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大明——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相關作文20篇

這,就是大明——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 篇1

讀後感 ,1044字

我從小就熱愛閱讀,從天文到地理,從古代到現代,從文學到科學……其中令我受益匪淺的一套書莫過於耐人尋味、百看不厭的《明朝那些事兒》。

每每看到這套書,我總會想起朱元璋勤奮工作時的場景;每每想到這套書,我的腦海中總會浮現出永樂大帝金戈鐵馬的日子;每每回憶起這套書,我的心中總會出現萬曆帝運籌帷幄的場面……朱元璋,朱棣,劉基,胡惟庸,常遇春,藍玉,張玉,郭子興,湯和,李善長,陳友諒,宋濂,王保保,徐達……大江東去浪淘盡,多少風流總被風吹雨打去。可是翻開這套書,我彷彿身臨其境,那已遠去八百多年的人物和事情又鮮活地在我的面前上演著屬於大明的是非成敗。

《明朝那些事兒》是我和歷史溝通的橋樑,也是我認識大明的解說員。這套書一共九本,每一本都記載著一段時間裡的要事。整套書以幽默風趣的口吻講述了大明“公司”裡各個“領導”的爾虞我詐、勾心鬥角。讓一個個黑白不分、奸詐虛偽而又國強民富的大明場面躍然紙上。其間,有許多複雜、紛亂的人物關係,作者都巧妙地用圖表、插圖清晰明瞭地展現出來了,讓讀者一目瞭然。由此我不得不佩服起書的作者。

這套書的作者的確非同凡響,他就是中國明史學會會員,青年曆史學者—當年明月。他不僅是一位史學者,而且是一名才富五斗的作家!

每次讀這套書,我總會被作者那幽默風趣、自由豪放的筆調所吸引。作者拋棄了以往老套、拘泥的寫法,以爐火純青的手法,自由自在地描繪著明朝那些事兒,把歷史這種本是枯燥無味的東西敘述得生動有趣;把人物形象刻畫得惟妙惟肖,入木三分;把歷史的本質突顯得淋漓盡致!讓死板、枯燥的史書變得通俗易懂,可謂“妙筆生花”啊!

合上《明朝那些事兒》,我陷入深深的沉思,心中久久不能平靜。書中的人物多是在不停地鬥爭中,這是封建社會的殘酷。哪怕是朱元璋,這開國皇帝,他也是以其疾風怒濤之勢,用自己的努力和奮鬥,完成了由放牛娃到帝國皇帝的偉大轉變,統一了泱泱天朝,終成那個時代的超人,傳奇由此開始。俗話說:“自古人生多磨難”,正是明朝那些事兒蘊藏的精神,才鑄就了那些年輝煌的歷史。那些年,每個名人輝煌的歷史背後,都是一段刻骨銘心的血淚史。他們或受人誣陷、鋃鐺入獄;或受人嫉妒,脫離官場。在溝溝壑壑中幾進幾齣!只有守得住自己的底線,守得住自己的理想,才能反敗為勝,立於不敗之地!他們在悽風冷雨中磨鍊自己的意志,終究攻成名就!

這就是令我感動、令我終生難忘的大明。他是偉大的、神奇的、特別的。這套書猶如浩瀚書海中一顆璀璨的明星,也猶如我人生道路上一盞明燈,指引著我前進的路。

慾望決定的成與敗——我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 篇2

讀後感 ,1476字

明朝是一個政治與文化都極為繁榮的時代,永樂大典,七下西洋,但是這些輝煌的事情大都發生在明朝前期,明朝後期政治軍事尤為混亂,皇帝大都不理朝政,蒙古,女真,日本頻繁侵襲,最終逐漸走向滅亡。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有人云:明亡於黨爭。確實,明朝後期的黨爭特別激烈,官員權貴鬥得不亦樂乎,那麼為什麼會有黨爭呢?

原因很簡單—慾望。

當年,朱元璋望天下大亂,領兵起義,是為了救命救國,讓百姓脫離苦海,是正義的慾望。但是,像魏忠賢這樣的人,原本有一個幸福的家庭,卻賭博上癮,幻想一夜暴富,後因為這種慾望妻離子散,來到皇宮,妄想統治天下,就勾結客氏,結黨私營,控制朝廷,濫殺忠臣。最後,這種無盡的慾望使他在崇禎皇帝的追捕下被逼自殺,死後又被繆屍。因為對自己的處境永不知足,總想攀上更高的臺階,掌握更多的權利,進一步撈取更多的金錢,享受著紙醉金迷的生活。正是這種無窮無盡的慾望使他們勾心鬥角,不擇手段,壓制了清官,明官,明朝才漸漸癱瘓,滅亡。有人說,明朝敗在了魏忠賢的手裡,可我說,明朝敗在了慾望的手裡。明朝的滅亡不僅僅是由於一些慾望無度的臣子,還有隻有貪圖享受慾望的皇帝,比如萬曆,飯後果品一盤就是十四斤,釀豆腐的用品不是黃豆,而是一千隻鳥腦,所以有人說,到了萬曆的時候,明帝國就如一輛在走下坡路的巨車,剎車系統失靈,所以,只能一直走下坡路然後跌下懸崖。

當然也有一些心中無貪慾,一心為國為人民的人,比如說海瑞,為官多年一分未貪,置身投入工作。比如說“要留清白在人間”的于謙,為京城保衛戰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卻不求金錢榮譽,最後被奸人所殺,至今都無人不敬佩。比如說姚廣孝,為靖難之役立下了汗馬功勞,在永樂帝即位後卻依然深居佛堂靜修。他們身上有太多太多的高貴品質值得我們學習,在這些人中,我最佩服的是“舉世皆濁唯我獨清”楊漣。

楊漣的那個時代,閹黨橫行,魏忠賢的爪牙遍佈朝廷。就是在這個渾濁的時代裡,楊漣不畏權貴,帶領東林黨與魏忠賢作戰,他親眼看到自己的同伴或被閹黨所害,或看到自己的同胞投靠了魏忠賢,但是他仍然堅守著他內心的正義。當楊漣上書魏忠賢的24大罪時,他明知自己一定會失敗,因為這份奏章一定會落到閹黨的手裡,而後楊漣被投入大牢殘酷的拷打,直到奄奄一息時,他也沒有背叛他心中的正義,直至鐵釘釘入他的腦袋,楊漣才含著滿腔的熱血和正義而死。看到這裡,我不禁眼含熱淚,久久嘆息,因為我認識到了一個悲哀的事實,歷史在有的時候,只分成敗,不分正惡,但是,那又怎樣,因為時間可以證明一切。崇禎帝即位後,賜了楊漣忠烈的諡號,這個諡號來描繪楊漣的一生,當之無愧。

楊漣的生平讓我想起了一句海明威的話“一個人不是生來給打敗的,你可以殺了他,卻無法打敗他。”我堅信,只要一個人心中有正義的“慾望”,那他將是無法挫敗的。

我想到了我們中國的今天,隨著習主席的上任,黨的“十八大”的召開,立馬整頓了各地的不良風氣,審計高階將領,不管多大的官,一旦發現,嚴懲到底。嚴禁公款吃喝,下令一切從簡,中國各地浪費奢侈行為大大減少,送禮貪汙之風得到嚴厲的制止,全國各地政府以為人民辦實事為己任。當然,習近平書記自己也以身作則,在習主席與哈薩克總統在飛機上進餐時,吃的僅僅是家常鹹菜和小米粥,很顯然,習主席這種帶頭弘揚正氣的行為,表現出一種強烈的慾望,那就是想讓中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走上自強自立的道路,是一種正義的慾望。所以,在習主席的領導下,我們相信中國一定會走上坡路,並行駛到最頂峰。

是啊,是慾望讓明朝日暮西山,但是在今日的中國,我們的中國夢,卻讓中國豪邁的自立於世界強國之林!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 篇3

讀後感 ,2770字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明朝那些事兒》是一套大書,也是一個瑰麗的傳奇。多少豪情壯志相見其中,多少生死離愁湮於其中。布帛菽粟,生老病死,悲歡離合,喜怒哀樂,古人原無異於今人。無數英雄燦若星辰,無論你是奸雄還是英雄,或者是梟雄,不管是武功蓋世,還是謀略過人,又或是文武雙全,都在大明史上畫上燦爛的一筆。

今惜,大明276年曆史,那個風起雲湧的年代已經成了百年往事。然而,在這漫長的歲月長河中,那個時代的兵戈鐵馬鏗鏘在耳,劉基應天決斷的吼聲在耳,王陽明龍場悟道的笑聲在耳……

今朝,我們沉浸於紙亂金迷之中,歲月如斯,在歷史的沉澱裡,該如何篤定最初的信念?在曾經的青山腳下,夕陽紅似火的情景卻大相徑庭了。

Side。1朱元璋

大明王朝的一切事情都由1328年的晚上開始,這一年,就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出生年。待他17歲的時候,元朝像一隻苟延殘喘的駱駝,等待著它生命中的最後一根稻草。上天打算拋棄元,還為它寫好了墓誌銘: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天災人禍使十七歲的朱元璋,眼睜睜地看著父母兄弟一個個餓死,霸道的地主卻連一塊安葬他父母的地都不給。他不明白,自己的父母在土地上幹了一輩子的活,為什麼連入土為安都做不到?地主什麼都不幹卻衣食無憂,為什麼?

在絕望中,他稚嫩的心靈逐漸開始冰冷,他明白,這世上沒有人能救他,除了他自己。復仇的火焰開始在他心中燃燒,痛失親人的悲苦,促使他從脆弱轉向堅強。他開始武裝自己,從一個只能無助地看著父母死去的孩子,變成了一個武裝到心靈的戰士。1352年,他因“卜逃卜守則不吉,將就凶而不妨”去投軍參加造反。

唐朝的黃巢落榜後,在長安城門前作《詠菊》:“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時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數年後,他帶著十萬大軍打進長安。

而朱元璋在濠州城門前亦作《菊花詩》:“百花發時我不發,我若發時都嚇殺。要與西風戰一場,遍身穿就黃金甲。”幾年後,他在鄱陽湖大敗陳友諒,為一統天下剷除了最大的敵人。之後又在平江以8個月時間消滅了張士誠,做到了“殺盡江南百萬兵,腰間寶劍血猶腥!”最後消滅元朝“驅除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思敏。”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我本淮右布衣,天下於我何加焉?”他縱馬賓士,錦繡山川在他身後,江河大地被他踩在腳下。

做人如此,此生足矣,足矣!

Side。2楊繼盛

楊繼盛,嘉靖年間的一個芝麻大的小官,無權無勢,卻向當時位高權重的嚴嵩發起彈劾:“臣孤直罪臣楊繼盛,請以嵩十大罪為陛下陳之!”雖然當時彈劾嚴嵩的人也很多,但彈完之後該幹嘛還是去幹嘛。而楊繼盛與他們不同,大明官員數不勝數,唯一敢與權傾天下的嚴嵩玩命的,就只有他和徐階了。

楊繼盛上死劾彈章沒幾天,他就被捕入獄了,獄中的他受盡嚴刑拷打,仍不屈服。因為他就是奔著死來的,他不受嚴嵩的收買,不聽朋友的勸告,明知毫無勝算的希望,卻依然押上自己的一切,以死罪彈劾嚴嵩,因為他的目的很明確—以死報國。

楊繼盛在獄中被打斷腿後,曾向一位看守索要一盞油燈,之後這位看守便見到了讓他永生難忘的一幕:楊繼盛拿著一塊碗的碎片,刮自己腿上的爛肉。看守呆了,他不敢相信,眼前這個人沒有鋒利的手術刀,沒有咬嘴的毛巾,沒有麻藥,只憑一塊並不鋒利的碎片做手術……

後來的楊繼盛枉死獄中,也為徐階爭得了時間,讓嚴嵩露出了破綻,最後得以發動致命一擊。他雖然只是個芝麻大的官,卻在史書中留下了濃重的一筆,讓自己的生命之花綻放到極致。他用自己平凡的人生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他明明知道不能成功,明明知道必死無疑,卻依然慷慨而行。在一些人眼裡,這是一種愚蠢的行為,在西方人眼中,這是一種不可思議的違反邏輯的行為。但是在中國的古老哲學中,這行為有一個恰如其當的名字: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我相信,這正是中華這個偉大民族的魂魄,這個偉大民族的魅力所在。

Side。3孫承宗

“夫攻不足者守有餘,度彼之才,恢復固未易言,令專任之,猶足以慎固封守。”這句話,來自一個人的傳記,它的大致意思是:以此人的才能,恢復失去的江山,未必容易,但是如果信任他,將權利交給他,穩定固守現有的國土,是可以的。這是一個無上的評價。因為這句話出自《明史》,說這話的,是清代史官。它隱含的意思是:如果這個人沒死,大清是無法取得天下的。捧著清朝的飯碗說這話,是要掉腦袋的,但是他們不僅說了,還寫了下來,而且沒有一個人因此被送上刑場。因為這是鐵一般的事實,清朝人無法否認。

這個人叫孫承宗,明末最偉大的戰略家,努爾哈赤父子的剋星,京城的守護者,舉世無雙,獨一無二。在獲得上述頭銜之前,他不過是一個16年沒考上舉人的落魄秀才。

他在1604年的時候,42歲,又踏上了前往京城的路,他的目標,是科舉。經過幾十年的風風雨雨,他決定放棄自己舒適的教師生活,他決定以身許國。於是在幾十年吊兒郎當的生活後,他打算認真考一次。

這一認真,他就考了第二,全國第二。換句話說,他是榜眼。11年後,他成了太子的老師,並教起了朱由校(天啟皇帝)。之後在王在晉的錯誤裡,他發現了一個人才—袁崇煥。孫承宗在寧遠,把築城的重任交給袁崇煥,自己還開發了一項軍事策略—以遼人守遼土,遼東人民的仇恨會成為戰勝敵人的主力。這也是後來關寧鐵騎無敵於天下騎兵的基礎。之後和袁崇煥一起修築了寧錦防線,令努爾哈赤父子兩人頭疼了很久。

心血、才華、戰略、人才,這位舉世無雙的天才,奉獻了自己所有的一切。他終究把報國誓言,進行到了人生最後一刻。

小縣城高陽失陷之前,城內沒有守軍,沒有糧草,孫承宗帶著全家二十多口人,上城牆堅守,城中數千百姓在其感召之下,無一人逃亡,積極迎敵。幾天後,高陽失守,孫承宗被俘。清軍給了他自盡的權利。孫承宗接受了敵人的敬意,向北方叩頭,然後,自盡而死。

有些人說他死心眼,但是,這就是氣節。《中庸》有云:“國有道,不變塞焉,國無道,至死不變。”無論這個世界多麼混亂,堅持自己的信念。

我欽佩這樣的人。

尾聲

《明朝那些事兒》講了很多東西,王朝興衰、王權富貴、風雨變幻……但都是過去,幾百年的歷史,在書上不過是一張紙的距離。朱元璋前一頁還在草地上看夕陽,下一頁就駕崩了。百年皇圖大業,過眼雲煙耳!看看明朝,現在已經成了地上的一縷黃土。有些人說,時間可以磨滅一切,我認為不然,500年過去了,時間確實可以磨滅太多,但真正可貴的品質仍然留在世界上。凡事離不開命運,但是我們要做的,不是向命運低頭。而是堅持自己的信念、道德、以及底線,不枉活於這世間。像書裡的話:成功只有一個—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

讀明史,即懷古,又見朝。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 篇4

讀後感 ,522字

在明朝洪武年間,一個普通的清晨,深山老林裡的一座寺廟裡,一個小和尚剛睡醒,伸著懶腰,那不是朱元璋嗎?藍玉的驕兵悍將們又往北方奮勇殺敵。朱棣騎著馬,威風凜凜,後面的籠里拉著朱允?桑?歉蔽抻彌良?哪Q?料衷諮矍啊6?旌裾棧乖謁?叩鯰悖?按蟮惱苧Ъ彝跏厝試繅言諏?∥虻饋1本┏悄冢?難浴⒏吖昂託旖漬?謖?崮詬笫贅ǖ奈恢茫?碌ㄓ⑿堊羆淌⒃詡嚶?錒喂橇粕恕H砣蹺弈艿鬧煊尚;乖諶斡晌褐蟻桶誆肌3珈醮僱飛テ?⒖尢旌暗氐厴系踝隕薄?/p>

讀完這本書,令我印象最深的無疑是朱元璋這位皇帝了。他從小家境貧窮,後來父母雙亡,不得已出家當了和尚,卻被人告發,走上了南征北戰的起義之路。經過了龍灣的激戰,鄱陽湖上的刀光劍影,浩瀚的沙漠追擊,朱元璋有驚無險地登上了皇位,建立了大明王朝。他在位期間,恢復農業,愛民如子,掃蕩北元,開創了一個太平盛世,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英君、好皇帝、好父親,對中國的歷代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但是,他在位後期亂殺功臣,把許多治世能臣都埋沒了,又廢除了丞相制度,為後來的宦官執政埋下了禍根,將大明王朝推向了滅亡之路。在這一點上,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同時也成為了大明王朝的掘墓人。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啊!

楚漢之爭——讀《漢朝那些事兒》有感 篇5

讀後感 ,619字

這幾個星期,我讀了一本叫《漢朝那些事兒》的書,讓我思緒萬千。

我真弄不明白,為什麼項羽在楚漢之爭中會輸得那麼歷害,而劉邦,卻似有了祖仙相助一樣,連連獲勝,沉思良久我終於找到了原因:

在前些篇章裡,有提到過劉邦用人材之妙;而項羽,對人材用之谷底,那些沒有才能的人,卻將他給捧上天,特別只是花言巧語卻不幹實事的人。項羽為人只有一個字,“爆”,這便很多人憤憤不平,還有本為別人之功,他卻架到自已頭上來,這也使人為此不平。

當我想通了這一原因之後,我又想到前些天實踐活動的時候,我們組內本是可以有幾個人有很大的作用的人才,可被我分到那些十分低的小雜工職務,引得那幾個人憤憤不平。結果組內十分不團結,有人還要退出我們組。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那天,我們在分工時,當有的人說明了他們各自優點,說要幹什麼時,我卻說了這樣的一句話:“你們別說了,就去實踐吧!分別是隸書、行書、草書,去找資料吧!”就因為這樣,我們組的這三名得力“干將”憤憤不平,可就是他們看在我是他們的好朋友份上,不爭了。但過了幾天,他們終於火了:本是他們幹出來的活,可卻被那一句話給帶成我的做的了,他們立馬罷休,這一些活動就不來了,但我還是沒意識到問題的癥結還是我行我素不管他們。

一直到我讀了這本書之後,我才醍醐灌頂,恍然大悟。我明白了,安排工作要用所長,才能論其發揮最大功效,最後才能論整個團隊獲得成功。

《漢朝那些事兒》這本書,告訴我組成一個優秀的團隊要什麼方法,我永遠也不會忘記!

歷史,無法改變——《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 篇6

讀後感 ,946字

一個多月的時間,終於算把《明朝那些事兒》從頭到尾讀完了。它的內涵在深深吸引著我。

在這本書裡,我明白了道理,懂得了真情,更看到了若干世間罕有的高貴品質,並深深為其折服。在這本書裡,我看到了一個個嘴臉醜惡的小人,一個個心狠手辣的宦官,一個個見利忘義的奸臣,當然,更看到了捨生取義的勇士,堅守信念的強者,更有獨守正道的孤膽英雄。隱藏其後的,還有那複雜又難以捉摸的人性。讀完了,看到了好多的改變,人的改變,物的改變,環境的改變……由於利益二字,兄弟反目,父子成仇,將好好的一代王朝攪和的烏煙瘴氣。但確有一樣東西始終未變,這個東西,叫做天道。借用仙四結局紫英的一句話來說,就是:惟有天道恆在,往復迴圈,不曾更改……千年的歷史,我們不能輕易評說,我們只能從看到的人與事中來自己分析判斷,冥冥之中,確有這樣一種力量,在左右著歷史的軌跡。

舉世皆濁我獨清,世人醉最我獨醒。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於將傾。這是我對於謙的評價。這樣的一位民族英雄,千百年來,有幾位能出其右者?我們理應牢記這個名字,記得百年前他的那句高呼“言南遷者,可斬也!”挽救了大明危亡,以一介書生之力,披甲上陣,力挫來犯之敵。

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戌輪臺。這是我看到的袁崇煥,儘管這是一個爭議性人物,但在我心裡他就只是一個英雄。我記得的袁崇煥,是一個堅守孤城,面對數倍於自己的敵軍,沒有後援,沒有補給,依然奮力堅守,頑強禦敵的堅韌的人。他的行為只因兩個字,信念。在他的一生我能始終看到的,就是堅持。一種無堅不摧的力量,任由多麼強大的敵人在它面前,也只能鎩羽而歸。

明朝向來不缺少愛國志士。儘管明朝是一個奸臣小人四起的年代,什麼王振,什麼魏忠賢,什麼嚴嵩、溫體仁,禍害無數黎民百姓;但同樣也是一個英雄豪傑展翅翱翔的年代,徐達,常遇春,于謙,袁崇煥,孫承恩,張居正,王守仁……數不勝數,正是有了他們,才使得明朝的歷史,變得更為絢爛多姿。

也許,我們憑藉一己之力永遠無法改變歷史的程序,但我們可以改變我們自己。在這部書的末尾,我讀到了一句話:什麼是成功?成功只有一個—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

歷史就像一個巨大的舞臺,歲月在期間上演了一幕幕成功與失敗、歡樂與哀愁的鬧劇。等到風消雲淡的時候,驀然回首,才發現人們終究無法改變歷史。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 篇7

讀後感 ,757字

歷史,原本並不是滄桑厚重的,只是因為時代的步伐給他們蒙上了一層不可知的陰影和輕紗。用幽默輕快的筆調,敘述一個長達百年的歷史和封建王朝,這也許就是《明朝那些事兒》的魅力吧!

初次品讀這本書,我還沒有感到多麼的驚奇。平淡的語言,樸實的介紹,有點諷刺和幽默性質的歷史背景和故事,讓人們感到:這彷彿不是一本歷史書,而是一本充滿幽默充滿喜劇色彩的故事書吧!但是在細細品讀,文中的人,文中的事,每一件歷史,每一件文物,其實都在“戲說”之中為他們戴上了一個金燦燦的光環,代表了歷史的滄桑,更代表了歷史的厚重。

書中對人物的描寫也是別具一格。他並不拘泥於其他歷史書,那種古板的介紹:先是對人物的生平,背景,作了一一介紹,然後再開始逐字逐句地引出事情的原委始末。這本書的最大特點,就是在介紹一個人物的時候,沒有過多的介紹他的經歷和背景,而是將更多的筆墨放在他所經歷的大事,以及帶給人們難以忘懷的精神企盼等等。

令人難以忘懷的便是書中所介紹的王守仁了。王守仁原來在朝廷為官,但是後來因為參加政治,所以不慎被貶到了一個偏僻荒涼的地帶。他非常熟知這裡的地貌地形,以及這裡常年都多強盜多小偷,治安非常的不利!但是他卻毫不氣餒,希望用自己的精神內涵來感化這裡的人民,讓他們過上好日子。為了這樣,他苦心鑽研了近七載,終於在第八年的時候,研究出了一門震驚古今中外的學科—心學,就是“知行合一”的理論,將中國古文化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從此,他也獲得了心學之父的美稱。

其實這個故事帶給人的與其說震撼,更不如說是一種敬佩,一種讚揚。能將自己的青春和熱血,投入到科學,以及精神世界的研究中,是不易的,也是不平凡的。

《明朝那些事》用輕鬆愉快的筆調,在人們的心目中塑造了一個讓人回味無窮,卻也不捨放下的明朝世界。細細品讀,方能品得其內在底蘊!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 篇8

讀後感 ,1258字

明朝,是一個變化多端的朝代,是一個十分離奇的朝代。從起始到滅亡,一切都是那麼怪。

第一階段,明興(1328—1398),朱元璋建明。這個階段,元末戰火紛飛,民不聊生,名將輩出,各地農民相繼起義,朱元璋打敗張士誠和陳友諒,與元決戰。元原本以為這個人只是想在戰爭中撈點好處的鄉巴佬,元朝也太蠢了,你看看,元官吏的壓迫使朱元璋家破人亡。朱元璋選二十四名將,其中有徐達、常遇春、李文忠、馮勝、周德興、湯和等人。一舉攻破大都,元滅亡。朱元璋殺開國功臣,又經歷了藍玉案、胡惟庸案、空印案、郭恆案,一併稱為“洪武四大案”。朱元璋用自己天才的軍事和政治才能,戰勝了所有的競爭者,獲得了最終的勝利,直到他遇到了最後一個敵人—歷史規則!

第二階段,明盛(1403—1449),這一期間朱棣起兵造反,史稱“靖難”。除此之外,他還北征了蒙古,打敗瓦刺,平定安南,國力日漸強盛,又做了兩件大事,即修永樂大典、鄭和下西洋。先講永樂大典,此書共3億7千萬字,它的內容包括經史子集、天文、地理、陰陽……涵蓋了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的知識財富,它絕不僅是一部書,而是一座中華文明史上的金字塔,是文化傳承、自強不息的精神。再說說鄭和下西洋,鄭和與西洋各國建立了良好關係,雖然彼此之間的生活習慣不同,國力相差很大,但大明沒有對這些國家另眼相看,它以自己的文明和寬容從心底征服了這些國家。

第三階段,明衰(1465—1627)。這個階段是中明三大徵的發生時間,第一徵土木堡,第二徵京城保衛戰,第三徵朝鮮保衛戰。這三徵使大明元氣大傷,晚明的滅亡無法避免。還有內鬥,這期間有六名天才角逐,分別是徐階、嚴世蕃、陸炳、楊博、高拱、張居正,徐階等死了陸炳,除掉了嚴世蕃,卻被高拱一竿子打翻,張居正又用一記黑槍結果了高拱。還搞出來個四黨之爭,齊、楚、浙三黨形成聯盟,東林黨和三黨僵持不下,直到汪文言的出現,汪文言以布衣之身,操控天下,最後,汪文言把三黨拆解並逐個擊破,東林黨勝利了。

第四階段,明亡(1627—1643)。現在的明朝,戰亂紛飛,官府疲於應付,全國大部分經濟蕭條,各地人民紛紛起義,重現元末景象,六個猛人被派去鎮壓起義軍,最後奄奄一息的明朝被李自成擊敗,女真入關,自立國號為清。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明朝滅亡的起因有很多,有人說萬曆,有人說天啟,有人說嘉靖,說法不一而足,但原因是官吏無能、經濟蕭條、皇帝不管事等等。但它還是一個十分詭異的時代,比如建文帝丟帝位後死沒死等一系列謎案,明朝這個朝代,非常詭異,也非常偉大。

後記:《明朝那些事兒》共九部:《第一部朱元璋:從和尚到皇帝》《第二部朱棣:逆子還是明君》《第三部太監弄亂的朝代》《第四部妖孽橫行的宮廷》《第五部内閣不相信眼淚》《第六部帝國,風雨欲來》《第七部拐彎中的帝國》《第八部人間再無魏忠閒》《第九部1644最後的較量》。

明朝那些事兒洪武大帝 篇9

國小四年級作文 ,462字

我是一個喜愛歷史的人,《明朝那些事兒》這本“明史”讓我感觸良多,從朱重八(朱元璋)的身上,我學到了很多。

朱元璋,在他家破人亡,流離失所,在寺廟裡飽受屈辱,他被元朝壓迫懷疑,他不得不反抗,心裡充滿了無奈。他,用自己卓越的軍事才華和看人的眼光,打敗了當代豪傑陳友諒、張士誠;培養了千古第一名將徐達,先鋒常欲春,文人學者李善長……但朱元璋登上王位後,變了,變得狠戾決絕,殺高官,除忠良,害功臣……打江山時的勇敢讓我佩服,但他後來的轉變也讓我為之一哭。

從朱元璋身上,我學到了很多,他的勇敢,是最值得我所學習的。

小時候,我家要通過一段長長的樓梯才能到達。那段樓梯又黑又暗,又沒有燈。我連白天都不敢從那兒走,更別說夜晚了。樓梯上又黑又髒,膽小的我一定要有人陪才行,年幼的我,總認為樓梯上有怪物,它們會突然衝出來…。現在想想,那是多麼可笑!怪物?呵!朱元璋打天下,冒著生命去的,可是,他依然那麼勇敢,我呢?連上個樓梯,都怕?朱元璋這種勇敢的精神,將長留在我的心中。

《明朝那些事兒》敘說了三百年的滄桑變遷,“好書”之名,它當之無愧!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 篇10

讀後感 ,3379字

好多書友都在說第一次的讀感太少了需要豐富下內容,讓這篇讀感看起來飽滿,豐富,好吧,我就用我僅有的詞彙量,我就試一試吧(用時也是比較長,我也藉此機會好好做一個總結),文筆一般,請大家見諒,不過,也非常感謝一直以來無論我寫的怎樣差,書友們都會很認真看也能給出中肯的意見,我很感激,認識你們,我在進步!

明朝那些事我讀的版本是7本,這是一套歷史類的書,說起歷史大家的腦子裡立刻會蹦出,枯燥乏味,刻板,無聊之類的詞,我其實也一樣,甚少閱讀這類書,但是《明朝那些事兒》我從翻開第一部開始,我就被故事深深地吸引,情節環環相扣,讓我欲罷不能,無法放手。

這個故事是從一個叫朱八八(朱重八)的人開始的,沒錯這個人就是明代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朱元璋這個名字是有深刻含義的,實際上朱元璋就是誅元璋,元當然是元朝,璋是一種尖銳的利器,他是把自己比喻成一把誅滅元朝的一把尖銳利器,就像他自己的名字一樣,他做到了!他的前半生我覺得用這樣一句話概括最合適不過“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他親眼目睹親人的一個個離去而無能為力,年紀輕輕的他為了生存討過飯,當和尚,被人唾罵被人鄙視,受盡恥辱,但是他沒有被打敗,反而磨鍊了堅強的意志,擁有了強大的內心。後來在友人的勸說下,決定造反的他,人生就像是開掛一般,遇到了與元軍對戰的郭子興,娶了馬皇后,拉起了自己的隊伍,一直打到了應天(南京),後又解決了鄰居陳友諒,張士誠,滅了元朝,建立明朝,成為開國皇帝,這第一部分是我讀的最暢快的一部分,讀的時候也是激情澎湃。後面一部分則是講了建立明朝後的那些事,這部分給我的感覺就是殺殺殺,40歲的朱元璋終於站在了權利的最高峰,發揚光大了科舉制度,頒佈法令,嚴懲貪汙腐敗,也是創立了有史以來最嚴厲的肅貪法,貪汙六十兩以上銀兩就殺殺殺。“胡惟庸案”“空印案”“郭桓案”更是殘忍偏激到了極致,上萬名臣民別殺,有些是真有罪,有些是冤枉的,有些是被牽連的,那個時候想要辭官都要靠裝瘋才可以,瘋狂的殺戮連審訊的人都沒了,最後還要鐐銬審案,想一想在朱元璋時代公務員真的是高危行業啊!(想想現在的日子真的是幸福的了)老年的朱元1402年朱棣登基,又一個故事也開始了。

第二部,跨度很大,我就簡單概括一下,朱棣以靖難之名取得皇位,但因有著卓越的軍事和政治才能,善於治國,其政績斐然,修史《永樂大典》,遷都北京,派鄭和下西洋促進了外交和邊境貿易,平定安南和蒙古,國家進入盛世,後其二子朱高熾繼承皇位,在位一年斃。後來朱祁鎮繼承皇位,蒙古來犯聽信太監王振錯誤判斷,朱祁鎮被俘,明軍損失所有精銳部隊及大量重臣。差點將大明半壁江山落雨蒙古人囊中,好在有一介文官于謙力挽狂瀾救國家於旦夕之中。後其弟弟朱祁鈺被迫當上皇帝,嚐盡權力滋味的朱祁鈺再也放不下,兄友弟恭轉瞬刀劍相向,真正最是無情帝王家啊!後朱祁鎮又奪回皇位。

歷朝歷代的皇帝,大多都是被權力駕馭。權傾天下,無限榮光,所有的豪情抱負有無限的空間去實現,然而當擁有權利成為一種執念也便成了活著的累贅和痛苦!古往今來,又有幾人能能拿的起放的下這權力二字啊!

第三部,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王守仁了,文武全才,憑一己之力平定寧王之亂,我認為他是明朝最偉大的人物,沒有之一,他是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哲學家、文學家。他總是能用最小的代價解決問題,運用智慧解決麻煩。一個人揹著天下蒼生的生死屢遭磨難,不僅臨危受難還力挽狂瀾!他真的是無所不通,無所不能,老年的他開設書堂盡力傳道受業,真的太讓人敬佩了!有時間有機會我一定深刻了解這位聖賢。

第四本是嘉靖皇帝在位的40多年,但這本書提到嘉靖還是很少的,可能跟他一直沉迷於修仙有關,大部分在描述大臣們的你爭我鬥,可以算是一部權謀小說了,在這期間,楊廷和、張璁、夏言、嚴嵩、徐階等的鬥爭相繼登場,其中又以嚴嵩的破壞力最大,自己行政不作為的同時,也不讓別人有所作為,手握大權,大肆貪汙,殺害忠良,看到這有時候都狠的牙癢癢,期待有人快點解決了他,後來的徐階,王守仁的再傳弟子忍辱負重,尋求機會給予了致命一擊,就像書裡作者說的那樣,正義和公道或許會遲到,卻不會曠課。說到政治,從古至今大概都是殘酷的吧,屬於高智商的遊戲,試想我這種平庸之輩在當時的情況也活不過一集吧!後半部分講了抗倭援朝鬥爭,出現了胡宗憲、戚繼光等人,躲起來很振奮,也很鼓舞人心,也是第一次知道了戚繼光用貪汙的錢去辦一些事,並不像想象中那麼完美,也是覺得這人真的很圓滑,也許世界上的很多事情是分不清黑與白的,在權力和金錢面前沒有完完全全的好人或者是壞人,只是形式方法不同罷了。有些人拿它當目的,有些人拿它當手段……

不得不說嘉靖皇帝壽命很長,一本書都沒有講完,這第五部可以分為嘉靖後期,萬曆前期發生的事了,簡單的回憶概括就是徐階蟄伏多年,終於搬倒了嚴嵩,然後高拱搬倒了徐階,張居正又搬倒了高拱,真的是你方唱罷我登場。

對於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但是後面這幾位與嚴嵩不同,做了很多有價值有意義的事情,也算是實幹家,後面萬曆年間的抗倭援朝,歷時七年,讀來讓人熱血沸騰,李如鬆運籌帷幄,鄧子龍一腔熱血,戰死沙場。

這一部我還不得不說兩個人,兩個奇人,一個名字叫海瑞,另一個名叫張居正,海瑞資質平平,考了十多年才考上一個沒有油水的小官,但是他之所以稱為奇人在於他特別清廉,不僅自己清廉,還鞭策其他人一起清廉,最後連死沒忘還別人多給的六文錢,他的一生就留下幾件破爛的衣服,是把清官的形象永遠留在了人們的心中。是真真正正的做到了清廉!張居正與海瑞不同,他從小天資過人,是個神童,過目不忘,關鍵人長的也帥,輔佐年幼的萬曆,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一條鞭法、考成法造福人民,在他的一系列改革中國家得到穩定發展,但是他也有缺點,他獨斷專行,生活奢侈,道德低下。但不可否認他為朝廷嘔心瀝血是一個偉大的實幹家也是一個十足的陰謀家,歷史會銘記他的一生!

第六部是我最不喜歡的一部,可能讀的時候個人主觀情緒太過濃烈了有憤恨,有嘆息,萬曆死後,朱常洛登基貪圖美色,亂用藥物,紅丸藥讓這位皇帝僅僅只活了1個月,可憐到連一個年號都沒有,文盲木匠皇帝登場,對內太監魏忠賢干政,殘害忠良,對外,努爾哈赤趁機興起,明朝真的是民不聊生、這一部是有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人物---楊漣,因為他的死讓人難忘,死在獄中,每天用布袋壓身,不管用用錘子砸碎肋骨也不行,用鐵釘穿耳,最後楊漣因鐵釘穿破頭骨而亡,場面太過血腥,看的我也是整個人都不好了,這真的是最壞的一個時代!

最後這一本我是間隔時間比較長了,這本書讓我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崇禎,一個更加有血有肉的崇禎,他胸懷大志、兢兢業業,克勤克儉,也有暴躁,但知人善用,渴望力挽狂瀾,但天災人禍,內憂外患,氣數已盡,回天乏術,讀的時候特別心疼崇禎皇帝,一步步除掉了魏忠賢也救不了大明,請回了袁崇煥也趕不走皇太極,也許早出生那麼幾十年一百年能是位好皇帝,可現實就是這樣殘酷,悲傷,當崇禎選擇在景山上自縊的時候,我覺得真的很難得,難得的不是他為了氣節,為了尊嚴,為了向宗族交代,而是覺得他做出的這樣的選擇很難得,他留給了明朝一個灑脫的結局,給自己留下一個遺憾但也不缺乏美的答卷。

大明王朝自建立到滅亡大概三百年的時間,前後經過16位皇帝統治,經歷風雨滄桑,最終在清軍鐵騎下奄然覆滅,無數風雲人物在歷史的這條長河中沖淡,不管是皇帝還是草民,不管曾經多麼叱吒風雲,多麼卑微無奈,所有的人對於漫漫歷史長河而言,都不過是過眼雲煙。尤記得作者在書的後記中說過這樣一段話話:“每一個人,他的飛黃騰達和他的沒落,對他本人而言,是幾十年,而對我而言,只有幾頁,前一頁他很牛,後一頁就慫了”。是啊,每一個歷史故事大概都有一個悲劇結尾。我們能做的就是將我們的故事看起來沒那麼心酸沒那麼淒涼。每個人都無法決定自己的生與死,我們能把握的就是生命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是享受其中的美好,還是整天鬱鬱寡歡抱怨現實殘酷,也許生命的真諦就在於此吧!我不能說我是一個充分的樂觀主義者,但是我願意去相信這個世界是美好的,一直會很美好,因為活著就要前進……

沒有多少感想,寫的也不多,亂七八糟,但自己讀完開明瞭許多,寬廣了許多……

希望以我僅有的感悟能夠給大家一些啟迪。