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離碎片化閱讀的魔掌相關作文20篇

逃離碎片化閱讀的魔掌 篇1

逃離碎片化閱讀的魔掌 ,807字

說起碎片化生活,我第一個想到的便是生活中的閱讀,一種碎片化閱讀。

初二的暑假,我一直窩在家裡。難得放一次大長假,終於可以放鬆放鬆,犒勞犒勞自己了。所以,我準備去圖書館借幾本書回家看。可不知怎麼地,自從把書借回去後,明明空閒的時間很多,可閱讀時間卻變得少了。每天的讀書時間大約也就是中午與晚上,或者有時突發奇想隨手拿起一本就進行閱讀。就這樣借來的幾本書參雜在一起月,中午讀這本書,晚上讀那本,這本讀一點兒,那本都一點兒,最後連我自己都不知道我到底在讀什麼。

在我看來,現在式的閱讀就如我在暑假讀書那般,很急躁,不能靜下心來好好品讀一本書。而現在式的閱讀又是又像似一種形式,一種虛榮的形式。興許很多人認為:哦,我讀書了啊!我讀了很多書呢!天真,可笑而又可悲!是的,或許你是讀了很多書,甚至還包括一些明珠。可是,請你們問問自己,你們都進去了什麼?書最後的中心思想是什麼?作者想給我們呈現的又是什麼?當然,我這也算在反省自己,反省自己以往讀書的錯誤方式。而我在寫這些話是,內心更多的是後悔和遺憾。後悔與遺憾自己沒有把我曾讀過的書讀透。

再論閱讀吧,現在很多人閱讀的已不是看紙質書本,而是電子書,手機等科技裝置了。科技發達是好事,可人們在其中看的內容卻很很令人失望。看網路小說的越來越多,看微博段子的就更不用說了。經歷了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文學巔峰後,21世紀最熱門的文體莫過於段子了。曾有人調侃:“早上開啟微博,有一種君臨天下審閱奏摺的感覺。”說實話,這種行為真的沒意義。

時代的快節奏讓人們幾乎沒時間安安靜靜地獨身享受閱讀了。大家只能抽取零碎的時間來進行閱讀,但這讀書的意義不也大大下降了?而且,有時候人們並非沒時間閱讀,而是因為書本中字太多,太深奧,沒意思罷了。人們在時代化的巨大書本迷宮中漸漸迷失自我,漸漸喪失了閱讀的興趣。

請,別做一個被碎片化閱讀,碎片化生活方式支配的人好麼?即使再忙,也請抽些時間留給閱讀吧!

碎片化閱讀的利弊 篇2

碎片化閱讀的利弊作文 ,843字

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現在的我們人手一部電子產品。無論是走在大街上,還是在公交車上,處處都能看到低頭族。碎片化閱讀或許已經成為這個時代的普遍現象,不管有事沒事,我們已經習慣了要時不時掏出手機來看一下微信、微博、小說等等。碎片化閱讀不再是一種消遣,而成為了一種生活習慣。

平心而論,碎片化閱讀有利有弊,但是,到底是利多一點還是弊多一點,似乎也說不清楚。

碎片化閱讀的利處在於,大部分的資訊,都能夠免費閱讀,而不像紙質書需要進行購買後才能夠閱讀,並且可以隨時隨地的閱讀。碎片化閱讀還可以在短時間內快速瀏覽許多的內容,一下子就能夠了解許多資訊。它能夠方便快捷地滿足人們對海量資訊和娛樂內容的低成本、即時性、互動性的獲取、分享與傳播之需求。可供閱讀的“碎片”包羅永珍,從天文地理到娛樂八卦,甚至許多冷門生僻的知識,都在“碎片”中呈現出來。

例如微博,人們通過刷微博,就可以隨時隨地地分享所見所聞所感,並對某一話題隨時隨地地加以關注和跟隨,足不出戶便可知天下事,還可以和許多人針對某一話題進行討論,分享不同的看法與見解。

王路平教授說過:“碎片化閱讀最大的弊端在於:不利於學術研究,構建精神高地。”確實,碎片化的閱讀大多數是以娛樂為主,它讓讀者產生了惰性閱讀思維,人們沒有進行深入的思考,面對著網上不同的風聲,大多數人是否還能夠以理性的力量進行甄別、整理和理解歸納?紙質書則不同,它的邏輯嚴謹,適宜靜心學習,鍛鍊了我們的思維,使我們能夠進行嚴謹的獨立思考,而不是隨著網路上的風聲隨波逐流。

在碎片化閱讀時,或許我們能夠看到比較好的文章,但是在一段時間後,我們是否還能記得它呢?我想大多數人都不會記得。

在數字化時代,紙本閱讀的長處在於有利於進行反芻性思考和記憶,更能與作者形成思想“互動”;而“碎片化”閱讀方式更適合查閱式和檢索式的實用性閱讀。

平時的我們會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看手機,卻會以沒有時間這樣的理由拒絕閱讀紙質書。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還是希望大家能夠從碎片化閱讀中分一點時間來閱讀紙質書。

碎片化閱讀的優與愁 篇3

碎片化閱讀的優與愁作 ,839字

隨著人們生活節奏加快,以及電子科技飛速發展,近幾年來通過網路、電子閱讀器、手機等進行讀書看報開始日益盛行,這種不完整的,斷斷續續的掌上閱讀形式,稱之為碎片化閱讀。碎片化閱讀正悄然代替傳統閱讀方式,走進我們的生活。

很多人都認為靈活的掌上碎片化閱讀非常方便,使人們在忙碌的生活中能夠見縫插針看自己喜愛的書,並且不用跑諸多書店就有大量的書籍可供挑選,比紙質書更為便宜。因為網路的優勢節約了店鋪人員等成本,且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這確實給傳統書店報亭等面向紙質閱讀的帶來了巨大沖擊。《現代金報》曾有報道,由於書店入不敷出,席殊書屋、新世界書店相繼關門;民營書店在夾縫中艱難地掙扎,撐不下去的就只能關門。

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掌上碎片化閱讀也是有利有弊。儘管它方便快捷,但網路上的海量資訊因難以監管往往夾雜著隨意的和不可靠的內容,良莠不齊。文化的傳承還是需要傳統的紙質讀本來沉澱,一些經典名著還是需要我們靜下心來閱讀細細去體會。陽光午後坐在沙發裡,手捧自己喜愛的書,聞著墨香靜心研讀的這種感覺是和閱讀電子讀物完全不同的。很多文學愛好者仍是非常喜歡逛書店,書店的文化氛圍令人心境寧靜祥和,催生人們探索求知的慾望—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

國外的科技領先於國內,而且網際網路也比我們發展的早,那是不是外國人現在也和我們一樣拿著手機、IPAD等電子產品在讀書呢?其實不然。據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調查統計,我國全民的閱讀狀況堪憂,每年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不足5本,而排名第一的以色列每年人均閱讀量則高達64本;美國也不低,每年每年人均閱讀量在50本左右。這跟他們從小對孩子閱讀習慣的培養和正確引導是分不開的。那麼中國作為文明古國,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怎麼能輕易把這些瑰寶捨棄。對於文化的傳承不是快餐式的碎片化閱讀能夠做到的,這需要回歸傳統,需要代代相傳,需要從娃娃抓起培養閱讀習慣和正確的引導。

所以我們既不能片面地否定碎片化閱讀,也不能因快速便捷的電子閱讀而丟棄傳統紙質讀本。

碎片化閱讀的利與弊 篇4

碎片化閱讀的利與弊作 ,584字

碎片化,這個詞在現代十分流行,什麼“時間”、“閱讀”、“生活”之類的統統可以和碎片化掛上鉤。可是大家有沒有想過,這樣碎片化的生活對我們有什麼好處?又有什麼壞處呢?讓我們就以“碎片化閱讀”為例來探討一下。

碎片化閱讀,簡單來說,就是把我們一天的時間給碎片化成許多個時間段。現在最常用的進行碎片化閱讀的工具非手機不可。當今社會,幾乎沒有一個人是沒有手機的,特別是手機上的微信的軟體,大大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但是在提高生活質量的同時,會不會有什麼弊端呢?

我聽過老師給我們講過一個故事:我老師的朋友有一個特別的習慣,就是幾乎從不看微信上的朋友圈。老師她感覺很詫異,就問那個朋友為什麼。那個朋友說:“我不看朋友圈的原因是,現在朋友圈裡的內容無非就是兩種:平時的日常常識和自己的生活照片。而我如果去看那些生活隱私的照片,不就是像在窺探別人的隱私嗎?雖然是他(她)自己發出來的。我認為看微信除了能學到些日用的小常識之外,還能學到些什麼東西嗎?”

所以總的來說,碎片化閱讀的好處是;可以通過多種途徑來獲取或完善自己的知識和陶冶情操。但是它也有缺點:這種把閱讀的分解開來的過程是無法“倒流”的,而且所得的知識也是雜亂無章,是無法憑拼湊和集合起來的。碎片化閱讀是這樣,那其他關於碎片化的名詞也應該是這樣的。

所以,我認為關於碎片化的生活究竟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還是有待研究和討論的。

碎片化閱讀的我們 篇5

碎片化閱讀的我們作文 ,649字

如今,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越來越多進入每個家庭中,幾乎每一個人都擁有一款屬於自己的電子產品,包括小孩子。甚至有一種新型的閱讀方式—碎片化閱讀逐漸流行了起來。碎片化閱讀是給我們帶來了很多的便利,但還帶走了什麼?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正如某媒體評論一樣:“碎片化閱讀已成為大眾們閱讀的趨勢。”這種不完整斷斷續續的閱讀方式越來越受大眾們的喜愛,論其原因,我想可能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有著巨大生活壓力的人們早已無法再投入長篇名著書籍之中。只能去尋找一些短小輕鬆。有趣的小片段。段子來放鬆自己緊張的身心。又或者,碎片化閱讀都來自於便於隨身攜帶的電子產品,人們在公交車上,在工作或學習的間隙中都進行著這種閱讀方式,這種方式正滿足那些忙碌的人們的需求。所以,碎片化閱讀越來越受大眾的讚揚,它也成為了生活中不可獲缺的。

但是,這些就可以成為我們只關注這種碎片化閱讀,而放棄真正的閱讀的理由嗎?當然不是,俗話說的好:“機會是靠自己爭取的。”即使生活太緊張,太快速,也並不是沒有辦法讓自已慢下來。選擇一種更輕鬆,舒適的生活方式,不就能去真正的閱讀,去享受它所帶來的快樂。所以,只要你想去改變,阻礙你的就不會很多。如果你是真正地愛閱讀,那麼你一定能抽出時間的。

其實,碎片化閱讀更多地反映出人們對閱讀興趣的喪失,更多地是人們心中的浮躁與功利,是人們對精神世界的要求變低了,反之對物質世界的要求更高了。

碎片化閱讀的我們快停止吧!讓我們重新變得完整,放慢腳步吧!享受我們真正的閱讀,享受屬於我們真正的生活吧!

碎片化閱讀的利與弊 篇6

碎片化閱讀的利與弊作 ,766字

碎片化閱讀之所以能成為大眾的喜愛。首先是因為科技進步與資訊科技的發展而產生的。在現在這種如此快節奏的生活中,想細細讀一本書,有點不太現實,正因為這樣,簡短精煉的碎片化閱讀就能天衣無縫地融入到我們生活中,充當主導地位。其次,碎片化閱讀大多都是各種各樣,形色不一的人生哲理,並不想一片小說那樣,花費大量時間來總結人生道理。碎片化閱讀與看報又有著許多相同的特點,所以內容選取趕得上潮流,也追得上時事的新穎內容,這讓讀者所沉謎與其中。因此就喜歡碎片式閱讀。不能因為碎片式閱讀不出自名師之手不得到認可,而漠視了它的存在。

然而,碎片化閱讀是壓在你思想上的一座大山。漸漸地,隨著科技的進步,碎片式閱讀霸佔版面。事實上,碎片式閱讀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閱讀。閱讀是靜下來捧著一本書,幸福的閱讀,而不是坐在公車上、地鐵上,拿著手機,埋著頭手上隨意劃來劃去。大多數的碎片化閱讀都很膚淺地將道理寫了出來。就少了一種領悟的過程,也少了一種豁然開朗的喜悅,失去了閱讀原本的意義。

說了這麼多了,現在讓我談談自己吧。記得小的時候,我看過許許多多的厚書,如三國、西遊記,那時候還沒有接觸那些電子裝置,可以有足夠的時間來看書,但是現在呢,長時間地依賴於電子裝置的我們已經很少有人能靜下心來看一本厚厚的文學書了,大家都會選擇去看同名電影,所以忽略了原文的意思,現在我們的閱讀已經在改變成了看頭條、朋友圈、論壇、知乎,來獲取資訊了,可是如今的網路上造謠事件頻頻發生,以至於我們根本分不清什麼資訊是真的,什麼資訊是假的了,簡直就是真假難辨。我們相信大家都有著這樣的經歷吧,假如你長時間地看著書,時不時地會拿出手機看兩眼,這正是對電子裝置的依賴,可見,如今科技發達的世界,是有那麼多的弊端啊!

碎片化閱讀漸漸地滲入到我們的生活中,讓我們體驗片面知識。但它弱化了我們思想的進步。

遇上碎片化閱讀的生活 篇7

遇上碎片化閱讀的生活 ,869字

如今,科技日益發達,越來越多的人都在被大為發展的移動網際網路所影響著,改變著。我們的生活也逐漸變得碎片化了起來,這種碎片化的生活也在潛移默化中影響我們的心態與認知。

那麼什麼是碎片化的生活呢?碎片化的生活是碎片化的時間,碎片化的購物,碎片化的社交,碎片化的閱讀等等這些零零碎碎的事物的集合。碎片化的生活說明人類在如今這個速度節奏快的大都市中,用零碎的時間做零碎的事情,人們把一件事情分成零碎的一小塊一小塊去做,而不是去做一件完整的事情。

那麼什麼又是碎片化的閱讀呢?我先來舉一個如今社會上常見的現象,現在的人們無論在何時何地,無論是在坐地鐵的時候,還是在吃飯的時候,都人手捧一個手機,真是名副其實的“低頭族”,他們捧著手機刷著微信朋友圈;翻看著QQ中的好友動態;看著最新發布的新聞。這些在我看來,都是碎片化的閱讀。

如今,我們手機上安裝了越來越多的軟體,有越來越多的公眾號定期推送文章,這些文章都是短小而簡要的,它們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或者只是表達了一方面,這遠沒有我們看一本完整的書的時候所看到的具體,沒有書中的完善,多方面,有依有據。

許多人或許認為這種碎片化式的閱讀十分有益有效,他們能夠在儘量短的時間內看大量的文章,收穫巨大的資訊量。的確,碎片化的閱讀給我們帶來了許多方便與好處,但與此同時,它還存在著許多弊端。這些文章只能讓我們瞭解事情的大概,大多隻能讓我們看到事情的表面一層微不足道的事物,卻不能幫助我們透過其中看到事物的本質。

我在坐地鐵的時候看到的大多都是低頭玩手機的人,很少看到有人翻閱書本,我們也只能看著其他國家人均一年的讀書量達到近50本書而望而驚歎。其實在我看來,讀書是一種很好的獲取資訊的方式。在讀書時我們能從大量文字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體會到作者多樣的思維,使我們更深入地去了解事物。

如今,許多人心中認為現在的閱讀方式十分便捷迅速,相較讀一本很長的書,他們更青睞現在的閱讀方式。但於我而言,碎片化的閱讀固然給我們許多好處,我卻更希望有越來越多的人能看書,從書中體會到生活的真正意義和價值。

碎片化閱讀的一點感想 篇8

碎片化閱讀的一點感想 ,626字

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哲人也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我們的語文陳老師告訴我們,培養讀書的習慣會終身受益的,當你愛上閱讀,將同時學會愛的方式,會懂得愛自己愛他人愛生命愛世界。受老師的影響,我也慢慢愛上了看書。老師推薦我們,利用自己碎片化的時間去閱讀,把讀書當成一種樂趣,我現在認為讀書非常快樂,就不會感到無聊,覺得讀書是一件有趣的事情了。

記得有一次,我正在津津有味地看書,媽媽對我說出去玩,但是我是嘴上答應,手上不答應,一直到媽媽再一次催我,出發時,我正把那本書放入揹包,正好被媽媽看到,她問我:“你要帶書出去啊?”我回答說:“是啊!”我們出發了,在上公交車的時候,我就把剛才的書拿出了翻看了,我正安安靜靜地看書的時候,媽媽突然問我:“你為什麼看得這麼入迷啊?你在看什麼書啊?”我繼續看著,但是並沒有回答,因為我看得太入迷了。到了遊樂園,媽媽提醒了我幾次,我才收好書。站起來的時候,突然我大叫了,—因為我的雙腿發麻了,不知不覺中,20分鐘過去了。短短的時間內,我收穫了很多閱讀的喜悅。

生活裡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中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知識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閱讀則是瞭解人生和獲取知識的重要手段和最好途徑。我們要爭分奪秒,好好利用時間,進行碎片化閱讀有益的書,這樣不但有助於開闊視野、培養廣泛的興趣愛好、學會為人處世等,而且可以增長見識,做到不出家門而知天下事,不出國門而瞭解世界各地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

氾濫成災的碎片化閱讀的利與弊 篇9

氾濫成災的碎片化閱讀 ,809字

隨著如今網路的不斷髮展和創新,電腦、手機等電子載體早已融入到我們的生活中。每天,我們都在接受著往來不絕的資訊的衝擊,以這些電子裝置為載體的“碎片化閱讀”受到越來越多人們的青睞,使得這樣“碎片化閱讀”逐漸取代了實體印刷書的地位,甚至如今氾濫成災。

那麼,碎片化閱讀為什麼會受到如此多人的“厚愛”呢?

碎片化閱讀可以通過網路、手機、電腦等電子裝置進行不完整、可間斷的閱讀,這也恰恰迎合了現如今如此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它相較於實體印刷書閱讀更加易讀化、輕鬆化,使人們閱讀更加通俗易懂,並且也相較於實體書更加輕盈小巧易攜帶,使人們不分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就可閱讀,很適合學生黨和上班族,而且它也很迎合了年輕人的新鮮感和好奇心,從而受到了越來越多人們的青睞。

雖然碎片化閱讀有這麼多的優勢,方便了人們的生活,也豐富了人們的精神食糧,但要知道,任何事都是有雙面性、有利有弊的。那麼,這麼“網紅”的碎片化閱讀又對人們有什麼危害呢?

碎片化閱讀的最大的危害就在於它容易讓人們把“知道”誤認為是“懂得”。碎片化閱讀往往都很“淺”,看過了簡介就當做讀過了某本書;看了標題就當做了解了某條新聞;背出了幾句名言就當做了解了其中的含義……碎片化閱讀長期下來會使人滿足於前人或者別人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一味地做一名“伸手黨”,而不再願意自己動手動腦去思考去創造,長期下來,甚至會使人變得不懂裝懂,自欺欺人,連自己都騙!

雖然碎片化閱讀會對人們造成如此危害,但它也為我們的生活創造了便利,也是不可缺失的。那麼既然如此,我們改變的就只有是我們自己。如今碎片化閱讀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駐足”,它對於我們誘惑巨大,稍微不剋制,就會沉迷其中。因此,我們必須提高我們的自控力防沉迷,才能更好的去攝取其中的知識,從中獲得快樂。

碎片化的生活有利有弊,碎片化閱讀也是如此。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我們要自我管理,不可過多沉迷,合理運用碎片化閱讀,從而從中吸取深入的知識。

21世紀——碎片化閱讀的時代 篇10

21世紀——碎片化閱 ,1119字

閱讀是心靈昇華的墊腳石,如果閱讀破碎了,那我們的心靈又該以何種形態存在呢?支離破碎嗎?

我的父親生於上世紀60年代初,他經歷過大饑荒;巧的是,我出生於千禧年初,也經歷了大事—網際網路的飛速發展。

如今網際網路的發展似乎早已超出了人們的想象範圍—繼4G後已有了更高階的5G,光是看看蘋果手機更新換代的速度吧,網際網路的發展更勝一籌!

網際網路的飛速發展好處當然有很多,但發展是一把雙刃劍,人們的生活不只受惠於網際網路的發展,其弊端早已悄無聲息得一步步吞噬著、撕扯著無數深陷於網際網路中無法自拔的人們的生活。

生活中的每時每刻都會有成千上萬條新聞訊息傳到每臺連線著網際網路的手機上。提示音叮叮鐺鐺響著吸引著手機持有者的注意力。網際網路中傳遞的資訊簡潔明瞭而且快捷實時,所以網際網路就像一個巨大的黑洞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來一探究竟。

我一直很羨慕幾個世紀前生活著的歐洲皇室—每天有固定的時間,一家人圍坐在燃燒著木頭的壁爐邊每人手捧著大部頭的書伴隨著噼裡啪啦的木頭燃燒聲閱讀,這也是我一直以來喜歡紙質書籍更勝過電子書的原因之一。也不是說電子書不好—這只是另一種閱讀的模式,完全因各人的喜好來定。

紙質書就不用說了,上架的電子書大多數都應該是尊重原著、從未修改過的,可是最讓我震驚的是,竟然有人將一本500頁的名著濃縮成了一句包含了起因、經過、結果的句子!於是原來要花費幾天閱讀的書,只要花費1分鐘不到的時間看看這句話就算看完這本書了!這樣的話,閱讀所謂的“超級濃縮版名著”的人就有了多餘的時間去閱讀更多的“超級濃縮版名著”。

我認為如此碎片化的簡潔版“文字”簡直就是不可理喻。所謂的“濃縮版名著”怎麼可能覆蓋到原著裡所有的一點一滴呢?經過減縮的“那些書”根本不能再以原著名命名,因為這不再是原著了,其參考價值只是縮句者的讀後感而已,其準確性有待考證、參雜著因人而異的個人觀點。而且這些濃縮過的書籍只會增加人們對網際網路的依賴、從而摒棄了靜下心來細細品味原文作者筆觸的良好閱讀習慣。

就算其他的東西被碎片化,閱讀也不應該被碎片化。紙的觸感和油墨的清香才真正可以滌盪心靈、帶著讀者進入更高層次的精神世界。

雖說陶淵明曾作文:不求甚解,我想他的意思也絕非是以閱讀偷工減料、千刪萬刪的材料來等效於看一部完整的書。如果一個人在閱讀方面還偷工減料、圖個方便,那他也許在做很多其他事情上都會有偷工減料的影子。

無數古今中外的哲人、文人都提倡讀書的好處,但是他們一定沒有想到21世紀的人們居然會因為追求閱讀速度這樣欣賞他們作品!

為了防止閱讀這個修身養性的習慣繼續支離破碎,讓我們重新抱起紙質書,在墨香中沉澱靈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