾十字以內的文章中。面對長篇大段的論述,恨不得一口氣翻到螢幕低端或者最後一頁,脫離過程直達結果。這恐怕是絕大部分人每天的真實生活寫照,手機已成為我們不能缺少的隨身工具,也是資訊時代出產的怪物。它成了促成我們碎片化的生活中一把必備的工具。

長久以來,我竟發現自己不會閱讀,也不會寫作了。

所謂閱讀,只停留於蜻蜓點水般的快速閱讀或片段閱讀是不行的。誠然,靈感總是在半夜於腦海中撕扯,想用文字記述描寫卻覺得空空蕩蕩,若萬馬奔騰,卻找不到出口,無從落筆。

碎片化的閱讀只是我們碎片化生活中的一部分。

世界可謂是由資訊碎片構成的大熒屏,每次點選都是漫不經心的興之所至。大部分在網路上賴以生存的人,都有這種碎片化生存的感覺。

當種種弊端開始呈現時,驚慌失措的人們有些開始抗爭。尤其與之於類似我們現在的少年,老師家長便得出直擊要害的辦法:封鎖與禁止好像是天經地義的手段。然而,生活永遠不是非對即錯的算術題。如今的人已經習慣置身於這個碎片化的生活中,這讓我們更難脫身。

正如我們謳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缽一瓢足矣”的生活,而當我們體驗到這種生活時,未必會有源於內心的感嘆。而網路提供給我們的資訊享受,有著不可否置的幫助作用。你越是拒絕,就說明你越重視,甚至畏懼它。

擺脫這種資訊困境最好的方法,就是在資訊碎片中找到比它更為吸引人的東西,讓其他誘惑都在它面前黯然失色。比如設立一個有價值的目標,讓我們滑動螢幕亦或是操控滑鼠的手停下來,去完成該做的事。我想這也是值得我們一生追逐的所在。

如果你還沉浸在碎片化生活裡虛度光陰,請你注意。

資訊時代背後的隱憂 篇8

國一作文 ,920字

計算機經過了百餘年的發展後,人工智慧的誕生標誌著它“最好的時代”的到來。享受資訊科技帶來便利的同時,人們也擔心其會讓計算機像人類一樣思考。然而,蘋果總裁庫克一針見血地指出:更值得擔心的是人類像計算機一樣思考,失去了價值觀和同情心,罔顧後果。

的確,在這個高唱“理性”,崇尚科技的時代,人們似是已將價值觀和同情心二者拋諸腦後。前段時間在網上被炒得沸沸揚揚的《三生》抄襲一案,竟有不少群眾支援抄襲者,高呼只是無心之失;而製片方明知原著小說有抄襲嫌疑,卻仍然將其改編成影視劇,上述兩者的價值傾向不言自明。轟動一時的美國留學女學生遇害一案,本是叫人同情和惋惜的事,但總有人跳出來指責其所謂“崇洋媚外,出了事活該”之類;八旬老人靠玉米過活,卻有網民指其賣慘,博取同情。看起來他們都是理性的,一言一語都有著自己的見解,但我卻想問問這些人,他們的價值觀何在?同情心何在?

並非觀點想法與眾不同便是有獨屬的價值觀,並非以“人性本惡”來揣摩事件雙方的動機想法便是思考角度全面,如今部分民眾價值觀崩塌,喪失同情心的現狀如果持續下去(next88)並且愈演愈烈,那麼人性中的良善以及社會內涵的道德秩序將蕩然無存。正如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曾說的:“當人類認識自我,超越本我後,便是超我—這是以拋棄所有感性認識,以理性認識代之而達到的。”

整個社會為發展而不約而同地提倡“利己主義”或許是現象的根源。就拿抄襲一事來說,民眾支援抄襲者是因為被抄襲者的利益無關於己,製片方選擇沉默是因為利益所驅不能支援被抄襲者,而那些沒有同情心的表現更是功利到了極致,不願看到優於自己的人,所以才會在上述新聞中表現得漠視麻木。

如今急需的是撥動民眾本性中的善良的那根弦,使之清醒。從而變得有價值選擇,有同情心。春秋時孔子以“禮”作為行為規範,以“仁”作為道德準則。新時代下,除了以全新正確的價值觀引導民眾外,我們更應該“三省吾身”,所做之事,所表之言是否仁義,又是否將同理心銘記,設身處地進行考慮,而非逞口舌之快。

狄更斯言道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人性的惡劣一面被暴露殆盡尚不自知,我們每一個人所應該做的就是以道德規範自身,以消除人類沒有同情心和價值觀的盛世隱憂。

在資訊時代呼喚人性迴歸 篇9

國二作文 ,1356字

庫克的警示絕非危言聳聽。

在當今這個光怪陸離而浮躁的資訊時代,許多怪相因爆炸之量竟已令人習以為常。如王思聰、網紅主播之流盛行,“女裝大佬”受青少年熱捧;災情禍事發生,網頁新聞下的評論不乏幸災樂禍之辭;“藍鯨遊戲”、“槍擊案”等令人髮指的事件四處湧現……無不折射出現代人價值觀、同情心的缺失,好逞一時之快而罔顧後果,這是人性的離席。

然而這也不禁叫我們疑惑,隨著物質基礎和知識儲備的不斷增進。依照馬斯洛需求理論,我們的情感理應更富足,精神理應更高尚,怎麼反而會開倒車,以至不如物質匱乏時祖輩們尚有的積極進取之心呢。

我想,這與社會發展之失衡與自我審視思考力的淡薄不無關係。

固然,我們的網路平臺愈加複雜龐大,也因電子產品的普及而無孔不入無隙不插地銜接入生活的各方各面。可是對其內容的管理依舊弊病頻現。我們所操縱的機器並不真正“思考”,他只是機械地傳達了成千上萬個陌生人發出的意圖引起關注的訊息來衝擊並影響著我們。所有人都可以蒙著面跑到這個任人宰割的系統中去,發一通牢騷,來一句怨氣,而因身份的隱匿不必擔心為此負責。如同古希臘的民主般,終會引起“多數人的暴政”。幾千人點贊一條“震驚!……”你便三人成虎;幾萬人“紅心”了“老人不能扶”你便奉之如金科玉律。殊不知謠言不脛而走,真理無人問津。負面的訊息散之廣博,極熱一時。久而久之,我們終成魯迅筆端的看客,麻木不仁,自圖安生。而那些不為言語負責的人,也將混沌現實與虛擬的界限—“天欲其亡,先使其狂”,開始不為其行為負責,走上不歸路。試想,人性淡薄了,理性還能存在嗎?根底全無,枝葉還能有嗎?

那為什麼這種烏煙瘴氣會在網上漫布開來?我認為這真實反映了現實社會中人的失意。在物質暴漲的年代,人們的攀比心,功利心隨之膨脹,夢想以快捷徑達到名利雙收的境地。這種“恨命”勢必會催生出一個浮躁而壓力大的社會,一個淡漠疏離的社會。因為每個人都在極力追逐,生怕自己的資本為身邊人所牽羈,從而滋生出孤獨與不信任感,患得患失,憂心忡忡。梭羅不就說過:“城市是孤獨人聚居的地方嗎?”從而,我們把精神依託拋在了素未謀面的人身上,希冀在無利害關係的關係中達到關係的澄澈以滿足內心的情感渴求。然而沉溺於其中也將漸拋卻了責任意識,遠離原有的人性模式,不慎變會被本該調劑精神的網路促成精神的畸形。

逐漸地,我們的價值觀分崩離析,同理心蠶食殆盡,行事不依真正的理性與人性。

我們應明白,像計算機一樣思考,這並不意味著理性。因為計算機只是繁雜資料的承載者,行動的被支配者,智慧與心靈的短缺者。他們只是跟著程式的大流,不懂真正的思維,跟罔論反思自己的所為。

但是作為人類的我們,難道也甘落至此地嗎?難道我們不能固守我們原先純真的價值觀和同情心,而任其被洪流淹沒嗎?難道我們不能動用智慧,立判最基本的事理嗎?我們不足以剋制自己的言行,本著初心,砥礪前行嗎?

我們應警惕起來,不讓思想憊懶,精神渙散。而應目標堅定,腳踏實地,以自己的道德之固,作風之正,在當今的物質與資訊時代仍如過去的佼佼者般“咬定青山不放鬆”,而且還要樹立新的模範。使物質與精神的發展並駕齊驅,無論在怎樣的岔道口前都恪守自我不迷失,而非浮躁地無情地隨波逐流。

這樣,我們的理性與人性終將回歸,明辨是非,體察人情;精神健壯,靈魂富強。

資訊時代,更需“人類式”思考 篇10

記敘文 ,959字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未來學家尼葛洛龐帝大膽預言了人工智慧的出現。然而,人類預想到了計算機像人類一樣思考,為“人機大戰”而恐慌著,卻鮮有人意識到,真正值得恐懼的,是人類失去價值觀和同情心,變得像計算機一樣思考—人類與計算機徹底調換了位置。

個人的價值觀,累成於生活經歷中每一個微不足道的細節,也正是人們各異的價值觀,形成了整個社會思想繁茂的盛景。然而當計算機將人連線成網,不同的價值取向撲面而來,人類便自發地在計算機網路中尋找認同感和歸屬感,導致了網路時代的價值趨同。與地域文化不同,網路的作用是世界性的,這種趨同便在整個世界範圍中發生,不同於主流的價值觀在此過程中被迫凋零。人類最終,如量化生產的計算機一樣,只擁有量產的思維,失去了個人的價值觀。

也正是源於這種價值的同一性,人類的絕對是非觀念被無限地放大。與計算機使用的二進位制相同,人類的大腦中也產生了一套“非0即1”的判斷模式,因此當女教師危秋潔在日本失蹤,網民立即武斷地將“去日本”劃為“非”的概念之中,以抨擊代替哀嘆與同情。資訊時代的同情匱乏,本質上是這個時代對差異的排斥和是非觀念的單一化傾向。

另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是人類對於事件後果思考的淡化。在沒有大資料的支撐下,計算機無法實現對後果的預測,只能機械地按照指令完成動作。人的閱歷本身便是一種“大資料”,換言之,人類是擁有預測結果的能力的。但在資訊化時代,網路交流是匿名的,個人的言論、行為都無需承擔責任,不必顧及後果,於是英國脫歐、網路暴力導致少女自裁,時代的列車脫離了預定軌道,向著無法預測的方向駛去。

這樣看來,資訊時代的種種混亂都是由計算機的出現引發的,我們應當摒斥它、拋棄它。實際上,無論是人類的價值趨同、絕對是非觀念,抑或是無責任下的罔顧後果,都是人性中客觀存在的,只是恰好在這個時代一齊爆發。時代的發展是必然的,人類的力量無法阻止時代的更迭。我們所能夠做的,是將人類自身適應於時代,不被時代潮流裹挾,學會包容差異,學會辯證思考,學會在無紀律的生活中束縛自我。

人類的思考,締造了長達近萬年的不朽文明。只要人類不為計算機所牽引驅使,即便人工智慧成為現實,人類也大可不必慌亂—人類將依然能夠控制它、利用它,彼時的人工智慧,也只不過是計算機更換了一種服務於人類的方式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